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素质讲座课程报告

文化素质讲座课程报告

人生是一场“向美而生”的修行

——文化素质讲座课程报告

化学工程系化31 耿宇昊 2013011868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来到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刚刚进入园子的惊异于新奇,也逐渐变成了现在走在学堂路新民路上,对两边行道树四季变化的悠然欣赏。大学四年,我不仅学会了专业的课程,更通过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学会了,如何更美地生活。

不得不承认,清华大学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拥有专门艺术教育中心,每学期都会开设数十门艺术教育课程,其中也不乏声乐、指挥、现代舞、民族舞、芭蕾等艺术实践课程,幸运的是,这些课程,学生都领略过了一遍。在此之外,还有定期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覆盖了文化、艺术、时政、民生、前沿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每周都会邀请到各个领域的大师前辈来给清华的学生送上一场又一场的饕餮盛宴,而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工科生,我一直都相信,人生应当是一场“向美而生”的修行。这种美,可以是李健在贝加尔湖畔唱出的闲适与淡然,可以是高晓松师兄“人生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胸臆,更可以是金涌院士历时几十年创作出化工前沿科普片的专业热爱。而我在大学里对“美”的修行,就在于,我参加的艺术教育课程,观看过的电影和戏剧,更在于听过的一次次艺术类文化素质讲座。我一直都认为,虽然自己是一个工科生,但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一样是比不可少的,经常翻看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欣赏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有时还会在自己的专业与科研上给自己以启发。

大学三年,我先后听完了《领略京剧之美——以荀派艺术为例》、《当代电影艺术趋势》、《中法文化交流的故事》、《情未了,中外艺术歌曲鉴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我演唐明皇”——昆曲小生表演艺术和<长生殿>》、《<难以忽视的真相>电影赏析》、《谈戏说艺》等艺术类文化素质讲座,还有《老舍的文学特质》、《国民杂谈——与戚学民老师共话乱世风云》、《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大

学之道》等文化类素质讲座。一次讲座听下来,可能对自己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三年的讲座听下来,我确实感到,在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之外,世界还可以有别样的美好。

在文学方面,我记忆最深的讲座,是舒乙老师给我们讲的《老舍的文学特质》。这个讲座,也是我大学里的第一场讲座。感谢这场讲座,让我从此爱上了文化组织教育讲座。老舍先生的一生,由他的孩子舒乙先生来讲,应该是最合适不过了。以一个老舍的至亲之人的视角,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更全面更真实的老舍先生,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话音之余深沉的追思。老舍先生出身贫穷,出生一岁后,父亲在与八国联军的巷战中牺牲,家中从此失去了经济支柱。到了学龄,老舍先生由父亲的老友供其读私塾。在逆境挫折与贫穷中,老舍先生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放弃了北京北郊劝学员140块大洋的月薪,选择了天津南开中学教员一职(月薪30大洋),来重塑自己。在老舍先生的最后几天,他备受迫害,终因无法忍受屈辱,在太平湖畔静坐一天后,一步一步走向湖中,选择了站立着溺水身亡。我不知道舒乙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讲述自己的父亲,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谈到老舍先生生平是的喜悦与自豪,以及谈到父亲投湖时的痛苦与无奈。老舍先生的一生有着太多我不知道的故事,《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这些不朽的名篇里,流淌着的是老舍先生横溢的才华与不屈的品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王国维先生,之于老舍亦然。

在《领略京剧之美——以荀派艺术为例》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和京剧的故事。作为荀慧生大师的嫡传弟子,孙毓敏老师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她在推广京剧艺术过程中的付出让我感受到一代大师的风范。已有75岁高龄的她,坐在台上与我们侃侃而谈京剧艺术,一首《京剧是诗》,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京剧的诗意之美,“叙事拥抱着抒情/抒情亲吻着叙事/无情尤作妄语”。的确,京剧是美的,一声“哇呀”的怒吼,一声“喂呀”的哭泣,美得夸张,又美得含蓄。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却经常被我们这些8090后们仍在角落里,渐渐被冷落成老一辈的时代记忆。对于内行人士,京剧在于传承,开办专业的戏曲培训学校,聘请专业的京剧艺术老师,广纳生源,让更多的同学从小就接触京剧艺术。那对于外行人,京剧的宣传与传承同样重要所以我们也应当肩负起

推广京剧艺术的责任,在新媒体时代,运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平台和形式,让身边更多的人感受到京剧之美。

再说到《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我在大学期间修习了现代舞初级、中级班,民族舞中级班和芭蕾舞基础训练,让我最为之动容的,依旧是我们的民族文化——藏族舞。说到藏族我们会想起什么?是高耸入云的“世界屋脊”?是雄壮巍峨的布达拉宫?是无上虔诚的朝拜修行?还是仓央嘉措的那一句“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说到藏族,在我的意识层次中,那是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民族。而藏族舞作为西藏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是征服了“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盛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名族的聪明才智。比起傣族舞灵动妩媚、蒙古族舞的热情奔放、新疆舞的活泼优美、维族舞的高傲挺拔,藏族舞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朴实与虔诚。在讲座之后,我还观赏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藏族舞蹈,独舞《母亲》让我看到了一位长年劳作、背负着生活负重的母亲的形象,群舞《酥油飘香》又让我感受到藏族女子自信爽朗、热爱生活的美好。不得不说,舞蹈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藏族舞作为源远流长的藏文化的表现符号之一,其外在形式与精神内涵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

还有200多天的时间,我的本科生活就要结束,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未来的五年里,我依然会留在清华攻读博士,还可以自由地选择讲座来听。希望以后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可以不用在那么难以排队,不过清华的讲座确实太火爆了。也预祝《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的负责团队可以越办越好。

人生是一场“向美而生”的修行,我亦将在这修行路上不断向前。

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 【正文】 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 (一)主食与副食 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

特征。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 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 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 称黄米子。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 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 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北方 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 粮食作物。正因为这 样的原因,古代的帝 王、诸侯祭祀的稷与 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其中,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我陈述报告(二 )

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自我陈述报告 篇一 光阴似箭,高中生活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过。回首三年历程,我从一个懵懂顽童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即将面临高考的选拔,我首先感谢培养我的学校、社会及养育我的父母。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明辨是非,关心国家大事,为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而努力学习。在校,我模范遵守校纪校规,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高中三年均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并在同学中树立较高威信。我严于律己,进取心强,报名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向党组织靠拢。平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多次参加青年自愿者活动,具有乐于助人的品德。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高中三年均被评为校三好生,并于高二年被评为市级三好生。 学习成绩优异,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能融会贯通,发挥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多次取得文科一、二名的好成绩,并参加数学、英语、生物竞赛班,努力为校争光。荣获省第六届中学生生物竞赛厦门赛区三等奖,在高三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福建省三等奖,全国优胜奖。

在日常生活中,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我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尤其喜欢唱歌和绘画,曾在年段书法比赛和手抄报比赛中获奖。热爱劳动,能认真负责做好每一次值日生工作。 经过三年学习,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还应更细心,防止因审题粗心而失分,争取在高考中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向祖国汇报。 篇二 德育方面:身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很荣幸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以身作则,知荣辱,讲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响应共青团委的号召,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我还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认真学习了一些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无形中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为使自己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智育方面:从踏进大学校门那一刻,我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无比热爱,怀有极度浓厚的兴趣,我对自己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认真对待,并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和国家更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不

文化素质讲座报告

世纪清华,人文日新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23班吴之茂2012011570 【题记】 历史的长河犹如浩瀚的宇宙,我们泛舟其上,伸手掬起一汪汪清水,星星点点里是一个叫作“曾经”的老人给我们讲述的关于时光的故事。流水东逝,涤荡了岁月,洗礼了思想,留下了数不清的财富,我们就像一个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一边拾起贝壳,一边聆听着“曾经”的故事...... 世纪清华,人文日新。我们接受了“曾经”毫不吝啬的馈赠,然后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将礼物拆解、改造、重组,变成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摆在心中最显眼的位置,静静珍藏。 【综述】 有人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呼唤道德的社会。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看不见光,分不清善恶好坏,我们急需道德的指引,我们向传统文化发问,翻开书架上尘封已久的古籍,发现原来“人之初,性本善。”刘梦溪教授就告诉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虽然古代传统士大夫思想很多被历史所抛弃,但是依然有无数的闪光点足以照亮这个看不见光的社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统文化教给我们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敬孝诚信,什么才是人生的价值。而彭刚教授则是在历史卷轴中探索答案,以史为镜,可知得失。“历史学能够做什么”?很简单,历史学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历史学可以让我们放下狭隘的小我,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上认识自己的价值,认识社会前进的方向。何为君子?何为小人?何为中国?台湾日月学院的马叔礼教授从中华导师孔子出发,从《论语》说起,给我们还原了2000多年前的道德与科学,从诗书礼乐易春秋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十六则论语辨清了君子与小人。 一个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让人尊敬的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灿若繁星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故事,同时我们也要选择性得吸收西方的文化,冯象讲授就从《圣经》中“所多玛”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联系今日的东欧和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提出了“过度执法”和“完全放弃法制”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法律不可能反腐败、法制永远是第二位的正义、不能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等观点。如何向世界讲中国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才可以引人入胜?李希光教授讲了很多他身边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经历,见微知著得向我们展示了他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30年。我们的国家是什么形象?怎么让其他国家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形象,范红教授从什么是国家形象、怎样认识国家形象以及国家形象的整合和传播三个方面讲述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尤其讲述了怎样认识国家形象,也通过举例告诉了我们一些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误区。我国目前正在加紧生态文明建设,那么什么是生态美学,什么是生态文明,什么是我们的生态信仰,张正春教授着重讲述了古诗词中的生态美学,之后又讲述了中国古代生态美学与人格审美。 【君子与小人】 世界上姓孔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孔仲尼才可以被我们竟成为孔子?回首中国历史,儒家思想起起落落,但是孔子的起伏在浩瀚的历史汪洋中恰是永恒,孔子的思想经历了2000多年历史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在告诉着我们: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孔子被称为是中华导师,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官学”垄断,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提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_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听后感 (1)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题目:最初的梦想 今天晚上是个难忘的晚上,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才知道以前的我是一个漫无目的的流浪者,而今才找回心灵的归宿—最初的梦想。 六点半,我准时坐在教室等候着王教授的到来。一直以为教授会很有‘范儿’,可见了王教授就有很平易近人的感觉。王教授80岁的高龄还坚持给我们讲座,成为青年大学生的导师。王教授从大学生的当代责任,梦想,对待大学的态度等方面教导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大学,如何学到应有的本领。其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梦想对大学生的重要。 有人说人生犹如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那么毫无疑问理想便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有了这明亮的灯塔,我们就不会迷航,不会气馁,坚定果敢地向前,最终才会乘风破浪直达成功的彼岸! 雄鹰的理想是振翅长空翱翔九天;海燕的理想是搏击风浪穿越茫茫海面;蛟龙的理想是行云布雨畅游深潭;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是与时俱进屹立风口浪尖。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作人的根本。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之 中国传统服饰 园林10-2班李焓 学号:100314216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其服饰的发展历史,在古代神话、小说、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录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不断的演变着,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变化,同意朝代不同时期也有显著不同。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从远古至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窥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1、服饰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情感,视生命在一切事物之上,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服饰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质,不单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还有一种不可淫乱的意义。除了唐朝女性服饰,中国大多数传统服饰在穿戴上都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身体。对妇女的要求可以说到了极其严格的地步。就是认为女性的任何部位如果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的后果。因此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一般地说都采用宽松的款式,使一些突出的部位变得平坦,如乳房、臀部、肩膀、大腿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穿着得太过暴露或穿着不当都是不礼貌的,或者可笑,或者使人误解。有的地方穿衣服不戴帽子是不礼貌的,而且不能随便脱下帽子,进屋也不能脱帽子;也有的地方,进入室内不脱帽子反而是不礼貌的。汉族在帽子上也有不少规定,如:不能歪斜地戴帽子、不能带两个帽子等。 2、服饰创作的审美观 中国传统服饰不管是朴素或华丽、粗犷或细腻、单纯或艳丽,都存在着追求完满的观念。无论是装饰品还是服饰,都可以的追求完满。服装的穿着要整齐成套,上装下装要调和。所有的服饰要有机配合,小到一副耳环,在色彩、样式上都要配合的完整无缺。有的地方的女子必须穿裙子,不穿裙子只穿裤子会被当做下人女婢看待。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所追求的不仅是感性的,而要在理性上也符合生活逻辑。对服饰的穿着理想,以生活上的需求为最基本的准则,如安全、保护、稳定、美观、尊卑、性

人类学期末论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 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指导教师:李晓芳 学生姓名:张锦滨学号:20153320143 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7年6月10 日 2017年6 月10日

目录(黑体四号)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4) 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4) (一)家庭的涵义 (4) (二)家庭的类型 (4) (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5) 二、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对人的主要功能的表现 (6) (一)处于形成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二)处于成长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三)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四)处于衰老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三、个体对家庭的影响 (8) (一)个体影响家庭的形成 (8) (二)个体影响家庭的结构 (8) (三)个体影响家庭的文化 (9) 四、建立和谐家庭的对策 (9) (一)发挥良性家庭文化的作用 (9)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系统 (10) (三)加强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体功能的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模式的思考方法,以核心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家庭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家庭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等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为的表现,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家庭和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如何在新型社会中完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功能性,实现人与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生命周期人类的行为生态系统模式 Abstract: Family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soci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important form of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Family is not only for living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to the nuclear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family formation, growth, maturation and aging life cycl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ist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ial family and morbid family structur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family in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functional sex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among people and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family life cycle Human behavior Ecosystem model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离不开社会。作为一个人,我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性,我们的性别,行为规范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有人会说,是社会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最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应该是在家庭这个摇篮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不仅承载着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的社会性。家庭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生存,当然这里不讨论比如狼孩等个别一生下来就不被社会“熏陶”的“人”。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后就开始伴随并不断强化。而家庭随着个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对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本文以家庭作为人的活动载体,用生态系统模式的思维方法,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家庭的反作用,试图探讨更为合理的、和谐的家庭与人的关系。

综合素质评价报告

综合评语主要要素与内容

(一)道德品质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合格: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路线及方针政策,尊敬国旗、国徽,参加升旗仪式时唱国歌;认真收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爱班、爱校、爱宿舍,爱家乡。 2.遵纪守法 合格: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爱护公共设施;服从学校管理,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不迟到,不早退;遵守网络文明,不进营业性网吧玩游戏。不看黄色书刊、黄色录像和黄色影碟。不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不打架斗殴,不参加社会上非法组织。 3.诚实守信 合格:真诚待人,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为人正直,不损人利己;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 4.维护公德关心集体 合格: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能主动用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和班级荣誉和形象,无有损集体荣誉和形象的言行;尊老爱幼;尊敬老师,与同学友善相处;有正义感,无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且能对他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劝阻,对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5.保护环境 合格:积极参加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环保意识强,能认真做好值日工作,自觉维护身边的环境卫生。 突出事迹记录:凡是受校级以上表彰的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单项优秀、优秀集体的班长、优秀团支部的支部书记。 被评为不合格的情况界定:本学期严重违反校纪,受学校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撤消处分后转为合格。有两次行政警告以上处分者的评价结果,须通过学校综合素质领导小组的专门讨论。 主评教师:班主任 (二)公民素养 6.具有社会责任感 合格:具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的自强不息的信念;自信、自尊;珍惜时间,学习勤奋刻苦;知错能改,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义务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热情服务。关心时政,维护公共利益,具有社会责任感。遵守交通规则,乘车、购物、就餐等自觉排队;能对自己的行为和前途负责,对自己的家庭及社会有责任感,能体谅父母的辛勤劳动,帮贫扶困,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注重修养,举止文明;勤劳节俭;遵守集体生活规则,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突出事迹记录:凡是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的集体或个人受校级以上表彰。

文化素质核心讲座报告

文化素质核心讲座报告 李夏禹2011011367 自13 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校,经常会邀请很多知名的学者教授,不定期的给清华的学生们举办一系列的讲座活动。那些被邀请过来的学者教授经常会对这个社会的某些现象或者对某一个领域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是我虽然在清华读的是自动化系,平时可能接触的人文的领域机会会偏少,但是通过几次的文化素质核心的讲座还是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文化艺术领域的东西,可谓收获颇丰。接下来便详细介绍一下我在清华这四年里听的那些文化素质核心讲座以及我的感受。 我第一个听的讲座是肖鹰教授解读韩寒神话与当代反智主义,这也是我在诸多讲座之中印象最深刻一个讲座。因为这个讲座可能最尖锐,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教授的观点也更加的鲜明,所以我对它的感触也更多一些。肖鹰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一下现今社会中关于韩寒的一些现象,再指出了韩寒很多的疑点,比如韩寒的很多作文有可能是韩寒的父亲代写的,以及韩寒是否真的如同社会上所流传的一样那么有才。在讲座的过程中甚至还有非常崇拜韩寒的一个学生站起来与主讲教授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愤然离场的桥段。这也让我深刻的感觉到韩寒在这个社会上的确很具有话题性。虽然我不是韩寒的粉丝,对韩寒的作品接触的也不是很多,教授在很多事情的分析上也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应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这么武断的去批判一个人。同时我也对社会上,不仅仅是韩寒,还有别的很多名人的效应和反智主义,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深究到底这种现象的出现时因为什么;什么样的大众审美观才会让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所存在下去;如果教授所说的关于韩寒的那些都属实的话,韩寒这种欺骗大众的行为又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呢? 第二个讲座的题目是“人类最早的戏剧—古希腊戏剧”,虽然从小到大对戏剧不是很感兴趣,也没有听过几次戏剧,但是对于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内心还是存在一些向往的,更何况是来自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的戏剧更是让我有一种想去见识一下的冲动。在讲座中,罗锦鳞教授给我们大致介绍了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和发展的情况,让我们这种很少接触文艺方面的工科生也大开眼见。 第三个讲座的题目是“启蒙之所智识之源---一位剑桥教授看剑桥”,给我们做讲座的教授是来自剑桥大学的教授艾伦麦克法兰,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全英文的讲座,感觉也很新鲜。这次的讲座主要是麦克法兰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关于他在剑桥求学时的经历。在他看来剑桥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之所,它的很多教育的方法都在启发人们的思想,开拓人们的思维。剑桥和别的学校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教育,其特有的tutor导师制度让每一个学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和导师讨论自己最近的学术成果,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第四个讲座的题目是“信息化助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主讲人是我所在的自动化系著名的吴澄院士。企业生产信息化是自动化系主要研究所CIMS所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这也和我正在学习的课程有一定的关系。吴澄老师的讲座相比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更加贴近于这个社会,更加通俗易懂。平时在课堂上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经常会不知道怎么和实际生活或者工作中结合,通过吴澄教授的讲座,让我充分了解了我们自动化系在工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对整个中国工业的作用。 第五个讲座的题目是“建筑中的人文情怀”,主讲的教授是清华大学的建筑教授秦佑国。这次的讲座是在人文图书馆的大同厅举办的,这也是我们学校图书馆举办的“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系列活动的一站。这个系列的活动也是以真人的经历为着重点将其呈现给同学们。秦佑国教授今年已经七十岁的高龄,并且在美国留学过。他求学的经历,和那时候清华的环境,包括他学习的动力为什么选择建筑学这些经历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六个讲座是何怀宏教授的“何以为人,何以为文”。清华大学最近一直在弘扬人文日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文化人类学论文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素质教育讲座的工作总结

素质教育讲座的工作总结 曹萍教授首先讲到爱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的,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的爱是互相的,而且要让双方都感受得到,只在双方感受到了对方的爱时,才能说明爱的表达方式是正确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必须具备这个给予爱和感受爱的能力,他的人生才会完整。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是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辛苦赚钱,而孩子却常常抱怨这不如意那不如意,对父母的辛苦却视而不见;父母下班回到家里,忙家务做饭,而孩子却还嫌饭菜不好吃,挑肥捡瘦的;父母把最好吃的留给他,最后演变到好吃的东西就只能是他吃,别人吃了就不行。为什么会这样,曹萍老师说这是错误的表达爱的方式造成的,这样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我想我们给孩子爱没有错,孩子们也没有错,但一定要让她感受到那是我们在爱她,同时也要给她爱我们的机会。所以亲子关系中沟通和表达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在讲座过程中曹教授还讲到了小学生习惯的培养:听、说、写,劳动,思考。对我们家的小家伙,尤其那个写字,我真的是很头痛。我觉得她对这个橡皮擦的依赖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只要下笔,写不到几个字就要擦一下,好象已经形成习惯了。既耽误时间,作业本又不够清洁,而且书桌也总是很脏。曹萍教授说的这个“落笔就对”,我想应该可以给她进行一点这方面的单项训练。 劳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意识。这点我深有感触。我们家的小家伙,每到周末就最爱睡懒觉了,睡到十点不叫还起不来。记得有个

周末,大概是11月13日吧,那天我正好有点事脱不开身,她爬起来就直嚷饿,没办法,我说那你自已去买吧,她兴奋得跳起来,还做一个“耶”的手势就跑着出去了。她走了之后我跟在后面看着她过马路,她小心翼翼的左边看看,再右边看看,然后慢慢的走,当走到马路对面边上的时候才飞也似的跑了。我这才放心的回家,不一会儿,她就神气的提着几个包子回来了,自已高高兴兴的在那里吃呢,还兴奋的说:“今天运气真好,一到马路边两边都没车,马上就过去了,没耽误一点时间”。接下来的几个周末,每次8点多钟,我们大人都还没起床,她就赶紧爬起来去买早餐,这几周以来都是这样坚持的,她再没有睡过懒觉。 曹教授所说的孩子被肯定就会有自信,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赏识教育,但在生活中很多失败的例子,比如孩子经受不起挫折等。这就是曹教授所说的一个“度”的把握。而且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家长的表达智慧在里面的,一个表达的逻辑层次,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层次去说话,沟通才会有效。 曹教授讲了很多,也讲得很具体,其实从她的智慧里,我学到得不是具体的方法,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父母的教育。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父母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周围人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等。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榜样的作用,我想孩子的人生不是教育出来的,是她自已走出来的,在这个人生道路上,他该怎么选择,取决于她所受到的影响。也让我想起了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一动分阴阳”,虽然说的是世界万物,但用在亲子关系上的意思就是说,成人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源自希腊文,由“人”和“学问”两个字合成,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伴随西方国家全球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产生,最初的人类学家借助殖民者的文字记录展开研究,被称为“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人类学是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是研究人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人的体质与文化及其发展变迁的学问。1897年美国华盛顿人类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科地位最初确立。 文化: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由耳濡目染产生出)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 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欧洲) 狭义:对异文化的共时性研究 社会人类学(英) 广义:对不同时代(考古学)不同地区(语言人类学)不同民族(民族学) 考古学: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重构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生活,探讨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 语言人类学: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认为族群语言与族群的社会结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因而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像符和文化资源,认为语言反映了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人类学所研究的语言是社会构造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的能动作用。 民族学:更多的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人们在风俗习惯、婚姻家庭、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制度、原始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分析这些异同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于当地人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对人类的认识) 考古学:研究过去的人类文化 语言人类学:通过语言符号研究文化 民族学:研究现在的人类文化

哈工大文化素质讲座报告

《流体驱动仿生行走机械研究进展》心得报告 2013年6月22日,我们接受了主题为《流体驱动仿生行走机械研究进展》的文化素质讲座。何老师通过精美的PPT和耐心的讲解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熟悉却也陌生的流体机械世界。 老师对流体驱动行走仿生机械的分类、腿式机器人和足式机器人发展历史、动态行走与平衡等内容做了详尽的介绍。通过大量视频、图片资料为我们展示了美、日、俄(前苏联)等国的发展现状。在此过程中,我着重关注的是各国机器人的机构设计,尤其是在视频资料中观察他们的传动和控制模式。现在面临科创,我们也要为自己的仿生机器人做好各项设计,在此过程中有时会觉得头脑中缺乏设计与创意,而实际上大概是见得太少,传动机构与控制系统在离开书本和试题后在我们脑中缺乏实际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这些视频中,机器人的行走方式得以体现,配合老师的讲解,让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老师在仿生方面也对我们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仿生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大分支,可以说是本世纪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也将是机器人日后发展的大方向。未来的机器人将在人类不能或难以到达的已知或未知环境里为人类工作。人们要求机器人不仅适应原来结构化的、已知的环境, 更要适应未来发展中的非结构化的、未知的环。除了传统的设计方法,人们也把目光对准了生物界, 力求从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身上获得灵感, 将它们的运动机理和行为方式运用到对机器人运动机理和控制的研究中, 这就是仿生学在机器人科学中的应用。这一应用已经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势必推动机器人研究的蓬勃展。除此之外,老师也对其他相关的知识做出了简单介绍,让我们对流体驱动行走仿生机械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通过本次讲座,我们丰富了关于流体驱动仿生行走机械的认识,对我们开拓视野、完善科创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此课题的发展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国家在很多技术上也与其他机械大国有着一些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学习机械、学习液压的人,在现在打好基础,在将来开拓创新,不负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不负国家对工大人的热切期盼。 在此,我也希望提出我们对本讲座的一些建议。首先,我们喜欢老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很多视频,通过视频,讲座不枯燥且较容易的让我们走出书本,对机构、接卸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我希望在视频的选取上对机械的细节作出更多的展现,让我们对机械运动的实现有更多认识。其次,希望我们能多一些聆听这种讲座的机会,这是我们自上大学以来第一次的文化素质讲座,希望能有更多的讲座设置,我们也可以从中挑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讲座进行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 最后,再次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