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配筋及制图原则xx

配筋及制图原则xx

配筋及制图原则xx
配筋及制图原则xx

配筋及制图原则

8.1配筋原则

8.1.1 板配筋

(1)建筑半砖隔墙,当无门洞长度≤2.1米或有门洞长度≤2.4米时,结构不做梁,将墙体荷载折算成板上面荷载。但墙高较高,线荷载较大时应慎重。

(2)正常楼板配筋应根据支座、长宽比、最小配筋率等因素区分板面、板底钢筋,不能笼统上下一样配筋。板配筋可用PMCAD、Morgain等工具计算,板底钢筋根据周边约束情况适当放大,支座不乘放大系数。

(3)板配筋应考虑较大跨度板的相邻板的板面配筋过渡问题,一般3.9米跨以上考虑,以下可不考虑。当板跨度、厚度相差较大时,大跨度板支座按铰支考虑,相连的小跨度板按连续考虑,将负钢筋伸入大跨度板内。

(4)相邻板面有高差时的板底钢筋的搭接、锚固做法,对于楼面板和地下室底板两种不同情况应该予以区别。对于地下室底板,相邻板底钢筋应相互搭接;而对于楼面板,相邻板底筋分别锚入梁内即可,见通用节点图。

(5)坡10@150,10@200;

10@200双层双向;

上述屋面板配筋均须满足计算要求。

8.1.2 梁配筋

(1)一般框架梁底筋放大10%,负筋不放大;对于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部位如较大跨度挑梁的支座筋、框支梁配筋等应适当放大。

(2)连续梁配筋时,支座两侧的钢筋直径应尽可能相同,以便钢筋穿过支座,避免两侧不同的钢筋都在支座内锚固,造成节点钢筋过密,影响节点混凝土浇注。

(3)连续梁邻跨跨度较大时,应根据弯矩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

筋要通长设置。

(4)梁底纵筋不宜出现只配两根的情况,因此在总配筋面积满足的前

提下,宜改为3根直径小一级的钢筋。

(5)横向附加筋优先选用箍筋。当有较大次梁搭过来时,应检查附加

箍筋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应设置吊筋。

(6)框架梁/剪力墙连梁上部纵筋一般贯通2根,当梁宽≥350mm时,不足4根贯通筋时补架立筋212;当梁宽为300mm、纵筋多于4根时,

中间应加单肢拉筋。

(7)梁腹板高≥450mm时,需设侧向纵向构造钢筋(腰筋),构造设

置时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腹板截面面积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抗扭计算需要时不受此限(指hw<450mm也可设)。注意梁腹板高度为梁有效高度减板厚。

(8)根据《抗规》,对于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框架结构,梁端箍

筋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取hb/4、8d、150mm三者的最小值。所以对于截面高小于400mm的梁,比如hb=300mm,加密区间距应为hb/4=300/4=

75mm,而不是一般的100mm。

(9)当边跨框架梁搭在框架柱上时,注意梁纵向筋平直段的锚固长度

应满足0.4Lae要求。此时梁纵筋最大直径有相应限值。

(10)对于抗震等级为二、三级的框架,梁配筋除应符合相关规范和以上各原则外,在构造上尚应注意以下要求:

1)梁端截面的底筋和顶筋配筋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不应小于0.3;

2)梁箍筋最小直径为8mm,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要用1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11)框架梁箍筋按加密区计算时,非加密区箍筋应仔细核对。

(12)卫生间梁面标高同板面标高,以避免影响水管铺设或线角突出。

(13)梁的最大、最小配筋率另详。

8.1.3 柱配筋

(1)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5%。

(3)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4)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5)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均应全长加密,如楼梯间休息平台处框架柱。

(686做内拉筋。

(7)对于抗震等级为三级的框架,柱配筋除应符合相关规范外,在构造上尚应注意以下要求:

1)框架结构:柱轴压比控制在0.9以内;框剪结构:柱轴压比控制在0.95以内。

2)柱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对于中柱和边柱为0.7%,对于角柱为

0.9%;

3)柱箍筋最小直径为8mm;

4)柱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至少每搁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8)柱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另详。

8.1.4 墙配筋

(1)一般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按JGJ3-2002第7.2.16条及第7.2.17条执行。

(2)墙体的配筋率。目前在高规7.2.18条文强制规定在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中,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

1)设置墙的水平分布筋是为横向抗剪,以防止墙体在斜裂缝出现后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同时起到抵抗温度应力防止砼出现裂缝,设计中当建筑物较高较长或框剪结构时配筋宜适当增加,特别在连梁部位或温度、刚度变化等敏感部位宜适当增加。

2)设置墙的竖向钢筋主要起抗弯作用,目前在一些多层低高层剪力墙中电算结果多为构造配筋。墙肢的竖向配筋原则上也应该尽量将钢筋布置在墙端部边缘区并保证钢筋间距≦300mm,也应该注意防止竖筋过多使墙的抗弯强度大于抗剪强度,对抗震不利。

8.1.5 线脚配筋

(1)墙身线脚尺寸≤60时不配筋,施工时与梁整浇即可;其它线脚仅

6钢筋即可。

(210钢筋。

8.2制图原则

8.2.1 制图步骤

(1)用建筑的轴网,在建筑图上布置梁柱,画好模板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结构构件图层的设置,如梁线,柱,墙,轴线,同时要注意建筑投影关系的虚实线。检查楼板开洞,楼梯间开洞,以及商铺楼梯的开洞,设备洞等。

(2)画板配筋,板厚,标高,洞口加筋,板底加筋,一些必要大样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前述的板布置,板配筋做法进行布置,配筋,同时要注意对一些关键部位的构造加强,如大洞口边。

(3)画X方向,Y方向梁(注意两个方向梁高校对);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pkpm计算结果进行梁配筋,要注意前述梁配筋时的一些注意事项,重要的是建筑边梁必须要通过建筑墙身大样确定。同时要注意检查X,Y方向梁高是否搭的上。

(4)PkPm计算结果导入,对柱子配筋首先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自己的分类结果,进行柱子编号,编号时一般为从左到右的顺序,同时要照顾到柱配筋的变化。如编号顺序后,发现有特殊情况,可以在KZ后加a,b,c等英文字母以示区别。

(5)画墙身,细部,同时与梁高对照;墙身细部的做法见通用图集,具体特殊做法可以找大家讨论,找寻一个合理的配筋方法。

(6)画基础平面图。基础的选型,持力层的选取可以先跟项目负责人,主管领导商量,等这两个确定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基础设计要有必要的设计余量。

(7)画楼梯施工图,一定要注意检查是否碰头,具体条文见建筑通则。

(8)出图前最后要检查轴号,标高,重要构件的配筋,有关的必要说明。

8.2.2 结构平面布置图

(1)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中上通柱涂灰,不上通柱仅用框线表示。一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地下室混凝土外墙不涂灰,用粗实线和粗虚线表示。

(2)构造柱在各层结构平面图中定位并涂灰。构造柱截面尺寸和配筋在本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中以大样形式表示。

(3)各层平面的结构基准标高按建筑标高减去面层厚度确定。注意厨房、阳台、卫生间等板面结构标高与基准结构标高的相对关系。

(4)各层平面中设备井除通风井用洞口表示外,均用细框线表示井内壁位置即可(待管线安装完后楼板封浇)。

(5)一层结构平面图中应标明沉降观测点位置和数量。

(6)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屋面板阴阳脊线和屋面板边线应以普通细线表示。屋面结构平面图中应包含以下内容:坡屋面板各级水平屋脊线结构标高、屋面板起坡点结构标高、屋面板坡度。

(7)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的集中说明应包含以下通用条款:

1)未注明楼板厚度及配筋

2)本层结构基准标高

3)半砖或一砖隔墙下无梁时板底加筋

4)楼板开洞洞边板底加筋及锚固要求

(隔墙下板底加筋及洞边板底加筋宜在平面图中用两根粗实线定位。) (8)板编号统一按 2B5 式样,其中2为层号,5为板号。上部结构一般外围梁梁面与主楼面做平。

8.2.3 梁配筋图

(1)上部结构各层梁配筋一般分X方向和Y方向两张图表示,以利图面清晰;当梁较少时,如能表达清楚,X方向和Y方向也可以合并为一张图表示。

(2)梁编号前加层号,并且应区分屋面梁编号。自下而上梁编号为DL(地梁)、1KL(一层框架梁)、2KL(二层框架梁)及WKL(屋面框架梁)等。

(3)八角窗处水平折梁在柱位置应明确钢筋锚固,并与内梁筋拉通配置。

(4)四级框架中,底层楼面、屋面框架梁及中间层受力较大梁箍筋用8@100/200(2);中间层梁受力较小时箍筋用6@100/150(2)(C25及以下);上部结构及地下室顶梁四肢箍梁面筋架立筋角筋拉通,另两根筋用12。

8.2.4 墙柱平面图

(1)混凝土墙柱平面图中墙柱不涂灰。

(2)如能表达清楚,柱网平面一般不分层画出,仅用两张平面(地下室、上部各一)表示,上部另加柱直接在上部结构平面中表示(包括大样),框架柱用截面大样法。

8.2.5 桩位结构平面布置图和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

(1)桩位图中用粗线表示桩位,用细线表示墙柱线(实线)及承台(虚线)。

(2)桩位图中应明确标出静载试验桩以及桩顶标高。

(3)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中桩位用极细虚线表示。独立基础、承台、地梁截面做法可另附详图表示。

(4)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中应表示地沟、高差、坡道等。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应加高差符号,并引出剖面,用详图表示清楚。

8.2.6 楼梯详图

(1)各层楼梯平面图用1/50比例出图,图中应标出踏步,梯板,梯梁和梯柱的编号和平面位置。

(2)楼梯剖面图用1/50比例出图。剖面图中应标出各梯段、踏步尺寸,梯梁、梯板,梯柱的位置和编号,梯板和楼板的结构标高等。利用大剖面检查楼梯各梯段净高不小于2200,并表示出楼梯短柱布置情况。

(3)梯板配筋宜画详图表示,比例宜用1/25。图中需标明梯板及平台板钢筋直径、间距和截断位置以及踏步尺寸。

(4)梯梁布置应避免小板跨。梯段跨度较小时,休息平台处梁可不做。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胶的流动及脱模顶出的特性(缩水率、摩擦系数及稳定性),较深的加强筋要求胶料有较低的熔胶黏度、较低的摩擦系数、较高的缩水率。另外,增加长的加强筋的出模角一般有助产品顶出,不过,当出模角不断增加而底部的阔度维持不变时,产品的刚性、强度,与及可顶出的面积即随着减少。顶出面积减少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加强筋篇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 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于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 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于一些生产 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 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 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 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 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 a 说明这个
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 R1 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 度增加大约 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图 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 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 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 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 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 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于熔 胶的流动及

梁配筋规范要求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 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x≤0.25*ho,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o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 钢筋等级为HPB300时,ξ b =0.576 钢筋等级为HRB335/HRBF335时,ξ b =0.550 钢筋等级为HRB400/HRBF400/RRB400时,ξ b =0.518 钢筋等级为HRB500/HRBF500时,ξ b =0.482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 ┃┃位置┃ ┃抗震等级┣━━━━━━━━━┳━━━━━━━━━┫ ┃┃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 ┣━━━━━━╋━━━━━━━━━╋━━━━━━━━━┫ ┃一级┃0.40,80ft/fy ┃0.30,65ft/fy ┃ ┣━━━━━━╋━━━━━━━━━╋━━━━━━━━━┫ ┃二级┃0.30,65ft/fy ┃0.25,55ft/fy ┃ ┣━━━━━━╋━━━━━━━━━╋━━━━━━━━━┫ ┃三、四级┃0.25,55ft/fy ┃0.20,45ft/fy ┃ ┗━━━━━━┻━━━━━━━━━┻━━━━━━━━━┛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弯构件不应小于0.2和45ft/fy的较大值.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分别不应小于0.30%; 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5%和0.4%.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 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进行计算, 表3.4.3 受弯构件的挠度限值 ┏━━━━━━━━━━━┳━━━━━━━━━━━┓ ┃构件类型┃挠度限值┃ ┣━━━━━━━━━━━╋━━━━━━━━━━━┫ ┃吊车梁: 手动吊车┃lo/500 ┃ ┃自动吊车┃lo/600 ┃ ┣━━━━━━━━━━━╋━━━━━━━━━━━┫ ┃屋盖楼盖及楼梯构件┃┃ ┃当lo<7m时┃lo/200(lo/250) ┃ ┃当7m≤lo≤9m时┃lo/250(lo/300) ┃ ┃当lo>9m时┃lo/300(lo/400) ┃ ┗━━━━━━━━━━━┻━━━━━━━━━━━┛ 注:

梁配筋计算

梁 摘要: 本文总结了8*8m、6*6m 梁的线荷载设计值、梁的宽度、高度取值、梁箍筋肢距及复 合箍筋、梁弯矩算法、梁钢筋根数、定量性分析不同跨度、截面大小梁的配筋、梁的抗剪能力,总结了梁的配筋公式及设计中要注意的要点、腰筋、剪力墙连梁、pkpm 建模及梁的布置方法。 本文章总结于:刘铮“建筑结构设计快速入门”、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杨星“pkpm 结构 软件从入门到精通”、钢结构论坛、文献以及网上别人经验总结。共13 页。 注:本文中的一些估计并不精确,可能存在一定或较大的误差,估计荷载大小,只是 为了在设计时,心中有底,更好的去进行概念设计。在估计过程中有些公式表达得并不清楚,可以直接看结果。 2011-11-20---12-28 1.荷载: 1.1:例 假设一个8m*8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 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22.5 KN /m,如果 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45 KN /m.设计值为56 KN /m(包括填充墙);假设一个6m*6m 的框架,传给梁的荷载标准值为15 2 kN / m ,沿x 方向设置一根次梁,分割成2个同样大小的双向板,,则单边板传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16.9 KN /m,如果是两边都有板,则主梁的线荷载标准值为34 KN /m.设计值为42 KN /m(包括填充墙. 1.2.定量分析: 1.2.1.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300*8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8m*8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5m *2+1.2*5.24*3m *0.7+25*0.3*0.8=5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5m *2+1.2*2.96*3m =25*0.3*0.8=50 KN /m 1.2.2.假设120 厚板,活荷载为3.5,梁250*600mm,填充墙高度3m,240 厚墙时,柱 子尺寸6m*6m,中间设一道次梁时,梁线荷载设计值为:(1.2*(0.12*25+2)+1.4*3.5)*1.125m *2+1.2*5.24*3m *0.7+25*0.25*0.6=42 KN /m 120 厚墙时:(1.2*(0.12*25+2)+1.4*3.5)*1.125m *2+1.2*2.96*3m +25*0.25*0.6=40KN /m。 1.2.3.总结: 一般来说,大跨度(8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包括自重,填充墙等)可以用50 KN /m 来估计;6m 跨度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可以用40 KN /m来估计,以上估计荷载设计值均考虑了双向板传递给梁的荷载。 一般3m 高填充墙传递给梁的线荷载设计值在10-15 KN /m范围内,可以用13 KN /m来近似估计;300*800 的梁自重线荷载为6 KN /m ,250*600 的梁线荷载为 4 KN /m;梁上线荷载设计值超过了40 KN /m就可以认为是较大荷载,梁的截面应该 取大值。梁上线荷载设计值时,可以近似按每平方18 2 kN / m 的荷载大小传递给梁。

加强筋设计原则

加强筋 ( Ribs ) 基本设计守则 加强筋在塑胶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强筋有效地如『工』字铁般增加产品的刚性和强度而无需大幅增加产品切面面积,但没有如『工』字铁般出现倒扣难於成型的形状问题,对一些经常受到压力、扭力、弯曲的塑胶产品尤其适用。此外,加强筋更可充当内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对帮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节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强筋一般被放在塑胶产品的非接触面,其伸展方向应跟随产品最大应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选择加强筋的位置亦受制於一些生产上的考虑,如模腔充填、缩水及脱模等。加强筋的长度可与产品的长度一致,两端相接产品的外壁,或只占据产品部份的长度,用以局部增加产品某部份的刚性。要是加强筋没有接上产品外壁的话,末端部份亦不应突然终止,应该渐次地将高度减低,直至完结,从而减少出现困气、填充不满及烧焦痕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发生在排气不足或封闭的位置上。 加强筋一般的设计 加强筋最简单的形状是一条长方形的柱体附在产品的表面上,不过为了满足一些生产上或结构上的考虑,加强筋的形状及尺寸须要改变成如以下的图一般。 长方形的加强筋必须改变形状使生产更容易 加强筋的两边必须加上出模角以减低脱模顶出时的摩擦力,底部相接产品的位置必须加上圆角以消除应力集过份中的现象,圆角的设计亦给与流道渐变的形状使模腔充填更为流畅。此外,底部的宽度须较相连外壁的厚度为小,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a说明这个要求。图中加强筋尺寸的设计虽然已按合理的比例,但当从加强筋底部与外壁相连的位置作一圆圈R1时,图中可见此部份相对外壁的厚度增加大约50%,因此,此部份出现缩水纹的机会相当大。如果将加强筋底部的宽度相对产品厚度减少一半(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图b),相对位置厚度的增幅即减至大约20%,缩水纹出现的机会亦大为减少。由此引伸出使用两条或多条矮的加强筋比使用单一条高的加强筋较为优胜,但当使用多条加强筋时,加强筋之间的距离必须较相接外壁的厚度大。加强筋的形状一般是细而长,加强筋一般的设计图说明设计加强筋的基本原则。留意过厚的加强筋设计容易产生缩水纹、空穴、变形挠曲及夹水纹等问题,亦会加长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成本。 产品厚度与加强筋尺寸的关系 除了以上的要求,加强筋的设计亦与使用的塑胶材料有关。从生产的角度看,材料的物理特性如熔胶的黏度和缩水率对加强筋设计的影响非常大。此外,塑料的蠕动(creep)特性从结构方面来看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数。例如,从生产的角度看,加强筋的高度是受制於熔胶的流动及脱模顶出的特性(缩水率、摩擦系数

梁的规范要求(新)[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梁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的规定: 1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少于两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 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梁高小于300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 3 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 ;梁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当下部钢筋多余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d 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形式。 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l /5,0l 为梁的计算跨度。 2 对架力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 时,直径不小于8mm ,当梁的跨度为4~6m 时,直径不小于10mm ;当梁的跨度大于6m 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 梁中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按承载力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大于3mm 时,应沿梁全长设置构造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mm~300mm 时,可尽在构件端部0l /4范围内设置构造箍筋,0l 为跨度。但当在构件中部0l /2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小于150mm 时,可以不设置箍筋。 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 的梁,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对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的梁,不宜小于6mm 。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d/4,d 为受压钢筋最大直径。 3 梁中箍筋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2.9的规定; 4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是,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弯钩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5d ,d 为箍筋直径 2) 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 ,并不应大于400mm 。当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 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 ,d 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 3) 当梁的宽度大于400mm 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跨度不大于400mm 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框剪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和45t f /y f 二者

冲压件设计

冲压(Stamping) 冲压是在常温下利用压力机并依靠模具对金属材料剪切,使之变形获得所需形状的工艺。 压力机属于锻压机的一类,冷冲压的压力机有机械压力机和液压压力机,常用的是机械压力机(冲床)。 冲压工艺(Stamping Process) (1)落料Cutting 落料:从材料上沿着封闭轮廓分离出工件初胚的工艺。 (2)冲孔Punching 冲孔:从工件上沿着封闭轮廓分离出废料,获得所需要的带孔零件的工序。 (3)压凸/压筋Embossing 压凸/压筋:用凸模挤入工件的一面,迫使材料流入对面凹坑以形成凸起的一种冲压工序。 用途:a)增强产品强度b)代替其他子件 (4)弯曲Bending 弯曲:弯曲是把板材加工成具有一定的角度和形状的零件成形方法,材料在模具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 (5)卷边和翻边Revolving and Hemming 卷边: 对板、圆筒或圆形容器或圆形容器的端部进行圆形卷边的加工。 翻边: 翻边是沿外形曲线周围将材料翻成侧立短边的一种冲压工序。

(6)冲沉孔Chamfering 冲沉孔: 可借助模具在零件孔侧压出锥形沉孔或圆柱形沉孔, 一般用于装配沉头螺丝或去除毛刺。 (7)翻孔Turns Hole 翻孔: 沿内圆孔周围将材料翻成侧立凸缘的冲压工序,一般用于薄片攻螺纹孔。

(8)切舌与切开/冲桥位Part Cutting & Bridge Forming 切舌: 将材料沿轮廓局部而不是完全分离的一种冲压工序。被局部分离的材料,具有工件所要求的一定位置,不再位于分离前所处的平面上。 切开/冲桥位: 将材料沿敞开轮廓局部而不是完全分离的一种冲压工序。被切开而分离的材料位于或基本位于分离前所处的平面。 (9)拍披锋Deburring 拍披锋: 利用模具清除剪切带来的锋利毛刺。

梁钢筋的绑扎注意事项

梁钢筋的绑扎注意事项 1、钢筋在安装前,首先核对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单、蓝图相符。 2、梁钢筋的绑扎应确保主筋、箍筋的绑扎根数及间距,不得漏筋。 3、梁主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错位焊接,焊接接长应大于10d,焊接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4、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5、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 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同时 配合进行。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放在主梁上部纵向钢筋之上,为了保证次梁钢筋的保护层 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将主梁上部钢鞘降低一个次粱上部主筋直径的距离加以解决。 6、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大于45d。绑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如图2-19。 7、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布置,箍筋弯钩采用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 8、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梁与柱交接处箍筋应加密,其 间距与加密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梁柱节点处,由于梁筋穿在柱筋内侧,导致梁筋保 护层加大,应采用渐变箍筋,渐变长度一般为600mm,以保证箍筋与梁筋紧密绑扎到位。 9、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0、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钢筋直径等于或大于22mm时,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小于22mm时,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域内I 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扎牢。接 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在规定搭接长度的任一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 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大于50%。

梁配筋注意事项

梁配筋注意事项 梁配筋除下述内容外,需满足计算及相关抗震等级构造,比如二级框架梁,拉通筋不小于1/4支座筋等。 特殊要求例外: 1.梁配筋编号原则:要求截面一致,跨度差异较小,和支座条 件一致的梁才能共用一个号。 2.地下室顶板,裙房屋面,大屋面等WKL可以按KL编号,但 要在第一张梁配筋说明中注明。 3.纵筋集中标注通长面筋,一般应和梁支座面筋钢筋直径一致。 4.无特殊要求及受力的框架梁,跨度大于2.5m的,不应采用多 根面筋拉通的形式,如4D18;4D18。标准层跨度小于3倍梁 高的框架梁,面筋拉通。连梁除外。 5.梁宽度小于等于300mm的框架梁,应采用2D20的面筋集中 标注的形式,通常筋直径约为支座钢筋的1/4。梁宽度大于 等于350mm的框架梁,应采用2D25+(2D12)的面筋集中 标注形式。 6.梁宽度小于等于300mm的(次)梁,应采用(2D12)的面 筋集中标注的形式。梁宽度大于等于350mm的(次)梁, 应采用(4D12)的面筋集中标注形式。 7.柱两侧两宽度不一致的,要求梁两面均标注,以免钢筋排列 不对。 8.悬挑梁跨度2.0~3.0m,梁面筋按1.15配置;悬挑梁跨度

3.0~ 4.0m,梁面筋按1.3配置;悬挑梁跨度大于4.0m,梁面 筋按1.4配置;注意悬挑梁面筋伸入内部框架后,框架梁配筋可能大于2%,箍筋的调整。 9.悬挑次梁,跨度大于2.0m,内跨面筋不得采用架立筋,并应 满足计算。 10.梁构造腰筋不用表示,更不能随意更改PKPM生成的G4D16 等标注。 11.对于SATWE计算的VT1~3的计算,配筋可忽略抗扭纵筋。对 于SATWE计算VT4~6的计算,要求按梁侧板下到梁底高度内,按间距200mm配置D12抗扭纵筋。例如梁高700mm,板厚100mm,配置N4D12。对于SATWE计算大于VT6的计算,要求20%配置到梁支座面筋,两侧各配置30%的抗扭纵筋。例如VT10,面筋增加2,腰筋单侧配置3,为N4D14。 12.所有无楼板链接的独立梁,要求按间距200mm,配置侧面抗 扭腰筋。 13.悬挑框架梁单侧有垂直次梁,次梁跨度大于4.5m,悬挑梁需 配置抗扭纵筋。 14.坡屋面的边梁需配置抗扭纵筋,且箍筋按计算1.3倍配置。 15.梁宽度大于等于350mm的梁,箍筋应采用四肢或以上箍筋。 16.梁上抬柱子的支撑梁,要求箍筋间距全长加密为100mm。 17.绘图比例大于1:150时,允许塔楼区域梁宽度小于等于 300mm的框架梁,未注明的箍筋为D8100/200(2),以减小配

壁厚与加强筋的关系

1·引言 塑料与钢铁、水泥、木材并称为四大工程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塑料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从事机械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塑料构件的设计知识。笔者总结了注塑成型塑料件结构设计的若干要点,这对设计相关产品有借签作用。 2·结构设计要点 2.1壁厚合理 从成型质量的角度来看,塑料件的壁厚过大,在成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凹陷、缩孔等缺陷;壁厚太小,则会造成进胶困难,不易充满型腔而造成缺料。塑料件的壁厚应尽可能均匀,可采取缓和的形式过渡,也可采用局部挖空的结构,使壁厚变的均匀,避免成型过程中产生翘曲变形等缺陷。 2.2加强筋结构的设计原则 在塑料件上设置加强筋,可提高塑料件的强度和刚度,防止塑料件的翘曲变形。选择恰当的加强筋位置可改善塑料融体的流动性。 加强筋的尺寸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筋的壁厚一般为主体厚度t的0.4倍,最大不超过 0.6倍;②筋之间的间距大于4t,筋的高度低于3t; ③螺钉柱的加强筋至少低于柱子表面 1.0mm;④加强筋应低于零件表面或分型面至少1.0mm。多条加强筋相交,要注意相交带来的局部材料堆积问题。 其改进方法是:①将加强筋错位;②加强筋交叉部位设计成空心结构。 细长的加强筋,如受力,应尽量使其承受拉力,避免承受过大的压力。因为塑料材料的弹性模量很低,容易出现失稳问题。这与我们在进行金属铸件设计时所遵循的优先受压原则相反,需要特别注意。 2.3避免应力集中 塑料件的结构设计要特别注意避免尖锐棱角的产生。棱角处几何形状的过渡不连续,此处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从而会产生裂纹。 塑料材料的强度通常很低,应力集中的地方更易损坏。避免应力集中主要的措施是改善构件的尖锐棱角部位的结构形式。例如,在尖角部位增加倒角、倒圆角或以平缓的过渡段代替。当因构件功能的需要而不可直接增加倒角、倒圆角时,可通过在尖角处减小局部结构强度,向内掏出圆角的办法降低应力集中,参照图1所示直线导轨的改进设计方案。塑料螺纹的牙形应优先采用圆形和梯形,避免三角形、矩形,这样可以减低缺口效应,提高螺纹的承载能力。 2.4设计合适的拔模斜度

柱配筋计算

柱配筋计算 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0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仅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铰机制的出现。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铰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规范中对梁配筋要求梁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也是期望在竖向荷载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高于支座部位。如果加大梁端计算钢筋,规范这条有可能就名存实亡了。 5)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增大到当实际配筋大于2%时,梁端加密区的最小直径要增大2mm,因此,如果增加钢筋量有可能会导致对箍筋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这容易被设计师忽略掉。

梁配筋设计

梁配筋设计 1.梁的纵向钢筋 1.1纵向钢筋直径要求 (1)梁纵向受力钢筋直径 (2)通长钢筋直径(抗)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砼规》11.3.7、《高规》6.3.3第2条、《抗规》6.3.4第1条) 【注1】上部通长钢筋和支座钢筋直径可以不同,平法图集16G101-1P28指出通长筋可为相同或不同直径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的 钢筋。 【注2】梁跨度较大(大于6m时),上部通长筋可采用较小直径与支座大直径钢筋搭接,以节省钢筋。 1.2 框梁延性要求(抗) (1)限制相对受压区高度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 符合下列要求:一级抗震等级x≤0.25h 0,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 。(《砼 规》11.3.1)(本项须在软件中勾选,若未勾选注意检查该项) 设计框架梁时,控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主要是控制负弯矩下截面下

部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铰区具有较大的塑性转动能力,以保证框架梁端截面具有足够的曲率延性。 (2)控制梁端加密区内下部纵筋最低用量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0.3。(《砼规》11.3.6第2条)(本项须在软件中勾选) 本条给出了梁端箍筋加密区内底部纵向钢筋和顶部纵向钢筋的面积比最小取值。通过这一规定对底部纵向钢筋的最低用量进行控制,一方面是考虑到地震作用的随机性,在按计算梁端不出现正弯矩或出现较小正弯矩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较强地震下出现偏大的正弯矩。另一方面,提高梁端底部纵向钢筋的数量,也有助于改善梁端塑性铰区在负弯矩作用下的延性性能。 (《盈建科建筑结构计算软件用户手册》P60) (《盈建科建筑结构计算软件用户手册》P320)

螺柱通用设计规范

1. 目的 2. 实用范围 3. 术语\定义\名词解释 4 螺丝、螺母的基本介绍 螺丝的分类 螺丝的主要参数 螺母的分类与基本介绍 5. 常见的螺丝柱类型 自攻牙螺丝柱 嵌入螺母型螺丝柱 钣金翻边螺丝柱 钣金铆接螺丝柱 压铸件螺丝柱 6. 螺丝柱的基本设计原则 6.1塑胶类螺丝柱的设计 (1)自攻牙型螺丝柱(2)嵌入螺母型螺丝柱 6.2钣金件螺丝柱的设计 (1)钣金件翻边攻牙(2)钣金件的铆接螺丝柱 6.3压铸件螺丝柱的设计 (1)压铸件的自攻牙螺丝柱设计(2)压铸件的机牙螺丝柱设计 7. 螺丝柱的配合设计原则 螺丝的种类: 自攻螺丝的螺纹分为粗牙和细牙,一般称为typeA和typeAB,绝大多数都用AB牙。自攻螺丝不需要与内螺纹配合,只需有预制孔,攻入时自动产生配合螺纹,多用在木材、塑胶等质地较软的材料上面。自攻螺丝属于非标。 机螺丝与自攻螺丝的区别一是他们的螺纹。机螺纹一般多用粗牙,需与相应标准的内螺纹配合缩紧,一般多为螺母或着有螺纹的金属件。机螺纹主要有公制标准、美制标准、英制标准,公制标准和美制标准螺纹角为60度,英制为55度。公制标准以螺距表示、美制和英制标准 则以一英寸多少牙来表示。 螺丝的主要参数 螺纹 1、大径d(D) 螺纹的最大直径,即外螺纹的牙顶(或内螺纹的牙底),相重合的假想的圆柱面的直径,也叫螺纹的公称直径。 2、小径d1(D1)螺纹的最小直径,即与外螺纹牙底(或内螺纹牙顶)相重合的假想圆柱面的直径

3、中径d2(D2)一个假想圆柱面的直径,其母线通过牙型上牙厚和牙间宽相等圆柱面的直径 4、螺距P 相邻两牙在中径上的对应两点间轴向距离。 5、导程S 同一条螺旋线上的相邻两牙在中径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6、螺纹升角φ在中径圆柱上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螺纹轴线的平面间夹角。 7、牙型角α轴向剖面内螺纹牙型两侧面的夹角。 8、牙型斜角β轴向剖面内螺纹牙型一侧边与螺纹轴线的垂线间的夹角。 螺丝头的形状 螺丝头的槽型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1 s f c bh02(9-1-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E 1 s f c bh02 / RE(9-1-2)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M Max M u , RE M uE(9-1-3)比较 39 和表 43 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 控制。故表 39 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 43,且为乘以RE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 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 CD 跨: b f 1 3l0 =7.5/3=2.5m; b f b s n0.3 [ 4.20.5 (0.25 0.3)] 4.2m b f b12h f0.3 12 0.3 1.86m h f h00.1 , 故取b f =1.86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一排钢筋取 h0=700-40=660mm,

两排钢筋取 h0=700-65=635mm, 则 f c b f h f h0h f 2=14.3×1860×130×(660-130/2) =2057.3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BC 跨: b f 1 3l0 =3.0/3=1.0m; b f b s n =0.3+8.4-0.3=8.4m; b f b12h f 0.312 0.131.86m ; h f h00.1, 故取b f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h0=550-40=510mm, 则 f c b f h f h0 h f 2=14.3 ×1000×130×( 510-130/2)=827.2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 49 及表 50。 表格 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层号 AB 跨BC 跨CD 跨 -MABz-MABy-MBCz-MBCy-MCDz-MCDy 负弯矩 M ( kN·m)-213.6-181.8-188.86-188.86-181.18-213.6 M bh0.1140.0970.1010.1010.0970.114 1 f c0 s2 1(12s ) 0.1210.1020.1070.1070.1020.121 4 0.9710.9490.9470.9470.9490.971 s 0. 5 1(12s ) 配筋 As(m m2)925.84803.52839.35839.35803.52925.84实配钢筋3C203C203C203C20 3 负弯矩 M ( kN·m)-370.84-319.2-347.48-347.48-319.92-370.84

机架设计准则

机架设计准则 1、工况要求:即任何机架的设计首先必须保证机器的特定工作要求。例如,保证机架上安装的零部件能顺利运转,机架的外形或内部结构不致有阻碍运动件通过的突起;设置执行某一工况所必需的平台;保证上下料的要求、人工操作的方 便及安全等。 2、刚度要求:在必须保证特定的外形条件下,对机架的主要要求是刚度。如果基础部件的刚性不足,则在工作的重力、夹紧力、摩擦力、惯性力和工作载荷等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形,振动或爬行,而影响产品定位精度、加工精度及其它性能。例如机床的零部件中,床身的刚度则决定了机床的生产率和加工产品的精 度。 3、强度要求:对于一般设备的机架,刚度达到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强度的要求 4、稳定性要求:对于细长的或薄壁的受压结构及受弯-压结构存在失稳问题,某些板壳结构也存在失稳问题或局部失稳问题。失稳对结构会产生很大的破坏,设 计时必须校核。 5、美观:目前对机器的要求不仅要能完成特定的工作,还要使外形美观。 6、其它:如散热的要求,防腐蚀及特定环境的要求。 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 在满足机架设计准则的前提下,必须根据机架的不同用途和所处环境,考虑下列 各项要求,并有所偏重。 1、机架的重量轻,材料选择合适,成本低。 2、结构合理,便于制造。 3、结构应使机架上的零部件安装、调整、修理和更换都方便。 4、结构设计合理,工艺性好,还应使机架本身的内应力小,由温度变化引起的 变形应力小。 5、抗振性能好。 6、耐腐蚀,使机架结构在服务期限内尽量少修理。 7、有导轨的机架要求机架导轨面受力合理,耐磨性良好。 设计步骤

1、初步确定机架的形状和尺寸。根据设计准则和一般要求,初步确定机架结构 的形状和尺寸,以保证其内外部零件能正常运转。 2、根据机架的制造数量、结构形状及尺寸大小,初定制造工艺。例如非标准设 备单件的机架、机座、可采用焊接代替铸造。 3、分析载荷情况,载荷包括机架上的设备重量、机架本身重量、设备运转的动 载荷等。 4、确定结构的形式,例如采用桁架结构还是板结构等。再参考有关资料,确定 结构的主要参数(即高、宽、板厚与材料等)。 5、画出结构简图。 6、参照类似设备的有关规范、规程,确定本机架结构所允许的挠度和应力。 7、进行计算,确定尺寸。 8、有必要时,进行详细计算并校核或做模型试验,对设计进行修改,确定最终 尺寸。 综上所述:注塑机机架设计要符合机架设计的准则与一般要求,并要注意以下几 点: 1、应根据锁模结构在容模量最大时及射移行程最大的状态确定机架的长度,并兼顾油箱及电机油泵的布局具体确定。根据锁模、射台、油箱、电箱及电机油泵布局确定机架的宽度与高度,高度要考虑人机工程学,适当时候要考虑用高低机 架结构。 2、机架结构的主要构件是梁。梁分纵梁与端梁。注塑机中的梁可以是型材(角钢、槽钢、方通、工字钢、H型钢等),也可以的折弯板材焊接梁,也可以是型材与 折弯板组焊梁。 3、机架结构还有另一主要构件是柱。焊接柱按外形分为实腹柱和格构柱。实腹柱分为型钢实腹柱和钢板实腹柱两种,前者焊缝少,应优先选用。后者适应性强,可按使用要求设计成各种大小尺寸。当腹板的计算高度h与腹板厚度δ之比大于80时,应有横向隔板加强,间距不得大于3h;柱腹外伸自由宽度b不宜超过15t,箱形柱的两腹板间宽度b也不宜超过40t(t为板厚)。 4、梁和柱的连接有铰接和刚性连接两种。以焊接连接为主,很少用螺钉或铆接。 焊接方法可参看有关焊接规范和手册。 5、油箱的设计 油箱在系统中的功能,主要是储油和散热,也起着分离油液中的气体及沉淀物的 作用。

模具设计原则和核心以及注意事项

模具设计原则和核心以及注意事项 一、 开模方向和分型线 每个注塑产品在开始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其开模方向和分型线,以保证尽可能减少抽芯滑块机构和消除分型线对外观的影响。 1、 开模方向确定后,产品的加强筋、卡扣、凸起等结构尽可能设计成与开模方向一致,以避免抽芯减少拼缝线,延长模具寿命。 2、 开模方向确定后,可选择适当的分型线,避免开模方向存在倒扣,以改善外观及性能。 二 、脱模斜度 1 、适当的脱模斜度可避免产品拉毛(拉花)。光滑表面的脱模斜度应≥0.5度,细皮纹(砂面)表面大于1度,粗皮纹表面大于1.5度。 2 、适当的脱模斜度可避免产品顶伤,如顶白、顶变形、顶破。 3、 深腔结构产品设计时外表面斜度尽量要求大于内表面斜度,以保证注塑时模具型芯不偏位,得到均匀的产品壁厚,并保证产品开口部位的材料强度。 三、 产品壁厚 1 、各种塑料均有一定的壁厚范围,一般0.5~4mm,当壁厚超过4mm时,将引起冷却时间过长,产生缩印等问题,应考虑改变产品结构。

2、壁厚不均会引起表面缩水。 3 、壁厚不均会引起气孔和熔接痕。 四、加强筋 1、 加强筋的合理应用,可增加产品刚性,减少变形。 2、 加强筋的厚度必须≤ (0.5~0.7)T产品壁厚,否则引起表面缩水。 3、 加强筋的单面斜度应大于1.5°,以避免顶伤。 五、圆角 1、 圆角太小可能引起产品应力集中,导致产品开裂。 2、圆角太小可能引起模具型腔应力集中,导致型腔开裂。 3、 设置合理的圆角,还可以改善模具的加工工艺,如型腔可直接用R刀铣加工,而避免低效率的电加工。 4 、不同的圆角可能会引起分型线的移动,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圆角或清角。 六、 孔 1 、孔的形状应尽量简单,一般取圆形。 2 、孔的轴向和开模方向一致,可以避免抽芯。

梁配筋规范要求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9.2.1条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6.3.4.1条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 于14mm,且分别不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0.2.8.2条 偏心受拉的框支梁,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11.3.1条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x≤0.25*ho,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o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6.2.7条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 钢筋等级为HPB300时,ξb = 0.576 钢筋等级为HRB335/HRBF335时,ξb = 0.550 钢筋等级为HRB400/HRBF400/RRB400时,ξb = 0.518 钢筋等级为HRB500/HRBF500时,ξb = 0.482 三.《建筑抗震设计规》6.3.4.1条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11.3.6第1条 纵向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11.3.6-1规定的数值; 表11.3.6-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位置┃ ┃抗震等级┣━━━━━━━━━┳━━━━━━━━━┫ ┃┃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 ┣━━━━━━╋━━━━━━━━━╋━━━━━━━━━┫ ┃一级┃ 0.40,80ft/fy ┃ 0.30,65ft/fy ┃ ┣━━━━━━╋━━━━━━━━━╋━━━━━━━━━┫ ┃二级┃ 0.30,65ft/fy ┃ 0.25,55ft/fy ┃ ┣━━━━━━╋━━━━━━━━━╋━━━━━━━━━┫ ┃三、四级┃ 0.25,55ft/fy ┃ 0.20,45ft/fy ┃ ┗━━━━━━┻━━━━━━━━━┻━━━━━━━━━┛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8.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弯构件不应小于0.2和45ft/fy的较大值.

产品部件之设计准则——壁厚篇(1)

壁厚 (Wall Thickness) 基本设计守则 壁厚的大小取决於产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为其他零件的支撑、承接柱位的数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选用的塑胶材料而定。一般的热塑性塑料壁厚设计应以4mm为限。从经济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长生产周期”冷却时间〔,增加生产成本。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过厚的产品增加引致产生空穴”气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产品的刚性及强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无疑是切面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为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变总是无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胶料的地方过渡到薄胶料的地方应尽可能顺滑。太突然的壁厚过渡转变会导致因冷却速度不同和产生乱流而造成尺寸不稳定和表面问题。 对一般热塑性塑料来说,当收缩率”Shrinkage Factor〔低於0.01mm/mm时,产品可容许厚度的改变达;但当收缩率高於0.01mm/mm时,产品壁厚的改变则不应超过。对一般热固性塑料来说,太薄的产品厚度往往引致操作时产品过热,形成废件。此外,纤维填充的热固性塑料於过薄的位置往往形成不够填充物的情况发生。不过,一些容易流动的热固性塑料如环氧树脂”Epoxies〔等,如厚薄均匀,最低的厚度可达0.25mm。 此外,采用固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时,流道、浇口和部件的设计应使塑料由厚胶料的地方流向薄胶料的地方。这样使模腔内有适当的压力以减少在厚胶料的地方出现缩水及避免模腔不能完全充填的现象。若塑料的流动方向是从薄胶料的地方流向厚胶料的地方,则应采用结构性发泡的生产方法来减低模腔压力。 平面准则 在大部份热融过程操作,包括挤压和固化成 型,均一的壁厚是非常的重要的。厚胶的地 方比旁边薄胶的地方冷却得比较慢,并且在 相接的地方表面在浇口凝固後出现收缩痕。 更甚者引致产生缩水印、热内应力、挠曲部 份歪曲、颜色不同或不同透明度。若厚胶的 地方渐变成薄胶的是无可避免的话,应尽量 设计成渐次的改变,并且在不超过壁厚3:1的 比例下。下图可供叁考。 转角准则 壁厚均一的要诀在转角的地方也同样需要,以免冷却时间不一致。冷却时间长的地方就会有收缩现象,因而发生部件变形和挠曲。此外,尖锐的圆角位通常会导致部件有缺陷及应力集中,尖角的位置亦常在电镀过程後引起不希望的物料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