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201322035杨远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角色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使得各种外部阻力也随之增加。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再者,曾被公认的世界大国,也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存不轨。这预示着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面对危机,应当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苦练内功。

一、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政治局势

1.新兴大国崛起,美国重返亚洲。自2011年至今,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这次重大变化缘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美国此次返亚目的除了遏制俄罗斯,控制日本、印度,更主要的是防止中国和平崛起。以确保美国对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主导权,是明目张胆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举动。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名义上是为了“威慑”中国的崛起对亚洲既有秩序可能产生的

“威胁”,从而维持亚洲秩序,但结果则刚好相反。美国宣布“重返”没有多少时间,亚洲秩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并且不是变得更稳定了,而是出现失序的趋势。近来亚洲各国急速崛起的民族主义,和美国“重返亚洲”所导致的中美关系结构性的变化不无关联。

2.周边国家躁动,威胁中土安全。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很不平静: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声称要制裁并夸大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将稳定东亚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将面临复杂局面:中朝关系友好,需要维护;朝鲜核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管;南海争端未完待续,菲、越很清楚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与中国抗衡,于是紧拢美国。越美军事合作步伐也在加快,南海局势潜流暗涌;中印边界战争已经结束50年,但印度仍每每把矛头指向中国。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对象扩军备战,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另一方面与美国、东盟等加强防务合作,防范中国的意图明显;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状况频出,“收购”钓鱼岛、频出军机、公然挑衅。由此看出,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是复杂多重的。

(二)经济局势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

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现在中国面临的经济局势有两大难题:第一,旧患未除。导致危机的各类深刻根源,如储蓄率过低、消费和福利过高、财政赤字率过高、政府债务率过高、杠杆化过度、产业空心化和服务业过度发展等等,至今基本未有改变,有些甚至渐趋恶化;第二,新忧又至。在治理危机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均启用了多项“非常规”政策,这些政策或许避免了猝发的危机产生多米诺骨牌死亡效应,但也产生了货币供应泛滥、政府债台进一步高筑、市场纪律松懈、社会动荡愈演愈烈的巨大副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债务危机给中国以警示。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中国持有1.2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占海外投资者所持美国国债总额的约23%。在中国目前总规模为3.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仅美国国债就占到35%以上,各类美国证券总计接近一半。如果想要摆脱这种被动不利的局势,长期而言,中国只能降低美元及美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不管怎么说,只要中国不能降低在金融和商品两个市场对美国的严重依赖,就不可能摆脱被

动地沦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牺牲品的命运。

二.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应对措施

(一)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平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建立和谐社会

中国应继续辩证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提出独立自主原则以来,不管是在5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时,还是在70年代中美建交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为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作斗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今天仍然适合。同时,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根本原则,有着内外两方面的含义:对内,是指在我国内政、主权问题上完全独立自主,决不允许外国干涉;对外,是指完全依据自己的利益、原则和判断决定对外政策,全方位地同各个国家搞好关系,不参加任何集团,和谁都可以做朋友。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主权和安全是我国制定国际战略的根本目的之一,通过和平发展促进建立和谐世界史,中华民族在21世纪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和文明三种新秩序

和平问题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是争取维护世界整体的非战争状态;发展问题主要是南北问题,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也是全人类的经济发展问题,这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但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建立国际经济、政治和文明三种新秩序的呼声和欲望,在全球范围兴起。中国要确立成熟大国的理性和心态,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和智力提供更多公共物品,努力通过自身发展影响世界发展,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政治和文明三种新秩序。

(三)悉心经营新型大国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美、欧、日实力地位步入相对衰落轨道,中国实力地位仍处强势攀升过程。这种情况促使西方大国的中国观经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个继续”,在和平相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的、多边的国际外交一方面是建立良好国际

环境的前提,同时,更是建立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尤其是周边安全环境的要求,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是,我国展现大国风度,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的重要体现,也有利于应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行动,寻求国际的支持。据民意调查,世界多数国家对美国的印象不佳,对中国的印象却不错,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国同一些主要大国的关系和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得到全面的推进,一系列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多边组织也如雨后春笋,使得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有时也把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关系,确保两国和平相处、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是尽可能维持美世界权势的最有效保障。稳定亚太地区各国关系,亚太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前沿地带,也是中国朝世界强国迈进的出发地带。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区位和经济优势,通过推动区域发展,增加发展援助,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利益捆绑,逐步培植共同体意识。

(四)树立大国意识,强化危机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参加国际、区域合作组织,不应该过于保守,要大胆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开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但同时在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我们的利益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侵害,所以我们在积极参加全球化的时候,也要

注意运用国际规则保护好自身的利益,趋利避害,这是我国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

在中国加速崛起的背景下,周边某些国家危机感增强,导致对华侵权增多。这种现象是不可容忍的,中国需要重新思考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不逞强施威,也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绝不能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国需要理性解决争端:一当面要展现坚定可信的姿态,言必行,行必果,善于树权威;二要综合运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最大限度避免实用武力和用武力威胁;三是着眼长远与全局,重视谋划和统筹。一定要自觉地适应战略机遇期内的变化,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新高度。

从《哥本哈根协议》到中国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从《哥本哈根协议》到中国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前言:我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法律人。国际环境法的课堂中,我更多地思考总是停留在批判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上,未能以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这次作论文的契机,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中国环境到底怎么了”,浅薄见识,略表一二。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笔者在当时连续追踪了几十篇的新闻报道,无一例外的,媒体们都在用悲观和愤慨宣泄着情绪。这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地位颇显尴尬的文件,该怎么承担起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重任,不容乐观。 不去赘述《哥本哈根协议》达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波折,单就该协议所表达的理念来看:《哥本哈根协议》仍旧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虽然在谈判过程中,一度被披露存在发达国家间的“西方密约”,但会议终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而走回正轨。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博弈,两方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协调,一边是拥有雄厚经济基础且对环境问题有所实践的发达国家,一边是重视发展国民经济而在利益衡量面前轻视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是唯一的原因却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对于解决问题起步较晚且无相对经验,更因为需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而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减排,这些国家确实需要“实实在在”的财政援助,这就在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上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全人类共同的利益是联系两方的纽带,妥协的结果便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哥本哈根协议》在一定意义上是个妥协的产物,使得其在强化了“共同责任”的同时弱化了“区别责任”,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究竟能走多远?中国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有速发展的同时该如何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一、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简要分析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

国际环境法概述1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基础 一、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简介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人类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纵观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1.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期。这25年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登记,签订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仅有3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1921年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油漆中使用无铅的公约。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是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在这25年里国际环境法得到初步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共56件。 3.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是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看成孤立的局部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树立了全球一体、保护生物圈的整体观念。《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一起,被113个与会国一致通过,并得到1972年联合国大会的确认。会后的十年,签订国际公约共40件。可以说,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原则性的全球环境法的诞生,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为了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参加者有105个国家和4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多人,会议总结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了以后十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内罗毕宣言。这次会议对国际环境法的进展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在这十年中,签订了40多件国际公约、协定,与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核成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高潮。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又名地球首脑会议(The Earth Summit),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1.5万人参加了大会。12日至13日举行了首脑会议,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大会。这是有史来空前的盛会。大会在国际环境法方面取得的进展,突出的是:(1)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其中4个文件,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另一件是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件。(2)《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生效,是强行法,具有现行国际法最强的法律约束力。 二、概述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的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其渊源主要是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和国际习惯。各国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之一。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一些决议、宣言、宪章、行动计划等,虽然对各国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对各国合作保护全球环境起着"软法"的作用。 国际环境法由大量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协议等组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角色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使得各种外部阻力也随之增加。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再者,曾被公认的世界大国,也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存不轨。这预示着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面对危机,应当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苦练内功。 一、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政治局势 1.新兴大国崛起,美国重返亚洲。自2011年至今,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这次重大变化缘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美国此次返亚目的除了遏制俄罗斯,控制日本、印度,更主要的是防止中国和平崛起。以确保美国对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主导权,是明目张胆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举动。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名义上是为了“威慑”中国的崛起对亚洲既有秩序可能产生的“威胁”,从而维持亚洲秩序,但结果则刚好相反。美国宣布“重返”没有多少时间,亚洲秩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并且不是变得更稳定了,而是出现失序的趋势。近来亚洲各国急速崛起的民族主义,和美国“重返亚洲”所导致的中美关系结构

性的变化不无关联。 2.周边国家躁动,威胁中土安全。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很不平静: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声称要制裁并夸大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将稳定东亚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将面临复杂局面:中朝关系友好,需要维护;朝鲜核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管;南海争端未完待续,菲、越很清楚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与中国抗衡,于是紧拢美国。越美军事合作步伐也在加快,南海局势潜流暗涌;中印边界战争已经结束50年,但印度仍每每把矛头指向中国。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对象扩军备战,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另一方面与美国、东盟等加强防务合作,防范中国的意图明显;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状况频出,“收购”钓鱼岛、频出军机、公然挑衅。由此看出,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是复杂多重的。 (二)经济局势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现在中国面临的经济局势有两大难题:第一,旧患未除。导致危机的各类深刻根源,如储蓄率过低、消费和福利过高、财政赤字率过高、政府债务率过高、杠杆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D、国际环境条约在我国境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转换为国内法 二、多项选择题(4分×5=20分备选项中有2—4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全部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清洁生产的“清洁”主要表现在() A、清洁的技术标准 B、清洁的能源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产品 2、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A、全国环境监测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置 B、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三级监测站,即国家级、省级、市级监测站 C、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在业务上接受其指导

中国国防安全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分析与展望

中国国防安全与国际环境的关系分析与展望摘要:冷战结束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能将对中国的崛起构成长期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边安全环境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以及中国奉行的国家安全政策。 关键词:我国安全环境中国崛起国际战争周边国家冷战后安全利益 国防,就是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世界并不是只有中国,世界上还存在着其它的国家,各个国家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收侵犯和威胁,会不惜动用武力,引发国际战争去解决矛盾争端。于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内部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在此探讨中国国防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战略趋势。 一、中国国防 (一)、研究我国周边环境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缘环境的基本情况国家的地缘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新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问题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上有15个邻国相接壤,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了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我国地缘环境可谓先天不足,有后天难补的一面,但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我国拥有世界第二长边界线,陆地边界长达2.2万公里,海疆线长达1.8万公里,邻国众多,强邻不少,领土领海问题自然存在各种分歧。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上来看,周边国家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我国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较多共识。从经济上来看,周边国家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周边国家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地区。综上所述,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维护我国周边环境安全意义尤为重大。(二)、中国国防发展历史 我国国防历史最早起于奴隶国家夏,成熟于秦汉时期。兵制建设上由生产力决定,夏商周实行兵农合一自己制,秦的兵役制和汉的募兵制,到唐朝时的府兵制。在国防工程上,伟大的万里长城,就是我国古代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而修建的巨大工程,先后经历八个诸侯国和十多各王朝的构建,到明朝时才具现在的规模。另外,我国少数民族也在东北修建称为边保线长城。为了加固边防,我国古代一般采用从内地迁徙居民到边疆垦荒和利用戍边军队屯田等办法,其实质实在经济上使游牧民族向农业转化,以消除动荡因素,利于汉族的长期居守。始于明代的海防建设对抗击倭寇的侵扰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到了近代,十九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为了开辟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开始把目标转向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 腐败的清王朝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时,一些有学之士提出了国防体制改革和武装力量变革,并建设了一些国防工业,如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弃过去的对周边小国的守藩政策,转而从屏蔽边疆出发,实行藩篱政策。中法战争中的援越和甲午战争的援朝战争也是中国国防的重要住成部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当时全国军队主要由北方的北洋军和辛亥革命后南方发展起来的革命军住成.这些军队大都实行幕兵制。1912年,袁世凯公布陆军官制,统一了军制并正式实行军衔制,奠定我国现代军衔制的基础。在民国年间,中国各地军阀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北伐战争,将介石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他实行对内高压,对外屈服的政策,中国的国防实力衣然弱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10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

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仍具优势_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_冯维江

China Business Update / September 2010 24 投资环境的声浪逐渐升高。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未果,到处理力拓商业贿赂事件引起的“非议”,到谷歌中国从内地迁往香港,再到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抱怨在中国“遇到了25年来最艰难的商业环境”,一系列事件似乎表明外资对中国经营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也被一些人列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的依据。 不仅如此,世界银行近期公布了一项对87个国家4个方面的外资投资环境进行比较的研究。这份报告显示,与东亚、亚太乃至全球各国相比,中国对外资的股权限制更加严格,外资在华建立子公司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报告的主要撰稿人皮埃尔?吉斯兰(Pierre Guislain)更是直言:“跟87个国家相比,在具有限制性的政策法规所占的比例方面,中国的行业限制数量要比世界许多其它国家都多”。 直观的事件与“客观”的调研言之凿凿,似乎坐实了中国外商投资环境堪虞之状况。然而,也有一些人为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证。例如,代表了1600多家企业和个人会员的华南美国商会刚刚对外发布了《2010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报告称其九成会员企业对目前中国的经商环境较为满意,会员企业今年在中国的再投资预算增长44%,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亦有 人以客观数字为证,指出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各月均呈同比增长态势,而2010年6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加39.6%,上半年累计使用外资同比增幅亦达到19.6%。如此大好形势,岂可谓外资环境恶化? 在我们看来,抱怨者的质疑固然有待商榷,辩护者的解释也并非无懈可击。商人以逐利为职,自然希望环境对自己越有利越佳,个别企业在经营中遇不如意事而有所表达实属平常。只是因为其中一些在华企业声名显赫,才特别引人关注且容易为人所利用罢了。以个案而论“环境恶化”殊不足道。伊梅尔特在私人餐会的抱怨被曝光之后,旋即在公开场合声称“中国是通用电气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发展得很好,并且必将长期发展下去。”至于世界银行的报告虽有其一定的“客观性”与严谨性,但因为调查主要考察的是各国对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而这只是投资环境的一个方面,并且与经济规模大小、投资机会多寡、经济成本高低等相比,仅是相对次要的方面,因此在“全面性”或“代表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以此论证中国投资环境之优劣,其结论亦不可靠。 当然,以企业对中国经营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来举证也存在问题,不仅样本选取及回答的主观性可能存在,更因为这样的调查缺乏国际比较的视角。至于用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数字为据虽然颇为有力,但影响外资进出的除了投资环境,更有经济形势。外资增长的数字并不能完全排除是因为全球经济在危机之后的恢复阶段,因 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仍具优势 ——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

论国外和国内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论国外和国内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指出,法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页法的历史相当于一卷法理学书籍。只有掌握环境法的发展过程,才能从总体上掌握并深刻理解环境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是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与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人们对环境资源问题认识的深化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强化的历史过程相联系的。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类就无时无刻地与环境资源打交道,环境法就是随着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活动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资源状况各异,环境法的发展因此也很不平衡——迄今有的国家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的环境法的发展则比较缓慢。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的环境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环境法;近代环境法;现代环境法。这里主要谈一谈现代环境法。 国外的现代环境法,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而迅速崛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法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个复杂的环境法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例如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1989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 另外,各国还有大量的地方性环境法规。 环境立法的健全和完善,为各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围绕持续发展问题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各国的环境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环境立法的系统化和协调化。 二是环境法的法典化。许多法律部门都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立法到集中性的法典化过程。现代环境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多的程度,在

2简要论述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

简要论述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国策。 1、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②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③垃圾处理问题: xx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 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 xxxx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 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④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⑤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⑥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 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 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⑦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⑧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 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化学品之中。 2、环境保护制度 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到现在,我国在积极探索环境管理办法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①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通过签定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②xx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通过定量考核对城市政府在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活动予以管理和调整的一项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及应对措施 201322035远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在世界的角色逐步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此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使得各种外部阻力也随之增加。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再者,曾被公认的世界大国,也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存不轨。这预示着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面对危机,应当坚持“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趋利避害、把握机遇、苦练功。 一、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一)政治局势 1.新兴大国崛起,美国重返亚洲。自2011年至今,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洲”。这次重大变化缘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美国此次返亚目的除了遏制俄罗斯,控制日本、印度,更主要的是防止中国和平崛起。以确保美国对亚太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的主导权,是明目胆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举动。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名义上是为了“威慑”中国的崛起对亚洲既有秩序可能产生的“威

胁”,从而维持亚洲秩序,但结果则刚好相反。美国宣布“重返”没有多少时间,亚洲秩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并且不是变得更稳定了,而是出现失序的趋势。近来亚洲各国急速崛起的民族主义,和美国“重返亚洲”所导致的中美关系结构性的变化不无关联。 2.周边国家躁动,威胁中土安全。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很不平静: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美国声称要制裁并夸大中国在半岛问题上的影响力,将稳定东亚的“责任”推给中国。中国将面临复杂局面:中朝关系友好,需要维护;朝鲜核问题,又不能坐视不管;南海争端未完待续,菲、越很清楚仅靠自身力量难以与中国抗衡,于是紧拢美国。越美军事合作步伐也在加快,南海局势潜流暗涌;中印边界战争已经结束50年,但印度仍每每把矛头指向中国。一方面以中国为主要对象扩军备战,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重兵;另一方面与美国、东盟等加强防务合作,防中国的意图明显;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面临严峻局面。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日方状况频出,“收购”钓鱼岛、频出军机、公然挑衅。由此看出,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挑战是复杂多重的。 (二)经济局势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全国2016年4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的定义中心增加的环境要素是(B ) A、人文遗迹 B、湿地 C、野生生物 D、乡村 解析:考新法,课本没有。见15年《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复习中要注意新法的内容也会考。近两年的新法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 2、我国历史上,对主管官员失职导致资源破坏,土地荒芜以及提防失修,或者侵占田间街道种植作物、随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毁坏树木庄稼的行为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条文的文献是( C ) A、《伐崇令》 B、《秦律十八种》 C、《唐律》 D、《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解析:见课本57页。上述四个文件的主要内容都要掌握。其中A和D项也已经考过。 3、根据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环境污染、损害社会共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包括( A ) A、公民个人 B、有关组织 C、法律规定的机关 D、环境保护团体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是(D ) 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为环境保护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C、为经济发展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D、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见课本103页协调发展原则的内涵。另外,内涵中的第二点系统调发展的实质是2013年10月的单选。 5、2003年,国家发改委规划在怒江干流上建设2库13级的水电站,此举引起了重大争议。一些环保学者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可能给怒江流域沿岸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把这些重大不利环境影响讨论清楚之前,怒江的开发应当慎之又慎,上述观点体现了环境法的(C ) A、公众参与原则 B、受益者负担原则 C、预防原则 D、可持续发展能源则 解析:本题源于教材的案例题,具体见107页案例3.2,主要体现的是预防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而选项中只有预防原则是符合要求的。 6、下列环境法律制度中,属于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B制度的是()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解析:见教材109页第二段。 7、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D ) A、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B、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C、因经营不善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D、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解析:见教材133页倒数第五段。 8、为了杜绝地方各级政府在决定严重污染企业治理方面的不作为现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A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 D、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规定的是(B )

中国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由衰到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百年:1、百年衰落,是在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2、百年奋战,是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3、百年复兴,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50年左右。这百年复兴,我又把它分为三个30年,这是一个大略的思维。30年打基础,1949-1978年;30年崛起,1979-2009年;3.30年复兴,2010-2040年。 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这么一个可预测的背景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的的发展,有四大趋势:第一是由初级发达的现代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第二,中国的整个文明形态将由工业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第三,中国由发展中的大国走向发达的强国。第四,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由低端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型)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人口结构(纺锤型)。我估计中国在未来50年里面,将跨越两次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和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将会基本上实现,可能还会延续和进入第三次现代化。 中国崛起的四大机遇 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21世纪有千载难逢的四大机遇。第一,中国的崛起,刚好处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跨越这个文明变革期,这种文明变革期有可能使中国不需要像发达国家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实行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的跨越式的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这种发展已经发生了,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在对接第二次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第二,全球化大趋势和亚太的崛起,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世界舞台。如果没有全球化这种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难度会更大。我们回望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也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发生。西方国家是用什么手段打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为它们的现代化服务呢?用强权、用侵略、用殖民主义。它用大炮,用军队打开它想要进入的国家的大门。任何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它都要依赖世界,西方国家先行的工业化是用大炮、用暴力、用殖民主义向世界拓展。但中国,非常可惜,不能用军事、暴力的手段,为什么不能呢?因为在我们前面有更强大的国家,我们动用不了这些工具。其次,现在其他的国家也在文明崛起,你也不能动不动就用暴力的手段。我们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生产全球化、产业链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和平的、正当的、非常灵活广泛的机制和手段。而亚太的崛起,本身对中国的崛起就是一个助力,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世界舞台。第三,世界面临的三大危机,就是前面讲的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人冲突的社会危机(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上,国家与国家冲突的国际社会危机)、以及人与自身冲突的精神危机。这三大危机给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现代化国家,超越西方国家进行文明理念与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它迫使中国要转,走旧的路是走不通的。而中国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它可能是超越性的,它会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范式。应该在两个世纪之交,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两种说法。“北京共识”是一个英国的学者提出来的,他把在一个政党的领导下面,采取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而按照亚当斯密搞的自由市场经济叫做“华盛顿共识”。这两个体系、两种模式、两种理念的较量,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检验。这次金融危机对“北京共识”,对中国的文明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销,大家看到这种模式真的是非常厉害。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学者说,中国会崩溃,有人会说中国会负增长2%-4%,没想到,我们成功“保八”,而且是8.7%。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我们终究非常成功的化解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冲击,这是让全世界惊讶的。我相信中国崛起的文明范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也会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反思。我们这种范式在共产党领导下,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和文明组织中的政治民主,是一种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第四,世界国际政治版图走向多极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战略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没有多极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非常困难的。西方特别是美国将会全力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