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编人教a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新编人教a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新编人教a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新编人教a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目录

1.1正弦定理

1.2余弦定理

2.1数列的概念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和

2.4等比数例

2.5等比数例的前n项和

3.1不等式关系

3.2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一元二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

第一章 解斜三角形

1.1.1正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中的一类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即理解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 sin sin a

b

c

=

=

,接着就一般斜

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2[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

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j AC ⊥, 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

则 ()j AB j AC CB ?=?+∴j AB j AC j CB ?=?+? j

()()00cos 900cos 90-=+-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

=

a c

同理,过点C 作⊥j BC ,可得 sin sin =

b c

B C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

sin sin a

b

A

B

=

sin sin c

b

C

B

=

sin a

A

=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 β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3[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

066.2=; 根据正弦定理,

00

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

0sin 42.9sin66.274.1().sin32.0==≈a C c cm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 如图,在ΔABC 中,∠A 的平分线AD 与边BC 相交于点D ,求证:BD AB

DC AC

= 证明:如图在ΔABD 和ΔCAD 中,由正弦定理, 得

sin sin BD AB βα=,0sin sin(180)sin DC AC AC

βαα

==-, 两式相除得

BD AB

DC AC

= 五巩固深化反馈研究

1已知ΔABC 已知A=600

,B=300

,a=3;求边b=() : A 3 B 2 C 3 D 2

(2)已知ΔABC 已知A=450,B=750,b=8;求边a=() A 8 B 4 C 43-3 D 83-8 (3)正弦定理的内容是———————————— (4)已知a+b=12 B=450 A=600

则则

则a=------------------------,b=------------------------

(5)已知在ΔABC 中,三内角的正弦比为4:5:6,有三角形的周长为7.5,则其三边长分别为--------------------------

(6).在ΔABC 中,利用正弦定理证明==+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六,课堂小结(有学生自己总结) 七 板书设计略

五 [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1.1.1 正弦定理 学案

【预习达标】

在Δ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A B D

β

α 1800- α

1.在Rt ΔABC 中,∠C=900, csinA= ,csinB= ,即sin a

A

= = 。 2. 在锐角ΔABC 中,过C 做CD ⊥AB 于D ,则|CD|= = ,即sin a

A

= ,

同理得 ,故有

sin a

A

= 。 3. 在钝角ΔABC 中,∠B 为钝角,过C 做CD ⊥AB 交AB 的延长线D ,则|CD|= = ,即

sin a A = ,故有sin a

A

= 。 【典例解析】一 新课导入,推导公式 (1)直角三角形中

(2)斜三角形中

正弦定理是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例2 如图,在ΔABC 中,∠A 的平分线AD 与边BC 相交于点D ,求证:

BD AB

DC AC

= 【达标练习】

1. 已知ΔABC 已知A=600,B=300,a=3;求边b=() : A 3 B 2 C

3 D 2

(2)已知ΔABC 已知A=450,B=750,b=8;求边a=() A 8 B 4 C 43-3 D 83-8 -(3)正弦定理的内容是———————————— (4)已知a+b=12 B=450 A=600

则则则

则a=------------------------,b=------------------------

(5)已知在ΔABC 中,三内角的正弦比为4:5:6,有三角形的周长为7.5,则其三边长分别为--------------------------

(6).在ΔABC 中,利用正弦定理证明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参考答案

【预习达标】

1.a,b,sin sin b c B C =. 2.bsinA asinB ,sin b B , sin a

A =sin c C ,sin b

B =sin c C

. 3. .bsinA asinB ,sin b B , sin b B =sin c

C .

【典例解析】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j AC ⊥, 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

则 ()j AB j AC CB ?=?+∴j AB j AC j CB ?=?+? j

()()00cos 900cos 90-=+-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

sin sin =

a c

A C

同理,过点C 作⊥j BC ,可得 =

b c

从而

sin sin a

b

=

sin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

sin c

=

例1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

066.2=; 根据正弦定理,

00

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

00

sin 42.9sin66.274.1().sin sin32.0==≈a C c cm A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证明:如图在ΔABD 和ΔCAD 中,由正弦定理, 得

sin sin BD AB βα=,0sin sin(180)sin DC AC AC

βαα

==-, 两式相除得BD AB

DC AC

= 【双基达标】

1.(1)C (2)D (3)

sin a

A =

sin b B =sin c C

.(4)36-126 126-24(5)2, 2.5, 3 ,

2.证明:设

sin sin sin a b c

k A B C

===,则sin ,sin ,sin a k A b k B c k C ===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k A k B A B c k C C

+++∴==

A

B

D

β β α 1800

- α

§1.1.2 正弦定理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3.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授课类型】: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二、例题讲解

例 1试推导在三角形中

A a s i n =

B b sin =C

c

sin =2R 其中R 是外接

圆半径

证明 如图所示,∠A =∠D

R CD D a

A a 2sin sin === 同理

B b sin R 2=,

C c sin R 2= ∴A a sin =B b sin =C

c sin =2R 例2 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

:∵213

60sin 1sin sin ,sin sin 0=?==∴=b B c C C c B b ,

C B C B c b ,,60,0<∴=> 为锐角,

0090,30==∴B C ∴222=+=c b a

例3 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

2

3

245sin 6sin sin ,sin sin 0=?==∴=a A c C C c A a 0012060,sin 或=∴<

1360

sin 75sin 6sin sin ,75600

+=====∴C B c b B C 时,当, 1360sin 15sin 6sin sin ,151200

-=====∴C B c b B C 时,当

或0060,75,13==+=∴C B b 00120,15,13==-=C B b 五、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试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

已知060,12,11===B c b 则三角形ABC 有()解 A 一 B 两 C 无解 2已知0110,3,7===A b a 则三角形ABC 有()解

A 一

B 两

C 无解

3.在ABC ?中,三个内角之比3:2:1::=C B A ,那么c b a ::等于____

4.在ABC ?中,, B=1350

C=150

a=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_____

5在ABC ?中,已知045,2,===B cm b xcm 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6.在ABC ?中,已知B c b sin 2=,求C ∠的度数

六、小结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C k c B k b A k a sin ,sin ,sin ===;

(2)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等价于A a sin =B b sin ,B b sin =C c sin ,A a sin =C

c

sin ,即可得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

1)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2)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

==; 3)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斜三角形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如B

A

b a sin sin =

; 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如B b

a

A sin sin =。 一般地,已知角A 边a 和边b 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见图示). 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a=bsinA 有一解 a >bsinA 有两解 a>b 有一解 a>b 有一解 七板书设计 略

1.1.2正弦定理学案

— 预习达标

1 正弦定理的内容是——————————————————

2 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c=10 A=450 C=300,则边a=---------,边b=-------,角B=------ 3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20cm ,b=28cm ,A=400

,则角B=-------------(可借助计算器) 二 典例解析

例 1试推导在三角形中

A a s i n =

B b sin =C

c

sin =2R 其中R 是外接圆半径

例2 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 例3 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 三 达标练习

1试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

已知060,12,11===B c b 则三角形ABC 有()解 A 一 B 两 C 无解 2已知0110,3,7===A b a 则三角形ABC 有()解

A 一

B 两

C 无解

3.在ABC ?中,三个内角之比3:2:1::=C B A ,那么c b a ::等于____

4.在ABC ?中, B=1350

C=150

a=5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_____

5.在ABC ?中,已知045,2,===B cm b xcm 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6.在ABC ?中,已知B c b sin 2=,求C ∠的度数 学案答案 一预习达标 1

A a sin =

B b sin = C

c sin 2 102 , 56+52 3 640

或1160

二典例解析

例1证明 如图所示,∠A =∠D

R CD D a

A a 2sin sin === 同理

B b sin R 2=,C

c sin R 2= ∴

A a sin =

B b sin =C

c

sin =2R 例2 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

:∵213

60sin 1sin sin ,sin sin 0=?==∴=b B c C C c B b ,

C B C B c b ,,60,0<∴=> 为锐角,

0090,30==∴B C ∴222=+=c b a

例3 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

课题: 1.1.2余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C

如图1.1-4,在?ABC 中,设BC=a,AC=b,AB=c,

已知a,b 和∠C ,求边c b a

A c B

(图1.1-4)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 、B 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CB a =,CA b =,AB c =,那么c a b =-,则 b c

()()

2

22

2 2c c c a b a b

a a

b b a b a b a b

=?=--=?+?-?=+-? C a B

从而 2222cos c a b ab C =+- (图1.1-5)

同理可证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222

cos 2+-=

b c a A bc

222

cos 2+-=

a c

b B a

c 222

cos 2+-=

b a

c C ba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 中,C=090,则cos 0=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典例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⑴解:∵2222cos =+-b a c ac B

=222+-?cos 045

=2121)+- =8

∴=b

求A 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2222221

,

22+-=b c a A bc

∴060.=A

解法二:∵sin 0sin sin45,=a A B b

2.4 1.4

3.8,+=

21.8 3.6,?=

∴a <c ,即00<A <090,

∴060.=A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 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1】

.在△ABC 中,若)())((c b b c a c a +=-+,则A ∠= 解: 2

2

2

2

2

2

01

,,cos ,1202

a c

b b

c b c a bc A A -=++-=-=-

= 例2.在?ABC 中,已知134.6=a cm ,87.8=b cm ,161.7=c cm ,解三角形

(见课本第8页例4,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

例3. 例2.在△ABC 中,BC =a ,AC =b ,且a ,b 是方程02322

=+-x x 的两根,

()1cos 2=+B A 。

(1) 求角C 的度数; (2) 求AB 的长;

(3)求△ABC 的面积。 解:(1) ()cos cos[]C A B π=-+

()cos A B =-+011202

C =-?=

(2)因为a ,b 是方程02322

=+-x x 的两根,所以???==+23

2ab b a

22202cos120AB b a ab ∴=+- ()2

10a b ab AB =+-=?= (3)2

3

sin 21=

=

?C ab S ABC 评析:在余弦定理的应用中,注意与一元二次方程中韦达定理的应用。方程的根往往不必

直接求出,要充分利用两根之和与两根之差的特点。 【变式训练2】

在△ABC 中,0120,,ABC

A c b a S =>c b ,。

解:1

sin 4,2

ABC S bc A bc ?=

== 2

2

2

2c o s ,5a b c b A b c =+-+

=,而c b >

所以4,1==c b 【课堂演练】

1.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是( ) A .0

90 B .0

120 C .0

135 D .0

150

解: 设中间角为θ,则22200005871

cos ,60,180601202582

θθ+-=

==-=??为所求 答案:B

2. 以4、5、6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解:长为6的边所对角最大,设它为α, 则cos α=+-??=>1625362451

8

∴?<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

A.

18

5 B.

4

3 C.

2

3

D. 87

解:设顶角为C ,因为5,2l c a b c ===∴,

由余弦定理得:222222447

cos 22228

a b c c c c C ab c c +-+-=

==?? 答案:D

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c B b c a 3tan )(222=-+,则

角B 的值为( )

A.

6

π

B.

3π C.6π或56

π D.

3π或23

π

解:由ac B b c a 3tan )(2

2

2

=-+得222(+c b )2a ac -即cos B

sin =

B ∴又B 为△AB

C 的内角,所以B 为3π或23π

答案:D

5.在△ABC 中,若14

13

cos ,8,7=

==C b a ,则最大角的余弦是( ) A .51- B .61- C .71- D .8

1-

解: 222

2cos 9,3c a b ab C c =+-==,B 为最大角,1cos 7

B =-

答案:C

6. 在?ABC 中,b A a B cos cos =,则三角形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解:由余弦定理可将原等式化为 b b c a b c a a c b ac

?+-=?+-222222

22

即,2222b a a b =∴=

答案:C

[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作业:第11页[习题1.1]A 组第3(1),4(1)题。

§1.1.2余弦定理

【课前学案】

【预习达标】

在Δ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1.在ΔABC 中过A 做AD 垂直BC 于D ,则AD=b ,DC=b ,BD=a .由勾股定理

得c 2

= = = ;同理得a 2

= ;b 2

= 。

2.cosA= ;cosB= ;cosC= 。 【典例解析】

例1 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求此三角形的其他边、角的大小及其面积(精

确到0.1)

例2 三角形ABC 的顶点为A (6,5),B (-2,8)和C (4,1),求∠A (精确到0.1)

例3已知ABC △1,且sin sin A B C +=. (I )求边AB 的长; (II )若ABC △的面积为

1

sin 6

C ,求角C 的度数. 【双基达标】

1. 已知a,b,c 是ABC ?三边之长,若满足等式(a +b -c) (a +b+c)=ab,则角C 大小为( )

A. 60o

B. 90o

C. 120o

D.150o

2.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为2,3,4,则此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3.已知ABC ?,求证:

(1)如果22a b +=2

c ,则∠C 为直角;

(2)如果22a b +>2

c ,则∠C 为锐角;

(3)如果22a b +<2

c ,则∠C 为钝角.

4.已知a:b:c=3:4:5,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5.在△ABC 中,已知63,3

1

cos ,3tan ===

AC C B ,求△ABC 的面积

6.在45,ABC B AC C ?∠=?==中,求 (1)?BC =

(2)若点D AB 是的中点,求中线CD 的长度。

【典例解析】 例1(见教材) 例2(见教材)

例3解:(I )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1AB BC AC ++=,

BC AC +=,

两式相减,得1AB =.

(II )由ABC △的面积

11sin sin 26BC AC C C =,得1

3

BC AC = 由余弦定理,得222

cos 2AC BC AB C AC BC

+-=

22()21

22

AC BC AC BC AB AC BC +--=

=,所以60C =. 【课堂演练】

1.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是( ) A .0

90 B .0

120 C .0

135 D .0

150

2. 以4、5、6为边长的三角形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锐角或钝角三角形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 )

A.

18

5 B.

4

3 C.

2

3

D. 87

4.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c B b c a 3tan )(222=-+,则

角B 的值为( )

A.

6

π

B.

3π C.6π或56π D. 3π或23

π

5.在△ABC 中,若14

13

cos ,8,7===C b a ,则最大角的余弦是( )

A .51-

B .61-

C .71-

D .8

1-

6. 在?ABC 中,b A a B cos cos =,则三角形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课后训练题】

1.在△ABC 中,若8,3,7===c b a ,则其面积等于( ) A .12 B .

2

21

C .28

D .36 2.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3、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3.在△ABC 中,若)())((c b b c a c a +=-+,则A ∠=

4.若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6,7,则用这三条线段能组成( )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5.△ABC 中,若a 4+b 4+c 4=2(a 2+b 2)c 2 则∠C 的度数( ) A 、600 B 、450或1350 C 、1200 D 、300 6.设a,a+1,a+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03a << B.13a << C.34a << D.4

7. △ABC 中,a,b,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若ab

c b a 22

22++<0,则△ABC

( )

8.在△ABC 中,a=1,B=450,2ABC S ?=,则△ABC 的外接圆的直径是 . 9.在△ABC 中,2

2

2

sin A sin B+sinBsinC+sin C =,则角A= .

三.解答题

10. 在四边形ABCD 中,BC a DC a ==,,2四个角A 、B 、C 、D 的度数的比为3:7:4:10,求AB 的长。

11.在△ABC 中,b cos A =a cos B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12.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cos 25

A =

, 3A B A C ?=. (I )求ABC ?的面积; (II )若6b c +=,求a 的值.

课题: §1.1.2余弦定理应用

授课类型:习题课

【教学目标】

1. 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熟悉余弦定理的变形用法。

2. 较熟练应用余弦定理及其变式,会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余弦定理。

难点:解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1.余弦定理:

(1)形式一:A cos bc 2c b a 222?-+=,B cos ac 2c a b 222?-+=,C cos ab 2b a c 222?-+=

形式二:bc 2a c b A cos 222-+=,ac 2b c a B cos 222-+=,ab

2c b a C cos 222-+=,(角到边的转换)

2.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唯一解)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唯一解)

3.三角形ABC 中 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

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

4.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唯一解)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唯一解) 【典例应用】

题型一 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角

例1.已知△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 3 +1)∶( 3 -1)∶10 ,求最大角.

解:∵a sin A =b sin B =c

sin C =k

∴sin A ∶sin B ∶sin C =a ∶b ∶c =( 3 +1)∶( 3 -1)∶10 设a =( 3 +1)k ,b =( 3 -1)k ,c =10 k (k >0) 则最大角为C .cos C =a 2+b 2-c 2

2ab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必修五《小说》专题教案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有关生字词的注音及含义; 2、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3、掌握小说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即烘托人物形象或氛围、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其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其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下面横线上。例如:酒馔(zhuàn,酒食)。 赍发(ji,一声,资助)恶(wu,四声,触怒)了高太尉恁地(nen,四声,那么,这么)不省得(xing,三声,不明白)仓廒(ao,二声,仓库)沽酒(gu,一声,买酒)庇佑(bi,四声,保护)央浼(mei,三声,恳求,托请)肐察(ge,一声,拟声词)掇开(duo,一声,拿,搬)搠倒(shuo,四声,刺,扎) 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提示:故事梗概应该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节主要叙述了林冲因为触怒了高俅而被刺配到沧州看管草料场,高俅派陆虞侯和福安串通了差拨防火烧掉了草料场来谋害林冲,不料被在山神庙中避雪的林冲撞破,大怒之下的林冲杀了三人,雪夜离开了沧州。 三、试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分值设定:10分。已经有固定格式,请记住这些固定的用语,以便使答案更规范。) 1.从语言描写看,①当店小二让林冲住在店里时林冲说:“我是罪囚, 恐怕玷辱了你夫妻两个。”这表现了他懦弱、忍气吞声、同时而又善良、仁慈的性格特征;(1分) ②当林冲听店小二说陆虞侯、福安来沧州时林冲说:“休要撞着我,只 叫他骨肉为泥!”这表现了他嫉恶如仇、大义炳然的性格特征;(1分) ③当林冲听说自己被派去照看草料场时林冲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 差使,正不知何意?”这表现了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1分) ④当看到草料场的茅草屋摇摇欲坠时林冲说:“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 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表现了林冲随遇而安的性格特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案

数列 1.1数列的概念 预习课本P3~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列?数列的项指什么? (2)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是什么? (3)按项数的多少,数列可分为哪两类? (4)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关系? [新知初探] 1.数列的概念 (1)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作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作这个数列的项. (3)数列的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 n…,简记为数列{a n}.数列的第1项a1,也称首项;a n是数列的第n项,也叫数列的通项. [点睛] (1)数列的定义中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定次序”与“一列数”.也就是说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并且这些数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即确定的数在确定的位置. (2)项a n与序号n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这个数列中的一个确定的数,而序号是指项在数列中的位次. (3){a n}与a n是不同概念:{a n}表示数列a1,a2,a3,…,a n,…;而a n表示数列{a n}中的第n 项. 2.数列的分类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作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作无穷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n =f (n ),那么这个式子叫作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点睛] (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解析式. (2)同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4.数列的表示方法 数列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三种: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一数列的任意两项均不可能相同.( ) (2)数列-1,0,1与数列1,0,-1是同一个数列.( ) (3)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的序号有关.( ) 答案:(1)× (2)× (3)√ 2.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n +1 2,则该数列的前4项依次为( ) A .1,0,1,0 B .0,1,0,1 C.12,0,1 2 ,0 D .2,0,2,0 解析:选B 把n =1,2,3,4分别代入a n =1-(-1)n + 12中,依次得到0,1,0,1. 3.已知数列{a n }中,a n =2n +1,那么a 2n =( ) A .2n +1 B .4n -1 C .4n +1 D .4n 解析:选C ∵a n =2n +1,∴a 2n =2(2n )+1=4n +1. 4.数列1,3,6,10,x,21,…中,x 的值是( ) A .12 B .13 C .15 D .16 解析:选C ∵3-1=2,6-3=3,10-6=4, ∴? ???? x -10=5,21-x =6,∴x =15. [典例] (1){0,1,2,3,4};(2)0,1,2,3;(3)0,1,2,3,4,…; (4)1,-1,1,-1,1,-1,…;(5)6,6,6,6,6. [解] (1)是集合,不是数列;

(完整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必修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3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 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 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 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图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 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 识过程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 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 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 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 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应用举例 1.3实习作业 第二章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 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 面区域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4基本不等式 选修1-1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 语 1.1命题及其关系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 方程 2.1椭圆 2.2双曲线 2.3抛物线 第三章导数及其应 用 3.1变化率与导数 3.2导数的计算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学习资料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 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边化角) ②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角化边) 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 ab C ac B ?AB ===. 4、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 2 2 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 cos 2a b c C ab +-=. 6、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 则:①若222 a b c +=,则90C =;(.C A B C ?? 为直角为直角三角形) ②若2 2 2 a b c +>,则90C <;(.C A B C ??为锐角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③若2 2 2 a b c +<,则90C >.(.C A B C ?? 为钝角为钝角三角形) 注:在C ?AB 中,则有 (1)A B C π++=,sin 0,sin 0,sin 0A B C >>>(正弦值都大于0) (2),,.a b c a c b b c a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sin sin A B A B a b >?>?>(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7、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10n n a a +-> 8、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10n n a a +-< 9、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11,.n n a a S na == 10、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1、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1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11()n n n n a a d a a d -+-=-= 13、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 a c b += ,则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1

人教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 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 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 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 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 (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 (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 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部学案

【高二数学学案】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一、1、基础知识 设?ABC 的三个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R 是?ABC 的外接圆半径。 (1)正弦定理: = = =2R 。 (2)正弦定理的三种变形形式: ①==b A R a ,sin 2 ,c= 。 ②== B R a A sin ,2sin ,=C sin 。 ③=c b a :: 。 (3)三角形中常见结论: ①A+B+C= 。②a B sin ,则有( ) A 、a b D 、a ,b 的大小无法确定 (2)在ABC ?中,A=30°,C=105°,b=8,则a 等于( ) A 、4 B 、24 C 、34 D 、54 (3)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为c b a ,,,且a b B A :cos :cos =,则ABC ?是 三角形。 二、例题 例1、根据下列条件,解ABC ?: (1)已知 30,7,5.3===B c b ,求C 、A 、a ; (2)已知B=30°,2=b ,c=2,求C 、A 、a ; (3)已知b=6,c=9,B=45°,求C 、A 、a 。 例2、在ABC ?中,C B C B A cos cos sin sin sin ++= ,试判断ABC ?的形状。

三、练习 1、在ABC ?中,若B b A a cos cos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在ABC ?中,5:3:1::=c b a ,求 C B A sin sin sin 2-的值。 四、课后练习 1、在ABC ?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 、A c C a cos cos = B 、A c C b sin sin = C 、B bc C ab sin sin = D 、A c C a sin sin = 2、在ABC ?中, 120,3,5===C b a ,则B A sin :sin 的值是( ) A 、 35 B 、53 C 、73 D 、7 5 3、在ABC ?中,已知 60,8==B a ,C=75°,则b 等于( ) A 、24 B 、34 C 、64 D 、3 32 4、在ABC ?中,A=60°,24,34==b a ,则角B 等于( ) A 、45°或135° B 、135° C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 (1)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2函数及其表示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 2.2对数函数 2.3幂函数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直线的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必修三: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2基本算法语句 1.3算法案例 第二章统计 2.1随机抽样 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 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2.2用样本估计总体 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第三章概率 3.1随机事件的概率 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古典概型 3.3几何概型 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 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任意角和弧度制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函数y=Asin(ωx+ψ) 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高中数学必修五 知识点总结【经典】

《必修五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要点 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 A == B . 4、余弦定理:在 C ?AB 中,有2 2 2 2cos a b c bc =+-A ,推论:bc a c b A 2cos 2 22-+= B ac c a b cos 2222-+=,推论: C ab b a c cos 22 2 2 -+=,推论:ab c b a C 2cos 2 22-+= 二、解三角形 处理三角形问题,必须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四类基本可解型,特别要多角度(几何作图,三角函数定义,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等角度)去理解“边边角”型问题可能有两解、一解、无解的三种情况,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解的情况,并能正确求解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c b c a B 2cos 2 22-+=

(3)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正弦定理中,a =2R ·sin A , b =2R ·sin B , c =2R ·sin C ,其中R 是△ABC 外接圆半径. (5)在余弦定理中:2bc cos A =222a c b -+. (6)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S = 21ah , S =21ab sin C=21bc sin A=2 1 ac sinB , S =))(()(c P b P a P P --?-其中,h 是BC 边上高,P 是半周长. 2、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解任意三角形 (1)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5)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常用方法是:①化边为角;②化角为边. 4、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 (1)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 中,A+B+C=π,所以sin(A+B)=sinC ;cos(A+B)=-cosC ;tan(A+B)=-tanC 。 2 sin 2cos ,2cos 2sin C B A C B A =+=+; (2)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p 为周长之半 (3)在△ABC 中,熟记并会证明:∠A ,∠B ,∠C 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60°;△ABC 是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B ,∠C 成等差数列且a ,b ,c 成等比数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 目录

修一(高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实习作业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必修二(高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三自我检测题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四章圆与方程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必修三(高一) 第一章算法初步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统计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三章概率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必修四(高一) 第一章三角函数 一总体设计 二教科书分析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5 函数的图象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三自我检测题 四拓展资源 第二章平面向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 1.《访谈》教案教学设计

《访谈》教案教学设计 访谈 【访谈指津】 访谈者要事先与被访谈者商定时间和地点,而且尽可能以被访谈者的方便为宜。每次访谈尽量不要超时两个小时,否则会使对方感到疲劳和厌倦,影响访谈质量,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半个小时不到就结束。如果被访谈者表示出仍有兴趣,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访谈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到被访谈者的感受和心情。被访谈者多愿意在单独场合、僻静环境下接受访谈。 访谈提纲应是一个粗线条的,只列出问题要点和内容范围的提示性材料,在操作中可以灵活修改和调整。一般来讲,拟定初步的访谈问题时要考虑下面四个方面的情况:(1)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答案将会如何分析和使用?(2)这个问题是否涵盖了主题?其他附带的问题有无必要?(3)这个问题将如何诠释?在获得有意义的回答之前,访谈者是否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事情?访谈者是否要从问题中获得对方在态度、喜好、价值、信念等方面的信息?(4)对方是否有回答问题的信息储备?是否允许信息出现偏差? 在访谈中,要以诚恳的态度、轻松的话题为开场白,先介绍自己的背景与兴趣,减少对方对自己的陌生感与不安全感,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然后要说明访谈目的,强调一下访谈的重要意义,并保证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保密。 访谈者要注意礼貌,遵循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的原则进行。访谈中要尽量用被访谈者熟悉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发问,做到问题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用对方的语言表述来讨论问题。访谈结束后,访谈者要对被访谈者表示谢意。【访谈实例】 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袁隆平访谈录 记者: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您做的一个公益广告,我想问从理论上计算水稻最高的产量有多少? 袁隆平: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理论,太阳晒到地球上的能量,有百分之五能够转化成有机物,这么一计算,我们根据长沙的气象记录来算。长沙早稻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3000公斤,潜力相当大。一般理论值是达不到的,我们打个对折,早稻可以搞到1000公斤,晚稻可以搞

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解三角形答案

必修五解三角形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9.______________14/5___________ 10._2___ 11. __________2_ 12._______ 90_______ 13. ___________ 120 14.__不用做___)),(),((321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5.解:(1)在ABC ?中,由 cos A =,可得sin A =,又由s i n s i n a c A C =及 2a =,c =可得sin C = 由2 2 2 2 2cos 20a b c bc A b b =+-?+-=,因为0b >,故解得1b =. 所以sin 1C b = = (2)由cos 4A =- sin 4 A =, 得2 3cos 22cos 14A A =-=- ,sin 2sin cos A A A == 所以3cos(2)cos 2cos sin 2sin 3 3 3 8 A A A π π π -+ =-= 16.解:(I)由已知得: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B A C A C A C +=, sin sin()sin sin B A C A C +=,则2sin sin sin B A C =, 再由正弦定理可得:2b ac =,所以,,a b c 成等比数列.

(II)若1,2a c ==,则2 2b ac ==,∴2223 cos 24 a c b B a c +-==, sin C == , ∴△ABC 的面积11sin 1222S ac B = =??=. 17. 【解析】(Ⅰ),,(0,)sin()sin 0A C B A B A C B ππ+=-∈?+=> 2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sin B A A C A C A C B =+=+= 1cos 23 A A π?= ?= (II)2 2 2 2 2 2 2cos 2 a b c bc A a b a c B π =+-?==+?= 在Rt ABD ?中,AD = == 18. 【解析】 解:(1)证明:由 sin( )sin()44 b C c B a π π +-+=及正弦定理得: sin sin()sin sin()sin 44 B C C B A ππ +-+=, 即sin )sin )B C C C B B -+= 整理得:sin cos cos sin 1B C B C -=,所以sin()1B C -=,又30,4 B C π << 所以2 B C π -= (2) 由(1)及34B C π+=可得5,88B C ππ= =,又,4 A a π ==所以sin 5sin 2sin ,2sin sin 8sin 8 a B a C b c A A ππ = ===, 所以三角形ABC 的面积 151 sin sin cos 2888842 bc A πππππ===== 19.考点分析:本题考察三角恒等变化,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解析:(Ⅰ)因为22()sin cos cos f x x x x x ωωωωλ=-+?+ cos22x x ωωλ=-+π 2sin(2)6 x ωλ=-+.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第二单元教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教学目的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 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1)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2)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2017年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必修五 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 目 录 1.1.1 正弦定理(一) ............................................................................................................. 1 1.1.1 正弦定理(二) ................................................................................................................ 5 1.1.2 余弦定理(一) ............................................................................................................. 9 1.1.2 余弦定理(二) ........................................................................................................... 13 1.2 应用举例(一) ................................................................................................................. 18 1.2 应用举例(二) ................................................................................................................. 24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 30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A ) ........................................................................................ 35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B ) ........................................................................................ 42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 50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 54 2.2 等差数列(一) ............................................................................................................... 59 2.2 等差数列(二) ............................................................................................................... 63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一) ........................................................................................... 67 2.4 等比数列(一) ............................................................................................................... 76 2.4 等比数列(二) ............................................................................................................... 80 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二) ........................................................................................... 88 数列复习课检测试题 ............................................................................................................. 93 数列习题课(1)检测试题 ................................................................................................... 98 数列习题课(2)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2 数列章末检测(A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6 数列章末检测(B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12 第二章 数 列 章末检测(B) 答案 ............................................................................. 11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120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 125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 130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 134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 (140)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146) 3.4 ≤a +b 2(二) (157)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课 ......................................................................................................... 161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A ) .......................................................................................... 167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B ) (17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