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5—2016学年度)

学校通过体操练习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以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国民身体素质的年龄、性别、生活区域(限南北方)和城乡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中国人身体素质特征。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12分钟跑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发展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的效果较好。跑完12分钟,根据自己跑的距离,再查一下评分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有氧代谢能力水平。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

(1)减小练习难度,加助力法。如牵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推掷较轻的器等。(2)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如负重跳或推掷超重器械练习后,紧接着做跳跃或推掷标准器械的练习。(3)时限法。按预定的音响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和速度。是指在作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快速跑。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短距离游泳、速滑等。(2)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快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

(3)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通过慢跑锻炼身体素质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发展柔韧素质,有利于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在突然用力的情况下,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大动作幅度,即拉长肌肉、肌腱、韧带和皮肤的练习。所有的柔韧练习至少连续做5~10次,动作幅度应逐步加大,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要交替进行,并需持之以恒。当软组织被拉长之后,肌体感到酸、胀、痛时应坚持8~10秒,这样需重复练习8~10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每次锻炼过程中,动力拉长练习一般控制在15~25个之间,每个练习以7~30次之间为宜,注意柔韧练习总的时间不宜过长。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3—2014学年度)

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三者缺一不可,衡量身体运动素质的指标由力量、耐力、柔韧性组成。想提高身体运动素质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力量是指机体某部分肌肉的爆发力;柔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和伸展能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或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由于三者相互关联,任何一种机能下降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身体素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三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进行这三种锻炼的总原则是:一、因人而异。选择锻炼的内容、方法时,锻炼者应根据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来确定。二、持之以恒。人体组织器官是“用进废退”的。若长期不锻炼,器官机能会慢慢消退,体质也会衰弱。为了坚持锻炼,最好在每天的作息表中,固定锻炼时间,形成习惯。三、循序渐进。锻炼者不要急于求成,应合理地提高锻炼目标。三项

素质分别练具体说来,力量锻炼可分为上肢锻炼和下肢锻炼。锻炼上肢力量可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也可借助哑铃、拉力器等器械;锻炼下肢可选择蹲起、跳台阶、快速跑等。本身力量较小的人应注意适当减少运动次数,如每次少做几个引体向上,跳台阶时少跳几阶等。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柔韧锻炼可使全身舒展,须持之以恒才能见效果。柔韧性较差的人应注意,运动时减小动作幅度。最好的柔韧锻炼是户外慢跑,它能使全身各器官舒展、心情舒畅,保持运动乐趣人体运动素质是人体运动的一种能力,一般指人体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能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的机能及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素质与人体完成各项活动、适应外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也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1)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运动时,肌肉活动时克服阻力的能力。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在中枢系统的统一调节下,肌肉活动是人体运动的核心,体内其他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保证肌肉的工作。力量素质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一般包括最大力量(单纯力量、绝对力量)、速度性力量(爆发力)、耐久性力量(力量耐力)等。最大力量是力量素质的典型形式,对其训练的原理可视为力量训练的“基本”原理,发展最大力量可采用两种取得不同结果的途径。第一种是靠改善肌肉的内协调和肌间协调来增加力量。采用专门的训练可相当大地提高肌纤维同步工作的能力;提高参与工作的肌肉间的协调能力。这一途径的训练不会使肌肉体积增大,对周期性和需先克服自身阻力的项目有重要意义,这种力量发展快,消退也快。第二种是依靠肌肉横断面积的提高来增加力量,这种训练是促使工作肌肉过程中蛋白质急分解,从而使肌肉横截面积增大。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不同性的力量。表1—5就是采用不同重量的负荷练习所起的不同作用。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快速运动的能力,它包括反应速度和运动速度,而运动速度又可分为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影响速度的因素很多,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还有肌肉的收缩特征、能力和其他协调性、机体的各种技能和技能状况。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速度特征,因此速度素质的培养有明显的专项特点,对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速度训练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奔跑速度主要是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步频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神经系统灵活性和协调性,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较早,成熟也早,所以步频提高应尽早进行,一般在10~13岁左右后步频就不再提高。步长主要取决于后蹬力,而力量在10~13岁之后,才快速发展。

(3)耐力素质

耐力是机体长时间工作克服疲劳的能力。耐力是相对疲劳而言的,运动中的疲劳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感觉的、心理的和运动器官的疲劳等等,不过,所有疲劳最终与机体能量供应系统和与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有关。所有耐力的培养提高,首先应以运动所需的能源储备与供应为基础,提高心肺功能,提高耐乳酸等抗疲劳的能力。对于青少年的耐力训练应注意全面打好基础,从有氧耐力入手,根据其不同的年龄特征进行。

(4)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各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影响柔韧素质的主要因素是肌肉、韧带组织的弹性、关节的骨结构等等。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有两种,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这两种方法又都可以采用静力性的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种方式。青少年是柔韧素质训练提高的好时机,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做到经常、适度、渐进。

(5)灵敏素质

灵敏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密切的关系。突然的起动急停、变换方向等等,都要求兴奋和抑制过程迅速地转换。影响灵敏的其他因素还有年龄、体重、疲劳等。灵敏素质是人体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发展灵敏素质的训练中,应从培养人体的各种能力入手,培养其掌握动作的能力、反应能力和平衡等能力。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4—2015学年度)

运动是一门多修功课它包括身体意志修养等多个方面的修炼

传统上,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

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指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主要包括体形、身体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成分等方面,反映了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一般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胸围、皮下组织等来进行考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其中身高、体重、胸围是衡量身体形态最基本的三项发育指标。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这一点上表现为体形匀称、姿势正确、营养状况良好等。

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其常见的衡量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脉搏是指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通过测量脉搏频率,可以间接了解心脏的活动状况。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它是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肺活量是指人体一次尽全力吸气后,再尽全力呼气时,所呼出的气体总量。它是反映呼吸机能的主要指标,也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

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

(一)运动素质指人体在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各种机能能力。它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

(1)速度。它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动作的次数或是身体快速位移的能力,可以反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和神经与肌肉的调节机能,也可以综合地反映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反应、柔韧等素质。其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中期性运动中的位移速度。测试指标有50米跑、4秒冲刺跑等。

(2)力量。它是指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分肌肉在收缩和舒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肌肉耐力增长和增加跑速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助于灵敏性的发展。测试指标有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握力、背肌力、腹肌力、腿肌力等。

(3)耐力。它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称抗疲劳能力。耐力素质体现了肌肉耐力、心肺耐力和全身耐力的综合状况,它与肌肉组织的功能、心肺系统的功能以及身体其它基础系统功能的提高密切相关。耐力的训练能促进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和肌肉耐力的增强。测试指标有1000米(男)、800米(女)等。

(4)灵敏性。它是一种复杂的素质,是人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指人体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对刺激作出快速、准确的反应,灵活完成动作的能力。灵敏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能力要素的共同协调作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测试指标有立卧撑、4×10米往返跑、反复横跨等。

(5)柔韧性。它是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关节周围组织(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它组织)的弹性和伸展性的表现,是人体运动时加大动作幅度的能力。它对掌握运动技术、预防受伤的预感性和可能性、保持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维持身体姿态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柔韧性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结构方面的特点,而且也取决于神经系统支配骨骼肌的机能状态。测试指标有坐位体前屈、纵劈叉等。

(二)运动能力指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又可以划分为一般运动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前者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及一般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能力,后者则是为了完成某项竞技比赛所具备的运动能力。

苏教版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数学P98~9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 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 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 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⑴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⑵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⑶介绍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P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⑷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⑴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P99 表格的第一横行里。然后每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再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各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平均数。 ⑵学生分组活动,各组汇报实验结论。 三、引申反思 1、谈话: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有所不

四年级数学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 教具准备教师:秒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三维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设计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 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李宝华2011.4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98~99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一次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教材的设计从多个角度进行安排,不仅引导学生研究时间长短不同的同种运动会使身体状况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且组织学生探讨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身体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并把这些数学活动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手段,培养了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在“引申反思”部分让学生向体育老师调查怎样根据学生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科学安排体育活动,再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测量在不同的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最后,教材还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运动使脉搏跳动加快的原因,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事物的态度。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看看小明和小红参加体育运动前后身体有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播放小明和小红参加体育活动的录像。 通过观察刚才的视频,你知道在运动前后,小明和小红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设计意图:小学生天性爱动,个个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话题入手,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直观地初步观察出身体运动前后的变化,为亲身体验对照埋下伏笔。

人体运动机能

人体运动机能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 (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

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2)赛前状态的调整 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 调整赛前状态 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通过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使肺通气量及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使工作肌能获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 (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 物一一三磷酸腺苷(AT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但是人体中的ATP 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 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TP-CP供能系统仅

维持8?10s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 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 人体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当运动强度加大使血乳酸上升至7.5mmol/L 时是糖酵解参与供能的一个标志,故称为无氧代谢阈。运动强度越大,血乳酸值越高,糖酵解供应能量的比值就越大。 2、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是指糖类、脂肪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ATP 再合成的过程。长时间、 长距离的运动项目主要是有氧代谢供能, 5000m跑有氧代谢占80% 10 000m跑有氧代谢占90%很多球类项目也需要的有氧代谢 能力。这个系统的能力主要和人体心肺功能有关,是耐力素质的基础。可采用较长时间的中等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距离的中速间歇训练来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功能。

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第二讲 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体育是一门包括生理、解剖、运动医学、生物化学、卫生保健、营养学、体育美学、体育欣赏等的多种内容综合性学科。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幸福。什么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而且身体上、精神上、处于更好状态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 一、体育锻炼对人体机能系统的影响 健康来自坚持不懈地体育锻炼。生命来自于运动。那么,进行体育锻炼究竟对人体机能系统有什么影响? 1、神经系统: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器官,大脑皮质是人类神经活动的主宰,它的机能状态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病理过程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引导部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与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保证了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促进了中枢神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作用。如长期对中枢神经系统作恶性刺激,会使兴奋、抑制失去平衡,诱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现代生活中对人们情绪影响最大的外因是:(1)紧张的生活节奏,(2)激烈的竞争,(3)复杂的人际关系(4)突发的灾难事件。经常处于悲伤、恐怖、沮丧、悔恨、憎恶或厌食、抑郁等精神状态,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过度,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使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遭到紊乱。体育活动就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长期的体育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体育能使神经系统对人体各器官的调节更迅速、准确,经常锻炼者反应速度比一般人快–秒。 人体在一次运动时其生理机能会发生暂时性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变深等,运动停止后这些变化又在短时间内消失,这种生理功能的暂时性变化较反应。 如果长时间(几周、至几年)反复多次进行同样的练习(锻炼)就会一起机体形态和技能持久性的良性变化,这个持久性的良性变化的过程叫适应。 2、体育运动与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是由206块骨、数以百计的关节、以及600多块肌肉组成。骨与骨之间以关节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起着承担身体重量,保护内脏器官和运动杠杆的作用。肌肉附着在骨骼上,在神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运动与身体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 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明确目标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

运动补剂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论文 二级营养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研究报告 文章题目:运动补剂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姓名:强中伟 身份证号:610103************

运动补剂对人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强中伟 法士特研究院 摘要:运动补剂对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的运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搭配运动补剂,不但能在较短的时间提高运动水平,还能能够起到增加肌肉力量、改善机体组成、促进快速恢复、增强免疫的作用。本文介绍常见的运动补剂:乳清蛋白、肌酸、谷氨酰胺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分析补剂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营养对运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乳清蛋白肌酸谷氨酰胺运动营养 (文章正文,四号宋体字,行间距固定值22磅) 1 引言 蛋白质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素,它参与机体组织的基本构成,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关的许多因素,如肌肉收缩,氧的运输与储存,物质代谢与生理机能的调节等,都与蛋白质有密切的关系。正常人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不低于0.8g/kg体重,运动员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一般人群的2~3倍。膳食是人体蛋白质的基本来源,但普通膳食蛋白的质量已不能满足当今竞技体育对运动员体力和体能的要求。近十年来,一种高生物利用效价的蛋白质---乳清蛋白作为运动营养食品已广泛应用于专业运动队和健美人群,它增加机体蛋白质合成,抗疲劳能力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肌酸是人体重要的营养补充剂之一,对于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体内能量物质的储备,促进人体肌肉体积的增大,以及延缓疲劳的产生和加速疲劳的恢复等具有重要意义。

谷氨酰胺是肌肉中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约占人体游离氨基酸总量的60%,其利用率等于或大于葡萄糖,另外,谷氨酰胺还对胃肠粘膜的增生,维持肠道的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蛋白质的合成都必须依赖充足的谷氨酰胺,故谷氨酰胺也就成为近年来较为引入注目的免疫营养剂之一。 2 几种运动补剂的功能介绍 2.1乳清蛋白 2.1.1 优质的蛋白质和钙源 与其他的运动营养需要相比,运动员比久坐不动的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摄入。其原因是:(1)运动会导致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加(2)高强度训练会导致蛋白质分解增加(3)力量项目需要肌肉蛋白合成增加(4)耐力项目使氨基酸供能需要增加(5)热环境中训练使蛋白质丢失增加(6)高原环境训练时血红蛋白合成增加,(7)控体重项目需要补充能量、维持肌肉蛋白生长(8)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的需要。 乳清蛋白是天然的完全蛋白质,含有人体所需要的所有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模式几乎与骨骼肌中氨基酸模式完全一致。乳清蛋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消化吸收特性不同于其它蛋白质,其具有可溶性好、易吸收和高吸收率的特性,有“快蛋白(fast protein)”的美誉。乳清蛋白能被快速吸收,输送更多的氨基酸到组织中,并可刺激蛋白质快速合成,从而提高净蛋白获得率。因此,乳清蛋白是运动前、中、后理想的蛋白质补充剂。运动员可在运动前和后的饮料和液体食物中加入乳清蛋白提高运动表现。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钙营养是优良运动表现所必须的。钙不仅是维持骨骼健康必不可少的,也是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和其他生理学功能所必需。如果每天钙摄入不足,机体就开始利用骨骼内钙的储备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我国运动员钙的平均摄入量不足800mg/d,低于运动员钙的推荐摄入量1200mg/d。较弱的骨质因训练导致的骨折会抵消多个月或多年训练的效果。因此,运动员应该充分意识到优质的钙来源的重要性。乳清蛋白产品含有500—2000mg的乳钙。乳钙是最佳的生物可利用钙来源。研究表明,乳强化豆奶的钙的吸收率比乳钙低25%。因此,乳清蛋白是一种经济实惠、高品质、易被机体吸收的钙源。

第15章复习题、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名词解释: 1.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淡型 2.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生理作用 :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A.准备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B.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 3.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偏。→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平均数等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索和发现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高抬腿跑引起的脉搏变化。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高抬腿原地跑30秒后,注意要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再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高抬腿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5—2016学年度) 学校通过体操练习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基本状态和功能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承受能力的强弱。以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中国国民身体素质的年龄、性别、生活区域(限南北方)和城乡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中国人身体素质特征。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 12分钟跑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发展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的效果较好。跑完12分钟,根据自己跑的距离,再查一下评分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有氧代谢能力水平。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包括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爆发力较差的人应注意缩短运动距离。以长跑为例,可以从每天500米开始,逐渐过渡到800米、1000米等。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 (1)减小练习难度,加助力法。如牵引助力跑步或游泳、顺风跑、下坡跑、顺水游、推掷较轻的器等。(2)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如负重跳或推掷超重器械练习后,紧接着做跳跃或推掷标准器械的练习。(3)时限法。按预定的音响节拍频率完成动作,以改变练习者的动作频率和速度。是指在作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基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快速跑。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短距离游泳、速滑等。(2)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快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 (3)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通过慢跑锻炼身体素质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发展柔韧素质,有利于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在突然用力的情况下,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大动作幅度,即拉长肌肉、肌腱、韧带和皮肤的练习。所有的柔韧练习至少连续做5~10次,动作幅度应逐步加大,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要交替进行,并需持之以恒。当软组织被拉长之后,肌体感到酸、胀、痛时应坚持8~10秒,这样需重复练习8~10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每次锻炼过程中,动力拉长练习一般控制在15~25个之间,每个练习以7~30次之间为宜,注意柔韧练习总的时间不宜过长。 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分析 (2013—2014学年度) 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三者缺一不可,衡量身体运动素质的指标由力量、耐力、柔韧性组成。想提高身体运动素质也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力量是指机体某部分肌肉的爆发力;柔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的弹性和伸展能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或运动时克服疲劳的能力。由于三者相互关联,任何一种机能下降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身体素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三者相结合,缺一不可。 进行这三种锻炼的总原则是:一、因人而异。选择锻炼的内容、方法时,锻炼者应根据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等来确定。二、持之以恒。人体组织器官是“用进废退”的。若长期不锻炼,器官机能会慢慢消退,体质也会衰弱。为了坚持锻炼,最好在每天的作息表中,固定锻炼时间,形成习惯。三、循序渐进。锻炼者不要急于求成,应合理地提高锻炼目标。三项

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适宜的赛前反应能促进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运动水平,反之,则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解释。比赛或训练过程中的场地、器材、观众、音响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会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 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特征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二、准备活动 知识点内容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有 (1)调整赛前状态 (2)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二)做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 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与正式运动或比赛的时间间隔等,都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一般认为,准备活动的强度以45%VO2max强度、心率达100-120次/分、时间在10 -30分钟之间为宜。此外,还应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适当加以调整,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时间的间隔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一般性教学课中准备活动以2-3分钟为宜。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的实质就是人体机能的动员。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人体运动除了受物理惰性影响外,主要受生理惰性影响。 1.反射时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肌肉运动必须依赖内脏各器官的协调配合才能获得能源物质、氧气和清除代谢产物。内脏器官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而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大,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不仅传导速度慢,而且传导途径中突触联系较多此外,在内脏器官产生持续活动中,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更为重要。由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改变其功能状态。这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比躯体神经调节的惰性大得多。因此,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是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跑1500米,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需要在运动开始后2-3分钟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骨骼肌在20-30秒内就可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长短取决于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 二、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十章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一、名词解释 赛前状态准备活动极点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超量恢复 二、填空题 1. 生理性疲劳主要包括体力疲劳、疲劳、疲劳和混合型疲劳等。 2. 体力疲劳主要是长时间劳动、工作和健身运动,运动系统过度活动,骨骼肌能源物质大量,代谢产物大量造成的骨骼肌细胞活动能力下降。 3.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一种“”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机制。 4. 生理性疲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可以消除。 5. 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中发展提高。 6.负荷的与是影响整体各环节功能活动能否适应整体功能水平的重要因素。 三、判断题 1.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这句话不正确。() 2.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是一种“预警”信号,是防止机体功能受损的保护性机制。() 3.健身运动对身体功能的刺激与竞技运动一样深刻,产生的疲劳同样很复杂。() 4.现代竞技运动不断冲击人体的生理极限,机体功能水平在不断被打破而又不断建立新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发展提高。() 5.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中枢到骨骼肌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6.剧烈运动后,Ach 释放量减少,不会影响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7.极量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疲劳可能与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量减少,

难以引起接点后膜去极化,使骨骼肌细胞不能产生兴奋、收缩有关。() 8.细胞内Ca2+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和再摄取Ca2+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9.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10.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四、问答题 1.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有什么区别?在实践中如何应用? 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3.如何认识运动性疲劳? 4.在学习运动技能中如何实践恢复过程? 5.实践中如何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判断运动性疲劳?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填空题 1.脑力疲劳;心理(精神)疲劳 2.大量消耗;大量堆积 3.生理现象;“预警”信号;保护性机制 4.调整;自行消除 5.生理极限;动态变化中6.性质;特征 三、判断题 ×, √,×, √,√, ×, ×,×,√,×,× 四、问答题 1.准备活动是指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体温升高的生理过程。主要标志是体温升高。而生理本质是功能水平的提高。生理原则是渐增式的。活动强度宜中小,靶心律为储备心律的30%-60%。全身大多数肌群收缩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教学提纲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 变化规律

第十一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 2、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的手段。 教学重点:调整和提高身体适应能力的手段 难点: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 人体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其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从参加运动或比赛前一直到运动或比赛结束后的恢复大致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它可产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H1:]加强,体温[H2:]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H3:]升高、肺通气量[H4:]和吸氧量[H5:]增加,还可能有出汗和尿频等现象(见图13-1)。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比赛规模愈大愈关键、离比赛时间愈近,赛前反应愈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图13-1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动员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制解释。人们在日常的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比赛场地、器材、观众、广播声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中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或刺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习题集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学习要求 掌握: 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 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3、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4、疲劳产生的原因。 5、恢复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熟悉: 1、调节赛前状态的方法。 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3、稳定状态的分类及特点。 4、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5、促进机能恢复的措施。 了解: 1、“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2、准备活动的作用机理。 3、判断疲劳的方法。 内容精要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变化包括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是指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 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

关。 赛前状态的机理是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 1、起赛热症: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多见于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运动员,参加特别重大比赛的运动员或心理负担过重的运动员。 2、起赛冷淡: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低。起赛冷淡是起赛热症的继发性反应。 3、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机体机能得到预先动员。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及调整 1、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思想问题,比赛经验等。 2、调整赛前状态的方法:(1)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对待比赛的意义;(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3)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4)按摩;(5)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 第二节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通过准备活动可预先动员人体的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或训练作好机能上的准备。 一、准备活动的类型 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比赛或训练动作结构及机能特点不相似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体温升高;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预防运动损伤等。 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正式比赛或训练动作结构、节奏及强度相似的各种身体练习。其目的是提高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性,强化动力定型。 二、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代谢水平提高,体温升高。 2、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增强内分泌的活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1.通过收集、整理及对身边事物进行调查等活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亲自试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手表或秒表。 师:同学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你们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问:有的同学说脉搏跳动会加快。你知道什么是脉搏吗?知道脉搏在哪儿吗? 指名发言。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了解运动前后1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做实验。先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再测出原地高抬腿跑30秒后1分钟脉搏的次数,最后测出休息2分钟后1分钟脉搏的次数。 姓名运动前/次运动后/次休息后/次 平均数 教师可以统一发口令开始做实验,然后各小组按自己的速度进行,一定要做好记录。 回到教室,进行计算和填写工作。 教师组织讨论:运动后,你的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几次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质疑:跑步运动会对脉搏产生影响,如果进行其他的运动项目,对脉搏有不同的影响

吗? 布置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两项不同的运动做实验,像上面那样,记录每次运动后每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求出小组每次测量脉搏的平均数。(“姓名”栏右面的两栏空格填上不同的运动名称) 姓名 平均数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1.向体育老师了解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比较合适,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安排活动的。 2.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下来制成统计表,与同学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 略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统计”一词的由来 “统计”这个词语最早是在拉丁语里面出现的,不过那时候它的意思是说各种现象的状态。后来意大利人在学习拉丁语的时候,把这个词吸收到意大利语里面。在意大利语里,这个词又有了别的意思,人们用它来表示“国家”的概念。再后来,统计在人们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多,人们就专门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个意思。于是“统计”这个词就出现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运动与身体变化》

三年级数学教案《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队身体有什么好处? 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谈话: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 二、实验讨论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 ⑴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教师讲解) ⑵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视指导。 ⑶介绍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给组长,组长记录在P98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要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再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⑷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结果。 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相同。 ⑴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P99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完整版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 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 14—2 赛前动脉血压 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