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

【摘要】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Shanghai, this paper positions Shanghai as the global city with the ful capacity of global resources al ocation,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and lea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placing Shanghai in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overal evolu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poses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positioning.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special idea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patial pattern of cities, world 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6页(P7-12)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演化;发展思路

【作者】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1

当前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处于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引领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聚焦区域层面的宏观发展格局,构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一体化的城镇空间网络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分析出发,总结其总体发展演化的规律,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总体目标、定位和发展的总体思路。

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基本特征

长三角城市群从狭义上的16市到广义上的两省一市(面积10万km2,人口超过7 240万人),到泛长江三角洲概念中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空间范畴在经历不断的演绎过程。在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形成若干次区域,如苏锡常、扬镇宁、环杭州湾及温台城市群等。徐康宁等(2005)将长三角城市群的特征概

括为:我国城镇最为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之一,有数量上呈现“金字塔型”结构的特大、大、中、小城市构成的完善的区域内部城镇体系,以及从直辖市到副省级、地县级城市的行政建制体系①徐康宁,赵波,王绮在.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M]. 经济学研究,2005(5):1-9。。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包括基础设施体系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城市群域的“同城效应日益显著”;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水平提高,公共和社会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核心区域城市体系布局上呈现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偏少的扁平状结构②郁鸿胜. 建立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上海市域城市群研究[M]. 科学发展,2009(11):76-81。。

长三角城市群的现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1)“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人口和生产要素密集;(2)核心城市上海在城市群中扮演着“区域性核心城市”与“第六大城市群龙头城市”的双重角色;(3)长三角区域内部联系紧密,已形成较成熟的次级区域,且跨越省级行政区的区域交流合作;(4)有众多优良世界级港口;(5)便捷的区域交通联系及成熟的基础设施网络。

基于以上基本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如下特征:(1)内部经济、城市空间经济、经济全球化体系地位分异显著;(2)空间经济

呈现以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并出现网络发展特征;(3)人口众多、资源匮乏与生产效率较低,人地矛盾突出;(4)“行政性、等级性经济”向“网络性、互补性经济”的转轨发展;(5)交通、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空间格局变异;(6)技术创新内生化与上海向世界城市迈进。

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发展演化

2.1 长三角区域空间处于不断重组过程,但总体上遵循了圈层式/多中心的空间演化

特征, 形成了“Z”字型的城镇密集走廊

上海、杭州等传统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区域中的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苏州、南京乃至

更加外围的合肥等城市的经济份额在上升,遵循了从中心到外围的空间演化规律,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外资的利用也由相对集中于上海、苏州向其他城市加速转移。“宁—苏锡常—沪—杭—甬”一线依托大中城市与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密集的城镇走廊,同时也是区域内最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发展带(表1)。

表1 长江三角洲的多中心化趋势注:中心度=一个城市的某项指标/所在比较地区该指标的总和.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2012。实际利用外资中心度(%)上海 2001 长三角地区 20.02 48.53 30.94 2011 16.52 27.72 19.78南京2001 长三角地区 4.64 8.06 6.34 2011 5.29 5.13 5.60苏州 2001 长三角地区7.10 3.95 21.24 2011 9.23 8.90 14.15杭州 2001 长三角地区 6.33 6.95 3.54 2011 6.07 6.35 7.41宁波 2001 长三角地区 6.33 6.95 3.54 2011 5.22 5.32 4.41合肥 2001 长三角地区 1.46 1.82 1.24 2011 3.13 2.74 2.85城市年份(年)所在比较区域 GDP中心度(%)财政收入中心度(%)

表2 苏锡常市辖区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一览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09。城市年份市辖区非农人口(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苏州 2003 127 4.46 149 16.37 2008 158 318无锡 2003 173 5.30 175 2.19 2008 224 195常州 2003 107 1.98 92 5.63 2008 118 121非农人口年均增长率(%)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

2.2 区域内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处于快速增长期, 快速郊区化特征明显

市场条件下经济要素向高等级城市的集聚、政府推动的土地国有化进程与工业园区建设、经济机会激励带来的跨区域人口迁移以及区域内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转化等因素,使长三角区域内的大中城市明显经历了一个规模快速膨胀期。土地城镇化的特征尤为明显,在此进程中各大中城市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开(表2,图1)。

图1 1979—2006年苏锡常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象限和缓冲带划分资料来源:刘登

娥,陈爽.近30年来苏锡常城市增长形态过程与聚散规律[J].地理科

学,2012,32(1):47-54。

2.3 各级城市处于多样化职能分工的重构过程, 城市间的联系以“流”的形式得到

强化与拓展, 区域交通通讯设施不断优化

高速公路在区域内的不断加密,沪宁、沪杭、杭宁等高铁的相继开通,加快了区域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流”在各城市间的加速流动、交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核心城市集聚。

“流”的加速流动带来了极化、扩张效应等多重影响:更高的交通通达能力延伸了城市功能的辐射范围,改变了原有的时空概念,扩大了城市群的组成范围。同时,城际高铁放大显化了城市固有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加快形成新的城市网络,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重组(图2-图4)。

图2 2008、2010上海与各城市高速铁路客运班次变动情况资料来源:罗震东,何鹤鸣,耿磊.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

刊,2011(2):16-23。

图3 2008、2010长江三角洲城市间高速铁路客运班次变动情况资料来源:罗震东,何鹤鸣,耿磊.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

刊,2011(2):16-23。

图4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图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规划

(修编)汇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4 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正在崛起, 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

长三角区域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网络,上海成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在区域中发挥着“两个扇面”的作用,不断重塑、强化着自身的区域腹地范围。但与纽约、东京、伦敦这类顶级全球城市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区域经济集中度、资本信息控制力等方面,国际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远未实现。

2.5 长三角次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模式差异明显

在长三角的组成板块中,北翼地区的产业重化工特征明显,对外资依赖程度更高。南翼地区以轻工产业与民营资本为主的发展特征更加突出。2011年上海市城镇化水平88.9%,浙江省62.3%,江苏61.9%,安徽44.8%。因而带来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的城镇化工作重心的不同,如上海的重点在于提升城镇化质量,安徽省更侧重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人口向高等级城市的集聚。即使是一省范围之内,各次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模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江苏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市场力与先发积累的影响下,地区间的整体发展水平难以有效缩小。

2.6 区域内部的行政区经济依旧严重, 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多层面展开

分权经济激励、官员考核制度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行政区之间出现了经济壁垒,形成属地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地区竞合的基调伴随着区域城市群的发育演变。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着产业同构竞争、空间无序蔓延、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且衔接性差、生态环境难以协同治理等外部性问题。而且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态势,尤其体现在对外引资方面。

3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条件与总体导向

3.1 内部条件

(1)经济与产业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减缓的现象(安徽省除外),长期高速发展导致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路径依赖投资驱动,城市功能提升滞后;土地要素和资本等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按照国际经验,作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 000美元的地区,服务经济应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业态。但实际上,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制造业;2000年以来长三角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总体上呈下

降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小,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图5)。

图5 2000—2012长三角及全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变化数据来源:江浙沪皖及全国统计年鉴2013。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梯次的产业布局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严重。产业结构方向的趋近又进一步导致城市性质与特色的雷同。近年来区域内劳动力缺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资源不足等也导致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工业增长低迷,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与金融危机的交错影响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明显羁绊,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2)人口与社会

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当前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并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跟不上经济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矛盾突出;社会管理水平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社会领域改革落后于经济领域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城乡发展不平衡、住房市场风险巨大等。

(3)资源与环境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不容小觑。其中资源较为匮乏,能源消费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生态压力巨大,已经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环境面源污染加剧,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强度大,正在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转化,治理难度加剧;区域生态用地被大量挤占,景观斑块日趋破碎,自然湿地快速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区域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资源严重衰退。

(4)区域差异与协调

长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大,三省一市之间、各个行政区内部均存在着较大差异。整体而言,上海市的领先地位较为明显,江苏、浙江两省紧随其后,安徽省最弱,但增速最快。如从生产总值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三省一市之间差距明显,尤其是人均水平。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江苏和浙江两省也都已突破1万美元,安徽省则接近5 000美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三省内的各个行政区之间,如苏南、苏北、苏中地区;浙东南、浙西北地区;皖江地区与皖北地区等也差异显著。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地方行政单元破碎化现象严重,城镇间协调机制相对薄弱。

3.2 外部条件

(1)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

相比于国际发达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指标差距显著;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其发展的瓶颈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上,还表现在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小、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和服务管理水平较低等方面;国际企业总部偏少;金融业发展需强化。

(2)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

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国内相对发达的地区优势独具,在国内资源与国际市场的争夺中对长三角地区步步紧逼;成渝、关中、武汉、长株潭等城市群纷纷崛起并势头强劲,其后发优势亦将对长三角地区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3.3 总体导向

长三角地区在目前现实发展的内外条件下,需要从经济、产业、人口、社会、环境、制度等各个方面透视本地区发展背后的作用机制,确立“经济全球化”、“区域网络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低碳化”和“人的城镇化”的总体发展导向。(1)经济全球化

对长三角地区来说,当前经济转型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共建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升级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同时,长三角地区要加深与优化区域内部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实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促进要素资源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长三角城市区域间产业链与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集聚区,并通过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促进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一体化发展。

(2)区域网络化

长三角地区要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强化区域联合,积极搭建面向全国的各类高水平服务平台,推进和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与区域协调体系的建设,以“四个中心”建设为契机,提升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功能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从多方面全面推进区域深度网络化,促进区域网络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

(3)城乡一体化

关注农村、着力解决城乡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从公共服务与体制创新等多方面推进城乡统筹,无疑将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发展差异巨大,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交通区位以及地区发展水平的影响,分类引导是必然。应重视县城、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的承上启下作用,探索多样化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加强村镇建设,推进户籍、土地等多项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福利保障的均等化。

(4)发展低碳化

在全球绿色发展模式的带动和生态环境紧约束的倒逼机制下,长三角地区未来的发展重点无疑是实施集约化和低碳化,通过促进资源集约与环境保护,从产业转移与城乡发展两方面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业化和传统城镇化对环境的破坏;

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严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遏制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

(5)人的城镇化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利益和发展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价值取向。目前,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其区域差异巨大、城乡发展不均、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低下等社会问题更深刻而剧烈地阻碍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应格外重视和重点解决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社会公平,推进长三角地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探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进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将城镇化的成果真正惠及民众。

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目标与定位

4.1 长三角城市群总体目标

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目标为: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全球先进制造业与重要服务中心、中国对外联系的国际门户地区。

4.2 城市群核心城市发展定位

(1)顶级全球城市:上海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发展理念的变革,全球城市的概念内涵也在拓展,评价指标趋于综合。在“四个中心”的目标基础上顺势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即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国际航运航空中心、文化创意之都以及生态智慧之城。上海应在近期实现从第三等级的全球城市迈向第二等级全球城市,中远期实现向顶级全球城市的过渡。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也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实现全球化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共同行动纲领。

(2)次级核心城市: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合肥

杭州:国际休闲旅游城市,长三角区域南翼以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为基础的核

心城市。

南京:长三角区域北翼以石化产业与科教创新为基础的核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西拓延伸的门户城市。

苏州:国际文化旅游城市,长三角区域北翼以先进制造业与高科产业为基础的经济中心。

宁波: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性港口城市,长三角区域南翼以能源物流与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经济中心。

合肥: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辐射传递的门户城市。

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思路

5.1 强化核心城市上海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双重扇面作用, 加快上海向全球城市的演进

对外加快实现市场产品机构全面国际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生产网络的“节点”层级,形成全球信息、资金与商品的交换中心。对内面向长三角世界级制造业基地提供完善的高端生产性服务,成为长三角北翼与南翼资金、信息、商品流的汇集点。

在新的目标导向下,完成上海城市功能的升级需要突出各子目标的建设重点。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加快产业转型,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并成为长三角制造业的管理中心。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以金融制度创新打造全球商务区。作为国际航运航空中心,依托洋山港与宁波、舟山、南通乃至长江沿线城市组成港口集群。充分发挥浦东、虹桥“组合空港”的优势。围绕文化创意的目标,注重社会文化氛围的培育与空间的转型,促进社会组织与民间文化的成长。围绕生态智慧的目标,强调创新驱动、低碳发展,构建低碳、智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5.2 推动都市圈/次级区域城镇组团为主要载体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 并参与全球

竞争

以都市圈/城镇组团作为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加快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同城化发展,对机场、高铁等重要区域基础设施进行整合,扩大城镇集群范围。认清地区发展的禀赋条件,发挥城镇集群特色,形成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多元发展、职能合理分工的格局。例如,宁杭一线的城镇组团表现为传统的内生发展特征,以休闲旅游服务区域为主要转型方向。

5.3 推动长三角区域主要城镇发展轴带的成型

目前沿沪宁一线城镇密集发展带已经成型,环杭州湾、长江沿线城镇发展带逐步出现,甬台温城镇发展带在孕育过程之中。加快各类经济要素向上述地区的进一步集聚,主要城镇发展轴带的成型有利于区域空间绩效的提升。其中沪宁一线的城市主要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控制蓝绿系统,加强经济建设管理的协调工作。

沿长江一线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布局有国家原材料、能源和重化工等基地。该地区将是江苏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最佳区位,也可带动苏中、苏北地区的发展。环杭州湾主要是上海与浙江的制造业集中地带。甬台温一线将主要随着沿海大通道的开通,发展外贸、轻工业,将成为上海向长三角城市群南翼拓展的主要走廊。另外,安徽境内的马芜铜也是沿长江的重要制造业地带。

5.4 构建基于快速流动网络的世界级巨型城市群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建立依赖快速高效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对外与全球城市体系快速对接,对内实现各类“流”的快速集散。网络型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航空运输系统、沿江沿海港口群、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区域全覆盖的快速物流体系、城市轨道交通等。长三角城市群要充分发挥其门户口岸的关键性作用,明确区域内各类网络型基础设施尤其是各港口在发展中的合理分工,通过港口间的分工协作,形成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错位发展的重要基础。

5.5 在长三角区域内部推行差异化的城镇化战略, 凸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多元发

展价值

长三角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文化、经济水平、动力机制差异较大,作为城镇化主体的农民也有着自身的诉求与意愿。因此需要尊重区域中不同主体享有的发展选择权,允许城镇化多种实现形式与存在形态,深入探究符合本地的城镇化路径。苏南、浙北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一方面应加快外来人口的本地消化,加速大中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入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浙西南、安徽等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应该将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县城级别以上的城市,加快经济要素向中心的集聚,体现规模效应。

5.6 探索长三角城市群多层次的区域管治策略与合作机制, 控制无序竞争与空间蔓

从长三角区域层面整合规划编制与管理,明确中央相关部门的责权。通过立法与出台政策提高其强制力与可实施性,强调政策引导作用,力推具有共赢的政策与行动。同时,应从三省一市内部的三规合一做起,同编同审,关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生态用地的控制。关注规划弹性,协调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实行集约化发展。鼓励长三角区域内不同层级城市间的跨界合作,尤其是在都市圈或次级城市群内部,并在实施前明确职权。鼓励政府与民间的联合行动与发展论坛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疏贝、赵小艳、何莲等同志参加了课题讨论,谨表谢意。)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相关文献】

[1]代合治. 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2):40-43,55.DAI Hezhi. A Study on Urban Agglome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8(2):40-43,55.

[2]李仙德,宁越敏. 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 地理科学,2012(3):282-288.LI Xiande,NING Yuemin. Review and Prospect on Urban Agglomeration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2(3):282-288.

[3]顾朝林,张敏,张成,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J]. 地理科学,2007(1):1-7.GU Chaolin,ZHANG Min,ZHANG Cheng,et al. Prospec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Delt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7(1):1-7. [4]徐康宁,赵波,王绮. 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J]. 南京社会科学,2005(5):1-

9.XU Kangning,ZHAO Bo,WANG Qi. The City Group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ormation,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2005(5):1-9. [5]郁鸿胜. 建立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上海市域城市群研究[J]. 科学发展,2009(11):76-81.YU Hongsheng. Research o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Shanghai City Matching with the World-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J]. Scienti fi c Development,2009(11):76-81.

[6]罗震东,何鹤鸣,耿磊.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结构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1(2):16-23.LUO Zhendong,HE Heming,GENG Lei.Analysis of the Polycentric 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Passenger Traffic Flow[J].Urban Planning Forum,2011(2):16-23.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也日趋重要。长三 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由上海、杭州、南京等强大的城市组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地缘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功发展关乎中国的整体发展。因此,一份扎实可行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必不可少。 一、长三角城市群目前的发展现状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群之一,其人口总量和GDP也是持续 增长的。根据统计数据,自2012年至今,长三角的GDP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 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加强,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和经济中心。 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都是长期的制约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发展城市群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确保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协同发展和 整体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也不例外。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开始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并且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长三角城市群由主城区和周边城市组成,如果想要实现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则需要统筹规划现代化基础设施。在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加大投资和建设,为城市群内的人员、物资、信息等提供更加便捷的通道,以增强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 2. 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是一个城市群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础,长三角城市群则需要借助这一优势,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人才资源各不相同,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实现合理分工。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也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 3. 推进环境保护 城市群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长三角城市群同样需要面对环 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挑战,为此,城市群内的各城市需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之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三、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 规划能否落地取决于实施的质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 加强协调和合作 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各城市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共 同推进发展规划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2. 提升政策执行能力 规划只有实施才有价值,政策执行能力则是实施的关键。各城市应提升政策执 行能力,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规划执行的顺利进行。 3. 重视调整和完善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时机、灵活调整,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总的来说,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思考和解决,如基础设 施建设、经济结构优化、环境保护等。只有加强协同、加强实施、加强完善,才能在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横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个省份,是 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本文将从城市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城市群建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围绕其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的城市群网络。这 一城市群的建设不仅是落地于地理形态,更是基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城市群的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首先,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群建设的关键。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公 共交通、交通枢纽和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城际之间的高效连接。例如,“复兴号”的推出让长三角地区的高铁交通更加便捷,市民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到达周边城市。此外,城市间的隧道、桥梁和高速公路也在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条件。 其次,城市群的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模式。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主导,但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转型为创新驱动型经济。以上海为代表的这一城市群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人才和资源,吸引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重点,这种模式的转变将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方向。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 中心之一,必须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平衡。在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中,应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居环境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度面 临巨大的压力,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促进绿色发展。例如,上海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加大治理力度、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和发展新能源等。 资源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但也耗费 了大量的资源。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群需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例如,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都能够有效提高资源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居环境改善也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群需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例如,推动城市绿化、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医疗和教育资源等,都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总结起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在城市群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关键。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居环境改善是重点。通过持续努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与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与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 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发展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规划与发展研究。 首先,城市规划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规划旨 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划追求的是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力图实现各个城市间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城市规划还可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区域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与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由上海、南京、杭州等若干大中城市组成,这些城市间的区域发展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在区域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促进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社会发展方面,可以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环境发展方面,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与发展研究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规划与发展研究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平衡。这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同时,还需要推进低碳发展,促进新能源的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推动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演变及其总体发展思路 彭震伟;唐伟成;张立;张璞玉 【摘要】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of Shanghai, this paper positions Shanghai as the global city with the ful capacity of global resources al ocation, stro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fluence and lea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placing Shanghai in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overal evoluti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conditions f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poses the overal development objectives and positioning.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special ideas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from the aspects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 regional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spatial pattern of cities, world 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strategy.%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 经成为全球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而如何实现城市群内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了现阶段长江三角洲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背景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湖州、无锡等众 多城市,覆盖面积大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到1.2亿左右。该区域在全国 属于南京流经看雨点,是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机遇和挑战 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却又因为各自的历史、文化、产业等因素存 在竞争。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内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了一个挑战。随着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城市群的经济结构、模式也将发生改变,为协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机遇。 三、策略 1. 加强共性矛盾的协调 城市群内各城市存在的共性矛盾,是制约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之间的互补性、协同性需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应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城市群内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交通、环保等。 2. 挖掘优势产业,突出特色 产业结构协同是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长三 角作为全球重要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之一,应该加强优势产业的整合,挖掘高科技、

智能制造、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的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市场影响力。 3. 加强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交通发达、区域内的交通拥堵是制约城市群内区域经济协 同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强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区域内交通枢纽的集成度和联动性,对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4. 推进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城市应该提高人才吸引能力,减少“人口流失现象”发生。同时应该提高人才流动的便捷性,极大地提高城市聚集效应。另外,长三角天时地利,拥有众多优质大学,民间企业也充满活力,通过更好地发挥“三角洲经济 人才+科技创新”的优势,迎接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综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应该紧密结合城市群自身的 发展实际,注重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推动产业协同,强化区域之间的协调,构筑区域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全力实现城市群内的共同繁荣,实现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城市 群建设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长三角地区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长三角城 市群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长三角 地区具有经济发展蓬勃的优势,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区域,城市群建设是必然的选择,因 为这有助于加强区域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此外,长三 角地区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如果能够把这些资 源整合起来,将来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二、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现状 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在国内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城市 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也成为了全国性的经 济发展重心。不仅如此,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也逐渐得到 了改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除此以外,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交通部和财政部共同发文,

提出了“加快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意见”。根据这个意见,长 三角地区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群建设的重心之一。 三、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呢?首先,以上海为 代表的城市将继续扮演核心引领作用,其他城市将围绕上海发展,形成一个“轴-辐”模式,从而实现城市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合作。 其次,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协同发展。现在,长 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未来,这个趋 势还将继续。各个城市将打破地域限制,把产业链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互补。同时,也将不断推进服务业和创 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多元化。 最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也将不断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联通。在现有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基础上,也会推广更为 先进的交通手段和技术,比如高铁、轨道交通等,从而提高城市 群的整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总之,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发展已经迎来充满希望的前景。未来,我们期待着长三角地区将成为一个经济发展蓬勃、交通联通 便捷、城市面貌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 展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

1、长三角城市群 (1)总体概况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市为核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和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2003年9月加入)16个城市(见图3-9)。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 15%;总人口8490. 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3%; GDP达70675.3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7.62%;人均GDP为832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 78倍;三次产业结构为3.26: 50.88: 45.85,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水平低6. 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全国水平4. 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仅比全国水平高2. 7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有10个在长三角城市群,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户落户于此。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群,最有潜力和条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见表3-2)。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演进发展历程 长三角地区最初的中心城市并不是如今著名的国标大都市上海市。太湖流域地区因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水路交通十分便捷,先后出现了苏州市、湖州市、扬州市和嘉兴市4个中心城市,它们的繁华中心地位维持了很久的时间。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是在19世纪中叶后才确立的,自1842年成为开放口岸以后,它凭借优越的河口港条件,一跃成为国际大都市,长三角地区城市格局也由此开始重新塑造。改革幵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城市群雏形显露并不断趋于成熟,经历了四个这要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小城镇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上迁移,城市化进程来自于以乡村工业化为载体、农民主要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参与。二是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小城市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小城镇仍稳步发展,中小城市分散发展,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明显。三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城市迅速发展阶段。在开发区建设的热浪推动下,南京、无锡、南通和扬州等市都建立了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市在各类园区建设的促进下进入集聚发展阶段,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加强。四是本世纪初至今大城市发展引领下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模式已经由最初农村工业化为推动力、小城镇为主要空间载体转向资本带动、制造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为主要推动力,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广泛,大城市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已建立且逐步增强。 (3)主要发展特色与问题 主要发展特色体现在:一是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福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二是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三是城镇体系完善。城镇分布较为密集,上海的全国经济中心地位显著,众多大城市在全国不仅经济地位重要,而且城镇化水平均在60%以上,具备了挤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四是一体化基础较好且前景广阔。两省一市地域相邻、制度一体、文化相融,经济联系频繁而密切。同时,已经获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详细阐述了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其实施必将对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16个城市中选择电子信息业为产业发展重点的有12个城市,选择汽车业的有11个,选择石化的有9个;在产业转型方向上也往往不谋而合,提出创意经济后,长三角城市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区也开始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以期推动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省一市,是我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 的地区之一。国家将其列入重点开发的区域之一,制定出台区域发展规划,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的一些亮点和具体措施。 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头羊,其经济活动空前活跃。由此 导致的交通拥堵给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措施。主要包括优化交通枢纽,加速衔接京津冀、长三角、海峡西岸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推进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有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品质的城市环境是保持城市竞争 力和吸引力的必要条件。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城市投资与改革创新同步进行,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主要包括建设联动发展、绿色智慧、文化活力、生态美丽的“重点城市”,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城乡一体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目的地城市群。 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关键因素。长江三角洲区域 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现代科技服务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

“双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国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与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的全面绿色转型。同时,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多元化发展。 五、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其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与周边地区相互协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与中国沿海经济带、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地区的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自贸区集聚带,实现资源互补、利益共享。 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还需要各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因此,政府应在发展规划中做好资源整合和资金安排,切实落实好具体措施。同时带领企业和市场出行一同协作,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优势,打造高效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规划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几年内该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通过更合理、更有计划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该地区持续高速发展的目标。同时,长江三角洲将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制定类似计划的借鉴和参考。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的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的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快速攀升,城市 聚集效应不断加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如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聚集区之一。而随着不断地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政府近年来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长三角城市群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位于长江下游,总面积达31.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区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最繁荣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资源最丰富、科研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地区已形成辐射长三角的经济带,其总人口已达到1.2亿。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历程也充满曲折。上世纪80年代,中 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国家探索以沿海经济特区为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的城市,随后引发了江浙沪地区的飞速发展。1992年,上海还将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合起来形成长三角经济区。此后, 长三角地区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快速转型和升级。 2005年,长三角 地区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城市群获批立项,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凸显了其战略地位。 三、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1. 区位优势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接近全球经济主要贸易路线。与此同时,该地区的交通枢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人口、物资和信息高度集中的经济区。 2. 人才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校数量众多,基础教育也十分发达。与此同时,这个地区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海归和外籍人才,形成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 3. 经济实力优势 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9.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20%。同时,这个地区的企业数量众多,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为发达和最成功的经济区域之一。 四、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 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以“规划理念、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生态保护”等为重点。 1. 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政府已经制定了普惠经济、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旨在推进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新业态方面,政府将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建立全球领先的AI开放创新基地。 2. 发挥优势,建设智慧城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大数据的一个主要生产源,政府正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利和舒适。 3. 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5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5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其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至关重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等若干重要城市,以及其周边地区。这个城市群不仅承载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责任,也是全球经济格局演变中的重要角色。 首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是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需要拥有高效、现代化的交通和物流体系,并且必须建设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集聚了一系列的国际顶级企业和高等学府,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先进的科技设施。通过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可以形成一个更加高效、有活力的经济体系,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海虽然表现出较强的核心枢纽城市的地位,但是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也相对较大。其次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群内人口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竞争也给区域协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城市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的分配不均事关城市群的整体协调与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实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和区域协调。首先,对于城市群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加大对二三线城市的支持力度,扶持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其次,应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通过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式来减少交通压力和拥堵。同时,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推动城市群内城市的低碳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群崛起成为一 种趋势。而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相邻,陆地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地带,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中国现代综合发展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长 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建议。 一、城市群的概念及现状 城市群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依存的 城市组成的地区。城市群所涵盖的地理范围往往不止一个市或省份,沿海城市群比内陆城市群更为多样化、更具竞争力。中国的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通、镇江、泰州、宿迁,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台州、丽水,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总 量占全国的近20%,并不断增长。城市群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 发展状况为其发展带来了天然的优势。经济发展、社会资源的共 享是城市群的主要优势之一。 1.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上海、宁波、杭 州三大城市协同发展的中间地带,其地理优势已经或正在转化为 经济优势。在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条件也非常完善,特别是高速公 路和高铁的普及使城市群之间的通达更加方便,使得这个城市群 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区位、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强。江苏省下辖9个地级市,各有所长,在制造业、现代 服务业方面都有较强的竞争力。浙江省的制造业是全国出口的主 要来源,特别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纤等工业产业在全国处 于领先地位。上海则在金融、贸易、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三省一市在经济上的这种互补性,打破了地理障碍,不 仅实现了互利共赢,而且也丰富了发展浙江和江苏的重要资源。 三、城市群面临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 济的逐渐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如今,随着主要依靠进口外资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将触到天花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和政府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之一就是经济一体化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常州市,扬州市,镇江市,无锡市,南通市,宿迁市,泰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以及江苏省和浙江省之间的部分地区。该地区是长江流域上游丘陵与下游平原的交汇处,跨越了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总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8亿。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并且拥有世界上一流的高科技企业和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拥有大量的世界上知名的港口和海洋水运公司。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城市化进程构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在过去二十年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是不可忽视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的经济一体化战略主要面向两种市场:一是国内市场,二 是出口市场。

在国内市场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始加快内部的物流、贸易和资本流动。随着 政策的不断调整,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数个市场力量比较强大的城市群,如上海、苏州、无锡等,在这些城市群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物流、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网络。 在出口市场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打破了制造业单独对外出口的局面,开始将产 品的制造和设计融合在一起,通过设计优化、品牌建设等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竞争力。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滨海贸易新区和较为健全的海洋产业体系,这有助于地区企业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销售占比。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未来的趋势 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将会 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几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可能会做出以下的调整: 一是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西湖、如 皋江、南京夫子庙等,未来将会重点推进电商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二是推进自贸区的发展。2013年,中国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首批自由贸易区之一,并率先试水“准备好就开放”的政策。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将进一步深化自贸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策环境,提高经济竞争力。 三是加强海洋经济的布局。长江三角洲地区临海长型经济带经济潜力巨大,海 洋经济在未来发展占比将会更大。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加大海洋产业发展的力度,加快区域间海洋资源的合理布局,致力于成为海洋强国的发力点。 综上所述,经济一体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必然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过去 二十年中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需要积极应对新形势、面对新问题,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期在未来长期竞争中保持领先。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 展影响深远。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组成,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文将就该地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一、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概况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沪浙皖的城市群。区域总面积17.1万平方千米,包括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的一部分。区域人口约1.13亿,居民收入比发达城市地区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该地区的城市群拥有多个国内知名的城市,如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常州等。同时,该地区也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科技水平,该地区都领先于其他地区。因此,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 1. 优化空间结构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带,但是城市群之间的空间布局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密集程度不均衡、城市间的距离过远、缺乏集聚效应等。因此,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应当优化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群的整体协调性和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作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合作, 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比如,长三角各城市群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共建优质产业

生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深化改革等方面。在加强区域协作的同时,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 重点发展技术创新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 突破和成果。可以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持,推动科学技术向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可以通过与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 推动城市更新和生态环保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长三角城市 群可以推进城市更新和生态环保,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如推进旧城区改造、开发公共空间等,以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和便利程度。 三、总结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战略需要整体覆盖,需要从城市间的空间结构、区域协作、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加强区域协作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地区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进而提高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在推动城市更新和生态环保的过程中,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等城市,是中国发展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这个城市群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已经在不断地推进中。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群内部的交通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越来越便捷。随着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城市之间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整合。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也越来越方便,这使得城市间的职业分工更加细化,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也更加分明。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未来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将更加便捷,城市间的产业合作也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城市群内部的物流体系和产业链也将更加完善和成熟。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城市群内部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和人才的流动也将更加自由和优化。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城市群的整体形象和形态将更加和谐、健康和美好。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将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和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在物流和产业方面的集聚效应将不断增强,将带动越来越多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发展规划 2023 年 6 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重大意义 (4) 第二节发展基础 (5) 第三节突出矛盾 (6) 第四节重大机遇 (9) 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旳世界级都市群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发展目旳 (13) 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旳空间格局 (15) 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旳基底作用 (15) 第二节推感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7) 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旳网络化空间格局 (18) 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镇体系 (22) 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2) 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旳开放型创新网络 (23) 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4) 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25) 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旳基础设施网络 (26) 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旳综合交通网络 (26) 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旳信息网络 (30) 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32) 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35) 第六章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36) 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36) 第二节推进环境联防联治 (39) 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都市建设 (43) 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44) 第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层次 (44) 第二节建设高原则开放平台 (45) 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46) 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47) 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48) 第一节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48) 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50) 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52) 第九章规划实行 (53)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长江三 角洲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极之一。这一地区城市化的浪潮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土地利用造成了巨大变化,也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这一地区的城市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经 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出口大省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成为经济改革的试验田。 城市化进程不仅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还使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根据统计数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00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5亿人以上。这一人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因为它对土地利用、水资源 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量土地 被用于建设住宅、工业区和基础设施。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农田被开垦为城市用地,这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同时,工业用地的扩张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问题。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土地利用变化,还包括空气和水质的污染,以 及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量工厂和交通运输使得空气污染成为严重问题,尤其是春季和夏季时大气污染指数常常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标准。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许多地方面临水源的短缺,而水污染也使得部分地区的水质严重下降。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威胁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 农民涌向城市,这给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城市生活的大量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了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概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市、安徽和福建等省份,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商贸、金融、文化和旅游中心。在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GDP为11.11万亿元,位列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前列。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产业分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区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发展一体化能够带来很多好处。首先,能够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和协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其次,能够促进信息和技术的流动,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再次,能够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城镇化进程和环境保护。 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 1. 产业一体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和融合,推进产业的高水平发展。要求区域内各城市加强产业的协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产业相关服务的发展,实现产业链高效协调、优化升级。 2. 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和整个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地区一体化在基础设施 建设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加强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内部的商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实现,还有利于培育现代化的城市群,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水平发展。 3. 资源整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雄厚的资源储备为地区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地区内应采取 措施加强各类资源的协同整合,使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优势。包括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和资本等要素的整合,从而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强强联合和产业的巨变。 四、结论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强,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大 势所趋。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积极参与,通过加强政策协调和合作,推进资源整合、产业互补和基础设施连接等方面的合作。地区一体化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与治理的转型,进而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