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一、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二、课程类别: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三、授课教师:历史系08人文(2)班潘晓烨080703210

四、授课专业:全体七年级学生

五、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次课

六、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

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以及

两位皇帝的这些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的发展所起的影响

八、重点与难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它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朝时期罢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的形成,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相权被皇权所取代,使皇权达到顶峰,但是也由于这样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一)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难点:内阁制与丞相制;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归纳

九、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

关的内容。

2、依据教材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有所增减,扩展。

3、对教材所讲的清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养成自主

阅读与归纳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在前两个单元中我们见证了隋唐的繁荣,宋元灿烂的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首先老师先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兴起与建立(板书):

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人民饥寒交迫。这样的情况下,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了一支农民起义军。此时,有个叫朱元璋的青年人投身其中,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征北讨最终建立起了明朝。同学们通过老师这段描述大家是否能讲讲明朝建立的原因?

生:元末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归纳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应从它主观或者客观等方面入

手。由于明朝兴起的内容在课本中的内容不多,所以可以略讲。)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但是,我们都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通过战乱后的明朝它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巩固他的统治呢?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板书)

(1)措施一:地方:废除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师问:为什么要废行中书省?

生答:不利于中央集权

师总结:说起中书省就不得不提到元朝时设立的行行省制度,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而这三司分别属于哪三司在书本88

页的注释中也提到了,大家可以看书。

(2)措施二: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板书)

师问:丞相制度开始于什么时候?

生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

师问:那又为什么要废除了?

生答: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师总结:同学们都说的很对,既然丞相都被废除了权利都集中在皇帝身上那为什么又有内阁的形成?请同学们阅读书本89页的绿体字的部分后回答老师这个问题。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皇帝每天要处理400多件国事,且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师:是的,繁忙的国事皇帝一个人是忙不过来的,而他也需要大学士们的帮忙才能处理完每天的公务。

过度:丞相的废除,六部分理朝务官员的数量就会增加。对此,对百官的监督是不可少的。

(3)措施三: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它不受法律监管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特务机构。

师:大家可以看书本上的例子,就可以看出皇帝对臣民的检查是无处不在,由此可知,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对明朝的君主专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天下的事物皇帝可由此来得知。很多史学家说朱元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皇帝,设立锦衣卫无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官员的腐败。

(4)措施四:明朝选拔官吏采用的是八股文,而且规定考试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

师问:科举考试在什么产生?

生答:始创于隋朝

师问: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到了明朝后又有哪些的变化呢?

生答:采取八股取士。

师:同学们在书本上看下何谓八股文。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它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束缚思想,败坏人才。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过度: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3、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板书)

(1)靖难之役

师叙述: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

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而最

后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2)迁都北京

师叙述:在燕王朱棣取得王位后就改北平为北京,并在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师问:那明成祖即位后采取什么的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生答(看书后):进一步加强君权,执行削藩政策,在锦衣卫之后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有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与侦查。

师:大家都说的很对,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总结下在明朝前期君主们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师生共同总结: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十一、课后思考:明朝的这些加强君主专制的政策的影响?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下,在下节课时我们进行一次课堂的小讨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南方的初步开发》教案川教版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 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记住 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 因和条件;2、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 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本课采用情境一一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等相关问题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 展状况进行归纳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设“历史沙龙”、“畅想天地”等开放式、参与式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 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维护祖国统一观念的教育。 4、认识即使在分裂时期历史仍然不断向前发展。 5、通过南方的开发,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开发的史实较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相关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四、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上课前放映有关太湖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南方美景,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而对我国南方的初步开发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的。(看我国南北分界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 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2、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 【知识梳理】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他就是__________。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央,废______,撤销__________。由_______分理朝政。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死后,继位的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最终,以________的胜利告终。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 2、________年,_________迁都北京。 3、为了加强统治,明太祖建立特务机构。明成祖时,又增设特务机构,由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问题探究】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2、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3、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课后作业-《夏天里的成长》 一、根据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妈妈认真地帮我把撕烂的校服缝.()好。 2.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照射下来。 3.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4.小梅尽.()心尽力地为班级服务,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了新任的班长。 二、读下面的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初夏的原野上,万物生机勃勃。cǎo píng()绿油油的,月季长出了一个个bāolěi(),gān zhe()已经长高了不少。远处的pù bù()因为下雨水量大增,背阴的石头上满是tái xiǎn()。蝴蝶翩翩飞舞,给这美丽的初夏原野增加了一抹灵动。 三、字词综合练。 1.“蔓”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先查部,再查画,其意思是 。 2.小明在作文中写道:“秋天,高梁涨红了脸。”这句话中有一个错别字是,应改为。 3.“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 生的看得见的长。” 这句话中“活生生”的意思是,像这样格式的词语还有、等。 四、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加上关联词,意思保持不变) 2.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 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1)句子主要从、的角度来写植物的生长,其中“一天可以长

出几寸”“一夜可以多出半节”表现了夏天植物生长的。 (2)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写。 五、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虽没有华丽的词汇,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B.人生的夏天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壮年时期。 C.人在夏天的“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D.“六月六,看谷秀”的意思是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长出穗的农作 物了。 六、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②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 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 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 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 了妈妈的一半大。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 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 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 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 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 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用“”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用文中原话回答)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政务;设置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靖难之役;明成祖迁都北京、设置东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对八股取士的评价,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是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不过经过接近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导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首安徽民谣《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就见荒。在这首歌谣里提到一位皇帝——朱皇帝,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朱元璋)他建立了哪个朝代?(明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朝代,明朝。板书: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明朝时如何建立的: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取代了哪个朝代?(元朝) 2、那么,元朝为什么会被灭亡呢?(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饥寒交迫的农民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在农民起义中,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他于哪一年建立了明朝?定都在哪? 1368年以应天为都城,改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当年秋天,攻下了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历史上南京名称的变化 教师提示: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那么最先在南京建都的是哪个朝代?三国时期的孙吴,以南京为都城,那时候称为“建业”。此后东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学习目标】 1、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 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 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学习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知识梳理】 一、明朝建立 年初,(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 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明太祖朱元璋 ①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除,设直属中央的,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②设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直接指挥。 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 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明成祖朱棣 建文帝看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威胁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 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继续执行政策; ③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自测】 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明朝建立是在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3、“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4、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 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 D.隋文帝、雍正帝 5、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什么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 B.三司 C.行省制 D.厂卫特务机构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隋朝时期,科举制创立 B.唐朝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C.宋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 D.明朝科举考生的答 卷分成八个部分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篇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 四篇 第1题【单选题】 三国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王朝的有( ) ①秦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江南开发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 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 A、曹操 B、袁绍 C、符坚 D、周瑜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历史课上刘老师给同学们三个提示“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刘老师将讲述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辽宋夏金元 D、明清 【答案】:

南方的初步开发

南方的初步开发 教学目标 1、了解孙吴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记住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 2、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本课采用学案导学法,让学生对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纳,讨论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初步总结南方开发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开发的史实较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相关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新田中学的谭老师,很高兴认识大家,相信我们今天会度过一节愉快充实的课堂。作为新朋友,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先欣赏“六朝古都”南京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导入新课:(放映有关南京的风光片) 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景色美不美?(美)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南京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而到南朝时它已发展成全国有名的大都会,当时名建康。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进了南京的发展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分钟) 课件显示课题: 15 南方的初步开发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暨赛课试讲稿 (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可直接为我所用。教学设计紧扣课后思考题,落实语文要素,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员学习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15《夏天里的成长》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夏天里的成长”。 3.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夏天可以穿裙子、吃西瓜、吃冰淇淋、能游泳,有长长的暑假……,但有一位作家梁容若,他和大家喜欢夏天的理由不一样,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夏天里的成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反馈 【识字与写字】 (1)强调字音。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老师来检查一下。请看这些词语,谁来读一读?你读。好,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平翘舌区分的很清楚。同学们注意,“苔藓”一词中“藓”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跟老师齐读两遍。好,铿锵有力! (2)指导书写。如,“瀑”字,右边下面的部件不要写成“水”;“缝”字笔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 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3分) 2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 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1阅读下列材料: [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截止到2011年5月中国海军已经先后派出八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4)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 ) A.经贸之旅 B.和平之旅 C.亮剑之旅 D.开辟之旅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例如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五六,有不可胜计而周知者”。材料二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作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1)材料一中的“倭寇”来自哪个国家?依据材料一分析“倭寇”主要活跃在哪一地区?给当地人民带来怎样的危害?

《南方的初步开发》 习题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控制南方的政权有() ①洛阳②魏③蜀④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制瓷业 C.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青瓷 D.造船业发达 4、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当时的造船中心是() 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称为()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 6、三国时期的“南中”是() A.今台湾地区 B.今广东、广西一带 C.今海南岛 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 7、下列属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内容的是() ①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②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③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④派卫温到达夷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9、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下列政权中,曾先后统一过南方的有() ①三国中的吴国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昭、司马炎B.司马炎、司马睿C.司马懿、司马炎D.司马昭、司马睿

1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 12、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13、南朝时,南方的造纸业迅速发展。成都是两大造纸中心之一,它主要出产的是()A.藤纸 B.宣纸 C.蜀笺 D.蔡侯纸 14、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建康 B.成都 C.洛阳 D.广州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6、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为都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最长?()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 17、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江南开发的重要原因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南朝 C.三国、两晋、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19、自三国时期,伴随着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 A.封建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C.南北朝之间民族矛盾尖锐D.对外贸易起步,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创新题 20、右图为风光秀美的会稽山风景区,你知道,三国时期,这里也曾因一项手工业而著名,请你猜一猜当时当地的特产是()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习题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习题) 一、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A.1368年朱温 B.1368年朱元璋 C.1421年朱熹 D.1421年朱棣 2、“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A.明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明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用八股文答卷,其实质是为了() A.加强君权 B.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鼓励考生独立思想 4、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5、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丞相②迁都北京③设立东厂④执行削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 7、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 A.朱元璋B.朱棣C.建文帝D.崇祯帝 8、靖难之役的实质是() A.削藩战争 B.争夺皇位的战争 C.分割战争 D.加强中央集权的战争 9.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 A.设置殿阁大学士 B.设六部分理朝政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10.下列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A.靖难之役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二、材料解析题: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材料二: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三: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1)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 (2)明朝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造成了材料二所说状况的出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状况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合作探究: 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唐朝完善与发展,再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历经1300多年至清末被废除,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却保留下来。请你结合自身体会说一说我们今天的考试在内容与文体上与明朝相比有哪些进步?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教案 川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教案川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突出成就;记住吴国卫温等人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使西南地区得到一定开发;记住建康(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以及开发的原因和条件; 2、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表现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本课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等相关问题吴蜀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归纳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学习共同体”。设“历史沙龙”、“畅想天地”等开放式、参与式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2、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3、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维护祖国统一观念的教育。 4、认识即使在分裂时期历史仍然不断向前发展。 5、通过南方的开发,认识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尤其是农业的发展)。 难点:南方开发的史实较多(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和相关的空间概念),容易混淆;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四、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上课前放映有关太湖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南方美景,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而对我国南方的初步开发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的。(看我国南北分界示意图)南方是相对于北方而言,地理学上的我国南方和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由于受三国鼎立的影响,本课的南方是指长江、秦岭以南地区。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同步练习2(川教版七上)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三国时期,控制南方的政权有() ①洛阳②魏③蜀④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最重要的是制瓷业 C.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青瓷 D.造船业发达 4、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当时的造船中心是() ①侯官(今福建福州)②番禺(今广东广州)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建康(今江苏南京)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称为()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澎瑚 6、三国时期的“南中”是() A.今台湾地区 B.今广东、广西一带 C.今海南岛 D.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一带 7、下列属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的内容的是() ①设置堰官管理都江堰②稳妥地处理民族关系③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④派卫温到达夷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A.东晋B.西晋C.北魏D.前秦 9、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下列政权中,曾先后统一过南方的有() ①三国中的吴国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昭、司马炎B.司马炎、司马睿

C.司马懿、司马炎D.司马昭、司马睿 1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②西晋③西汉④南朝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2、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 由北向南 C. 由东向西 D. 由西向东 13、南朝时,南方的造纸业迅速发展。成都是两大造纸中心之一,它主要出产的是() A.藤纸 B.宣纸 C.蜀笺 D.蔡侯纸 14、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 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A. 建康 B. 成都 C.洛阳 D.广州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 (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 16、西安、洛阳、南京和北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其中哪一个作

《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02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基础达标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5.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丞相,设六部 D.设立殿阁大学士 能力提升 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 B.宋词 C.四大名著 D.四书五经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废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以八股取士 5、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类似于() A、刘秀 B、杨广 C、李世民 D、赵匡胤 6、识图题: (1)请在右边《清朝疆域图》中填出北京和南京的准确位置。 (2)年,以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3)靖难之役之后,改为北京,于年,迁都北京,以加 强。 拓展探究 1.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 D.①不对②③④对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案 主备人陈子峰2011年四月27日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基本史实,以及加强君权的作用。 2、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一、知识梳理 一、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极度混乱腐败,灾害频发,各地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起兵反元。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丧亲,入皇觉寺为僧,后投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并逐渐成长为起义队伍的领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后改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元朝灭亡,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 即:1)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影响: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2)司法上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 3)思想上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影响: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以八股取士,严重地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眼界,他们只顾钻研经书和八股文,不讲实际学问,这是中国明代以后科技落伍的原因之一。但它能培养出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并且规定考试内容和形式,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过程,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 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巩固统治。 2)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统治买下了危机。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靖难之役是朱棣为登上皇位发起的战争,并因此而当上皇帝,即后世所称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改北平为北京,于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五、明成祖继续加强君主集权: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设立新的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东厂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及后来设立的西厂,合称厂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时期。明太祖通过“两废三设一改革”的诸项措施,大大加强了皇帝权力,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2)八股取士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后又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3)明成祖称帝后,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立东厂,是明朝君主权力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2.难点:(1)靖难之役意为平定祸难的战争,这里的祸难指建文帝改革太祖分封诸藩王的祖制,朱棣认为这是建文帝身边有奸臣挑拨离间亲族关系,贻害国家,因此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战争。(2)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 一、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二、课程类别: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三、授课教师:历史系08人文(2)班潘晓烨080703210 四、授课专业:全体七年级学生 五、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次课 六、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基础知识目标: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 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二)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以及 两位皇帝的这些措施对明朝的政治的发展所起的影响 八、重点与难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它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朝时期罢除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的形成,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相权被皇权所取代,使皇权达到顶峰,但是也由于这样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 (一)重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二)难点:内阁制与丞相制;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归纳 九、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等多种形式,以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 关的内容。 2、依据教材的内容,并对其中的内容有所增减,扩展。 3、对教材所讲的清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的阅读为主。让学生养成自主 阅读与归纳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师:在前两个单元中我们见证了隋唐的繁荣,宋元灿烂的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首先老师先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二)讲授新课: 1、明朝的兴起与建立(板书): 师: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人民饥寒交迫。这样的情况下,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了一支农民起义军。此时,有个叫朱元璋的青年人投身其中,他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经过多年的努力南征北讨最终建立起了明朝。同学们通过老师这段描述大家是否能讲讲明朝建立的原因? 生:元末统治腐朽;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归纳时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应从它主观或者客观等方面入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复习巩固第七十

最新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川教版复习巩固第七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是小华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 ) A、江南的开发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统称为南朝。南朝时经济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A、洛阳 B、建康 C、临安 D、宁波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宋朝时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段描述反映出当时的经济重心位于( )

A、黄河流域 B、淮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长江流域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史记·货殖列传》所描写江南地区因为地广人稀,土地垦殖常常采用火耕水耨(一种原始料种方式)。但这种局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改变,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B、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C、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下列朝代中基本并存的一组是( ) A、西周与东周 B、西晋与东晋 C、南朝与北朝 D、西汉与东汉 【答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