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艺评论写法

文艺评论写法

文艺评论写法
文艺评论写法

关于文艺评论性文章的阅读建议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590497.html,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学习周报更新时间:2009/8/26 14:09:55 文艺评论又叫“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内容。主要表达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很多同学面对文艺评论性文章,常常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学会阅读方法,对待此类文章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下面,我们就从四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阅读此类文章。

第一,明确观点,看清主张。

如果说,文艺评论是一棵瓜秧,我们只有抓住主藤,才能高屋建瓴地理清其生长方向。我们要知道,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因此,在阅读中,首先应迅速浏览全文,明确作者的观点主张,并以此为辐射,进一步细读理解全文。比如,在阅读2008年江苏高考卷中的文艺评论性文章——《纯朴的嗜血者》一文时,我们首先要看出,这是作者就《水浒》中李逵进行的文艺评论。接下来就应明确:文中作者是如何评价李逵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知晓作者的观点主张,高屋建瓴地来理解全文,进而为作答文后题目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抓主藤,找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否定李逵这一主要观点。找到了这一观点,自然就可以正确理解,顺利答题了。

第二,理清思路,巧析方法。

文艺评论和议论文一样,作者常常条分缕析,通过种种论证方法来推导佐证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应注意细查枝蔓,看看作者是如何逐步展开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的:是用归纳法,是用演绎法,还是类比法?如此等等。在这一步阅读中,我们应对文章各部分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看看各个部分之间有何关联,为什么要这样关联,从而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章精髓,从而使自己站在理性的高度,阅读全文,统观一切。

第三,找准亮点,解读思想。

文艺评论往往表达了作者对一部作品某个方面的理解和评价。一千个人看《红楼梦》会想象出一千个林黛玉。因此,即使是同一部作品的同一个人物,由不同的人来写文艺评论,也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艺评论时,要注意文中作者的理解和

评价。了解了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对某一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知道,虽然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但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他的议论文,常带有文学色彩。议论文特点和文学色彩两者结合起来,就使其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具体到内容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精警的语言、睿智的表达,在欣赏此类文章时,注意这些,也同样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品味,扩展我们的审美广度。

第四,精挑细选,勇于质疑。

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是我们阅读文艺评论性文章所必须做的。虽然评论中,作者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但仍会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艺评论时,既要欣赏并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审视作者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有没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些观点和看法。比如,阅读《纯朴的嗜血者》时,当作者表达出对李逵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时,我们应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完美无缺,如果有漏洞,那么漏洞在哪里?我们自己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如此等等。思考和质疑的过程,其实也是感悟升华的过程,当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无论是对文艺评论的阅读,还是对原来作品的感悟,都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的高度。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 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 姓名:苏晓龙 学号:20080341044 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就是孔子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着重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兴”是作诗的方法,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按朱熹的诠释意思是:“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具有含蓄美,又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给人联想的空间,所以,“兴”这种作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的本义是观察,仔细地看,“观”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老舍的文学评论思想

在我读过的文艺名著里,给我最多好处的是但丁的《神曲》。 世界上只有一本无可摩仿的大书,就是《神曲》。 ——《神曲》无论是但丁,歌德,还是托尔斯泰,他们总把眼睛放开,看到他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尽管你一点也不信天堂地狱,但是你没法不承认但丁的伟大。他把天堂地狱与人间合到一处去指导人生。他到今天也使我们崇拜,因为世界文学史中还没有第二个但丁。 ——《如何接受文学遗产》在这以后,我念书还是没有系统,但因自己外国文能力高一点,所读的书便也较高深,外国的经典文学都有自己的便宜版本,来便利大家阅读。 我到英国第五年,也就是末了一年,念的多是英国最近的作品,每一大文学家,不能都读完他的作品,也起码挑一两本来念。 在英文作品中最好的文字,首推英文《圣经》,(与德文拉丁文《圣经》同为世界三大名译),英文《圣经》的好处就在通顺流畅,英国传统的大作家的文字,也都如此。 ——《读与写》《出使苏联记》。这本书也不错,作者的态度很公正。夸赞和诋诟苏联的书很多,我希望读过那些书的人再看看这一本。这是一本极公平的书。 ——《秋日读书短记》使我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我把所能找到的几种英译本,韵文的与散文的,都读了一过儿,并且搜集了许多关于但丁的论著。有一个不短的时期,我成了但丁迷,读了《神曲》,我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 英国的威尔斯,康拉德,美瑞地茨,和法国的福禄贝尔与莫泊桑,都拿去了我很多的时间。 回国之后,我才有机会多读俄国的作品。我觉得俄国的小说是世界伟大文艺中的“最”伟大的。 ——《写与读》我最喜欢苏格拉底。因为他爱商量,这是觅求真理的最好之方法。世界上最最愚笨的人便是包办真理,真理并不是在包办者的家里,我以为。 ——《走向真理之路》对我们这一代的学者和作家来说,欧洲作家的影响是很多的。无论在形式方面或在内容方面,都是如此。十九到二十世纪俄国作家的影响更是突出,尤其是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也夫斯基、高尔基、屠格涅夫等,其中托尔斯泰的影响恐怕是谁也比不上的。 ——《中国现代小说》果戈理的影响不限于当时,也不限于俄罗斯,他还是全世界文艺学生所崇拜的大师。我们读了果戈理的作品,就体会了俄罗斯精神。以果戈理为首的这种深入生活、入骨描写的俄罗斯文艺风格是世界文艺一个宝贵的传统。 ——《在首都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大会上的讲话》我们喜欢菲尔丁,不但因为他的作品写得出色,并且因为他是英国现实主义这个光荣传统的奠基者,最光辉的代表者。 ——《纪念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英国的狄更斯、美国的马克·吐温,和俄罗斯的果戈理等伟大作家都一向被称为幽默作家。他们的作品和别的伟大作品一样地憎恶虚伪、狡诈等等恶德,同情弱者,被压迫者,和受苦的人。但是,他们的爱与憎都是用幽默的笔墨写出来的——这就是说,他们写的招笑,有风趣。 ——《什么是幽默?》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内容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入人工的态度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主题词:老子哲学理念文学批评思想关系 《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言论和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我们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老子》,正是蕴含在其哲学思想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辩证趋反 辩证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思想导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老子辩证趋反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批评对象

双方对立统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比如老子对美和恶、善与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老子认为世间美的东西和恶的东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东西也是共存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恶,没有善,也就无所谓不善。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二是从批评对象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一方面,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批评目的。” 2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观里,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老子自然无为哲学思想体现的文学批评上,就是强调一种完全顺应自然的批评理念。在老子看来,客观事物,包括文学作品,以一种自然状态呈现出来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旦加入了人工雕琢,就会损害其自然状态,破坏其内在的美质。同时,老子也认为,批评要有群众性,不要以自己的欲念为出发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文学批评如果失去了群众性,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3大音希声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在老子看来,“无”可以看做事天地万物的原始。老子“大音希声”的文学批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哲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高中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 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

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 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 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 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 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 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 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 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 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 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新闻经典作品赏析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 《在台老兵: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这篇作品从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呈现了这些老兵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感怀。该作品以小见大让社会引起对老兵的感恩与祖国统一的热烈渴望。 该作品标题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台老兵”突出新闻核,包含巨大信息量;“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新意十足,富有音韵美,诙谐之中饱含无奈与同情。全篇作品更是以“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的故事为线索引出后续新闻采访内容。该作品的采访由来偶然性十足,记者“在高雄采访时”,当地陪同的蔡金树先生讲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激起了记者的兴趣,“正好原定是采访行程还早,临时决定去看看仍然在世的老兵。”于是,记者团来到高雄市左营区长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才产生了这篇报道。该作品全面深入了解了老兵居住环境与日常活动,在四十位老兵中更是深刻地采访了几位老兵代表,其中有浓重东北口音的陆先生、来自黄山脚下的胡老先生、原籍福建的郑松岭老人,还包括蔡金树先生的介绍。正是有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老兵的话语,记者才能深入了解到这些1949年前后,来到台湾的五六十万名国民党军人如今只剩五万多名老兵的现状,更是证实了这些采访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 整篇作品包含记者深深的感情,感人至深,和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该作品直观的评论性语句少之又少,大多直接性组织采访材料,巧妙布局。举例来说,记者把整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运用两个小标题分层表述。第一部分,开篇选用蔡金树先生讲述的一个有关原国民党军队在台老兵的故事——一瓶打了五十年的酱油,开门见山又不乏趣味性来挑明主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记者来到青学苑老人活动中心,记述了老兵们的日常活动,小标题“看着聊得热闹,其实各说各话”更是道出了这四十多位老兵们的心酸经历,简略描写了几位代表性老兵的采访;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为这五万多位老兵们修建的眷村屋落的环境,还重点描写了了郑松岭老人的现状与采访,小标题“无儿无女,垂垂老矣”悲伤四溢,生动道出这些老兵们的现状与内心的孤苦。全篇语言优美,描写性文字居多,直接引语、间接引语交换运用,给记者表达主题增强气势。文末记者的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给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该作品反映的主题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其中所报道的事件重要性巨大,影响范围和深度广阔。并且该报道的事件还具有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例如该作品涉及祖国统一这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于是这篇报道又引发社会上对老兵与祖国的新的一番思考。不仅如此,整篇报道包含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该作品对老兵的感恩与敬佩,对大陆与台湾的思考,都耐人寻味。深刻的表达了对大陆与台湾和谐团结的美好祝愿,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弘扬社会正气,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传播正能量,传播祖国优秀文化。

文学评论 《活着》

文学评论《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

文 艺 评 论 写 作

文艺评论写作 1、知人论世,精研作品。认真研究评论对象,联系社会与历史。对作品不仅要 有理性的认识,还要有形象感受。 2、抓住特点,写出新意。 3、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记叙:故事梗概或总体形象的勾勒,具体情节的援引。 4、析赏交融,文情并茂。评论本身也应富有艺术情趣,少摆理论架子。 5、形式:常用议论文。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苏轼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②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诗,诗里寄托了作者爱情上的怀念和忧伤。作者以巫山神女暗喻自己所爱的人,对方可能是歌妓一流的人物。但作者的爱情是真诚的。首联指出作者和那个女子离别之后,从此杳无音讯,再没有重逢的机会,暗示双方在爱情上都有不能自主的苦痛。二联回忆起两人在花前月下相聚的幸福时刻,虽只点出时间、地点,但却融情于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三联写别后相思之苦,也苦于不能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感时伤怀,借酒浇愁加以抒发,意在言外。尾联表示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不仅有山川的阻隔,而且处处有人为的重重障碍,感情是含蓄的,但痛苦是深沉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里,男女追求真实平等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全诗风格清新流畅,没有一般爱情诗那种绮丽浓艳的色彩。 元好问的《论诗30首》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故元好问指出陶诗谓诗语自然却万古常新,繁华落尽而显现真淳。陶渊明之胸怀朗若白日,俨然羲皇上人。渊明的诗风如此真淳自然,虽生于晋朝,无伤其为淑世之人。本诗意在表彰陶诗之自然真淳,显示元好问以「气骨」为正体之外,亦以「天然」为正体。 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 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最新】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学评论写作万能模板 篇一: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写作经验——现当代文学 考研的路,走过,无意间再回首,万般滋味涌上心头。有过彷徨,也曾无助 过,千种感慨,尽在苏轼的一句词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暑期在家,闲下来的时候,翻看我喜爱的诗词,说到古诗词,想到了现当代文 学评论的写作。我想,没有对于古诗词所下的一番苦心,文学评论写作可能拿 不到140分。中国古代的诗歌、词,对于写作入门不失为捷径,。唐诗宋词重 意境的营构、重心绪的传达,看的多、品的多,慢慢感觉就出来了,叶嘉莹的 十五讲,还有胡晓明的《万川之月》,以及其他唐诗宋词的赏析性著作,对于 古诗词品味的提升,很有版主。现当代诗歌的品读,万象归一,与古诗词有异 曲同工之妙,都是文人的此情此景的再现。只是现代诗歌比较年轻,体式上尚 不足谓之成熟,略显涩一些。说到古诗词赏析,它可以更快的熏陶出对诗歌的 感知,籍此来赏析现代诗,也许上手比较容易些。毕竟,诗思是相通的。现代 诗评论的写作,构建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大体方向要把我对。在09年考研的前一个月,我还在犹豫担心,我怕我抓不准这首诗,他具体所要传达的意思, 我怕我抓偏离。在去年夏天,我还在着急,面对一首诗歌,哇不能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的感觉,也不知怎么评。复习时困惑厚重的像一堵墙,堆积的几近窒息。后来,我决定模仿评论写作。在图书馆借出孙玉石的两本《中国现代诗导读》,说到,说到孙玉石先生,他是诗评界的重量级人物,而这两本书中的评 论文章,均出自他和他的研究生之手,文采斐然,文笔妙曼读来是一种享受。 从暑假到考研的多半年时间,我几乎模写遍了这两本书的评论文章。模写要有 点变通,学的是笔者行文思路,如何定题的墓志铭开头的,他是从哪个角度分 析这首诗歌,人家是怎么论证的,收尾时怎么收的。先大题把他的文章熟识后,也明确了诗歌的大意,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叙说作者的文章,两相对照 找不足。当然,记得重点是看人家怎 么评论这首诗。 评论的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想一蹴而就怕不易。它考察学生对于诗 歌的感知能力、行文组织驾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诗歌浓缩着文学的精华, 短小,读懂读透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我模写近十几篇时,已隐隐感觉到,诗

百部经典文学评论作品和名著以及英语歌曲

1. 影响世界的100部经典名著: 1.《悲惨世界》(上中下)雨果 2.《巴尔扎克之死》雨果 3.《羊脂球》莫泊桑 4.《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5.《珠宝》莫泊桑 6.《老人》莫泊桑 7.《招认》莫泊桑 8.《比埃洛》莫泊桑 9.《罗丝》莫泊桑 10.《忏悔》莫泊桑 11.《西蒙的爸爸》莫泊桑 12.《在乡下》莫泊桑 13.《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马克·吐温 14.《他是否还在人间》马克·吐温 15.《神秘的访问》马克·吐温 16.《忙碌经济人的浪漫史》欧·亨利 17.《女巫的面包》欧·亨利 18.《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欧·亨利 19.《父与子》(上下)屠格涅夫 20.《猎狗佩加兹》屠格涅夫 21.《我们还要较量一番》屠格涅夫 22.《玛莎》屠格涅夫 23.《歌》屠格涅夫 24.《象棋的故事》(123456)茨威格 25.《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26.《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茨威格 27.《无声的掘墓者》毛姆 28.《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29.《海燕》高尔基 30.《鹰之歌》高尔基 31.《丹柯的故事》高尔基 32.《变色龙》契诃夫 33.《万卡》契诃夫 34.《统治者》伊耶实久拉 35.《临近的寂静》伊耶实久拉 36.《早来的黑暗》伊耶实久拉 37.《雪国》川端康成 38.《自杀》川端康成 3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下)奥斯特洛夫斯基40.《红与黑》(上、中、下)司汤达 41.《献给妻》伊萨耶夫 42.《我的妻子》斯蒂文森 43.《双城记》狄更斯 44.《白夜》 45.《复活》 46.《卡门》 47.《德伯家的苔丝》 48.《罪与罚(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 49.《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50.《斯巴达克思》(上中下)乔万尼奥里 51.《两条路》里克特 52.《死魂灵》(上下)果戈里 53.《少年维特的烦恼》(上下)歌德 54.《苦难的历程》(12345)阿·托尔斯泰 55.《安娜卡列尼那》(上下)列夫·托尔斯泰 56.《简·爱》(上中下)夏洛蒂·勃朗特 57.《基督山伯爵》 58.《大尉的女儿》 59.《红字》(上下)霍桑 60.《包法利夫人》(上下)福楼拜 61.《穷人的专利权》狄更斯 62.《约翰·克里斯朵夫》(1234)罗曼·罗兰 63.《汤姆大叔的小屋》 64.《云雀》米什莱 65.《墨西哥人》(上下)杰克·伦敦 66.《小抄写员》亚米·契斯 67.《静静的顿河》(123456)肖洛霍夫 68.《珍妮姑娘》(上下)德莱塞 69.《约会》基缕 70.《愿欢乐常在》吐尼艾 71.《金钱婚姻》让·忌戈 72.《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73.《乡村礼拜日》约瑟夫·艾迪生 74.《小鸟的朋友》亚马多·内沃尔

文学评论_《活着》

浅谈《活着》的叙事艺术 《活着》是在常规的价值判断中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将苦难磨平,我们也在其中领悟人如何承受这巨大的苦难,领悟苦难的丰富与宽广,领悟绝望的不存在,领悟人活着的本意就在于活着。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为了活着,所以我在活着。虽然比较拗口,但是是一句话还是让我思考了很久,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悲伤,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确就是这样的恍悟与沉重。 故事讲述一位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心痛一次,就像努力过后期盼着美好的到来,但真正到了最后,却发现原来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有美好的存在。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本身的精彩,还有作家文笔的功力,在这我从叙事的角度来淡淡对于《活着》的理解与感受。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作家余华善用意象,且其意象很少停留在普通意义上的单纯描写和象征,而往往都是前后关联,自成一个隐喻系统,成为主题的点睛意象。“牛”作为《活着》中的一个意象,是不能被置换的。因为牛在这部小说中与人具有同等的生存价值,它是小说主题抒写的点睛意象。福贵在年老之后,只有那条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它本是一条不能再耕作的老牛,被主人卖给了屠宰场,福贵是从屠刀下将它救回的。这可以看作是福贵对生命的尊重,但小说并不仅仅想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悲悯,它还有更深的含义。小说中“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话还得说回来,你(指牛)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这里,福贵把他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老牛身上,通过老牛追忆亲人缅怀生命,老牛成了晚年的福贵,晚年的福贵成了默默承受孤独终老命运的老牛。活着的意义在福贵与老牛生命的相互指涉中凸现出来,老牛成为小说的点睛意象,从整体上完成了小说的隐喻功能。 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来观察故事。《活着》一书可以分为两个叙述视角层。第一层中的“我”是去民间采集歌谣的采风人,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第二层中的“我”即福贵,在这里福贵以主人公和自己故事叙述者的双重身份,感慨万千地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苦难和幸福。在第一视角层中,作为主人公的采风人同时也是故事的叙述者,而这种关系也是为了交代故事的由来,使得小说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在第二视角层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福贵同时也是故事的主人公,面对一次次亲人的离去,福贵的叙述里充满了安详与从容。这种视角模式的运用很容易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们就坐在他们的面前,听他们娓娓的道来。例如“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讲述像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读者被引入到当时“我”听故事时的内心感受,同叙述者一起感受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循环是指小说的叙事序列呈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封闭结构。小说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

(完整版)文艺评论-评骆驼祥子

文艺评论 评《骆驼祥子》 ——从幽默中感受悲凉 《骆驼祥子》叙述了一个本是有理想,有目标,懂得奋斗进取的大好青年,但经过“三起三落”的波折,车没了,老婆去了,就连最后唯一根支撑他精神世界的支柱也倒了——小福子的自杀,这时他彻底的堕落了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作者在这一书中描写祥子的悲惨遭遇时不乏幽默,在幽默中表现悲凉的情怀更令人感伤。 在小说中有许多地方出现幽默的因素。 如在语言描写方面:“哼,你这个傻小子。你个傻骆驼!地道窝窝头脑袋!受苦的命!”从这一简单的口语中,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象地浮现这么一副画面:祥子正拖着骆驼,人与骆驼并立在一起,而且两者都呈现傻傻呆呆的样子。这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出的这么一个愣头青的画面,令读者禁不住想笑,但在笑了之后,再想想当时祥子的生活,不禁泛起了对祥子深深的同情。 在心里描写方面:在祥子拉曹先生的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小子骑着自行车在后头跟行着,“好几次,祥子很想抽冷子闸住车,摔后头这小子一交,但是他不敢,拉车的得到处忍气。”这一心理描写会令读者不禁产生一种联想,想象那小子无缘无故被摔出去时,那身在半空三百六十度打转,最终头朝地,嘴吃泥得摔在地上的狼狈样,不禁会令人捧腹大笑。但祥子不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阶级制是多么的严重,穷人面对有钱人时总是要忍气吞声。 还有在虎妞欺骗祥子说自己有了身孕,并威逼利诱他,要

祥子娶虎妞。当祥子陷入这个陷阱之后,作者以这么一句话描写了他当时的心情:“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象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祥子这一心理想法显示,他为了摆脱这丑妞的纠缠,他宁愿当一条冻在冰里的死鱼,也不愿娶虎妞。这一想法不禁令读者觉得有点可笑,同时又对祥子的遭遇感到无奈与怜悯。 在行动描写方面:祥子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打工挣钱的青年,他凭着自己年轻力壮又能吃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他向人力车厂租车拉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这个普通的愿望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实现。好不容易拉上自己的车,又遇上军阀抢车,自己也被抓了去,当他逃回来之后,一切又重头开始,愿望依然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当祥子攒够钱的时候,钱又被侦探骗了去。落魄无奈的祥子被逼娶了车厂主的女儿虎妞,一个比自己大十五岁的老姑娘。看着这一切倒霉的事都接二连三发生在祥子身上,会使读者产生一种像是在看倒霉熊的经历,不觉地笑了一下,之后回顾到祥子的悲惨结局,笑变成了苦涩的笑。 在修辞手法方面:祥子与虎妞新婚之后“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象小笼里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作者将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既形象又贴切,兔子本是擅跑的动物,正好形容祥子喜欢拉车到处跑,但很不幸,兔子被关在笼子里,极其生动的描绘出祥子渴望出去劳动但又被虎妞困住的无奈。读者可从这一比喻感到一定的幽默感,但同时也体会到祥子心中的无奈。

《红字》文学评论作文

Analysis on the heroine Hester’s character in"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Nathaniel Hawthorne,which exposes and interprets spiritual oppression and Imprisonment of Puritanism via shaping the character of Hester successfully. The author highlights the brave pursuit for true love and freedom of the heroine. Key words: character , rebellion , contradiction , redemption Body: The heroine Hester lived in such a religious background where pilgrims emphasized ration and rejected emotion.It was in this particular situation that Hester dared to break the marriage tie which was abnormal and unhappy.Therefore,it doomed a tragic ending.As a victim of Puritanism,Hester was still determined to pursue true love and freedom.However,she chose to give in to reality for the benefit of her daughter.Although she tried her best to bear the punishment and misfortune on her own, Hester worried that her daughter might repeat her mistake and suffering.Hester decided to endure silently , and meanwhile hoped to get psychological comfort and public recognition by doing good things.By this means she expected to attain redemption.Fundamentally, Hester still couldn’t get rid of the religious imprisonment. Bravery and rebell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ester Prynne,which embodies the author’s main idea.But it is not the ultimate goal the author tries to portray by shaping Hester Prynne's image.The compromise in Hester Prynne's character is another aspect the author tries to deliver.After leaving the colony for many years,Hester Prynne returned,burdening her shame again which had been abandoned a long time ago! Because"there has been her sins, her grief, and her confession here". Anyway,Hester Prynne’s image is vividly shap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Through her complicated characters we can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folk’s life and Puritanism belonging to that particular time.

经典作品《平凡的世界》文学评论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精神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引导语:《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并没有马上引起热烈反响,甚至文学界对它的评价还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其中的精神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资讯,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因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的播映,最近一段时间成为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很多没有读过小说的人也找来小说读。路遥这位已经逝世二十多年的当代作家,也再一次成为人们致敬的对象。但《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并非是靠这次电视剧的播出才出名的,它自出版以来,就成为一部始终受到读者喜爱的畅销书,读者的欢迎持续二十多年不减。这里有几个数据。一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在1999年做过一次“1978-1998大众读书生活变迁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评选出“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排在前三位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排在第六位,而且这是唯一的一部进入到这个结果的新时期以来的当代小说。广西大学的老师还做过一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获奖作品中,读者购买最多的是《平凡的世界》,读者最喜欢的作品也是《平凡的世界》。 2008年,新浪网做过一次“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调查,调查结果,《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9年,“文明中国”全民阅读调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过了《红楼梦》,在读者最想读的图书中排在第二名,同样在这个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十七家单位组织的“大众有奖荐书活动”中,《平凡的世界》是推荐者最多的一本图书。《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将其搬上了小说连播的节目,80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广播电台的听众远远多于电视观众,小说播出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数千封听众来信。有一封学生的来信说,他们有二百七十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一百部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现在《平凡的世界》一共印了多少册,我没有了解到确切的数字,但不久前我去西安,听与路遥女儿熟悉的朋友介绍,出版社每年给路遥女儿的版税都有上百万,可见每年出版社重印《平凡的世界》的量都是很大的。那么,《平凡的世界》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魅力来自作家心血之凝聚 《平凡的世界》共分三部,路遥为写这部宏大的著作耗尽了心血,路遥是1992年去世的,他去世时才43岁,英年早逝,在很大水准上是因为路遥为写这部小说而透支了生命。路遥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80年代初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人生》获得了当时的全国中篇小说奖。紧接着,西安电影制片厂又邀请路遥当编剧,把《人

浅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批评标准

浅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学批评标准 摘要: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点受到了人们长期的误解,被理解为庸俗社会学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它是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定提法。在这个表述中,无论是对“政治”一词内涵的选用还是对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阐述,都表明了毛泽东坚持政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并重的观点。 关键词:《讲话》、政治标准、艺术标准、政治、内容、形式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将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两次讲话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题公开发表。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份文艺纲领,《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文艺思想,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话题——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文艺批评标准的讨论上。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应该“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由此,相当一部人认为毛泽东在文艺批评标准这一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就是以政治标准压倒艺术标准,从而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阐释理解为庸俗社会学观点。但是对于这一问题,应该在全面深入理解其含义的前提下给予其客观公正的审视。 “政治”一词在《讲话》中被多次提及,然而其在不同的语句中所表达的含义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在讨论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这一问题中,毛泽东指出:“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在这里,“政治”一词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政治,它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一种敌我对立的意识形态。而在讨论文艺批评标准问题时毛泽东则指出:“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进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在这里,“政治”一词涉及到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包含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在其中,而另一层较为隐蔽的含义则包含了对敌我对立的意识形态的削弱,相对应的,又加入了与艺术相关的柔性因素在其中。因此,虽然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政治”一词,但是这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出现时会有细微的差别在其中。总体上来讲,《讲话》中提到的“政治”有的是专门用来强调意识形态的,而有的则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包含了意识形态在内但又不限于此,而是包含了较为广泛内容在内的词语。而文学批评标准问题中的“政治标准第一”的“政治”一词应该作第二种解释,即,它是一个含有意识形态在内但又不限于此,而是包含内容较为广泛的词语。 对《讲话》中关于文学批评标准这个问题的不准确理解,除了包括指涉“政治”一词时,对其在含义上产生的模糊理解外,更为常见的就是对“政治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的误解。值得特别指出的一点是:这里的“政治标准”实际上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