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选择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

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编辑的练习题,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

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2、黄鹤楼唐·崔颢

【习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

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5、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1、B 颔联没有描绘高耸的雄姿,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2、A

3、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

4、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

5、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3、《使至塞上》王维

【习题】

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3、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解析】“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2、B【解析】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3、D【解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4、答案: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渡荆门送别》李白

【习题】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4、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5、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答案】

1、 C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2、D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3、C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颔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5、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钱塘湖春行》

【习题】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2、请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诗的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冬日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颈联诗人用“乱”字勾画了百花竞放、五彩缤纷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这首诗能紧紧抓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

1、C 不是暮春,而是初春的景象。

2、C 不是深密,而是浅密。

3、D 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是白描,不是详写。

4、C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5、野花开得十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可以遮住路过的马蹄了。

人教版语文(20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含答案

12.唐诗五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 ..()()牛犊.()千载.() 候骑 ..()()燕.()然荆.()门白沙堤.() 2.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2)晴川汉阳树,芳草。 (3)出汉塞,入胡天。 (4)山平野尽,江大荒流。月下天镜,云生海楼。 (5)早莺争暖树,谁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1)东皋薄.暮望(2)徙倚 ..欲何依 (2)相顾.无相识(4)昔人已乘黄鹤去. (5)芳草萋萋 ..何处是 ..鹦鹉洲(6)日暮乡关 (7)属国 ..过居延(7)仍怜.故乡水 4.按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这首诗,是一首言诗,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2)《野望》中写出山野秋归之景的句子是: ,。 (3)《黄鹤楼》写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 (4)《使至塞上》中诗人以景物自比,写出自己飘泊不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 《使至塞上》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5)《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 ,。 (6)《钱塘湖春行》通过花草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是: ,。 5.“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长河落日圆”中的“河” 指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 6. 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 7. 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 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 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 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 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啊!? 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课内阅读 (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11.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 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1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1、赏析诗歌首联 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

八上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12课唐诗五首古诗文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编辑的练习题,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

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态。 2、B 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3、感情:①尾联表达诗人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的内心的苦闷和怅惘的心情,②并露出欲学伯夷、叔齐隐居避世的意向。分析:①诗人登东皋远望安逸闲适的秋日晚景图,诗人油然而生的不是愉悦之情,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②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可见诗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2、黄鹤楼唐·崔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 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

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12.《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3、《使至塞上》王维 【原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简答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黄鹤楼唐·崔颢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赏析简答题: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 一、野望 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 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三、使至塞上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二、教学过程 野望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 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 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 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17秋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2017秋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 诗五首》教案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

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

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 诗五首》教案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

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12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

最新2019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

12唐诗五首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鹤去楼空白云悠悠愁?????晴川草树 日暮乡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