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西南宁武鸣县及骆越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广西南宁武鸣县及骆越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广西南宁武鸣县及骆越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广西南宁武鸣县及骆越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浅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浅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条重要的“实施建议”。这一建议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本文试从课堂教学资源方面谈谈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在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推介给中学生学习和背诵的古典诗文计80篇。这明显增加了中学生古诗文的阅读量,对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研究。我校语文教研组也选准了《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为子课题进行研究与探索。一年多来,我们就从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入手,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这些优美的古典文学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的精神、意志的光芒。我们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背诵与理解中掌握学习古典文学的技能与技巧,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感悟中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语文教学中实施探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研究,重在开发传统

文化资源,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又重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初入“龙门”的初中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接受的是古典文学的字句铿锵、朗朗上口的特色,而对于古典文学的“着一字而值千金”的魅力和古诗文中饱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道德准则却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要实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首先在于引导学生去品味古典文学资源中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因为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因素,以及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对学生实行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而又鲜活的材料。 就传统美德而言,从七年级开始,许多作品中都能见其详。如《论语十则》,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的机会,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象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如此重要作用。而“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以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今天读来仍是那么亲切,那么发人深省。这十则古训将是学生从此以后的学习生涯中关于学习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又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篇《陈太丘与友期》则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修改版)

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思考 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西北部,与贵州、重庆、湖北三省市交界,处于茫茫的武陵山区。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文化聚宝盆”。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文化土壤遭到破坏。学校教育应该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引进课堂,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舞。对湘西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这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我们湘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还可以促进儿童对湘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基本经验 (一)打造专题研究教师队伍。 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必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为此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落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采取系列措施,着力教师素质的提升:一是组织教师深入土寨苗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考察,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

素养;二是邀请专家进行师资培训,近年来,我们先后请国家、省、州专家进行讲学,举办了教师培训班,力求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发展;三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讲课,让教师掌握和了解民族民间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加强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四是组织召开经验交流活动,邀请相关学校教师现场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五是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我校先后组织教师前往广州、北京、长沙等地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充电,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科研水平;六是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组织教师撰写民族文化论文,编写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不断提高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湘西民族文化,该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1.进行民族文化考察活动。组织师生深入土寨苗乡,进行民族文化资源考察,收集湘西民族建筑、服饰、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 2.组织学生参加作品展览。1997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湘西孩子笔下的世界》速写集;2002年,学生的70多件锉花作品在广东美术馆展览;2003年,学校的学生用泥巴、稻草、树皮等原生态材料创作的几百件作品,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资料讲解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 究

本土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绍兴民间文化为例 绍兴县教育局沈国香 一、课题的来源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 乡”称号,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绍 兴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资源。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原因,除了 旅游产业开发外,目前,对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开发与应用整体意识不强,使 民间文化遗产逐渐趋于消亡。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幼儿园教育是传播 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了解和体验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重 要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指出:“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和综 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社会和自然资源,创设农村幼儿教育所需的物质 条件和人力条件……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 社会的认同感,加深人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统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行为得到了一些改变, 但不少幼儿教师仍停留于执行现成的“教材”,对由专家开发的“教材”疏于 分析,习惯拿来就用,至使课程设计者与执行者之间思想距离无法弥合,给课 程理解和落实带来极大困难。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地方民间文化开展幼儿园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 域,历史上曾两度为都,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都可以在此找到遗存、得到印 证。 绍兴城市临水而居,有别具一格的水乡风貌,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绍兴的许多地理、建筑、人物、传说、名胜、古 迹、河道、湖泊、路桥、风土、人情等等都闪耀着水文化的灿烂光辉。历代名

浅谈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熊娅莉张志慧 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以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丰富的地理环境和纳西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发掘本地区可融入幼儿园课程开发利用的各种资源,对当前本地区幼儿园开发利用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幼儿园开发利用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并归纳整理出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为促进本地区幼儿园纳西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Kindergarten Na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ake Yulong Naxi County as an example XIONG Yali, ZHANG Zhihu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s,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Yulong Naxi Autonomous rich geography and culture of the Naxi ethnic excellent backdrop to explore the region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regio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Naxi culture were analyzed proposed development value in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Naxi culture and collate the Naxi culture targeted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region'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xi culture. Key words kindergarten; na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se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制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幼儿园在贯彻国家文件的基本精神时应根据地方环境、资源等条件,从本园实际出发,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并实施适合本园的课程。①朱家雄在《幼儿园课程》②一书中指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之一就是课程管理呈现多元化、自主化,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社区资源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在社会的内容要求中写道:“适当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学校实施课程决策权的有效途径。在文化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来推动课程改革便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形成的重要阶段。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以摒弃陋习,发扬良好的社会风气。蒙古族民俗文化所映射出的良好品德和民族精神,值得青少年学习和发扬。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小学应以蒙古族文化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开发利用适宜本地、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将其作为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途径。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开发和利用蒙古族民俗文化资源情况进行调查, 希望通过研究,总结经验和探索有效策略,为蒙语授课小学或其他少 数民族地区民族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大致框架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蒙古族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和作用,为研究蒙古族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对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民族小学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个案学校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进行介

绍,总结其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经验与有效策略,提出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对教师的要求。第三部分为结语、参考文献与致谢。主要概述一下此次研究的收获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罗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参考的相关文献。

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搞好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搞好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发表时间:2018-05-18T16:26:12.8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作者:段晓娟 [导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态度令人遗憾 段晓娟(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广西百色 533000) 摘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可是我们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态度令人遗憾,他们对本土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陌生感和嫌弃感是语文教育的缺憾,所以基础教育应该加强本土民族文化的教育,而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深入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本土民族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5-00058-02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东与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滇、黔、桂三地区的中心城市,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绚丽的民族民间艺术,使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但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民俗的嬗变、经济大潮的冲击,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已在悄悄流失或被遗弃,不少著名的民族民间艺术品种日趋衰败,有的甚至濒临灭绝。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有的中学生对于一些外国的东西非常热衷,而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学校教育非常有必要把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放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 一、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入语文课文教学,解决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问题 语文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不少课文的内容都与本土的课程资源挂钩。比如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我就把文中描写的“社戏”情景和我们百色本地的壮剧文化进行比较。“社戏”即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与土地长相厮守的农民,从某个意义上说,只能靠天吃饭,因而总是用最大的虔诚来祈求神佛庇佑。文中描写的唱戏情景和我们本地的壮剧非常相似,只是具体内容、形式不同,同学们大多在婚嫁喜庆期间或节日、歌圩才能观看到这样的演出。壮剧具有浓烈的民俗韵味,艺师们独具匠心,把壮族人民的“聪明”融入戏曲音乐,且每句唱词都用它来开头和收尾,壮剧的音乐风格古朴,洗练素雅,意味浓烈;曲调方面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伴奏乐器马骨胡音色高亢响亮,清脆,余韵悠远。演出时,念、唱都用壮语,声腔全部用壮腔,词汇丰富,语言生动,押韵自然,在戏剧语言艺术方面独树一帜。经过这样比较,学生对文中的“社戏”情景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加深了对小说中人文意蕴的理解。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针对这一课我们也可以结合百色本地的本土特色美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百色每年三月三节日,壮家家家户户都要做彩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黑色象征着生命;红色象征着欢乐;黄色象征着真挚;紫色象征着吉祥;白色象征着纯洁。每一位学生对好看又美味的五色糯米饭都记忆犹新,甚至关于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和制作方法都能津津乐道,所以把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与汪曾祺家乡的鸭蛋一比较就能深切感受到对故乡的热爱,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极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程度。 二、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问题 “无米下锅”是学生作文中很常见的问题。民族文化等资源可以为学生作文教学提供助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本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风情、家乡风景、建设成就等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蕴含的一些事理。 (一)加深学生对本土民族生活的认识。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家乡的生活条件差,经济不发达,写出来无非是一些很土的东西。殊不知,正是这种自悲看法,让他们不敢正视生活。这是一种对家乡的误解,我们的教材中所选的一些作品,其间有很多乡土生活的描写。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安塞腰鼓》《春酒》等等写的都是富乡土气息的东西。而这些作品如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所以我们不应该轻视我们的民族生活,把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的认识。 (二)教会学生捕捉本土民族生活的闪光点。 加深了学生了对本土民族生活的认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主动地、敏锐地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写作宝藏。刚开始时,很多学生认为我们周围既没有像古代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名山大川,也没有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所引以为豪的大型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没什么可写的。对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从平凡的人、事、物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比如我们百色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质,憨厚勤劳、朴实无华的性格,还有古朴的民风,独具特色的杆栏式民居、那坡黑衣壮的民族服饰等,学生们重新审视身旁的生活,就感到很有意思了。 (三)让学生感受家乡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气息。 在生活中学生亲身感受并深刻认识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是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后,我们百色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更可喜的是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写作时极好立意的主题,学生能从这些变化中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有了较大提高,文学有浓浓的乡土味了。 另外,我们当地文人的创作,对学习语文也好处多多,既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不少本土作家的作品以写我们百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等为主,教学时就可以适当地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还从中学习怎样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自己的家乡,让“我手写我家,谁不说咱家乡美”深入学生内心。 三、把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引入综合性学习活动,解决学生“关我何事”的问题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到民间采风去》,遇到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进行语文活动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51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向圣明: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顺县民族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向圣明、彭明南、王承赋、张清忠、田桂芳、田金华、田正湖、米承志、王承新、谢生玉、石群、罗肖宇、朱大成、李泽民、罗大林 “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2006年~2009年,我校开展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编写土家族校本教材——《神秘的土家——我的民族》并进入课堂,是传承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出路之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产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土家族民族文化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课程自信心,探讨了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利用土家 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显著提高。还分析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一、引言 唐五代后梁开平年间,江西酋豪彭城归楚,为溪州刺史。后来,彭氏当了土家族首领吴著冲(土家语称“禾撮冲”)的助理,待彭氏逐步摸清吴氏的军情和地形的时候,就联合外人“喧宾夺主”打死吴著冲。彭城死后,彭士愁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继任溪州刺史。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为反抗楚王马希范的苛捐杂税而发动战争,最终以彭氏战败告终。楚王为了防治彭氏卷土重来,马氏与彭氏在著名的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境内)结盟,立铜柱为界:只要彭氏同意归顺马氏,为楚从属,就给予彭氏一定的自治权,从此彭氏不向楚王交纳赋税,不提供兵源。从后晋天福四年到清朝的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这段时间,湘西土家族属于彭氏土司世袭统治时期,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雍正五年至雍正十三年清王朝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统治湘西土家族800多年的的彭氏土司制度,由中央统一管理。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得到加强,封建地主经济应运而生,使土家族逐渐被汉化,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也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而发展起来[1],但土司统治时期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随着民族的融合而逐渐弱化。到目前为止,土家族民族文化已经断层[2]或趋于堙没。 为此,国家和湖南省有关部门对一些著名的土家族文化譬如打镏子、摆手舞、茅古斯舞、梯玛神歌、挖土锣鼓歌、过赶年、哭嫁歌、咚咚喹、八宝铜铃舞等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保护名录,还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在永顺县芙蓉镇举办了“中国湘西芙蓉镇茅古斯文化节”;永顺县先后举办了两届社巴节。采取了政府搭台,民间艺人唱戏的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成功路子,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发现了一些土家族老艺人,收集了一些难得的土家族民族文化资料。我们欣慰的看到,土家族茅古斯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节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表演,使全球观众了解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但是,政府所作的这些突击性发掘和保护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工作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将这项工作以点带面的推开,实践证明,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利用土家族民族文化开发校本课程进入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堂,将民族文化保护的种子播入土家族后代的心中,将土家族民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浅谈开发民族民间课程资源目的、意义和方法

浅谈开发民族民间课程资源目的、意义和方 法 自2006年3月起,我参与陆坪中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特色创建活动,2009年6月我校被黔南州民宗局、黔南州教育局授予黔南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示范校”。其间对如何开发民族民间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文化感受颇深,下面就“苗族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 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原因 城镇化趋势和外出打工经济,现代化信息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逐渐现代化,使我们的苗族民族舞蹈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消失;陆坪拥有丰富的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苗族板凳舞,金钱杆,芦笙舞,抢花包等舞蹈,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舞蹈教学资源。 2. 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尽可能全面搜集、挖掘和整理苗族舞蹈文化资源,并对其流传、演变和遗存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保存、丰富、完善、填补、发展传统舞蹈文化,实现多彩贵州的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在所收集的苗族舞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功能的分析,形成可操作的课程和教材,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通过有效而多样的舞蹈教育方式,传播、弘扬和

传承优秀的传统舞蹈文化。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舞蹈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将其文化内化,感悟心灵,从而使师生更加珍视传统舞蹈文化瑰宝,使其发扬光大;发挥本地优势,扩大舞蹈课程的范围,增加舞蹈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减轻学校和家庭的负担,让更多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享受优质的舞蹈教育,培养农村艺术人才,巩固“两基”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目标 收集整理苗族舞蹈舞蹈资源,丰富、完善、发展地方传统舞蹈文化;构建多种课程及教材呈现样本,并让其形成可以操作实施的课程体系,以达到普遍推广的目的;通过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舞蹈教师队伍;努力增强他们对本地方传统舞蹈文化的感悟能力,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舞蹈文化,形成对优秀传统舞蹈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 4. 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内容 苗族舞蹈文化资源物质形态图像、影像资料(舞蹈动作,服饰特作、舞蹈实用性);苗族舞蹈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当地人民的生存方式、价值观的理论分析;苗族舞蹈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制作方法的分析;苗族舞蹈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分析和课程建构; 苗族舞蹈文化资源教育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