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小洲村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小洲村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小洲村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小洲村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小洲村为例

李X X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 510090)

摘要: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小洲村是广州市首批的1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通过对小洲村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的研究,总结得到针对小洲村的资源保护问题、风貌整治问题和错落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力求在尽力保护好小洲村的历史风貌和传统空间的同时,获得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的双赢方法,使其在广州城市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古村落;小洲村;公共空间;保护方法;发展策略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ity renewal of the

historical villages:Xiaozhou Village Example

Li si-s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1 classes of Grade 11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90)

Abstract: Xiaozhou village historical district is one of the 16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districts in Guang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Xiaozhou village and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solutions are summarized for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of Xiaozhou Village Renovation problems and scattered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small Chau Village historic features and traditional space at the same time, obtained by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win-win method in use, enable it to obtain a better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Guangzhou urbanization.

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Xiaozhou village; Public space; Approach; Development strategy

前言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历史遗迹遭到破坏,历史村落的完整性不断受到冲击,如今全国遗留的的较为完整的历史村落少之又少,保护历史村落的任务既迫切又严峻。2008 年4 月,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是第一次在国家法规层面对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出相关法规。该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1】由这条规定可以看出,要保护好古村落,我们工作的核心是保护好它的空间格局、环境风貌和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平衡好历史村落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各项保护限制措施间的关系。

广州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历史上,中国曾三次实行“一口通商”①,即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因此广州自古以来的经济发展都处在前沿,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地区的经济更是快速发展。广州城市空间的扩张加快迫使广州市内及周边的古村落村镇化,许多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古村落,被动地从城市外围纳入城市内围,最终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有些古村落遭到严重破坏而无法继续保持其传统风貌,消失在历史进程中;有些古村落虽然较好地保存下来,却将要面临城中村改造的问题【2】。

小洲村作为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始建于元末明初,村内遍布河水,河网密集,果树成片,享有“岭南周庄”的美誉。小洲村位于广州边缘区,是广东最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落,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聚落文化,又蕴含着部分城市文化。村内的人文环境与生活气息和广州市区截然不同,人们进入之后总会不知不觉放松心情,开心游玩。2000 年,小洲村作为“目前为止广州市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被列为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16个片区②之一。随着广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小洲村也逐渐被纳入了广州市的范围之中。小洲村的保护与发展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1 对小洲村进行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1.1.1古村落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而相关研究的跟进速度明显跟不上城市的------------------------------------------------------

①在历史上广州有过三次“一口通商”。第一次是在1523-1566年(明嘉靖年间),共43年;第二次是在清初康熙年间;第三次是1757-184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至签订《南京条约》止,共85年。

②2000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16片由市人民政府划定的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1 沙面2 新河浦3 大小马站—流水井4 上下九—第十甫5 传统中轴线6 耀华大街7 华侨新村8 长洲镇9 小洲镇10 白云山11 莲花山12 横沙街13 坑背—莲塘村14 聚龙村15 钟楼村16 松柏堂

发展速度,这种相关研究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在城市边缘区尤其突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小洲村是古村落,具有几百年的历史,积淀着岭南水乡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村落在遭遇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时,应该在保护现有风貌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发展机遇,以此来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2】。但是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和精力,而这笔付出可能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来增强古村落的发展动力,使古村落得到开发性保护,是城市边缘村落发展研究的重要目的。

1.1.2新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居住空间

随着广州的城市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此不少村落开始出现现代化的住宅,村落里面充斥着“大拆大建”的现象。新的居住空间对村落传统空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传统空间的原有面貌逐渐消失。

1.1.3小洲村公共空间的典型性和迫切性

小洲村是广东村落梳式布局形式③与岭南网形水乡相结合的典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演化成果【2】。小洲村保存了良好的古村肌理,村内水网纵横,古榕遮天蔽日,十步一桥,五步一巷,“三间二过厢一天井”的古民居随处散布,是岭南水乡的杰出代表【3】,很值得对其进行认真研究。而随着城市发展,小洲村所拥有的传统风貌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破坏,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危在旦夕。针对小洲村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2 研究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对于古村落,特别是处在城市边缘区的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必要而迫切的工作。古村落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旅程,凝结着人类劳动,是极其重要的有形遗存【4】。本文选取处于广州边缘区的小洲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各种研究,使小洲村传统文化能够结合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通过公共空间的保护、更新、发展得以振兴。这不仅对丰富和发展我国边缘区域村落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其解决古村落的更新发展问题也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

2 小洲村的历史发展特点

2.1 研究方法

------------------------------------------------------

③广府建筑(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区别于粤东的客家建筑、潮汕建筑)的大部分村落都是梳式布局,或者称平面网格布局,指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

本文采用查阅资料和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结合实地调研感受,总结出相关研究成果。事实上,已有不少学者对小洲村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2.1.1 查阅相关资料

(1)从保护角度对小洲村进行研究

规划师孙翔从保护角度出发,提出了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主要针对自然风貌、历史建筑和村落格局的保护进行研究【6】。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万玲以适度经济开发为切入点,讨论了小洲村周边目前的经济状况,提出不仅要对小洲村进行保护规划,还要重视村落的经济发展,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找新的平衡点【4】。2位工程师刘挺和肖鹤以广州城市化为背景,在通过小洲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基础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在以小洲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提出小洲村的发展策略,寻求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利益化【7】。

(2)从发展角度对小洲村进行研究

广州大学的莫树培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以村落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为研究内容,对其景观进行保护方案设计,并制定了村落空间、绿地、道路、水体规划导则,引导村落科学秩序的发展【8】。桌柳盈则以小洲村的建筑与景观风貌为研究内容,对其现状进行不同层面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整治方案和控制引导【9】。

2.1.2 实地调查

经过去到小洲村进行实地调研,得到对小洲村的生活气息、建筑风格等情况的整体把握,也能得到小洲村环境的第一印象,比如人群数量、年龄、性别,道路情况等,这对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2.1.3 分阶段研究

分别针对小洲村的各历史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再把结果相互进行比较得出结论。2.1.4 针对各方面进行研究

针对小洲村的人口、公共空间利用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2.2 小洲村的区位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南部,新城市中轴线以东,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区位图如图1。

2.3 研究范围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南部,在海珠区东南角的万亩生态果林保护区内,与大学城、生物岛隔江相望,沿珠江后航道官洲岛北侧水道向东2公里为黄埔古港。小洲村总面积达400公顷,其中水网30公顷,果园270公顷,目前有140公顷的用地作为生态公园对外开放。小洲村有广州市现在最大的果林农业生态公园【7】。400公顷面积内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小洲村保护规划确定的重点规划的 18.5 公顷面积,如图2。本文所研究的空间,主要指在村落里以祠堂、礼堂等重要公建为核心并与其周边相关要素共同围合而成的空间,包括码头、桥、古树等点状空间,河涌、街巷等线状空间,集市广场、祭拜广场、休闲广场等面状空间。

图1小洲村区位图(摘自百度地图)图2研究范围(摘自参考文献[2])2.4发展特点

对于小洲村的发展过程,学术界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故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本学院的范建红老师和倪红老师提出的“起源-发展-成熟-缓慢扩展-快速扩展”

5 个主要阶段村落格局演变过程【5】较为详细,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金龙也从小洲村公共空间的演变方式入手,研究得到公共空间格局演变的3个阶段【2】。

2.4.1 村落格局演变过程(图3)

(1)起源期

小洲村的源头是位于东部的华台山,当时华台山为水中小岛,地势较高,后因河水不断冲击和泥土淤积,形成冲积平原,村域面积扩大。村民以中部的华台为中心,依地形将放射状的建筑物按朝向分为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东向五大块,围绕华台山

形成了独特的“八卦图”村落肌理【5】。

(2)发展期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两代政权都注重发展农业,大量开辟耕地,广东地区利用濒临海洋的自然环境,开展了围海造田的高潮。自秦统一岭南到明清的大发展,岭南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由一个落后的边缘区域到逐步赶上中原的先进地区【5】,吸引了一些达官贵族迁入。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简氏宗族分两支迁入小洲村,一支为东源公,位于东源大街附近;另一支是西溪公,位于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5】。两宗族均分别建设了一个祠堂,这两个祠堂分别占据中区的东西两侧,后来两支宗族在中区东南部水边,也就是华台山外围合建简氏大宗祠。村落由居于华台山周边的原住民和东源简氏、西溪简氏 3 支构成,人口显著增多。

(3)成熟期

明代中叶以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对外贸易活动进入鼎盛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在原来一些城市附近交通便利的水陆交通交叉点上或原城乡之间一些较大的村落逐渐形成新的“集镇”,不久发展成小市镇。至清朝,广州一口通商,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于黄埔村酱园码头设立外国商船征收关税的黄埔挂号寇,使小洲村商业贸易得到发展,在最靠近珠江口的华台山西北侧形成了登瀛码头和登瀛大街。据《小洲村史》,清初登瀛大街已经是小洲村最繁华的街道,村民住宅也向登瀛大街两侧集聚。简氏宗族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村落的主要力量。村民居住地域也发展到了村中心区域,形成了建筑与自然水体结合的明显核心地带,其余的住宅围绕核心层层向外陆续建设,构成了以祠堂为核心的村落平面布局【5】。

(4)缓慢扩展期

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一系列政策因素的实施,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聚落景观的缓慢拓展与变迁。最初的变化是,土地种植权和农作物收益权,通过“分田到户”和“大包干”的形式回到农户的手里,而且很快农民就把这种种植权演变成种植选择权。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始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开始调整,农民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在此期间,政府允许农民自筹自建房,产权归自己所有,引起村民住宅开始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轮改建。小洲村民开始兴建新楼房,开辟瀛洲路西侧及村南北两端的住宅新区,形成了新旧两片建筑群,村落形态主要向西面拓展【5】。

(5)快速扩展期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外资的注入和工业化在村镇的扩散,比较利益的差别使得农业

在珠三角迅速萎缩,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利润,使乡村居民思想意识开始觉醒,从依赖土地为生到利用土地谋利,从“重农保根观念”到“工商创业精神”的裂变,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城市各种辐射影响到主动的谋求经济利益,更进一步促动了小洲村乡村土地及乡村聚落景观发展由宏观调控到微观的自主发展。在城市化风气的侵袭下,现代建筑的形式也渐渐入侵乡村,人们纷纷选择兴建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的建筑。随着大学城和生物岛等项目的开发,村落规模得到空前拓展,并向西、南、北等 3 个方向发展【5】。

图3村落格局演变过程(摘自参考文献[1])

2.4.2 公共空间格局演变

结合广州城市发展史、小洲村面积的扩张过程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分析,赵金龙认为小洲村的公共空间发展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民国中后期和改革开放以后。按影响公共空间的因素划分,大致可分为以宗族为主导因素的公共空间发展阶段、以制度为主导因

素的公共空间发展阶段和以经济为主导因素的公共空间发展阶段【2】,如图4。

图4 主要研究范围内小洲村公共空间演变图(摘自参考文献[2])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洲村公共空间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 3 个过程,缓慢发展阶段是指开村到建国前,这一时期小洲村以小农经济为主,其公共空间表现为祭祀性空间与生活性空间,这一阶段影响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宗族观念;特殊发展阶段是指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小洲村以计划经济为主,其公共空间表现为政治性和生产性,这一阶段影响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政治制度;逐渐衰弱阶段是指改革开放后至今,这一时期小洲村以二产经济为主,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其公共空间以休闲观光空间居多,这一阶段影响村落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经济【2】。

3 小洲村的调研结果

3.1 人口变化

据统计,目前全村常住人口约为 11700 人,其中在旧村本文所研究范围内居住的户籍人口为 4200 人,外来人口约为 2000 人,如表1。村内95%以上的人口姓简,简氏家族是这个村落的主要力量。在全村户籍人口中,劳动力人口 3800 多人,0~14 岁人口约 1200 人,60 岁以上老人 700 多人,总抚养比约为 50%,相对较高。男性人口为 2784 人,女性人口为 2920 人,性别比为 1:1.05,在正常范围内。

表1 小洲村改革开放以后人口【2】

3.2 村内公共空间类型多

图5 滨水空间(摘自百度图片)图6 休息空间(摘自参考文献[2])

图7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痕迹图8 祭祀参拜空间(摘自百度图片)

图9 政治性空间图10 小道空间(摘自百度图片)小洲村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村内遍布宗祠,肖俊玲、戴伟华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意象与价值》一文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能确定名字的宗祠有27间。村内水网密集,果树成片,有很多舒适的休憩场所。后来经历计划经济时期,村内又增添了一些当时的标志性版画和建筑、构件。这些原因导致现在小洲村内部空间多变复杂。

3.3 村内水系污染

在小洲村随便逛逛,随处可见小河流水,但是它们看起来水体污浊,走近还会闻到一股淡淡的恶臭味,因此,到小洲村游玩的人一般都会避开水体而在小巷中行走,形成水乡不亲水的情况。如果碰到下雨,连小巷都会回旋着这种臭味,这严重影响到了小洲村的居住环境和经济发展。

图11 村内水体(摘自百度图片)

3.3 经济模式单一

村内居民主要靠果园赚钱,近年来村内水体水质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果树产量下降,居民收入减少。这迫使居民出外打工赚钱,本地居民数量减少,这对果林的维护和发展很不利。而且,这会使村内文化传承质量下降,久而久之,小洲村的非物质文

化将会流失甚至失传。

3.4 村内存在大量店铺

村内有许多有趣的手工艺品商铺,它们分散布置,往往保持原有建筑特色并且具有古朴的特色,与小洲村的原有艺术气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图12 小洲村的艺术商铺(摘自百度图片)

3.5 村内古桥、古树、古井、牌坊资源丰富

3.5.1 古桥

小洲村内分布着许多古桥,而且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在古时,小洲村河涌上的小桥具有三个效用:1、满足村民交通需求,被视为带有交通性的公共空间。2、周边几户村民聚会、聊天的好去处,也是行人休息纳凉的场所,属于典型的生活性公共空间。3、特殊的民俗文化作用,如娶嫁、祭祀的必经之路。但是现在,小洲村的古桥除了交通作用外已几乎无其他功能。

图13 古桥(摘自百度图片)

3.5.2 古树

一般重要建筑前面都会种植大树,小洲村也不例外。村内比较重要的宗祠前面都会种树,这些古树树龄一般为100-200年,现在都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小洲村的古树除了在宗祠前广场外,还有分布在河涌2岸的,现在,古树下一般都会有人栖息,气氛比以前要活

跃。

3.5.3 古井

村内现有保存明清时期古井共八口,多为花岗岩或红砂岩砌成,其中明朝时期保留下来的古井有六口,如表2,分布于新路三巷、社巷、圣德一横、南洲大街、西园三巷,清朝时期保留下来的古井有两口,分别位于圣德一横、拱桥一巷。古井在古时主要分为公用和私用,公用的一般分布在街巷旁,私用的一般分布在私家天井内。

表2 古井一览表【2】

3.5.4 牌坊

小洲村登瀛外街与登瀛大街交接处有一牌坊,正对着古码头,登上码头后一过牌坊便是登瀛大街,上刻有五角星和“新滘公社小洲大队”的字样,是解放后改建的。此外,在村北入口处也有一处牌坊。又名新滘公社小洲大队牌坊,在解放初期,建于登瀛外街,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尚且保存完整。如今,小洲村牌坊不仅标明村落身份,同时还是村落交易集市的重要公共空间,增添了村落的空间活力【2】。

4 结论

4.1 人口问题

由表1得,小洲村的人口持续增多,外来人口的数量也持续上升,这将直接导致小洲村的人口密度增加。如果人口密度过大,这就意味着小洲村现有的住房不够,人们将会砍伐村内珍贵的果树、古树而取得建房的空地。另外,人口增多,污染控制难度增加,

这会进一步破坏村内的自然环境和水文环境。

4.2 建筑空间不统一

小洲村的历史发展进程复杂,这直接导致了村内的建筑类型繁多。既有宗祠、又有民国时期的建筑,也存在现代的住宅。建筑风格不统一,使小洲村立面、空间不和谐,再加上村内普遍存在的违建、扩建现象,小洲村内部的空间急需规划调整。

4.3 文化历史建筑保护不到位

小洲村里有不少颇具价值的文物建筑,但太分散,加上许多特色建筑没有被纳入文物建筑范围,保护起来十分困难。例如,简氏大宗祠、天后宫、玉虚宫等都是修建于明代的文物建筑,而像司马府等一些建于清代的民宅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岭南民居建筑,堪称岭南文化的经典,但因发展建设对用地的需求量大,难以对其进行系统的保护。4.4 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小洲村人口及旅游人口增多,艺术家和手制工艺者对小洲村艺术环境的亲睐,村内的居住和店铺面积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扩建、加建房屋。这使得小洲村村内有大量泥沙堆积,泥沙带入水体后使水质严重下降。另外,居民及游客行为不洁也是污染严重的一大原因。

4.5 小洲村整体规划不理想

小洲村用地布局混乱且比例结构不尽合理;新片区大兴土木,但缺乏合理的规划控制,新建建筑混乱无序;新旧两区关系不明晰;新旧建筑交叉影响了保护区的整体风貌;村庄内路线不清晰,指引性、标识性不强【10】。

4.6 非物质文化传承不理想

小洲村村内流传着赛龙舟的传统文化。小洲村制作的龙舟有着过百年的历史,选料上乘,保存方式特别,因而远近驰名。但我在实地调研时,并没有感受到相关的文化氛围。民俗文化危机已经来到。

5 建议与讨论

针对小洲村,我们应该持既保护又发展的态度。发展与保护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伴随开发活动而来的环境恶化与文化衰退等问题【1】。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与保护并举,面临古村落文化的失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5.1 保护策略

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只有把小洲村保护好了,才能吸引人群趋近消费,从而带动小洲村的经济发展。

5.1.1 控制小洲村人口数量

小洲村的年轻人普遍外流,在外定居,村里多剩老人,人口结构已出现老龄化趋势。为了减缓老龄化,应制定针对当地居民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留在小洲村。另外,小洲村对外租借商铺、出租房屋现象普遍,当局应对此制定相应限制措施。

5.1.2 文物保护

尽快将小洲村内的重要建筑纳入文保单位。并且尽快修复那些破损的历史建筑。

图14 简氏大宗祠测绘与复原设计(摘自参考文献[1])

5.1.3 健全小洲村规划准则

制定法律强制限定小洲村内的建造行为,控制新建建筑的颜色、材质、高度,使新、老建筑形成统一、和谐的公共空间。

5.1.4 完善基础设施,设置标志

在小洲村村内加设垃圾箱,并加设提示标语,如不可随处扔垃圾,不可涂鸦等。并且在必要的转角处加设提示标语通向重要的建筑,使分散的重要祠堂建筑连为一个体系。

5.2 发展策略

5.2.1 普及宣传策略

对小洲村的相关信息进行多媒体、多方位地传播,吸引人群促进小洲村经济发展。

图15 多方面普及宣传(摘自参考文献[7])

5.2.2 创造新型果园生产基地

针对果林减产的问题,政府可以鼓励果农与周围生物技术中心以及农大合作,这样可以为果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建立农林科研基地,以技术指导果林的科学种植,并通过新技术更有效的提高果树产量,改善果实质量。同时接受高校在此设立学生考察实验基地,培养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自然和生态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以及治理技术应用后的利好发展趋势。同样地,这种做法也能够吸引到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自觉地前来了解自然,回归自然。而村民们提供的优质水果也能更快的为市民所认可接受,为日后树立小洲村自己的产品品牌,建立规模化的水果加工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7】。

5.2.3 鼓励经营特色商铺

小洲村要获得人气促进消费,特色商铺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积极鼓励适应小洲村文化氛围的特色商铺,例如手工艺、布艺、刺绣商铺等,并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但在此之前,清查不协调的商铺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网吧等娱乐场所。

结语

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为选题研究其历史发展历程、文化氛围和现有历史建筑,分析了古村落小洲村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村落。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古村落应充分发掘自身独特的文化因子,并积极与现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实现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箭飞,肖翊,陈翀.城区内古村落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与发展对策[J].规划师,2010(26):214-219.

[2]赵金龙.广州市小洲村公共空间的现状评价和更新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1-81.

[3]肖俊玲,戴伟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文化意象与价值[J].中国名城,2012(1):52-56.

[4]张万玲.适度经济开发视角下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J].华中建筑,2011,

29(9):120-124.

[5]范建红,倪红.广州小洲村聚落景观的有机演变及特征[J].建筑学报,2012(7):177-181.

[6] 孙翔.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J].规划师,2008(12):71-75.

[7] 刘挺,肖鹤.城市化下的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保护性开发[J].华中建筑,2011(8):147-150.

[8]莫树培. 小洲古村落景观保护与艺术利用的发展研究[D]. 广州大学,2010:1-67.

[9]卓柳盈. 广州市小洲村建筑与景观风貌的整治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1.

[10]黄建武.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谈城中村改造[J].山西建筑,2007,33(18):37-38.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浙江省第五批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

省第五批(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遂昌黄沙腰氏大屋(含氏宗祠)修 缮工程 施工招标文件 招标序号: 招标人(盖章):遂昌县黄沙腰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签章):。 招标代理人(盖章):至伟工程管理咨询 法定代表人(签章):。

编制时间:二〇一九年七月十日 目录 招标公告.................................................................... 第一章投标须知............................................................. 一、投标须知前附表.......................................................... 二、招标活动日程安排表...................................................... 三、总则.................................................................... 四、投标人资格.............................................................. 五、招标文件................................................................ 六、投标报价................................................................ 七、投标文件................................................................ 八、投标文件的编制及递交.................................................... 九、开标.................................................................... 十、评标.................................................................... 十一、其他.................................................................. 十二、授予合同.............................................................. 第二章合同主要条款及附件................................................... 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

历史城市保护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第一讲:绪论 1、绪论 一、课程与相关概念的解析: 1、“历史城市(old city\historical city)”与历史文化名城 2、城市保护与旧城更新(old city renewal) 3、几个城市保护的相关概念 二、课程讲授内容的结构 三、学习目的与方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一版. 2、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1第一版.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与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第一版. 4、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第一版. 5、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 6、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0第一版. 7、[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西山卯三监修.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8、建筑与历史环境O.И.普鲁金韩林飞译金大勤赵喜伦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12 第一版 9、阮仪三.护城纪实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第一版 10、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一版 11、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李其荣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第一版 第二讲、历史城市保护中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与流失 拆除----建设性破坏、破坏性建设 维修----修复性破坏 二、城市形态的破坏 高层与大体量建筑的致命破坏 交通系统改造的影响 三、城市居住环境的衰败 居住面积低、不成套、设施不足 四、城市设施的不足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浅谈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摘要: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 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应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 展的辨证关系, 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引 入发展的观点, 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保护; 发展观 1 前言 一个城市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力求在发展中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进行修复和控制, 因此在城市的演变过程中, 保护和发展成了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体。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了现今城市保护与更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时候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简单的对立和冲突, 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矛盾关系。通过采取积极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式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达到和谐统一的动态平衡。 2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从城市起源的时候就一直未曾停息过,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同样, 一个人也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个城市。正是因为城市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才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成为可能和必要, 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就产生于城市过去发展的痕迹之中。试想一个永远静止的、没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城市( 虽然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存在) , 既没有历史可言, 也就更不存在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了。 城市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着无数的沧桑变幻, 而每一个变化都显示着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历史保护就是这种延续性的主观表现, 也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城市发展中文化及精神的延续。因而从这个角度出发, 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源于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2期2011年1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2JAN.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李志霞,南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47300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李志霞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 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关系 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运行,对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息资源也不可或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公共组织才能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出回应与纠正。 3.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得以实现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桥梁,是将改进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与机制。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活动,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目标责任制考核等。这些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评估活动在方式、成本、效率、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空间、服务类型 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对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公众充分参与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oyne George.What is public service improv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81(2):211-27. [2]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年4月17日. [3]孟华.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对服务绩效的影响———以英国萨塞克斯郡警察服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 !!!!!!!!!!!!!!!!!!!!!!!!!!!!!!!!!!!!!!!!!!!!! 9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3546428.html,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钟培林 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21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使广大农村着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为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古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淳朴的人文环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体的古村落一旦毁坏至极,便意味着千百年来经过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厚重历史的损害,文化积淀的消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保护好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走出一条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农村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面临的种种问题 大家都知道古村落形成不易,但现实中古村落被破坏却轻而易举。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幸存者甚少,其现状令人堪忧,在保护古村落中存在诸多问题。 1、盲目拆旧建新,一些历史古建筑受到破坏。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不能回避。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结果许多古建筑在盖新房、建楼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坏。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作为古村落主体的农民富裕之后,认为乡村传统建筑是“土气”,人们追“新”求“异”,喜欢盖高楼,显富有,村民纷纷营造新房或盲目将旧房翻新,不是因地制宜推广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新户型,而是用西洋的建筑充斥乡村。 2、保护意识淡薄,古村落保护监管措施缺位。一方面农民群众是保护历史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体。但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加之农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影响,从而对保护珍贵遗产资源的认识模糊,网络上屡屡报道许多古建筑的构件被卖被盗,古建筑遭破坏无人问津的现象。也有的村民认为老房、旧房就是落后的象征,肆意拆除,出现“遇村拆建,逢庄粉墙,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局面,使历史古村落陷入了“有文脉没文化”的尴尬。另一方面乡村两级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直接保护者,其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有些地方受不良政绩观影响,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对一些村民破坏和毁灭古村落不闻不管。 3、过度旅游开发,古村落受毁于商业化。不可否认,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保护古村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度开发也会出现众多弊端。有的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规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20XX年5月25日,县人大“三查”活动住建局汇报会在人大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部门有县人大、县政府、县住建局、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组成,会议由县人大张主任主持。 会上,县住建局局长闫成民汇报了我县传统村落工作开展,汇报采用“ppt”格式,从传统村落的概念、我县传统村落的情况、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体会、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七部分进行了汇报。县人大环资委袁晓文主任就4月28日和5月11日开展的调查活动做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传统村落、柳城街道办事处西大杖子村传统村落、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传统村落和已初步入选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胜利镇三家子村村落保护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六点建议进行了总结。 会上,张中枢副主任就5月11日参加的调查活动对传统村落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致使朝阳县的传统村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住建局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在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中3个村落成功入选,全省仅有8个;三是住建

局委托传统村落资深专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发展建设方案,致使规划细、标准高;四是在省住建厅包扶活动中,住建局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五是宣传上有突破,朝阳县广播电台和塞外风等媒体已开辟了传统村落专栏;六是争取资金政策上住建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300万国家级补助资金奠定了基础;七是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住建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配合紧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安排专人负责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张中枢副主任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要提前规划,摸清底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年度、目标做好上报计划;二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对各乡镇提出的问题,住建局要及时做好汇报;三是重点做好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打造现代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四是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加强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资金使用做到“一评一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继续加大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传统村落就会取得经济利益,做好向外宣传,把我县的传统村落特点宣传出去。 会上,韩国坤副主任在充分肯定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应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docx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该局面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为此,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起来,从起初的典籍、器物的保存,到现在的遗址、建筑物保存,内容越发广泛。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Z性,需要对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才能够达到社会文化发展共识。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就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最先起源的是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于1922年XX大学成立;紧接着,我国在1929年成立了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于是1年后,我国开始出台了第一步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条文,在国民政F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17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均有体现。经过了1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诞生,是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于1948年主持编写的,全篇共计450余条,是作为我国后续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性依据存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我国国务院颁布,对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公布,将其作为“文明保护单位”,并制定了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制度,目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超过1500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对24个历史文化名

城进行了首批,创立了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于个。紧接着,我国相继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城市法规划》等,据初步统计,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均已经超过12个。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其固有属性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为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要分层次进行,从而全面落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文物古迹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首要层次,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古墓葬、文化遗址、石窟寺、壁画、石刻、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以及重要史迹等。《文物保护法》规划了保护内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保护的对象有着明显的差异,要根据文物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来确定。现阶段,损害文物价值多指破坏文物环境,《文物环境法》指出,除了保护文物,还要“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进行划定,继而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该地带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新建筑的建筑高度、色彩、功能、形式、体量等方面的控制。对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保障其观赏价值,还可以将其在建筑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人们对文物建筑的艺术效果和设计匠心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帮助其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保护文物的重要对象是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早在20XX

051.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基于时空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 张银银,吴扬 摘要: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村落。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造成千村一面、不可持续的困境。基于此,本文以江山市清一村为例,从时空视角来审视梳理清一村的发展,并立足文化传承、功能更新、空间优化、落地实施四方面,提出“追本溯源、区域联动、以人为本、定时定位”四大规划对策,重塑清一村及清湖古镇在仙霞古道历史上的辉煌与活力。旨在为我国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时空视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对策 1前言 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以来,浙江省已经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村落”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体系。其中,历史文化村落是其中重要一环,也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工作。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启动。《意见》明确了历史文化村落的内涵,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类。当年5月,全省第一次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衢州召开,9月即出台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规划设计要求(参照稿)》,强调“修复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自2013年第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工作启动,目前已经开展到了第六批,积累了众多经验与教训。本文以第五批的江山市清一村为例,基于其不同于传统类型的历史文化村落的特征,从时空视角重新审视村落的历史文化,并提出保护利用的规划对策,并试图总结出“清一模式”,以期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村等方面提供思路与示范。 2当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不足 通过对江山、临海等地多个历史文化村落的调研考察,发现当下我国历史文化村落普遍面临着传统建筑毁坏、历史文化消逝、空间场所破败、人居环境落后等共性问题,其中不乏已经开展过保护利用工作的历史文化村落。本文认为正是因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管理中缺乏时空视角,出现孤立式保护、物质性保护以及文本式保护的消极方式,才导致特色不显、产业不活、活力不足的困境,以及保护利用成果的不可持续。 2.1孤立式保护

(完整word版)各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简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也体现了该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认识到遗物的价值,而有保护和收藏的行为,这是一种对过去时代的纪念和追寻,以及对逝去时代文化代表物品的珍异和欣赏。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很重视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埃及:遗产保护尝试借助外力 埃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保护理念。 (1)资金来源 保护古文物需要钱,但政府资金有限,文物部门就自己想办法筹钱。几年前备受关注的金字塔考古直播,文物部门就将直播权卖给了电视机构,从而筹得了一大笔资金。埃及人认为只依靠本国进行文物保护力量有限,应该不断探索发展国际间的合作,拓宽国际援助的路子。努比亚遗址迁移工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工程耗资3亿美元,埃及政府无力自行支付,因此求助于国际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多国专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保护该文化遗产的目的。 (2)主要内容、方法 一是“文化遗产是埃及的也是世界的”。埃及文物古迹众多,伊斯兰开罗、阿布米奈遗址、努比亚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是保护意识提高,从娃娃抓起。埃及政府一贯重视儿童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如创办儿童文物知识班,推出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物并配以图片说明等。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为解决埃及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士的困境,相关部门成立了考古挖掘和文物维修等的技术培训院校,并选派其中优秀者赴欧美学习。 (3)法规文件 《世界遗产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 法国:政府、民众齐心保护老街区 在法国里昂,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12世纪至16世纪建造的古街巷区,其中包括200余栋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 (1)资金来源 法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仅凭行政力量不足以覆盖文化遗产保护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

上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概述 论文关键词:上海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管理制度 论文摘要:城市遗产保护工作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与管理制度。文章对这一制度做了全面概述,并对其运作特点和利弊进行了分析。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进一步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 1994, 1999, 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63处共2154幢.总面积约400万m=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区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为27km’占上海市老城区的I/3e2。。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km’。上海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逐步完兽的历程…学术研究为先导 早在20世纪5。年代上海就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城市建筑历史的三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调查工作对上海建筑历史特别是近代建筑历史有了初步的归纳为后来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陈从周.章明编著)和《上海近代城市建筑》(王绍周著)即为这一工作的记录。 自80年代起学术界对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的研工作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入。}993年罗小未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伍江完成博士论文《上海百年建筑史(I 840.1949)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1999年郑时龄教授的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这些成果使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还有阮仪三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一批教师和研究生对上海外滩.老城厢、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地区和大量历史建筑所做的长期调查与研究为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有关上海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掀起一场上海热一。上海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所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上海历史遗产保护工作 1.2率先提出保护名单.颁布保护法规 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全面开始是20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a 1989年在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上海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名单。199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共59处优秀近代建筑(后来又增补至61幢)。由于当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6}处保护建筑只能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参照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与管理。1991年}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初步形成了由规划局.房地资源局和文管委共同负责的管理机制。此后按照《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993年、1999年和2005年上海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75处.第三批}62处.第四批230处优秀历史建筑一批近代产业建筑和解放以后建成的建筑也名列其中:并由规划局负责编制保护建筑的规划控制要求(技术规定)。 除单体建筑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之外上海市还较早地开展了历史风貌特色区域成片保护工作。1991年上海市规划局开始着手组织编制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外滩等日片区域被列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