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旅游的主体。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论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是从城市形象研究成为我国城市旅游竞争研究的热点开始。随后,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情况。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要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先要了解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综合概念,一般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从上述可知,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对竞争力的研究必须是多层次的,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更包含潜在竞争力。旅游业是由很多企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旅游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区域产业竞争力,属于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尚未形成公认的看法,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学术性表述也存在模糊性。

对于旅游竞争力概念,曹宁所界定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在研究一个旅游接待地(是以行政区划的城市为单元被考察的)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而不是输出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刘晓萍认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解,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城市在这个概念中是认定为旅游目的地;二是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因而她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在城市环境和旅游产业本身素质的综合作用下,在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比较优势。聂献忠则把竞争主体看作是旅游业,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苏伟忠等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等三个层面上。有学者则把城市旅游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旅游环境营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管理创新的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形成比较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上述众多学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来看,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要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来入手,还应考虑到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即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能够为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特点。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自国内学者涉足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以来,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思路根据一定的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一系列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指标的选取与构建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者提供一个量化的可操作性的依据。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旅游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城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在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因而构建指标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由于竞争力是动态的,因而有学者指出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在指标的设计时,既要有反映现有竞争状况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未来竞争状况的指标,并对未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起重要作用的指标,提出了动态性和潜能性原则。这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及可持续性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提供的很好的思路及可能。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 刘清玉 福建教育学院

[摘 要]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方面的文献,选取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1年3月(上旬刊)总第640期

00

《商场现代化》2011年3月(上旬刊)总第640期

2.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不同的学者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有所差异。

甘萌雨等构建了包括城市旅游经济现状指标、城市旅游功能地位指标、城市旅游业发展趋势指标、城市生活质量指标的指标体系。郭舒、曹宁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资格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等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思路,思路中只对各指标的涵义和数据方向进行了说明,但并未给出具体的二级指标,其中一些指标获取较困难,如发展性因素。张争胜等从旅游发展规模、外出旅游能力(出游力)、旅游组织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构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主要集中在旅游企业本身的发展能力上,且指标数目太少,不能较全面反映城市旅游竞争力。苏伟忠等和陈晓等从旅游业绩竞争力、旅游环境支持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三方面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但他们是用不同的指标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部分具体指标取值较为困难。莫帮洪等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城市旅游发展相关支持环境和城市旅游发展潜力3个方面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与苏伟忠等构建的不同,但二级及三级指标基本一致。汪德根在根据原则构建指标时,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可靠性以及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城市旅游行业实力、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城市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城市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等5个方面28个原始指标组成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庄小丽等在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及“Crouch & Ritehie模型”的基础上,参照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从市场竞争力、要素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段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其三级指标数达45个之多,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但是指标数目太多也会给计算综合得分及解释时造成困难。从上述可知,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目的及研究范围出发,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指标数目不同,但是在核心指标上还是有一些相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城市旅游发展竞争优势的因素还应包括旅游发展的专门化、信息化和集团化水平,为合理配置资源,发展旅游专门化优势,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信息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将起决定性作用,并且从长远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则需依赖于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等。郭舒和甘萌雨指出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中不可忽视专业化和信息化,尤其在2003年就提出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从长远看依赖于技术、信息获取能力和人力资源等等,但在后续的理论及实证研

究中,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很少看到这方面的指标。因此考虑到技术及信息的重要性,在构建指标体系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时,应该把信息获取能力、技术及人力资源共享作为潜力指标列入。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为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进行旅游营销时,城市旅游形象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该指标数据获得较难,因此在许多研究中没有采用。

3.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因子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AHP)。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通常采用加权法对它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城市旅游竞争力权重确定主要方法。利用AHP模型的各指标权重是通过专家打分取得,从而使各指标权重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丁蕾提出用熵技术对权重进行修正。因子分析法是通过几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能够简化众多原始变量及有效处理指标间的重复信息,所以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合理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个主成分在评价模型中的权重,这样也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聚类分析是对综合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对象进行归类,以便划分出不同的类别。纵观相关研究论文中,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手段进行经济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比较方法、综合比较与分类比较等方法手段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

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主要表现为:诸多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是运用竞争力相关理论,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许多城市的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评价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在众多实证研究中,一是以我国北京、南京、西安、广州、上海、郑州、桂林等各大主要旅游城市实证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对比研究,并指出资金、技术 、人才是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二是以区域的城市(群)为实证来进行研究,武传表采用定量方法对上海、广州、天津、宁波、青岛和大连等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张琼霓对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对长株潭旅游业发展现状、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并提出提升长株潭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对策;马艳等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汪德根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实力,16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不同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不同特点,并揭示16城市旅游竞争力差异化表现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反映竞争力的最终结果。三是学者对不同省区内的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如张

争胜等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分为综合型、客源地型、目的地型和待开发型4大类型,提出了广东省要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四个措施;曹宁等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做了旅游竞争力的总体特征分析与城市类别进行分析,他认为这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阵营划分与人们的常识性客观认识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城市在旅游资源利用和城市旅游管理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广阔空间,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周岩对河南省辖18个市级实证分析、赵风云对山西省的实证研究。也有学者对单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为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国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非常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论方面仍然是借鉴波特的竞争理论与其它学科的理论,尚未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众多学者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计算综合得分和排名,但是于对指标的选取多是一些可以直接获得的显性经济指标,而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居民生活满意程度方面的间接指标却考虑较少。研究忽略了现代城市旅游之间的竞争也具有合作性的竞争,可以采用双赢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城市旅游的发展。全面评价某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包含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和该城市本身的纵向比较,缺乏对于城市纵向比较研究,且主要运用截面数据来研究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动态研究是不够重视。每个实证研究只局限于一定行政地域范围内,选取的指标又各异,相互之间没有借鉴意义及可比性。因此如何针对具体的城市,考虑城市的规模、空间位置、市场腹地及资源特点等方面的因素,来构建若干指标体系,使研究的对象具有可比性更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形势下,旅游竞争力及其可持续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具备可持续性的竞争力是虚而不实的竞争力”。因此,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判断旅游竞争力的发展趋势进而确定地区旅游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针对性地构建旅游目的地持久盈利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将今后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内容。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在不同等级城市研究中怎么体现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A JHAAHT. F inland’s Competitive Position As a Destin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ources [A].Canadian Geographer[C].1980,24(1):5-12.

[2] 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社会科学家. 2004,(3):85-88.

[3] 刘晓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师,2008(5):19-20.

[4] 聂献忠.城市旅游吸引力结构分析与竞争力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1):81—83.

[5]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 .旅游学刊 2003(3):39-42.

[6] 张晓军,李海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范围与对象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68857/68861/4699338.html [7] 汪德根.长江三角洲1 6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5):414-418.

[8] 徐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68-70.

[9] 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初步[J] .现代城市研究,2003(4):22-25..

[10]曹宁,郭舒,隋鑫.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问题研究提纲[J].社会科学家.2003(6):89-93

[11]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13-16.

[12]陈晓. 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 .经济地理, 2008,28(1):158-162.

[13]莫帮洪,杨剑川.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框架初探 [J] .社会科学家,2005(S2):193+201.

[14]庄小丽,康传德.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83-86.

[15]郭舒,曹宁.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 .商业研究,2004(9):138-141.

[16]丁蕾,吴小根,丁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经济地理,2006,26(3):511-515.

[17] 何秀芬,胡华.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对比研究——以六大主要旅游城市为例 [J] . 职业2009(19):108.[18] 武传表,王辉.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 [J] . 旅游科学,2009(4):13-18.

[19] 张琼霓.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9(7):101-108.

[20]马艳,胡晓娟.东北四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67-68.

[21] 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途径——以辽宁省为例[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95-98.

[22]周岩.河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J] . 商业时代,2008(32):102-104.

[23]赵风云.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D] .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4] 李树民,陈实,邵金萍. 西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103-106.[25] 周常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82.[26]李天元,徐虹等译.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管理[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135.

《商场现代化》2011年3月(上旬刊)总第640期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湖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湖南工学院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湖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 姓名:谈志凤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 3 月9 日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理论意义 上世纪末,国内学术界开始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并引起政府尤其是市政府的大力关注。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旅游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可以使城市旅游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并使城市旅游业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无序的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才的有序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2.实际意义 湖南省位处华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对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湖南省城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不少限制因素。其一,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二,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旅游服务欠佳,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长远规划。其三,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环境承载力,造成环境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1.国外研究成果

在国外,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最早的是斯坦费尔德的对城市旅游业重要性的论述。1980年Smith提出旅游区域是一种区域类型的观点,他认为旅游区域由核心区域和相关支持带组成,其综合实力共同构成区域旅游竞争力。同一时期,butler产品生命周期循环(PLC)理论对旅游地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旅游地德发展要经过探测、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复苏6个阶段。威廉姆斯和绍从表意、时间序列和感知上分析了城市吸引力的三个层次。1989年,Fodness认为旅游地可以通过信息的结构、可达性、质量和传播速度等体现竞争力。20世纪末21世纪初,知识、技术、人才成为城市旅游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库得纳提出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认为信息指向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2003年,sahli选取市场份额、价格竞争力、人均收入、真实汇率、国家客运比较优势、旅馆运营率、旅客相对密度等指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对19个OECD国家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 2.国内研究成果 在国内,城市旅游的起步要比国外晚,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很多学者认为旅游的发展主要靠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于是形成了以旅游资源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等学说。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成为我国城市旅游竞争研究中的热点。另外,随着知识、技术、人才成为城市旅游竞争力重要影响因素从国外传到国内,郭阳旭提出旅游整体竞争力的概念,张明清、刘超借鉴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初步探讨了旅游业国际竞争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旅游管理 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石长波徐艳红 文化旅游是一项以观念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活动,以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其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来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需求。将哈尔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逬行剖析、解读, 从而 提岀发展对策'既有利于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哈尔滨市文化旅 游产品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深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逬而形成城市文化旅游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文化旅游业的基本概述 (-)文化旅游业的内涵与核心 所谓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曹者创造的休闲娱乐方式和观赏对象为消费内容,目标是使旅游者获得丰富文化内涵,能够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活动之中。文化旅游业是 一种具有關性的综合产业,因其带动性强、辐射面广、关联性高而成为当代经济社 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与传统旅游业相比.它所包含的业态更富有文化内 涵和体验性。另外,一些具有商务考察性质的旅游形态则更富有专业的知识性和文化交流性。 从旅游业的核心来看『传统旅游主要是以资源为核心,凭借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吸引看旅游者。但是就其看眼点,不管挖掘过程中是否考虑了竞争关系和市场需 求,主要E绕固有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束缚,综合了包括市场需求、城市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意开发,从而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因此也可以说创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旅游业的分类 从对文化需求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史记、文物.古建筑、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面;以技术成果、艺术、现代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面; 以节日庆典.居民日常生活习俗、祭祀、婚丧、衣看服饰和体育活动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面;以人际交流为表面的伦理道德和文化层面。从旅游的业态角度则可分为:遗址故居、影视基地、主题公园和艺术园区等多种形态。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看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看这个民族最深层的

甘肃省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甘肃省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 评价 关于《甘肃省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是通过城市竞争得以实现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旅游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旅游业的生

存与发展。因此,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不可忽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在研究一个旅游接待地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 而不是输出游客) 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 由于实践的需要,国内外学者们兴起了研究城市旅游的热潮,而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城市旅游的焦点。国外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比如: Deasy 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为研究案例,提出了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策略; Loed 指出,旅游地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市场的首要因子,通过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可增强旅游竞争力; C.Coeldner 提出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黄耀丽和李凡等对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构体系进行了探讨; 潘丽丽和保继刚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关系; 董锁成和李雪等对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研究的核心在于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和构建评价模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多偏定性研究,定量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乌兰察布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研究

乌兰察布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研究-旅游管理 乌兰察布城市旅游竞争力现状研究 曲建辉 乌兰察布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下的地级市,位于中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由于大青山横亘在中间的缘故,致使前山和后山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自然风光,也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景区,有美丽的葛根塔拉草原旅游区,奇特的火山岩地貌考古旅游区,环岱海旅游区等等。本文主要将从乌兰察市的旅游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劣势等方面来展现其旅游竞争力现状。 一、引言 乌兰察布市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随着全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乌兰察布的的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渐渐形成自己的旅游体系,各种度假中心和旅游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旅游,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构成了乌兰察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乌兰察布的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对其旅游竞争力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乌兰察布的旅游优势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里有“AAAA级”葛根塔拉草原、美丽的辉腾锡勒草原、风景迷人的凉城岱海旅游区,人们可以漫游在广阔大草原,观看精彩的赛马、赛骆驼、摔跤表演,或者骑马、乘驼、射箭等,还可以观看篝火晚会,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每个地方都那么特别,令人神往。 (二)便利的交通

乌兰察布市交通发达、便利。乌兰察布市境内有京包、集二、集通、大准四条铁路,营运铁路覆盖了该市8个区县,集张高速铁路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建成之后乌兰察布将融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该市的交通网络是以110国道、208国道和京藏高速、呼满大通道为主干分布,加上乌兰察布支线机场的建设,将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系统。乌兰察布市因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成为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东欧的重要国际通道。 (三)旅游商品 乌兰察布,这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它的皮草皮革也是享誉全国,由于乌兰察布畜牧业发达,所以毛皮等产品十分丰富,也是旅游业经济效益重要组成部分。乌兰察布除了各种各样皮毛、皮革系列,还有许多民族工艺品系列以及各种草原食品、烟酒饮系列,另外,由于草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乌兰察布还有着十分珍贵的中药材系列旅游商品。当然草原与高山的独特优势,温泉养生以及冬季农业观光采摘、餐饮等美食行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使得乌兰察布旅游竞争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乌兰察布的旅游劣势 (一)资金供应不足 尽管这几年来乌兰察布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其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贫困落后的地位,该市的GDP与其他地区比较比较靠后,导致旅游业的资金供应与其快速发展需要形成供应不足的局面,很多旅游景点未能得到全面开发,也配置不了新进的旅游设施。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向上级旅游管理单位反映当地资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城市旅游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现代旅游的主体。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论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国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国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是从城市形象研究成为我国城市旅游竞争研究的热点开始。随后,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情况。 一、城市旅游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要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先要了解竞争力、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综合概念,一般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从上述可知,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对竞争力的研究必须是多层次的,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更包含潜在竞争力。旅游业是由很多企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旅游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区域产业竞争力,属于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尚未形成公认的看法,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学术性表述也存在模糊性。 对于旅游竞争力概念,曹宁所界定的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在研究一个旅游接待地(是以行政区划的城市为单元被考察的)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而不是输出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刘晓萍认为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理解,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城市在这个概念中是认定为旅游目的地;二是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因而她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企业在城市环境和旅游产业本身素质的综合作用下,在与其它城市的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比较优势。聂献忠则把竞争主体看作是旅游业,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旅游业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苏伟忠等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在旅游产业本身素质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持续发展壮大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表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操作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内因层的旅游生产要素竞争力等三个层面上。有学者则把城市旅游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各种机遇,组织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在旅游环境营造、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管理创新的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形成比较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上述众多学者对于旅游竞争力的概念界定来看,定义城市旅游竞争力要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来入手,还应考虑到竞争力是一个相对比较概念,城市旅游竞争力应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即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能够为区域旅游经济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特点。 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自国内学者涉足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以来,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思路根据一定的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构建一系列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对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指标的选取与构建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关系到能否为决策者提供一个量化的可操作性的依据。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旅游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了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各城市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在选取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因而构建指标体系要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评价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由于竞争力是动态的,因而有学者指出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在指标的设计时,既要有反映现有竞争状况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未来竞争状况的指标,并对未来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起重要作用的指标,提出了动态性和潜能性原则。这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及可持续性的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提供的很好的思路及可能。 国内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 刘清玉 福建教育学院 [摘 要]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研究近年来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方面的文献,选取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 指标体系 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2011年3月(上旬刊)总第640期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中国31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分析

中国31省市的旅游竞 争力分析 姓名:

中国31省市的旅游竞争力分析 摘要: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日益蓬勃,各省市旅游竞争也日趋激烈。本文通过选取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各省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国内游客人数等18个指标建立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并用ARCGIS可视化显示,并进行旅游竞争力重心转移分析,得出我国旅游竞争力东南沿海较强,西部发展迅速,整体差异减少的特点,并为如何提高各省市旅游竞争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ARCGIS可视化 1 引言 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国民人均出游2.98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旅游日益成为老百姓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新的旅游目的地也不断产生,而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全球旅游需求增长速度却有限。因此,旅游需求在世界各个旅游目的地间存在某种此消彼长的分配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必然引起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1]。且旅游业对地区就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趋显著。所以如何取得旅游竞争优势地位、占领先机的研究成为各省市关注的热点。 国外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末。欧美学者通常结合案例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进行研究,如Govers和Go采用EFQM模型对4个欧洲国家的7个旅游目的地的全面质量管理业绩进行了比较分析[2]。国内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末。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国际旅游竞争力上,如黎洁和赵西萍的《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和《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2000年,窦文章等人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研究进展》开创了国内区域间旅游竞争研究的先河[3]。我国学者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型的构建、旅游竞争力的测量与评价、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等。其中,旅游竞争力的测量与评价是国内外学者最为关注的一大领域。而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分为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城市层面、旅游景区或企业层面。我国学者倾向于在区域层次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预测发展趋势,如周礼通过系统构建了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采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探索[4]。张河清在界定县域旅游及旅游竞争

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

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 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是依附于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旅游环境的优劣直接成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重要砝码[1]。另外,旅游环境竞争力、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一起构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理论体系,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年来,理论界越来越重视对旅游环境的研究,但主要是研究旅游环境影响因素及其承载力,而从一个城市的角度出发将旅游环境与竞争力结合起来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少[2]。关于旅游环境竞争力的理论是一种将旅游环境理论和旅游竞争力理论相结合的交叉性理论。本文基于旅游环境评价影响因素和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并构建的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对2010年河南省各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判断出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序列,对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旅游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等所依托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称,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环境等;而环境竞争力则是对这种外部因素相对优势的综合评价,反映了经济实体与

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基于该概念,旅游环境竞争力的内涵反映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旅游业与其外部环境的协调程度及其相对优势[3~4]。本文将旅游环境竞争力(T)界定为:旅游业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兼顾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兼顾旅游者和居民、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与外部发展环境协调程度。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在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旅游竞争力模型”中,较成熟的和引用最多的有克劳奇和里奇(Crouch&Ritch)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模型、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指示器模型和郭鲁芳的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发展力模[5]。克劳奇和里奇在波特(Porter)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综合模型,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的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三个因素发挥作用的其他要素等四个方面决定的[6]。WTTC与诺丁汉大学旅行与旅游学院联合开发旅游竞争力指示器模型,该模型包含价格、开放性、技术、基础设计、人文旅游、社会发展、环境和人力资源八大项指标和23个分项指标[7]。上述学者提出的竞争力模型为我们理解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来源和构成提供了参考。但他们大都是从旅游竞争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角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 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 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