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达茂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方案

达茂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方案

达茂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方案
达茂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方案

达茂旗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工作方案

为努力实现“河北领军、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公路建设集团”的企业愿景和打造百年路桥,弘扬河北路桥精神,深入搞好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第一章组织建设

第一条成立“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会”

会长:叶志安

副会长:平长德、崔金升

秘书长:王秉印

成员:李群力、杨杰、刘铁生、刘相臻、肖国生、贾占明、焦海国、赵志欣、袁忠勇、王彦斌、崔浩、陈东风、刘秀峰、梁建民、焦利英、王文超、李志田、张群星、刘芳、宋沅沅、张卫华。

第二条主要工作人员分工

叶志安:负责研究会的长远工作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和每个人、每个分会年度研究课题,对《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

发表的文章进行最后定稿,筹划《河北路桥历史文化文集》的出版。

平长德:负责河北路桥成就研究、科技研究、省内外和国内外施工技术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撰写代表河北路桥历史和现代技术水平的文章。

崔金升:主持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召开研究会年度工作会议,落实研究会年度工作计划,协调集团研究会和各分、子公司分会的各项工作。

王秉印:负责各成员和各分、子公司分会的联系,催促和收集各类稿件,筹备研究会的各种会议,抓好研究会的预算编制和日常工作及后勤保障工作。

张群星:负责各种研究稿件的初审、《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的初编、印刷、发行,在集团网站和《河北路桥报》开辟“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栏。

宋沅沅:负责陈列室工作,包括获得的各种荣誉(奖牌、奖杯、奖匾、证书)的陈列、上墙,各种重要资料(包括历史、现实、援外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建立和管理研究会档案和台帐。

刘芳:负责各种影像资料的采集、整理、使用。协助宋沅沅搞好陈列室的建设和管理。

刘秀峰:为研究会工作提供档案资料。与王秉印一起搞好各部门关系的协调和研究会的后勤保障。

梁建民:利用好集团的人事档案,为各种人物传记撰写提供个人资料。

张卫华:负责研究会的财务管理工作。

焦利英:做好撰稿人的稿酬计算与发放。

上述人员除抓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以外,皆为研究会研究文章的主要撰稿者。

第三条成立分支机构。各分、子公司成立“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会分会”,各分子公司书记、办公室主任分别担任分会正、副会长。

第四条“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会”在集团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章工作方式

第五条研究会每年5月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对工作人员和各分会的工作实行目标和定量管理。

第六条研究重点为集团60年来的机构变化、重大事件、重点工程、海外工程(包括援外工作)、科技成果、路桥文化、路桥精神、人物传记等。

第七条走访路桥老领导、老前辈,帮助他们撰写回忆录。

第八条通过采集老路桥人留存的资料,深挖路桥历史。

第九条从现有档案中采集历史资料。

第十条邀请《河北公路史》老编缉作为研究会特约撰稿人。

第十一条编发《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重要成果在《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上发表。

第十二条在集团网站和《河北路桥报》开辟“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栏,宣传河北路桥历史,弘扬河北路桥精神。

第三章建立陈列室

第十三条在集团办公楼开辟河北路桥历史文化陈列室。

第十四条陈列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从1950年成立以来集团所荣获的各种荣誉;二是河北路桥历史上的各种重要资料。

第十五条陈列室建成后定时向职工开放,同时也要成为外单位了解河北路桥的主要场所。

第四章财务管理

第十六条研究会年度财务开支纳入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原则编制预算。每年11月30日前研究会上报下一年度的财务收支预算,经集团审核批准后,到财务部办理拨款手续。

第十七条研究会的费用开支,严格按照集团批准的预算用途使用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八条研究会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分别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报送集团主管领导和财务部,由财务部负责组织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送主管领导。

第十九条严格执行集团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第二十条实行稿酬制。在《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上发表文章,稿酬同集团网站、《河北路桥报》,并随其调整而调整。

第五章近、远期目标

第二十一条2011年底以前,召开研究会成立大会(第一次年会),成立分支机构,公布研究会工作方案,《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创刊。

第二十二条2012至2013年,完成陈列室建设,并对外开放。同时要有一批研究成果在《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上刊发。

第二十三条根据研究成果和《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专刊》刊发文章情况,适当时候出版《河北路桥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或《河北路桥史话》。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 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比较优势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世界级的旅游观光资源优势;国家级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区域级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西安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文明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西安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2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馆库藏文物12万余件。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西安明城墙及周沣

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等,皆为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貌使西安成为海内外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西安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颇具规模。全市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7个,年末全市星级宾馆7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4家,四星级宾馆13家。首批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业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非外贸创汇的主要来源。 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尤其是在航天航空、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电子通讯、缝纫机、大型风机、重型汽车、纺织、钟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西安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9个。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国内一流的试验和检测设备,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西安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博士点334个,硕士点82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 近几年来,西安市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产霸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四区一基地”的开发新区格局,成为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基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研究会成立可行性报告

研究会成立可行性报告 篇一:关于成立法学研究会的申请报告 关于成立刑事法学研究会的申请报告 市法学会: 为贯彻学习《中国法学会关于进一步繁荣法学研究的意见》以及刑法工作的有关指示和精神,推动我市刑事法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刑事法学的发展,为宜昌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全面法律服务,我们申请成立宜昌市刑事法学研究会,现将有关事项汇报如下: 一、成立本会的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50年的历程表明,新中国刑法学研 究不仅勇于探索,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广阔的研

究领域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刑事立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同其他部门立法一样,刑事立法往往是应形势之急需制定的,即使是1997年修订的刑法,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严密的论证,其合理性、科学性和操作性都不无再思的余地;刑事司法虽然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相比有了巨大的改进,但是非理性的成分依然存在。这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刑法学研究,应当更为理智地思考刑事立法的利弊得失和刑事司法的操作规则,为完善刑事立法、改善刑事司法提供建设性的而不是注脚性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单纯标新立异的理论观点。刑法学研究有责任 为提高刑事立法的科学性和刑事司法的合理性,为改善刑事立法理念和刑事司法观念作出贡献。而如何发挥理论的魅力,完成刑法学应有的使命,则是21世纪向刑法学者们提出的挑战。

50年来,新中国的刑法学研究,在内容上不断丰富,不仅在刑法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开辟了许多新的方面,而且在具体犯罪的研究上增加了对许多新的犯罪形态的研究;不仅从一国刑法的研究延伸到区际刑法进而到国际刑法的研究,而且紧跟国际领域刑法学研究的趋向,将研究的触角伸向环境保护领域和生命工程领域。刑法学是一门开放性的科学,刑法学研究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不仅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关注人类生活的新领域,研究人类在新的发展空间遇到的刑法问题。只有置身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刑法学研究才有前途。刑法学研究历来十分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中国刑法学的研究,始终是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进行的。同时,刑法学研究离不开社会法治状况的大背景,刑法学研究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法治的进步。中国社会法治状况的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业

我最想去的五个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个当然是首都北京。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其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为“蓟”。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最想旅游的地方:紫禁城、明十三陵、圆明园、八达岭长城、天坛等历史文化名域。最想见到的是紫禁城雄健、宏伟以及一些独特的景色。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

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圆明园的建造艺术(虽然经八国联军抢掠,保存无几。)八达岭长城的雄伟、壮观。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今之万寿山,元朝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瓮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学家郭守敬开挖通慧河,将昌平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湖内,注入宫墙,接济漕运,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由此至明,环湖先后建有多座颇具影响的寺观,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护圣寺”规模最巨,楼宇恢弘,汉白玉钓台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鱼垂钓。明朝时,瓮山泊改称西湖,“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地”。每年桃红柳绿时,京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 湖南科技学院汇编 二零零九年十月

目录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 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1.舜文化研究成果 (6) 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 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 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 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 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 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2012年6月28日最新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目前中国已公布了12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计为2处。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 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 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 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e:2007年3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f:2007年3月13日公布,共1处 增补g:2007年3月18日公布,共2处 增补h:2007年4月27日公布,共1处 增补i:2007年5月6日公布,共1处 增补j:2007年9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k:2009年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l:2010年11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m:2011年1月24日公布,共2处 增补n:2011年3月12日公布,共1处 增补o:2011年3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p:2011年5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q:2011年1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r:2012年3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s:2012年6月28日公布,共1处 分类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列表括号内数字为城市数。 北京(1)天津(1)河北(5)山西(6)内蒙古(1) 辽宁(1)吉林(2)黑龙江(1) 上海(1)江苏(10)浙江(7)安徽(5)福建(4)江西(3)山东(8) 河南(8)湖北(5)湖南(3)广东(7)广西(3)海南(2) 重庆(1)四川(8)贵州(2)云南(5)西藏(3) 陕西(6)甘肃(4)青海(1)宁夏(1)新疆(5) 下文括号内数字为入选批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

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

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暨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 纪念毛主席诞辰124周年暨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于2017年12月23日上午在世界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地——钟祥市莫愁村举行。 庆祝大会由钟祥广播电视台知名节目主持人肖杨主持。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有:钟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龚银娥,钟祥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主任李强翔,钟祥市党史办副主任钱林,钟祥党史专家朱学忠、魏洪斌,钟祥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徐永学,钟祥市收蔵家协会副会长刘富国,钟祥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龚承喜等同志。 在热烈的掌声中,钟祥市民政局民管办主任李强翔同志宣布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成立的批复文件。 市文联秘书长龚银娥同志宣读钟祥市文联关于钟祥市红色 文化研究会的组织任命文件,名誉会长蔡章田、陶文美,会长罗凌云,副会长廖传瑜、张保庭、邹小帆、陈光明、夏心忠、魏林、贺元香、沈芳友、郑伟、李明华、张清柏,秘书长殷皓,副秘书长安政才、王先华。 钟祥市北山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罗凌云发表就职演说:“钟祥有2700多年的建城历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宋玉、莫愁女的故事,流传千年。有近100年的红色历史,曾经是贺龙、李先念、陶铸等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红色乡镇达7个,形成冷水北山和长滩九里南山两大板块,我市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是革命前辈给我们钟祥人民留下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会将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探索,广泛传播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信念、执着奉献,勇于变革、善于创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把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蔡章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今天我们用实际行动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立钟祥市红色文化研究会旨在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经典、弘扬红色精神、打造红色引擎、讲好红色故事、继承光荣传统,组织社会力量参与钟祥红色文化资源的抢救、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红色理论研究、红色基地创建和红色历史挖掘。充分开发与利用我市红色资源,提升展示钟祥的红色文化,推进革命传统教育,高杨理想风帆,进军伟大时代,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家还观看了以《十送红军》《红星照我去战斗》《微山湖+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映山红》《我是一个兵》《红太阳颂》《家在心里》《峡江情歌》《最美的歌唱给妈妈》《洪水浪打浪、珊瑚颂,绣红旗》《北京的金山上》《洗衣舞》等红色经典为主题的文艺表演,长寿老人张铭素弹奏的《东方红》更是唤起了大家红色记忆,赢得了广大参会者阵阵掌声。

(整理)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关内容

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 (七贤庄历史街区说明) 近现代历史街区 【七贤庄历史街区】七贤庄建立于清满城的废墟之上。1928年国民政府提出“开发西北,建设西安”的号召,在清满城的废墟之上建设新市区,达官贵人及商贾们纷至踏来。至1936年,西安新城先后建起了一德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七贤庄等新村,成为当时西安城内新生活、新住区的样板。 七贤庄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四合院民居空间格局,通过建筑材料和结构变化,塑造西安民国时期民居雄浑质朴的形式和鲜明的建筑特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购置七贤庄部分用房作为办事处,接待了周恩来等一系列中共重要领导人,并引导大批进步青年奔向延安,成为全国抗战的重要据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民国时期建设的一德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等传统民居院落群已陆续拆除,唯七贤庄因种种原因得以幸存,成为西安在民国时期成片建设居住区的典型代表。 1革命公园 1926年春,北伐战争前夕,军阀刘镇华率其部由河南入陕,围攻西安。陕西国民革命军团结西安民众困守孤城,与之进行了长达八个月之久艰苦卓绝的战斗。直到同年十月,国民革命军冯玉祥将军所部援陕部队及达,刘军全线溃败,西安方得以解围。刘军围城八个月,给西安人民造成严重的灾难,守城居民死亡近五万人,占当时西安人口的四分之一。为了纪

念死难军民,1927年2月,由国民革命联军总部发起,在皇城北门外清满城废墟上置地10.3公顷,辟为公园,设置公墓,纪念西安围困被军阀刘镇华攻打时期阵亡的守成军民。革命公园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亭、东大墓、西大墓、忠烈祠。八办在为延安输送革命青年的时候,曾因住处紧张,部分进步青年将革命公园革命亭作为休息与聚会的场所。 革命公园现在是西安明城内最大的一片集中绿化,并免费为市民开放。革命亭前的喷水池,立有太湖石,相传为唐兴庆宫遗物,在园中自成一景。园东有宽敞的展览室,常有书画展出。西南的“棋艺之家”,为棋艺爱好者的活动场所。北面是人造湖,湖上架设曲桥,并建有亭子,称为“湖心亭”。西北有假山,山上有石洞、茅亭等。西南新开辟的游乐园,有很多游乐设施。节假日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元宵节灯展,花展;早晚有老年自娱班活动。位于城市的中心区,是周边居民和市民们休闲、游憩的好去处。革命公园以其独有的历史氛围、生态景观和城市生活优势吸引着人们。公园不仅给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场所,而且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和地区竞争力。 革命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局已对其作保护规划,基本信息如下: 革命亭基本信息 革命亭保护范围图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章程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章程 第一章总章 第一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英译名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ies Association)。 第二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7年8月,是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传统文化艺术的各类工作者自愿结合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 国性民间高级文化学术团体,是发展中华文化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研究会活动地域:全国。 第三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宗旨: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遵守宪法和国家法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针、政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发掘、搜集、整理、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并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促进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对会员进行联络、协调、服务,并在各项会务活动中进行业务指导。

第五条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 监督管理。常驻会址设在北京。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六条组织发掘、整理、研究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 第七条组织并推进与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传统文化研究活动,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孝文化、德文化等。 第八条组织有关的传统文化问题研究,承接各方面委托的有关课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服务。 第九条组织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以及各种传统文化活动。 第十条邀请港澳台专家学者来内地和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 第十一条组织国内传统文化名家及工作者出国(出境)访问、讲学,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第十二条组织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和优秀人才的评奖活动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证; 第十三条组织举办各种传统书画、民间(民俗)工艺品(手工艺品)展览活动。 第十四条编辑出版本会通讯、学术资料和书刊。 第三章会员

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及困境 一由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引发的思考 1 南京老城南历史保护事件起因(2006年) 2006年6月某日:南京城南某区政府召开“建设新城南”高层论坛,区政府有关领导向媒体透露“将投资40亿元打造新城南,改善近2万户居民居住环境”。6月29日《南京晨报》以“40亿元让城南‘大变脸’为题,以正面支持的态度报到了这一高层论坛”。 8月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姚远在《南方周末》发表了《南京的“历史”关头》文章; 8月中旬:全国16位建筑、规划、文物、考古界的著名专家联名紧急呼吁保护南京老城南。 8月21日:《现代快报》用11个版面推出《老城南》特刊,指出“今天,一个猩红的“拆”字,将一笔抹去老城南五大片区这23条散发出古城气息的街巷,刹那间变成历史”。 8月30日:《新民周刊》推出封面报到《秦淮河,正在消失的历史》,文章在采访多位老居民的陈年往事和情感,并陈述了多位学者、专家的意见之后,指出“这些未经整合的民间的情感、智慧需求,是否与政府的决策走在同一条路上呢?” 9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媒体广场”报到说:“城市改造一方面要保留文化,另一方面要改善人民环境。如何能够找到一个点,兼顾这两者?它是困扰着全世界有悠久文化的城市的通病,同样也困扰着南京”。 10月2号:《瞭望·新闻周刊》发表了题为《老南京最后的纠葛》的文章,记录了多名专家、市民和区政府等部门对老城南不同声音,分析了目前老城南历史保护现状的社会背景,如物权法、政府角色和公众参与等。 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专家来信上作出重要的批示。随后一场包括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市民百姓在内的社会大讨论广泛展开,一时间老城南保护成为南京媒体的热点话题,成为南京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聚焦点。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原文地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南京:公元前472年迄今建城史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山陵等。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

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苏州: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此,隋、唐为苏州治所,宋代为平江府,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江南大都市。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湖北武汉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系列----近现代史迹型:湖北武汉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楚国时期诞生的一首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十大古琴曲之首,也带来了知音文化;唐宋年间,武昌黄鹤楼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场所,也使武汉成为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市,简称汉,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中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简介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重要城市都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经济发展的“立交桥”,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6 条国道在此交汇,水运已形

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作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城市,武汉高校众多,在校大学生118.33万人,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武汉由中华民国的诞生地武昌、近代中国的国际大都市汉口、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阳三地合并为组建,下辖7个中心城区和6个新城区。是楚辞浪漫、黄鹤飘逸的历史文化名城,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胜地,又是青山碧水、生态宜居的滨江之城,商贸繁荣、百业昌隆的现代都市。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除长江、汉水在城中交汇外,市辖区内有166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水域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构成了武汉气势恢宏、极具特色的滨江滨湖水生态环境。早在百年之前,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描述武汉是“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他设想,武汉要建成“略如纽约、伦敦之大”。武汉又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选定为21世纪全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更是预测武汉将在21世纪成为仅次于加尔各答的全球第二大超级城市。在世界银行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3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中,将武汉(光电)与北京(IT与软件服务)、上海(金融与工程服务)、深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蓬莱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门力量,分专题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经过精心筹备,今天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城市品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做好城市的功能开发,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城市居住、旅游、教育科技、生态、产业承载等功能不断增强,为实现赶超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城市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文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该看到,在全球“文化制胜”的大趋势下,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发展、挑战国际竞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今后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总的来说,文化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从社会价值看,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原动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的积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上升到文明社会的。今后人类社会要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仍然要靠文化力的推动,这是普遍规律。譬如深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短短20多年,由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一个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就得益于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构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市民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巩固,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生态效益看,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生态环境是高度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现代人在“自然之主”意识的驱使下,错误地把城市化进程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加以考虑、规划和设计,结果导致了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 摘要: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着价值观、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冲击,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价值观;全球化;城市化;历史名城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长久以来,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城市,不但经受着历代风雨的侵蚀,而且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摧毁。直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才真正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从文物史迹,到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乃至整个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从单纯物质实体的保护,发展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的保护。目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学术研究、立法、管理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面对世界全球化的热潮,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在经受着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说全球化正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全球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进而影响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物质环境。中国的城市文化正在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很多城市处于多元文化并存、本土文化削弱的境地。全球化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推向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外国的规划师、建筑师带着“先进”的思想、理念纷纷来到中国,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国的权势、业主们也都唯“洋”是从。结果,由于对历史城市的文脉缺乏理解,洋大师们做出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一张空白纸上来规划历史城市,不免打上“他方”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否定了对历史城市本土文化的认可。这些设计方案的新奇、夸张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恰恰迎合了业主和权势们的口味,一个个“洋垃圾”就这样诞生了,而历史城市的城市肌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全被搁置到了一边。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决定人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首先要改变拜金、拜权、非农的建筑价值观。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彻底改变遗留在每一个人骨子里的封建长官意识。建筑师有责任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角度出发,解读城市的文化内涵,做出具有名城特色的作品来。建筑师还应该成为新观念、新潮流、新生活得倡导者,价值观和社会进步的推动着。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建筑师的价值观。 无论在哪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其自己发展的轨迹,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世界历史名城、文化古都,不仅没有彼此雷同的,而且都是各自民族传统文化在城市计划与建筑中的卓越体现,其个性特色强烈、突出。它们都按照各自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沿着历史文脉构成不同

文化协会成立发言稿

文化协会成立发言稿 【篇一:在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11日) 邓彩彪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刘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 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 成立了。这是我们蒲县文化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一件喜事一件好事, 对于推进全县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乃至对于 整个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应该说必将起到或者必将发挥 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县委、县政府,代 表县四套班子,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 时也代表四套班子向刘主任、向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各 位专家莅临会议,亲自指导,帮助我们搞好研究会的工作,表示热 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市三晋文化 研究会的各位领导,特别是我们临汾的老领导刘主任,是我们临汾 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我在机关工作期间,曾经直接受教,直接服务,刘书记在工作期间,对于临汾的经济发展、干部队伍建设、政法队 伍建设、发展稳定确实是贡献非 常突出。同时,在工作之余和工作岗位期间,对于关心文化、重视 文化的发展研究,既是爱好者,又是参与者也是参与领导者。特别 是近几年来,直接组织临汾尧文化研究会,对临汾这个根祖之地, 尧都尧文化之乡,中国传统文化发祥地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今天,刘主任又亲临会议,后面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 地听、认真地思考、认真地领会,把刘主任多年的心得、关于文化 的思考、关于文化研究会的一些工作的要求,认真地贯彻到咱们整 个协会下一步的整个研究工作中去。 蒲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从薛关龙王庙细石器 遗址发掘已经证实,远在一万二千年以前,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尧时期,尧帝访贤于此,拜师蒲伊子,县名由此而来。北魏 置石城县,北周置蒲子县,隋朝时称蒲县,历史演变,以后虽屡有 变更,但都以蒲为名。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曾受封于此,筑城而守;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刘渊曾定都于此;特别在近现代以来,抗日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 张建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及热爱。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课件,变学生被动的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 (2)问答法。教学过程中,多设问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的展示,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体味文章的内涵。 教具准备: 西安的图片资料、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在上课前,我想问大家一个历史问题:你们知道世界四大名城是哪些吗?(展示多媒体课件) (解说)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是有道理的。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城是一个古城魅力十足的所在:你看,那依然迎风挺立的古城墙,那铸就了历史永恒的兵马佣,还有那历代碑刻聚集地的碑林和那夕照中美丽的大雁塔,无不在告诉我们西安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二、介绍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图片展示和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安历史文化) (一)、历史的足迹 1. 八百里秦川居中间,四塞以为固,八水绕长安 2. 走过蓝田人 3. 半坡遗址存 4. 十三王朝建都地 5. 西安事变天下闻 小结:西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 (二)、名胜解读 1. 周公庙里思无穷 2. 千里演进长安城 3. 巍巍宫殿今何在 (1)渭河南岸阿房宫 (2)大明宫与九成宫 4. 大小雁塔城中立 5. 长安城外帝陵多 (1)秦始皇陵 (2)乾陵 (2)昭陵 6.关中塔祖法门寺 7.丞相祠堂“五丈”寻 小结:西安,古称长安。在我国历史上,曾是周、秦、西汉、东汉(末年)、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唐朝以后多次更易名称,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现在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