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梗塞影像征象

脑梗塞影像征象

脑梗塞影像征象
脑梗塞影像征象

致密动脉征

【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

【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

【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

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征。血管造影提示,HMCA 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另外,HMCA征是一过性的,大多数有急性脑梗塞症状及HMCA征的病人,MCA征在几天内或通过溶栓治疗后消失,证实了血凝块的移动性。其它CT征象均为不同程度的局部脑水肿所致。有作者发现脑梗塞后30min既可显示硬膜外压增高,提示有脑水肿,缺血性脑水肿在不同解剖部位和水肿及缺血坏死的不同程度分别引起不同的表现。豆状核征在6h内组出现频率最高,脑岛带征及皮质征在6-12h组出现最多,低密度灶在12-24h组出现率最高。

当见到HMCA征时,要注意并不总是代表血管阻塞,比如在红细胞压积水平高时,因为血液的CT值增加或者血管壁钙化(常与糖尿病及高血压相关)会出现假阳性。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比双侧更可靠。

Krings等最近研究认为,35.4%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出现“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sign,HPCA),环池内常见,特异性为95.4%,丘脑常被影响,当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存在,预示梗塞范围相对较大。本征象有助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诊断。

总之,虽然有假阳性,在已出现脑梗塞症状的病人,致密动脉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同时并有其他早期脑梗塞的早期征象时,致密动脉征征可靠性更高。

附图CT平扫示“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

女性,67岁,突然发生偏瘫和偏盲。CT平扫显示环池内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密度增高(图A、B 箭);1天后CT复查(图C),可见丘脑梗塞灶。

图× CT平扫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图A 患者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第一次CT平扫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加;图B 5个小时后CT平扫示密度更高;图C、D 2天后CT平扫示,左侧颞叶大片状低密度区(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点征

【英文】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ot sign (MCA dot sign)

【又名】远端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Distal Hyperattenuat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

【表现】头颅轴位CT平扫,与对侧血管或同侧其它血管相比,位于外侧裂池的点状高密度血管影,称为“大脑中动脉点征”。

【解释】CT平扫中,正常血管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血栓栓子和阻塞的血管密度增高。“大脑中动脉点征”表示位于外侧裂池的大脑中动脉(MCA)分支(M2或M3段)内的血栓栓子。在轴位图像上,M2或M3段与扫描层面垂直,因而在CT图像上呈点状。“大脑中动脉点征”和“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HMCA Sign)是MCA在不同水平梗塞的CT表现。

【讨论】

在临床怀疑中风的病例中,早期CT平扫除了用来排除颅内出血外,还可以发现直接或间接的脑缺血或梗死征象。前者主要指脑实质的改变,包括:豆状核轮廓模糊、岛带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皮层低密度以及脑组织肿胀致局部脑沟、脑裂变窄;后者主要指“血管高密度征”(hyperdense vessel sign):包括“MCA dot sign”和“HMCA Sign”。

和“HMCA Sign”一样,“MCA dot sign”亦表示高密度的血栓栓子或阻塞的血管影。后者指位于外侧裂池的MCA M2段或M3段的点状高密度影,尤其在环沟内显示明显。影响“HMCA Sign”检出率的因素主要有:扫描层厚和出现中风症状后扫描的时间间隔,因为“HMCA Sign”可在几天内或溶栓治疗后消失,理论上这一结果也适用于“MCA dot sign”。

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颈内动脉、MCA主干(M1段)和基底动脉等颅内大动脉,较少累及MCA M2段及以远的较小口径的动脉。因而,M2段及以远动脉的高密度影被认为主要是血栓栓子而不是钙化的动脉粥样斑块。组织学曾证实高密度的MCA内是由红细胞、纤维蛋白及细胞碎片构成的血凝块。

在MCA供血区发生的脑梗死病例中,“MCA dot sign”的检出率高于“HMCA Sign”,前者被认为是一个更有意义的MCA血栓栓塞的指标。由于血栓向远端延伸,有时“HMCA Sign”和“MCA dot sign”会同时出现,Leary等报道一组经血管造影证实的54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9%单独“MCA dot sign”阳性,6%单独“HMCA Sign”阳性,9%两者同时出现。Barber等报道的100例中,“MCA dot sign”的阳性率16%,“HMCA Sign”的阳性率为5%。

单独的“MCA dot sign”提示MCA的M2或M3段阻塞,缺血损伤的脑组织范围较小,有较好的短期和远期预后,并且溶栓治疗的效果要比MCA的主干(M1段)阻塞效果好。Barber等发现单独出现“MCA dot sign”的病例,梗死部位主要在岛叶皮层和邻近的颞叶、额叶皮层。也有部分病例最终的梗死灶位于基底节(主要是豆状核),其可能的原因有:(1)MCA M1段血栓栓塞,导致豆纹动脉血流降低,然后移行至远端部位;(2)

由于层厚等技术原因,合并的“HMCA Sign”未被显示;(3)外侧的豆纹动脉自MCA的分支动脉发出。同时还发现个别病例在有血栓形成的动脉节段不但密度增高,而且管径比相邻节段的动脉或对侧相应动脉大,认为可能是血凝块使管径胀大。

虽然有红细胞压积增高而导致“MCA dot sign”呈假阳性的报道,不少学者认为“MCA dot sign”仍然是一个具有很高特异性的CT征象。Leary等的资料显示“MCA dot sign”在诊断MCA供血区的缺血性中风中有很高的特异性(100%)和中等程度的敏感性(38%),其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68%,准确性73%。Barber等发现低年资医师判断“MCA dot sign”阳性的可信度较差,往往忽视其它一些脑组织缺血的早期CT表现,而高年资医师可以很好地结合其它征象,有较高准确性。

Leary等还发现年轻患者和血小板计数高的患者“MCA dot sign”检出率高;可能的因素被认为是:(1)年轻患者比年长患者动脉壁的钙化少,而动脉壁钙化会模糊管腔内的血栓;(2)年长患者形成的血凝块密度较低;(3)血小板计数高的患者血栓内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比较致密,使CT值增高。

虽然“MCA dot sign”在超急性梗塞病例中的出现率并不高,但此征在MCA分支梗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预后方面有很大帮助,单独的“MCA dot sign”比“HMCA Sign”有较好的预后。Somford等研究发现,在MCA供血区梗死的病例中,出现“HMCA Sign”者有较长的住院时间及较差的短期预后,明显比单独出现“MCA dot sign”或无“HMCA Sign”者有差。

一些研究发现,静脉内溶栓治疗在MCA分支梗塞的病例中疗效较好,而在MCA主干梗塞的病例中疗效欠佳。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例中,6-8h内进行溶栓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快速和无创伤性诊断缺血性中风是非常需要的,“MCA dot sign”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附图:

女性,54岁。A:首次CT平扫显示右侧裂池“大脑中动脉点征”(白箭),同时显示岛叶后部皮层密度减低;B:DSA证实MCA M3段阻塞(黑箭);C:动脉内溶栓24h后,“大脑中动脉点征”消失

附图:

女性,65岁。A:首次CT平扫显示左侧裂池“大脑中动脉点征”(黑箭),同时显示岛叶梗死;B:CTA显示MCA M2段阻塞(白箭)

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

【英文】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Susceptibility Sign

【又名】无

【表现】在T2*加权梯度回波或灌注成像等基于磁敏感性的成像(susceptibility-based MR imaging)序列图像上,明显低信号的大脑中动脉(MCA)或颈内动脉(ICA)直径超过对侧相应动脉的直径,称为“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

【解释】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MCA Susceptibility Sign)提示MCA或ICA内的急性血栓栓子。在急性血栓栓子中脱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很高,血栓内的T2值明显缩短,在基于磁敏感性的成像序列上信号丢失,呈明显低信号。

【讨论】

2000年Flake等首先报道在3D基于磁敏感性的磁共振灌注成像(three-dimensional susceptibility-based per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中发现,6h以内的MCA中风病例中,其阻塞段MCA的信号明显降低,并且直径超过对侧相应动脉,称为“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

在急性血栓栓子中脱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很高,细胞内顺磁性的脱氧血红蛋白引起磁敏感性差异,导致局部磁场的不均匀性,使质子快速去相位,T2时间明显缩短。这种磁敏感性效应在基于磁敏感性的成像序列上表现为局部组织的信号丢失,是产生“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3组资料显示,在6h以内的MCA中风的病例中,“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率分别为39%、48%和71%。研究发现“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在检测MCA主干急性血栓栓子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MCA远端敏感性降低。MR灌注成像(PWI)显示,和“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阴性病例相比,“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病例脑组织的灌注缺损区更大,但两者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受累脑组织的范围没有明显差别。长期随访发现“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不能成为预测长期预后的指标。

Flake等报道的23例中,“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的总阳性率为39%。其中11例MCA M1段、M2段阻塞,“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的敏感性高于“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 sign),前者的敏感性为82%,阴性预测值为86%,后者的敏感性为54%,阴性预测值为71%,两者都没有假阳性的病例。在11例经DSA或MRA证实的MCA 主干或远端阻塞病例中,“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9例,其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只有6例;2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假阴性的病例,一例经DSA证实阻塞部位在颈内动脉,另一例因牙科金属植入物导致颅底广泛的磁敏感性伪影遮盖了MCA区域。

2004年Rovira等发现“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在MCA阻塞的不同水平,其敏感性不同。MCA主干阻塞“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敏感性为97%,MCA 远端阻塞“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敏感性仅为38%。其报道的42例病例中,总敏感性83%,特异性100%,没有假阳性。其中6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假阴性,5例阻塞点在远端MCA,1例经抗凝治疗;6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真阴性,MRA显示没有血管阻塞或仅仅近端MCA中、重度狭窄。

2005年Kim等报道33例6h以内、MCA主干和远端阻塞的病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率为48%(16/33),其中有房颤病史者,“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率(81%,13/16)明显高于无房颤病史者(24%,4/17),推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主要是由于继发于心源性栓子的急性红血栓。

随访发现,经动脉内溶栓治疗后,16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病例中的14例“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消失,其中12例经随访MRA证实阻塞血管完全再通。参照冠脉TIMI血流分级,DSA下动脉内溶栓治疗后,“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阴性者,认为“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提示MCA的急性血栓栓塞,可以预测动脉内溶栓的即时效果,但作者认为在小样本的研究中,不能作为有良好临床预后的指征。

由于“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有比较典型的表现,动脉瘤等局部血管壁病变不太可能被误认为是“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而对于一些MCA主干阻塞而“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阴性病例的最可能解释是经抗凝治疗后血块内脱氧血红蛋白延迟形成,并不能用空间分辨率低及非急性动脉血栓栓塞解释。

鉴于MCA主干或ICA的“磁敏感征”能够快速和准确地提示相应血管的阻塞,并能预测灌注缺损的范围。有些医院把基于磁敏感性的磁共振成像序列作为中风检查的第一个序列,除了发现“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病例外,同时可以排除颅内出血,而CT不作为排除颅内出血的首选,因为这类病人需要立即确定包括动脉内

溶栓的治疗方案。

有作者认为,因为没有“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假阳性病例的报道,因而“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阳性病例进一步的MRA检查似乎没有必要,以节约抢救时间。

由于目前研究“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的病例都是在中风症状出现6h以内,而活体内血栓的信号演变未知,也不允许观察血栓的自然演变过程,因而缺乏对3h内或6h外的“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的了解,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资料确定T2*像研究急性血栓的最短时间,因此有作者认为不能把在一些研究中获得的“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诊断MCA中风的高准确性应用在中风症状出现3h内的病例中。

附图

急性右偏瘫。A:MRI轴位T2*像显示左侧MCA主干“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宽箭),管径超过对侧未受累MCA(窄箭);B:DSA显示左侧MCA主干阻塞(箭)

附图:

左偏瘫4h。A:MRI轴位T2*像显示右侧MCA近端“大脑中动脉磁敏感征”(箭);B:MRA显示右侧MCA起始部阻塞(箭)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致密动脉征 【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 【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 【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 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另外,HMCA征是一过性的,大多数有急性脑梗塞症状及HMCA征的病人,MCA 征在几天内或通过溶栓治疗后消失,证实了血凝块的移动性。其它CT征象均为不同程度的局部脑水肿所致。有作者发现脑梗塞后30min既可显示硬膜外压增高,提示有脑水肿,缺血性脑水肿在不同解剖部位和水肿及缺血坏死的不同程度分别引起不同的表现。豆状核征在6h内组出现频率最高,脑岛带征及皮质征在6-12h组出现最多,低密度灶在12-24h组出现率最高。 当见到HMCA征时,要注意并不总是代表血管阻塞,比如在红细胞压积水平高时,因为血液的CT值增加或者血管壁钙化(常与糖尿病及高血压相关)会出现假阳性。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比双侧更可靠。 Krings等最近研究认为,35.4%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出现“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sign,HPCA),环池内常见,特异性为95.4%,丘脑常被影响,当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存在,预示梗塞范围相对较大。本征象有助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诊断。 总之,虽然有假阳性,在已出现脑梗塞症状的病人,致密动脉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同时并有其他早期脑梗塞的早期征象时,致密动脉征征可靠性更高。 附图CT平扫示“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

医学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01、视神经轨道征: 表现:在增强的横断面视神经CT或脂肪抑制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上最明显. 在这些图像上,视神经表现为相对于其两侧强化的视神经鞘的条状低密度(信号)带. 解释: 视神经轨道征最常用于描述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表现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视神经鞘增厚.当注入增强剂后,视神经在CT或MR图像上表现为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被周围强化的脑膜瘤包绕.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产生类似轨道的征像,其两条轨道即被低信号的视神经分隔开的肿瘤的两部分.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当肿瘤发生线样钙化时,该征像在非增强CT 上也可看到,但不如增强CT者常见. 讨论: 轨道征用于鉴别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无论何种生长 类型,都与视神经紧密相连,因而肿瘤与视神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表现为视神经-鞘结构均质性增大,没有可分辨的低密度视神经结构.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沿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视神经,而不侵犯视神经,沿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于增强CT表现为a)视神经低密度,b)脑膜瘤组织肿块样高密度,c)与视神经邻近的平行线样高密度增强区。 轨道征并非特异性征像,也可见于其他眶内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等,均需注意鉴别. 02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 这是脑外肿瘤,特别是脑膜瘤与脑内肿瘤相鉴别非常重要的两个征象增强冠状面示白质坍陷征(箭头)及脑膜尾征(三角)。 Gd-DTPA时,脑膜瘤可显示肿瘤相邻脑膜强化,多呈短、细规则的条状高信号的强化影,此即脑膜尾征。其形成原因可能与脑膜瘤长期刺激压迫邻近的脑膜,造成脑膜充血有关;也可能为脑膜瘤直接侵犯脑膜所致。脑膜尾征并不是脑膜瘤所独有的征象,只要病变侵犯或长期刺激脑膜均可形成脑膜尾征,如脑膜转移瘤、神经瘤等。白质塌陷征可理解为脑外肿瘤对脑实质的推移压迫。另外其它一些脑外肿瘤的特点还有邻近肿瘤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或脑沟、池内异常占位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第一篇各系统学习指导 第一章概论 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课堂讲课与课间实习之比为1:1。课间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正确掌握诊断技术的过程,也是锻炼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同学们在学习课堂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通过课间实习深入理解各种影像学表现所代表的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基础,并切实掌握其诊断技术。因此,同学们应根据每次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内容及学习重点等循序渐进,并通过认真读片,达到深入理解和切实掌握的目的。本指导配合课堂教学,实习以读片为主,配合录像、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模型以及临床参观(见习)等多种形式。每次实习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各种疾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及正确使用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疗服务的目的,并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方法。 本《指导》是根据讲课的内容提出学习、实习应当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提示主要的实习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难点;对实习起到指导作用,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方法 (1)实习开始,先由带教老师说明本次实习目的和要求,讲解主要的实习内容和分析思考的方法;指出实习的重点和必须掌握的内容;并适当复习前一次课程的内容并加以提问,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分组读片,实习用影像教学片由各小组按顺序集中阅读,逐一认识各片的主要影像表现,并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加深印象。 (3)通过共同读片,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单独读片,以加深印象。 (4)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从正常到异常,从影像学基本表现到各种疾病的典型表现。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讨论。 (5)辅导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应采用启发式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单纯灌输。 (6)实习课结束前,应由辅导教师予以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章总论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基本成像原理。 (2)了解影像诊断的工作程序和对疾病诊断的作用。 (3)掌握影像图象得分析原则、方法及诊断方式 (4)了解当前医学影像学的进展。 二、内容 1、多媒体展示: (1)各种影像设备的主要结构和各种类型的x线机、CT机、MRI机等检查仪器。 (2)各种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3)影像教学片的观察顺序和各种征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4)医学影像学的进展。 ①计算机X线成像(CR)和DR:a.C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CR是将透过人体的X线影象信息记录于影像板(IP)上,经过读取,计算机影像处理,经由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灰阶图像。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有IP、影像读取装置、影像处理装置、影像记录装置、影像存储和显示装置及计算机等。b.CR的临床应用:CR图像处

胸部影像学征象丨肺部'弯刀综合征'

胸部影像学征象丨肺部'弯刀综合征' 概述弯刀综合征又称肺发育不良综合征,属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心下型。右侧肺部的大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形成右共同肺静脉,经右侧肺门前方或后方,从心包右侧下降,在右心房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呈弯刀状向左侧行进,引流入下腔静脉,故称弯刀综合征。通常合并先心或其他畸形。“弯刀综合征”典型图部分肺静脉畸形引流型 弯刀综合征示意图胸片提示右下肺近心缘旁吟唱刀样致密 澎(白箭)。CT最大密度投影阁像提示弯刀样肺静脉流入下腔静脉(白箭)影像学表现:弯刀综合征表现为正位胸片中右下肺野近心缘旁弯刀样致密影,呈刀尖向外上、刀柄向内下走行。 临床意义:弯刀综合征是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一种。右侧肺部的大部分或全部肺静脉,形成右共同肺静脉,经右侧肺门前方或后方,从心包右侧下降,在右心房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呈弯刀状向左侧行进,引流入下腔静脉,其入口多数位于肝静脉入下腔静脉开口处的偏上方。 弯刀综合征: 病因及分类本征的原因仍不清楚,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与胚胎期肺的发育异常有关。弯刀综合征含有以下三种畸形:1、右肺发育不全;

2、体动脉供血; 3、全部或部分右肺静脉回流到右心房或/和下腔静脉。 病理 1.右肺异常:常见右肺发育不全或发育不良,可伴支气管畸形。2、体动脉供血:最常表现为右肺上、中叶为肺动脉供血,而下叶有1根或更多体动脉血管供血,其可能起自胸主动脉下段或腹主动脉,穿过脑肌进入下肺韧带。体动脉供血的肺组织可正常通气或如隔离症样无通气,且显示肺血管高压。 3、肺静脉回流异常:多有1根或2根右肺静脉引流全肺或仅限中、下叶静脉血,回流至下腔静脉,故此综合征形成左向右分流,异常肺静脉与腔静脉的汇合点可在膈上或腮下。症状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可反复发作右肺感染,出现咳嗽,咯血,发热等症状,也可有慢性咳嗽,哮喘,眩晕,发绀,有的终生无症状,发病年龄不一,多见于10~2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1∶2,部分病例有发育异常。体征心浊音界右移,似右位心,心脏听诊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右肺呼吸音低,心肺也可无异常体征,如心脏杂音广泛,应注意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诊断1.女性稍多于男性,年龄在10~40岁,早期可无症状,也可见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呼吸困难等,晚期则为充血性心衰表现。

医学影像学各种征

含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气象)是指肺实变时,其内含气,支气管呈树枝状低密度影的现象,多见于炎症病变。 印戒征:是支气管扩张患者的CT表现。 胸膜凹陷征:是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性或三角形影,尖端指向病变,在胸膜陷入的部位结节可形成明显的凹陷。多见于肺内恶性肿瘤。 轨道征(双轨征):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 毛刺征: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样突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 月晕征:在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中常见,表现为肿瘤周围环绕毛玻璃样影,其病理基础为出血性肺梗死和癌组织细胞浸润。 串珠征: 双环或三环征:肝脓肿CT表现脓肿壁和分隔明显强化,脓腔和周围水肿不强化 袖口征:溶骨型骨肉瘤,骨膜新生骨亦被破坏,边缘部分残留,成三角形,称Codman‘s 三角,又叫“袖口征”。 支气管扩张:肺纹理增多,粗大,紊乱或呈网状;可见“双轨征”或蜂窝状阴影 原发综合征:以中上肺野多见,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组成。三者并存时称双极现象或哑铃征。 垂柳征:肺结核 三阻征象:中央型肺癌的表现 阻塞性肺气肿(出现早、病程短、实际工作中难于发现) 阻塞性肺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炎性实变) 阻塞性肺不张(不张范围取决于肿瘤部位) 反“S”征:右上肺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肿块下凸的下缘相连,形成反置横向的“S”状,称为反“S”征 项圈征: 狭颈征: 牛眼征:是肝转移瘤的典型表现,即病灶中心为低密度灶,边缘呈环状强化,最外缘密度又低于正常肝,形如牛眼,成“牛眼征”。 腊肠征:梗阻扩张的回肠多表现为连贯的均匀透明的肠管,形似腊肠,多位于中下腹部,称为“腊肠征”。 鱼肋征:表现为在扩大的空肠内见到较多横贯肠腔,密集排列的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称之为“鱼肋征”,多位于上腹或左上腹部,是空肠梗阻的重要X线征。 假瘤征:由于梗阻的肠襻内充满既不能吸收又不能排出的血性液体,在邻近充气的肠曲衬托下形成类圆形软组织包块影,轮廓清晰,常位于下腹部且位置较固定,因其形似肿瘤,故称“假瘤征”。 激惹征: 半月综合征:胃癌的龛影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龛影周围绕以较宽的透亮带,称“环堤”征,环堤内常见结节状、指压痕状充盈缺损,上述综合征象称为半月综合征。(恶性溃疡龛影的特点) 脑白质塌陷征:脑膜瘤生长于颅骨内板之下,脑嵌于灰质,使脑灰质下方呈指状突起的白质压平,同时受压的白质与颅骨内板距离增加。 脑膜尾征:脑膜瘤多以广基底与硬膜相连、边界清楚。MRI增强后肿瘤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亦强化似尾,称为脑膜尾征。 Codman三角:随骨骼病变进展,已经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病变破坏,破坏区两侧的骨膜新生骨残端与母骨间呈三角形外观,称为Codman三角,也称骨膜三角,常见于骨肉瘤。

最新脑梗塞影像征象

1 致密动脉征 2 3 4 【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 5 【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6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7 MCA sign ;HMCA sign ;HMCA) 8 【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9 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10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高11 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12 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13 【讨论】 14 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15 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16 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17 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18 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19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20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21 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医学影像学专业综合考试卷2000级(本科)A卷---- 附答案

广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毕业综合考试卷 2005届2000年级(本科)时间:2005、6 (A卷)教研室主任审校签名: 选择题(单选题): 1.婴幼儿食花生米误入呼吸道,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A A、右中叶或右下叶肺不张。 B、右上叶炎症或不张 C、左上叶肺不张。 D、左上叶肺炎 E、左上叶舌段炎症或不张 2.指出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X线表现:C A、肺部大片状阴影。 B、上肺小片状阴影,边界清晰,密度较高。 C、两中、下肺野内、中带散在小片状模糊阴影 D、两肺弥漫散在小片状阴影。 E、上肺小片状阴影,其内可见透光区。 3.下列哪项最可能是肺脓肿C A、左上肺野类圆形阴影,边缘光滑,其中可见液平面。其周围可见数个小斑点阴影。 B、右上肺可见大片状阴影,其中有不规则透光区。 C、右下肺可见团状阴影,边缘模糊,其中有液气平面。

D、两肺见部位不定之薄壁透光区,其中可见液气平面。 E、右肺门上方见肿块影,其中可见虫蚀样偏心空洞,水平裂上移。 4.下述关于大叶性干酪性肺炎的X线表现那一项最正确?C A、大叶性病变,肺叶体积缩小 B、大叶性病变,肺叶体积正常,密度均匀增浓,肺纹理消失, 并有空气支气管征 C、病变呈肺叶(段)性分布,体积缩小,轮廓模糊,有虫蚀 状空洞及播散病灶 D、弥漫于整个肺叶,密度较浅淡而不十分均匀的大叶性病变。 E、以上都不是。 5.浸润型肺结核的X线表现,下列描述哪项不正确?E A、多位于肺尖,锁骨下区及下叶背段 B、可有渗出病灶及纤维增殖病灶 C、可有钙化及空洞 D、结核球及干酪性肺炎为两种特殊表现 E、上肺无病灶,病灶只发生在下肺的不可能是肺结核。 6.下面关于周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哪项不正确?D A分叶团块影 B边缘毛刺征 C可形成空洞

医学影像学各种征

医学影像学各种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含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气象)是指肺实变时,其内含气,支气管呈树枝状低密度影的现象,多见于炎症病变。 印戒征:是支气管扩张患者的CT表现。 胸膜凹陷征:是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性或三角形影,尖端指向病变,在胸膜陷入的部位结节可形成明显的凹陷。多见于肺内恶性肿瘤。 轨道征(双轨征):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 毛刺征: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样突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 月晕征:在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中常见,表现为肿瘤周围环绕毛玻璃样影,其病理基础为出血性肺梗死和癌组织细胞浸润。 串珠征: 双环或三环征:肝脓肿CT表现脓肿壁和分隔明显强化,脓腔和周围水肿不强化袖口征:溶骨型骨肉瘤,骨膜新生骨亦被破坏,边缘部分残留,成三角形,称Codman‘s三角,又叫“袖口征”。 支气管扩张:肺纹理增多,粗大,紊乱或呈网状;可见“双轨征”或蜂窝状阴影 原发综合征:以中上肺野多见,由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组成。三者并存时称双极现象或哑铃征。 垂柳征:肺结核 三阻征象:中央型肺癌的表现 阻塞性肺气肿(出现早、病程短、实际工作中难于发现) 阻塞性肺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炎性实变) 阻塞性肺不张(不张范围取决于肿瘤部位) 反“S”征:右上肺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肿块下凸的下缘相连,形成反置横向的“S”状,称为反“S”征 项圈征: 狭颈征: 牛眼征:是肝转移瘤的典型表现,即病灶中心为低密度灶,边缘呈环状强化,最外缘密度又低于正常肝,形如牛眼,成“牛眼征”。 腊肠征:梗阻扩张的回肠多表现为连贯的均匀透明的肠管,形似腊肠,多位于中下腹部,称为“腊肠征”。 鱼肋征:表现为在扩大的空肠内见到较多横贯肠腔,密集排列的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称之为“鱼肋征”,多位于上腹或左上腹部,是空肠梗阻的重要X 线征。 假瘤征:由于梗阻的肠襻内充满既不能吸收又不能排出的血性液体,在邻近充气的肠曲衬托下形成类圆形软组织包块影,轮廓清晰,常位于下腹部且位置较固定,因其形似肿瘤,故称“假瘤征”。 激惹征: 半月综合征:胃癌的龛影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龛影周围绕以较宽的透亮带,称“环堤”征,环堤内常

最新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影像学各种“征象” 综合

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01、视神经轨道征: 表现:在增强的横断面视神经CT或脂肪抑制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上最明显. 在这些图像上,视神经表现为相对于其两侧强化的视神经鞘的条状低密度(信号)带. 解释: 视神经轨道征最常用于描述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表现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视神经鞘增厚.当注入增强剂后,视神经在CT或MR图像上表现为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被周围强化的脑膜瘤包绕.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产生类似轨道的征像,其两条轨道即被低信号的视神经分隔开的肿瘤的两部分.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当肿瘤发生线样钙化时,该征像在非增强CT上也可看到,但不如增强CT者常见. 讨论: 轨道征用于鉴别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无论何种生长类型,都与视神经紧密相连,因而肿瘤与视神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表现为视神经-鞘结构均质性增大,没有可分辨的低密度视神经结构.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沿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视神经,而不侵犯视神经,沿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于增强CT表现为a)视神经低密度,b)脑膜瘤组织肿块样高密度,c)与视神经邻近的平行线样高密度增强区。 轨道征并非特异性征像,也可见于其他眶内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等,均需注意鉴别. 02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 这是脑外肿瘤,特别是脑膜瘤与脑内肿瘤相鉴别非常重要的两个征象 增强冠状面示白质坍陷征(箭头)及脑膜尾征(三角)。

Gd-DTPA时,脑膜瘤可显示肿瘤相邻脑膜强化,多呈短、细规则的条状高信号的强化影,此即脑膜尾征。其形成原因可能与脑膜瘤长期刺激压迫邻近的脑膜,造成脑膜充血有关;也可能为脑膜瘤直接侵犯脑膜所致。脑膜尾征并不是脑膜瘤所独有的征象,只要病变侵犯或长期刺激脑膜均可形成脑膜尾征,如脑膜转移瘤、神经瘤等。白质塌陷征可理解为脑外肿瘤对脑实质的推移压迫。另外其它一些脑外肿瘤的特点还有邻近肿瘤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或脑沟、池内异常占位 影等。 03剪影征 边缘轮廓征(silhouette sign 剪影征,边缘掩盖征):叫法很多,用法也不少,但是实际应用 得比较多的是右中叶和左舌叶病灶的判定。 1、右中叶、左舌叶炎症的时候,常规后前位胸片上可使心缘模糊。如果心缘清楚的话说明病 灶在心后下叶肺组织。 2、病灶如果位于上叶前段,可使升主动脉、左肺门模糊,若在后段则清楚。 3、主动脉结部边缘模糊为左上叶尖后段病变或临近淋巴结改变所致,若清晰则病灶位于较远 隔的部位如上叶前段或下叶背段。 4、降主动脉边缘不清,提示病灶为左下叶后基底段。 5、后纵隔肿瘤与心脏和升主动脉距离较远,心影和升主动脉边缘清晰,若模糊,提示病灶位 于前纵隔。 6、引起横膈模糊的为前肋膈角区的炎症,反之为后肋膈角炎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