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C),1996年

《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第13届大会,联合国大会,1999年《开普敦宣言:目的地负责任旅游》,南非目的地负责任旅游会,2002年——中国政府有关旅游发展的规定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旅游局,2003年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国家旅游局,2003年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国家旅游局,2009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2009年

——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各市的有关文件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年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

《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部省合作协议实施方案》,湖北省人民政府,2009年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生态环境规划》,湖北省发改委,2008年

《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湖北省交通厅,2008年

《武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武汉市旅游局等,2005年《黄冈大别山旅游开发带专项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8年

《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旅游总体规划》,黄冈市旅游局,2007年

《潜江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潜江市旅游局,2008年

《天门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旅游局,2006年

《仙桃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仙桃市旅游局,2006年

《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年)》,咸宁市旅游局,2007年《鄂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鄂州市旅游局,2002年

《孝感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孝感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6年《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黄石市外事侨务旅游局,2003年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通过历时3个月,调查了城市圈9个城市和3个观察员城市的重点旅游资源,共选取了资源单(群)体2083项(实际列为统计资源的有1978项)。

——基本概况:普查资料汇总的1978个资源单(群)体中,可分为8大类,29个亚类,140个基本类型,单(群)体密度约为300个/万平方米。旅游资源以人文景观为主,呈现“六分人文、三分自然、一分食购”特征。

——自然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以“山洞”、“江湖”、“林木”为主要特征。人文基本型旅游资源呈现“名馆名居、名墓名寺”特色。旅游资源赋存总量以武汉、黄冈和咸宁三市居多。

——主要特征:类型齐全,种类丰富;特色显著,主题鲜明;山水交融,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禀赋俱佳。总之,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类型表现出四个典型特征:多样性的资源类型,专题性的资源特色,互补性的山水生态,自然人文的合理配置。

第7条区域分析

以县(市、区)为基本地域单元,统计旅游资源单(群)体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综合考虑功能类型,划分资源密集区,并从区域旅游合作视角,结合资源密集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色和主导功能,并归纳整个城市圈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的总体特征。

1.资源赋存分区

——高度密集型(2个):咸安温泉景观资源密集区和罗田天堂寨地文景观密集区。

——较高密集型(4个):英山吴家山地文景观密集区、通山山岳景观密集区、孝黄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洪山缘地文生物景观密集带。

——中等密集型(7个):红安将军县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嘉鱼湖泊景观密集区、鄂黄城区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两江四岸江滩景观密集区、大桥—首义文化景观密集带、东湖湖光科技景观密集区、赤壁三国文化景观密集区。处于中等密集程度的资源区主要以文化景观类型资源为主。

——一般密集型(10个):浠(水)蕲(春)武(穴)名人故里景观密集区、泛梁子湖水域风光景观密集区、新(洲)团(风)山水景观密集区、大悟红色山城景观密集区、黄石—大冶山水园林景观密集区、汉口租界游憩商购景观密集区、麻城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黄梅宗教文化景观密集区、浠水山水地文景观密集区、洪湖红色文化景观密集区、大(悟)广(水)北部山水景观密集带。

2.城市资源概貌

——武汉(白云黄鹤,知音江城):都市自然景观相对分散,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次之。两江纵横,湖泊交织,水体存量很大,具有典型的滨江滨湖特色,具有“江湖之城”(江城、百湖之市)的美誉。代表性资源为“一楼一台一湖一江一寺”(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东湖、汉口江滩)。

——鄂州(吴王故都,梦幻水乡):自然景观以低山与湖泊类为主,尤其以水域风光类资源最为丰富,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4,享有“百湖之市”美誉;主要代表有“六山”(西山、莲花山、葛山、沼山、天平山、青峰山)“四湖”(梁子湖、红莲湖、三山湖、洋澜湖)。代表性资源为“一都两湖”(吴王古都、红莲湖、梁子湖)。

——黄冈(绿色生态,红色胜地,古色人文):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当丰富,主要以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奇山幽谷为特色,形成两条特色资源分布带,一是沿长江人文景观带,以“名人名寺名校名城”为特色,以人类活动遗址类、综合人文旅游地类为主,以东坡赤壁、黄州旧城、安国寺、青云塔、黄冈中学等资源为代表;二是大别山山水景观带,突出体现为“巍峨青山,英雄红魂”的主题特色,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占主导地位,地文景观类以青山、陡崖、奇石、幽谷为特色,军事遗址与历史事件发生地类多是以近代革命战争为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代表性资源为“名城名山名人名寺”(历史文化名城、大别山、苏轼、李时珍、闻一多、董必武、李先念等名人、五祖寺、四祖寺)。

——黄石(青铜古都,山水黄石):黄石旅游资源以古迹及建筑类、购物类和地文景观类资源最具优势。自然景观以山水风光类为主,主要以观赏游憩低山和湖区为代表,以城区的东方山、西塞山和磁湖,阳新的仙岛湖、网湖,大冶的雷山和大冶湖、保安湖为典型代表。人文景观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遗址和综合人文旅游地两个亚类,具有“青铜矿冶文化”、“吴楚文化与宗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文化特色。代表性资源为“两山一湖一矿址”(东方山、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西塞山、磁湖、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孝感(孝感动天,情满人间):自然景观基本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大类,以山岳型旅游地和观光游憩湖(库)区两类为主,二者组合较好,形成四个典型的资源组合密集区:孝昌的“两山两湖”(双峰山、大悟山、观音湖、龙潭湖)、应城的“一泉两湖”(汤池温泉、龙赛湖、老观湖)、安陆的“一山一树”(白兆山、钱冲银杏群)、汉川的“一寺一湖”(仙女山寺、汈汊湖)。人文景观体现三大文化特色: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验旅游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大悟历史事件发生地型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型文化旅游资源;以李白文化为主题的安陆文化活动场所型文化旅游资源。代表性资源为“两山四湖五个一(一园一泉一树一城一遗址)”(双峰山、白兆山、观音湖、天紫湖、龙潭湖、汈汊湖、董永孝文化主题公园、汤池温泉、钱冲银杏群、宣化店红色山城,古文化遗址)。

——咸宁(名山秀水、温泉奇洞、生态休闲):自然景观类资源主要是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大类,享誉“华中避暑胜地、生态休闲之都”。人文景观以历史事件发生地型和军事遗址与古战场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其代表性资源为“一山一湖一洞八泉一战场(九宫山、陆水湖、隐水洞、温泉谷、碧桂园凤凰温泉、三江森林温泉、太乙国际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汉商山林温泉、嘉鱼山湖温泉、龙佑温泉、赤壁古战场)。

——仙桃、天门、潜江(江汉湖乡,荆楚文化):仙桃、天门、潜江同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古云梦泽”的核心区域,两江横贯,百湖交织,水域风光类资源占重要地位,规模较大的湖泊有排湖、沙湖、张家湖、借粮湖、返湾湖等,盛产养殖,渔业发达,水产丰富,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呈现典型的“湖乡”特色。此外,潜江的龙湾遗址(章华台)、曹禺名人-戏剧文化、江汉石油工业、仙桃的沔城古城(复州古城)、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天门-潜江兴隆水利工程等人文

旅游资源尚有一定开发价值。仙桃代表性资源为“一城一湖”(沔城、排湖),天门代表性资源为“一湖一名人”(陆羽纪念馆、张家湖),潜江代表性资源为“一遗址两湖一名人”(章华台遗址、借粮湖、返湾湖、曹禺)。

——京山(绿林起义地,鄂中绿宝石):境内地质地形地貌独特,以山、水、洞、泉、瀑为主的自然景观遍布全境,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美誉,灵山秀水,形成洞奇、泉特、山秀、水清、石怪的景观特色;历史悠久,人文胜迹众多,既有代表新石器文明的屈家岭、苏家垄文化遗址,又有象征中韩文化交流的新罗太子墓,既是三大农民起义之一的绿林起义策源地,也是近代中国无产阶段革命的重要场所。其代表性旅游资源为“一山、一洞、一溪、一瀑、一泉”(绿林寨、空山洞、鸳鸯溪-天河、虎爪山瀑布、汤堰温泉)。

——洪湖(洪湖岸边是家乡):洪湖既有烟波浩渺、绿荷红莲的湖泊风光,又有三国“赤壁之战”火烧乌林的古战场;既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故居黄蓬山,又有成吉思汗的后裔阿里不可隐居的陆庄;既有瞿家湾的明清建筑一条街,又有全国十大纪念馆之一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还有国家级珍稀动物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和省有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红色文化与生态湖泊景观主题特色突出。

——广水(鄂北门户,生态广水):东有中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山岳景观,北有三潭和黑龙潭为代表的峡谷景观,西南有徐家河水库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水域景观,山水生态景观丰富,形成“山峭林茂,谷幽水清”的自然景观特色;西北有吴店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山地景观和浆溪店为中心的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

3.区域总体特征

——大分散小集中: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各市均有相当数量的旅游资源赋存,但总体上旅游资源在规模与类型上,区域等级差异显著,形成明显的组团结构差异,资源存量规模较大、类型较丰、影响较深的城市为武汉、黄冈、咸宁和孝感组团,其次为鄂州、黄石组团,江汉平原仙桃、天门、潜江三市组团资源赋存最少。从资源类型分布来看,圈域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地域主要分布在两条带状:长江人文景观带和大别—九宫山山水自然景观带。

——区位优势明显:占据“天下之中”的旅游区位集散优势,与国内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成渝城市群相距1000公里左右,与中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走廊和中原城市群相距500公里左右,依托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进入优势。

——空间组合良好:整个圈域旅游资源呈现“人文与自然”、“山岳与水体”的类型与空间组合态势,已明显形成两条旅游地带:中间的沿江人文旅游带和南北两翼的九宫山与大别山岳自然旅游带。

第8条质量分析

1.质量分级

——各市推荐参评资源131个,其中武汉和黄冈均为30个,各占总量的23.26%,咸宁为18个,占总量的13.95%,孝感为14个(占总量的10.85%),黄石为8个(占6.20%),鄂州为7个(占5.43%),天门和潜江各为5个(共

占7.75%),仙桃为5个(占3.10%),洪湖2个(占1.55%),京山4个(占3.10%),广水3个(占2.33%)。

根据质量标准和评分结果,将城市圈旅游资源分以下三级。

——具有国际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23个):包括武汉的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东湖风景区、归元寺、汉口江滩、古琴台和红楼等;黄冈的红安烈士陵园、大别山、龟峰山、吴家山、五祖寺和四祖寺等;咸宁三国赤壁古战场、九宫山、龙佑温泉、咸宁温泉和隐水洞等;孝感的双峰山和汤池温泉等;黄石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和大冶铁矿,鄂州的梁子湖,洪湖市的洪湖。

——具有全国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42个):包括武汉的植物园、严西湖、知音湖、盘龙城、晴川阁、木兰山、中山舰、农讲所和长江大桥等;黄冈的东坡赤壁公园、麻城烈士陵园、蕲春影视城、李时珍墓、黄梅挪步园和浠水三角山等;孝感的白兆山、钱冲古银杏群、天紫湖、观音湖和大悟革命烈士陵园等;黄石的西塞山、东方山、大冶湖和仙岛湖等;咸宁的温泉谷、三湖连江、陆水湖和燕子垭百泉地质公园等;鄂州的莲花山、西山和红莲湖等;仙桃的排湖,天门的陆羽纪念馆,潜江的曹禺纪念馆,洪湖的瞿家湾,京山的绿林寨、空山洞、鸳鸯溪和虎爪山,广水的高贵三潭、徐家河和中华山。

——具有区域性影响潜力的旅游资源(24个):包括武汉的马鞍山森林公园、龙泉山、武汉市动物园等,黄冈的宝塔公园、英山乌云山茶园、蕲春李时珍墓、赤龙湖、武穴的武山湖和团风的大崎山,孝感的龙潭湖、野猪湖、王母湖和汈汊湖等,仙桃的沔城,潜江的龙湾遗址、返湾湖和借粮湖等,咸宁的太乙洞和青山水库等,鄂州的洋澜湖和吴王城遗址等,天门的张家湖和文学泉等,黄石的金竹谷。

2.质量简析

——资源整体质量较高,但缺乏垄断性竞争优势:城市圈整体旅游资源质量接近四级水平,但缺乏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资源组合优势明显,但缺乏联动与综合利用:自然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山水相得益彰,由于区际资源整合不充分,不利于培育国际品牌级旅游资源。

——资源质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形成三大等级:城市圈中旅游资源达到四级水平只有咸宁、武汉和黄冈,并呈现三个等级板块结构:武汉、咸宁、黄冈三市资源等级高,品位佳,价值大,处于一级水平板块;孝感、黄石、鄂州及其洪湖、京山、广水三个观察员城市资源等级较高,品位较佳,市场吸引力较大,处于二级水平板块;仙桃、天门和潜江为江汉平原三级板块。

第9条综合评价

1.资源种类较齐全

——圈域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比例相当,资源构成类型丰富,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城市圈总体单(群)体资源涵盖国家旅游资源分类中的8大主类和29个亚类,涉及90%以上的基本类型。

2.品位和区位均优

——高等级、高品位旅游资源比重较大,且占据良好的区位条件。武汉城市圈处于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资源有黄鹤楼等31个,占整个参评资源总量的23.7%,高品位资源比例偏大,且占据良好区位优势。

3.大分散小集中格局

——旅游资源在武汉城市圈分布相对广泛,各市均有大量旅游资源赋存;其中品位较高、价值较大、影响较广的资源多集中于武汉、黄冈和咸宁。

4.四类资源有特色

——山体特色:巍巍雄山有红魂,座座青山有洞泉,朵朵秀山有古庙:形成集红色体验、生态休闲、宗教朝觐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风格。

——水景特色:江边有城,城中有湖,湖旁有山,山间有湖,湖中有岛。

——文化特色:多样性的文化、和谐性的文化和独特性的文化。例如,以武汉盘龙城遗址为代表的商周文化、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代表的楚文化、以武汉古琴台、知音湖等为代表的知音文化、以吴王古城和赤壁古战场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禅宗——五祖寺、净土宗——西山寺、葛洪道——葛洪观、佛教丛林——归元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董永为代表的中国孝文化、以红楼等为代表的首义文化、以陆羽、李时珍和董必武等名人为代表的名人文化等。这些璀璨文化的相互融合,比较典型的有楚文化、三国文化、孝文化和茶文化等。

——人物特色:多样性的人物,传奇般的故事。这里既是一代“医圣”李时珍和“茶圣”陆羽的故里,也是两位共和国主席董必武和李先念的故乡。还诞生了诗人学者闻一多、戏曲家曹禺、医学家李明珍、得道者五祖弘忍和葛山葛洪、地质学家李世光和发明家毕昇等。

5.五类资源有市场

——“雄山幽谷怪石奇洞秀水”为特色的山水生态旅游市场:北部桐柏—大别山脉以鄂北明珠高贵三潭为代表,具“雄山奇石、幽谷深潭”特色;南部幕阜山脉以九宫山为代表,具“高山峡谷、奇洞秀水”特色;西北部以大洪山为代表,集“峰俊林幽,泉美湖清”于一体;南部以徐家河为代表,具有“岛翠水清、世界风情”特色,这些山水地文景观非常适合发展生态观光旅游。

——“名人名寺名居名校名城”为特色的文化体验旅游市场:代表性景观为名人故里(以黄冈最为集中)、宗教名寺(以武汉归元寺、黄梅五祖寺、四祖寺及鄂州西山寺比较著名)、名人故居(以武汉和黄冈居多,主要代表有武汉毛泽东故居、宋庆龄故居,黄冈的李四光故居、林家大院等)、知名学校(如武汉大学等)、历史文化名城(如武汉等)。这类资源非常适合于开展文化体验旅游项目。

——“红色山城与洪湖将军故里”为特色的红色科教旅游市场:以“红色山城——大悟、将军故里——红安和麻城、八七会址——武汉、红色洪湖——洪湖”为特色,以大悟宣化店、白果树湾、红安七里坪、麻城乘马岗、武汉农讲所、八七会址、洪湖瞿家湾和广水浆溪店等旅游资源为代表的立体格局,通过整合开发将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吸引力与感召力。

——“温泉疗养山水康体”为特色的度假休闲旅游市场:影响力大和开发成熟的有咸宁温泉谷、碧桂园凤凰温泉、三江森林温泉、太乙国际温泉、楚天瑶池温泉、汉商山林温泉、崇阳浪口温泉、应城汤池温泉、赤壁龙佑温泉、嘉鱼山湖

温泉和京山汤堰温泉等。部分地方还可以打造“健康休闲牌”的康体运动类休闲旅游品牌品,如鄂州莲花山康复旅游、红莲湖—梁子湖高尔夫、孝感双峰山和黄陂古门山野外拓展等。

——“山水园林都市风情”为特色的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如武汉的汤孙湖与地球度假村、鄂州的洋澜湖与凤凰山庄、黄石的磁湖与磁湖山庄以及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碧桂园温泉城、温泉国际酒店等。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1.区域市场

——日本市场:日本是湖北省的第四大市场,但在城市圈位列第八,尚有较大开发潜力。日本市场增长的潜力主要是温泉疗养、文化交流和宗教朝拜市场。

——韩国市场:韩国在城市圈客源国中居第三位,仍然有继续拓展的潜力。青少年休学旅游市场和乡村度假市场在韩国发展的趋势较好,有较大潜力。

——欧美市场:欧美旅游者偏爱内河旅游。通过拓展长江中下游旅游发展空间,延伸三峡旅游国际品牌,可进一步挖掘欧美市场潜力。

——港澳台与广东市场:多年来,港澳台市场一直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稳定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尤其是步入“武广高铁”时代后,可以开发高档休闲旅游产品,以及商务、会议和文化交流旅游产品,多层次满足港澳台与广东市场需求。

——西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市场:成渝城市圈是重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又是湖北省的周边市场,目前受鄂西旅游圈的吸引较大,今后可联动开拓西部周边市场。

2.市场潜力

——国际国内增长大背景的推动作用强大:全球旅游发展的长期增长态势和中国旅游业面临大发展的机遇,为城市圈挖掘增长潜力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市场增长点较多:日本市场、韩国市场和欧美市场仍有继续增长空间。港澳台市场是中国最大入境市场,曾经也是湖北主要入境市场,该市场因为产品老化而衰退。重新开发吸引港澳台市场的产品,这一市场可重现生机。西部四川、重庆和陕西市场,作为城市圈周边市场,增长可能性极大。随着武汉城市圈与东部铁路运输等级的提升,长三角又将是重要的客源市场。

——支撑市场增长的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现代人文景观以及科教资源,以山地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和城市山水生态资源为基础的自然景观与休闲度假资源等为市场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一体化市场营销的强劲拉动: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准确的形象定位、诱人的形象宣传口号、醒目的旅游标识和系列形象推广活动,将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树立起城市圈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此外,一体化的营销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促销攻势,强劲拉动市场的开发。

——旅游发展环境改善的保障和巨大激励作用:城市圈合纵连横的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将成为旅游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体制机制创新将为城市圈旅游业发展注入无限的活力;融投资渠道建设将为城市圈旅游开发输入新鲜血液;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城市圈整合内部资源的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桥梁;人才建设将成为城市圈旅游崛起的最大资本。

第11条市场定位

1.海外客源国和区域市场

目标市场为德国、美国和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目标市场规模大,是市场主体,且市场较稳定,经济效益好。潜在市场为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机会市场为马来西亚、新加坡、法国和加拿大。

2.国内客源地市场

目标市场区域是本省和中部周边省份,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潜在市场是西部的四川、重庆和陕西。机会市场是中国其它省市。

3.旅游类型

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市场为目标市场,以商务会展、文化交流等专项旅游市场为潜在市场。

4.目标人群

以中青年市场为目标市场,以老年市场和青少年市场为潜在市场。要高度重视散客和自驾游群体。

5.总体定位

——近期(2010-2015):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积极培育海外旅游市场。——中期(2016-2020):稳定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海外旅游市场,提升城市圈旅游业的质量。

——远期(2021-2030):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并重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稳定发展观光旅游市场,培育和发展商务、会展等专项旅游市场。

——海外旅游市场:积极拓展观光旅游市场,培育休闲度假和商务会议旅游市场。

第12条市场预测

1.定性分析

——发展速度:由于近期世界金融风暴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海外旅游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近期以平稳增长为主,中远期有较大增长。由于近几年国内新建了大部分重点项目,且完成时间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故近期国内与城市圈旅游以稳定增长为主,高速增长将出现在中远期。

2.定量预测

——利用武汉城市圈历史数据建立回归预测模型。从2010—2030年,城市圈的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以10.04%、13.40%、14.01%和13.53%的速度稳定增长。这与前面定性分析所作的“近期以平稳增长为主,中远期有较大增长”的判断相吻合。当旅游业发展遇到突发危机事件时,增长会受到冲击,低于预测结果;如果出现刺激旅游业增长的事件,增长速度将高于预测结果。因此,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以12%、15%、16%和15%的高增长速度,预测2010——2030年旅游发展规模;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

旅游收入分别以5%、10%、12%和10%的低增长速度,预测2010——2030年旅游发展规模。总之,未来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四项指标将在预测曲线上下波动,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对外综合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现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与维系四方的交通区位功能作用。

——圈内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国家将建设8条城际铁路,合计里程约557公里,将实现武汉至周边8市“1小时交通圈”和城市圈内各城市间“2小时交通圈”。到2012年,在武汉城市圈内将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和管理智能化。

2.自然本底条件良好

——武汉城市圈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水热匹配较好。土地总面积中,平原占50%,丘陵占30%,山地占20%,为旅游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湖北历来有“千湖之省”的美誉,武汉称为“百湖之市”。城市圈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湖乡生态特色明显,对于突出城市圈的整体生态优势、打造江南湖乡旅游有重要意义。

3.地域文化丰富多彩

——武汉城市圈历史源远流长,是三国文化和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宗教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大都市文化、会展文化和科教文化也不断发展,有助于旅游业朝着科技含量高和文化特色鲜明的方向转化。

第14条制约因素

1.旅游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尚待创新:目前城市圈内各城市大都沿用了中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即各级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不同级别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事企不分、条块分割、职能弱化以及管理空白和缺位的格局,导致资源破坏和利用效率低下。

——区域合作机制不够完备:城市圈一体化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圈内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松散,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旅游资源重复开发建设现象较普遍,旅游营销大多各立门户,旅游企业小、弱、散、差,城市圈旅游业整合机制尚未形成。

2.特色产品少而且缺乏竞争力

——核心城市旅游产品缺少创新:武汉市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落后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老产品“三菜一汤”仍是武汉市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近几年开发的新产品还不具备地区影响力。

——其他城市旅游产品缺少特色:除武汉市外,其它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还存在低档次、低水平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旅游产品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产品为主,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不高,旅游产品开发仍处于初期阶段。

3.整体推介和营销不够

——定位不准,营销乏力:一是定位不准,主题不鲜明,缺少特色,营销活动缺乏吸引力、没有持续性,武汉城市圈整体旅游形象部鲜明。二是整体推介和营销投入不足。

4.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旅游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缓慢:虽然政府旅游部门实施了信息化管理,但大部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有的甚至缺乏信息化管理硬件设备和人才,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管理有很多空白。虽然建立了“武汉城市圈网”,但“旅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且内容功能单一。

5.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且现有的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武汉。二是缺少大型旅游企业管理人才、高级旅游策划和营销人才及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推动旅游集团化发展。

第15条重大机遇

1.“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

“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区域知名度。

2.“一城两圈”战略的实施

“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机遇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政府观念上,这是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一次探索和有效实践,有利于旅游进入更加有序化、高效率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旅游发展实现从“点、线”向“面、圈”层次的飞跃。第二,从市场运作上,资源整合和整体营销将获得更多便利,“两圈”之间、以及武汉市与“两圈”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互动,有利于各地发挥旅游比较优势。

3.现代服务业的崛起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且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为城市圈旅游业朝着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空间。如此同时,国家已把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优先领域,形成中的高效便捷的国家和区域综合运输网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未来3至5年,随着我国

各大客运专线的全线贯通,高速铁路将成为城市圈与国内外重要的旅游交通选择。

第16条面临挑战

1.与国内旅游强势区域的竞争

近年来国内已形成了环渤海、江浙沪、海南岛、云贵川和大西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域。其中江浙沪等起步较早的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现正处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海南岛等地又正在谋划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从总体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核心城市武汉的竞争力落后于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旅游业发达城市。

2.与周边同质化旅游开发的竞争

在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建设方面,武汉城市圈面对着省内宜昌和襄樊等知名旅游城市的竞争;在旅游品牌开发方面,必须面对周边武当山和神农架等强势旅游品牌的压力;在省内两圈互动齐驱的新格局中,鄂西旅游圈比武汉城市圈更具有生态优势。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为了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顺应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以及消费需求大众化和多样化的新经济发展特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业发展必须:

——以“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将旅游业作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把旅游业作为武汉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作为扩大内需和促进就业的增长点;

——树立都市“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大武汉都市资源,倡导大众旅游与高端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建设,形成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坚持“负责任”旅游的发展方式,重点推广环境保护型的旅游开发模式、资源节约型的旅游经营模式及其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模式,避免因旅游开发“套路化”而破坏文化与环境资源;

——坚持优质高效的系统工程建设,即在城镇、乡村、产品和景区四个层面实施优质高效的系统创建工程;

——在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共赢机制与平台整合的过程中,发挥武汉在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极化与扩散作用,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18条战略原则

1.生态化开发

旅游开发不能“太城市化”,景区景点建设中应避免因人造景观而破坏原生态环境,尤其是要禁止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建设。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旅游发展模式,秉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推广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和绿色旅游,最大限度地维护城市圈优越的自然本底条件。

2.差异化定位

在形象设计、主题提炼和产品定位等方面体现错位竞争的思想。圈内加强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经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并兼顾圈内一致性与圈外差异性,壮大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

3.一体化整合

倡导资源、产品、政策和市场四效合一的全方位区域整合模式。通过建立协商互动、信息互通和市场互惠等机制,有机组合城市圈内旅游要素,在政府层面上形成体系健全、制度规范、机制有效和运转协调的协作体系,逐步形成圈内城市整合、省内两圈互动以及跨省域协作的多层次一体化整合格局。在旅游企业层面上,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企业组织,协作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允许在区域内开展旅游企

业联营和重组,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以及小型旅游企业簇群化的发展道路。

4.网络化布局

借助现代交通、通讯和网络等各种服务设施通道,连接各旅游景点和旅游区等节点,并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使城市圈旅游业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竞争与协作关系紧密的运行网络。

5.品牌化经营

加快建设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标志性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以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和国家5A级景区等知名品牌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在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有竞争力的品牌,打造一大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跨省市精品旅游线路,并依托形象载体实现品牌传播,塑造旅游品牌的强势形象。

第19条战略目标

1.基本构想

充分挖掘武汉城市圈优越的自然生态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的武汉城市旅游圈,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全国旅游业“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温泉、山地、湖泊型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专项产品,把城市圈的“温泉休闲度假系列”和“湖泊休闲度假系列”打造成国内旅游王牌,重点开发各具特色的科教文化、温泉度假、红色文化、生态休闲、工业旅游、三国文化、宗教文化和体育健身等八大精品线路旅游产品。

——形成“一核”(武汉市)、“两轴”(长江-汉江人文旅游发展轴、京珠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轴)、“三圈”(环武汉城郊游憩带、环武汉山水都市文化旅游圈、环武汉山水生态休闲圈)和“多节点”(众多旅游明星城镇)的空间结构。

——一定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产品开发与品牌经营、结构与功能、近期与远期、竞争与合作、硬件与软件、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以及圈内与圈际等“十大关系”。

2.总体目标

——经济目标: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1696万人,年均增长7.9%;国内旅游收入1039亿元,年均增长12.1%。到2015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达到1572209人次,年均增长15.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3557万美元,年均增长13%。

——社会目标:到2015年,实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量比2007年翻一番的目标。以旅游业为载体,促进城乡就业、农民增收、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目标:保护城市圈的历史文化遗产,依托武汉首义文化区、光谷动漫产业园和武汉欢乐谷等重大项目,开发富有荆楚文化、首义文化、三国文化、动漫文化等资源特色的新型产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互动。

——环境目标: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和消费行为,保护城市圈水体环境、地热资源和绿色植被,旅游行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达到国家标准。

——品牌目标:到2015年,建成3-4个5A景区,新创16—20个4A景区;创建3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和1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点;新增5—6家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与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5个旅游强县、10个旅游名镇和6个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

3.阶段目标

——近期(2010-2015重点建设与整合资源):到2015年,旅游业发展为城市圈的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武汉城市圈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中期(2016-2020打造品牌与全面提升):旅游业成为城市圈重要的支柱产业,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扩展国际市场,初步成为国内外游客市场的重要旅游集散地与目的地。

——远期(2021-2030稳步扩展与完善体系):旅游业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方面迈向国际领先水平,力争在国家旅游产业链中构建城市圈的高端市场。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城市旅游,几个问题]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当前旅游行业中,城市旅游属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的规划。因此,相关人员应该立足于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进步,为城市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方法,为旅游行业的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简单分析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并且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旅游;规划;问题;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城市旅游规划,同时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找适应城市发展趋势的有效措施,确保所在城市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旅游规划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具体内容如下。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1.1 完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所处的环境会让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且也会使人们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而且,进行城市旅游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城市营造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步 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属于某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科学的制定城市旅游的方案,这与区域的进步有很大的联系。因此,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的方案,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与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步。在确保城市旅游业进步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 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认识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认识 ——区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的学习 旅游规划是对未来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和安排,它是预测和调节旅游系统内的变化,以促进有秩序的开发,从而扩大开发过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三者效益的最大化。区域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中一个独特的部分,主要是指区域范围较大的旅游发展规划,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划的范围。 一、区域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旅游规划发展的背景: 1、大众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业的规模。 2、单个设施开发项目让位于综合旅游的开发。 3、旅游开发逐渐由最初的当地经济活动变化成区域化或国际化的经济活动。 4、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产生多重影响,而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对旅游规划的逐渐重视。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主导功能是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是地区旅游业动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内化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体系之中,从而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目的地资源、区位及文化等优势,提高旅游业的市场渗透力。 2、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提供品质非凡、适销对路的产品,让广大旅游者获得更大满足。 3、营造“大旅游”的发展格局,主要包括政府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部门对旅游规划的协调实施、企业对旅游开发的积极参与以及居民对旅游者的友好态度。 4、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增强旅游供给的有效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5、追求旅游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旅游规划模式——1231模式 1231模式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两个基本分析,设计三个发展板块,构建

一个支持系统。 1.确立一个发展目标就、即预测规划期内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以及旅游业对某些行业的重要性和联动效应。这一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发展速度,是整个规划工作的核心。 2、两个基本分析即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其表层内容是对客源市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对各类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价;里层内容是确立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并向潜在的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对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进行综合功能配置,构架空间网络,布局重点开发地段。 3、设计三个发展板块:前位板块,指直接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旅游吸引物,及狭义的旅游产品和开发项目;中间板块,指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旅游行业、设施和服务;后位板块,指旅游区内外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4、构建一个支持系统。规划方案和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提供形影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法规、人力资源、投资金融、社区支持、科技保障等。 (四)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专业规划向综合多学科的系统规划发展。 2、从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 3、从封闭式的旅游规划向开放式规划发展。 4、中国的旅游规划正朝着全球化、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战略化、多元化、创新化、系统化发展。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定位 1. 区域旅游规划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立项,具有旅游部门的特点,在旅游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旅游规划与其他部门的规划是平行关系。 2. 区域旅游规划能够在区域的层面上,协调旅游发展问题,提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政策,解决区域旅游发展的理念、目标、定位和发展梯次问题,统筹配置区域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3. 区域旅游规划的思路是系统整合,统筹安排。规划成果主要解决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问题,对地方旅游规划起到指导作用。其成果的核心是理念、战略、政策和定位,不一定面面俱到,巨细无遗。 4. 区域旅游规划在外部层面上,需要进行大尺度范围上的空间竞争分析,以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定位。内部层面上要合理确定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功能区位,形成整合优势。 三、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 (一)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地理专业人员开辟新领域,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阶段。 2、城市规划人员在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领域大显身手。利用原有较好规划规范和硬件技术,以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为主要领域,编制了为数不少的以物质规划为主的旅游规划。 3、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制定全国或区域性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4、旅游规划大发展阶段。进入1990后,特别是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后,旅游规划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促进了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文化旅游发展计划

文化旅游发展计划 文化旅游发展计划范文 文化事业和旅游产生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全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新姿态、新作风、新思路,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跨越。 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市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我区“一二三六”经济发展布局,以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区为目标,确立“深化事业、推进产业、发展旅游、强化管理、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多方利用区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完善的文化事业体系和文化产业格局,为努力打造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相互交融的高品位、多样化、开放型的文化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工作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在提升区域文化品位、完善文化设施、发展基层文化、提高精品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今年主要工作目标是:群文工作:举办100场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00名;新增各类文艺团队20支;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000人次;创作文艺作品100个,获市级以上各类奖项10个。 旅游工作:完成文脉挖掘、整合、利用和推介;完成“龙飞渡跸”牌坊、“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工作;做好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整合开发;完成*旧址搬址,推进施工建设。 文物文博工人: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搞好《*历史文脉》编撰工作;完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收集和整理。 市场管理工作:在引导、规范、发展和繁荣方面下功夫,积极营造服务全区经济的良好氛围;引进文化企业1-2个,实现税收100万元。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设施载体建设工程。 1、积极推进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做为重要的国有文化阵地,无论是提升区域文化品位,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作用,按照文化工作“四基”要求,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尽快落实图书馆(文化馆)的新馆建设。 2、启动*机器厂旧址的落架大修工作。本着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发展旅游产业的原则,协调、监督设计、维修单位如期进行落架大修各项工作。 3、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积极发挥我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优势,利用网上资源、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浏览、讲

城市旅游管理跟规划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 英文名称:Urban Tourism Managing & Planning 总学时:28 理论学时:22 实验学时:6 总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旅游专业及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 学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目的有:①掌握旅游管理与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主要内容,为合理管理与规划城市旅游地提供理论依据;②为科学安排城市旅游设施及开发城市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③为优化城市旅游地生态环境及促进城市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④掌握SPSS,ARCGis等专业软件在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中应用;⑤树立科学的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理念,为培养新世纪新型城市旅游旅游管理与规划人才奠定基础。 学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任务有:①学习与分析研究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主要理论与主要内容;②以国内外成功的城市旅游旅游管理与规划案例指导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实践;③学习与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课程教学要遵循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与理论联系实际四大原则。具体的学习方法有:观察法、个案法、调查法、谈话-询问调查法及资料综合分析法等。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要求学习对象既要具备基础的旅游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规划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理论概述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的概念;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的主要内容体系等。 第二章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城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城市旅游资源差异分析、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 第三章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产品类型、城市旅游产品组合战略、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城市旅游线路设计、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等。 第四章城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 主要内容有:城市旅游市场数据收集与分析、城市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常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城市旅游需求预测定量方法、城市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规律、城市旅游市场分析的多学科方法、城市旅游市场研究的最新趋势)、一些适用于城市国内、入境旅游市场预测的基本规律、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如何应用SPSS软件进行这项工作)等。 第五章城市旅游者消费行为与城市旅游流分析 主要内容有:城市国内旅游者的市场消费行为、城市入境旅游者的时常消费行为、城市国内旅游流的流动分析、城市入境旅游留的流动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者消费行为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流流动分析等。 第六章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塑造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城市旅游规划的运营模式分析

旅游规划专家分析,城市旅游规划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即:政府主导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吸纳主力运营商、政府成立运营机构,吸纳若干投资机构、各景区单独成立专业的运营机构,独立运营。巅峰智业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运营还要吸收单一投资机构,组建专业运营机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适用于政府控制的景区景点资源,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招纳有实力的运营商,全面运作景区发展。政府运营为主,吸收若干分项投资机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适用于项目地块较大的景区景点,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招纳若干家有实力的运营商,共同促进景区发展,各景区单独成立专业的运营机构,并自负盈亏,该模式主要是适用于新建景区,进行招商引资,单独运营景区,带动周边发展。 太仓市未来的旅游运营模式为模式一和模式二的有效结合,在吸纳主力运营商的基础上,与主力运营商合作经营太仓市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太仓市旅游运营开发,并在其指导下,吸收多家投资商,成立单独的景区运营公司,自负盈亏,实现“1+N”的管理运营模式(1家主力运营商+多家景区投资公司)。 太仓市旅游规划运营要在吸纳主力运营商的基础上,把整合和利用太仓市资源、扩大客源市场以及带动投资开发公司业绩的增长作为发展方向,在明确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致力于太仓市旅游发展的规划与太仓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以及城市生活氛围的营造,致力于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太仓市旅游发展大势的过程中。公司经营模式建议在近期进行改制经营,远期实现公司集团化运作,力争上市经营。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业务的企业之一。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

旅游区联动发展规划

摘要:景区与城镇的联动发展规划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两个主要模式是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而目前大量出现的景区城镇化、城镇与景区脱轨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效应,因此本文通过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两个模式的分析,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景区;城镇;联动发展;规划 一、引言 我国现已培育出一批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走遍国内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看”完了国内的知名景区,有着浓厚的旅游兴趣、有钱有闲的旅游消费者是不是得被迫走出去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很显然,景区的“门票经济”不足以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慕“景区之名”而来的单一旅游动机不足以引发旅游者的再次购买动机。因此,我们在旅游规划时必须打破把发展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开发景区的认识,借景区的名气把周边的城市化水平提上位,大到中心城市,小到小城镇。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娱乐业是目前世

界上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其深度的体验性与旅游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娱乐活动在旅游产品中的地位更能体现旅游的审美、愉悦特性。将娱乐业与旅游相结合也就是要求景区与城市、城镇联动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旅游区联动发展的例子。本文将旅游区的联动发展分为全城旅游和旅游依托型城镇旅游两种模式,并对这两种联动模式的规划战略进行了初探。 二、文献回顾 朱红红(2009)将景区分成观光型、娱乐型、信息型、享乐型四类。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盈利模式不同。观光型产品在初兴旅游市场占有重要地位,门票是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及旅游市场的成熟完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规划者在规划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景区产品的延伸,分期规划,旅游景区逐渐从观光型向娱乐型、休闲度假型等深层次体验类产品及商务型、修学型、康体健身型等针对特定需求的旅游产品发展;盈利模式也由门票单一型转向多元化,门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餐饮、住宿、娱乐等成为景区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现实是,目前开发商对商业利益的过多追求使得中国众多风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错位的风景区规划人为加重风景区城镇化的现象也不鲜见(王衍用,2006)。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指出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消费中的重点,旅游,不仅能够让人们在工作火学习疲惫之后得到身心的休息,还能让大家了解到大自然的美以及世界各地的奇特之处。所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规划,他们连着的关系是相互租金,紧密关联的。 城市规划是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1)我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细规划又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另外非法定规划还包括城市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城市设计等等。 (2)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3)城市规划研究城市将城市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相当于从区域的角度将城市看作其中的组成环节;中观层次将城市看作是有若干个区组成的一个整体;微观层次具体到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城市的立体空间。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根据我国各地旅游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实际情况,兼顾旅游规划编制技术群体的优势整合和规划的可操作性,将旅游规划分为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和其他专项旅游规划三种类型。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 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是局部与总体,从属与统领的关系: (1)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城市用地,必须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才能取得用地的合法性。 (2)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就作为城市规划系统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 (3)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受到城市规划的领导,只有和城市规划协调,才能真正实施。城市总规应界定旅游发展的用地范围,在城市范围内,对土地进行规划,包括旅游的发展用地,详细安排每个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地区,通过法律保障,检查所有将要进行的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在建设之前,需报有关规划主管部

2016—2020年某市某区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3) 一、规划背景 (3) 二、规划范围与规划内容 (4) 三、规划编制依据 (4) 第二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6) 一、旅游发展回顾 (6) 二、“十三五”旅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4)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7) 一、指导思想 (17) 二、基本原则 (17) 三、发展目标 (18) 第四章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 (20) 一、大力推进两大旅游产业带开发建设 (20) 二、积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28) 三、“十三五”XX旅游建设项目 (30) 第五章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36) 一、旅游产品体系 (36) 二、游览线路组织 (42) 第六章旅游市场体系建设 (43) 一、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43) 二、旅游总体形象 (46) 三、市场营销策略 (46)

第七章旅游产业配套体系建设 (48) 一、旅游交通 (48) 二、旅游住宿 (49) 三、旅游餐饮 (50) 四、旅行社 (52) 五、旅游商品 (53) 六、旅游娱乐 (55)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6) 一、加强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56) 二、推出鼓励发展旅游新业态的优惠政策 (56) 三、做好对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56) 四、加强对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57)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既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宏观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小康社会的消费需求及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旅游休闲度假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宜居型生态城市的兴起。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也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自2012年成立XX区风景旅游局以来,XX区旅游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在旅游规划、招商引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XX区召开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明确了提出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和X西南旅游集散中心的战略目标,并提出打响XX画乡、风情东西、城市温泉、乡村旅游四大品牌的具体举措。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XX区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按照XX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精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旅游业”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信心、促转型、扩总量、保增长”为主线,用发展的眼光及创新的角度,认真审视XX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3-0016-03 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 吴松涛 陆 明 贾梦宇 〔摘 要〕 通过对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学科研究进程的分析,提出随着城市旅游的出现,现代城市设计与旅游学科的结合,必将丰富和拓展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涵,是城市设计理论新的发展方向之一。 〔关键词〕 旅游;城市设计;学科;特征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城市旅游及其研究 近年来,城市旅游与城市设计、城市形象、城市环境整治、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文化和环保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热门产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认为,旅游业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应作为重点来扶持。我国实行黄金周以来,假期旅游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多主题形式渐成风尚,如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游及故地游、夕阳红活动等等。 但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接待游客数量、经济效益、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对比,城市仍然是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不仅是因为很多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景观吸引大量游客进行观光旅游,同时,城市又是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集中地,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最有效载体。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城市拥有了更多的信息和机遇,集中了各种设施和旅游资源,具备较强的集散和服务功能,更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相关产业的进步,甚至引发了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如著名的拉斯维加斯等。可以说,“城市的旅游”问题引出了一个新的、不同寻常的学术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现代城市旅游研究从学科上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1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方面 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卓任教授论及上海城市旅游业发展问题时指出:“上海只有成为文化中心,才能成为国际旅游中心”。旅游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更多地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方面,在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综合的产业发展问题。这方面研究的主要理论有:旅游门槛理论、旅游投入———产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市场学、文化学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相对于CBD概念而提出的RBD的概念。 21地理学方面 根据《旅游学刊》1990年—2000年论文调研统计,地理类学科人员在从事旅游规划研究的专业队伍中,比例达45%以上;在全国设地理类学科院校与科研院所中几乎都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对旅游尤其是旅游活动的时空分布、区域规划、经济地理专项等研究,已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 31城市规划(含风景园林)方面 该学科最早的相关研究是从风景区规划和旅游城市的规划适应性研究开始的,逐渐过渡到城市游憩活动区、旅游功能区规划等方面,但基本上仍围绕  总第119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

某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导言-------------------------------------------------------1 1.1项目由来与本规划的意义-----------------------------------------1 1.2规划围、性质与期限-------------------------------------------2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2 1.4规划任务-------------------------------------------------------3 1.5规划方法-------------------------------------------------------4 1.6规划依据-------------------------------------------------------4 第一篇某市旅游产业发展系统分析----------------------------------6 第2章某市旅游业发展现状-----------------------------------------6 2.1某市国民经济概况---------------------------------------------6 2.2 某市旅游业发展现状------------------------------------------6 第3章旅游资源分析------------------------------------------------7 3.1旅游资源构成---------------------------------------------------7 3.2旅游资源特点与总体评价-----------------------------------------9 3.3旅游资源开发方向与开发序列------------------------------------10 第4章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11 4.1客源市场开发影响因素分析--------------------------------------11 4.2客源市场预测--------------------------------------------------12 4.3客源市场细分--------------------------------------------------13 第5章某市旅游发展优劣机威分析(SWOT)--------------------------14 5.1优势----------------------------------------------------------14 5.2劣势----------------------------------------------------------15 5.3机遇与挑战----------------------------------------------------15 第二篇某市旅游发展规划-----------------------------------------17 第6章某市旅游发展战略------------------------------------------17 6.1战略定位------------------------------------------------------17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经典案例-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十一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的八个中心之一的文化旅游业的建设目标,依据《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北京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期限为2006-2010年,是《“十一五”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指导和促进全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与方针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指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策划设计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形成旅游者可以体验参与的活动,以及为此而必备的制度安排和设施条件。创意主要是释放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设施上。从旅游业角度看,重点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谋划,包括原有产业的稳定发展和深度发展,以及新型创意产业的培育。旅游创意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意(增加文化品位)、旅游活动创意(增加深度体验)、旅游商品创意(加强设计水平)和旅游服务创意(更加人性化)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 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完善丰厚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中华文化和首都文化,到2010年,形成北京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把北京建成中国文化旅游创意中心,力争建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创意城市。 (二)发展战略 制定并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旅游文化创意发展战略措施。总体上包括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善,并不断新增创意性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北京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新力,不仅有创造力产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实践新思想、新观念,把新思想和观念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行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实施深度开发战略,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值。 利用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创意,增进和挖掘文化内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