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_李海燕 (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_李海燕 (1)

Urbanization城镇化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顺应

新的发展条件进行山地聚落的功能与结构

调整是西南山区发展的重要部分。文章以

典型山地聚落云南省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

为例,客观分析山地聚落的内部结构及适

应性,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

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内在动力、山地

环境再利用以及山地聚落整体机能的提升

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山地聚落;功

能转型;空间重构;诺邓村

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符

合中国未来城镇发展的目标,一直以来社会

各界都比较关注城市的城镇化,忽略新型城

镇化背景如何有效进行传统聚落的产业类型

布局、结构重构和转型问题,导致随城镇化

的不断深入,城乡社会转型矛盾越来越深。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设发展传统聚落是我国

在新形势下化解城乡矛盾、推进城乡统筹的

战略任务。山地聚落是传统聚落的一种特殊

类型,山地聚落功能与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

是该任务的重要节点。

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中国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核心策略,它描述和展现的是未来经

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绿

色优美、城乡建设蓬勃朝气的美好愿景。将

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融入村镇聚落,激发、

融合传统文化,形成本土聚落向城镇化有机

生长的发展态势。山地村落由于所处地形地

貌的特殊性, 空间特征明显, 形象清晰, 无论

是选址、布局、意境追求、景观建构均呈现

显著的空间意象和外在景观。山地聚落具有

区别于一般传统聚落的梯度景观、空间结构、

生产方式,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缺乏

主动有效引导,以致山地聚落整体混乱、人

居环境质量下降、产业同质化、山地特色消

退、聚落逐步空心化等问题突出。因此,如

何客观把握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分

析聚落内部结构及适应性的实况下,确定合

理的功能定位,实现山地聚落功能转型、山

地空间再利用和整体山地聚落机能提升,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化解西南贫困山区城乡矛

盾、推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 诺邓村空间形态发展与演化

1.1 古村发展演化阶段分析

1.1.1 盐业推动下的聚落空间形成、拓展

汉代至明初,诺邓古村初具聚居形态,

村落主要受盐井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形成以

盐井为交点的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的疏松

“块状”聚居空间,具备古村雏形。在道教

文化的传播影响下,适宜村庄发展的最高点

出现玉皇阁道教建筑群的雏形。

明至清初,诺邓村主要受社会环境(明

初平定云南,江南、中原大量富户和居民被移

民至滇西)和盐业(盐卤丰旺,中央对盐业未

加控制,盐业开发规模大、盈利大)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李海燕 宋钰红 张东强

图1

诺邓古村历史演变图

明朝前期

建设规模

清至民国初

建设规模

现代

建设规模

明至清初

建设规模

民国时期

建设规模

Urbanization

影响,处于迅速扩张阶段。古村逐渐形成“盐井—诺河”和“盐井—玉皇阁”分别沿河流、山体的发展轴,聚居空间上由疏松“块状”向见缝插针“簇团状”聚居空间发展。清至民国,诺邓村的发展较为稳定。古村在经历了前期迅速拓展阶段后趋于饱和状态,形态发展基本稳定。“簇团状”的聚居空间向外围缓慢扩展,选择适宜的环境形成外围一圈断续疏朗的聚居空间。1.1.2 产业转移下的聚落空间重构盐业自始是诺邓村形成、拓展、发展的主导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诺邓盐业生产收回国营,盐业主要以东部海盐为主,致使西南小山区井盐基本停滞,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冲击,诺邓村因此走向衰落。以制盐为生的生活方式变为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村落,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口大量流失,村落处于基本停滞发展阶段,此时,古村呈现出以诺河为界明显的两“片区”聚居空间。自2002年诺邓古村相继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等。外界开始关注这个原始山地聚落的价值,借助其自然山地风貌、山地建筑特色、因盐而生的特色,古村生存的依赖也从盐业到农业再转换为旅游业,盐业和农业的存在也逐步融入旅游业。旅游业成了聚落空间结构重构的主导因素,古村格局转变为组团式块状布局,整体空间形态上也从核心(盐井)向两轴辐射转变为放射状辐射(见图1)。1.2 古村形态演化特征1.2.1 村落演变模式诺邓村的转型长期以来受盐业和政策环境的推动。古村以古盐井为核心,沿诺河和山体形成发展轴,伴随着盐业发展和人口的大量迁入,在发展轴上逐渐聚集形成村落生长点,村落呈现轴向“带状”发展。

随着盐业经济区域性贸易的形成,聚居核心区周围居住圈逐渐扩大形成村落的扩展区,发展轴上的生长点也不断增加形成次级生长点,聚落逐渐形成“核心区(盐井)—发展轴—生长点—扩展区—次级生长点”

的演变模式(见图2)。聚落聚居形态逐渐以轴向“带状”模式向“组团式”的山地模式转变,最终因盐业稳定发展,形成稳定的聚落形态。1.2.2 主导因素诺邓村的古盐井是其形成的内在主导因素。诺邓以盐业发展为动力,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最初的原始村落雏形;随着盐业的快速发展、外籍人口大量迁入,形成以盐业为主导,人工环境与自然环

境的交界为自然边界的村落(见图3)。进入21世纪,随着古村角色定位的转变,由盐业、农业为主要转型驱动力的状况逐步发生变化。村落受到盐业影响逐渐消失,而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村落空间发展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后期村落的发展模式上主要受产业影响,产业的改变导致村落整体功能、定位的改变,最终体现在村落空间结构的重构上。总而言之,诺邓古村演化是以“单一产业”的升级和变化为内在驱动力,而地

理环境和社会政策环境对于村落空间形态

及产业政策的引导是村落演化发展的外在动力(见图4

)。图2

诺邓村落演变模式图

图3

诺邓村村落形成原理图图4 诺邓村落形成驱动原理

Urbanization城镇化研究

2 现阶段诺邓村功能转型

2.1 古村功能转变和定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内人口不

断流失,大量向城镇区域积聚;加之山地

聚落由于耕地资源缺乏以及原有薄弱的农耕

基础,在传统农业上不具备深层次、大规模

的发展优势;诺邓村自身的山地环境、聚落

形态、山地建筑风貌以及独特的盐卤资源是

现存不多传统村落仅有的,这些宝贵资源是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促使诺邓古村功能转型的

主导力。古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由第二产

业——盐业,到第一产业——农业,再到第

三产业——旅游业的转变,而在产业的布局

上主要向整体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与之相

对应的是要求第一、第二产业中与旅游业直

接相关的配套产业发展,以满足旅游业的升

级、扩大需求。具体表现在旅游业的升级将

大大促进村落第一、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农业

耕种、传统食品加工、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和信息咨询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2.2 古村产业竞争力与发展前景判断

2.2.1 第一、二产业—— 农业和盐业

把诺邓村产业规模和产业产值占居民收

入比例作为衡量其现有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依

据。可以判断出:20世纪50年代前古村产

业主要是盐业,盐业一直是古村的经济命脉,

村民生存之必需,村落兴衰的主导因素,村

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带来部分副业,如

腌腊类食品和地方手工小吃。偏远山地聚落

因盐业贸易一度繁华热闹,20世纪50年代

至2002年,盐业衰落,村民生存依赖也随

之转变为一般的农业,古村受山地条件和农

耕基础薄弱的限制,村落极度贫困,人口大

量流失,传统盐业荒废,古村兴盛时期的重

要公共建筑:盐井、盐、卤龙王庙、五井

提举司衙门、玉皇阁建筑群等在逐步破败,

功能随主要产业转变。

2.2.2 第三产业——旅游业

古村山地聚落景观环境、因盐过往繁华

遗留的格局、因山地形成的山地建筑、因闭

塞保留完好的古建筑等重要价值在被社会各

界所认知之后,诺邓村自发的吸引来一批批

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和游客,这时国内传统

村落旅游业正在逐步成长,古村产业顺应发

展转为旅游业。古村旅游业由于各种原因一

直在摸索,步伐走得相对缓慢,但在自组织

成长过程中,旅游业占据主要位置,再次唤

起诺邓盐业,以此联动手工食品行业,带动

的农业、各类服务业最终服务旅游业的连环

产业,使诺邓村再次焕发自身魅力。

3 内部结构及适应性分析

聚落是由土地、民居建筑、道路、人口

等多个子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内部结构

的适应性即协调关系,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

能促使聚落空间的合理化发展、提升聚落本

身竞争力、增加聚落特色和优化人居环境。

受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影响,聚落中各子系统

之间存在诸多摩擦及相互间的不适应性。

3.1 土地利用结构

由于新型城镇化及古村旅游业的推动,

诺邓古村现状用地结构中,居民点建设用地

仍然占主要地位,交通设施用地比例在逐渐

调整增加,商住用地不断增加,用地开发方

式逐渐符合新型城镇化要求,与山地聚落景

观结合,配合旅游业趋向综合性开发,总体

而言,整体用地结构向着旅游服务业和居住

功能为主转化。整个村落的用地分布及用地

转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公共服务用地过于集中。古村居

民点建设用地由于山地环境影响,适宜居住

地段呈现出“簇团状”;小学在古村东西角(棂

星门旁);老年活动中心(盐)、活动广场、

龙王庙、戏台、火腿场等公共服务用地主要

集中在河东平坦地段(见图5)。

(2)用地调整与产业调整不协调。近

几年诺邓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推行,使得

古村建设用地紧缺,而住宅、道路广场、客栈、

绿地、公共设施用地不断增加。由于旅游业

发展不充分,受短期经济效益的影响,大量

用地用作住宅、客栈开发,并没有实现有效

图5 主要节点分布图

Urbanization

的产业结构调整。(3)土地利用具有“跳跃式”状况。诺邓村的山地环境,使得古村可建设用地非常匮乏,同时出现明显的不连续“跳跃式”的用地状况。可用的建设用地内建筑密度非常高,周围山地环境大部分被前期开垦为耕地。3.2 道路交通系统目前,古村仅有一条对外联系道路,古村旅游发展在村入口建设停车场;古村内部交通由于山地陡峭,一直以来都是步行交通为主,因此,对古村内部的消防等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现状道路系统存在问题主要是:(1)古村内部步行巷道密度高、路面窄。古村内部巷道主要是平行等高线和垂直等高线两种,步行巷道密度高、混乱,致使道路指向性差;而路面窄,影响通行能力。(2)古村内部巷道疏解能力弱。由于巷道窄,加之丁字路口较多,路网早期自发形成,影响巷道的疏解能力。3.3 人口分布结构历经古村兴衰历程,古村整体人口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1)人口减少,分布变化。解放初期诺邓村有382户1864人,到2000年末,只有283户993人,而今也只剩不到两百户的常住住户。交通环境的限制,古村没落致使人口数量大量减少,留守在古村的大都是中老年人,留守古村的住户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也尽量向入村道路两侧迁移,这样的过程中本身也在不断抹去诺邓古村山地景观风貌特色。(2)血缘关系的“簇群”聚集方式。聚集方式主要是以有血缘关系的主要姓氏(杨氏、李氏和黄氏)形成“簇群”状聚集。(3)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口就业问题。主要产业结构的转变,致使古村人口就业发生较大转变,现古村虽然在以旅游业为主的相关农业、盐业和服务业上能解决部分居民再就业问题,但整体上仍然存在缺口。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诺邓空间重构的规划策略4.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契机新型城镇化要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强调城镇化进程是在尊重、保护乡村原生态自然与本土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各地特色的美丽城镇与乡村风貌建设

模式,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提高城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城镇、乡村发展背景下,新型城化的提出无疑是化解中国上百年积累的城乡二元机构和城乡地域之间发展

巨大差异及矛盾的良方,推进偏远山地聚落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诺邓山地聚落交通闭塞、贫困落后,但具备独特、富有的资源基础,更应该借助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重视古村的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促进古村健康发展。

4.2 产业结构提升一直以来,产业结构的提升是诺邓村转型调整的内在驱动力。因此,规划时首先要针对古村现状,以旅游保护为主,突

出旅游业的中心位置。村落产业结构转型不能仅靠旅游业来支撑,要提倡手工艺,与村落改造相结合,相互促进。古村要遵循

功能核心化、特色化的原则,利用古村特有资源环境对古村现有功能分布进行梳理,借助新型城镇化给古村发展提供的契机,

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并对原有第一、二产业进行提炼、提升,强化古村职能。其次,发掘古村具有历史意义的优质盐业,结合古村逐步兴起的旅游业和特色零售产业,培育特色制造业。最后,古村完整的古建筑是难得的财富,对这些特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对文物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古村空间进行有机整体保护。4.3 两片区互动发展

古村空间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对古村进行整体把握,片区间要形成互动,以吸收和发展古村主要功能为主。各组团间要有共享

互利机制,片区间由于客观资源分布差异,两片区应该具有主要功能目标,根据区位条件又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布置。河东片区以盐井为主的核心区,地势相对平坦,应重点承担传统盐业生产、腌制食品加工、货物交

易等;河西片区主要以五井盐课提举司为中心区域,地势陡峭,主要承接居住、文化旅

游参观以及由河东片区转移的加工业为主。4.4 道路系统的优化针对古村现状道路系统的问题,古村道路的优化应重在步行化方向发展。建设和完

Urbanization城镇化研究

善现有路网体系,增加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

志,增强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道路进行

梳理,明晰道路组织主要景观,适宜地段设

置节点,分散各巷道通行压力;注重垂直等

高线巷道的安全通行性,进一步完善巷道的

步行出行条件,将步行系统融入到公共活动

空间中,创造舒适的步行空间。

4.5 更新发展模式选择

根据古村现有空间结构,以保护、旅游

开发为主要目标,优化空间结构定位,合理

组织空间节点分布、引导公共空间的建设,

适当更新道路交通系统,完善古村建筑质量

评判更新机制,科学分析、利用可更新用地

等主要要素,划定保护控制区和控制级别。

整合古村资源特征、优势,以主要产业引导

古村功能重构,并逐步整治优化区和提升区。

在古村核心范围内强调保护、控制、优化为主;

核心区外新拓展区以引导、更新为主。以新

型城镇化策略引导,灵活适应古村功能空间

转型需求,加强古村更新、发展的可实施性。

5 结语

典型山地聚落诺邓村的转型很大程度上

显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备深厚传统

价值古村的一般规律。纵观诺邓古村的演变

发展,古村以产业结构提升为主体的功能转

型是古村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古村功能

的特色化、专业化及空间形态组织的多核聚

居形式是山地聚落功能和空间转型的应走趋

势。当然,山地聚落在转型过程中,各要素

之间的综合影响不容忽视,发展策略的制定

要根据聚落演变历程、发展现状及各要素间

的相互作用,使得山地聚落功能转型和空间

重构得以实质性的实施。

本文系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云南主要少数民

族古村落景观特色及保护研究”,编号:2010ZC271

参考文献:

[1]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

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

刊,2013(2):17.

[2]文剑钢,文瀚梓.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

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现代城市研

究,2013(6):10-16.

[3]徐坚.浅析中国山地村落的聚居空间[J].山地学

报,2002,20( 5): 526-527.

[4]李海燕.云龙县诺邓古村落聚落景观形态研究[D].

西南林业大学,2012(6):28.

[5]周凌.蜕变与复兴——乡村蜕变下的建筑因应[J].

建筑学报,2013(12):8.

作者单位:

李海燕 张东强 保山学院理工学院

宋钰红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上接33页)

南西双版纳的傣族聚居的杆栏式民居顺应热

带气候,底层架起,防止虫兽和洪灾,民居

多采用竹木原料,冬暖夏凉,是利用自然的

生态建筑杰作;广州骑楼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它适合于湿热多雨的气候,民居一般为小天

井大进深且布局紧凑,是隔热、遮阳、通风

的天然设计。可见,中国有自然地将生态文

明设计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绿色

城镇化的先天基础,问题是要培育全社会孝

敬自然的心态及文化氛围。也就是说,要爱

绿色,要在人类角色上做一次深刻转换即要

敬厚土、要善待水、要护三木。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

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总编辑、《建筑评论》主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