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

略》)

一、组成

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

1.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

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

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

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功用:益气通阳利水。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

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以下如冰,皆湿下

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金匮要略心典》)

方剂学——祛湿剂(二)

方剂学——祛湿剂(二)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八正散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A、再造散 B、败毒散C、三仁汤 D、羌活胜湿汤 E、九味羌活汤 3、甘露消毒丹的功用是A、清胆利湿,化痰和胃 B、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C、泻火凉肝,清热利湿 D、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E、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4、连朴饮的功用是A、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D、行气降浊,宣化寒湿 E、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5、原方用法要求药后“多饮暖水”的是A、生脉散 B、五苓散 C、玉屏风散 D、桑螵蛸散E、天台乌药散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八正散以滑石、木通共为君药,清热,利湿,利水通淋;臣以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佐以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大黄荡涤邪热,通利肠道。诸药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E对)。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头痛恶寒但未见浮脉,提示此为卫阳被遏所致;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脉濡,提示有湿困;午后身热,舌苔白,口不渴,提示热为湿遏。再结合此证以头痛恶寒及湿困症状为主,可诊断为暑温夹湿,当解暑清热利湿并宣畅湿困之气机,宜选三仁汤(C 对)——以滑石为君,清热利湿而解暑;臣以“三仁”宣畅三焦气机

助祛湿(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白豆蔻芳香化湿,畅中焦之脾气以助祛湿;薏苡仁淡渗利湿以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再造散功用为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A错)。败毒散功用为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B错)。羌活胜湿汤功用为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D错)。九味羌活汤功用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E错)。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为君,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D对),主治湿温时疫之湿热并重证。清胆利湿,化痰和胃,是蒿芩清胆汤的功用(A错)。清热祛湿,利胆退黄,是茵陈蒿汤的功用(B错)。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是八正散的功用(E 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连朴饮中芦根、栀子,清热,并导湿热从小便而出;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朴宣畅气机,化湿行滞;半夏降逆和胃止呕;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淡豆豉助栀子清宣郁热而除心烦。诸药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B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是藿香正气散的功用(A错)。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是三仁汤的功用(C错)。行气降浊,宣化寒湿,是鸡鸣散的功用(D错)。温中行气,燥湿除满,是厚朴温中汤的功用(E错)。 5、【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五苓散方含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原方还要求“多饮暖水”,旨在扶助胃阳,温行水气以助发汗,既可令表邪由汗而解,又可使水饮内外分消(B对)。生脉散原方特别要求“长流水煎,不拘时服”(A错)。玉屏风散原方要求“上叹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C错)。桑螵蛸散原方特别要求“生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D错)。天台乌药散原方特别要求“上八味,先将

方剂学之祛湿剂

方剂学之祛湿剂 祛湿剂 第一节燥湿化浊 1、藿香正气散 【组成】大腹皮(6g)白芷(6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 白术(6g)陈皮(6g)厚朴(6g)苦桔梗(6g)藿香(9g)甘草(6g)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第二节利水渗湿 2、五苓散 【组成】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蓄水证。②水湿内停证。③痰饮证。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温通助气化, 利便解表烦渴清。 3、防己黄芪汤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6g)炒白术(9g)【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气虚之风或风湿证。 【方歌】防己黄芪金匮方,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第三节清热祛湿 4、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湿热蕴结在肝胆,清热利湿退黄良。 第四节温化水湿 5、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甘草(6g)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内停。 【方歌】苓桂术甘是经方,中阳不足痰饮猖;悸眩咳逆胸胁满,温阳化饮功效彰。 6、真武汤 【组成】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附子(9g)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阳虚水饮停为患,悸眩瞤惕保安康。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考点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用于各种水湿病证。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二)应用注意事项 (1)祛湿剂用药多苦辛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于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者慎用。 (2)辛燥和滑利之品有损胎元,孕妇慎用。 ■考点二燥湿和胃 1.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厚猪皮炖姜草枣(厚术皮?姜草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苍术为君,燥湿运脾。 2.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紫白猪的陈腹皮半指厚,用姜草枣烀更香(紫白术的陈腹皮半芷厚,用姜草枣茯梗香)。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藿香为君,解表寒,化里湿,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考点三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趣味记忆】茵陈治黄(茵陈栀黄) / 大黄蒿子。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配伍意义】方中茵陈蒿为君,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

【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2.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趣味记忆】(1)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厚半叶通滑);(2)三仁杏蔻薏苡仁,三仁朴通滑夏竹。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配伍意义】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三仁合用为君。 【配伍特点】(助理不考)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3.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趣味记忆】八正登华山用黄草编木车卖(八正灯滑山?黄草萹木车麦)。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 【配伍意义】方中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共为君药。 4.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滑石、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趣味记忆】秦香莲飞石射茵陈,石菖蒲搏斗被捅(芩香连飞石射陈,石菖蒲薄豆贝通)。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配伍意义】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共为君药。 5. 连朴饮(《霍乱论》)(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制厚朴、制半夏、川连、香豉、焦栀、石菖蒲、芦根。 【趣味记忆】连朴芦根淡豆豉,菖蒲半夏焦栀子。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 略》) 一、组成 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 1.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 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

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 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功用:益气通阳利水。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 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以下如冰,皆湿下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 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 三术皮厚。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 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 白术附子汤方5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2 百合知母 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3 百合滑石代赭石 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2 百合鸡子黄 七枚一枚 15 百合地黄汤方2

百合生地黄汁 七枚一斤 16 百合洗方1 百合 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2 栝楼根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2 百合滑石 一两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7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 苦参 一斤 21 雄黄熏方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 赤小豆当归 三斤三两 23 升麻鳖甲汤方6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 鳖甲煎丸方25 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 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 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 26 蜀漆散方3 蜀漆云母龙骨 27 牡蛎汤方4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 四两四两二两三两 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 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 29 柴胡姜桂汤7 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

方剂试试理解记忆——祛湿剂

方剂试试理解记忆——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厚朴,陈皮;生姜,大枣;炙甘草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五淋散(湿热血淋):茯苓皮(利尿),山栀子(清热);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清热);甘草 ★三仁汤(湿重于热) 杏仁(润肺),白蔻仁(行气化湿),薏苡仁(健脾渗湿);

厚朴,半夏(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通草,竹叶(利尿渗湿)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菖蒲,川贝(化痰)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白蔻仁(行气燥湿) PS:以黄芩,茵陈,滑石为主。 ★连朴饮(湿热霍乱) 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 菖蒲,半夏(化湿和胃止呕) 豆豉,焦栀子(清宣胸膈郁热)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 ★当归拈痛汤(内湿热,外风邪) 羌活(外湿),防风,升麻,葛根(散邪) 白术,苍术(燥湿健脾) 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苦参,黄芩(清热燥湿) 茵陈,猪苓,泽泻(利湿) 知母(佐制);甘草(调和) •二妙散(湿热下注):知母,黄柏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三节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伤寒论》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又: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四苓散(《丹溪心法》) 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组成:白术茯苓猪苓各一两半(各5g)泽泻二两半(8g)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水湿内停证。症见水泻,小便不利。 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3~6g)(原著本方无用量)上二钱合和,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疸亦可除。 组成:茵陈蒿末十分(4g)五苓散五分(2g)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鉴别】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皆由五苓散加减而成,均可健脾利水渗湿,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四苓散为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故无助膀胱气化及解表之能,适用于水湿内停之水泻;胃苓汤系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故有燥湿和中、行气利水之效,适用于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而成,故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宜于湿重热轻之黄疸。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各10g) 【功用】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鉴别】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然五苓散证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中医中药学经典文献资料 (10)

祛湿剂 祛湿剂(2分) 概述 燥湿和胃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 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逐瘀泻热,通导大便,推陈致新,导湿热从大便而去。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配伍意义】 杏仁宣利上焦气机;湿阻于中,以白蔻仁宣畅中焦气机;湿困于下,以薏苡仁渗利下焦气机。三药相用,以宣畅、降泄、渗利三焦气机,共为君药。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混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药物】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滑石藿香连翘白豆蔻薄荷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试题及答案归纳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一、A1 1、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的主要作用是 A、益气利水 B、固表止汗 C、祛风行水 D、实卫御风 E、健脾升阳 2、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A、白术、茯苓 B、泽泻、猪苓 C、滑石、甘草 D、茯苓、桂枝 E、滑石、阿胶 3、猪苓汤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A、中阳不足,饮停心下 B、气化不利,水蓄下焦 C、表虚受风,水道失畅 D、水热互结,热伤阴津 E、脾虚湿盛,泛溢肌肤 4、猪苓汤中配伍阿胶的用意是 A、滋阴补血 B、补血止血 C、润肺止咳 D、养血益气 E、滋阴止血 5、防己黄芪汤中君药的主要作用是 A、固表除湿 B、固表止汗 C、祛风止汗 D、实卫御风 E、健脾升阳 6、防己黄芪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桂枝 B、芍药 C、干姜 D、桔梗 E、白术 7、.猪苓汤的功用是

B、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C、温阳健脾,利水渗湿 D、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E、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8、由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组成的方剂是 A、平胃散 B、三仁汤 C、茵陈蒿汤 D、藿香正气散 E、甘露消毒丹 9、当归拈痛汤的功用是 A、清热养阴,和血止痛 B、健脾利水,祛风止痛 C、散寒除湿,和血止痛 D、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E、温阳健脾,和血止痛 10、二妙散的组成药物为 A、苍术、白术 B、苍术、厚朴 C、苍术、黄柏 D、苍术、羌活 E、苍术、川芎 11、连朴饮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炒苍术、炒黄柏 B、石菖蒲、飞滑石 C、白通草、飞滑石 D、石菖蒲、制半夏 E、石菖蒲、益智仁 12、连朴饮主治 A、湿温时疫 B、湿热霍乱 C、伤寒霍乱 D、湿热下注证 E、痰饮 13、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是 A、栀子、茵陈、黄柏 B、茵陈、炮姜、附子 C、茵陈、滑石、黄芩 D、茵陈、麦芽、川楝子

15祛湿剂歌诀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胃苓汤《丹溪心法》合五苓散柴平汤《景岳全书》合小柴胡汤 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加藿香半夏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六和汤《和剂局方》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需明。 清热祛湿 湿温初起方《中西温热串解》 湿温初起银翘豉,藿佩甘通竹叶使。滑石茯陈苍术皮,恶寒无汗杏薷备。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 藿朴夏苓有三仁,通草猪苓泽泻存。淡豉解表化湿气,湿温初起效可成。枳桔栀豉汤(新)

枳桔栀豉汤竹茵,贯众翘草薄黄芩,湿温在气热偏重,宣畅清利此法寻。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热盛阳明湿阻脾,脉洪身热重难移。膏知甘米并苍术,寒润苦燥配伍宜。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芳香化浊藿香先,荷叶夏陈与佩兰。厚朴腹皮共煎服,外宣内化湿邪蠲。连朴饮《霍乱论》 孟英连朴饮菖蒲,栀豉芦根半夏齐。湿热内蕴成吐利,苦寒温燥和中奇。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一加正气霍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泯。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二加正气霍防通,朴卷广皮茯薏功。脘闷便溏身体痛,化湿疏络妙无穷。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三加正气霍陈皮,杏朴茯苓滑石宜。湿阻气机渐化热,苔黄胸闷此方施。

方剂学-祛湿剂-笔记

方剂学-祛湿剂-笔记 点击蓝色部分,关注我们 ································ informal essay ································ 中 医 方 剂 「笔记整理」 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 燥湿和胃剂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记忆口诀:苍术皮(陈皮)老(国老)厚(厚朴)。 ··························································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中医儿科学——肾病肺脾气虚——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中医儿科学——肾病肺脾气虚——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 阳解析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证候: 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少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12g,黄芪15g,甘草(炒)6g,白术9g。 上锉麻豆大,每服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防己黄芪汤,为祛湿剂,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 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去皮)、茯苓、白术各9g,泽泻15g,桂枝(去皮)6g。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五苓散,为祛湿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 解析: 阳性药:黄芪、白术、桂枝、生姜、大枣 平性药:甘草、猪苓、茯苓

阴性药:防己、泽泻 君药:黄芪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多热少;君药以补气升阳为主,针对虚多实少;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方剂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泽泻、猪苓、茯苓,健脾渗湿;桂枝、生姜,发汗解表;防己,利水祛风湿;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补气健脾为主,利水渗湿为辅,兼顾解表、祛风湿。适用于小儿肾病,自汗短气乏力,由外感诱发者。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 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20、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原汤论已详,加桂三两另名方,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痛呕又妨。

(完整版)《金匮要略》方剂歌诀

1、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 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 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 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 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 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 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 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 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 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 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 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 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汤头歌决》-13利湿之剂

《汤头歌决》-13利湿之剂 《汤头歌诀》一书为清代著名医家汪昂编著,共选名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用韵语编成诗歌赋体,言简意赅,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使用。 汤头,原为汤剂的俗称,此处为方剂的代名词。汤头歌诀,即是用诗歌体编写的方剂书籍。 本文所编内容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庆业(1940.12-2011.8)教授2006年所编《汤头歌诀》白话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不可做用药依据。若据此用药医病,需多方查证或遵医嘱,本文之编者不对其用药后果负责! 《汤头歌决》- 13 利湿之剂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存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这些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汤头歌诀》- 13 利湿之剂 来自文艺书社 00:0003:33 1.五苓散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199 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 大承气汤方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四两三两三

枚二两十二枚 8 白术附子汤方5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二两二两二枚四两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11 一物瓜蒂汤1 瓜蒂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2 百合知母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 3 百合滑石代赭石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 2 百合鸡子黄七枚一枚 15 百合地黄汤方2

百合生地黄汁 七枚一斤 16 百合洗方1 百合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 2 栝楼根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2 百合滑石 一两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7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 一斤 21 雄黄熏方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 赤小豆当归 三斤三两 23 升麻鳖甲汤方 6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 鳖甲煎丸方25

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 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 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六两二两一斤 二合三两 26 蜀漆散方 3 蜀漆云母龙骨 27 牡蛎汤方 4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两四两二两三两 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 枣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 29 柴胡姜桂汤7 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 半斤三两二两三两四两三两二两 30 侯氏黑散14 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四十分十分三分三分三分八分十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干姜川芎桂枝三分三分三分 31 风引汤12 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四两四两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六两六两六两六两紫石英石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 (完整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 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 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 大承气汤方 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 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 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 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 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 白术附子汤方 5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 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 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 2 百合知母 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 3 百合滑石代赭石 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 2 百合鸡子黄 七枚一枚 15 百合地黄汤方 2

百合生地黄汁 七枚一斤 16 百合洗方 1 百合 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 2 栝楼根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 2 百合滑石 一两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 7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 1 苦参 一斤 21 雄黄熏方 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 2 赤小豆当归 三斤三两 23 升麻鳖甲汤方 6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

金匮 199 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6 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 葛根汤方7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4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 麻黄加术汤方5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 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 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 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 防己黄芪汤4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 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 桂枝附子汤方5 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 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 白术附子汤方5 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4 甘草白术附子桂枝 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5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 一物瓜蒂汤1 瓜蒂 二十个 12 百合知母汤方2 百合知母 七枚三两 13 滑石代赭汤方3 百合滑石代赭石 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 14 百合鸡子汤方2 百合鸡子黄 七枚一枚 15 百合地黄汤方2

百合生地黄汁 七枚一斤 16 百合洗方1 百合 一斤 17 栝楼牡蛎散方2 栝楼根牡蛎 18 百合滑石散方2 百合滑石 一两三两 19 甘草泻心汤方7 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1 苦参 一斤 21 雄黄熏方1 雄黄 22 赤小豆当归散方2 赤小豆当归 三斤三两 23 升麻鳖甲汤方6

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 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 鳖甲煎丸方25 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 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 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 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 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25 白虎加桂枝汤方5 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 26 蜀漆散方3 蜀漆云母龙骨 27 牡蛎汤方4 牡蛎麻黄甘草蜀漆 四两四两二两三两 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7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 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 29 柴胡姜桂汤7 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