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科学下册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1教学实录 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1教学实录 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1教学实录 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1教学实录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

17.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师:乒乓球认识吗?

众生:认识。

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里面有空气,外面是塑料包起来的。

师:都玩过吗?

众生:玩过。

师:如果乒乓球踩扁了或挤扁了,你有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众生:有。

生:用热水泡。

师:怎么泡法?具体说说。

生:把瘪的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把热水倒进去,过一会它就会鼓起来。

师:还有什么办法吗?

生:用吹风机吹。

师:怎么吹法?

生:先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对准乒乓球瘪了的部分吹。

师:现在,我们用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行不行?

(一生用“吹风机吹”的方法上讲台演示,其余学生以小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热水泡”的方法实验。)

二、做足“假设”的文章挖掘学生个性思维

师:我看到大家采用这两种方法都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了,办法真好。但想想看,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不要讨论,自己认真思考。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写具体,表述清楚。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大约为8分钟。)

师:现在可以轻轻地讨论了,不要影响其他组。

(小组讨论,时间大约为3分钟。)

师:我大致听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这几种:

1.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受热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2.热水或电吹风里的热气渗透进去了,乒乓球里的气多了,所以像气球一样被鼓起来了;

3.外皮一泡,受热变大,于是鼓起来了。

你们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众生:第一种。

师:也就是说“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膨胀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这种想法可能性最大,对吗?

众生:对。

三、实验验证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师:假如我现在不相信你们刚才的假设,怎么办?

生:我想解释一下,有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是物体受热后会变大。

师:我还是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做一个实验,说明塑料外壳能传热,使里面空气膨胀,把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生: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口,加热烧瓶,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如果鼓起来,就能说明是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师:看来有道理,大家想不想试试他这种方法?

众生:想。

(师巡视指导,发现大部分小组成功,只有一小组气球没鼓起来。)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生:(略作思考):我们做这个实验是想证明热(空)气有没有从外壳渗进里面去。

生:我们是想看看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上升把气球胀大了。

师:我们看到的气球鼓起来是不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呢?

生:我觉得没有关系。

生:我认为也有道理。

(师演示:将套有气球的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烧瓶的瓶体部分——将烧瓶倒置过来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气球鼓起来了;将烧瓶口朝下吹,气球也鼓起来了。看来,气球鼓起来,与热空气上升没有多大关系。

生:我觉得他们说得不对,我们做这个实验是想看看原来瘪的气球受热后里面的空气会不会膨胀,气球会不会鼓起来。

生:我还有补充,以此再来证明我们刚才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把它顶出来了。

师:刚才我发现只有一组同学实验没成功,气球没鼓起来。你们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他们倒的热水太少了。

生:可能他们的水不够烫。

生:也许是他们倒得太慢了。

师:还是请你们一组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气球没鼓起来的,好吗?

生(委屈):我们一组的气球是破的。

师:不要紧,是老师没注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瘪的并且破了的乒乓球,那用热水泡,能不能重新使它鼓起来呢?

众生:不能

师(演示):看来,真的不能了。

四、回顾与拓展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怎样使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并努力寻找鼓起来的原因。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研究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我们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然后想办法;实现后,又提出一个新问题,乒乓球重新鼓起来是什么原因;再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分析结论。

师:在研究过程中,你又有什么问题产生了?

生:所有的物体受热后都会膨胀吗?

生:物体受热后会膨胀,那受冷后呢?

生:是不是热量越大,物体就变得越大并无限制大下去。

四年级科学下册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1教案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 17.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1.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实验验证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4.能在小组互动下了解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能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发现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师用:酒精灯、铜球架、热水、烧杯、带玻璃导管试管塞的玻璃容器、气球等。 学生用(每组一份):热水、瘪乒乓球、坏乒乓球、烧杯。 教学过程: 导入:从北京奥运会(乒乓球上所有奖牌都归中国)引申出国球,我也喜欢乒乓球,但是经常打坏球。如何让球鼓起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下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让我这些乒乓球鼓起来呢?”学生思考,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热水泡的方法。教师:“原来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正好我这里有瘪乒乓球还有烧杯和热水,下面我们就按课前分的小组进行一下实验,看看同学们的办法行不行。”发放器材,进行实验。其中注意提醒学生在用热水的时候小心烫伤。实验结束后问学生实验是否成功(基本上应该全部成功)。教师:“原来这个方法真的行,那是什么原因使球鼓起来的呢?”根据乒乓球的构造(内部是气体,外面是塑料皮)引导学生推断原因,基本上可以得到两个原因:一、气体膨胀使球鼓起来;二、塑料皮变形使球鼓起来。教师:“看来我们还是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球鼓起来的。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么?” 引导学生:如果是塑料变形引起球鼓起来的话,那么坏乒乓球也能被热水汤鼓起来。 一起用坏乒乓球做实验,结果肯定不能鼓起来。教师:“看来不是塑料变形引起乒乓球鼓起来的,应该是第一种原因了,下面老师来做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够发现什么道理。” 教师做气球实验。把小气球口固定在瓶口,保证密封。把整个瓶子放入热水中时气球鼓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瘪下去。教师:“同学们都看到了这个现象,那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科学现象?”学生可能说出正确答案,教师总结:没错,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乒乓球是由于气体膨胀鼓起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从怎样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样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了解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本课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遇冷遇热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这是学生们都知道的事情,并且他们对热胀冷缩现象也都有所了解。只是能不能用热胀冷缩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就不是他们可以经常考虑的了。另外气体、液体可以热胀冷缩,那么固体呢?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带着这样的问题来研究。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2.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4.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知道它们如何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以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有利之处和不利之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评价任务 1.学会自己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能够分析实验结果,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 瘪乒乓球、玻璃杯、热水、烧杯、烧瓶、带玻璃管的胶塞、红墨水、水、酒精、橙汁、酱油、可乐、小胶圈、记录表、蜡烛、金属垫圈、塑料瓶盖、木板、小钉、细线、气球、空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观察过吗? 2.演示实验:对试管里的水进行加热,学生看到试管里的水溢出来了。 3.演示实验:出示瘪乒乓球,把它放在热水中,瘪乒乓球鼓起来了。 4.生活中,冬天的电线比夏天的电线紧等生活现象。 请你根据以上三种情况提出自己的问题。 5.学生汇报。 二、探究学习 (一)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教师出示瓶装液体商品:这是我刚从商店买来的瓶装商品,同学们看一看,里面装的都是什么?(橙汁、酱油、白酒、墨水)这些瓶装商品有哪些相似之处? 2.学生猜想、汇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实录-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实录-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版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物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那么声音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 生: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很好,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会使物体发生振动,那么老师现在讲话,旁边放着气球皮,声音传到了气球皮上,那气球皮振动了吗? 生:振动了 师:那你有什么方法能让气球皮的振动被我们看到? 生1:在气球里充满气,然后很轻,把小振动放大 生2:对气球皮吹气 生3:先吹一点气,让里面有空气 生4:在气球里装水,然后对着讲话,如果对着讲话,气球皮就会振动 生5:让气球皮绷紧,让它变得很敏感

师:那老师把刚才同学的想法综合一下,再加上老师的方法,我给你们提供了细盐,把气球皮绷紧,把细盐轻轻地撒在气球皮上,那利用什么现象说明气球皮在振动? 生:看到盐在跳动 师:很好,那怎么来发出声音? 生:用棒子敲 师:用棒子敲是用力了,不行 生:吹气 师:这样会把盐吹跑了,其实我们可以采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将作业本卷起来竖直朝下,发m的声音。今天的实验因为细盐很轻,我们不能对着细盐吹,我们只能靠近细盐吹。注意变观察边记录。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 师:你们小组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盐跳起来了 生2:我们4个人一起发出声音时,跳到了外面 生3:盐向外扩散 师:你们都观察到细盐的跳动了吗? 生:都观察到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空气在振动 生2:声音在振动 生3:说明了气球皮在振动 师:这个实验证明了我们发出声音可以让气球皮振动。那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人的耳朵里也有一个结构类似气球皮。你们知道吗? 生:耳膜,鼓膜 生阅读资料了解耳膜 师:耳膜很薄,具有弹性,听的声音让它发生振动 师:那我们人的耳除了耳膜,还有哪些结构?阅读书本57到58页,了解人耳有哪些结构,每个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 师:哪组来汇报? 生:耳道,耳屎在这里。鼓膜,耳蜗,跟蜗牛一样。听小骨,作用是听声音的。 师:谁来说说听小骨的作用? 生:将声音振动传递到内耳 师:他说有耳蜗、耳道、鼓膜、听小骨,你还有什么结构?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科版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不断在变化的,比如水结冰、铁钉会生锈,那么当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今天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是大家所熟知的两种物质,黄豆和沙,在你们的印象中,黄豆和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生:“黄豆是圆的,黄色,颗粒较大,表面光滑。” 生:“沙的颗粒比较小,表面比较粗糙。” 师:“如果我们将两者混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两者会发生变化吗?” 生:“不会。” 师:“是吗?那我们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看看,看看它们是不是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混合黄豆与沙 师:“黄豆与沙混合后,黄豆发生变化没有?沙发生变化没有?” 生:“没有。” 师:“没有?是么?可以证明吗?” 生:“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开,这样就可以证明黄豆还是黄豆,沙还是沙?” 学生分离黄豆与沙 师:“黄豆与沙分开后,我们看到黄豆变化没有?沙变化没有?” 生:“没有。” 师:“它们的原有属性发生变化没有?”

生:“没有。” 师:“黄豆与沙混合后它们的原有属性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称作它们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同学们请看,我把这张纸折叠,纸张发生了变化没有?它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了没有?” 生:“没有。” 师:“确实,纸张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它的本质如同黄豆与沙的混合一样,并未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看看把白糖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白糖会不会出现新的变化。” 出示白糖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白糖在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生:“老师,我觉得白糖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加热后白糖不是白色的了,会变成红色或者棕色。” 生:“老师,我觉得白糖的状态会变,白糖是固态的,加热后,会变成液态的糖浆。” 师:“刚才,几位同学猜测了白糖可能会发生的变化,现在请各组在组内自行进行猜测,并且把你观察到的白糖,和所猜测的加热后的白糖,一同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学生小组讨论,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猜想与同学们相互分享。” 学生上台,用实物展台展示本组猜想,教师总结。 师:“在刚才几个小组的发言中,同学们普遍认为,在加热过程中,白糖的状态,会发生改变,会由固体变为液体,颜色会又白色变为红色、棕色甚至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2至64页。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奠定基础。本课从怎样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样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了解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学生已经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一些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认识。而对固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了解又甚少,因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而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气体又摸不着看不到,所以学生不容易观察,对其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容易理解。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采用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体验液体、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简单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ESE)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2、能举出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利用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如铁轨接缝等)。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 1、实验材料:瘪乒乓球、开水、烧杯(一套);烧杯、铁架台、冷水、火柴、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器(金属球、铁环)、酒精灯(一套);烧瓶、气球、热水、烧杯。完全相同的未开封的可乐两瓶(其中一瓶用冰箱冻成冰)。 (二)学生:(学生实验材料共5套,预计分5个小组进行实验)瘪乒乓球、开水、烧杯;带链的铁球、刚好能使铁球通过的铁环、酒精灯或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马铃薯在液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堂实录T:大家都看到这儿有一张图片?是什么? S:马铃薯 T:俗称? S:土豆。 T:我们这节课借助“马铃薯”来继续研究物体的沉浮问题。 T:大家先来预测一下,马铃薯在清水中的沉浮情况是怎样? S:沉。 T:OK。接下来,我要做一件事情,擦干,再放入到另一杯同样多的液体里。 T:怎么会这样?同一块马铃薯怎么会一会儿浮一会儿又沉呢? S:那是一杯食盐水。 T: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吗? S:是的。 T:大家都认为这杯“液体”有问题。 T:刚刚大家都认为这杯是食盐水,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验证一下? S1:用蒸发方法 T:可以利用我们四年级学过的蒸发方法。还有吗? S2:用手沾一下,让后尝一下。 T:可以吗? S:可以。

T:这杯水我拿给你们让你们尝一下,你们敢不敢? S:不敢。 T:实验室的xx,可以往嘴里放吗? S:不可以。 T:那看来,这个方法不太安全也~还有什么办法? S3:烧干的办法。T:具体说说怎做? S3:把水烧干,然后就可以留下xx。 T: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和刚刚这位同学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发的原理。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S4:用蜗牛,蜗牛碰到盐水就会缩回壳里去。 T: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办法的? S4:我原来试过。 T:看来还真是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平时在生活中都在不断地探索奥秘。还有吗? S5:划一个伤口,然后放进去,伤口沾到盐水就会痛。 T:这个办法怎么样? S:可以啊,伤口会痛也~~ T:可以是可以,但是会不会代价高了一点点啊?要伤害自己来证明这是一杯盐水啊! 刚刚大家说了很多的方法,我们来选一种比较科学的好不好? 来看这里。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视频】【板书:课题】 T:大家知道具体操作方法了吗?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温度和温度计_教科版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温度和温度计教科版 一、课前交流 1.谈谈学习科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科学课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你喜欢上科学课的理由? 生1:在科学课上我知道了很多科学知识。 生2:我在科学课上了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 师:你在科学课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增长了见识。 生3:我喜欢做实验,科学课能做很多有趣的实验,所以我喜欢上科学课。 师:你在科学课上学会了科学探究!在科学探究中获得了快乐。祝贺你! 生4:科学课里我们能一起做实验,一起讨论,非常有意思! 师:你学会了和同学合作。 师:在科学课上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还学会了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同学合作,收获了很多快乐,所以同学们都喜欢上科学课!是吗? 2.交流课堂注意点: 师:那上好科学课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注意爱护实验器材。 生2:举手发言声音要响亮。 生3:老师和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听。 师: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还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

生4:做实验要认真,观察要仔细。 生5:要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师:做好记录很重要,大家在做记录的时候可以简洁一些。 师:上好科学课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老师希望大家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学学习中,动手动脑学好科学,获得科学学习的快乐!好吗? 二、了解温度 1.导入: 师:(出示1号、2号两杯水)这是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呢? 生1:1号杯是热水, 2号杯是冷水。 师:能说出你推测的理由吗? 生1:因为1号杯上有水蒸气,2号杯没有。 师:这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根据小水珠你推测出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能运用生活的经验来推测,非常好!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请同学来验证一下。 (指定前排一同学验证,该学生双手同时摸这两杯水,并告诉大家答案)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摸的方法知道了这两杯水的冷热差别,但是要想具体知道1号杯的热水比2号杯的冷水热多少,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温度计来量一量。 2.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温度计这种重要的测量工具(板书:温度计),它是我们生活中来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就是温度的重要工具。(板书:冷热程度、温度)师:在我们生活中像1号杯水这样比较热的物体,它们的温度比较——(高),像2号杯

四年级科学下册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 1教学实录 冀教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第五单元有趣的变化 17.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师:乒乓球认识吗? 众生:认识。 师: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里面有空气,外面是塑料包起来的。 师:都玩过吗? 众生:玩过。 师:如果乒乓球踩扁了或挤扁了,你有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众生:有。 生:用热水泡。 师:怎么泡法?具体说说。 生:把瘪的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里,把热水倒进去,过一会它就会鼓起来。 师:还有什么办法吗? 生:用吹风机吹。 师:怎么吹法? 生:先把乒乓球放在杯子里,(再)用吹风机的热风对准乒乓球瘪了的部分吹。 师:现在,我们用刚才的办法试试,看看行不行? (一生用“吹风机吹”的方法上讲台演示,其余学生以小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热水泡”的方法实验。) 二、做足“假设”的文章挖掘学生个性思维 师:我看到大家采用这两种方法都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了,办法真好。但想想看,乒乓球为什么能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或画下来。不要讨论,自己认真思考。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写具体,表述清楚。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大约为8分钟。)

师:现在可以轻轻地讨论了,不要影响其他组。 (小组讨论,时间大约为3分钟。) 师:我大致听了一下大家的意见,有这几种: 1.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受热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2.热水或电吹风里的热气渗透进去了,乒乓球里的气多了,所以像气球一样被鼓起来了; 3.外皮一泡,受热变大,于是鼓起来了。 你们觉得哪种可能性最大。 众生:第一种。 师:也就是说“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膨胀后的空气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这种想法可能性最大,对吗? 众生:对。 三、实验验证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师:假如我现在不相信你们刚才的假设,怎么办? 生:我想解释一下,有一种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是物体受热后会变大。 师:我还是不懂,怎么办? 生:可以做一个实验,说明塑料外壳能传热,使里面空气膨胀,把瘪的部分顶出来了。 生:可以把气球套在烧瓶口,加热烧瓶,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如果鼓起来,就能说明是空气受热膨胀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师:看来有道理,大家想不想试试他这种方法? 众生:想。 (师巡视指导,发现大部分小组成功,只有一小组气球没鼓起来。)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生:(略作思考):我们做这个实验是想证明热(空)气有没有从外壳渗进里面去。 生:我们是想看看是不是空气受热后上升把气球胀大了。 师:我们看到的气球鼓起来是不是与热空气上升有关呢? 生:我觉得没有关系。 生:我认为也有道理。 (师演示:将套有气球的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烧瓶的瓶体部分——将烧瓶倒置过来吹。)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烧瓶口朝上,用吹风机吹,气球鼓起来了;将烧瓶口朝下吹,气球也鼓起来了。看来,气球鼓起来,与热空气上升没有多大关系。 生:我觉得他们说得不对,我们做这个实验是想看看原来瘪的气球受热后里面的空气会不会膨胀,气球会不会鼓起来。 生:我还有补充,以此再来证明我们刚才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把它顶出

小学科学《热空气》教学实录

《热空气》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二、展示实验材料,探究“热气球上升”实验。 (1)探究实验方案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研究热空气的特点,研究是不是热空气使得热气球上升,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 展示并介绍材料:酒精块、火柴、磁盘、湿毛巾、塑料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能做个“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吗?如何设计你的实验方案呢? 生:把酒精块放在磁盘里,用火柴点燃,然后把塑料袋放在上面。 师:你的描述真清晰,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你们和他的一样吗? 生:有些不一样。 师:下面请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并在“实验记录一”上画出或者写出你们的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哪个小组能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找一个组交流实验方案。 师:他的方案可行吗,你们和他的一样吗?咱这位同学真是聪明,大家把掌声送给他吧。 记录单一:探究热气球上升实验 小组: (2)播放微视频指导实验

为了更好的指导同学们做实验,老师还特意做了一个视频,请大家仔细观看,老师一会儿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的地方。 大屏幕播放微课视频。 师:知道了如何做实验,在实验时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些地方呢? 学生:塑料袋要离火焰远一些。 学生:用湿抹布灭火时,等会儿要拿起来看一看是否熄灭。 老师表扬:1.你真细心。2.你考虑的真全面。3.你真是个有心人。 师:听完了同学们的提醒,老师也有几条想提醒你注意的。 屏幕展示。 a. 酒精块要正确使用,用火柴点燃,实验结束后马上用湿毛巾熄灭。 b. 用手抖一下塑料袋,撑开塑料袋,等袋子充气鼓起来,有了向上的趋势时,再同时松开手。 c. 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d. 实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器材并坐好。 (3)学生实验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交流 师: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声,知道大家肯定成功了,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记录。 学生到投影仪上展示并描述实验记录。(找三个组展示) 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后体积;重量会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会。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7课《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教案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7课《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教案冀教版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使学生进行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能力与过程 引领学生体验“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用具 热水、吹风机、瘪的及破的乒乓球、烧杯、烧瓶、气球、球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对比、归类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引入: 1.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现象,你注意到了吗? (展示)教师展示相关的一些现象。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学生猜想茶壶中的水没有烧开为什么会溢出?商店的瓶装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4.学生选择材料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活动1: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教师)讲解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 1.分组实验 2.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教“膨胀”这个词。)

小学科学课《摆》课堂教学实录

《摆》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引入课题:1583年伽利略在教堂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吊灯风吹后均匀微微晃动,通过脉搏测定发现了摆钟原理,摆每次摆动的时间不变。从而制造出了准确的计时工具---摆钟。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摆的运动快慢与摆长的关系。 教师放微视频《摆》,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视频看完了,你知道摆的结构了么?摆是有摆锤,摆线组成。不同摆,摆线长短,摆锤重不同, 【学生一】回答:我知道了,摆是有摆锤, 【学生二】回答:摆是有摆锤,摆线组成。 【教师】你们说的非常好。摆是有摆锤,摆线组成。不同摆,摆线长短,摆锤重不同。 【教师】提供一个思考图片,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家里的摆种太快或太慢会影响上学和上班如何解决? 【学生一】学生思考。 、【教师】其实这个问题是与白的快慢决定的。大家猜想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组讨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谈话:同学们,根据摆的结构,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可能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 可能与摆重有关,摆重越重,摆的越快

可能与摆角有关,摆角越大,摆的越快 【教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秒表的使用方法。教师按学习小组发放到六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学生】操作练习,兴趣高。 【教师】学会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教师】教师发放摆的制作材料,每组六根细线六个螺母。 【学生】制作不同长度的摆。 【学生】指定拿摆人,计时人,数数人然后集体操作练习。 【教师】六个小组,测定六个摆的摆动次数。记录数据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学生】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 【教师】同学们现在能解决家里的摆种太快如何解决? 同学们现在能解决家里的摆种太慢如何解决? 【学生】学生回答。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科学到的知识。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案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下河乡中心学校武明杰老师 一、本课介绍: 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入手,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种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得到热胀冷缩这一科 学原理。本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 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 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液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引导学生经历 对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探究的过程,认识到由于球内空气受 热膨胀而使乒乓球鼓起来了。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 探究过程,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培养实验操 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了解气体、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小球的变化体会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热水、吹风机、瘪的及破的乒乓球各一个、小烧 杯、小烧瓶、气球 2、学生用(每组一份):抹布、热水、瘪的及破的乒乓球各 一个、小烧杯、小烧瓶、气球、大烧杯、纸、笔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变化,谁来说说你观察到那些变化 (例如,四季变化、植物变化) 2、我也观察到一个变化,出示教案,板书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主题 师:你们会打乒乓球吗? 生:会打。 师:在打球的过程中,有把乒乓球打坏的时候吗? 生:有,有时候打瘪了,有时候打破了。 师:为什么会打坏呢?乒乓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生:里面有空气,外面是塑料包起来的。 师:都玩过或见过吧? 生:是,玩过。 师:如果乒乓球被踩扁了或者挤扁了,你有什么办法使它重新鼓起来吗?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造一艘小船教科版 课前谈话: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张铝片(手举铝片),如果把它放在水面上会怎么样? 生:浮、沉 师:请看!(轻轻地把铝片放进水面上) :师:我在想:这上面能放弹珠吧,你们认为能放几颗? 生:2颗、7颗、8颗、…… 师:到底能放多少呢,就让我来试一试。请大家给我点掌声!(教师在铝片上试放弹珠,边放边数。) 师:发现了什么? 生:弹珠要滚走了…… 师:现在一张铝片上可以放()颗弹珠,要使这张铝片上放更多的弹珠,你们有什么好方法? 生:用胶布(你是怎么想的?)、造船……… 教学过程: 一、造一艘小船(大约5分钟) 师:好方法!我们()班的小朋友就爱动脑筋!那你们能利用这一张铝片造一艘小船吗? 生:能! 师:今天就来造一艘小船。(板书课题) 师:在造船前每组要先想一想:小船怎样造?最多能装几颗弹珠?接着比一比,哪一组造船的速度最快?瞧一瞧,哪一组记录地最认真!(投影和介绍:记录单) 生:(理解记录单) 师:为了不相互干扰,请大家轻轻地讨论和造船,船一造好的立刻举起来!下面请材料员拿出桌子下的一号信封,开始!! 生:动手操作(约2分钟) 师:巡视指导 师:这一组速度最快!(环顾全体)哦,小船都造好了,哪一组第一个介绍?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手举船)我们觉得可以装()颗弹珠。

师:预测可以放()颗弹珠,是怎么想的?(当你们放第()颗时,铝片和弹珠会怎么样?) 生:因为老师用一张平的铝片能放9颗,而我把四周折起来…….. 二、哪艘船装得多(大约15分钟) 师:刚才大家都是猜测的,那实际上装运弹珠哪一组最多呢?怎样去证明? 生:做实验!! 师:有道理!等一会儿给每一组18颗左右的弹珠。但实验前我提个要求:操作员每放一颗弹珠时,其余的小朋友都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马上在“我们的发现”--------(手指记录单)中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会观察,记录得最认真!现在请材料员按顺序上台领取弹珠! 生:实践操作。(约5分钟) 师:巡视指导。 师:请材料员把弹珠收起来,看一个保管得最棒!!! 生:整理和保管弹珠。 师:1、哪一组预测和结果的颗数比较准的?(2、哪一组造的船装运弹珠是比较多的?)生:举手 师:了不起!请上台给大家展示,带上记录单,我们掌声有请!!(投影学生记录单)生1:(展示船,对着实验记录单)我们组预测能装()颗,结果可以装()颗。 师:你们为什么预测得那么准呢?当时你们怎么想的? 生1:因为。。。。。。。 生2:(展示船,对着实验记录单)我们组预测能装()颗,结果可以装()颗。 师:哇,厉害,远远超过预测呢! 师:你们组设计的船你觉得为什么能放那么多的弹珠呢? 生:(放在投影仪上介绍)因为……….. 师:那在放第()颗时发现了什么? 生:小船倾斜了、弹珠滚动………. 师:(板书--------倾斜)倾斜了怎么办?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2至64页。 教材与学情分析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天气变化、物态变化和生物变化之后,引导学生学习物质的变化,包括一些可逆的和不可逆变化过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奠定基础。本课从怎样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样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在实验中了解物体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学生已经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一些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认识。而对固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了解又甚少,因为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而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气体又摸不着看不到,所以学生不容易观察,对其热胀冷缩的性质不容易理解。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生活活泼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采用实验操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体验液体、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ESE)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2.能举出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利用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如铁轨接缝等)。 教学准备 一、教师: 1.实验材料:瘪乒乓球、开水、水杯(一套);烧杯、铁架台、酒精灯、冷水(一套);打火机、带链的铁球、刚好能使铁球通过的铁环、酒精灯或蜡烛(一套);已经充少量空气的气球(鸡蛋大小)、热水、水杯、使气球刚好通过的铁圈(一套)。完全相同的未开封的可乐两瓶(其中一瓶用冰箱冻成冰)。 2.PPT课件(火车铁轨设计原理视频短片、火烤生锈的锣丝母使其从锣丝杆上拧下来的视频短片、一些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图片) 二、学生:(学生实验材料共5套,预计分5个小组进行实验)瘪乒乓球、开水、水杯;金属垫片(每套4片用铁丝捆系能吊起来)、蜡烛、打火机、水平钉着两个铁钉(刚好能让金属垫片通过)的木板;热水、水杯、使气球刚好通过的铁圈;已经充少量空气的气球(鸡蛋大小)、使气球刚好通过的铁圈、热水、水杯。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热起来了_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热起来了教科版(一)引入: 师:今天天气有点冷,我的手冰凉的,谁有最简单的方法让我的手暖起来? 生:两只手相互搓一搓。 师:“那我们来试试。”边说边搓手。 全班学生一起来进行由慢到快的搓手,感受搓手是否真的能带来热。 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 生:手在摩擦的时候产生了热。 师:你说的真好,摩擦能产生热。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热起来的一些方法。 教师板书:热起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搓手,既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热起来的感觉,引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认识使我们热起来的方法 师:当我们的身体感觉冷时,有哪些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学生分组交流后汇报。 生:我们可以开电暖气。 生:可以到太阳下晒一晒。 生:可以吃点热的食物。 生:还可以坐在火堆边烤火。 生:多穿点衣服,或者到操场上跑一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晒太阳、火堆、电暖气、吃食物、做运动、多穿衣服 2、分析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师:这些方法为什么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生:电暖气送出的热风是有热量的。 生:太阳也能给我们带来热量,还有火堆也提供给我们热量。 师:吃食物为什么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呢? 生:食物是热的,比如热气腾腾的面条,我们吃了就热起来了。

师:你描述的真具体,我现在就好像吃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冷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热量吗?比如说一块巧克力、一个苹果。 生:不能。 生:冷的食物也能给我们提供热量的,比如我们在超市里卖的零食吧,包装袋上都会写着能提供多少热量,热量太高的食物吃多了容易发胖。 师拍手肯定:你的知识可真丰富,对呀!食物都是具有热量的。 教师板书:提供热量 师:这些物质都可以直接给我们身体热量,使我们热起来。那跑步、踢足球等运动呢?它又是怎样让我们热起来的? 生:运动产生了热,因为运动后我们就会满头大汗。 师:在运动的时候,人的血液循环加快,体内的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加快了分解,转换成了热能,使我们感觉到了身体变热了。简单的说,是血液循环加快,使得身体产生了更多的热。 教师板书:血液循环加快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生:衣服吸走了我们身体的热,衣服就具有热量了。 生:衣服不具有热量,它阻挡了外面的冷气进入人体。 生:我也觉得衣服是吸收了我们身体的热量。 生:我认为衣服是不具有热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是否生热的问题 1、利用生活经验有理有据的推测 师:现在同学们有两种不一样的观点,老师请大家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我们多穿衣服之后就会觉得热,所以衣服就给我们身体增加的了热量,我用手摸摸自己的衣服也是热乎乎的。 生:衣服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没有穿身上的衣服,你手摸一摸是不会热的。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1放大镜_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1放大镜教科版 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6:38) 师:大家都知道老师是从天台赶过来,对吧!今天也没有空着手来,带来了一份礼物,是一张纸条,可是这么小的字,怎么才能准确地获得上面的信息呢? 生:可以利用放大镜的放大原理来看清上面的字迹。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关于放大镜的知识。 【板书】放大镜 师:那给你一个放大镜,你会正确的使用它吗?会不会? 生:会。 师:那试一下吧,现在请组长把信封里面的纸条拿出来,分给同学,还有每个同学一个放大镜,使用的时候你可一定要想好了,我是怎么用这个放大镜,开始。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小纸条) 师:看到什么了,怎么都站起来了,你过来,刚才我看你站得最早,跟大家介绍,你为什么要站起来,其他同学请坐吧。 生:我用放大镜的放大原理看到纸条上的一些字。 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生:起立向老师和后面的老师挥挥手。

师:大家看到这个内容了吗? 生:看到了。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使用这个放大镜的? 生:将放大镜在眼睛和纸条之间调整。 师:怎么调整? 生:向后就能够放大,越往后就越能放大。 师:那么为什么不再往后一点呢? 生:再往后又看不见了,模糊了。 师:清楚吗? 生:清楚。 师:那么放大镜刚才我们主要可以看做是三个点,一个是被观察的对象把它称为物,还有放大镜,另外一个点就是眼睛。我们用简单的3个字来概括,目,刚才这位同学放大镜离眼睛怎么样? 生:比较远。 师:比较远,我们把这个字写得远一点,他刚才观察的时候移动了的是谁啊?移动了放大镜,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简单地称为动镜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观察方法? 【板书】目镜物

2019-2020年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7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课后辅导练习二十

2019-2020年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17 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课后辅导练习二十 第1题【单选题】 在瓶子里装满醋,不盖瓶盖,在火炉旁使醋受热,可能发生的情况是醋( )。 A、溢出来 B、液面下降 C、液面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把一个塑料瓶敞开盖放在开水里烫一烫,拧紧瓶盖,然后把塑料瓶从热水里拿出来,放在冷水里。塑料瓶会( )。 A、膨胀 B、变瘪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木板隔成小块,目的是为了( )。 A、施工方便 B、防止往下渗水 C、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瓶子里装满热水,等水冷了以后,液面会(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夏季架电线,一般要松一点。(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冬天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绷得比较______,夏天比较______。【答案】:

第7题【填空题】 瘪乒乓球放入到热水中会______起来,向瘪乒乓球上扎一个小孔再放进热水中______鼓起来。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一壶水放在火炉上,水还没有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因为水受热______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课题】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烧瓶、橡胶塞、玻璃管、红墨水、小皮圈、烧杯(2个)、冷水、热水。 【实验过程】1、组装实验装置:(将烧瓶装满红色的水并塞上橡胶塞,在玻璃管上用小皮圈做记号。)2、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现象。3、将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A在热水中,水面比小皮圈的高度高,在冷水中,水面比小皮圈的高度低。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水和水蒸气教科版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水和水蒸气教科版 一、导入 1、教师用湿毛巾擦黑板。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3、汇报。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吗? 5、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板书:水 2、师:如果说水跑到空气中去了,那么现在我们来观察桌面上的烧杯。前几天你们观察过,水位正好在100ml,现在你们再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水减少了吗? 3、学生描述。 4、师: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到烧杯中,更没有人为的动作,那么它怎么会减少呢?水变成了什么? 5、师:烧杯里的水现在正在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我们能看到水蒸气吗? 课件出示: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肉眼无法直接看见。 6、虽然我们看不到水蒸气,那么你们能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烧杯里的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我们周围空气中的现象画出来吗? 7、学生画图。 8、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汇报,说出自己的想法。 9、教师课件演示杯子里的水蒸发的过程。 10、课件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板书:蒸发 刚才我们举的例子,都是蒸发的现象。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教师提问:蒸发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让一条湿毛巾更快地变干,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你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办法听起来都很好,但是不是切实可行呢?我们通过实验来

研究,先来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我们该怎样来验证呢?(做实验)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两只汤勺,一杯冷水,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你们想怎么研究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说一说。 4、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 5、交流。(先让学生充分说出实验设想,教师随机引导) 6、实验中我们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7、教师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两只汤勺各用滴管滴入一满管的水。 (2)将一只汤勺放在蜡烛外焰上加热,另一只勺口水平摆放,不能让水流出。注意观察水蒸发时的现象。 (3)注意安全,观察时,眼睛不要太靠近加热中的汤勺。不能直接接触加热过的汤勺。 8、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9、汇报,交流: (1)哪只勺里的水蒸发得更快?板书:(把“问号”去掉) (2)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蒸发时还有哪些新的现象? 板书:白汽 10、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板书:受热、液态、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师:我们身边的河流、大海、湖泊中的水一直在不断蒸发,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了,那么水越来越少,最后这些河流、大海中的水不是要干了吗?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的水蒸气吗?(下雨) 2、你猜猜雨是什么形成的?(师指着板书)质疑: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板书:?让水蒸气变成水需要什么条件?你们猜猜看。板书:——? 3、学生讨论,交流。板书:遇冷 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再通过一个小实验来证明。 4、教师讲实验要求并演示。 往一只小烧杯中加入半杯热水,然后用一只烧杯瓶口朝下,倒扣住杯口,观察烧杯上发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