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行为学课本框架

组织行为学课本框架

组织行为学课本框架
组织行为学课本框架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和内容体系,懂得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明确管理人员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了解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把握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的概念。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

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二)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性、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二)组织行为学的边缘性主要表现为

1.多学科相交叉性,哪些学科相交叉。

2.多层次相交切性,哪些层次相交切。

(三)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认识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理解它是怎样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和行为规律的模式

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框架

2.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3.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的表述:

行为=f(人的主观特征·所处客观环境特点)

B=f(Pa、b、c…·Em、n、o…)

(二)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文化的功能。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三、考核知识点

(一)组织

(二)行为

(三)组织行为学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八)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关系

(九)21世纪管理者工作行为的变化

四、考核要求

(一)组织

1.识记:组织的概念。

2.领会:说明组织涵义的六个要点。

(二)行为

1.识记:人的行为的概念。

2.领会:人的行为的特点。

(三)组织行为学

1.识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四)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应用:请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说明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识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2.领会:(1)边缘性的主要表现,(2)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3)应用性的主要表

现。

3.应用:分析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来源。

(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1.识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2.领会: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

(七)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1.识记:(1)影响行为的因素;(2)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2.领会:行为规律理论模式中每个因素的表述内容。

(八)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

1.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理论来源;(2)文化的主要功能。

2.领会:(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

学。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确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熟悉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

(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二)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

(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分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二)分六个步骤的循环系统研究过程

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案例研究法

何谓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的优点缺点。

(二)观察法

何谓观察法。观察法的两种分类:第一种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第二种是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三)心理测验法

何谓心理测定法。心理测定的信度、效度的含义。

(四)调查法

何谓调查法。调查法一般包括: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法调查法,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常用的问卷调查法的四种形式:选择法、是否法、计分法和等级排列法。

(五)实验法

何谓实验法。实验法分为三种: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研究方法的含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的主要特性

(二)科学的研究过程

(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

(四)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

(五)观察法的分类,各类的优缺点

(六)心理测验法的信度与效度

(七)调查法的分类,各类的优缺点

(八)实验法的分类

四、考核要求

(一)研究方法及其主要特性

1.识记: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

2.领会:科学的研究方示应具有的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科学的研究过程

1.识记: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

2.领会:六个步骤的循环。

(三)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

1.识记:(1)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有: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调查

法、实验法。(2)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

2.领会:(1)分析案例研究法的优缺点;(2)说明观察法的分类并分析各类的优缺点;(3)

说明调查法的分类,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4)说明实验法的分类,分析准实验的特点。

3.应用:说明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并分析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主要研

究方法的应用。

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和影响知觉的因素,理解知觉差异与管理的关系;掌握个性的概念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以及价值观、态度、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与类型,理解个性差异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

(一)知觉、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的概念

感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内容

(二)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三)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的过程一般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五个阶段。

2.影响知觉的因素: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影响知觉组织的因素:对象与背景配合、知觉归类。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知觉防御、成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

投射。

(四)知觉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不同就会影响管理者采用不同的管理行为,即形成X理论与Y理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因果关系的归因看法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说明归因论的

内容、归因论的依据和归因论的应用。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一)价值观与管理

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二)态度差异与管理

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三)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1.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的影响。

2.工作参与度及其影响。

3.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的涵义;个性本身具有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二)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个性的结构包括两部分内容:个性倾向性特征与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

态度等内容。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

能力的概念和能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对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生物遗传因素,而是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四)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个性差异与管理的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感觉、知觉、社会知觉、思维的概念,社会知觉的内容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四)个性的要领及其本身的性质

(五)个性的结构与内容

(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七)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一)知觉的概念

1.识记:感觉、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概念。

2.领会:社会知觉的内容,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的关系。

(二)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识记:(1)知觉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3)影响知觉组

织的因素。

2.领会: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1.领会:X理论与Y理论对管理者采用哪种管理方式的关系。

2.应用:说明归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四)价值观与管理

1.识记:价值观的概念,价值的分类。

2.领会: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五)态度差异与管理

1.识记:态度的概念,态度的特性。

2.领会:工作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六)员工对组织认同感与对工作参与度

1.识记: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的概念。

2.应用: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对组织认同感和参与度。

(七)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1.识记:个性的含义。

2.领会:(1)个性本身的性质。(2)个性结构与内容

(八)个性心理特征

1.识记:气质、能力、性格的概念

2.领会和应用:(1)气质差异与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并说明各类

不同气质人员的行为特征;(2)能力差异与类型;(3)性格差异与类型。

(九)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应用: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分析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并说明其中哪类因素对个

性的形成起主要影响作用。

(十)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1.领会:(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的关系,(2)个性差异与健康的关系。

2.应用:(1)论述个性差异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2)论述知识经济时代“控制方位论”

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创造性行为的概念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与类型,正确理解培养和开发创造性行为的意义、掌握具有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和自我培养方法,要明确开

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

创造性行为的含义: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所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且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的因素。

(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1.首创性;

2.有用性;

3.适应性;

4主动性

(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1.科学发现型创造性行为;

2.技术发明型创造性行为;

3.艺术塑造型创造性行为;

4.组织管理型创造性行为。

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

(一)企业与任何类型的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创造性行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和任何组织面临各种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更为激

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造性。

2.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和各类组织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不能单靠体力的拼搏

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还靠人的创造性的开发产生创造性行为。

3.企业的发展变化,靠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只能引起量的变化,而靠人的创造性的开发却

能引起质的飞跃。

(二)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这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就需要摸索,创新才

能走出一条新路子。

(三)为把中国建成更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速提高我国在全球的综合国力

的竞争能力,需要创造性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四)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人类是不断进步的,创新行为是不断涌现的。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就是一部创新史。

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量

(一)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

1.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

2.善于发现问题;

3.勤于思考;

4.富于灵活性;

5.善于应用;

6.怀有好奇心;

7.充满自信;

8.坚持独立思考;

9.勇于坚持到底。

(二)创造性潜能的测量

1.RA T和TTCT测量法;

2.测量的效果;

3.培训的效果。

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一)家庭环境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

2.从家庭气氛来看;

3.从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上来看。

(二)学校环境,传统教育方式如何改变为现代的教育方式。

(三)组织环境。

1.要有一种激励人勇于创新的机制;

2.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

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5.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

6.要有相对分权的组织结构。

(四)社会环境

三、考核知识点

(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

(二)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三)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四)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

(五)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与自我培养及测量

(六)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应的客观环境

四、考核要求

(一)创造性行为的概念

1.识记:创造性行为的含义。

2.领会: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所取决的因素。

(二)创造行为的特点与类型

1.识记:创造性行为的特点。

2.领会:创造性行为的类型。

(三)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

1.领会:研究创造性行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应用:联系实际试论当今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作用。

(四)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自我培养测量

1.识记:创造性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

2.领会:(1)创造性人员观特征的测量方法;(2)测量和培训的效果。

(五)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立的客观环境

1.领会;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建立哪些客观环境。

2.应用: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理解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明确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理解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与内容,掌握事业生涯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领会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正确处理设计与开发中存

在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一)事业生涯的概念和对理解概念的四点说明

(二)事业生涯设计的概念

(三)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

(四)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一)对本人来说职业设计是事业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二)对组织来说,有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和能力的优势与长处,

使组织的安排与个人的理想同步

(三)有利于组织与本人相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有效地开发潜能,实现目

(四)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

(一)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二)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

(一)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二)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

(三)对事业生涯选择的调整

第五节事业生涯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

(一)在组织内部,个人事业生涯发展变动的方向

(二)个人整个事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划分

1.按生命周期划分;

2.按事业先后划分。

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事业生涯发展的计划中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中要有灵活性

(二)要允许人才自由流动,给人以择业的权利

(三)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给人提供平等就业就职机会

(四)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工作,做好双向选择

(五)夫妻之间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事业生涯、事业生涯设计、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

(二)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三)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四)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五)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六)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与方法

(七)事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

(八)实施事业生涯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四、考核要求

(一)事业生涯

1.识记:事业生涯、事业生涯设计及事业生涯开发的概念。

2.领会: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二)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1.领会: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2.应用:联系我国实际分析当前开展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与作用。

(三)事业生涯的管理

1.识记:事业生涯管理的概念。

2.领会:(1)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2)组织对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四)事业生涯的选择

1.识记:影响事业生涯选择的因素。

2.领会:事业生涯选择的调整。

3.应用:应用霍兰德的个性类型与职业特点相配合表,了解本人是属于什么个性类型,

适合从事何种职业。

(五)事业生涯发展阶段

1.识记:(1)个人在组织内部生涯变动的类型;(2)按个人生命周期,事业生涯发展分

哪些阶段;(3)按事业先后,事业生涯划分哪些阶段。

2.领会:人们在事业生涯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所关心的事情和应开发的潜能的差异。

(六)领会与应用

实施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群体的定义和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规范与角色、群体凝聚力四个主要问题。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合理地分析、解释、引导和控制

群体行为,以提高群体行为的有效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一)群体与群体行为

群体概念的含义。群体行为的基本模式。

(二)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

个体加入群体最主要的原因: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

(三)群体发展的阶段

五阶段模型。间断一平衡模型。

(四)群体的类型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

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

(二)群体成员资源

个人能力。性格特点。

(三)群体结构

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

(四)群体任务

简单任务与复杂任务。

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

(一)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规范。正式的群体规范与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群体规范的功

能。

(二)群体规范的形成

1.群体规范形成的四种主要方式:群体成员所做的说明;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私人

交谊;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2.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能促进群体生存;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能

减少群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

(三)角色建立与适应

角色的概念。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心理契约。角色冲突。

第四节群体凝聚力

(一)凝聚力的来源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人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范;(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成功的经验。

(二)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高凝聚力群体对生产率的影响。低凝聚力群体对生产率的影响。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

与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凝聚力的评价

问卷调查法。数量分析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四)群体凝聚力

四、考核要求

(一)群体的性质与特征

1.识记:(1)群体的含义(包括对群体的五点解释);(2)群体行为的基本模式;(3)群

体的类型。

2.领会:(1)个体为什么加入群体;(2)明确用来解释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3)描述

群体发展的两种模型。

3.应用:(1)区别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比较、评述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和间断

一平衡模型。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识记:(1)群体外部环境条件所包括的八个方面;(2)群体成员资源的两个方面;(3)

群体结构所包含的三个变量;

2.领会:(1)群体外部环境条件的各个方面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群体结构的各个变

量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群体任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3.应用:具体分析群体成员资源的两个重要变量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1.识记:(1)群体规范的含义;(2)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3)角色的含义;(4)心理

契约。

2.领会:(1)群体规范的功能;(2)群体规范的形成;(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

3.应用:(1)联系实际解释说明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以及角色冲突四个概

念。(2)解释如何适应角色的要求以及如何解决角色冲突。

(四)群体凝聚力

1.识记:凝聚力的含义。

2.领会: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3.应用:联系实际分析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对生产率的影响。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主要应了解群体的协同效应,影响群体成员从众行为的因素、群体沟通的过程与类型,理解影响群体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并学会有效倾听,分析群体决策的利与弊,掌握有关群体决策的技术。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群体内部的互动行为,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和决策

的正确性。

二、课程内容

(一)群体促进效应

群体促进效应的含义。群体促进效应对管理群体过程的意

(二)社会惰化效应

社会惰化效应的含义。导致社会惰化的原因。

(三)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的含义。群体互动过程正负协同效应。

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

(一)群体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的含义。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个人判断和态度的影响。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第三节群体沟通

(一)沟通的过程

沟通过程模型。

(二)沟通的类型和特征

沟通类型的三种划分标准:(1)按沟通的表现形式划分,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2)按沟通的方向划分,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3)按组织结构特征划分,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三)有效沟通的障碍

影响有效沟通的六种主要障碍:失真源、沟通焦虑、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

(四)有效的倾听

提高倾听技能的八条行动指南:l.使用目光接触;2.展现赞许性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

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

4.提问;

5.复述;

6.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

7.不要多说;

8.听者与说

者的角色顺利转换。

第四节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1.群体决策的优点:(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3)提高决策

的可接受者;(4)增加合法性。

2.群体决策的缺点:(1)浪费时间;(2)从众压力;(3)少数人控制;(4)责任不清。

3.在效果与效率方面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决策风险转移

群体思维的含义。群体思维的表现。影响群体思维的因素。群体转移的含义,群体冒险

转移的原因。

(三)群体决策技术

脑力激荡法。命名小组技术。德尔斐技术。电子会议。

三、考核知识点

(一)协同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三)群体沟通

(四)群体决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群体促进效应的含义;(2)社会惰化效应的含义;(3)协同效应的含义。

2.领会:(1)群体促进效应对管理群体过程的意义;(2)导致社会惰化的原因;群体互

动过程的正负协同效应。

3.应用:分析协同效应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1.识记:(1)群体压力的含义;(2)从众的含义。

2.领会: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

3.应用:具体分析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个人判断和态度的影响。

(三)群体沟通

1.识记:(1)沟通的含义,沟通过程模式;(2)沟通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2.领会:影响有效沟通的六种主要障碍。小道消息的特点、目标和作用。

3.应用:(1)掌握提高有效倾听的八条行动指南,并能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加以应用。(2)

怎样减少小道消息的消极作用。

(四)群体决策

1.识记:(1)群体思维的含义;(2)群体转移的含义。

2.领会:(1)影响群体思维的因素;(2)群体冒险转移的原因。

3.应用:(1)对比个体决策,分析群体决策的利与弊;(2)比较分析四种群体决策技术

的有效性及适用条件。

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人际关系的性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人际关系的测量,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目的是提高学习者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和关心程度,合理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出和谐、友善、积极向上的组织气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1.人际关系的含义。

2.人际关系的作用:(1)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2)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3)

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二)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解释

社会交换理论。

(三)人际反应特质

1.三种不同的人际需求:(1)包容的需求;(2)控制的需求;(3)感情的需求。

2.基本的人际反应特质。

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容貌。个性特点。

(二)交往因素

邻近。相似。互惠。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

(二)关系分析

(三)参照测量

第四节竞争与合作

(一)什么是竞争与合作

合作的概念。竞争的概念。

(二)合作与竞争的形成

人们之间三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共同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关系;混合利害关系。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组织文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际关系的性质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四)竞争与合作

四、考核要求

(一)人际关系的性质

1.识记:(1)人际关系的性质;(2)三种不同的人际需要;(3)基本的人际反应特质

2.领会:人际关系的作用

3.应用:评述社会交换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识记:(1)个人因素;(2)交往因素。

2.领会:个性特点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3.应用:分析相似为什么导致相互吸引。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1.识记:(1)社会测量;(2)关系分析;(3)参照测量。

2.领会:以关系分析法分析人际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

3.应用:应用社会测量法测量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

(四)竞争与合作

1.识记:(1)竞争的概念;(2)合作的概念。

2.领会:合作与竞争的形成以及三种不同的利害关系。

3.应用:分析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群体间行为的特点,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群体间冲突的类型、过程以及对冲突的管理。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改变对冲突的传统看法,认清冲突的必然性,掌握解决冲突的策略和激发正常冲突的技术,使群体内的冲突达到最佳水平,激发

群体成员的创造力,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群体间行为的特性

(一)群体互动行为的产生

群体互动的含义。群体互动行为的产生。群体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建设性互动和

破坏性互动。

(二)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

相互依赖性:联营式、顺序式、互惠式;任务不确定性;时间与目标取向。

(三)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

规则与程序;层次等级;计划;联络员角色;特别工作组;工作团队;综合部门。

第二节群体间的冲突

(一)什么是冲突

冲突的定义。功能正常与功能失调的冲突。

(二)冲突的过程

冲突过程的五个阶级;潜在的对立或失调;认知与个性化;行为意向;行为;结果。

(三)冲突给组织群体带来的影响

冲突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

第三节群体冲突的管理

(一)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二)处理冲突的策略

运用竞争;运用合作;运用回避;运用迁就;运用折衷。

(三)冲突管理技术

解决冲突的技术。激发冲突的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

(一)群体间行为的特性

(二)群体间的冲突

(三)冲突的管理

四、考核要求

(一)群体间行为的特点

1.识记:(1)群体互动的含义;(2)群体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3)管理群体互动

的方法。

2.领会: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

3.应用:(1)分析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产生;(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运用管理群体间互动

的某一具体方法。

(二)群体间的冲突

1.识记:冲突的定义。

2.领会:功能正常与功能失调的冲突。

3.应用:分析冲突过程的五个阶段。

(三)冲突的管理

1.识记:处理冲突的五种策略。

2.领会:解决和激发冲突的技术。

3.应用:如何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

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会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差异,明确领导的特点与功能,掌握领导的过程模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一)领导的概念

领导的概念、领导者的概念、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概念。

(二)领导的特点

(三)领导的功能

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

(一)有效领导的基础

1.领导者的权威是有效的领导基础,权威=权力+威信。

2.权力:权力的概念,权力的作用,权力的性质,权力的构成,领导权力形成的机制,

领导权的分配,领导权力的运用。

3.威信:威信的含义,领导威信的特点,领导威信的作用,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

(二)有效领导的行为

1.有效领导行为的含义。

2.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计划、委派、贯彻、评价、奖惩。

(三)有效领导的结果

1.领导工作绩效是体现领导好差的结果。

2.衡量领导结果的标准。

三、考核知识点

(一)领导、领导者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概念

(二)领导的特点与功能

(三)有效领导的基础

(四)权力的概念与权力的作用

(五)权力的性质与权力的构成

(六)权力形成的机制

(七)领导权力的分配与运用

(八)威信的含义,威信的特点

(九)领导威信的作用

(十)提高领导行为的步骤

(十一)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

(十二)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

四、考核要求

(一)领导概念

1.识记:领导、领导者、正式领导、非正式领导的概念。

2.领会:正式领导对待非正式领导的态度与方法。

(二)领导的特点与功能

1.识记:领导的特点

2.领会:领导的功能

(三)有效领导的基础是领导者要有权威

1.识记:权力与威信的概念、

2.领会:权力的作用,权力的性质,权力的构成,权力形成的机制领导权力的分配与运

用,威信的特点和作用。

3.应用:(1)比较领导权力与威信各自的特点与作用;(2)论述领导权力的分配与运用;

(3)分析领导威信的特点与作用,说明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

(四)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

计划、委派、贯彻、评价、奖惩。

(五)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

1.工作的效率;

2.工作的效益;

3.人员的满意度;

4.人员的流向;

5.出勤率。

第十一章领导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领导素质论,领会领导行为论,掌握领导权变论。以达到提高领导素质,改善领导方法,掌握领导艺术,最终要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

(一)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1.我国古代孙子兵法中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

2.我国现代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

3.国外有关领导素质的观点。

(二)不同层次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结构。

(三)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

年龄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个性性格结构。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

1.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二个变量(维度):即(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关心工作,健全规

章制度照章办事;(2)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协商办事。

2.把领导行为方式分四种类型:(1)低规章、低协商;(2)低规章高协商;(3)高规章

高协商;(4)高规章低协商。

3.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

(二)领导行为方格论

1.方格图模式;

2.五种领导行为类型。

(三)领导作风论

1.集权型的领导。

2.民主型的领导。

3.放任型的领导。

第三节领导权变论

(一)权变论的概念与权变因素分析

(二)费德勒的权变领导论

1.基本原理;

2.测定领导者习惯采用何种领导行为方式的LPC表;

3.情境因素与领导行为方式的配合关系。

(三)途径一目标理论

1.基本原理和指导原则;

2.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

(四)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内容;

2.应用与分析。

(五)领导有效性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一)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二)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

(三)领导行为方格论

(四)领导作风论

(五)领导权变论及权变因素

(六)费德勒的领导权变论

(七)目标——途径理论

(八)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九)领导有效性的评价

四、考核要求

(一)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

1.识记:领导素质的含义

2.领会:(1)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关于领导素质的观点;(2)中国现代领导者应具有的

综合素质;(3)国外领导素质的综述。

(二)领导行为二元四分图论

1.识记:领导行为二元四分图模式

2.领会:(1)领导行为的二元;(2)领导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特点。

3.应用:运用领导行为二元四分图论分析案例中,两个车间主任各属于哪一类领导行为

方式,为什么?

(三)领导行为方格图论

领会:方格图论的基本内容。

(四)领导作风论

1.领会:(1)集权型领导作风的特征;(2)民主型领导作风的特征;(3)放任型领导作

风的特征。

2.应用:比较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领导作风各自的特点,分析什么情况下更适合采

用哪一类领导作风。

(五)领导权变论及权变因素

1.识记:领导权变论的含义。

2.领会:制约领导行为的权变因素。

(六)费德勒权变论

1.识记:费德勒权变论的内容。

2.领会:LPC表的作用。

3.应用:用费德勒的领导权变论分析情境因素与领导行为方式的配合关系。

(七)途径一目标理论

1.领会:途径一目标论的原理和指导原则。

2.应用:用领导一目标论分析领导行为方式的选择。

(八)领导生命周期论

1.识记:领导生命周期论的内容。

2.领会:领导生命周期论是在哪些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3.应用:分析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与作用。

(九)领导有效性的评价

应用:论领导有效性的评价。

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

一、学习目的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决策在实现领导有效性方面的重大意义,掌握领导决策的原则,理解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了解领导决策的程序,掌握领导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而提高

领导决策的有效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领导与决策

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

第二节领导决策的原则

(一)信息健全原则

(二)可行性原则

(三)系统分析原则

(四)对比择优原则

(五)时效原则

(六)集体决策原则

第三节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

(一)对决策对象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三)对社会发展的研究

(四)决策要符合政策与法律规范

第四节领导决策的程序

(一)发现问题

(二)确定目标

(三)核定价值准则

(四)拟定方案

(五)方案评估

(六)方案选择

(七)试验实证

(八)组织实施

第五节领导决策的程序

(一)决策的民主化

(二)决策的科学化

(三)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决策对实现领导性有效性的意义

(二)领导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三)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

(四)领导决策的程序

(五)领导决策的民主性

(六)领导决策的科学化

(七)提高领导决策水平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领会:分析决策对领导有效性的意义。

(二)领会:领导决策的原则

(三)应用:分析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

(四)领会:领导决策的程序

(五)领会:领导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激励心理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等要素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学习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为

(一)管理人员为什么要了解人类的行为特征?

(二)人类行为的共同特征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机能

(三)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

(四)动机的分类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 1、试论述现代组织理论的主要思想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1、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4、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试论述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影响一个他人实现目标的能力和过程。 提升领导的影响力 1、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行为的实施,组织或群体成员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都离不开领导者的影响力。 2、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行为,因其面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多,艺术性也就越强。 3、领导是与某种目标相联系的目的性很强的行为。 领导有效性的权变理论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能力、个性特征、工作行为倾向、权力类型、影响力等。 与下属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领导行为的关键,可弥补权力的缺乏。领导可以改变不一种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 四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P328 主要观点: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够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属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改善下属的心理状态,激励他们去完成工作任务或对工作感到满意,帮助下属达到目标。领导的作用在于:使下属的需要满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联系在一起;提供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支持和奖励。

组织行为学答案

山东大学本科《组织行为学》 主编孙卫敏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 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个性 二、判断并改错 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 (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 (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 8、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呈“U”状关系。 9、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10、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缺勤率及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 系。 三、简述题 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

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组织结构图:Organization Chart 股份公司:Joint Stock Company(公司资本由多人出资认股组成。) 有限公司:Limited Company(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的上限是其出资额。) 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y(公司发行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Shareholder Meeting(决定公司政策,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利机关。) 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由股东大会选举,执行股东大会决定的委员会。) 董事局主席:Chairman(董事会的召集人。) 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 首席执行官(美): CEO –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董事总经理(英):Managing Director 总经理(中): General Manager(执行董事会决定,全面管理公司。) 首席运营官(美): COO – Chief Operating Officer 常务副总经理(中):Deputy General Manager 总裁(美): President(如果与CEO不是同一个人)(负责公司日常管理。) 人力资源部: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研发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采购部:Procurement Department / Purchasing Department 生产部:Manufacturing Department / Production Department 物流部:Logistics Department 市场部:Marketing Department 销售部:Sales Department 售后服务部:After-sales Department 生意发展部:Business Development Department 行政部: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首席财务官:CFO –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 独立董事:Individual Director(没有公司股票,不参与公司事物,只为公司出谋划策。)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ttee(董事会机构,识别和控制风险。) 薪酬委员会: Remuneration Committee(董事会机构,提议公司董事和高管薪酬。) 监事会:Board of Supervisors(由股东大会选举,监督公司活动。) 泛滥的首席CXO: 首席技术官:CTO –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首席知识官:CKO – Chief Knowledge Officer 首席信息官:CIO –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首席法务官:CCO – Chief Compliance Officer (首席法律事务官) 首席市场官:CMO – Chief Marketing Officer 首席道德官:Chief Ethic and Compliance Officer

组织行为学答案

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2.价值观values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3.人格personality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来进行描述 4.知觉perception 5.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6.选择性知觉 任何人、物和事件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人们对它知觉的可能性,观察者通过自己的兴趣、悲剧、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选择。 7.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目标管理强调员工参与对目标的设置工作,这些目标是明确的、可检测的和和检验的。8.员工卷入 员工卷入指的是利用员工的投入来增加他们对组织成功的承诺的一种参与过程 9.正式群体formal group 正式群体指的是由组织结构界定的、工作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10.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指的是由于群体中从众压力的影响,严重抑制了那些不同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来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 11.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情绪智力指的是察觉和管理情绪线索和情绪信息的能力。 12.员工导向的领导者 员工导向的领导者被描述为重视人际关系,总会考虑到下属的个人兴趣,并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 13.生产导向的领导者 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倾向于工作技术和任务事项,他们强调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把群体成员当成达到目标的手段 14.信任trust信任是一种对另一个人的积极预测,我们通过他的言语、行为和决策相信 他不会采取投机行为。 15.权利power 权利指的是个体A对个体B行为发生影响的能力,在这种影响下,B的行为举止符合A的希望。这种定义意味着权利是潜在的,不一定非要通过外在表现来证明它的效果,并且它是一种依赖关系。 16.冲突conflict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当一方感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不利影响或将要产生不利影响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开始了。 17.谈判negotiation谈判定义为,双方或对方相互交换产品或服务,并试图对他们之间 的交换比率达到协议的过程。

企业组织机构与职能框架图

承德市长华医疗设备销售有公司 组织机构与职能框架图 工作职能: 总经理: 全面领导公司的日常工作,保证企业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医疗器械管理方面的行政规章。按照依法批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从事医疗器械经营活动。对企业经营的医疗器械质量负领导责任。签发本企业的质量文件。推进质量体系建设,主持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和重大质量问题的解决和质量改进。主持本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检查与考核。 质管部经理: 1、贯彻执行有关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2、起草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并指导、督促制度的执行。 3、在产品采购进货、检查验收、储存养护,医疗器械运输等环节行使监督管理,对 医疗器械质量行使否决权。

4、负责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合法性与质量审核。 5、负责建立企业所经营产品并包含质量标准等内容的质量档案。 6、负责产品质量的查询和产品质量事故或质量投诉的调查处理及报告。 7、负责产品入库检查验收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产品保管、养护和运输中的质量工作。 8、负责质量不合格产品的确认,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过程实施监督。 9、收集和分析产品质量信息。 10、协助开展对企业职工质量管理方面的教育或培训。 技术部经理: 1、负责公司售后服务工作。 2、负责配合质量管理部做好医疗器械管理法律、法规的组织培训工作。 3、负责产品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组织工作及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4、负责为仓库产品安全提供建议和设施。 5、负责接待和处理售后服务事项,并监督售后服务人员工作状况,建立售后服务档案。 质检人员职责: 1、负责核对首营企业审批表; 2、负责核对首营品种审批表、该货同批号的检验报告书; 3、负责核对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同批号的检验报告书; 4、负责核对进口医疗器械《进口医疗器械注册证》。 5、负责核对来货与合同的品名、规格、数量、生产厂商、产品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等是否一致; 6、负责检查说明书、标签、包装、批准文号、合格证、外观性状等是否符合规定; 7、负责做好质检报告,对有质量疑义的产品填写拒收报告单,报质量管理部经理确认处理。 验收人员职责:

组织行为学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有效的管理者最主要关注下列哪个方面? A.传统的管理 B.沟通 C.人力资源管理 D. 社交网络 正确答案:B 解析:工作沟通在有效的管理者工作时间中占的比例最高好。 2、管理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技能以达到他们的目标,这些是什么技能? A.技术、沟通和人际关系 B.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 C.人际关系、信息和决策 D. 概念、通信和网络 正确答案:B 解析:按照罗伯特卡茨的观点,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分别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3、技术技能包括____的能力。 A.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B.交换信息和控制复杂的情况 C.应用专门知识的技能 D. 发起和监督复杂的项目 正确答案:C 解析:技术技能指应用专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社会心理学对组织行为的主要贡献,主要在什么层次的研究?

A.群体 B.个体 C.组织 D.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心理学是个性行为的理论基础,群体行为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 5、一个人如果不善于倾听,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可能是下列哪方面技能的缺乏 A. 信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技术技能 正确答案:C 解析:人际技能指在群体中与人相处、理解他人、激励他人的能力,不善于倾听,不理解别人的需要反映的是人际技能的欠缺。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称为 _________。 A.角色冲突 B.角色期待 C.角色扮演 D.角色知觉 正确答案:B 解析:别人认为你在一定情境中应该怎么做,是他人对你的一种期望与要求,因此是一种角色期待。角色知觉是自己认为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应该怎做么做的一种看法;角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组织的共同特征: 1、人与物(资源)的集合体 2、具有特定目标 3、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行为的特点: 1、目的性 2、能动性 3、预见性 4、多样性 5、可控性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一)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 (二)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人; (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 (四)研究目的----解释、预测、控制和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边缘性 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2、两重性 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的。 3、应用性 提高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一)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 1、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 2、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 3、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二)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表现为: 1、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梅奥在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 2 、梅奥(E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 (三)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表现为: 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 (四)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 表现为: 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五)积极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 ----由鲁森斯(Luthans)于2002年提出,强调对人类心理优势的开发与管理。 定义—为提高工作绩效,对心智能力测量、开发及有效的管理,并以员工的积极活力为导向的应用学科。 第二章个性 *一、什么是个性(人格)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题1、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为什么管理者要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答:加强这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者对所属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预测、引导和控制,协调企业、团队、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以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是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管理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变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六、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这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作业题2、阐述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答:1、案例研究法。 优点: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缺点:由于他描述说明实况,变量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无法证明答案的正确与否。因此研究结果的信度、效度和普遍性无法得到确切说明,另外研究人员本身的主观性也会影响对案例的不同分析。 2、观察法。优点:研究人员已组织成员的身份去观察,是被观察者避免伪装和做作,从而使观察到的资料较为可靠和有效。缺点:一是由于亲自投入现场做观察者,可能会影响到研究者的客观性,而非参与观察法就较为客观。二是在观察别人时,会是别人感到不自然。 心理测验法。 3、调查法。分为面谈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4、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

组织行为学答案

一、填空题 1.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动机的功能包括始发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3.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类,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情绪具有自适应、动机性、组织性、交流性四种功能。 5.激励力(M)=效价(V)×期望值(E)。 6.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分为参照群体、一般群体。 7.内聚内的表现形式有:自然内聚力、工作内聚力、领导内聚力和情感内聚力。 8.概要的两种重要形式是脚本、原型。 9.“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自我实现人”假设与 Y理论认为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 10.成就需要理论将人的社会性需要分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社交需要。 11.知觉的基本特征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2.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分为假设群体、实际群体。 13.人际反应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14.编排的规则有连续律、封闭律、接近律、相似律。 15.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_角色行为__的知觉。 16.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兴奋过程和抵制过程,这两 种过程表现为三个特点,即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 17.受挫折后的行为表现有攻击、倒退、固执、孤立和妥协。 18.强化的种类有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和惩罚。 19.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20.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可分为三类:容纳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情谊的需要。 23、对于按顺序发生的活动的概要称为__脚本__。 24、知觉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注意、编排、解释和判断。 25、一般来说,群体任务的难度越_低_,群体成员越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26、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激励因素的_效价_和_期望值。 27、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_、_相互关系_和_成长需要_三种。 28、按照巴甫洛夫的气质分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应当属于__抑郁性_。 29、“三个和尚没水喝”指的是群体行为效应中的从众效应。 30、人实现目标的行为分为两部分,即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31、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原则是指功利原则和交互原则。 32、“情人眼里出西施”是知觉偏见中的_晕轮_效应。 34、对于人的特性的简要描述而形成的概要,我们称为_原型__。 36、。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_成就需要_、_友情需要_和 权力需要_三种。 37、按照巴甫洛夫的气质分类,鲁智深应当属于_兴奋性_ 39、企业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工作绩效,这种影响因素按照赫兹伯格双因素理 论被归为_保健因素_。 40、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组织行为学》习题集答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对给每小题4分,共16分) 1. 1. 激励 2. 2. 群体 3.组织文化 4.组织变革 二、单项选择题(每选对一小题给1分,共10分,不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 A. 经济人 B. 社会人 C. 自我实现人 D. 复杂人 2.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A. 自我 B. 本我 C.超我 D. 忘我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 知觉防御 B. 晕轮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A. 坚持原有目标的行为反应 B. 升化的行为反应

C. 反向的行为反应 D. 放弃的行为反应 5.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但他并无怨言,根据公平理论,A为了增加报酬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 增加自己的投入 B. 减少自己的投入 C. 努力增加日的报酬 D. 使B减少投入 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A. 强制 B. 开诚合作 C. 妥协 D. 回避 7.“乡村俱乐部式的管理”是哪种领导方式?() A. 1?1 B. 1?9 C. 5?5 D. 9?9 8. 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A. 3-30人 B. 30-1000人 C. 1000-45000人 D. 45000人以上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 A. 人际关系 B. 协作愿望 C. 共同目标 D. 信息沟通 10.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 A. 工作再设计

组织行为学

组织重点: 1、 什么是组织; 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人是组织的核心。特点:是社会实体、有确定的目标、有一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 组织行为学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回事;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主张用各种办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对人的因素的忽视,组织行为学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学派在学科上的体现。 3、 人性假设理论; (1) 经济人假设:以泰勒为代表(管理之父)(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4、 需要层次理论(5个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高级)、尊重需要(高级)社交需要(低级)、安全需要(低级)、生理需要(最基础)(低级) 5、 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动机;

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其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社会制约性。 动机就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换句话说,动机就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内动力或驱动力。 6、 行为科学把人的行为分为三个内容; 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7、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动机是指满足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念头或想法,或者说被意识到的活动或行为的诱因。它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动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行为的方向。动机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的。合理的动机可以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8、 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价值观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深层潜意识成分。 9、 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中就产生了反应。这种反应如果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就称为感觉;如果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则为知觉。 10、 社会知觉(人、社会); 对个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社会知觉偏差:知觉主、客体、环境作用致使社会知觉偏差。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f(S·P)=f(P·E)=f(S·E)=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理论理论理论 D.超Y理论 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 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看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韦伯 B.霍曼斯 C.莫里诺 D.阿西

几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图

疯狂的架构 - 国内六大著名科技公司组织结构图一览 业界分析 疯狂的架构!科技公司业务图解:1.华为,技术创新引发矩阵结构变化;2.阿里巴巴,马云的影子无时无处不在;3.新浪,依托微博画了一张大饼;4.百度崇尚简单;5.联想,大小通吃但又左右互搏;6.腾讯,产品与部门关系千丝万缕,QQ是所有产品与服务的基石。 6月27日,Web设计师Manu Cornet在自己的博客上,画了一组美国科技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在他笔下,亚马逊等级森严且有序;谷歌结构清晰,产品和部门之间却相互交错且混乱;Facebook架构分散,就像一张散开的网络;微软内部各自占山为王,军阀作风深入骨髓;苹果一个人说了算,而那个人路人皆知;庞大的甲骨文,臃肿的法务部显然要比工程部门更加重要。

真是一组有趣的图,它很快风靡网络。6月29日,它传入中国,在新浪微博上被转发了一万多次。 据此,《第一财经周刊》也尝试着炮制了一份中国主要的科技公司的结构图—百度、腾讯、华为、联想、阿里巴巴、新浪。结果发现,它们也是彼此风格迥异。不同的公司成长历史、不同的业务架构和不同的管理风格,让它们的架构图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华为

华为与很多强调组织结构稳定的企业不同,华为建立的是一种可以有所变化的矩阵结构。换句话说,华为每次的产品创新都肯定伴随组织架构的变化,而在华为每3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大的技术创新。这更类似于某种进退自如的创业管理机制。一旦出现机遇,相应的部门便迅速出击、抓住机遇。在这个部门的牵动下,公司的组织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形—流程没有变化,只是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的次数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形是暂时的,当阶段性的任务完成后,整个组织结构又会恢复到常态。 阿里巴巴

组织行为学(作业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 一、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习与发展) 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 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 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 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 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 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 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 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晕轮效 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性低), 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2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下列哪项不是知觉组织的原则?(因果律)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部、不稳定、可控)类的因素。 24.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下列不属于其中规律的是(对比律) 25.决策的特点有哪些?(关键性;选择性;创新性;层次性;目标性) 26.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7.卡尼曼判断经验与偏差模型提出的启发法有哪些?(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和调整启发) 28.通过社会知觉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其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效应属 于(晕轮效应) 29.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30.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31.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缓慢稳定)。 32.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33.在造成性格差异的因素中,(遗传)以间接的方式影响性格的形成,(环境)对性格起塑造作用。 34.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不包括(智力因素亚理)。 35.荣格将--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即(直觉;感情;思维;感觉),把人格分成了8种 类型 36.巴甫洛夫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气质的分类中,安静型(与体液说的粘液质相对)。 37.根据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能力特质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38.下面哪些测验(量表)是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39.下面哪些不属于大五因素模型中的特征(精神质)。 40.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41.智力的基本因素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组织行为学网考参考试题及答案

二、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先进人物 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员苗晓光,是公司先进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他从学校的校门出来,就进了工厂,那么在企业里他就有一种追求,就是要用他在学校里面的所学,结合生产的需要,结合因为中国是个羊绒的大国,不仅仅是资源大国,也是一个生产大国,如何要把自己的所学,结合实践要发明创造出最好的分梳技术,这样一种抱负,这样一种追求,激励他将近6年的时间内,在研制小组的领导下,发挥了他自己的特长,终于在95年,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专家鉴定,就是这项工艺BSLD-95的工艺技术,获得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这样一个评价。 苗晓光自己曾说"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企业里想干一些事,象我们这样一些从学校毕业以后到基层工作的人,对自己来讲人一辈子要能干出点贡献。反正我是这么想的,其实事上也是这样,因为一个人要想干成一件事,没有企业领导的支持,没有周围人创造的环境条件,要干成点事也很难,象我们这个项目就是这样的,所以历时有6年。在刚开始研制的时候,因为我们厂处于低谷的特殊情况,一个是人们也不理解,因为消耗资金比较大,再一个是人力、物力的条件都不特别具备。这样情况下,李总来了(因为他是技术出身),当他了解到这个情况,又了解了分梳的重要性以后,决定把这个项目干下去。回想这个项目的完成,对我自己来讲觉得这本身也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也算是为企业做了一点贡献,今后的路还很长,我想这还只是走完了第一步,今后还有推广和有一个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是没有止境的,我想在领导的支持下一定会做得更好。" 苗晓光指着公司奖给他的房子,激动地对人们说:"这就是公司奖励给我的一套住房,是公司最好的住房了,对我来说是非常知足的。因为什么呢?在这个项目搞好之前,公司曾两次给我调整住房,从原来我住房子的八平方米到16平方米,后来又给了一套两居室。后来公司认为贡献(与报酬)应该是相对应的,所以就奖给了我这套住房,建筑面积大约有90多平方米。对我自己来说,心里感到一种踏实、一种充满。在北京有套住房是比较难的,给套住房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承认。你看这里面房子的格局都是好的,不仅是在住房上领导给了奖励,而且在工作的其他方面,如:晋级、职称,还有工资待遇上也给了相应的奖励,我想我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奖励,对自己来说也不能辜负一个知识分子在工作上应该更努力的工作,主要是为企业做出新的贡献。" 请你在认真读完该案例后,对下列问题做出单项选择: 1、苗晓光认为"对自己来讲人一辈子要能干出点贡献",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从苗晓光在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先进故事中可以看出,他在哪方面的需要更强烈一些?( d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社交需要 D. 自我实现需要 2、麦克利兰认为希望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是具有哪种需要的人?( b ) A. 生理需要 B. 成就需要 C. 归属需要 D. 权力需要 3.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c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D.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4.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李总对小茵的科研成功设置的效价是什么? ( c ) A.让小苗掌握BSLD-95的工艺技术

组织行为学试卷一答案

一、单选: 二、多选:;;;; 三、名词解释: 31.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32.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33.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里过程。34.冲突:冲突是一种过程,它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冲突必须是双方感知到的,是双方的意见对立或不一致,以及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 35.群体:是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四、简答 36.答案:Y式沟通增加了沟通的层次,集中表现了组织的结构特征。一方面强调了沟通的集中性、层次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信息失真,同时降低了沟通的速度。此外,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位于沟通网络中间环节的人物的重要性突出起来。这个中间人物的存在使得组织的权力运行系统变得更为复杂。37.答案: (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8.答案:非正式领导者虽然没有组织赋予他的职位与权力,但由于其个人的条件优于他人,因而具有实际的影响力,往往起到实际领导者的作用。就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言,非正式领导者通常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39.答案: (1)自发性:人类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可能影响其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 (2)因果性: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起因,遗传和环境有可能是影响因素。 (3)目的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 (4)持久性:行为指向目标,目标没有达成以前,行为不会终止。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在线考试(开卷)试题 注意事项: 1、通过在线考试模块完成该课程考核; 2、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24分)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气质: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3.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社会知觉的种类有哪些?答:社会知觉实质上是对人的知觉,而我们在知觉人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所以就有不同的社会知觉类型,即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等。 (1)对人的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知活动。(2)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4)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2. 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什么?(1)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2)原因之一不公平感;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 3.群体规范的功能是什么?答: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的方面的功能: (1)群体支柱的功能。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 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2、动机:是指引发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 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切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 体意识,表现为组织的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5、群体: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活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二单选 1、里程碑(霍桑试验) 2、心理倾向(气质) 3、威胁(消极强化) 4、奖风扇(没有做到个人所需) 5、正式群体 6、团队型 7、信任态度(协商式) 8、帮助领导(分化整合组织) 9、组织类型 10、学习型组织,特性(分工竞争) 三、判断 5.10对,剩下全错 四:简答题 1、非正视沟通的优点是什么? 答:是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而且由于在这种沟通中容易表露思想、情绪和动机,因而能够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 2、影响团队成功的六个因素 答:1、有一个负责人2一个强有力的创新者3心智要有较好的分布4个性的分布应当能覆盖囧啊多的团队角色。5团队中成员的个性特征与他们的责任之间要有较好的匹配6对团队角色不均衡问题的识别以及调整团队的能力。 3、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 答: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 改善:1多聆听别人说话,少表现自己2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3尽量微笑待人4学会赞赏别人5关心别人的困难6记住别人的名字。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压力? 答:1正式压力2探求压力来源,进行压力管理3学会幽默应付 5、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和情感 6、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应如何对待? 答:1)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2)作用:1、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2、融洽员工的感情3激励和培训员工4保障员工的权益。 7、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意义: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

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知识分享

⒈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和感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外观等),而知觉则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⒉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是指对一个人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俊遮百丑”。 ⒊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包括三个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个:(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4.卡纳曼提出了哪几种常见的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可得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案例分析:游客拍桌子的原因 1.请用凯利的归因理论对小康分析客人早餐时拍桌子的原因的针对性进行评判。 2.对游客行为的归因分析对导游解决或者缓和游客的不满和怨气有何帮助? 1.凯利认为,“归因”的思维过程有三条线索:其一,是从行为的主体来看行为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别人都这样做,还是只有他这样做);其二,是从时阃上来看行为是否具有“一贯性”(是不是总是这样做);其三,是从行为的对象来看行为是否具有“区别性”(是只对特定的对象这样做。还是对其他的对象也这样做)。小梁对旅游者拍桌子的分析就是对凯利“三条线索”分析的活用。 2.这样的归因分析,能够使导游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本,到底是游客本身的问题,还是服务员的问题,还是餐厅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或者缓和游客的不满。 案例分析:你会继续投资吗 1.请问你是“继续投资”还是“不继续投资”?为什么? 2.请用前景理论对小组成员的个人决策做分析。 1. 不继续投资。前期投资的500 万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否继续投资,它都是已经发生,决策时不应该考虑它,那么他们的头脑中会构建这样一个“决策框架”:A:若不继续投资,就不用支付50 万元,相当于100% 得到50 万元;B:若继续投资,90% 的可能性损失500 万,仅有10% 的可能性得到2500 万元。在这个决策框架,方案A 为肯定的收益,方案B 为冒风险的投资。因此会选择方案A:不继续投资。 2.A.框架效应 绝大多数人极有可能选择了错误的方案,给公司造成500 万元的损失,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有几方面原因,其中存在框架效应的作用——决策者在脑子中会形成这样的“决策框架”:A:若不继续投资,前期投资的500 万元就绝对收不回来,即100% 损失500 万元;B:若继续投资,90%损失1000 万元,但还有10% 得到2000 万元。在这个决策框架下,A 方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