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文章导读

胆囊腺肌症也叫“胆囊腺肌瘤症”,一提“瘤”字大家马上会谈虎色变,不要慌,这个病症虽不明原因,但通常是良性增生性疾病。它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专业术语“退行性改变”。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种病症只不过是胆囊壁组织过度增生造成的,不是通常所说的由炎症引起的病变肿瘤,故而没有通常肿瘤对身体的破坏性。但也不是说一点儿没有恶化的可能性。至于多久恶化,这个还真不好说。尽管癌变的可能性小,但患者也不可掉以轻心,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

既往多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为胆囊良性疾患,无恶变潜质。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较多关于胆囊腺肌症癌变的报道。Ootani 等回顾了279例经手术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其中188例节段型GBA有12 例(6.4%)恶变,且都发生于环形狭窄末端的基底部黏膜区域,而在91例基底型和弥漫型GBA中却无胆囊癌发生,故认为节段型GBA与胆囊癌发生有明确相关性。

然而,关于胆囊腺肌症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1)同为胆囊腺肌症,仅仅因为部位不同,把节段型视为癌前病变,而范围更广的弥漫型与胆囊癌无关,难以解释,除非节段型与其它类型为根本不同的疾病。(2)如果仅靠发生在腺肌症的少数个案报道而将其视为癌前病变,我们也在正常粘膜基础上发现原位癌,能否将正常粘膜也视为癌前病变呢?随着国内病理学家对本病的逐渐重视,发病率逐渐提高,国内文献

至今未见胆囊腺肌症伴胆囊癌的报道。有文章指出,胆囊腺肌症DNA含量与正常粘膜相似,与胆囊癌不同,认为腺肌症无畸变的基因组及异质性,即不具有潜在恶性,同时有研究指出,胆囊腺肌症与慢性胆囊炎一样,几乎无P53,BCL-2,EGFR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共同表达,且单基因或多基因表达率与胆囊癌的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胆囊腺肌症为癌前病变的证据依然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手术后注意事项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前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型,出血、凝血时间,术前检查1,肝肾功、血糖,心电图,胸片,肝胆胰脾双肾B超。如果手术,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的手术方法,腹部开刀摘除胆囊;另一种是利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术后住院2日,创口疼痛轻微,术后一周可恢复工作,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但费用较高。胆摘除后,不会对生活有大太影响,它只是个胆汁贮存器官,分泌胆汁的胆管还都在,随时可分泌胆汁,只要你不暴饮暴食就行。 LC术因其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LC 术手术时间很短,尤其是从切皮到进腹腔建立气腹和关腹膜到手术结束,因此要求麻醉迅速达到一定深度,术后麻醉清醒快且透彻,样可减少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安全性。TCI是将微机技术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性相结合,用于监控临床麻醉用药的新技术. 胆结石手术选择微镜好,因为微镱所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有一定好处! 但在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凝血时间长、肝脏疾病等不宜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果不是一定要切除的最好还是药物治疗为好,毕竟任何手术者有风险和有一定的后遗症。 附供参考: 胆囊炎常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阻塞胆囊管而引起炎症。 胆结石是由胆汁内无机盐等杂质沉淀形成的小固态物,沉积于胆囊、肝内和肝外胆管中,往往导致胆管的某一部分梗阻而引起疼痛。 营养成因 胆石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确切,目前已知有许多因素与其相关,其中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就是饮食营养。 1、长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特别是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及蛋黄等,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升高,极易产生胆石。此外,长期高脂饮食易使人肥胖,加之不好运动,导致胆囊肌肉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2、长期低脂饮食。低脂饮食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造成胆汁缺乏及营养不良,也会引起胆石症。 3、喜爱甜食或过量摄取含糖量高的食物。精制的大米、面粉等会加速胆固醇的累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二者之间比列失调。过多的糖分又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增加形成结石的危险。 4、长期饮酒。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等病变,使得胆汁排空受阻淤积,这也是胆石症的诱因之一。 5、饮食习惯不合理。长期不吃早餐者易患胆石症。因不用早餐,空腹时间长,胆汁分泌减少,易在胆囊中沉积,久之,便可形成胆囊结石。 6、饮水过少。饮水少会导致血黏、胆汁稠,久之会生成胆石。 主要症状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安静结石):所谓无症状即没有胆绞痛,几乎无症状,甚至终生不被发觉。有时仅有轻微上腹闷胀、隐痛、不适、嗳气等,进食油腻后症状更明显,易被当作“肝炎”、“胃炎”。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当胆囊积水时可被触及。

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多排螺旋CT的诊断特点 袁巍大厂医院210044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腺肌增生症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02月经CT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作平扫及多时相增强扫描,胆囊区作2.0 mm薄层重建,显示囊壁情况结果13例中有2例在强化灶中可见小囊状低密影,即Rokitansky-Aschoff窦依据病理,结合CT表现可分3型:弥漫型5例;节段型1例;局限型7例弥漫型及节段型CT表现:平扫胆囊壁呈明显增厚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出现环样强化灶局限型表现为胆囊体部或底部呈局部增厚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出现舌样强化灶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多时相扫描后薄层重建,能较好地显示二环征三环征及舌样强化征,这是CT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胆囊腺肌增生症;Rokitansky-Aschoff窦;CT/诊断;薄层重建 胆囊腺肌增生症是一种胆囊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发病率约2.8 5 ,在影像诊断上方法较多,但在术前CT能做出明确诊断的不多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所以术前诊断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此病的CT征象,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2012年1月至2014年02月经CT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33 67岁,平均50岁主要临床表现:右上腹隐痛不适9例,墨菲征(+)3例,黄疸1例采用Philips MX-16机常规禁食46 h,检查前30 min口服1 含碘对比剂1 000 mL,常规仰卧位平扫,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7.0 mm,螺距1.0,扫描范围为肝胆部然后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碘佛醇或优维显80mL,注射流率2.5~3.5 mL/s,采用双期或三期扫描,增强时间设定:动脉期25 s,静脉期60 s,延迟期5 min,扫描完后,胆囊区作2.0 mm薄层重建 2 结果 2.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理诊断与类型:术后病理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并慢性胆囊炎13例,其中有6例合并胆囊结石经测量胆囊壁厚度范围0.5~2.0 cm 根据病变分布的情况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1]:弥漫型5例,整个胆囊壁弥漫性增厚;节段型1例,在胆囊颈或体部形成节段性肥厚,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出现环状狭窄;局限型7例,位于胆囊底部或体部,呈中央凹陷的圆形隆起病变 2.2 胆囊腺肌增生症CT表现:弥漫型:平扫示:胆囊壁呈明显增厚的软组织影,胆囊内外壁光整,与肝交界清晰,胆囊腔明显缩小,增强后,动脉期黏膜及黏膜下区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范围稍扩大,内缘规则,外缘不规则,强化病灶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环绕胆囊腔周围,与胆囊腔一起构成密度对比分明的两个同心圆样环征,即二环征其中1例强化的病灶外层还可见密度稍低的胆囊外壁层,形成密度对比分明的3个同心圆样环征,即三环征(图1)节段型:CT表现,胆囊体部一小节段胆囊壁呈增厚的软组织影,增强后表现类似弥漫型,不过胆囊壁增厚范围较弥漫型小,为一小节段,其余段胆囊无增厚局限型:CT表现为胆囊底部或体部局部软组织增厚,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病灶边缘尚光整,与正常胆囊壁交界清晰,强化尚均匀,形态呈一头大,另一头小,似舌样形状(图2)全部病例作胆囊区2.0 mm薄层重建后观察,2例显示增厚壁内见多个不强化低密度小囊,即RokitanskyAschoff窦 讨论 3.1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病因病理: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胆囊腺肌瘤病[2,3],属于非炎性非肿瘤性的良性胆囊增生性疾病,本病约占胆囊疾病的2.8%~5%[4,5],好发年龄30~60岁,病因尚未十分清楚由于临床症状酷似胆囊炎胆石症,且多与其共存,术前多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近年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2] 病理上,主要为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所致的囊壁增厚,并有黏膜突入肌层形成小囊,称Rokitansky-Aschoff窦镜下表现为病变局部黏膜上皮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omy,LC)为各种良性胆囊病变需要行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作为肝胆科护士除了熟悉LC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术前护理外,重点还有LC术后的护理。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 病人在全麻清醒后的短时间内有一种全身不适感和躁动。头晕。不配合护理等表现,要及时告诉本人和家属原因(因全麻后的反应及氧气管。腹腔引流管。心电监护仪的袖带。夹子和电极片等对身体的刺激)。以稳定病人的情绪,取得配合。 2.恶心呕吐的护理 术后病人应随时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应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分析呕吐发生的原因(是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引起的呕吐有关,还是与剥离。切除胆囊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干扰胃肠道功能有关)。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及时的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8小时,头偏向一侧,2小时内病人不能睡觉,指导其家属翻身叩背,即使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4.肩背部酸痛 病人在改变体位或者平卧时酸痛加重,要向其做好解释工作,帮助更换舒适体位,按摩酸痛部位,告诉其1-3天后症状会消失。 5.血压升高的护理 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排除情绪紧张,疼痛或排尿困难的因素,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术后应继续抗高血压治疗。以防血压持续升高引起钛夹脱落或腹腔内出血。 6.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病人应持续低流量吸氧,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6%以上,如值偏底,应检查病人皮肤温度是否过底。吸氧装置是否通畅。如因术中采用CO2气腹导致PaCO2过高引起昏迷,病人呼吸浅慢,心率增快等应静脉输入5%NaHCO3,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增加氧分压,行高压氧疗法,以防严重后果产生。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腹腔内出血 术后8小时内密切监测血压和脉搏变化,防止剧烈呕吐和咳嗽。若30分钟内引流量大于50ml,应警惕腹腔内出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出血量大于600ml时立即报告医师并协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体会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14T18:40:19.4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李斌 [导读] 总之,术前充分估计做好预防,术后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患者就能按时出院,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李斌(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人民医院外一科 675700)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261-02 【摘要】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早期发现并发症和术前对并发症的充分估计、准确处理和预防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胆囊切除并发症诊疗 胆囊疾病在我国是常见多发病,在外科急腹症中居第三位,在胆囊疾病中以胆囊炎并结石最为常见,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伴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胆囊疾病接受手术治疗的人数不断增加,所以进一步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就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30例,男性127例,女性103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49岁,230例患者均因胆囊炎并结石入院。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均无手术禁忌症、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共发生并发症9例[1]。分别是术后并发切口感染、脂肪液化3例,并发心肌缺血1例、并发胰腺炎1例、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2例、并发脑梗1例、并发胆囊术后综合症1例。 2 诊疗结果 2.1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该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肥胖患者、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肥胖患者术中切开皮下脂肪时不能用电刀,这样可减少术中对脂肪组织的破坏。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护好切口减少污染。有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发生可能的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渗出或分泌物,要增加换药次数。每次换药后用波姆光治疗仪烤切口、使切口保持干燥、到拆线时可间断拆线,适当延长全部拆线时间。如到拆线时切口渗出较多无Ⅰ期愈合可能,则拆出全部缝线,充分引流后行Ⅱ期缝合。术前适当使用抗生素,可减少上述情况发生[2]。 2.2术后并发心肌缺血,患者术后发生胸部不适、心悸、心前区疼痛、应给患者做急诊心电图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后立即给对症治疗。 2.3术后并发胰腺炎,患者术后出现剧烈腹痛,且伴有恶心、呕吐次数增多,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病史。排外胆汁性腹膜炎和切口疼痛,急诊查患者血尿淀粉酶,确诊后给对症治疗。 2.4术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术后发生下肢疼痛,甚至肿胀。则有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可能,应给患者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确诊后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血塞通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必要时行溶栓取栓术。预防该并发症的关键是,术后少用甚至不用止血药物,早期下床活动。 2.5术后并发脑梗,术后患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或无力等情况,应行头颅CT检查,确诊后给对症治疗。 2.6术后并发胆道术后综合症。该并发症极为少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向右肩部放射痛、类似胆囊结石症状。但不伴有黄疸、实验室检查及B超、CT静脉胆道造影结果不能明显提示病变部位及性质,治疗上首选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等保守治疗。如效果不明显,则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3]。可使上述症状得以缓解。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绝大多数为择期手术,所以术前医生应对患者健康状况作系统评估,尽可能估计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术前检查时发现的合并症,要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出现,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治疗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高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其手术风险增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率是一般患者的2.8倍。术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也变大。术前有胆源性胰腺炎发作病史的患者,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可能也变大,术后可预防性给药。术后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还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促进切口愈合。总之,术前充分估计做好预防,术后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患者就能按时出院,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黄莛庭主编.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 [2]唐伟松,李小毅,杨志英,王欣,李秉璐.预防性抗生素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7.445. [3]龚昭,周新瑾,周永碧.十二指肠乳突切开术治疗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原因不明的顽固性腹痛84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6 338-339.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常规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术前向病人讲述胆囊疾病有关知识,手术方式。特点及适应症, 消除患者顾虑,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主动配合。 2、完善术前检查,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化验,作心电图、 胸片,了解心肺功能有无异常,做B超了解腹部情况。 3、术前2天不宜吃产气食物(如牛奶、豆浆等),以减少腹胀,术前12h禁食固 体食物,术前4小时禁水 4、皮肤准备:术前1 d沐浴、洗头、修指甲、更衣,按上腹部手术范围备皮。腹 腔镜手术尤其注意脐部皮肤的清洁。 5、术晨留置尿管,目的是排空膀胱,以免膀胱过度充盈而影响手术 6、术前测量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无异常者更衣将病历随患者一同送入手术室 7、病人进入手术室后铺好麻醉床,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装置、引流固定装置。 二、术后护理 1、患者返回病房,协助将患者安顿于床上并给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 呕吐物吸入气管;检查病人麻醉恢复状态,清醒病人根据病情可取舒适卧位。 2、检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吸氧4~8h,SPO2低于90者给予面罩吸 氧;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时及时吸痰。 3、按医嘱持续心电监测,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师。 4、妥善固定腹腔引流管、输液管、保持通畅并做好观察记录。 5、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渗液、污染及移位,必要时更换敷料,以保持切 口干燥清洁 6、遵医嘱给抗炎,补液等药物治疗:疼痛者遵医嘱给予镇静、镇痛剂。 7、饮食护理术后当日禁食水,输液,第1天遵医嘱进少量流食,无不适可进半流食 直至普食。进食后观察腹部情况及排气排便情况,不给予高脂肪、产气、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8、活动的护理LC术后8h即可拔除尿管,患者可自行下床排尿。鼓励患者早期下 床活动以增加肺通气量;指导患者深呼吸,并协助其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并发症和压疮的发生;指导上下床方法即从屈膝右侧卧位上床,整个过程护士在场指导,必要时予以扶持,防止头昏。 9、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LC术后仍有发生出血和胆漏可能,术后注意观察有 无腹痛及腹膜刺激征。 出院指导 1、3个月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2、逐渐增加脂肪类食物,且忌暴饮暴食 3、适当体育锻炼,肥胖者应注意控制体重 4、告知患者短期内有轻度脂肪泻属正常现象。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

作者:肖竣金肖丹贺亚东宋洪亮陈雷巴克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至2005年完成的167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13例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胆管损伤3例,腹腔内出血1例,胆漏2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膈肌损伤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皮下气肿1例,脐部戳孔腹直肌血肿1例,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无严重后遗症。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胆囊切除的最佳选择,但仍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遵循正规的手术原则,及时中转开腹,才能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质量。【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尽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瘢痕小、住院时间短、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1],但其手术并发症仍高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作者对本院1998至2005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74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05例,女1069例;年龄11~93岁,平均48.6岁。其中胆囊结石并急性胆囊炎238例,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275例,胆囊结石并萎缩性胆囊炎59例,胆囊息肉81例,胆囊结石并胆囊息肉21例。有上腹部手术史21例(非肝胆手术),下腹部手术史97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行三孔法或四孔法完成。采用气管插管全麻,二氧化碳气体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hg,以超声刀和/或电钩分离进行手术,中转手术10例。 2 结果 本组有并发症13例。其中胆总管横断1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术,术后6个月拔除t管。右肝管烧灼伤1例,中转开腹行右肝管支撑引流及胆总管t管引流术,术后6个月分别拔除t管及右肝管支撑引流管。胆总管部分离断1例,中转开腹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术,术后3个月拔除t管。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经积极应用止血药保守治疗好转。胆漏2例,约每天50~100ml胆汁样液,经腹腔引流管引流后逐步减少,1周后拔管。十二指肠损伤1例,术后发现腹腔引流管引流胆汁样混浊液,约400ml/d,急诊行十二指肠损伤修补并造瘘术。膈肌损伤1例,即鼓肺后行腹腔镜下膈肌修补术,术后查胸片示右侧少量气胸,3d后复查基本吸收。胆总管残留结石1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后好转。皮下气肿1例,自行吸收。脐部戳孔血肿1例,予热敷等物理治疗后逐步吸收。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予抗凝祛聚治疗后好转。全组患者均治愈,近期随访无胆管狭窄并发症。 3 讨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lc已经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手术的“金标准”。但根据文献报道[2],国内lc并发症发生率为0.71%。其中胆管损伤为最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胆管炎、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3]。lc 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胆漏、出血、胃肠道损伤、胆道残留结石、腹腔内感染脓肿、下肢深静脉血栓、皮下气肿、肩部疼痛、伤口感染、戳口疝等。现结合本组患者,讨论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3.1 术前准备 术前全面检查是预防lc并发症的必要保证。包括彩超、ct,必要时行ercp及mrcp,以了解胆囊和胆道情况,估计lc的难度及风险性。对心肺功能不全者应行肺功能、心超等检查,以了解其对气腹及lc的耐受性。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手术后注意事项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手术后注意事项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前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型,出血、凝血时间,术前检查1,肝肾功、血糖,心电图,胸片,肝胆胰脾双肾B超。如果手术,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的手术方法,腹部开刀摘除胆囊;另一种是利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术后住院2日,创口疼痛轻微,术后一周可恢复工作,病人痛苦小,恢复快,但费用较高。胆摘除后,不会对生活有大太影响,它只是个胆汁贮存器官,分泌胆汁的胆管还都在,随时可分泌胆汁,只要你不暴饮暴食就行。 LC术因其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LC术手术时间很短,特别是从切皮到进腹腔建立气腹和关腹膜到手术结束,因此要求麻醉迅速达到一定深度,术后麻醉清醒快且透彻,样可减少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安全性。TCI是将微机技术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性相结合,用于监控临床麻醉用药的新技术. 胆结石手术选择微镜好,因为微镱所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有一定好处! 但在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凝血时间长、肝脏疾病等不宜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如果不是一定要切除的最好还是药物治疗为好,毕竟任何手术者有风险和有一定的后遗症。 附供参考: 胆囊炎常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阻塞胆囊管而引起炎症。

胆结石是由胆汁内无机盐等杂质沉淀形成的小固态物,沉积于胆囊、肝内和肝外胆管中,往往导致胆管的某一部分梗阻而引起疼痛。 营养成因 胆石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确切,当前已知有许多因素与其相关,其中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就是饮食营养。 1、长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特别是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及蛋黄等,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升高,极易产生胆石。另外,长期高脂饮食易使人肥胖,加之不好运动,导致胆囊肌肉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2、长期低脂饮食。低脂饮食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造成胆汁缺乏及营养不良,也会引起胆石症。 3、喜爱甜食或过量摄取含糖量高的食物。精制的大米、面粉等会加速胆固醇的累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二者之间比列失调。过多的糖分又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增加形成结石的危险。 4、长期饮酒。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等病变,使得胆汁排空受阻淤积,这也是胆石症的诱因之一。 5、饮食习惯不合理。长期不吃早餐者易患胆石症。因不用早餐,空腹时间长,胆汁分泌减少,易在胆囊中沉积,久之,便可形成胆囊结石。 6、饮水过少。饮水少会导致血黏、胆汁稠,久之会生成胆石。

胆囊切除术护理常规

胆囊切除术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恢复过程、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手术治疗。 2.患者准备做好全面的术前检查,术前检查项目有:B超、血液生化、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肝胆CT检查。如有异常时,应进一步检查诊治。对术前有吸烟史者,应劝其戒烟,以减少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刺激,祛除咳嗽因素,防止肺炎和术后 伤口震痛,同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使患者能在较好的生理状态下接受手术。3.胃肠道准备患者术前1 d禁食易产气类食物,以20%甘露醇100 ml加0. 9%生理盐水400 ml口服,清理胃肠腔积便、积气,防止胃肠腔胀气,以免影响腹腔镜视野的显露以及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术前应置胃管,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全麻插管前过度换气时挤入胃内的气体过多,保持胃在术中处于非充盈状态,使手术能顺利 进行,同时减少麻醉诱导期间的呕吐和误吸的可能。 4.合并症护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如临床常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目前应用胰岛素静脉或皮下注射治疗,应遵循小剂量开始、个性化调整的原则。 ①除掌握各种类型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外,必须做到剂量准确; ②血糖不宜控太低或波动幅度过大,一般控制在7~10mmol/L,并应着重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③合并高血压患者,必须控制血压于一定范围。因血压过高者,诱导麻醉和手术应激可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险,在术前应适当用降压药物,使血 压控制于一定程度,但并不要求降至正常后才手术。 5.皮肤准备皮肤准备除术前洗澡外,剃毛范围应在右中上腹。脐部是腹部最脏部位应彻底清洗干净,去除脐部污物及积垢。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毕回病房后,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患者呕吐应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入呼吸道。l5~30 min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连测4次平稳后改1次/4 h。注意呼吸频率和深度,同时常规给氧以纠正二氧化碳气腹造成的低氧血症。 2.饮食的护理由于手术时问短,对胃肠道影响不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很快恢复,一般术后禁食24~48 h,胃肠功能恢复拔除胃管后开始进食,以少量多次流质逐渐改为半流质。 3.疼痛护理腹腔镜术后伤口疼痛比开腹手术轻,通过给予心理安慰或取舒适体位可缓解疼痛,当出现严重腹痛时应注意观察疼痛性质,在排除腹腔内出血等并 发症后,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 4.引流管护理有些患者置有腹腔引流管,应正确固定和妥善保护,避免牵拉、扭曲而致拉脱或引流不畅。每日做好局部消毒,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详细记录其变化,以便动态观察。 5.切口护理术后腹壁仅留3~4个0. 5~1 cm大小的创口,采用创可贴拉合或缝合一针,一般l周拆线去除创可贴,术后24 h内严密观察腹壁穿刺口是否有渗血、渗液及胆汁外溢情况,及时更换敷料以防切口感染。 6.活动指导一般术后4~6 h取半卧位,可在床上翻身, 24 h后鼓励患者离床活

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食谱(精选课件)

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食谱 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食谱 胆囊切除术后吃什么好呢,这里简单介绍以下有关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食谱,希望对广大病友有所帮助: 胆囊切除术后饮食1:控制热量减体重,控制进食总量,每餐应七八分饱(特别是晚餐)。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内,超重和肥胖者应该减肥.?胆囊切除术后饮食2:减少脂肪和胆固醇。讲究荤素合理结合,尽量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和胆固醇含量,胆囊切除后,因缺乏足量浓缩胆汁,若过量摄入脂肪和胆固醇,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重者出现脂性腹泻,导致营养不良,平时提倡使用植物油,避免摄入动物油,尽量少食浓肉汤、浓鸡汤、浓鱼汤等食物,减少摄入脂肪含量高的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大杏仁、开心果等。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鱿鱼、沙丁鱼、动物脑、鱼卵、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每周最多吃四只鸡蛋,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尽量做到少量多餐。 胆囊切除术后饮食3:?优质蛋白质要补充。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修复因胆囊炎和胆石症引起的肝细胞损害,可以选择以鱼、虾、禽、豆腐及少油的豆制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保养之道品等为主的低脂肪优质蛋白质。 胆囊切除术后饮食4:蔬菜水果保健康,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大于500克。水果至少有2种,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利于康复,蔬菜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形成,减少脂肪和糖的吸收,从而起到减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胆囊切除术后饮食5:烟酒辛辣需戒除。切除胆囊的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因为吸烟酗酒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洋葱、蒜、姜、辣椒和胡椒等. 胆囊切除术后饮食6:?粗粮有益多选用,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胆囊切除术后饮食7:?讲究烹调有方法.烹饪应力求清淡,最好采用清炖、蒸煮、煨汤等方法。避免油炸、烧烤、烟熏、半生半熟的烧煮方法,并尽量少用调味品,这样才适合手术后胆道功能的改变,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正常的胆囊具有储存、浓缩、排胆和分泌等功能。切除胆囊后,机体便失去了胆囊的上述功能。表现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浓缩的胆囊胆汁进入小肠,肠内胆汁酸浓度达不到临界微胶粒浓度,胆盐的含量也比正常人减少一半,如果摄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较多将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和影响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

胆囊腺肌症多久会恶化

文章导读 胆囊腺肌症也叫“胆囊腺肌瘤症”,一提“瘤”字大家马上会谈虎色变,不要慌,这个病症虽不明原因,但通常是良性增生性疾病。它以慢性增生为主,兼有专业术语“退行性改变”。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种病症只不过是胆囊壁组织过度增生造成的,不是通常所说的由炎症引起的病变肿瘤,故而没有通常肿瘤对身体的破坏性。但也不是说一点儿没有恶化的可能性。至于多久恶化,这个还真不好说。尽管癌变的可能性小,但患者也不可掉以轻心,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 既往多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为胆囊良性疾患,无恶变潜质。但近年来国内外均有较多关于胆囊腺肌症癌变的报道。Ootani 等回顾了279例经手术确诊的胆囊腺肌增生症,其中188例节段型GBA有12 例(6.4%)恶变,且都发生于环形狭窄末端的基底部黏膜区域,而在91例基底型和弥漫型GBA中却无胆囊癌发生,故认为节段型GBA与胆囊癌发生有明确相关性。 然而,关于胆囊腺肌症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因为:(1)同为胆囊腺肌症,仅仅因为部位不同,把节段型视为癌前病变,而范围更广的弥漫型与胆囊癌无关,难以解释,除非节段型与其它类型为根本不同的疾病。(2)如果仅靠发生在腺肌症的少数个案报道而将其视为癌前病变,我们也在正常粘膜基础上发现原位癌,能否将正常粘膜也视为癌前病变呢?随着国内病理学家对本病的逐渐重视,发病率逐渐提高,国内文献 至今未见胆囊腺肌症伴胆囊癌的报道。有文章指出,胆囊腺肌症DNA含量与正常粘膜相似,与胆囊癌不同,认为腺肌症无畸变的基因组及异质性,即不具有潜在恶性,同时有研究指出,胆囊腺肌症与慢性胆囊炎一样,几乎无P53,BCL-2,EGFR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癌基因的共同表达,且单基因或多基因表达率与胆囊癌的表达率均有显著差异。因此,认为胆囊腺肌症为癌前病变的证据依然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 诊断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一、病理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

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胆囊息肉体积: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大;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多;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少 三、超声表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超声特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详细描绘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少数胆囊息肉可产生恶变,因此超声诊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分开,这对临床决定是否进一步行检查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下列特点: 1、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这种疾病是由于胆固醇代谢的局部紊乱造成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增高,而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形成白色小结节,其声像图特征是:(1)呈球形、桑葚状或乳头状,有蒂或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近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肝下积液或膈下脓肿,术后黄疸,术后胰腺炎,胆总管残留结石,胃肠瘘等。远期并发症包括胆管狭窄,胆总管再发结石,胆道出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管残留过长综合征,结肠癌发生率增高等。 胆囊切除术后出血主要是由于胆囊动脉结扎不牢固,结扎线滑脱,肝创面分离过深渗血不止或胆囊床止血不彻底;凝血功能障碍;拔除引流管时结扎胆囊动脉或胆囊床血管的结扎线拉脱等原因造成。胆囊床的渗血一般出血量不大,若凝血功能无异常可自行停止;在严密观察下可不做特殊处理。若术后引流管引出血液较多,凝血异常,病人有可能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多考虑胆囊动脉出血;凝血异常者可经引流管注入凝血酶、肾上腺素,输新鲜血、血小板等。出血仍不止者应及时手术探查予以止血。 胆汁漏胆汁性腹膜炎是胆囊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后果往往较为严重。胆汁漏的原因很多,程度及后果亦不相同。常见的原因是胆管损伤或副胆管损伤,胆囊管结扎线脱落,胆管穿刺孔外漏胆汁也是可能的原因,但所占比例不大。胆汁漏胆汁性腹膜炎的处理重在预防,术中防止胆管损伤,胆囊床年有管状结构妥善处理,胆囊管残端双重结扎,必要时缝扎也是术中应采取的措施。术后发现胆汁漏或胆汁性腹膜炎时,应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术中未放置引流管者应及早剖腹探查,查找胆汁外漏原因并做相应处理,冲洗引流腹腔。

术中是胆囊区放置引流管,术后引出胆汁。腹膜炎局限者,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引流而愈。若引流量大时,应及早手术探查,手术重点是冲洗腹腔和治疗胆漏原因。 肝下积液几科在所有胆囊切除术后都会产生,主要来自血液、胆汁、淋巴液和腹腔渗液;其大部分液体可自行吸收或经引流管引出,仅有少数由于积液较多或未放置引流管而引起症状,或继发感染后引起肝下、隔下脓肿。合理放置腹腔引流管和术中细致操作可有效地预防肝下积液及脓肿的发生。 胆囊切除术后黄疸的原因很多,肝前性原因主要是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例如输库血过多或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使外源性胆红素增多;胆汁或血性渗出液吸收过多,感染败血症;手术应激及某些药物使溶血加剧;肾功能不全等使内源性胆红素升高,均可引起术后不同程度的黄疸。术后禁食时间过长,肝细胞能量不足,胆红素的摄取发出障碍,麻醉药物,麻醉长时间低血压、低氧血症对肝细胞可造成损害,严重感染败血症的毒素作用,亦能引起肝细胞坏死,均可引起肝性术后黄疸。肝后性黄疸特别是胆道操作所致,应不失时机地采取手术治疗,发现较晚(10天)以后者应先行引流,进行二期修复重建手术。若是胆道残留结石,可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或择期手术取石。 胆囊切除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0.4%。主要是由胆汁、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胰管或手术损伤胰腺的血供,或胆道残留结石引起。多为水肿型胰腺炎,大多经限制饮食、抑制胰酶分泌、搞感染等措施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注意事项

痛风病人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调理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主要器官,而胆汁对食物的消化、脂肪的乳化分解、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细胞不断的生成胆汁,并由肝管流出,在非消化期,胆汁大部分流入胆囊内储存,胆囊可以吸收胆汁中的无机盐和水分,使胆汁浓缩4-10倍,从而增加储存效能。而在进食的时候,胆囊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胆汁则被排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所以不难看出,胆囊在储存、浓缩、以及排放胆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对于因患有严重的胆囊炎和胆石症而切除了胆囊的人群来说,胆囊这种储存和调控胆汁、消化食物的功能几乎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术后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减弱,肝脏的功能也会受到抑制,胆汁的分泌量明显减少,由于缺少了胆囊对胆汁的浓缩,进餐后进入肠道的胆汁浓度和数量下降,对脂肪的消化能力明显减弱,影响了整个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所以,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痛风患者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原则: 1、控制食物总热量,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肥。 2、减少食物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若进食过多脂肪和胆固醇,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严重的会发生脂性腹泻,造成营养不良,平时尽量使用植物油,避免摄入动物油,不食浓肉汤、浓鸡汤、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减少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核桃、大杏仁、开心果等的摄入。严格限制动物内脏、鱿鱼、动物脑、鱼籽、蟹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及油炸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尽量做到少量多餐。避免诱发急性痛风。 3、补充优质蛋白质,鸡蛋(蛋黄胆固醇高,不吃)豆腐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 4、每天摄入新鲜蔬菜400-500克。水果至少2种,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利于康复,蔬菜水果还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吸收,对降低血脂有一定的作用。 5、对切除胆囊的患者。一定要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少食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洋葱、蒜、姜、辣椒和胡椒等。 6、多吃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 7、烹饪应尽量清淡,最好采用蒸、煮、炖、烩等方法。避免油炸、烧烤、烟熏、半生半熟的烧煮方法,并尽量少用调味品,这样才适合手术后胆道功能的改变,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术后前两天:术后两天内应严格禁食,可以采用静脉滴注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术后第三天起:可视情况先给予无脂流质饮食,如米汤、面汤、豆浆、藕粉、蔬菜汁、果汁等,随后再逐渐改为脱脂牛奶、稀粥、豆腐羹、米糊以及面食类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少量多餐,每天5-6餐可以在肠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补充更多的营养。 术后一周以后: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可逐渐进展至给予低脂软食,控制食物中脂肪总入量,食物配制以清淡为原则,如面条、面片、面包(不吃)、馒头、粥、软饭、无油的青菜、豆腐、豆浆、脱脂奶、质软的水果等。 术后一个月内:尽量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禁食高脂肪及油炸食品,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要消化较多量的脂肪类食物,容易造成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等。减少脂肪类摄入,不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及油炸食品,烹调尽量不用动物油,可适量增加植物油(菜籽油、橄榄油、山茶籽油、胡麻油、玉米胚芽油调换使用)。菜肴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特别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烟。 术后一个月以后:胆囊切除1个月以后,要逐渐增加营养,必要的营养补充将有助于病人术后的早日康复。每天应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吃些瘦肉、禽肉、豆制品及菌菇类等,

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_刘厚宝

普通外科进展文章编号:1005-2208(2014)01-0047-05 胆囊息肉及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的争议与共识 刘厚宝,王越琦 【摘要】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预后很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惟一手段。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且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已达成共识。然而,胆囊腺肌症是否癌变、T1b期胆囊癌的手术方式、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是否需要手术及腹腔镜保胆取石,仍存有争议。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这些争议会逐步达成新的共识。 【关键词】胆囊癌;胆囊息肉;胆囊结石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The controversy and consensus between gallbladder polyps、gallstones and gallbladder cancer LIU Hou-bao, WANG Yue-qi.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Hou-bao,E-mail:liu.hou?b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8207796.html, Abstract Gallbladder cancer(GBC)is the most common biliary tract malignancy with an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Early detection and therapy are the most effective tools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Gallbladder polyps and gallstones are the accepted risk factors of GBC,and the operation indication of the former is established.However,there are several arguments,such as:whether the 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 would be malignancy;how to treat with GBC of T1b stage; whether the asymptomatic patients of gallstones should accept operative treatment;is the miniature of take stone in protect gallbladder a reliable and have positive value method?These points will change into some common view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in future. Keywords gallbladder cancer;gallbladder polyp;gallstone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指发生在胆囊(包括胆囊管)的癌肿,是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位列第5。近年来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囊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胆囊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约5%)[1];美国每年约有5000例新增胆囊癌确诊病例。由于胆囊癌恶性程度高,且在病程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而不易诊断,总体预后很差。进展期胆囊癌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5年存活率仅为5%。所以,早期诊断是改善胆囊癌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和治疗尤为关键。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s)和胆囊结石(gallstones)是胆囊癌最重要的两个危险因素。本文围绕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与后者之间的争论、共识进行探讨。 1胆囊息肉与胆囊癌 1.1胆囊息肉的定义和分类通常临床上所说的胆囊息肉实际上是指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又称隆起性病变,是影像诊断学对所发现的突入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统称。它包括了多种胆囊良性或早期恶性的病变,其中大部分并非真正的肿瘤性病变。我国胆囊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为:男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胆囊炎症,与国外其他报道结果类似[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分类最早提出于1970年,之后进一步完善沿用至今。通常来说,PLG首先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类。其良性病变再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如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症(gallbladder adenomyomatosis,GBA)和炎性息肉;肿瘤性病变,如腺瘤、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和脂肪瘤等。恶性病变多为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病理以腺癌最为常见,占90%以上,鳞癌和黏液腺癌等相对少见。此类病人已归属胆囊癌范畴,应限期行胆囊癌根治术。1991年,王秋生等提出了将经B超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和息肉性早期胆囊癌。这种分类可使该病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更为简便可行。 1.2共识之一:肿瘤性息肉是胆囊癌重要的危险因素胆囊肿瘤性息肉中最常见的是来源于胆囊上皮的腺瘤,其在组织学上可进一步分为乳头状和非乳头状两类,也有报道认为可以分为管状、乳头状和混合型三类。其是胆囊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并已取得共识,具体如下。 胆囊腺瘤的大小与其恶性潜能直接相关。早期多项临床研究发现:当胆囊腺瘤直径>10mm时,癌变发生率明显增加,>20mm时几乎可以直接认为就是恶性肿瘤。随后的一系列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胆囊息肉直径>10mm约45%有恶性可能,>15mm则67%有恶性可能[3]。最近Cairns等[4]通过回顾性研究986例胆囊息肉病人的临床资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200032通讯作者:刘厚宝,E-mail:liu.houb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8207796.htm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