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13篇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13篇

学习《梁家河》心得体会13篇

【篇一】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梁家河》一书,该书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七年的青春足印和奋斗历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源头和实践起点。通过阅读,我深为感动与震撼,深受教育和启迪。

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正是梁家河这段饱尝艰辛的上山下乡经历,正是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的血脉相连,铸就了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他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作为党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四个伟大”工程。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要树立人民情怀。从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时产生的“黄土情结”,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以及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反复提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源于他在陕北七年与乡亲们一起吃苦流汗的特殊成长经历。作为政府系统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当兄弟姐妹来对待,把泾阳作为第二故乡来建设,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泾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

第三,要严于律己奉公。公道自在人心。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七年,一言一行,都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班子坚持以上率下,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在看似一件件小事的不断规范中,改变的是党的作风,净化的是全社会的风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向中央基准看齐,自觉遵守党的“六大纪律”,守住守好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和用权底线,珍惜现有工作岗位,管好身边人,筑牢廉洁奉公的堤坝,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形象,努力为党增辉添彩。

【篇二】

梁家河是什么地方?

今天的梁家河,有着革命圣地的历史积淀和阳光路上的富裕生活;但五十年前的梁家河和无数个陕北高原的村庄一样,荒凉、闭塞、贫瘠。当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知青们历经了辗转和颠簸,目睹了黄沙和扬尘,忍受了高原和寒冷之后,理想和现实的残酷撞击撕裂着他们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憧憬和向往。飘摇的时代、陌生的环境、异样的眼光,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视,十五岁的习近平同样面临着人生方向的抉择与思考:生存还是毁灭?

尽管孤独感在心中蔓延,但他从“砖头一样厚的书”中探寻到了问题的答案,从《中国通史简编》到《浮士德》,从《战争与和平》到《叶甫盖尼.奥涅金》,读书渐渐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食粮,成为无边黑夜里照亮他前行方向的灯塔。艰苦的生活没有磨灭他对理想的憧憬,经过了“五关”考验,他真正从“北京娃”变成“村里娃”,从团员、党员直到支部书记,年轻的习近平带领群众打坝治沟,修沼建铁业社、磨面房......,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他最终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读《梁家河》,不仅对求知精神有所感悟,也是对习近平青年奋斗之路的学习,更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和社会起源的一次探寻。作为一名年轻公务员,习总书记扎根基层,不忘初心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用心体悟和学习。

摆正心态,积极融入,做团结好青年。学习《梁家河》最大的共鸣就在于能感同身受到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和孤独之感,如何让自己快速融入环境、适应工作,就成了一件极其重

要的事。“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在梁家河的日子里,青年习近平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而这样的教诲也是对我们的寄语。从心底热爱这份职业,热爱人民,将自己融入到工作集体,摆脱学生时代的稚气,当一个成熟、有作为的公职人员。“最重要的,要有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些年,总书记比我们还要小,面对那般艰苦的环境,都可以做到用奋斗充实自己的青春,我们现在又何尝做不到呢?

读书修身,学以致用,做向上好同志。“我的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这是总书记2013年面对媒体采访时说的。在梁家河的那些岁月里,正是那一本本厚如砖头的书,点亮了他年少的心,照亮了他前行的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时刻带着求知的渴望,也应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多看、多读书,“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经常去看一些与基层有关、与农民有关、与农村有关的书籍;另一方面要勤动手、善观察、多思考,将学习的知识、经验融入实践,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了解工作模式、摸索工作方法,让自己在“干中学,学中干”,用书本给予的力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

扎根基层,不忘初心,做有为好干部。“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掷地有声,充满感恩。梁家河教会了习近平“土”的学问,在7年的知青岁月里,总书记对农村的各种活计已经非常娴熟,他立足黄土高原缺水的实际条件,淤地坝、建深水井、修沼气池、每一项工作都扎实稳健,深得民心。我们在面对基层工作时,也应当保持这样一份初心:服务群众要真心实意,实事求是。尤其是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更加需要有“土”学问的人,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真实的贫困现状,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群众多办实事,才能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份年轻力量。

《梁家河》就如一味药,它治愈了我这样一位“新人”内心的焦虑,让脚步不再踟蹰。坚定前行信念,用读书摆脱迷茫,用奋斗充盈青春,用实干点染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篇三】

梁家河,一个平凡的陕北农村,也是习总书记当年知青插队的地方,在那里习总书记从一名15岁彷徨、迷茫的北京知青,经过7年的扎根黄土地成为了一名有着坚定人生目标的人民公仆,在那里习总书记培养出了自己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40年过去了,习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就像一个回家的孩子,记着村里的一山一水,记着曾经住的房间,记着乡亲们的小名,就如同书中所说一样“树高千尺不忘根”。即使成为了党中央最高领导人,习总书记也没有忘了这些,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本,不忘根。梁家河就是总书记的根,因为梁家河培养出了总书记的人生信念。同样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同样也有着彷徨与迷茫,我要学习习总书记在基层的迷茫中深入群众,在彷徨中努力学习,在成长中树立人生信念,从而为我们指引人生方向,开拓人生道路。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学习的优秀品质。在基层我们都会迷茫、都会彷徨,在这些情绪中习总书记坚持学习,不断读书,并留下“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不断的读书让总书记拥有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直到现在仍然让总书记受益匪浅,也帮助了总书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总书记生活的时代要好太多,在有了更多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更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更多的书籍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填补我们的精神空缺,筑牢我们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学习总书记的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梁家河习总书记一直都敢于挑战,面对“沼气过不了秦岭”这个看似难以胜天的困难时,总书记在各种不赞同,不看好的声音下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并带领乡亲们在山沟里打河坝、建坝田、成立合作社,不但让村里发生

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让村民们有了改变的信心,这正与如今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要扶志不谋而合。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畏手畏脚,被困难束缚,要学习总书记敢于挑战困难,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干中战胜困难。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深入群众,不忘初心。在梁家河的7年里,习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成长,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7年间习总书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即使40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仍然没有忘记他们。在梁家河习总书记在群众工作中,树立了为民做事的信念,并在坚持这一信念让中,习总书记有了“中国梦”,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复。我们也要深入群众,在群众中培养作为人民公仆的信念,在群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奋斗去实现。

《梁家河》展示了一位伟大领导者的成长,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善于在基层中克服困难,生活中坚持学习,工作中树立理想。习总书记的信念也是我们人民公仆的信念,我们要努力学习工作,提升素质发挥作用,并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篇四】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1.坚定信念。习近平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赣南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2.一心为民。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习近平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实干担当。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5.敢为人先。在习近平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廉洁奉公。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篇五】

梁家河的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

壮志的七年。他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亲身在梁家河走过、看过、学过,才能真正感受到梁家河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

《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情节,让我们体会到习总书记与同伴同甘共苦的友谊,还原了40多年前的梁家河。本书对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知识底蕴,把民族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主动担当重任,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影响重要而深远。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块黄土地上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习总书记心里装着老百姓,谋划着给村里办更多的事,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梁家河,曾经是筑梦的地方,如今是梦想成真的地方。

【篇六】

梁家河,中国延安一个贫困而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习近平同志曾经在那里生活、生产、劳动七年而成为“梁家河故事”的发祥地。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产、劳动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个人品质的凝练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国农村实现人生观转变、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而奋发努力的所有行动的总结。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梁家河七年,是习近平世界观形成的七年,是他认识中国社会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他始终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学习、实践、创新,成为党员干部的楷模,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家河精神。这些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普通共产党员学习工作的动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国家、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学习资源。

梁家河精神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围绕梁家河精神所传播的梁家河故事是真实的、生动的、鲜活的,也是感人至深的。梁家河精神需要理念传播,需要实践传播,需要内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梁家河精神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成为全体党员践行党的宗旨的动力,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远大理想、认识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的人生财富。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不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科技如何更新换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篇七】

认真学习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梁家河》一书,感触颇多,体会较深。习总书记说过,青年人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青年人,《梁家河》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扎根群众,服务群众。

在梁家河的7年中,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中可以看出,他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22岁离开梁家河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有了不变的信念:为人民要为人民做实事。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生长在和谐稳定、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何其幸运,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一心想着要为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身为大队书记的他带领着梁家河的乡亲们发展铁业社、缝纫社,打淤地坝,建好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对一个才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令人敬佩。我们青年人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扎根群众,服务群众,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八】

《梁家河》一书,生动再现了总书记梁家河的艰苦生活,为新时期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教材,自己反复阅读学习后,深受教育和感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带头学、深入学、扎实学,从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中,感受他的成长奋斗历程,学习他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意志品格,做到学思践悟、慎思笃行、学以致用,更加自觉的锤炼党性、提升素质、完善自己。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当时的梁家河,生产生活落后,村民吃不饱穿不暖,辛勤劳动一年还要靠讨饭接济才能为生。面对这样贫瘠的黄土地,这样艰难困苦的人民,总书记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信念激励着他读书修身充实自我的斗志,坚定着他劳动造福村民的决心。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告诉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守初心绝不动摇。

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组工干部的每一个岗位都是一个人生舞台,我们要立足现实岗位,切实为民服务,用心倾听基层心声,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党员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拓展帮扶渠道,实实在在的为帮扶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之心。在梁家河的七年里,总书记常看砖头一样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从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爱读书、善读书的榜样,仰望这一精神高地,我们要沉下心来学习,多读经典原著,通过学习涵养心性,通过学习增长本领,通过学习保持思想活力和与时俱进。

砥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面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组工干部要珍惜在组织部这个大熔炉里磨练锻炼的机会,肯于吃苦、肯于钻研、肯于奉献,不断磨练提升、成长成才。

培塑勇扛在肩的担当精神。淤地的时候,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是最苦的差事,总书记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打夯、搬石头,这些苦活重活他都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拿出了冲天干劲,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从不“撒奸儿”,梁家河的乡亲们这样评价总书记。作为组工干部,要在岗位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敢于较真碰硬,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干在实处。

【篇九】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时代至新、初心依旧,通过对纪实文学作品《梁家河》的学习,我为总书记43年始终心系梁家河、情牵乡亲们的真挚初心所感动。(一)经受苦难锤炼,铸就为民初心。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从北京到梁家河,生活条件天壤之别,但习近平最终经受住了考验,他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真正扎根在了这个小山村。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很高,一天下来体力消耗大,身体十分疲惫,又经常饿肚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博览群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由于父亲蒙冤落难,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入党申请一次次得不到批准,但他仍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再一次次递上去,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

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新时代,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仍然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融入群众生活,践行为民初心。在梁家河,习近平整日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深知农村的落后与群众生活的艰苦,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农民之中,称自己是“普通农民”甚至是“老陕”。他住在一孔土窑里、挤在六个人的土炕上、行走在一架架山卯间……他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好一口美味的酸菜、习惯了点一盏煤油灯渡过漫漫长夜……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在梁家河所干的一切,无不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他帮村民修厕所、办识字夜校、教村民学写字,还将自己最珍贵的物品赠送给他们。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新时代,这种融入群众的方法,仍然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坚持远大理想,永葆为民初心。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坚守梁家河,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想着为老百姓办实事。幸福生活都是干出来的,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他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点,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习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时光荏苒、理想恒在,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为人民做实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标注的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民的底色。新时代,这种造福人民的理想,仍然是共产党人的干事创业的源动力,也是党永远不变的历史使命。

当年在窑洞里,习近平和“黑子”王宪平拉话时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如今梁家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也都过上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但梁家河人还是和四十三年前一样:打心眼里信服、感激和牵挂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时代至新,初心依旧!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愿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将个人奋斗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在实干担当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篇十】

《梁家河》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大队知青到党支部书记的历程,展示了梁家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求真务实、不畏困苦的优秀品质。

读完《梁家河》后,给我的感受有以下几四点:

一是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习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是学习总书记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与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和群众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家家户户与其话别。这就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投入感情与群众交往,才能融入群众,做好群众

工作。

三是干工作必须脚踏实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从群众的立场出发,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经销社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这就告诉我们干工作必须站在群众角度去想,真心实干,才能赢得人发群众的支持。

四是坚定理想信念跟党走。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坚定信念跟党走,不怕艰苦、敢于拼搏、扎实工作,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党内基本制度,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在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个人党性修养。

【十一】

近期,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追捧,通过自己阅读和集体交流学习使我感触颇深。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炼,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为才,非志无以成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重启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创造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靠的就是实干,环境越艰苦,越能培养干部吃苦精神,唯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正是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吃苦耐劳是人生奋进的“风帆”。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党员干部感悟。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二】

近期,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追捧,通过自己阅读和集体交流学习使我感触颇深。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插队的艰苦磨炼,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为才,非志无以成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几乎梁家河的乡亲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实践锤炼是初心不改的“航标”。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为老百姓谋幸福”悄然扎根,立志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培养出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难理解作为一个人民公仆,只有经过实践锤炼才是初心不改的“航标”。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原动力。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重启阶段,距离中国梦实现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为之奋斗,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赶考之路。

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插队的七年梁家河一片生机,带领父老乡亲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群众为师,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艰苦环境中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创造出了难以实现的目标,靠的就是实干,环境越艰苦,越能培养干部吃苦精神,唯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人民群众,艰苦环境是实干担当的“动力”,正是以“实干”精神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吃苦耐劳是人生奋进的“风帆”。在艰苦环境的“大熔炉”里,不仅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思想准备和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梦想才不会成为空想,落实才不会落空。作为青年一代,要到艰苦环境墩苗砺炼,到条件艰苦、矛盾复杂环境中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增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党员干部感悟。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形成拼搏奉献、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十三】

书中提到的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人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习近平用他的人生实

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不忘初心。总书记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从地区党组织、党员的结构实情出发,抓好管理、设计好载体,让党建实起来、强起来、扬起来,使每个支部都是一个堡垒、一个核心,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凝聚起“追赶超越”的最大动能。

四是保持朝气。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我们有些干部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少会陷入迷茫,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逐渐的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五是坚持学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