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截至2011 年)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全球安全”网站。

注释:

2 包括2009 年755 亿美元的补充拨款和2010 年1300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3 包括2010 年追加的330 亿美元支出和2011 年1593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4 数据截至2009 年9 月30 日。

5 包括A-10 和OA-10 型战斗机。

6 排水量3000 吨以上。

7 排水量7500 吨以上。

2001--2017 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亿美元)

美国在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的兵力部署(单位:人)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

美国开启军事战略十年大调整

——解读美国2012 新军事战略

执笔: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审稿: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报告国际关系系列第07 期总第39 期

2012 年02 月13 日

摘要

此次美国军事战略之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战争最高原则。美国从要求其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转变为只要求美军“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同时发生的突发冲突中起到“干扰、破坏、威慑”的作用。

未来的美军将是“小、快、灵”的军队——小型、轻型的,高科技武装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军队。

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将中国列为其主要假想敌之一。据此,美国将加强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的军事基地,并加强与东亚国家的

军事合作。但是,这一战略调整尚需时间加以执行落实,短期内中美之间还不致发生硬碰硬的冲突。

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杠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

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深陷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泥潭,需要一场“瘦身运动”;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断减轻,使得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东亚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不断深化,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美国2013 财年国防预算将印证美国军事战略调整,是新战略的具体执行方案。美国军事预算将在五年内共削减约2600 亿美元,十年内共削减约5000 亿美元。其中,海外行动军费五年内将在目前基础上再降低一半。

美国新军事战略是不同势力妥协的产物。在中东与亚太何为主要战略方向、保守与变革何为军事指导思想主流、联华与制华如何协调之间,美国新军事战略尚有许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

前言

2012 年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携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一道,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 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战略评估报告。

这份报告是美国放眼2020 年的远景目标;因此,它指明了未来十年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可以说,美国已经开启了军事战略的十年大调整。而总统与军方的联袂表明,这个战略经过多年的酝酿,在白宫与五角大楼之间达成了一致。以总统宣布、军方出席的方式,新战略成为美国的最高军事战略,也是美军的最高指导方针。

该战略的核心有三点:第一,改变方针,集中力量——美国正式结束了奉行50 年的“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争原则,集中力量只打一场成规模的常规战争;第二,缩减规模,提升质量——美军整体将缩减规模,但是将提高军队质量,打造一支“小、快、灵”的新型美军;第三,转移目标,剑指中国——美军将精简驻欧洲的军力,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建设,并将中国列为假想敌。

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全面解读美国转变军事战略的要旨,分析这套战略行程的原因,评估其实施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以便洞悉局势。鉴于这份报告仅仅是高级别的宏观纲领性文件,本文将结合奥巴马政府近两年来的战略调整,并结合对美国新财年国防预算的前瞻,对此进行解读。

一、解析美国新军事战略要点

1、改变方针集中力量

对全世界来说,此次美国军事战略之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战争最高原则。美国从要求其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转变为只要求美军“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同时发生的突发冲突中起到“干扰、破坏、威慑”的作用。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奉行“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争原则已经长达50 年。1961 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将原来的“大打、打核战争”的战争原则改为“同时打赢两场半战争”,即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各打赢一场大规模战争、并在非洲或其他地方打一场小规模战争。这是“两场战争”战略的肇始。

在此后的50 年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因应美国自身的国力军力兴衰,要求美军同时打赢的战争数量先后调整为尼克松-里根时期的一场半、老布什时期的两场半、克林顿-小布什时期的两场,但是实质并未发生变化。美军一直按着同时打赢两场左右战争的原则来指导各方面的军事准备,包括军事学说、编制、装备、部署等。具体说,50 年来的共同点是:美军一直为多场战争进行准备;一直认为战争形态是大规模战争;一直强调战争的目标为“打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了2011 年。

2012 年新年伊始公布的美国新军事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意识。首先,美国不再准备同时发动多场战争,而仅仅要求其军队具备打赢一场常规战争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美军在阿富汗打仗,就不会攻打伊朗;像小布什那样同时打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不符合新的军事战略。

其次,如今的美军不仅为大规模战争准备,也准备应对突发的战争和冲突。典型的例子是2011 年的利比亚战争,从事件乍起到美国参与出兵仅仅一个月时间,而真正的军事准备时间是按天乃至按小时计算的。再次,美军参战也不一定是为了“打赢”了。传统上,打仗就是为了胜利,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则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这一传统,转而认为胜利仅仅是其中一个目标,战争的目标同样可以是“破坏”或“威慑”。例如,此时美军三个航母编队在印度洋的游弋,其目标就是对伊朗实施威慑,而不一定意味着大规模战争。

因此,美国最终放弃了“两场战争”战略,转而追求只具备打赢一场战争的能力。

2、缩减规模提升质量

最高战争原则变了,美国的军队建设方略也将随之改变。本报告将这一变化概括为“小、快、灵”。

“小”,指的是美军整体规模缩减。新战略规定,未来十年内,美国可能将削减5000 亿~1 万亿美元的国防开支。据此,美军将进行较大规模的裁军,裁撤人员的最高规模可能达到现有数量的十分之一。特别是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此次裁军中将首当其冲:预计在五年之内,美军将裁撤陆军2.7 万人和海军陆战队2万人。也有美国官员表示,未来十年,美国将削减10%~15%的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规模,约合7~12 万人。虽然这些兵力相对于美军总兵力来说只是一个零头,但这将进一步削弱

“陆军为大”的传统思想。这种数量上的改变将会进一步促进美军建军思想的转变。

此外,美国驻欧洲的军力将被大量裁撤。美国目前在欧洲总共部署兵力8 万多人。未来几年内,美军驻欧洲的兵力可能会大大缩减。不过,这些留守部队将是精兵强将。美国驻欧部队的主力将编成两个快速反应纵队,每个编队的兵力约为3000 至4000 名战斗人员,这两个快速纵队将是裁军后的精兵。冷战结束后,美军总兵力一直处于不断减少的总体态势——虽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曾打乱这一进程。不过,140 万人一直是一个“坎儿”——这被认为是美军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所需的最低兵力。现在,在新的军事学说的指导下,美军可能会将总兵力降至140 万人以下,腾出军费来更新装备、改变部署、提高战斗力。远期,美军总兵力可能将降至100 万人左右。正如《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报告中所言,未来的美军将是“小而精、机动灵活”的军队。

“快”,指的是美国今后的军事反应速度将进一步加快。2011 年,无论是利比亚战争的纯军事准备,还是针对伊朗的航母编队调动,其反应速度都是仅仅是几天时间;今后,这一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其战略目标是美国将具备在几天乃至几小时内到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金融环境中追求“一剑封喉”。客观上,这将符合未来的反恐、干预地区冲突乃至“金融战”对快速军事反应的需求。

“灵”,指的是美军的作战形态将更加“轻巧”。例如,未来美军将不再以追求地面占领作为主要作战构想,军事威慑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美国的军事反应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美军未来将更加致力于网络战、弹道导弹防御和核威慑力量的建设,加强其战略威慑能力。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美军还将避免“大炮打蚊子”式的消耗战,而是更多采取小规模行动和精准打击。2011 年5 月,美军小分队深入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就是这种“灵巧作战”的典型战例。此外,美国军方将逐渐停止F-22 等高端机型的采购,而将着力发展F-35 等多功能战机和远距离无人机,这是美军“轻型化”在装备方面的体现。

总之,我们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电视画面上看到的那支装甲铁流,将不再是未来美军的形态。新的美军将是小型、轻型的,高科技武装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军队。

表1:2001--2017 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亿美元)

3、转移目标剑指中国

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另一大变化是地域与假想敌之变。美军将减少欧洲的部署,将重心转移到亚太。这也意味着,美军目前的九大司令部中,太平洋司令部的地位和作用将大大提升。

表2:美国在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的兵力部署(单位:人),见文章前面的图表。

此外,美国还明确将中国视为假想敌——此前,美国仅仅将伊朗视为假想敌,仅仅称中国和俄罗斯为“战略对手”。虽然美国从未停止过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但是新战略白纸黑字地将中国从“战略对手”“升级”为“假想敌”,还是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中国的担忧。

为了这一天,美国其实已经准备了多时。早在奥巴马胜选之初,他就自称将是美国的“太平洋总统”。从2009 年夏开始,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就多次高调地提出“重返亚洲”的口号,并且也采取了实际行动,最突出的就是高调介入南海问题,试图拉拢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一些亚洲国家。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利用乃至制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从而重返亚洲;而美国的介入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紧张关系,巩固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和军事存在——这是一个对美国来说的良性循环,对中国来说的恶性循环。

在军事方面,美国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例如,美国利用“天安舰”事件等突发事件,加强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美国也与其宿敌越南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

据此,很多媒体将此次美国战略之变单纯地解读为“针对中国”。事实上,如此狭隘地理解美国最高战略,忽视了美国作为一个全球霸权的视野。美国新战略有针对中国的意思不假,但绝不仅限于此。它是包含军事与政治外交在内的全盘长期战略,中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标而已。

1 美国亚太地区的舰上作战人员,包括舰载机飞行员等,全部归属海军序列。

目前,将中国列入美国的假想敌,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美国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还没有调整加强的迹象。而调整本身也需要较长时间。这决定了未来一年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中美之间还不致发生硬碰硬的对抗。不过,美国向亚太转移军事力量,确已成为美国新战略的题中之义。我们不得不冷静观察,谨慎应对。

表3:中美军力对比(截至2011 年),见文章前面的图表!

任何宏观层面的战略,都需要特定的军事理论、军队编成和作战计划等支撑,才能形成可供具体实施的一整套操作体系。而针对中国,“空海一体战”就是支撑美国新军事战略的一套军事理论。尽管该理论还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一旦实施势必将进一步打破美国传统上的各军兵种之间的界限,因此短期内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但是,作为与美国新军事战略配套的具体方案,它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资料:空海一体战

2009 年底,五角大楼的战略研究人员以备忘录形式提出了全新的“空海一体战”(AirSea Battle,又译“海空联合作战”)理论,旨在整合美国海空军战力,并联合亚太地区盟友,共同遏制或击败西太平洋地区潜在的区域性对手。2010年5 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讲话

中提到了这一新理论。虽未明言,但这一理论毫无疑问是为中国“量身订做”的。

“空海一体战”理论是一种全维作战理念,其实质是强调美军要充分利用在航空航天、网络、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以关岛和日韩澳大利亚等盟国的作战和后勤基地为依托,以海空军联合作战力量、太空及网络空间作战力量为主导,联合构成一个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构成的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其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在西太平洋战区组织实施战役级别的作战行动,旨在摧毁作战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能力。

在战略层面,“空海一体战”理论的目标是维持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包括防御性的目标,如保卫美国领土(比如关岛)及其基地和设施、保卫重要盟友、保护美国及其盟友的海上贸易;也包括进攻性的目标,如阻断对手海上贸易、压制并击退对手、以及在西太平洋地区实施军力投射。该理论的一个核心,就是整合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空军资源,并广泛利用空间和网络技术。新理论则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作战平台,统一指挥西太平洋地区的海、空军作战单位和基地,并协调该地区的盟国。比如,传统上,基地的战斗机隶属于美国空军,航空母舰舰载机属于海军的战斗序列;新理论要求,无论是何种作战单位,都统一服从海空立体作战平台的调度指挥。

毫无疑问,“空海一体战”理论的假想敌是中国。因为从该理论需要投入的资源看,只有中国才具有足够的价值,也具有足够的能力,“值

得”美国花如此大力气,动用军事和外交资源构筑这一套全新的体系。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是美国国家安全惟一的、真正的长远威胁,威胁程度远远超过伊朗和朝鲜,甚至超过俄罗斯。近年来,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力量显著上升,空间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近海,中国的海、空军力量正在逐步具备阻止美军接近中国领海领空的能力。中国还在打造一支远洋海军,能够向东至阿拉斯加、关岛和夏威夷投送武力,向南保卫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

白宫和五角大楼都表示,与中国开战并非不可避免,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关系。但是,描述“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备忘录却表明,美军正在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备忘录写道:“这场博弈将使美国空军、海军、太空和特种部队与一个拥有各种手段的军事竞争对手为敌,这些手段包括多维‘反介入’网络,太空控制能力,弹道与巡航导弹,攻击潜艇部队……”美军参谋人员甚至为假象中的中美冲突设定了时间点:2028 年。

这个理论的要点之一是:在整个亚洲寻找可供美军战机使用的基地,此举将使中国这样的潜在对手在确定打击目标时,面临更艰难的选择。

去年11 月,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时宣布,未来几年内将把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建成一个大规模的军事指挥中心,派驻海军陆战队员2500 人左右。这个中心将成为核动力航母、B-52 轰炸机、全球鹰无人机等

多种战略装备的母港。无独有偶,美国也正在加紧在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部署最新型的沿海作战舰,并直言不讳地评论说这是为了威慑中国。

从更广泛的包含军事和政治的大战略层面出发,“空海一体战”是一个依赖亚太地区盟友、共同对付潜在敌人的联合作战计划。“联合”指的不仅是不同兵种的联合,也指的是政治外交上的联合。美军希望借助这种军事同盟,来克服在该地区遇到的所谓“距离的障碍”。而美国最近高调“重返东南亚”,寻求加深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军事合作,可以被解读为这一战略在外交层面上的映射。

不过,也有人认为,“空海一体战”是影响面有限的新理论,尚未上升到战略层面,因此将其称为“海空联合作战”更为贴切。根据美国2012 年1 月《联合作战介入条例》、美国《空军》杂志2010 年8月刊等资料整理,加入本报告作者评论。

4、西太平洋-印度洋弧形地带

除了美国高调“重返东亚”所带来的美国军事部署上的改变外,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另一大新意是,它将有可能导致美国军事指挥体系的改变。正如《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所言,“美国的经济与安全利益与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伸到印度洋地区和南亚的‘弧形地带’有着无法摆脱的联系”。具体说,美国的亚太概念从原来的亚太-西太平洋转变为西太平洋-印度洋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新军事战略中的亚太战略可以称为“西太平洋-印度洋战略”。

这个新的战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美国能够同时制衡两大安全

挑战,即中国和伊朗。这与美国同时将中国和伊朗列为假想敌是一致的。而另一个目的是,此举将制衡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以及中国与巴基斯坦围绕瓜达尔港的合作,以及未来中国海军深入印度洋的能力,都使得美国非常担忧。美国加快印度洋的部署,也正是未雨绸缪之举。

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是东北亚,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的驻军。而在西太平洋南部,除菲律宾外,没有军事基地和长期驻军,而菲律宾驻军也是时多时少,甚至出现过菲律宾苏比克美军基地被封锁的情况。而在印度洋,美国的军事力量更少,而且缺乏永久性军事基地。随着战区概念的变化,美国将逐渐加强“南线”的军事部署。在西南太平洋方向,美国已经在考虑将“第二岛链”作为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群。在印度洋方向,美军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亚岛拥有军事基地;在马六甲海峡,美军获得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靠港权。

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杠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

二、美国转变军事战略的原因

1、美国陷入两场战争泥潭需要精简兵力

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是建立在小布什留下的摊子之上的。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特别是变“两场战争”战略为“一场战争”战略,首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旷日持久,变成海外美军的泥潭,使得小布什时期的“先发制人”战略难以为继。

冷战时期,美国一贯强调“遏制”和“威慑”战略,即尽量阻遏威胁源、采取震慑行动、在威胁明确后才进行军事行动。虽然威胁源头由美国主观确定,而且很多“遏制行动”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乃至实际上就是侵略战争,但是毕竟都是后发制人的战略。

而小布什上台后,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即“美国必须向‘恐怖分子和暴君’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在威胁尚未形成以前就就将其消除”。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美国不仅将阿富汗战争扩大为推翻塔利班政权的战争,而且不待阿富汗战事结束,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形成了同时打两场战争的局面。其实,早在2001 年9 月,五角大楼《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就将以往的防务战略的“基于威胁的方式”向“基于能力的方式”转变定位为核心内容。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主持了美国军事存在的全球重组,其核心就是减少在海外的驻军,强化高科技兵器的开发。不过,后来的事情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美军规模不但没有缩小,反而随着两场战争的开展和深化不断扩大。此外,美国还力图借两场战争东风,在中亚广泛建立军事基地,排挤俄罗斯在此地区的传统势力,并从侧翼“包抄”中国,将中亚打造成横亘在中、俄之间的楔子。

在“先发制人”战略指导下,美国海外基地和驻军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中东和中亚。根据美国国防部资料,截止到2011 年9 月,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驻军分别为9.2 万和10.9 万。

然而,美国的大中东战略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并且并未完全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美国在伊拉克的8 年时间共阵亡约4500 人,据奥巴马本人称直接花费超过1 万亿美元,而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更是称总花费将达3 万亿美元。而美国在阿富汗战场10 年中共阵亡约1800 人,据五角大楼估算总花费共计3232 亿美元。

巨大的代价,给推翻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功绩蒙上阴影。而美国的中亚战略,则可以以失败来形容。十年来,美国借“9-11”事件东风,在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设立了军事基地,试图以此将中亚纳入其势力范围,同时威胁中、俄的战略后方。但是,美国在其他中亚国家设立军事基地的企图都遭遇了挫折;乌、吉两国也对美国心存忌惮,对美国在该国设立军事基地持防范乃至限制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关系都进一步密切。十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稳步发展,成为中、俄和中亚国家关系中的一个稳定器。美国在中亚的动作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自2001 年以来,美国的国防预算从3040 亿美元猛增到2008 年的6160 亿美元。2008 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深陷经济衰退,联邦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突破了历史纪录,分别达到1.4 万亿和近15 万亿美

元。在这一大背景下,美国军队也将被缩减。这逼迫战略高层必须要在中东与亚太、保量与保质之间做出选择。

因此,美国在新军事战略中明确宣布,已经开始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负责任地撤退”。这标志着美国从最高战略层面上试图从中东撤出,将重心转向亚太,特别是西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弧形地带”。

2、美国降低对中东的石油依赖行动余地增大

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2011 年7 月4 日《战略观察》10 期《美国海外石油的战略收缩》报告,美国的石油供应已经向本土和西半球收缩。从2007 年开始,美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进口石油总量每年减少100 万桶。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一半以上来自西半球,对中东的依赖仅为17%左右。美国在能源上依赖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报告分析认为,未来,随着美国在巴西、西非等地的石油开采和石油进口增加,加上美国国内的页岩气等资源的开发加速,美国对中东的石油依赖将会进一步降低。

尽管我们认为,美国在中东的利益是多样的,不仅是石油利益;但是,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减少,确实使得美国的战略利益可以从中东部分收缩。用小布什的话说,就是美国的中东战略将不受阿拉伯产油国的“绑架”。美国今后在中东的行动余地将增大;驻军的需要也就相应地减少。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

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截至2011 年)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全球安全”网站。 注释: 2 包括2009 年755 亿美元的补充拨款和2010 年1300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3 包括2010 年追加的330 亿美元支出和2011 年1593 亿美元海外应急行动的支出。 4 数据截至2009 年9 月30 日。 5 包括A-10 和OA-10 型战斗机。 6 排水量3000 吨以上。 7 排水量7500 吨以上。 2001--2017 财年美国国防预算(亿美元)

美国在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的兵力部署(单位:人) 资料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第一财经研究院

美国开启军事战略十年大调整 ——解读美国2012 新军事战略 执笔: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晓晨审稿: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报告国际关系系列第07 期总第39 期 2012 年02 月13 日 摘要 此次美国军事战略之变,最大的变化就是战争最高原则。美国从要求其军队“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转变为只要求美军“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能力”,同时在另一场可能同时发生的突发冲突中起到“干扰、破坏、威慑”的作用。 未来的美军将是“小、快、灵”的军队——小型、轻型的,高科技武装下的,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新型军队。 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将中国列为其主要假想敌之一。据此,美国将加强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的军事基地,并加强与东亚国家的

军事合作。但是,这一战略调整尚需时间加以执行落实,短期内中美之间还不致发生硬碰硬的冲突。 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将得到提升。马六甲海峡就像一个“杠铃”,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 美国调整军事战略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深陷阿富汗与伊拉克两场战争泥潭,需要一场“瘦身运动”;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不断减轻,使得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东亚地区的金融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不断深化,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威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美国2013 财年国防预算将印证美国军事战略调整,是新战略的具体执行方案。美国军事预算将在五年内共削减约2600 亿美元,十年内共削减约5000 亿美元。其中,海外行动军费五年内将在目前基础上再降低一半。 美国新军事战略是不同势力妥协的产物。在中东与亚太何为主要战略方向、保守与变革何为军事指导思想主流、联华与制华如何协调之间,美国新军事战略尚有许多不完善、不明确之处。 前言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

中美经济对比,差距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一、综合国力1、经济规模从GDP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为11.20万亿,居世界第二,美国为18.57万亿,尚有7.37万亿的差距,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6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6895美元和52195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7.6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

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今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全球视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是大国竞争的制高点。纵观近现代科技史与经济史,16-18世纪,英国首先凭借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与瓦特的蒸汽机发明成为世界科技中心;而后随着西门子发明发电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奠定量子力学,德国一举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头号科技强国;二战前后,爱因斯坦移民美国、1945年世界上首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晶体管,美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并保持至今。 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是世界霸权更迭的根源,是大国崛起的支点。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从机械革命到信息革命,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与工业革命,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技术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成为全球经济军事争霸的大玩家。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也被称为“汤浅现象”。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提出当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量占世界科学成果总量的25%,就可以称之为世界科学中心,并依此将历史上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分为5个阶段: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美国(1920年之后),平均维持时间为80年。按照这一总结预测,2000年前后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地位将受到新兴势力的挑战,这一角色正是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本质是霸权国家对新兴大国的战略遏制,打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号,剑指中国经济崛起和产业升级,尤其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战略遏制和“围猎”。2018年3月的《301报告》和5月的美方要价清单多次提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9年5月16日,特朗普更是不惜代价签署总统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禁止美国企业与包括中国高科技旗舰企业华为公司在内的一切被控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公司进行商业交易,试图切断华为供应链。 本文旨在客观评估过去几十年中国科技实力所取得的进展、中美科技实力的真实差距以及中美在全球科技版图中的地位。基本结论是:中美科技实力在整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近年中国科技实力在快速而醒目地崛起,在通讯设

中美GDP分析对比

从这些年中国、美国的GDP增长情况来看,中国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追赶美国,以至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预测或者已经预测了中国GDP总量何时会超越美国,这样的预测似乎像是一种经济学界部的游戏,无论预测的结果是什么,中国、美国的经济照样发展,中国目前依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美国依然强大。 GDP作为一种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状况的指标,除了被用来预测之外,还有另外的积极的用处,比如通过分析GDP各个组成部分对总体的贡献来指导经济改革,以确定其重心放在哪一方面。下面,从总量、人均GDP以及四个组成部分几方面来了解一下我国与美国从2000以来的GDP的情况。 首先,给出2000年到2014年两国的详细数据。 中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GDP 消费投资 2000 91.96 0.72 7.74 2001 89.82 6.64 7.76 2002 57.92 3.56 2.29 2003 34.59 7.78 3.64 2004 65.09 5.36 1.57 2005 16.28 9.33 7.73 2006 06.09 29.89 54.19 2007 20.90 12.46 89.71 2008 38.20 00.64 95.38 2009 67.41 61.86 08.07 2010 85.59 90.92 33.54 2011 10.11 04.50 95.16 2012 14.07 06.60 17.17 2013 48.49 55.41 60.09

中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净出口政府购买人均GDP 2000 .38 0.58 954.55 2001 .31 5.13 1047.48 2002 .57 7.53 1141.76 2003 .98 2.87 1280.60 2004 .57 6.06 1498.17 2005 0.58 3.27 1740.10 2006 4.38 1.28 2082.18 2007 6.86 2.90 2673.29 2008 6.62 8.68 3441.22 2009 0.37 0.61 3800.47 2010 6.06 7.32 4514.94 2011 7.03 9.74 5574.19 2012 3.44 33.12 6264.64 2013 6.40 42.45 6991.85 2014 4.68 82.47 7590.02 美国总GDP及各组成部分(单位:现价1美元) 年份GDP 消费投资

二战美日军事实力对比

太平洋战争前美日两国的国力和军事力量的对比。 1941年太平洋爆发前,日本工业产值为90亿美元,美国是2000多亿美元。日本年产钢 580万吨,年产弹药可达50万吨,美国产钢3300多万吨,工业潜力再开展前却没有激活.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 要供应者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近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2、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3、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4、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 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中美贸易战专题: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Table_Summary] 中美经济实力对比 宏观研究专题报告2019/6/3 导读: 中美贸易战爆发前后,关于中美竞争力的比较主要有三种观点:1)过度 膨胀派,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超越美国,中国有实力全面挑战美国;2) 过度悲观派,否定中国制度、文化,认为改革进入深水区而难以推进, 内忧外患导致中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3)理性客观派,主张全面、客观、 理性分析中美的竞争力,认为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有可能实现高质 量发展,持续追赶美国,不断改善民生,迈向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的差距有多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将从经济、科技、军事、教 育、营商、民生等各领域全面对比中美实力。本文从经济实力方面客观 分析中美差距,肯定进步,正视问题。 摘要: 四十年来,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占 全球经济份额上升到16%,中美GDP之比上升到66%。第一,1978-2018 年中国经济总量从不到1500亿美元增长至13.6万亿美元,从低收入国 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占美国GDP比重从6.3%上升到66.3%, 占全球经济规模比重从1.8%增长到16.1%,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从2% 增长至约30%。四十年年均实际增速为9.5%,同期美国和日本仅为2.6% 和2%。假定中国GDP年均增速6%,美国增速2%,2027年即十年后中国 GDP总量预计将赶超美国。第二,工农业生产能力快速发展,资源从短 缺到丰富。1978-2018年,粮食总产量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87 倍,工业增加值为全球第一。铁路、公路里程分别增长4.5倍和1.5倍, 其中高铁占世界高铁总量2/3以上,建成全球最大移动互联网。第三, 货物贸易居全球第一,占全球12.8%。201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50 亿美元,较1984年增加106倍。第四,外汇储备连续十三年全球第一。 第五,城镇化率攀升至59.6%,进入城市群都市圈发展阶段。四十年来, 就业规模增长超3亿,从第一产业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但第一产业就 业人员占比仍高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20.2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要正视不足,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在生产效率差、 产业结构、金融发达程度、城市化水平、企业竞争力、科技教育文化、 居民生活等方面与美国比仍有较大差距及发展空间。第一,中国人均GDP 仅相当于美国的16%。第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 美国的43%和12%,每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第 三,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上升,但投资仍占较大比例,美国为消费 驱动型经济。第四,中国第三产业低于美国30个百分点,但金融业占比 略超美国。农业占比偏高,但效率偏低,我国广义粮食自给率84%低于 美国的131%。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整体低于美国,但高技术行业产能利 用率高于美国。中国的钢铁产量约为美国的10倍。第五,虽然货物贸易

中美宏观经济指数比较.综述

中美两国宏观经济指数对比 一、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数体系 1.指标体系主要构架

2.主要关注指标 (1)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3)进出口额 对外贸易占中国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欧美日经济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中国实体经济出口量的冲击越大。 (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消费、出口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加大投资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 (4)CPI,PPI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 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6)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5)货币供应量余额 宏观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备受关注。利率体现了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资金借用报酬。利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繁荣之时,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市场疲软之时,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资金需求,经济发展降温;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经济发展回暖。利率的变化反作用于资金供求,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7)储蓄存款余额。 (8)汇率和外汇储备

国家实力的认识与如何提高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的认识与如何提高国家实力 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都在参与各式各类的竞争,有的是剑拔弩张,有的则是文化渗透,而部分国家能够在竞争中获胜,源于其强大的国家实力。那么什么事国家实力呢?我认为国家实力是由经济上拥有的资源,政治上拥有的话语权,军事上拥有的武器力量,文化上拥有的特色与传播,以及人口,制度,自然和环境等复杂因素构成的。 一、国家实力的定义与内容 就像上面所说的国家实力是一个复杂而又笼统的概念,如何定义国家实力,清朝时期的中国,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自然资源,国家实力都应当是比较强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清政府时期国家实力是非常低的。一个国家的实力的来源是对资源的控制和影响结果的能力,以及将对资源控制和结果相结合的手段也就是国家战略。[1]姜益民认为国家实力是对资源的“能力”。我认为“国家实力”的出现正是因为在竞争中需要获取资源,需要生存。在国家实力的特性,评估与运用一文中顾德欣与黄琦总结国家拥有的生存、发展及对外部影响的力量构成国家实力[2]。事实上如果紧扣国家实力的目的与初衷,我认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并能使用资源的能力就可以被认为是国家实力。 在国家实力的内容上既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也可以从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角度分开。在张曙光教授的课堂上,张曙光教授将权力分为了硬权力,软性硬权力,硬性软权力,软权力(来自讲座课堂记录,观点来自张曙光教授)。并将军事,经济,外交,制度和文化作为由硬到软,由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五个方面作为了国家施展权力的五个抓手。总体而言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属于硬实力,而制度与文化属于软实力,外交风格则趋于中间。我总结认为国家实力可分为四个内容,即代表军事力量的硬实力,经济力量(包括其开放性与别国依存度)外交水平为软性硬实力,强硬外交与制度上的演变力量为硬性软实力,而制度交流与文化实力为软实力。特别的对于软实力。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亲和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3]越来越重要。 二、如何提升国家实力 对于如何提升国家实力,中国有着与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首先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没有经验可循,其次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国家,中国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我认为提升中国的国家实力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注重经济与军事发展,这无疑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与促进才能完成的,但是经济的发展不只是体积的扩大,高科技工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可以使的别国对其经济依存度大大增加方便了经济制裁等措施的运用。军事发展同时不能只盯着数量不注重质量,美伊战争时,伊拉克部队的数量上与美军是可以打一场持久战消耗战的,但是其武器装备与军事科技的落后,使得其一溃千里。 第二注重政治与制度,我们曾记得,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在政治上对中国采取“以压促变”的政策,把人权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攻势的武器。[4]如今美国仍然不放弃对中国的政治施压,如果要增强国家实力,增强国家政治上的话语权,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中国要走出强国必霸的历史怪圈,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友谊,对于美国,则需要求同存异,携手共进,跳出“修昔底德陷阱”。 第三注重外交与文化,与一贯政策相同,中国如果想不断提高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实力,加强文化建设是必由之路,这需要教育,法制,政策的一系列改革,“改革开放”政策还需要继续深入。在外交上,我不太赞同中国部分青年关于中国外交偏软的概述,这是因为外交

中美经济数据对照表

美国在任谁摆布答:强势美元和中国 2015年10月20日12:20 来源:凤凰国际iMarkets 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中国 美国这个经济体过去就像身后跟着一群小喽啰的彪形大汉,常常炫耀自身力量。 即使这些日子确实曾经存在过,也早就结束了。尽管与主要的经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仍不算开放,但进出口贸易也占了这个国家经济总量的30%。这个数字创下了记录新高,是数十年前的约3倍。 其结果是:美国的利率政策和相关事宜是由全球各地发生的事情所支配的,并且由此造成的局面相当糟糕。这就是美联储上月决定不加息并可能将之推迟到2016年的缘故。

美联储正为3个因素所掣肘: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的强势和美国国内通胀情况。这些因素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先看中国。中国经济放缓使得股市在8月和9月暴跌,令美联储不敢轻举妄动。央行官员们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继续减缓,其可能产生溢出效应。 由于美国的经济数据不多,投资者本周将重点关注中国的第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报告。官方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同比增长6.9%,,但名义GDP仅增长6.2%。此前外界认为,若这个数字跌至6.5%以下,另一波股市动荡就会随之而来了。 雷蒙·詹姆斯金融公司(Raymond James)的首席经济学家斯各特·布朗称:“人们对从中国传出来的消息感到心惊胆战。”不过,他认为这些担忧有些过虑了。 由于中国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美联储的高层官员担心,加息所带来的坏处要比好处多。他们尤其担忧,加息会使本来已经非常强势的美元进一步升值。 汇率达到10多年来新高的美元已经重创了依赖出口的生产商和公司,因为外国人必须为美国制造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些公司

中美电影市场对比分析

中美电影市场对比与青少年电影消费习惯的矫正 一、湖北电影市场做的好的方面 从我1个多月在湖北省的调研来看,做的好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会员制度和团体营销做的好;第二,广告收入、卖品收入、票房收入等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卖品收入快速营销做的好;第三,上的影片质量和排序做的好,进口片相对受欢迎;第四,吃穿住等一条龙,整个商场甚至商圈的整体优势打造的很好,影院场地尤其是大厅的场地利用的很好,鄂州就是其中比较好的。 二、湖北电影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省市县影院的关系问题,省市县的影院各搞各的,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院线基金跟下面也只是供片的关系,怎么把省市县影院的资源整合,打造一个整体优势;第二,省市县乡镇影院的分成问题,目前省市县乡镇影院的分成比例(院线基金45%、电影基金5%),省市县乡镇的营收情况和成本情况不同,应按不同比例征收。国家先征收后通过补贴的方式不容易形成企业的优势,反而会形成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和寻租腐败行为,国家应改变扶持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第三,乡镇文化站等文化资源相对独立,文化资源利用率低,需要将乡镇文化站等资源进行整合;第四,建立地方特色问题,湖北省有黄梅戏,河南省有豫剧,还有一些科技片和生活片,但县市只是单纯的放电影,并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建成一个完整的电影放映节目;第五,政府政策模糊问题,补贴政策模糊、标准不统一和资金不到位问题;第六,影院价格协调和竞争协调,主管部门协调问题。工商局基本不管竞争事务,进口片涉及低成本、低价格进入市场,工商局的回复居然是给老百姓做好事,这对整个电影产业都是有害的,税务局只管收税,不管其他的,电影市场急需主管部门整合职能,完善市场监管;第七,影院费用控制问题,影院的支出相对随意,没有形成严厉的支出制度;第八,消费习惯培育问题,培养消费者看电影的习惯,尤其是对学生和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培育,减少玩麻将等赌博性行为;第九,税收优惠问题,电影设备和其他设施的折旧和进项税问题(电影设备更新快,成本高,进项税抵扣更多和折旧折更多更好);第十,政府诚信问题,政府的规划很好,但新上来一个

从比较优势看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从比较优势看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概论 中美贸易关系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面对一个最具实力的超级强国与一个最具潜力的超级大国,谁都没有理由置若罔闻。中美建交以来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尤其近些年的发展更是预示着中美两国依存度高、发展前景广阔,这对全球的发展都带来了福 1.1 年) 比较劣势的产品。 1.2比较优势在中美贸易发展中的意义 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即所谓“社会分工”)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

效率,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那么,贸易的进行,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美国和中国,经贸关系是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方面 ,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且能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中美两国的合作可谓是使两国实力更强的明智之举,而从比较优势着手,中美两国更能认清自身优势,趋利避害,两国的发展也会变得 2.1 , 中美贸易额从 1979年的25亿美元 , 增长至 2005年的211613亿美元 ,增长了80倍,中美双边贸易额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按中美双方的统计,从1990年至2005年,美国对华出口额都是年均增长16%以上 , 大大高于同期美国出口增长速度。1992年以后 , 中美双方进行了紧张的知识产权谈判、纺织品贸易谈判、恢复关贸总协定席位的谈判 , 直到1999年中美双方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经过进一步的磨合 , 中美经贸关系终于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中美GDP构成比较

中美GDP构成比较 中国的情况: 中国的三个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等 其中: 第二产业中包括工业和建筑业这个工业里面究竟都有什么呢? 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6大高载能行业,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还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等等。 而建筑业是什么呢?千万不要把建筑业混淆于房地产业,建筑业是进行国家建设的那些产业,要建设铁路,公路,机场,工厂,房屋等等各种建筑,象赫赫有名的中铁股份,中国铁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交建,等等。他们是中国进行各种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建设者。 根据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中国工业2008年的总销售额也就是总收入约为54万亿元,增加值约为12.5万亿元。而只有增加值才算作GDP。 2008年,建筑业总收入约为6.9万亿元,其中增加值约1.9万亿,而建筑业的GDP就是采取的增加值1.9万亿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第三产业的情况是: 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31168.0亿元即约3.1万亿 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247482.6亿元即约25万亿 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6146.9亿元即约0.6万亿, 2008年,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30586.5亿元即约3万亿, 2008年,上述之外其他第三产业中属于企业类的营业收入121696.6亿元即约12万亿,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是59.5%、12.4%和15. 5% 2008年,上述之外其他第三产业中属于公用事业类的全年收入合计57445.1亿元即约6万亿,主要包括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上述第三产业合计2008年总收入约50万亿,而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约12万亿元,第三产业的GDP就是指的这个12万亿元,

中美发展差距的分析

中美发展差距的分析 姓名:XX 班级:XX级XX班 学号:XX号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些年, 中国在军事、文化、科技及经济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但与世界最强国——美国相比, 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关键词】:经济发展军事科研 GDP 一、中美差距之军事实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军队是一支数量型队伍。中国军队还处在机械化战争的中期水平,离高级水平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美军早已走完机械化战争的高级阶段,现在正在走信息化道路。美国陆军的信息化为50%,海军为70%,而空军则更高。 美军高科技兵器所占比例大,各作战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一体化。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汉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这几场战争美国因时因地作出了不同的作战理论。可以说是打一场就进步一次。而中国自1979年的中越后就一直没有打仗。 中美两国的军费也存在着巨大差距,美军2005年的国防预算为4250亿美元,而中国2004年的军费开资为250亿美元。美军去年的军事科研费用为200亿美元,欧洲为120亿美元。对于这些中国都是望尘莫及的。 当然我们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首先我们的兵源充足,100多万的陆军绝对是老大,包含1万多辆坦克,1万多门大口径火炮,1万辆左右的装甲车,包括装甲战车、装甲运兵车等。它说明中国的100多万陆军属于半机械化的水平。再者我们有核武——核武就是硬实力。最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起码有几百万平方公里是人烟比较密集、生产力比较高的,一旦有核袭击的话,它的承受力比以色列和日本要强几十倍。 二、中美差距之科技发展 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狭义的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组织革新,管理改进等。今天只简单论述中国的狭义技术进步。 首先,不可否认,中国的科技一直在进步,但是其它国家也在进步。中国政府也一直意识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重要贡献,所以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使用“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不过现在看来,这样的策率却不十分有效。市场被欧美资本占领了很多,核心技术中国却没有掌握多少。 美国作为世界科技最领先的国家,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科技差距,看看中国技术落后多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一共经历了3次产业革命。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在这三次产业革命中的角色。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18世纪开始的以发动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 可惜, 中国到现在却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上被欧美和日本占领了。看起来,在这些合资企业中中方占据了控股地位。可是,发动机的生产一般而言都是单独成立独资企业,或者外方控股的企业。中国不掌握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最近,中国国产大飞机的设计生产开始走上日程。可是中国只是在外形设计上有一个飞机的形状。国产发动机现在根本无法承载超过50人的飞机。发动机的技术和国家安全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据报道,中国陆军坦克的发动机是乌克兰的;空军战斗机歼系列发动机主要是进口俄罗斯的;海军的航母发动机是进口乌克兰的,驱逐舰的发动机是进口美国通用公司的。如果中国一旦和这些国家发生冲突,国家安全如何保障?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19世纪开始的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 中国在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以及输电设备方面,还是主要依赖进口。比如三峡的发电机组主要是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提供的;中国的很多火电设备是由美国通用电气提供的;中国的主要输电设备是由西门子公司提供的。最近,中国的高铁建设急速发展,核心的电气技术主要是由日本的三菱重工,德国西门子等公司承包的。

对中美军事对抗能力的分析

对中美军事对抗能力的分析 此次钓岛事件结束以后,日本会选择一个时机在装备上寻求至少3方面的突破的。1、空空导弹方面。2、地对地弹道导弹方面。3、宋宜昌先生所言的日本版的“布拉莫斯”。 答:这3项中第1项,属于正常的规划,升级现有装备,使其具有发射主动的空对空导弹能力,日本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这是它结构上的巨大缺陷,包括AAM-4(99)这样的半挑子项目,升级大部分主力战机的航电与火控,其实这些事倭人20年前就想着做,就是因为其技术外延和产业结构上的缺陷,造成计划运行成本庞大,整合附加值和系统负担大,财力所限,至今进展极其缓慢。 第2项,只能说日本的意愿和实际受到的限制成正比,这是明确受限严重违背其和平宪法的进攻性武器,且不说实际的技术状态,其发展的理由也很差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拥有此类武器是“法定”的,而日本作为非正常的受限国家,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进行进攻性武器竞赛,首先就是合法性极度缺失,从实战角度,这也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说其实际的战术迫切性,它没有台湾迫切,台湾的限制相对还宽松一些,但台湾的发展状态大家也看到了。 而且,日本发展弹道导弹,只能以朝鲜作为借口,用中国当做假想敌,

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 第3项,是日本最有可能获得突破的口子,但我们要看到,这是长期以来倭人的野心,实际上倭人的冲压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有没有钓岛,其发展都是固定的,所以这个口子与目前的局势无关,但具体倭人的冲压项目,据我所知,美国是“技术隔离”的,究其实用性和战术性能,有很多指标上的硬伤,而项目突破也不会偏离射程限制300公里的老调子,这是画皮也好障眼法也罢,肯定会这样。 具体来说,是否真能达到,也不是纯限制的问题,而是技术上的一个坎,就算达到,以目前日本可选择的制导模式,在特定的实战条件下,能够起到多大作用也是不确定的,更主要的,在这个领域压制它的手段,我们太多了,就说冲压,我们的固冲和一些整体冲压的项目,在某些航天院所需要费很大力气负责发展的协调管理,为什么?项目太多,很多项目需要整合精简,别的帖子谈到过具体的下游,如洪都就算一个,这些东西个人不负责证实,大家自己去分析。 接着昨天的话题最后再个人谈一点。 实际上,应该这么说,东海作战不是不可能,也不是能力上有什么根本问题,而是我们,包括美国,以目前的部署状态,对于一旦出现的

最新中美综合国力比较

最新中美综合国力比较 第一部分:地理环境 1.国土面积——中960万;美927万。 2.全国人口——中14亿;美2亿。 3.耕地面积——中120万,美200万,(其中优质耕地单产超吨,中国约30万平方公里,美则没有)。折合耕地面积(一年2熟或3熟即乘2或3)中250万,美200万。 4.森林面积——中国2010年末最新森林面积超过245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超25%,美国森林约300万,覆盖率约33%。 5.草原面积——中国350万平方公里,中国有世界最大最优良的天然大草原牧场,草原的牛,牦牛,羊,马都摇摇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号称有100万的草原,但草原却没有什么作用,美国的牛都在圈场里吃饲料,美国没有羊,更没有牦牛。总之,美国几乎没有草原畜牧业。 6.领海面积——中国350万,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为我国内海(目前有部分海域为一些外国人叫嚣),美国东西两海岸几乎没有什么大陆架海,离开大陆没多远即为世界共有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美国南部有墨西哥湾,但主要是与墨西哥古巴共有,所以美国领海共约有100万平方公里。

7.水热资源——中美基本相当都较适中,地形情况,中国远比美国地形复杂多样。资源情况: (1)能源资源——中国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00万亿吨,已探明储量超过40万亿吨,按照目前年开发35亿吨算,可用1万1千年。石油储量约1200亿吨,已探明储量230亿吨,按2010年产量2.05亿吨,可开采115年。其他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均为世界第一位,并遥遥领先。美国,能源储量,煤炭,约1万亿吨,石油约300亿吨,天然气较多。其他可再生能源水风日也很可观,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 (2)金属资源——中国几乎所有金属资源都居世界前列,目前几乎所有金属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产量第一的包括,铁,铜,铝,铅,锌,锰,钨,锡,锑,黄金,稀土等,中国资源中主要缺少钾盐(生产化肥),镍,铬等,对外依赖较大,但上面产量第一的各金属进口量也很大,自身储量也很大,要么第一或前三的储量。 美国的情况要差很多,历史上曾经很强,但现在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省的级别,约为我们的5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美国的资源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虽然品种相当就贫乏了一些,这主要是原始地理环境决定的,我们本来就是地形复杂多样,上天赐予。 难以利用土地(荒漠高山极寒等),中国共有约235万平方公里,其中有约6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沙地,另外有约1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美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沙化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

对比中美经济模式及民生情况

对比中美经济模式及民生情况 中美两国是世界前两位经济体,他们的经济发展状况及走势对世界影响很大。特别是当中国加入WTO后,就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了。因而,中国今天的发展已不仅只属自己“专属经济区”的范畴,还深系着全球化的问题。当下世界经济也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经济的走向,不仅事关中国的前途,还影响到世界的未来。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最终都体现在相互经济利益的搏弈上。各自经济发展模式都与政治体制密切关联,政府执政理念直接映衬在经济发展模式之中,并直接影响到经济走向及民生情况,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到民生领域上去。下面我们对比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各自政府理念及其民生结果。 一、美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的经济总量全球第一。作为一个老牌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市场经济非常成熟,其经济走势也有自己的规律。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摆脱不了政治体制的束缚。美国也不例外,他的经济模式与其选举制度联系得很紧密,下面从其经济走势轨迹中就能看出。我们先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谈起。这次金融危机是因美国而引发,后来蔓延至欧洲直到全世界。它们有一共同点:都是表现为债务危机,欠了一屁股债。起因是消费者引起的次贷危机,很多人贷了款买房,由于房价下降,还不起房贷,于是引起了一串连锁

反应。只是在美国的债务主要是居民的消费债务,而欧洲债务危机则是在2010年达到高峰值,普遍称为是主权债务危机,实际上是政府负债。然而,居民消费负债和政府负债根源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两种债务可以互换。2008年美国采取了反危机措施,很快就把居民消费债务减下来了。一组数据显示:当年危机爆发时,美国居民储蓄率是-5%,也就是说居民负债超过居民储蓄。但是在美国政府采取措施后,2009年很快就变成了正数。美国居民储蓄率现在又恢复到正常,大概6%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费负债虽然下去了,但是政府负债却在飞速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债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其结果都是入不敷出,只是把老百姓的负债转嫁给了政府。为什么会发生债务危机呢?这就与其政体有着直接原因了,美国政坛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民主党为代表的中下阶层利益的派别称之为左派;另一派是以共和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派别叫着右派;左、右两派争得很激烈。左派认为政府应该多给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建设福利国家;右派则提倡自由放开、市场竞争。这种争论由来已久,危机一来,双方都要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因而对危机就有了各自不同的解释:左派认为出现危机是自由过分,尤其是金融监管不到位,出现了很多问题才导致了危机的发生;右派则认为是因为福利过多,借钱太多而引发的债务危机。我们先避开自由放开与高福利各有什么优缺

中美军事实力相差仍巨大

中美军事实力相差仍巨大 中美军事实力相差仍巨大,解放军发展才是硬道理 据美国军事观察家估计,其解放军的整体军事实力,近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最宽松的估计,也仅仅只相当于美军实力的三分之一,十二年前,其南联盟战争中,解放军与美军的差距更大,其整体实力,约为美军的四分之一。解放军与美军相比,其质量的差距明显,其差距比二战时期的日军与美军的实力差距还要大,二战时期,日军的军事实力约为美军的二分之一。 解放军与美军相比,其差距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 一、作战的经验方面,解放军远不及美军,中国大约有三十年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其三十年前的那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对于各兵种的协调,空军的应用,海军的应用,美军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说非常的丰富,解放军这方面的东西,多来源于课本,与美军相比,相差甚远。

二、武器方面仍有代差,中国的武器最拿得出手的是导弹,其次是坦克、火炮,再次是战斗机,最弱的是海军,其侦察力、武装直升机、导弹的拦截方面也远弱于美军,其差距就如二战时期的日军与美军的差距,物质的差距,事实上精神方面的力量是很难弥补的,这是由于我国军工人才科技创新方面远不及美国所至的,短期内很难追上。 三、战略态势上,美军处于决对的优势地理位置,在常规战争中,从理论上来说,美军可以攻击中国的任何经济军事地区,而中国对美国的本土攻击,从理论上来说非常的困难,就算攻击到了,如果没有用核武器,也不可能动其筋骨,伤其元气,中国没有俄罗斯那样的核子实力,在战略态势中,中国处于下风。 从这些因素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央为什么要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从经济上帮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害怕美国经济长期滑坡后,他们可能会选择战争来摆布危机,美国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势利的国家,绝对不会去做得不到好处的事情,只有中国与美国的共同利益纠缠得越深,利益相互勾结得越紧,两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才会越小。 有人说美国在抗美援朝中,也有比这惊人的军事优势,但中国当时不是一样打了,现今,中国比那个时期的强大多了,难道还怕了不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