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

《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

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

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24小节有连接——过渡功能。

第二小部分——b,25—35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动与静”的变化对比。

①25—31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douxet expressif)的主题。织体分三个“层”:上层——24小节“纯四度四音列音型”“(阵风”)的延续,为了有所变化,28—29小节改为“增四度四音列”;中层——含增四度音程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

30—31小节改为“纯四度”;下层——bA低续音,bD调性的属音,给人以深、静感。②31—35小节。再次出现9—15小节的音乐材料及写法,有连接——过渡的功能,33、34、35小节有句逗停顿。31小节是一个“小高潮”,之后,音乐渐复平静。

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

第一小部分——a’,36—50小节:1,36—43小节。bD调性,①1—8小节的“变奏”(写法的改变),将原来的“和弦流”写法,改成了三连音节奏的分解形式,音乐更活跃,像轻拂的阵风掠过水面。②44—50小节。48—50小节是又一个小高潮,同时有连接——过渡(a’与其后的b’),以及音阶转换功能。上方是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的延续,下方是切分节奏、音势增强、跨越两个八度的全音阶八度重复上行级进,像一股劲风将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潮(49—50小节,将32分音符的三连音节奏。

第二小部分——b’,51—71小节:

①51—69小节。51—53小节,是25—28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音乐主题,在上声部、于高音区的变化复现,紧缩了主题后半部分的时值。55—57小节该主题再次出现时,作了八度重复,其后的8小节作了展开,把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58小节)。之后,当该主题于66—67及69小节最后出现时,音乐已恢复平静,为a’’(a的变化再现)的出现做了氛

围方面的准备。②70—71小节,连接——过渡,由衬托主题的分解和弦音型,转换成1—8小节衬托三音动机”的“和弦流”音型,准备着a的再现。

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95小节)

第一小部分——a’’,72—82小节:“三音动机”八度重复再现于高音区,清澄、明澈。80—81小节全音阶性质的连续大三度下行模进,是一个向“尾声”过渡的短小、精炼的“连接句”。第二小部分——尾声,82—95小节:极弱奏(ppp),出现于高音区,由琶音奏法奏出的双八度重复“三音动机”,衬托以四、五度叠置的、澄澈的、广阔空间和弦。

二、旋律

在旋律上的表现,德彪西对古典或浪漫派以来习惯使用的旋律写法一向敬而远之,扩展、反复、模进,这些人们熟悉的旋律发展模式在德彪西的笔下变成了短小而互不连贯的动机组合,这样鲜明旋律的意义就被降低了。在(水中倒影》中,第一主题前后出现三次,第二主题出现两次,但每次再现都不会原样重复,都在和声、音色方面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因而音乐效果各不相同。毋庸置疑,德彪西在创作乐曲最初的动机时,一定考虑到“水”的特征,倒影的水是平滑、清澈、规整的。于是把简单的“三滴水”作为第一主题出现在乐曲的开头,清凉的感觉油然而生。(见例l)

这种五声性的旋律成为《水中倒影》中的主导动机,这个动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水”的印象。在第二主题出现之前,作者用了六声音阶和平行大九弦的华彩作为连接和背景,从第25小节开始,“倒影”的主题旋律在中音区出现。

三、和声

1、持续音调性、双调性及多调性持续音调性是德彪西作品中常用的和声手法,该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持续音,以强调作品的某一调性。如第1─3小节,左手的低音声部为bD 和bD二重持续音,明确了bD大调,在左手主属持续音的衬托下,右手声部以大山型的旋律形态作柔和的和声进行,和声在下属功能领域进行,且指向不明确,主和弦没有出现,和声的主属功能在左手声部以主属持续的方式得到强调。中声部以四分音符出现的旋律片段是主题的核心材料,它与高声部动荡不安的和声相呼应,好象平静的水面上映出的点点光影。第3

小节的右手声部出现bb自然小调的主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进行,左手声部依然在bD大调上,上下声部形成双调性。第4小节左手声部是bb小三和弦,bb小调基本明确,第5小节回到bD大调,形成关系大小调的对置(见例1中的音型片段)

第24—29小节,高声部与低声部之间音域拉宽,这一音乐片段由三个调构成三个织体层次。高声部为旋律调性,在bC大调领域作快速流动的弱奏,象水波晃动,第26—27小节,出现“自然调式四音列”与“三全音音列”的对置,以加强和声色彩对比。中声部在bF大调上以“柔和而富有表情”的旋律作不完全的全音阶进行。低声部的bA音形成持续音调性,暗示bA 大调。第27小节进入降bD大调,bA音成为bD大调的属持续音。第31小节右手声部转入C大调,和声上使用传统方法:用主和弦的不断反复来肯定C大调。这一段(第24—33小节)的左手低音声部在bA持续音上,突出了德彪西持续音调性的特点,高声部使用旋律调性与低音声部进行对比,这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调性

模糊的范例(见例1中的音型片段)。

2、和弦的平行进行及不同结构和弦的对置

第20—21小节分别为bD、E、G、bB大九和弦,各和弦之间的根音成小三度关系,它们都以第一转位的形式出现,并以琶音的方式作平行进行。第22—23小节是f减七和弦与bF增三和弦对置,和声功能模糊,调式调性不清。通过九和弦的平行进行及不同性质和弦的对置作形象化描绘———水纹扩展,光影摇晃(谱例略)。第43—44小节,低声部是德彪西所喜欢的全音阶进行。高声部是bb小三和弦与bD增三和弦的对置,第45—46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这种新颖的和声处理,形成独特的效果和不稳定感。第66及68小节,高声部是平行大二度关系下行的四六和弦。低声部是A长音,音乐在A 大调领域游移。第67小节为c小和弦,暗示c小调。第69小节进入bD大调领域,bA音成为属长音,高声部为四六和弦的平行进行。这一音乐片段不仅和声指向不明确,而且调性不稳定,属含糊不清的典型印象派风格(见例2中的音型片段)第51—59小节,和声进行打破了传统和声学中根音四、五度关系的功能进行,使用不同结构和弦的对置,音乐动荡不安,具有戏剧性色彩(谱例略)。

以上从两个方面对德彪西《水中倒影》中的和声作了简要的分析,可见德彪西既是印象音乐的创始人,也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他对和声的运用勇于大胆创新,不愧是和声史上的改革巨匠。他的创作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模仿,而是在吸取前人作品中有益因素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个性,以其独特的和声语言开创崭新的局面。该作品虽然与传统和声语言相比已经相去甚远,但从整体上看,以bD大调作为主调统一全曲是明确的。

四、结语

对德彪西而言,艺术技巧与炫技是同义词;我们宁可将其看成是某种改变音质以创造出恰当的音色气氛的能力。涉及到的技巧也就是控制力度强弱的技巧。德彪西的要求是精巧而微妙的,并且由于他们非常不同于古典传统,需要对整个表达方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水中倒影》充分展示了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是音乐中印象主义的一个完美范例。由于缺乏传统的和声、可追循的旋律、清楚的节奏,这些都有助于产生细致优雅而朦胧的效果,他暗示而不是描述主体内容。他所用到的和弦及琶音构成了变化而波动的和声,这些和声都是基于全音阶和五声音阶之上的。由于极端的半音阶手法,

能轻易且毫无准备地从一个调移到另一个调上,打破了传统的调性关系。他将全音音阶融合进自己的风格中,创造出一类完全适合于焕发出音阶中固有音色的音乐。他成为了自李斯特以来最伟大的钢琴音色的革新家,在其他钢琴作品中他还采用了(除全音阶而外)教会调式、单声圣歌、开放的四度和五度“东方式”音色、带有尖锐的四度和单调的七度的大音阶,以及他所喜爱的大九度和弦。当他以这些具体的革新完成了他自己在印象主义领域探索的同时,也就用其基本的音响原则为后继的作曲家们打开了20世纪的大门。这些原则包括对音响本身以及音响的反面—充满力二的沉默的重视。他所作的音乐实验至今已影响了20世纪的几代作曲家以及正在把音乐的口界推向不可知未来的新一代作曲家们。

将全曲概括为如下图示:

A(呈示) B(变奏性发展) A’(紧缩再现—结束)

a +

b a’+ b’ a″+尾声

1-24小节 25-35小节 36-50小节 51-71小节 72-82小节83-95小节

〔静〕〔动〕〔静〕

德彪西《大海》赏析

德彪西《大海》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大海》是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部音乐画卷。这幅音画构思大胆新奇 ,主题贯穿全曲 ,管弦色彩较前更为鲜明精致 ,织体线条更加繁复缜密 ,它标志着德彪西的交响音乐创作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曾有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在这首曲子里我没有听到大海。”而德彪西则回应:“我创作的是大海的意象。”在听完德彪西的《大海》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德彪西描绘了大海,但他创作的大海,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像一篇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我想,他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像是给人一张有了框架的白纸,而听众则用他的音乐作为画笔,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脑海中自己的大海。 在我看来,那位音乐评论家的看法有些偏激。因为我认为德彪西的这个作品有强烈的个性,他将许多原本不属于音乐的东西加进了音乐,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该是令人佩服的,作为当时的评论家,我认为他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并且欣赏德彪西的这样一个作品。 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和谐的发展,是我对《大海》的第一印象。我认为《大海》正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写黎明的大海,那时的海洋是那么寂静安详,仿佛大海从朦胧的睡梦中苏醒,夜幕也逐渐地散开,清晨的太阳送来一天的最初的曙光,大海也像婴儿一样,慢慢地动着,惊起一波波平静的海浪,在初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一段,以我的高度来看,德彪西用了短小的节奏的组合来体现大海上的天空、云彩与阳光的千变万化,他这种富有个性的作曲方法被他运用的恰到好处,丝毫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连贯的地方,反而让我思想更加敞开。所以,这一段用来形容大海的黎明我认为恰到好处。 第二段,我不知道如何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它叫“浪之嬉戏”,仔细品味这一段,确实是这样。海洋开始时是非常文静的,但突然变得有些活泼,甚至有些激情,像是海浪在击打海岸,忽而又像海浪在海面上动荡玩耍,虽然听不出这其中有用到什么乐器组合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德彪西这样的手法就像是把大海的海浪像是调皮的孩子,真的十分精彩。 最后一段,突然感觉暴风雨来临,继而又一片平静。力量在迅速聚集起来,暴风雨似乎即将来临。但是一切淬然沉寂下来,但却又有点坏天气的兆头,但也很平静。在平静了许久之后,正当我认为这是一个平静的结局时,高潮又一次地开始,继而结束。这样的千变万化的旋律真的让人赞叹。而我认为,把这段命名为“风与海的对话”十分恰当,那鼓声正宛如雷声,还有那骚乱的潮声,很传神。 所以,我同意德彪西自己的观点,他的的确确地并且传神地将大海波澜壮阔的画面的意象浓缩在了《大海》这首曲子里,并且让人感受得到。 2

德彪西音乐风格资料

a2009年10月07日星期三下午02:40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乐曲表现得细腻,乐器使用得大胆,和声美妙地流动,节奏复杂,这一首乐曲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德彪西特色,被认为是德彪西典型作品。 印象派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如前所述,这种音乐是德彪西受印象派画家的启迪而创作出来的,它与印象派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把一首乐曲比作一幅画来说,乐曲的旋律如同是画面中的线条,和声就像是画面的光线和色彩。德彪西这幅“音画”采用了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十分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旋律的明晰轮廓,德彪西作音画的手法很像画中国写意画的手法,着意于传神,不是追求表面的逼真。这种音乐中,动多于静,朦胧与闪烁代替了明朗。 一、调式 当我们熟悉了巴洛克和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后再听德彪西的音乐,会从中获得某种强烈的新鲜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作曲家为摆脱大小调对音乐领域的统治大量运用新的调式。虽然李斯特是最早运用以全音音阶为基础中立调性,但德彪西将其发展并揉入了宗教音乐的调式和各民族乐派的民间音乐语言将旧的调性体系进行扩大和改组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他的音乐轻盈柔美富于诗意充满着精巧的和声。 二、音色 由于钢琴特有的音色变幻能力使德彪西非常偏爱这一乐器,而在他众多的钢琴作品中独特的音色运用几乎成为德彪西印象风格的标志。虽然钢琴音色的丰富性无法同管弦乐队相比,但是在印象派钢琴作品中音色是被乐队化的,再加上技术上对踏板的特殊运用就产生出极为斑斓色彩效果。如德彪西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旋律流畅华美,让你能清楚地感觉月光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风格 摘要:勃拉姆斯(1833年-1897年),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钢琴曲等体裁方面都有代表作。但他一生从未尝试写作歌剧及标题音乐,创作力图忠于古典原则,其作品缜密细腻、深奥复杂。 关键词:勃拉姆斯;创作特征;音乐风格 在浪漫主义的19世纪,勃拉姆斯是其一个特例,他用当时人们并不接受的回归古典的技法与浪漫的音乐内容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在那个思维还算保守的时代,勃拉姆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历史的长河在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正如勃拉姆斯的音乐一样,至今还在流传。其音乐中严谨、恢宏、质朴而又不失浪漫的情感也始终打动着无数的听众。 1 勃拉姆斯的生平 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出生于德国汉堡市,其父是低音提琴手,母亲出自良好的家庭,有教养,喜欢文学。在这样一种有着较好氛围的家庭里,也熏陶出了勃拉姆斯刚强、洁身自好的性格。 勃拉姆斯自小就流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8岁时,师从科赛尔学习音乐理论与钢琴。1843年,勃拉姆斯跟随了他第二个老师马克森,在同马克森教授学习的过程中,勃拉姆斯日益完善了自己的钢琴技术,这对他后来的钢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作用。1848年,勃拉姆斯开始了他的音乐职业生涯,在同大师李斯特的会面中,产生了一些波折,但却有幸被大音乐家舒曼看中。1853年10月28日,舒曼在《新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肆赞扬了勃拉姆斯的音乐才能,认为其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让音乐界都认识了这个有着极高音乐造诣的年轻人。 1859年,勃拉姆斯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排演受挫,于是他返回到汉堡居住。在汉堡组织起了一个女子合唱队,勃拉姆斯竭力为其排练,并引导其成为专业的合唱队。在这段时间内,他申请汉堡乐团指挥未果,于是更加投入到创作之中。并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德意志安魂曲》和两首钢琴四重奏。这些作品使得他声名大噪。1862年,在约阿希姆的劝说下,勃拉姆斯起身前往维也纳散心,之后,一直定居在维也纳。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离开了人世,享年64岁。 勃拉姆斯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巴赫、贝多芬一样,都是德国的荣誉,因为他们名字的开头都是B,所以后世也称他们为“三B”,来嘉奖他们在音乐史上的伟大功绩。

“浅析尚雯婕的音乐风格”剖析

论文 题目浅析尚雯婕的音乐风格——以《最终信仰》为例 作者徐亚茹 工作单位石嘴山市第七中学 学科专业音乐学 地址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黄河西街129号 邮编 753000 邮箱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4352376.html, Q Q 453367599

摘要 尚雯婕,中国著名女歌手,独立唱作人。2006年获“超级女声”冠军。200 8年底、2010年两度献唱冯小刚导演电影《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主题曲,2 010年献唱上海世博会比利时馆主题曲,并蝉联2011、2012、2013年三届音乐之声,2011、2012年两届音乐先锋榜最佳女歌手,2013年荣获音乐之声最佳制作人,2013年荣获音乐风云榜最佳专辑及评审会特别大奖主席奖。作为唱作人,其原创和演唱歌曲《最终信仰》荣获2013年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年度金曲奖,尚雯婕因此被评为年度最佳制作人,年度最佳女歌手。《最终信仰》成为她成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她另类的一面。本文就以《最终信仰》为例分析尚雯婕的音乐风格,让大家对尚雯婕的音乐的“另类”风格有更多地了解。 关键词:尚雯婕;音乐风格;《最终信仰》

Abstract Shang Wenjie, the famous Chinese singer, independent singer-songwriter. 2006 "super singing girl" title. By the end of 2008, 2010, "if you are the one" by director Feng Xiaogang film, "Tangshan earthquake" theme song, "Shanghai 2010 Belgian Pavilion Expo theme, and ranked 2011, 2012, 2013 three session of the sound of music, 2011, in 2012 two session of music pioneer best female singer, in 2013 won the best producer of the sound of music, in 2013 won the Billboard Music Album and jury special award the prize. The final song "faith" won the 2013 China Music Radio TOP rankings annual Golden Melody Awards, Shang Wenjie was named best producer of the year, best female singer of the year. As the mature period of Shang Wenjie'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showing her offbeat. This paper takes "belief"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music and styles, so that everyone on the Shang Wenjie music "offbeat" style is more about. Key words:Shang Wenjie;Music style;The ultimate belief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分析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的音乐语言及创作特点 一、和声材料与调式材料的运用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使用的和声手法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不是以大、小调式作为构建和声的基础,而是将和声建筑在了五声音阶和全音阶之上,这也几乎成了德彪西的一大创作特色。这种独特的和声语言色彩性十分强烈。在第一乐章中,在两架竖琴和定音鼓滚奏的呼应下,大提琴奏出了由短小切分构成的引子材料。。而在引子中B音上衍生出的五声音阶,成为了作品发展的主要材料。引子的结束也采用了五声音阶式进行, 在乐曲的发展中根据这种五声音阶式的动机所进行的调式转换产生出听觉上的独特感受和色彩变化。乐曲的第一部分在弦乐组海浪式织体的衬托下,主要材料由木管组陈述出来。 每次出现这个五声音阶式主题,总会在不同乐器上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材料。在53 小节处,弦乐又奏出了例1 中的变体音阶,只不过弦乐的材料在调式上作了色彩上的变化。在和声语汇的使用上,第三乐章中尾声处运用了奇特的没有解决的和声结束,更是暗示了海的形象多么的变幻莫测起伏跌宕,这种和声的结束方式在色彩的表达效果上极有效果。全音音阶、增四度和减七度音程的运用在这个乐章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不同乐器组呈示这些色彩性极强的画面印象更是赋予了作品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主题动机的发展和变化 这部作品在主题材料使用方面,虽然三个乐章所表现的画面不同,但因为基本动机的发展和变化,使得整部作品音乐材料显得十分统一。在第一乐章中,引子中的五声音阶及其变体成为了主题的核心材料,在这个乐章中的各个乐器组中几乎都可以找到。有趣的是,在第一乐章中作为主要动机材料的五声音阶,在第二乐章中也作为发展材料多次出现,在第二乐章的引子部分,由木管组奏出的短小动机以及不具规律的短小节奏型,几乎成为整个乐章发展的主要材料。可以看出,德彪西非常擅长运用和发展这种富有特点的短小动机材料,通过调式调性的转换来达到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也是印象主义写作的特点之一。在19 小节的主题部分,同样采用了在弦乐组奏出的引子中的动机变体。而在62 小节的第二主题,则是由引子中动机的不严格倒影发展出来的。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与调式调性的转换相协调,多种手法结合起来,让极富色彩的音响带给听者无止境的幻想。最为充分地使用、发展和变化主题动机的,是作品的第三乐章。在第三乐章中的引子部分,小号奏出了第一乐章中引子中所用的材料,在这个乐章中调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 《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

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 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24小节有连接——过渡功能。 第二小部分——b,25—35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动与静”的变化对比。 ①25—31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douxet expressif)的主题。织体分三个“层”:上层——24小节“纯四度四音列音型”“(阵风”)的延续,为了有所变化,28—29小节改为“增四度四音列”;中层——含增四度音程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

钢琴作品赏析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理性回溯,逆流永生 “一处被雾霭和云翳遮掩着的境界,在那里我们能发现古老教堂的遗迹,它像希腊神殿一样伫立”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在勃拉姆斯去世三年后这样评价他——一个在19世纪下半叶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回溯古典的大师。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勃拉姆斯是一个浪漫主义时期的复古者,执着于古典的格式与原则,在人们追逐多变的技法,炫目骇俗的音乐色彩,情感丰富的音乐内容时,在浪漫主义的绮丽缤纷在音乐界不断膨胀时,理性的勃拉姆斯在这激越的波澜面前注定是寂寞的。然而这并未影响他的创作理念,他在内心恪守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循着前人古典主义的步伐在这激烈的浪漫主义浪潮中逆流前行,走向一条更为艰难晦涩的路——继承古典,赋于浪漫,而《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他所创作的颇具代表性的古典与浪漫结合的作品。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后,为当地的风土人情所感而创作的,48岁的勃拉姆斯当时处于创作的巅峰时期,整个作品所展现的情感也是丰富而深刻的。整个作品既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 下面从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给笔者的感受做详细分析。 第一乐章开头由圆号引出一段悠远的旋律并与钢琴配合应答,庄严而肃穆的展开主题,钢琴带动整个乐队的合奏,给人展现一种恢弘的气势,带来厚重而成熟的感觉。仿佛徐徐展开了欧洲古堡与森林的浪漫画卷,吸引着听众走进异国风情。紧接着钢琴一阵强奏,以较快而坚定的旋律和同一旋律的逐渐强奏引进乐队的主题,带有一种进行曲的恢弘和壮大,似是对国家山河景色的俯瞰与总括。继而乐队在弦乐的渐高渐慢的旋律中过渡到某一具体的景色中,乐队在此停下,钢琴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描述,第一主题重现,钢琴一步步渐进,仿佛走上了一个个台阶,情绪渐渐积累,到了某一能够俯瞰四周景色的高处,再次释放,乐队再次跟随钢琴展开第一主题的变奏。而后乐队的各个乐器与钢琴相互应答,仿佛在细数周围的各个景色,对之做描述。继而音乐仿佛又在诉说对着整个国度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一步步的向着情绪顶点迈进,由乐队接过这个诉说,厚重的情感再次抒发,一句一句述说着一种对自然与美好的向往与敬畏。 如果说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勃拉姆斯的理性与厚重,那么第三章则是他浪漫与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教案

音画融溶绘声绘色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印象派音乐欣赏 (选自人音社《音乐鉴赏》第11单元第21节) 设计意图: 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艺术门类。它们教育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创设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审美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运用体验、感受、参与、探究、对比、讨论等学习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和多元文化,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本课旨在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音乐中想像画面、从绘画中体会音乐,通过对欧洲印象派几个绘画与音乐作品的介绍、鉴赏和比较,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和分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体验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教学内容: 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极其《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点。 2、通过学习、鉴赏,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3、了解、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印象派绘画的导入,使学生了解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欣赏德彪西主要印象派作品《大海》之一《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感受、体验其受特有的表现手法及作品风格,从而对印象主义音乐加深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印象派绘画作品,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创作手法,音乐抽象中的具体,具体中的抽象。从德彪西的作品中感受音乐的飘逸、模糊,色彩的变幻等独特的美学思想。 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电视倍投、组合音响。 教学时数:1课时(高一年级)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轻松愉快、印象派特点的音乐环境,暗示课题。) 课前屏幕展示本课标题“音画融溶绘声绘色”,并同时播放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音乐。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音乐教室坐下,课前发一张白纸) 一、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从屏幕上看到了,今天的音乐课和什么有关? 绘画或美术。 2、老师概括: 二、导入新课:(初步感受多种音乐风格,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和体验,为后面印象派音乐欣赏做铺垫。) 音乐常常会使人产生联想,使人产生脑中有画面或色彩的的感觉,优秀的绘画作品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色彩、线条、图形都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比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 84 ART EDUCATION 2012 · 08 一 、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德彪西在表现钢琴力度的范畴方面“不主张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而是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层次”。正如他本人所讲:“应该使人了解钢琴是一件以槌击弦而发音的乐器。”①下面,笔者将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进行多个层次的力度比较,②并为下文的音色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1.从横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这6首作品使用频率最高的是pp 记号,共出现了132次。 (2) piùff的力度只有一个曲子出现过两次,即《金鱼》。 (3) piùf记号只在《被淹没的寺院》中出现过一次。 2.从纵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作品《金鱼》的力度范围最宽,从piùff的极强力度到ppp的极弱力度,共有12个力度层次,其音响与色彩非常丰富,堪称德彪西的经典力作。 (2)作品《雪上足迹》的力度层次全部集中在p以下的范围内,并且非常重视pp 力度的效果。从力度上可以更加看出德彪 西想要表达的冰天雪地阴冷凄凉的意境。 (3)作品《水神》的力度层次相对而言较少,只有3个层次,而且主要在pp力度上。《水神》通过23次pp记号的出现描绘了水神柔美、轻快地在大海里起舞的姿态。 3.从整体上看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这9首作品包括mp记号在内,以及比mp更弱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282次;mf以及比mf更强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84次;强记号与弱记号之间的比例为3.36:1,通过量化的精确程度就更加说明了德彪西喜欢用弱的力度层次去表现代表其风格的朦胧、模糊的印象。因此,“德彪西的钢琴乐谱上总是写满了p 、pp 、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而穿插其间的f、ff的记号,大多数是作为对比和反照出现,并且往往在1、 2小节之内运用pp﹤ff、ff﹥pp的手法,产生短暂闪现,转瞬即逝的印象”。 二、音域、音区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 德彪西在这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中,利用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大胆创作,充分展示钢琴音域所能达到的极限,也充 分显示了德彪西对钢琴乐器本身的熟悉程度和高明的大师级作曲手法。通过音域的分析,可以较准确把握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为如何追求其作品的音色特点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在作品《雪上足迹》中,最高音为32小节的小字组成的f3,最低音为全曲最后一个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被淹没的寺院》,最高音为85—87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为17小节的大字二组的B2。《水神》中,最高音是第8小节小字四组的e4,最低音是65—68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帆》的最高音是位于全曲43小节的小字四组的降d4,最低音是几乎贯穿全曲的大字一组的降B1。《水中倒影》,最高音是位于全曲29小节右手的小字四组的降b4;最低音是第68小节的低音大字一组的还原C1。《金鱼》全曲最高音是位于36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是在第80以及 82小节出现的低音,大字二组的降B2。从这几首作品的音域分析可以得出: 1.音区最高的作品 音区最高的是在作品《水中倒影》中的小字四组降b4,将倒影在水中的色彩亮度表现得更加大胆,更加明亮而活跃。 2.音区最低的作品 这几首作品音区最低的是在《金鱼》中出现的大字二组的降B2,这里用深色调表现了水的色彩变化,并与高音区的下行琶音形成色调冲击与对比。 3.整体看音域范围 几首作品中音域跨度最宽的是《水中倒影》,全曲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49度。作品《被淹没的寺院》和《金鱼》的音程跨度都是48度,音域范围也很宽;《雪上足迹》和《帆》的音程跨度为38度;《水神》音域为44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为了表达音乐的丰富色彩,在创作中尽可能扩大钢琴的音域范畴,大大超越了古典时期的各种限制。加上创新性的、特有的和声语言与不协和音响的运用,以及各种调式音阶的大胆尝试,使他的音乐“在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中,取得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④ 。 三 、织体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1.用震音音型表现“水”的形态及音乐印象 《金鱼》中,呈示段A的1—6小节,再现段A’的22—29小节,C段的32—33小节,D段的57—73小节和76—77小节都使用了震音音型。其中除D段外,其他段的震音音型都是在描写不停流动的水面。右手是三度震音,左手是五度震音,双手都采用相同时值的、均匀的8个三十二分音符为一拍。双手调性不同,是大小调交替,造成调性模糊、音色朦胧的感觉。这种表现“水”的震音织体与高音区表现“金鱼”的主题相互衬托,形象地表现了小鱼在潺潺流动的水中自由玩耍的场景。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析,分别是《水中倒影》《水神》《帆》《雪上足迹》《金鱼》以及《被淹没的寺院》。这些作品在标题和内容上都从各个角度描绘了“水”,其中还包括水的其他形态,如雪。作者从这几首作品呈现出的音域、力度、音区、织体等方面的音响特征出发,全面、理性分析了印象派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旨在对准确、细致地把握这类作品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德彪西 音响 音乐印象 力度 音域 音区 织体 ◆ 董宇 曲名 次数力度 《水中倒影》《金鱼》 《帆》《雪上足迹》《被淹没的寺 院》 《水 神》Piùff 2Fiùf 1Sff 31 Rf Sf 6Ff 182F 61312 Mf 3 2 13 molto mf 1 Mp P 8125719 Piùp 3 211 molto pp 1 pp 231591323 piùpp 12 12 ppp 4 1 1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4352376.html,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的艺术特征 作者:刑瑞 来源:《东方教育》2013年第06期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欧洲 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尽管印象主义盛行的时间不长,它很快就被更加激进和富于 变化的现代音乐所替代,但是作为连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纽带, 其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钢琴音乐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钢琴领域的贡献在于使钢琴创作技巧 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和弦与和声的运用技巧以及在钢琴作品中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风 格特征。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 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 一、德彪西前奏曲简介 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高潮之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创 作艺术作品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精神享受和实现自我艺术价值的途径。象征主义诗人和 印象主义画家帮助他们同时代的人提高了感观的敏锐力,对这些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因此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突破陈旧的传统、要求创新。在音乐领域则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此时的德彪西健康状况不佳,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但德彪西凭借他 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便是在 他生病期间完成的。他在病入膏肓时仍表示:“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 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二、《帆》 第二首前奏曲是非常著名的《帆》。它几乎成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这部作 品的速度88,2/4拍,其曲式结构是五部回旋曲式,如下:图1 这首前奏曲的核心材料为全音阶材料:谱例1 全音阶一直被公认为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德彪西大量地运用全音材料进 行创作,在它的很多作品中都是如此。全音阶的主要功能在于模糊调性。与半音阶相比较而言,虽然半音阶也有模糊调性的功能,但是半音阶本身的特性决定其本身仍然具备了调性元素。而全音阶由于没有小二度的尖锐进行,各音之间关系相等,这就取消了音与音之间的倾

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

中国矿业大学民歌音乐风格差异浅析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机自08-1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目录 一、地理环境 (3) 二、文化背景 (4) 三、语言习惯 (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不同的地理文化正是音乐多样的根源。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人们借助音乐这一载体抒发自己对于家乡、爱情、生命、劳动等真挚的情感。在此我从对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与中国民歌音乐风格的关系做出几点浅微的分析。 民歌是我国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简明洗练,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人口和民族,造就了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歌。而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也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民族音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说法能更精确地表现地域生态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自然环境是滋养民族音乐的土壤,北方音乐的豪放粗犷,南方音乐的俊秀灵巧;高原音乐的高亢嘹亮,平原地区音乐的舒展自如等,都印证了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不同地域下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在这环境下形成下的人的思想意识等,都和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地理环境 一个民族的民歌风格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有地形之分,气候之分,各地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中,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形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状态;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如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另外与中国民歌风格相似,这种情况同样适应于不同民族。如我们听非洲音乐,非洲音乐使用最多的乐器是打击乐器,而且非洲人最喜欢的音乐方式是摇滚乐,这个与非洲的地狱有十分重要的联系。洲地处一个在地球的赤道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有一个特点就是太阳最容易照射最多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人们受到太阳的紫外线也是十分多。因为这个原因,这里是黑人的底盘,非洲有许多黑人。在这里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与炎热。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生活在炎热之中,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沙漠地狱,这样的地域和我们陕北地域十分相似。这是两个地方的共同点,这些地方的环境都是十分的荒凉,没有什么植物生长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会给人们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如秦岭是我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王拓自动化1305 学号:13212132 西方音乐史某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首印象派的代表作,德彪西的《大海》,我当时对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特别好奇,美术课上,我们曾学习过印象派的绘画,像莫奈、梵高等的作品。这类作品没有太多细节,全部是由大块的颜色、形状堆砌而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像是凭借自己模糊的印象画出来的似的,因此得名印象派绘画。那么印象派音乐是怎样的呢?听过《大海》这部作品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也开始慢慢了解印象派音乐这个词的来历。 这部作品没有特定的旋律,丝毫没有古典音乐的影子,乐器的组合,不再是音符和旋律,而是一种画面,大海的画面!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在德彪西的笔下俨然化身为广袤蓝天、呼啸海风、汹涌海浪。这样的作品是在称不上是传统的交响乐,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大海的波涛汹涌,这种朦胧的,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不禁让人想起绘画领域的印象派,可能印象派音乐这个名词也是由此而来吧。 深入了解这部作品后,我知道了《大海》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更有一个小插曲,展现了《大海》这部作品的魅力。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他在海滨住了几天便急匆匆赶回巴黎,打听了一番,才知道乐队队员每天演奏的是德彪西交响组曲《大海》。而当这首交响组曲公演时,这位绅士带着病去欣赏了。演奏结束,他赞叹道:“哦!这才是大海!” 整个乐曲由三幅用音乐绘画的素描组成:第一幅:、《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第二幅:《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第三幅:《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剖析创作历经了二十余年之久的这个作品,可以体现出勃拉姆斯风格以及勃拉姆斯室内乐创作手法上的特点。此作品一共有四个乐章,总结了勃拉姆斯与舒曼及舒曼妻子克拉拉三人之间的情感,也是为自身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悲痛而作,因此,这首作品被称为《维特斯四重奏》。(一)第一乐章: 不是很快的快板,C小调,3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 呈示部是主要展现了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第一两句由钢琴的八度和弦与色和不安的弦乐开始引入,“一唱三叹”的形式声明了忧伤而悲切的第一主题,最后的叹息归于钢琴的和弦,有人说这个叹息是在叹息一个音乐家的名字“克拉拉·舒曼”。然后由弦乐的拨奏和一连串的C 和声小调音阶正式迎来这个bE大调的第一个主题(例一),并进行强烈得在钢琴上进行陈述,第一主题的开端犹如开始在内心用力得呐喊着,此时勃拉姆斯在这里给人以突如其来的想法,正式宣告他内心强烈的想法,并情绪一步一步上升,但他更多的是学会控制。 然而由各个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舒畅自由地交替进行连接到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是在C 小调的关系调bE大调上进行,一进入第二主题就能感觉到是似舒曼的浪漫主义风格(例二),是因为勃拉姆斯受舒曼的影响十分之大,使浪漫主义因素融入他的音乐创作中。浪漫主题的一出现,仿佛勃拉姆斯温柔的内心,是对情感的如此呵护与梦幻,小心翼翼又给人贴心,仿佛沉浸在充满巧克力的蜜池中。在这一主题中,勃拉姆斯用主题变奏的手法对其进行了4 次变奏,基本上每8小节为一句话。在此期间,弦乐起着伴奏与迎合的作用。最后弦乐短暂的主题也意味着呈示部的结束。 例一 例二

《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60》作品解析 2、发展部 几个bE的八度在钢琴上开始引出发展部(例三)bE小调上重述第一主题,正式开始了四重奏。在发展部的第一主题是显得如此的静僻而又孤独,但在这一主题中又充满了力量对比(先前的酝酿在143小节B大调上主题浓郁的变奏作出对比)。这一次强烈的呐喊着第一主题让人能深刻得了解他内心的悲观情绪,这或许是他内心无比孤助无缘宣泄,然而又想着通过小提琴的震音这一技术来强烈表达。而后短暂的发展为弦乐与钢琴三连音在e小调上进行对答。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这种对答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却有着共鸣与各自的思想。在第二次击败后,由最先的B大调重新回到G大调在发展部进行最后一次激烈地叙述,毕竟第一主题还是他最想要众人所知的。而第二主题在发展部的呈示是用对位法在C小调上以模仿的形式进行(犹如轮唱见例四),三次对位处理和四声部齐声在G音上的落起,很明显,勃拉姆斯对于第一主题的叙述偏爱过多,最后由钢琴在产生的动机意外的将bA调转到C小调上。 发展部的半音进行在第一主题中随处可见,这一悲观的主题是发展部的重点,种种情感的起伏都离不开紧张、悲观得抽搐以及背心嘶喊得想要强烈表达的欲望都能在发展部中体现。 例三 例四

浅谈流行音乐的风格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风格特点 赵箫笛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流行音乐风格常用的主要有:R&B风格、摇滚风格、民谣风格、爵士乐风格、嘻哈风格、电子乐风格、乡村乐风格、流行舞曲风格、音乐剧风格。 由于流行音乐追求的风格性,而演唱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却决定音乐风格的走向。 R&B -节奏布鲁斯 Rhythm and blues简称:R&B或RnB,台湾、港澳、马新作节奏蓝调,又称节奏怨曲。是一种首先非裔美国人艺术家所演奏,并融合了爵士乐、福音音乐和布鲁斯音乐的音乐形式。这个音乐术语由是美国告示牌(Billboard)于1940年代末所提出。广义上,R&B可视为“黑人的流行音乐”,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乐,是现今西行流行乐和摇滚乐的基础, Billboard杂志曾介定R&B为,所有黑人音乐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见R&B的范围是多么的广泛。近年黑人音乐圈大为盛行的Hip Hop和Rap都源於 R&B,并且同时保存着不少R&B成分。 代表人物:中国的rnb歌手:方大同,陶喆,曹格等,外国R&B代表人物黑人歌手Stevie R&B,英国Michael Jackson,世界流行天王Beyonce,美国超级流行天后Wonder 乐坛最完美、杰出的歌手craig david,美国流行小天后蕾哈娜(Rihanna)等,由于太多不再列举。

起源于60年代,BPM约在100-110拍,中文翻译成:“说唱、饶舌”。Rap是流行于当时于黑人青年当中的音乐种类,它是一种很奇怪的音乐类型:它以人声的吟唱来代替音乐中旋律的部分,加上鼓的清晰浓郁节奏;朗朗上口的通俗歌词,Rap一下子成为了年轻人的最爱。 Rap有一段时期只是黑人歌手的专长,但不久一些白人乐团也加入了Rap的行列当中。 Rap舞曲从60年代流行至今,令许多舞曲作品均整合进了一些Rap的元素。Rap的出现是非常了不起的。 代表人作品:王力宏《在梅边》,MC Hammer(MC汉默),埃米纳姆(Eminem)等。 嘻哈HIP-HOP 嘻哈音乐,起源于80年代,Hip-Hop是一种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总称,它包括音乐、舞蹈、说唱、DJ技术、服饰、涂鸦等。BPM在90-110拍。Hip-Hop前身是Rap和一点点的R&B,再加上各种磨片的音效声,属于80年代开始年轻人爱玩的音乐。Hip-Hop舞从字面上来看Hip是臀部,Hop是单脚跳,Hip-Hop则是轻扭摆臀。Hip-Hop有Rap的饶舌和较R&B 复杂的节奏以及电唱机的音效,另外在墙上涂鸦也是Hip-Hop文化的延伸。 代表人物:2pac,Notorious B.I.G,柯蒂斯·杰克逊(50 Cent),吹牛老爹(P.Diddy),。等AY-Z J天王HIP-HOP美国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

第21节 德彪西 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案教案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杨英 年级:高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 教学内容: 1.《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 2.《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 3.《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 4.《月光》(选自德彪西钢琴曲背景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欣赏柯罗和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美术作品,能初步了解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征。 2.通过对比欣赏《波浪的嬉戏》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能初步感受到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不同的风格。 3.通过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其代表性人物德彪西及他的一些代表作品。 4.通过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三段的主题音乐,能从乐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 5.通过完整欣赏《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对大海的意象,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6.通过对印象主义音乐理解和探讨,能进一步产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教学设计意图: “印象主义音乐”是《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课时主要关注的是这一流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音乐。本节课从对比欣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和

和印象派音乐作品入手,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也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整合,除课本上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一个乐曲外,另外还选择了《波浪的嬉戏》片段(选自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二乐章)和《海洋与辛巴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曲),通过印象主义音乐与民族乐派音乐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不同,这同样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的风格特征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征,首先通过对《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的三段主题音乐的欣赏,学生能从音色、旋律等方面对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聆听全曲,加深感受和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海浪的嬉戏》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们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从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 乐曲的情感内涵及风格特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声中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问题:你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作者是谁?作品属于什么流派? 生回答:《印象一日出》、莫奈、印象派。 师展示两位法国绘画大师的风景画各一幅,学生交流这两幅画的特点。 二、对比欣赏印象主义音乐和民族乐派的作品 师简介印象主义绘画导入到印象主义音乐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