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樟树阁皂山道教灵宝派文化道教是在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宗教之一。它是以道的信仰为核心,融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种成分,不断吸取佛教的宗教形式,逐步发展而成的具有民众文化特色的宗教。道教自东汉以来,历代均拥有众多的信徒,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广泛的影响。江西道教在中国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导地位。而开创于东吴时的清江阁皂宗 ( 即灵宝派 )与汉末从四川移居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 即正一派、龙虎宗 )、奉晋代许逊为祖师、创立于宋末元初的净明道 ( 又称净明忠孝道 )、北宋末年南丰道士王文卿创立的神霄派、元代贵溪道士张留孙创立的玄教 ( 龙虎宗的一个支派 )等派别相提并论。这些教派分为符箓道派和丹鼎道派两种,并以符箓道派为主,符箓道派又以天师道为龙头。张天师由一教之主,发展到主领三山符箓 ( 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 ,再发展到掌管天下道教事。可见樟树阁皂山灵宝派在江西道教中的影响和地位。

一、道教福地阁皂山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

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阁皂山

是第三十六福地。

阁,楼阁;皂,黑色。阁皂山因其“形如阁,色如皂”而得名。

此山绵亘二百余里,史称清江碧嶂,境内群山环抱,层峦叠翠,形似

云天楼阁,色如青黛墨染。此山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王母

娘娘在瑶池举行蟠桃会,喝得微醉的善思菩萨坐在瑶池边缘,醉眼朦

胧地看着众仙女歌舞。突然,司药仙子舞到其旁边身子一歪,似要跌

倒,善思菩萨赶忙起身相扶,不仅将座椅撞落到樟树东南18公里处,

成为阁皂山,而且他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之大忌,被贬往人间投生

在葛尚书家。这就是阁皂山和葛仙的来历。

樟树市境内阁皂山,是中国道教名山(道教的四大名山,历来说法不一,有很多种版本,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阁皂山、安徽齐云山),是灵宝派宗坛、祖庭。阁皂山属武夷山西延支脉,蟠衍200余里,山峦叠翠,主峰海拔高度807.5米,北宋著名诗人陶弼形容阁皂山为“万仞天然阁皂形,阴阳不似众山青,一区海上神仙宅,数曲人间水墨屏”。唐仪凤年间(676-678年)御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唐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又赐主观为阁皂观。宋神宗于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御赐阁皂观为景德观,宋神宗在熙宁中(1068-1076年)赐阁皂山御书118幅章、《圣封泰山芸草》2本、《皇佑新乐图》1卷、《绍兴宸翰》10轴,并赐良田133.3公顷(2000亩),宋徽宗、宋理宗分别将景德观赐号为崇真宫、大万寿崇真宫,追封葛玄为冲应真人,冲应孚佑真君,赐“元始万神”铜印,法许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为道教传箓圣地。朝野均以得到阁皂山灵宝符箓为荣。南宋宰相周必大的《阁皂山崇真观记》写道:“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此者”,“士大夫川浮陆走,无不迂途而至”,文人墨客以一睹名山为快,朱熹、文天祥、解缙等,曾先后“躬临其盛”。阁皂山名胜古迹众多。宋代鸣水桥,一

天门排楼巍然屹立,鲤鱼洲碧波荡漾,十朝古松相映成趣,大万寿崇真宫遗址依稀可见,朱熹讲学的紫阳书院与白鹿、娥湖并列为江西古代三大书院之一。

阁皂山以仙得名,以药传世,以道兴盛。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赋予了阁皂山神秘的传奇色彩,引得无数大德高贤、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流连、乐而忘返,或筑坛炼丹,或采药济世,或吟诗作赋,使得阁皂山仙迹长存,名胜众多,令人目不暇接。

1.一天门,进入阁皂福地的门户。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曾在此停轿歇息。他看见两旁高山挺秀,古木参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感叹地说:“此真乃一‘天门’也!”嗣后,就捐钱建此石坊,并命名为“一天门”。

2.“鸣水桥”。桥因上游的葛憩源、九龙泉两水汇穿桥孔,向南

跌泻山谷,响若雷鸣而得名。别看这桥不很雄壮,仅长7.3米,宽

6.8米,可历史却算得上悠久,拱壁两侧刻着“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

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34个如盘

大字,迄今已有近九百年历史, 是江西省三座宋代石桥之一,与庐山的

观音桥并称为姐妹桥。南宋宰相文天祥曾撰“鸣扬万壑,水击千岩”桥联

以壮其势,并手书“鸣水桥”三字以志桥名。2006年,鸣水桥被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梅花桥。桥面许多梅花形斑痕。桥不起眼,却充满传奇色彩。

传说葛玄在阁皂山炼丹时,一天,陪同仙人们采药归来途经小桥时,

随行的跛脚大仙突然滑倒在小桥上。葛玄赶忙谢罪,说:“桥面光滑,

跌倒大仙,罪过罪过。”说完,从桥下捧起一掬清泉,含在口内,用

力向桥面一喷,桥面立即出现许多镌刻的梅花形痕迹,此后就叫梅花

桥。传说梅花桥有时会飘出幽幽的梅花香,谁闻到这香味,谁就有好

事降临。

4.照门松。十七株松树巨伞般挺立在山间的田墈上,树干要有两个

人合抱才能抱过。相传东晋真人丁令威来阁皂山修炼,为表虔诚,折

了些松枝插在灵仙馆(现大万寿崇真宫)前代替香烛。松枝本不能插

活,但真人就是真人,不比凡人,这些松枝却奇迹般长成了参天大树,

给阁皂山平添许多仙气。后人有诗赞曰:“礼朝折枝虔意浓,化成碧

嶂傲苍穹。真人仙迹今何在,遥看宫前照门松。”

二.道教名观——大万寿崇真宫和紫阳书院

1.大万寿崇真宫,它见证了阁皂山道教的兴盛。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出现过“学道之士五百人,为屋一千五百间”的盛大场面,南宋宰相周必大在《阁皂山崇真宫》的文章中胜赞此景曰:“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此者。”大万寿崇真宫是阁皂山的主要宫观,主祀葛玄,酬祀张天师、许真君。它的前身是葛玄入山时所结的卧云庵,隋代称灵仙馆。阁皂山道教在唐宋达到鼎盛,先后被唐宋皇朝敕封赐名为阁皂观、玄都观、景德观、崇真宫、万寿崇真宫;1246年,宋理宗将阁皂山敕封赐名为大万寿崇真宫。眼下所见的宫观乃二十世纪末所建,规模远不如前。目前已有招商项目落户,已经在重建宫观,规模将扩大许多,到时,阁皂山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游客面前。

2.紫阳书院原是按灵宝道派“三教合一”道义供奉孔子、释迦牟尼、李耳的观宇,名为“道德宫”,也是名人论道讲学、唱和燕憩的场所。朱熹两次在这里讲学,因其别号紫阳,故时人又称其为“紫阳书院”。现庭院门额上“紫阳书院”四个苍劲的枯笔字,是朱熹手书的拓刻。朱熹在此写下《登阁皂山》的诗篇:“叠叠层峦锁閟宫,我来特地访灵踪。葛仙去

后无丹灶,弟子今成白发翁。”、“一派泠泠泉下水,半空漠漠岭头云。祖师成道冲天去,只有无穷受箓人。”庭院内古木参天,枝繁叶茂,元初的四株金桂、银桂、四季桂自东向西排植于庭院中间,金秋季节飘香十里,所以明代又有“桂苑宫”之称,并存碑刻于庭院内。

三.道教名人——葛仙和葛洪

1.葛仙,名玄,字孝先,祖籍琅琊,后迁丹阳名容,出身于世家名门望族。从小酷爱《庄》、《老》之学,十五六岁就名震江左。

建安七年(202),三十八岁的葛玄来到了阁皂山,在东峰之下结庐

“卧云庵”,广收门徒,宣扬灵宝道义。葛玄在阁皂山修道四十二

年,在吴赤乌七年(244)八月十五日,在卧云庵“白日飞升”,成为

神仙,后世道徒尊为“葛仙翁”及“太极仙翁”。在部分道教流派中与

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葛玄历游灵岳、赤城,罗

浮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葛玄勤奉斋

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

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

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

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

分形变化,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记载:孙权

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观。弟子

郑隐得其法术。葛玄成仙也很神奇。一日葛玄对弟子张恭说:

“吾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药,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

矣。”到了这一天,葛玄衣冠整齐进入室中,卧而气绝,颜色

不变。弟子烧香守着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风,声响如雷。

风停再点燃蜡烛时,已失去了葛玄的踪影,只见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衣带都未解开。早晨问邻人,都说没有大风,大风只在这一个屋子里才有。葛玄已经成仙而去,证位太极左宫天机内相,道教中称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世俗尊称为太极葛仙翁。

2.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镇江人),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尠能读也。”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

四.道教名派——灵宝派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在古《灵宝经》基础上集佛、儒、道为一体,并逐渐发展成颇具影响的道教一派。灵宝派奉东吴道士葛玄为祖师,后世尊称为太极葛仙翁。葛玄初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扩苍、南狱、罗浮诸名山,最终选择阁皂山建庵筑坛精思修道,始开灵宝宗坛法箓,成为灵宝派祖庭。在道教兴盛的唐宋时期,灵宝派在阁皂山的原始宗坛,与上清派在茅山的大洞宗坛,正一派在龙虎山的正一宗坛形成三山鼎立的局面。至元成宗时江南各派道教总归于正一派,从此形成北方全真与江南正一两大道派并存的格局,但唯独灵宝派与其独特的儒、佛、道合一的门派结构得以存世发展,其灵宝法箓也仍得以独立传承。灵宝派的灵宝法箓,是道教三山符箓之一。与正一派的正一法箓,上清派的上清箓,共同构成道教的经法传授制度。灵宝派传授的《灵宝真文》、《八景真文》、《灵宝五符》、《老君六甲秘符》、《五狱真形图》等法构成独具一格的法箓传授系统。

灵宝派的《度人经》是道教之经典。其灵宝大法即以《度人经》为宗旨。由于其倡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而被众道士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宋真宗、宋徽宗均曾为《度人经》作序、批注。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度人经》的版本有十余种,可见《度人经》传播之广、信奉之盛。灵宝派创行的灵宝斋法,其法高妙,大行于世,被道教各派所运用,唐玄宗时编撰的《唐六典》将灵宝斋法

列为国家祀典,登上了大雅之堂,占据了道教斋醮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十方之教,皆始灵宝”的来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道教往来、道友互访、道派交流不断增多,学术探讨不断深入,时至今日“非灵宝不可以度人”,“非灵宝不可以生神”,仍为海外崇道之士所共识。

五.灵宝派的发展和未来

明中叶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江西道教逐渐走向衰落。灵宝派和净明派、神霄派和玄教一样衰落而先后归并于正一天师道。江西只剩正一和全真两个道派。到清朝,统治者对道教不放心,偏重于佛教,乾隆年间宣布喇嘛教中的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正一道和全真道进一步遭到冷落。明中叶以后江西道教的衰落还表现在张天师的府第、田产的破落和方术的日渐贫乏等各个方面。到民国因破除封建迷信,江西都督府取消了张天师的封号,并取缔其封地,这对本来就比较衰微的天师道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接着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打击了停滞不前的江西道教。至解放前夕,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只身前往台湾继续传衍道教。虽然正一天师道中止了在江西的传承,在江西的全真道也衰落了,但由于道教是根植于我国的宗教,它的教理教义与祖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实施党和人民政府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江西道教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随着世俗的历史变迁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

而有所变通,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一定的传布与发展。一是遭到破坏的道教场所和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修线,在江西经各级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开放的宫观有47座,龙虎山天师府、西山万寿宫等得到了较大的修茸 ; 二是赣州和龙虎山已成立了道教协会,江西省道协正筹备之中 ; 三是各道观经过艰苦奋斗已经实现了自治、自养、自传,为弘扬道教而努力 ; 四是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江西省道教团体和道教界人士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务的原则和完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了同港台及外国道教团体及道教界人士的友好往来 ; 五是天师府作为正一道的祖庭已经恢复了授箓。此外,道教的文化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涌现了一批道教学者和道教研究机构。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樟树阁皂山灵宝派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自己春天。

一)阁皂山国家森林公园大万寿崇真宫重建开发项目

项目依据是《江西省樟树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樟树市阁皂山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在大万寿崇真宫原址(包括三级台阶、出木井、炼丹亭等景观资源)恢复重建大万寿崇真宫,作大道场,并且引进德高望重的道长担任主持,扩大阁皂山在道教界的影响,重振灵宝派道教祖庭的地位。

2、修复葛仙祠、道德宫、灵祖殿、玉帝殿、观音殿和地母殿等殿堂,构建阁皂山道教名山的整体形象。

3、道教养生展示中心。展示道家养生修炼的太极拳、导引术、内丹术等各种养生技艺,通过挖掘展示科学养生方法,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4、建设仿古性的药铺一条街。结合规模宏大的大万寿崇真宫和药铺一条街,展现阁皂山药道同源的文化特色。

(二)政府大力扶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扩大灵宝派的影响。

1. 2011年5月9日,“閤皂灵韵”道教专场音乐晚会在“药都”樟树上演,上海城隍庙道乐团、茅山道院音乐团、龙虎山天师府经乐团、武当道教功夫团与樟树本地的閤皂道教乐团同台奉上了一场轻灵幽韵的道教音乐盛宴。道教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乐种,是民族音乐中最具特色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展示了中华道教文化的神韵和风采。

2. 2011年5月10日,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主题的首届中

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在江西樟树市举行。灵宝派在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宗旨。“度人”思想引导道众关爱社会、关爱国家、关爱民众,期望“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这种思想在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仍是极好的文化资源和助动力。本届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江西道教协会、江西樟树市閤皂山灵宝文化学术论坛组委会承办。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

长张继禹作主旨演讲。与会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从不同侧面阐述了道教灵宝文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以道教养生为理念,打造文化休闲游、养生度假游。樟树围绕“中国第一养生旅游天堂”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融国教、国药、国酒于一体,集休闲、疗养、保健于一堂的养生休闲旅游胜地,重点建设皂山药道养生文化旅游区。皂山旅游区的规划设计突出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和中医药保健文化底蕴、绝佳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灵气,在恢复以大万寿崇真宫为中心的道观群古迹的同时,利用区内类似“S”形自然沟谷和错落有序的地形特点,设置了兼有吃、住、养生、保健、休闲和文化等不同功能的休闲养生区。

附:传扬文化融入生活

——中国道教的未来走向

张继禹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里,道教面临着面向世界、回应现实、发扬传统、济世利人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联系更密切,物质生活也更加丰富,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新问题,如人心的、社会的、伦理的、生存环境的问题。如何应对现代化带来的这一系列问题,既是世界各大传统宗教共同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也将是影响各大传统宗教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对道教来说,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明确自己的生长点,以何种姿态应对挑战,既发扬优良传统、又能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要完善自我,融人大我,传扬文化,融人生活,从而实现道教应有的文化的宗教的普世价值。

传扬文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强调“文化道教”的努力方向。根源于悠久华夏文明的道教,历来高度注重文化建构,道教重要经典《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曾说:“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道教认为文化源于自然,是“无上大道”的显现。由此,道教形成了有言、有教、有理、有义、有传、有授的道德教化学说,积累了丰富的经典和著述,构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探索人生、社会与宇宙奥秘的文化体系,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华夏民族思想思维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文化中所特有的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齐同慈爱的包容精神、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清静恬淡的人生境界、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等等,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

文化的传扬,是以落实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依托的。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活智慧,需要我们今天努力挖掘和大力弘扬。只有将道教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智慧落实于生活,圆融于生活,才能更好实现道教济世利人的社会教化责任。为此我们曾提出要“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道教认为,道是蕴藏在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西升经》中说:“道在人中,人在道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因此,道不远人,人应守道。若能遵道而行,虽则和光混俗,而真性不昧,这样就能即世间而超世间,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

要实现传扬道教文化,净化社会、升华人生的价值理想,对当今道教界来说,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我。其一是既要坚持自我的宗教情怀和文化精神,又要兼容并蓄,融入“大我”。不断完善道教文化体系,完善和丰富教义思想体系,完善传播道德教化的方式,融入世界,融入社会,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其二是既要继承又要发扬,继承是要本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发扬是要不断更新发展,把握好道教在现代文明、现代社会中的生长点,把握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了解道教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基础,理解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和精神需求,随方设教,以裨益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三是加设和人才建设。道教文化的发扬光大和道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道教徒风范、素养的提高和道教人才的辈出。葛仙翁在《道德真经序》中说:“大道何为哉!弘之由人。”即所谓“大道之行,传宗在人”。人能弘道,道亦载人,人和道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学修兼备的弘道人才,道教文化才能得以传扬,道教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对我们来说,提出一个发展设想是相对容易的,但能否切实可行,能

否取得成功,能否持之以恒,将道教文化发扬光大,将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真正落实于人们的生活中,则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