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9.1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课时2013-5-17

主备人于红叶审核人娄源龙王小芹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一、自主学习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高在逐年变化,(特别是在成年之前身高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小明同学测量了自己不同年龄时的身高,数据如下:

(1)年龄为9岁时,小明的身高是多少?11岁、13岁呢?

(2)如果用m表示年龄,n表示身高,随着m逐渐变大,n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即n是怎样变化的)?

(3)在表格中,________、________在发生着变化,

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

(二)、王博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的高度下滑时,通过木板所需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见课本126页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回答: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

1、随着h的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为什么?

3、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二、总结概念

1、变量和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数量叫变量,始终保持不变的数量叫常量。

2、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变量y随着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那么x叫自变量,y叫因变量。

注意: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即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思考:(一)中是自变量,___________是因变量.

(二)中是自变量,___________是因变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课本127页2、

课本129页5、

五、作业:

练习册p132-134

六、学后反思

变量之间的关系测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 分,共46分) 1、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0 厘米,挂上物体以后弹簧会变长,每挂上一千克物体,弹 簧就会伸长1.5厘米,如果所挂物体总质量为X (千克),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y (CM可以表示为 ________ ,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__ ,因变量是_____ ;如果所挂物体总质量 为X(千克)那么弹簧的总长度Y(CM可以表示为_______ ,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____ ,因变量是 ____ 。 2、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共划出84米 2 的土地修建4 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花坛,如果每个 花坛的一条边为X (米),那么另一条边y (米)可以表示为______ o 3、一辆汽车正常行驶时每小时耗油8 升,油箱内现有52 升汽油,如果汽车行驶时间为t (时),那么油箱中所存油量Q (升)可以表示为___ ,行驶3小时后,油箱中还剩余汽油 _____ 升,油箱中的油总共可供汽车行驶 ____________ 小时。___________ 4.一圆锥的底面半径是5cm,当圆锥的高由2cm变到10cm时,圆锥的体积由cm3变到 _______ cm3. 5.梯形上底长16,下底长X,高是10,梯形的面积s与下底长x间的关系式是 ____________ .当x = 0时,表示的图形是_______ ,其面积_________ . 4、如图6—1,甲、乙二人沿相同的路线前进,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 (1)刚出发时乙在甲前面____ 千米。(2)两人各用了_____ 小时走完路程。 (3)甲共走了___ 千米,乙共走了______ 千米。 5、如图6—2 是我国某城市春季某一天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 中,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 时,温度为_____ °C,在______ 时到 ____ 时的时段内,温度持续上升,这一天的温差是_____ ° C o 图6—1 图6—2 图6—3 6、如图6—3,a//b,直线c与a、b分别交于A、B两点,当直线b绕B点旋转时,/ 1 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直线a为保证与b平行,相应的/ 2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 / 1度数为x度,那么/ 2的度数y可以表示为 _______ ,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_

高中数学《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导学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第2课时补集及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 1.全集 (1)全集定义:□1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 (2)全集符号表示:□2全集通常记作U. 2.补集的定义 (1)自然语言:□3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 A的补集,记作?U A. (2)符号语言:?U A=□4{x|x∈U且x?A}. (3)图形语言:□5用Venn图表示,如下图阴影部分所示,表示?A. U □6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集合的补集一定含有元素.() (2)集合?B C与?A C相等.() (3)集合A与集合A在全集U中的补集没有公共元素.() 答案(1)×(2)×(3)√

2.做一做 (1)(教材改编P11T4)设集合U={1,2,3,4,5,6},M={1,2,4},则?U M 等于() A.U B.{1,3,5} C.{3,5,6} D.{2,4,6} (2)(教材改编P11T4)已知全集U={1,2,3,4},集合A={1,2},B={2,3},则?U(A∪B)等于() A.{1,3,4} B.{3,4} C.{3} D.{4} (3)设集合S={x|x>-2},T={x|-4≤x≤1},则(?R S)∪T等于() A.{x|-2

变量之间的关系(含答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 试卷简介:变量的相关概念,用表格、关系式、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单选题(共12道,每道7分) 1.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长度y与所挂物体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 下列有关表格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表格中两个变量是所挂物体质量和弹簧长度 B.自变量是所挂物体质量 C.在允许范围内,所挂物体质量越大,弹簧长度就越长 D.所挂物体质量随弹簧长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D 解题思路:所挂物体质量x是自变量,弹簧长度y是因变量,弹簧长度y随着所挂物体质量的变化而变化,故正确选项是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中国电信公司电话收费标准:前3分钟(不足3分钟按3分钟计算)为0.2元,3分钟后每分钟收0.1元,则通话时间x分钟(x>3)与通话费用y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 A.y=0.1x+0.2 B.y=0.1x C.y=0.1x-0.1 D.y=0.1x+0.5 答案:C 解题思路:当通话时间超过3分钟时,计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前3分钟话费为0.2元,第二段是超过3分钟的部分,超出部分时间为(x-3),超出部分的话费为0.1(x-3),故总的话费为y=0.2+0.1(x-3),化简的结果为y=0.1x-0.1,故正确选项为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3.如图,当输入数值x为-2时,输出数值y是( )

A.4 B.6 C.8 D.10 答案:B 解题思路:输入-2,-2<1则代入y=-0.5x+5=-0.5×(-2)+5=6,故正确选项是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4.一天,小军和爸爸去登山,已知山脚到山顶的路程为200米,小军先走了一段路程,爸爸才开始出发,图中两条线段分别表示小军和爸爸离开山脚登山的路程s(米)与登山所用的时间t(分钟)的图象关系(从爸爸开始登山时计时).根据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爸爸开始登山时,小军已走了50米 B.爸爸走了5分钟,小军仍在爸爸的前面 C.小军比爸爸晚到山顶 D.10分钟以后小军还在爸爸的前面 答案:D 解题思路: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小军和爸爸离开山脚登山的路程,由于小军先出发,所以当时小军先出发,10分钟时2人相遇,之前小军在爸爸前面,之后爸爸赶超小军先到达山顶.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变量之间的关系 5.如图所示的图象描述了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高中数学 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学案三 新人教B版必修1

1.2.1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子集、真子集、空集、两个集合相等等概念,会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 2、能过与不等式类比学习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类比思想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集合间的关系,难点是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a与{a}有什么区别? 2、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新课 5<7 例1、A={1,2,3},B={1,2,3,4,5} 或7>5 特点:A有的元素,B都有,即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称为: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记作:A?B,或B?A。 例2、A为高一(2)班女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特点:A有的元素,B都有,即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B,或B?A。用Venn图表示(右上图)。 5=5 例3、设C={x|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x|x是等腰三角形} a≤b 特点:集合C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D中的元素,集合D中的任何一

且b ≥a 个元素都是集合C 中的元素,即C ?D ,或D ?C 。 则a=b 所以,C=D 。 定义: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A ?B),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B ?A),此时 集合A 与集合B 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A=B 定义:若集合A ?B ,但在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B ,或B A 记作:A 例1中,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例2呢? 方程x 2+1=0没有实数根,所以方程x 2+1=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中没有元素。 定义: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 集。 两个结论:(1)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且B ?C ,那么A ?C 类比:a

六年级数学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学案

9.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2、能根据具体情景,用表达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表达式求值,初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重难点会找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会根据表达式找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学习过程 一、学 回顾我们学过的公式: ①若长方形长为a,宽为b,则长方形的周长C= 面积S= ②若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为h,则三角形的面积S= ③若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周长C= ,面积S= ④若梯形的上底长为a,下底长为b,高为h,则梯形的面积S= ⑤底面半径为r,高为h的圆柱体积V= ⑥底面半径为r,高为h的圆锥体积V= 二、导 例1:如图,△ABC底边BC上的高是6cm,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cm), 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cm)可以表示为 (3)当底边长从12cm变化到3cm时,三角形的面积从cm2变化到cm2 利用表达式也可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涉及到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时,写关系式的关键是利用面积或体积公式写出等式; 2、一定要将表示因变量的字母单独写在等号的左边; 3、已知一个变量的值求另一个变量的值时,一定要分清已知的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千万不要代错了。 例2:如图所示,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 cm,当圆锥的高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

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 (2)如果圆锥的高为h (cm), 那么圆锥的体积V(cm3)与h 的关系式是 (3)当高由1 cm变化到10cm时,圆锥的体积由cm3变化到 cm3. 三、练 1、如图所示,圆锥的高是4cm,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 圆锥的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 (cm), 那么圆锥的体积V(cm3)与r 的关系式是 (3)当底面半径由1cm变化到10cm时,圆锥的体积由cm3变化到cm3. 2、“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中尽量减少所耗能量,从而降低(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一种生活方式.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1)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用关系式表示为, 其中的字母表示. (2)在上述关系中,耗电量每增加1kw·h,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当耗电量从1kw·h增加到100kw·h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增加到. (3)小明家本月用电大约110kw·h、天然气20m3、 自来水5t、耗油量75L,请你计算一下 小明家这几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变量之间的关系练习(1)附答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练习(1)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老师骑车外出办事,离校不久便接到学校到他返校的紧急,老师急忙赶回学校.下面四个图象中,描述老师与学校距离的图象是() 2.秋天到了,葡萄熟了,一阵微风吹过,一颗葡萄从架上落下来,葡萄下落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大致图像是( ) 3.某同学从学校走回家,在路上遇到两个同学,一块儿去文化宫玩了会儿,然后回家,下列象能刻画这位同学所剩路程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是() 4.某人骑车外出,所走的路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的关系如图1所示,现有下列四种说法:①第3小时中的速度比第1小时中的速度快;②第3小时中的速度比第1小时中的速度慢;③第3小时后已停止前进;④第3小时后保持匀速前进.其中说确的是A.B.C.D. A.B.C.D. A.B.C.D.

(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5.某校办工厂今年前5个月生产某 种产品总量(件)与时间(月) 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对于该厂 生产这种产品的说确的是( ) A .1月至3月生产总量逐月增加,4,5两月生产总量逐月减少 B .1月至3月生产总量逐月增加,4,5两月生产总量与3月持平 C .1月至3月生产总量逐月增加,4,5两月均停止生产 D .1月至3月生产总量不变,4,5两月均停止生产 6.如图3是反映两个变量关系的图,下列的四个情境比较合适该图的是( ) A .一杯热水放在桌子上,它的水温与时间的关系 B .一辆汽车从起动到匀速行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C .一架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速度与时晨的关系 D .踢出的足球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7.如图4,射线l 甲,l 乙分别表示甲、乙两名运动员在自行车比赛 中所走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则图中显示的他们行进的速度关系 是( ) A .甲比乙快 B .乙比甲快 C .甲、乙同速 D .不一定 8.2004年6月3日中央新闻报道.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市将出台新的居民用水收费标准:①若每月每户居民用水不超过4立方米,则按每立方米2元计算;②若每月每户居 图2 图3 图4

集合的概念导学案

集合的概念导学案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一、课前预习新知 (一)、预习目标: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填空: 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简称)。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 2、集合与元素的表示:集合通常用来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用来表示。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记作,读作。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记作,读作。 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号: (1)自然数集:,记作。 (2)正整数集:,记作。 (3)整数集:,记作。 (4)有理数集:,记作。 (5)实数集:,记作。 二、课内探究新知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学习难点: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 (二)、学习过程 1、核对预习学案中的答案 2、思考下列问题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每个例子中的“全体”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象是否确定?它们表示的是集合吗?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 ④如果用A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b与集合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3、集合元素的三要素是、、。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用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高在逐年变化,(特别是在成年之前身高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这是小明同学测量了自己不同年龄时的身高,数据如下: (1)年龄为9岁时,小明的身高是多少?11岁、13岁呢? (2)如果用m表示年龄,n表示身高,随着m逐渐变大,n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即n是怎样变化的)? (3)在表格中,________、________在发生着变化, _______随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__。(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生活中能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以互问互答的形式,说出实例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二、巩固拓展: 王博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的高度下滑时,通过木板所需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回答: 1、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表中的变量是什 么?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用字母表示) 2、随着h的变化,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为什么?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三、挑战自我: 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

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两个量吗?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预测肥料再多,土豆的产量会怎样?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结合着学习目标,看看自己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完整)七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测试题

变量之间的关系 1.如果一盒圆珠笔有12支,售价18元,用y(元)表示圆珠笔的售价x,表示圆珠笔的支数,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A.x y12 = B.x y18 = C.x y 3 2 = D.x y 2 3 = 2.在一定条件下,若物体运动的路程(s米)与时间(t秒)的关系式为1 2 32+ + =t t s,则当4 t=时,该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 ) A.28米B.48米C.57米D.88米 3.在某次试验中,测得两个变量m和v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 m 1 2 3 4 v0.01 2.9 8.03 15.1 则m与v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各关系式中的( ) A.22 v m =-B.21 v m =-C. 33 v m =-D.1 v m =+ 4.“龟兔赛跑”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t为时间,则下列图象中与故事情节相吻合的是( ) 5.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C0 37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如图1反 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红的体温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这一天小红体温T C0的范围是36.5≤T≤37.5 D.从5时至24时,小红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6.小王利用计算机设计一个程序,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表: 输入… 1 2 3 4 5 … 输出 (1) 2 2 5 3 10 4 17 5 26 … 那么,当输入数据8时,输出的数据是( ) A. 8 61 B. 8 63 C. 8 65 D. 8 67 7.如图2,图象(折线OEFPMN)描述了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第3分时汽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B.第12分时汽车的速度是0千米/时 C.从第3分到第6分,汽车行驶了120千米 D.从第9分到第12分,汽车的速度从60千米/时减少到0千米/时 8.向高为10厘米的容器中注水,注满为止,若注水量) (3 cm V与水深 36.5 17 12 5 T/()C0 t/h 24 37.5 图1 图2 图3 图4

变量之间的关系测试题及答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0厘米,挂上物体以后弹簧会变长,每挂上一千克物体,弹簧就会伸长厘米,如果所挂物体总质量为X(千克),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y(CM)可以表示为___,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因变量是___;如果所挂物体总质量为X(千克)那么弹簧的总长度Y(CM)可以表示为___,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因变量是___。 2、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共划出84米2的土地修建4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花坛,如果每个花坛的一条边为X(米),那么另一条边y(米)可以表示为___。 3、一辆汽车正常行驶时每小时耗油8升,油箱内现有52升汽油,如果汽车行驶时间为t (时),那么油箱中所存油量Q(升)可以表示为___,行驶3小时后,油箱中还剩余汽油___升,油箱中的油总共可供汽车行驶___小时。4.一圆锥的底面半径是5cm,当圆锥的高由2cm变到10cm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__变到_________. 5.梯形上底长16,下底长x,高是10,梯形的面积s与下底长x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当x =0时,表示的图形是_______,其面积________. 4.如图6—1,甲、乙二人沿相同的路线前进,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 (1)刚出发时乙在甲前面___千米。(2)两人各用了___小时走完路程。 (3)甲共走了___千米,乙共走了___千米。 5、如图6—2是我国某城市春季某一天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 最低气温出现在___时,温度为___°C,在___时到___时的时段内,温度持续上升,这一天的温差是___°C。 10121416182022 1 2 B A c b a 图6—1 图6—2 图6—3 6、如图6—3,ay=100+ B. y=100+ C. y=1+136x D. Y=1+ 2、某次实验中,测得两个变量v和m的对应数据如下表,则v和m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 关系中的()。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导学案

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教师活动 (环节、 措施) 学生活动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主备人:审批:学生姓名 探索新知 概念介绍 观察如图,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大致地描述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吗? (2)你的身高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之下? (3)你能估计自己18岁时的身高吗? 二、研读教材、探索新知 王波学习小组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仔细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支撑物高 度/厘米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小车下滑 时间/秒 4.23 3.00 2.45 2.13 1.89 1.71 1.59 1.50 1.41 1.35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答:当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的时间是秒。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变化趋势如何? 答:支撑物h越高,小车下滑时间t .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算一算,再回答) 答: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根据上面的计算,估计 答: 由以上问题串可知,h和t是两个变化的数量,而h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t 的变化,下滑时间和支撑物高度之间存在着相依关系. 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 课 题9.1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课时 1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流 程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巩固练习小结 重难点重点:借助表格,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情况. 难点: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由数据进行推断. 教师活动(环节、措 施) 学生活动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发生变化,请学生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变化的事物。如:随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 都发生了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也在变化;烧一壶 水10分钟水开了……

《集合》导学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 步骤一:自主探究 (一)、预习目标: 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填空: 1 、元素: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与元素的表示:集合通常用 来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 用 来表示。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记作 ,读作 。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记作 ,读作 。 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号: (1)自然数集: ,记作 。 (2)正整数集: ,记作 。 (3)整 数 集: ,记作 。 (4)有理数集: ,记作 。 (5)实 数 集: ,记作 。 步骤二:知识整合、能力提升 一.考点突破 考点一:集合元素的三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1】 ①高一(1)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吗? ②高一(3)班上身高在1.75米以上的男生能构成一个集合吗? ③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④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⑤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⑥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 ⑦⑧⑨⑩ 【问题2】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 x 1 图象上所有的点 变式训练1 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 B.爱好足球的人 C.中国的富翁 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 考点二:元素与集合的 关系——属于、不属于 【问题1】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 ∈N ,则-a ?N B.若a ∈Z ,则a 2 ∈Z C.若a ∈Q ,则|a |∈Q D.若a ∈R ,则R a ∈3

变量之间的关系,整章每一节导学案,练习题,汇总单元测试题

第一节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导学案)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拿同学们来说吧,你们从小学到初中,身体都长高了,体重也增加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例如,烧一壶水,十分钟后水开了。谁知道,在这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 (二)探索新知 阅读课本96页,完成下列各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__________秒.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个实验中,哪个量随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小结: 在上表中,支撑物高度h和小车下滑时间t都在变化,他们都是________,其中t随h的变化而变化,h是__________,t是__________。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__________随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三)牛刀小试 1.阅读表格,完成下列各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情况2008.8.8-8.24) 上表反应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为什么? 2 .阅读表格3,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的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变量之间的关系 (讲义及答案)

变量之间的关系(讲义) ?课前预习 1.如图,小明和课外小组一起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了小车从不同高度下滑的时 间,他们得到如下数据: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的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 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 cm,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哪些量发生了变化?哪些量 始终不发生变化?

? 知识点睛 1.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______,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 ______;变量分为______和________. 2. 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三种方法,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 看图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讲精练 1. 在一次实验中,小明把一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 弹簧长度y 与所挂物体质量x 的一组对应值. 个是因变量? (2)当所挂物体质量为3 kg 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时,弹 簧多长? (3)若所挂物体质量为7 kg (在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 的弹簧长度吗? 2. 如图,若输入x 的值为-5,则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若输入x 的值为5,则输出 的结果是_______.

3. 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在这一天中,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 (2)20 h 的气温是多少? (3)什么时间气温为6 ℃? (4)哪段时间内气温保持不变? 4. 一辆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一段后开始匀速行驶,过了一段时间后,汽 车减速到达下一个车站,乘客上下车后汽车开始加速,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匀速行驶,下面哪一个图可以近似地刻画出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情况?( ) A . B . C . D .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2.3.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导学案

第 1 页 共 1 页 2.3.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学案 一、目标:明确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变量间除了存在确定的关系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并利用散点图直观体会这种相关关系。 二、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什么叫散点图: 叫做散点图。 2.三种关系: ①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的曲线上,就用该函数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即 ②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函数曲线附近,变量之间就有 ③如果所有的样本点都落在某一直线附近,变量之间就有 3.正、负相关的概念。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称为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称为 4.线性相关的概念: 教学实图:人体的脂肪百分比和年龄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 关系,这条直线叫做_ ,回归直线对应的方程叫回归直线方程,它的方程简称 。设回归方程为a x b y +=,则有1122211()()()________________ n n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x x y y x y nx y b x x x nx a ====?---??==?--??=?∑∑∑∑ , 其中1n i i x x ==∑,1n i i y y ==∑ ,b 是回归方程的_______,a 是_______。 线性回归方程过点( ) 三、概念巩固: 1.下列关系中,是带有随机性相关关系的是 ① 正方形的边长面积之间的关系;② 水稻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 ③ 人的身高与年龄之间的关系④ 降雪量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2.下列关系不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 ) A 人的年龄和身高 B 球的表面积与体积。 C 家庭的收入与支出。 D 人的年龄与身体脂肪含量。 3.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 A ,角度和它的余弦值。 B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B .正n 边形的边数和内角和。 D 人的年龄和身高。 4. 在下列各图中,每个图的两个变量具有相关关系的图是( ) (2) (3) (4) A :(1)(2) B :(1)(3) C :(2)(4) D :(2)(3) 5.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 ,另一类是 四、典型例题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对总体进行估计) 例1、下表提供了某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x (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y (吨标准煤)的几组对照数据 (1) (2)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y 关于x 的线性回归方程a x b y +=; (3)已知该厂技改前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为90吨标准煤.试根据(2)求出的线性同归方程,预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多少吨标准煤? (参考数值:3 2.543546 4.566.5?+?+?+?=) 以下例题在练习册上完成: 例2、目标检测P25/4. 例3、目标检测P25/5. 例4、目标检测P25/6. 例5、目标检测P26/2

(完整版)变量之间的关系测试题及答案

?·3ì ?§ ?× 20 15 òò 10 5 ?×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 2 分,共 46 分) 1、一个弹簧,不挂物体时长 10 厘米,挂上物体以后弹簧会变长,每挂上一千克物体,弹簧就会伸长 1.5 厘米,如 果所挂物体总质量为 X (千克),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 y (CM )可以表示为___,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因变量是___;如果所挂物体总质量为 X (千克)那么弹簧的总长度 Y (CM )可以表示为___,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因变量是___。 2、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共划出 84 米2的土地修建 4 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花坛,如果每个花坛的一条边为 X (米),那么另一条边 y (米)可以表示为___。 3、一辆汽车正常行驶时每小时耗油 8 升,油箱内现有 52 升汽油,如果汽车行驶时间为 t (时),那么油箱中所存油量 Q (升)可以表示为___,行驶 3 小时后,油箱中还剩余汽油___升,油箱中的油总共可供汽车行驶___ 小时。4.一圆锥的底面半径是 5cm ,当圆锥的高由 2cm 变到 10cm 时,圆锥的体积由 cm 3 变到 cm 3 . 5.梯形上底长 16,下底长 x ,高是 10,梯形的面积 s 与下底长 x 间的关系式是 .当 x =0 时,表示的图形 是 ,其面积 . 4.如图 6—1,甲、乙二人沿相同的路线前进,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 (1)刚出发时乙在甲前面___千米。(2)两人各用了___小时走完路程。 (3)甲共走了___千米,乙共走了___千米。 5、如图 6—2 是我国某城市春季某一天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 ___时,温度为___°C ,在___时到___时的时段内,温度持续上升,这一天的温差是___°C 。 T/ °C 0 1 2 3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4 5 ê±??ê± t 2 4 6 8 1012 1416 18 20 22 24 图 6—1 图 6—2 图 6—3 6、如图 6—3,a //b ,直线 c 与 a 、b 分别交于 A 、B 两点,当直线 b 绕 B 点旋转时,∠1 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直 线 a 为保证与 b 平行,相应的∠2 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如果∠1 度数为 x 度,那么∠2 的度数 y 可以表示为 ___,在这个问题中自变量是___,因变量是___,当∠1 为 70°时,角∠2 的度数为___。 二、选择(每题 5 分,共 30 分) 1、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 0.36%,现存入本金 100 元,本金与利息和 y (元)与所存月数 x(月)之间的关系式为( )。 A. y=100+0.36x B. y=100+3.6x C. y=1+136x D. Y=1+100.36X 2、某次实验中,测得两个变量 v 和 m 的对应数据如下表,则 v 和 m 之间的关系最接近于下列关系中的( )。 m 1 2 3 4 5 6 v 2.01 4.9 10.33 17.21 25.93 37.02 c A a 2 B 1 b

1.1.1集合的概念 - 一课时集合的含义(新教材配套学案)

1.1集合的概念 第一课时 集合的含义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集合元素的性质。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记住常用数集的表示符号并会应用。 【自主学习】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你能把小学、初中所学过的数总结一下吗?可以怎样分类? 问题2:研究下面几个例子: (1)1~10之间的所有偶数; (2)邹平一中今年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 (3)所有的正方形; (4)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定长d 的所有点; (5)方程0232=+-x x 的所有实数根; (6)地球上的四大洋. 你能发现这些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生、图形、点、根、海洋(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性吗?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学生探索、尝试解决 问题3:上面的例(3)到例(6)都能组成集合吗?它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问题4:根据问题2中的例子总结集合是什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性质?尝试解决。 例1 判断下列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 与定点A,B 等距离的点。 (2) 高中学生中的游泳能手。 问题5:如果把1~10之间的所有偶数所组成的集合记作A ,那么元素1,2与集合A 分别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这种关系? 问题6:既然集合可以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来表示,对于常用数集我们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你能记清楚、记熟练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2 用符号“∈”或“?”填空: (1)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 (2)0 N;5 Z;13 Q. 四、变练演练,深化提高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大于3小于5的所有自然数构成一个集合。 (2) 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组成一个集合。 (3) 方程2 (1)(2)0x x -+=所有解组成的集合有3个元素。

北师大版2020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单元综合测试题3(附答案)

北师大版2020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单元综合测试题3(附答案) 1.对于关系式y =3x +5,下列说法:①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②x 的数值可以任意选择;③y 是变量,它的值与x 无关;④这个关系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图象表示;⑤y 与x 的关系还可以用表格和图象表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2.小明和他爸爸做了一个实验,小明由一幢245米高的楼顶随手放下一只苹果,由他爸爸测量有关数据,得到苹果下落的路程和下落的时间之间有下面的关系: 下落时间t (s ) 1 2 3 4 5 6 下落路程s (m ) 5 20 45 80 125 18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苹果每秒下落的路程不变 B .苹果每秒下落的路程越来越长 C .苹果下落的速度越来越快 D .可以推测,苹果下落7秒后到达地面 3.在某次试验中,测得两个变量x 和y 之间的4组对应数据如下表: x 1 2 3 4 y 3 8 15 则y 与x 之间的关系满足下列关系式( ) A .22y x =- B .33y x =- C .21y x =- D .1y x =+ 4.圆周长公式2C r 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r 、、π是变量,2是常量 B .C 是变量, r π、 是常量 C .r 是变量, C π、 是常量 D .C r 、是变量 , 2π、是常量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3 cm ,它的各边长减少x cm 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为y cm ,则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是( ) A .y =12-4x(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