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术语解释

第1章:免疫学导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来病原体入侵,清除入侵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控:及时识别和消除体内的非自身成分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项生理功能这种功能障碍会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3.免疫自我稳定:免疫系统环境的稳定是通过两种主要机制实现的: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

4。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特征: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有选择地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中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被指定驻留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通过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从输出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它通过HEV并重新分布到全身的淋巴器官和组织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够识别和结合T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激活T细胞和B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特异性结合免疫反应效应产物,从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半抗原:也称为不完全抗原,指具有免疫反应性但无免疫原性的

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反应效应产物结合时,它可以成为完全抗原并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一种特殊的化学基团,也称为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并决定抗原特异性,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嗜异性抗原:一类与物种无关的常见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中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7.超抗原:指大量的t细胞克隆,在极低的浓度下可以被非特异性激活,产生极强的免疫反应,不受MHC的限制,因此被称为超抗原。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射入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反应或改变免疫类型,称为佐剂

10。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抗原:指一种需要Th细胞协助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缩写为TD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在没有Th细胞辅助的情况下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简称TI抗原

第4章:免疫球蛋白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它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6.单克隆抗体:由单个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只作用于单个表位

7。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抗体的Fab片段结合靶

细胞表面的

1/8

表位,抗体的Fc片段结合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R,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抗体的这种效应被称为ADCC效应。 8。条件作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表面的功能性细胞受体结合到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结合的靶细胞上,然后通过免疫球蛋白的桥接作用促进它们吞噬靶细胞或抗原。这种效应被称为抗体的调节效应9.多克隆抗体:天然抗原物质被用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人体内的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实际上是针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的总和,称为多克隆抗体。第五章:补充制度

1。补体系统:由30多种成分组成,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它是一个具有精确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激活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效应。

,但不一定是

3。补体经典途径:补体激活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的固有成分在C1、C4、C2、C3、C5-9序列中发生酶链式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进行细胞裂解。

4。补体旁路途径:是指补体酶链式反应直接通过C3b和激活剂的结合而被激活,而没有被C1、C4和C2激活,而是在因子B、D和P 的参与下,导致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细胞裂解。

5。MBL激活途径:血浆中的甘露糖凝集素(MBL)直接识别各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半乳糖胺或甘露糖,形成MASP,水解成C4和C2,引发后续的酶链式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最终导致细胞裂解6.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 ~ 9组成,即C5b6789n复合物,可插入细胞膜,破坏局部磷脂双层,形成“渗漏点”,或形成亲水性孔道穿过膜,最终导致细胞解体

第6章: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在细胞间起相互调节作用。它们通过结合相应的受体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作用,并调节免疫反应4.集落刺激因子(CSF):由活化的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可在分化和发育的不同阶段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第7章:分化和粘附分子簇1。分化簇:指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2.CD:用单克隆抗体鉴定的方法,将不同实验室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分为同一分化组,简称CD3.粘附分子:是一种介导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它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作用,引起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附参与细胞识别、激活和信号转导在炎症、免疫反应、创伤修复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8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代表引起移植排斥的个体特异性的同种异体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强烈和快速排斥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2/8

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的基因,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并紧密相连

5。连锁不平衡:指属于两个或多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的概率高于随机出现的概率。

6。单体类型:指染色体上不同MHC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

9。MHC限制:指T细胞通过自身的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的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肽第九章:B淋巴细胞

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1。B细胞抗原受体(BCR):嵌入B 细胞膜的免疫球蛋白(mIg)可以接受抗原刺激,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的抗原分子,并启动体液免疫反应通常与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和Igβ结合,以异二聚体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B细胞表面。第十章:T 淋巴细胞3。初始T细胞:未接受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存活期短,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而无免疫效应功能它可以被外周淋巴器官中的抗原刺激激活,并最终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第11章:抗原呈递细胞和抗原处理和呈递1。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和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

式向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肽的一类细胞,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特化APC: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B细胞等。它们组成性地表达MHC第二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并具有很强的吸收、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能力。

3。外源抗原:来自细胞外的抗原

4。内源性抗原:细胞中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1。T细胞突触:免疫突触,是指在T细胞和APC的识别和结合过程中,两个细胞的各种跨膜分子在某一位置聚集并通过干扰聚集而形成的细胞结合位点

第13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1。珠状体:抗原-抗体-补体或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d结合CD21分子,

粘附于FDC树突,或Fc受体结合于FDC树突,聚集在一起形成珠。称为珠状体

2。抗体亲和力成熟:当大量抗原被去除或在再免疫反应中出现少量抗原时,

抗原优先与具有较高亲和力的BCR结合,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 的b细胞优先与抗原结合并克隆和扩增,最终产生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

3。体细胞高频突变:在生发中心,生发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 基因可产生

高频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4.类切换:可变区域相同且Ig类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

Ig类切换

第14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反应1。模式识别受体(PRR):能识别病原体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隔室膜上共享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

3/8

2。病原体相关模型分子(PAMP):PRR识别并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殊分子结构。3.先天免疫

1先天免疫细胞的应答特征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而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或凋亡细胞,从而被激活并产生效应 2先天免疫细胞通过趋化募集快速发挥作用,无需克隆和扩增即可快速产生免疫效应。

3先天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全过程,并通过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反应的类型

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短,不产生免疫记忆,不产生再反应,维持时

第15章:免疫耐受

1。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刺激的

无反应的状态,称为免疫耐受仍能对其他抗原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2.耐受表位: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称为耐受表位3。宽容的分离;口服免疫原可导致局部肠粘膜的特异性免疫,但对全身免疫的抑制作用应为256±199 A

第16章:免疫调节

1。免疫调节:指免疫系统中的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

相互促进和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当反应的复杂生理过程。2.免疫细胞

的表面激活受体和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细胞激活信号的转导涉及蛋白质磷酸化,酪氨酸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常见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具有

的游离细胞质,分别由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催化,必须募集到细胞膜内侧,并在受体的跨膜分子附近积累以发挥功能这一过程依赖于受体或受体相关分子胞内区段的两种独特结构:ITAM和ITIM 3。同一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受体:

激活受体?细胞内片段中的ITAM?PTK的招募?启动激活信号的转导抑制受体?细胞内片段中的ITIM?PTP招聘?激活终止信号转导(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在抑制信号被激活后被阻断)4。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指免疫细胞被激活并发挥免疫作用后诱导的一

自发细胞凋亡,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生理反馈调节。它只针对被抗原激活并进行克隆扩增的免疫细胞,其目的是限制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的能力5.抗原内图像:抗独特型抗体Ab2β靶向于Ab1抗原的结合位点,因此其连接

结构类似于Ab1靶向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它可以与抗原竞争结合Ab1这种β型抗独特型抗体被称为体内抗原图像

。第17章:过敏

1。超敏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对某些抗原产生初始反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细胞损伤2.过敏原:指能诱导身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并引起快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3.ⅰ型超敏反应1的机制:机体的致敏作用——过敏原进入机体后,特异性B细胞被诱导产生IgE抗体反应

4/8

IgE,其Fc片段和Fc位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RI结合使身体对过敏原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交联引发细胞活化——过敏原同时结合致敏细胞表面2个以上的相邻IgE,导致多重Fc?RI交联形成复合物可以激活激活信号,从而使致敏细胞脱颗粒。

3。释放生物活性物质-激活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发生局部或全身性ⅰ型超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活化肥大细胞和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性超敏反应4.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识别过敏原并避免接触——识别过敏原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一型超敏反应的最有效方法2.脱敏疗法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必须使用,脱敏疗法通过小剂量、短时间间隔(20-30分钟)注射抗毒素血清进行特异性过敏原脱敏疗法:小剂量、长时间间隔和重复的皮下注射用于对已确定且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进行脱敏治疗。3.药物治疗:

?防止生物活性剂的释放:阿司匹林?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扑尔敏?效应器官反应的变化:肾上腺素4。免疫疗法?改变反应类型:Th2 - Th1?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的构建?阻断白介素-4

5的生物作用。组织损伤机制:

抗体结合细胞表面抗原,通过三种途径杀死靶细胞1,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靶细胞2,调理作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3,ADCC: NK细胞123引起靶细胞4损伤,抗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结合相应受体(通过刺激和阻断改变靶细胞功能状态)

5。4型超敏反应比较要点

P154

第18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免疫:在免疫耐受的情况下,所有个体的外周免疫系统中普遍存在一定量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反应性

体,有助于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因子,对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免疫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称为自身免疫

2。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一种由

引起的疾病,由人体对自身细胞或成分的免疫反应引起

3。免疫忽视:指当前

图像中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无反应。

4。表位扩散(ES):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的优势表位产生反应后,如果 5/8

未能及时清除抗原,对隐藏表位的免疫反应一个接一个的现象5.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与HLA

HLA-DR3相关: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IDDM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突眼症

HLA-DR4:类风湿性关节炎、寻常性天疱疮、IDDM

HLA-B27:强直性脊柱炎,其结合和呈递与其自身抗原相似的病毒抗原肽的能力强,在病毒感染后更容易激活自身的反应性CTL,导致脊髓细胞损伤并引发强直性脊柱炎。

6。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损害机制:

1。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抗体直接介导细胞破坏:细胞膜或膜吸收成分自身抗体(ⅱ

型超敏反应)

2)自身抗体介导细胞功能障碍:由抗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自身抗体和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来介导组织损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自身免疫细胞或成分的免疫反应是AID病理损害的原因

AID实际上是由自身抗体、自身免疫T淋巴细胞组成的,或者由二者引起的过敏性疾病

AID的发病机制与过敏性疾病9相同。AID和超敏反应

?疾病损害是由适应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属于“病理性免疫”和“免疫性疾病”?艾滋病抗原是

?超敏反应的抗原是广泛的:自身/外源性

?AID的病理机制是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10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通常局限于特定的器官

2、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各种器官和组织

1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1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的免疫反应,导致损伤或功能障碍;该疾病的预后与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密切相关。免疫抑制剂在治疗中很有效。病理组织中可见免疫球蛋白沉积或淋巴细胞浸润④疾病可通过血清或淋巴细胞被动转移。应用自身抗原或自身抗体可以复制具有相似病理变化的动物模型1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1)消除导致异常免疫耐受的因素2)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3)重建对自身抗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6/8

第19章:免疫缺陷病

1。免疫缺陷病(IDD):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先天发育不全或获得性免疫系统损害导致的免疫成分缺乏和免疫功能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6.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因免疫系统遗传异常或先天性

免疫系统发育障碍导致免疫功能不全而引起的疾病7.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D):由后天因素引起,继发于使用

药物后产生的某些疾病或免疫缺陷病8.免疫缺陷疾病的特征IDD

1)反复的、慢性的和不可控制的感染,其性质与缺陷的类型有关2)经常伴有自身免疫性、过敏性和炎性疾病3)肿瘤易发性。尤其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4)大多数PIDD人有遗传倾向

9。艾滋病病毒逃避免疫攻击的机制: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逃避免疫系统

的识别和攻击,从而促进病毒在体内的长期存活和持续复制。

(1)表位的序列变异与免疫逃逸:艾滋病病毒表位可频繁突变,影响CTL

识别它并逃避中和抗体

(2)树突状细胞和免疫逃逸:在适当的条件下,DC可直接或间接将

病毒颗粒转移至靶细胞如CD4+T细胞,从而增加病毒感染率并有效维持病毒感染性

(3)潜伏感染和免疫逃逸: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后,

不在被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表达艾滋病病毒蛋白,这有利于艾滋病病毒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此外,艾滋病毒降低了细胞表面的CD4和MHC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了CTL识别和攻击艾滋病毒感染的细胞

8。艾滋病毒感染的整个临床过程分为急性期、潜伏期、症状期和艾滋病发病期典型艾滋病的发病有三个主要症状:①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包括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孢子虫、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新生隐球菌和弓形虫,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90%以上)。

②恶性肿瘤:卡波西肉瘤和恶性淋巴瘤是常见的死亡原因。③神经系统异常:可发生艾滋病性痴呆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20章:肿瘤免疫

1。肿瘤抗原:指在细胞癌变过程中肿瘤细胞中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新抗原或

抗原物质

2。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指一种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新抗原,或仅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中,但不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

3.肿瘤相关抗原(TAA):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但当细胞癌变时,

的含量明显增加。

4。胚胎抗原:是胚胎组织在胚胎分化发育阶段产生的正常成分。胚胎晚期在

处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然而,当细胞癌变时,这些抗原可以被重新合成以大量表达胚胎抗原。

5。增强抗体:一种能促进肿瘤生长的抗体称为增强抗体。它能干扰特异性

细胞免疫应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能改变或丧失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

7/8

6。抗原调节:指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导致

减少或表面抗原表位丢失,从而避免杀伤现象。

第21章:移植免疫

1。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当移植物中的同种反应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

主要同种异型组织抗原时发生的排斥反应2.宿主对移植物的反应(HVGR):是宿主的免疫系统攻击移植物,导致移植的

植物的排斥,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3。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移植物产生的特殊的

异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4.异基因抗原

直接识别的T细胞识别机制:受体的反应性T细胞直接识别供体APC表面抗原肽-异基因MHC分子复合物并产生免疫反应快速和高强度在急性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间接识别:供体移植物的脱落细胞经历受者对APC的摄取和加工,并以供体来源的同种异体抗原(主要是MHC抗原)的抗原肽-受体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呈现给受者t细胞以进行识别和分化间接途径依赖于受体的APC对同种抗原的加工,这导致晚期排斥,并在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斥的中晚期发挥重要作用。

5。能引起强烈排斥的移植抗原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人类中,它们是人类白细胞抗原抗

抗原。供者和受者之间HLA类型的差异是急性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

第23章:免疫预防

1。免疫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2.计划免疫:根据特定传染病疫情监测和

199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进行疫苗免疫,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终达到控制甚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是一项重要措施。3.生物反应调节剂,BRM):指具有促进或调节

节免疫功能的制剂,通常对正常免疫功能无影响,但具有促进或调节异常免疫功能,特别是低免疫功能的作用

8/8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 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 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 定簇,是与TCR BCF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 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免疫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第一章抗原 一名词解释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性物质表面的能够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本身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简单小分子抗原物质,当予蛋白载体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时,获得免疫原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可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无免疫记忆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毒性作用而保留原有抗原性质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包括改变的自身抗原和隐蔽的自身抗原 功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淋巴细胞识别,启动免疫应答,同时能与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发生免疫反应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不能被淋巴细胞识别,无法触发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 共同抗原:存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隐蔽的自身抗原:正常情况下与血流和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自身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相应正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AA):不为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在正常细胞上也可微量表达的抗原 超抗原:是一类有细菌外毒素和逆转录病毒蛋白构成的不同于促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交叉反应:抗原或抗体除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含某种(些)相同抗体的它种抗血清或含某种(些)相同抗原决定簇的它种抗原结合的反应 白细胞分化抗原(CD):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的抗原性标志 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在胚胎期由卵黄囊和肝细胞合成,是胎儿血清中的正常成分。当发生原发性肝癌是,血清中AFP含量显著增高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活先于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是有液体石蜡或植物油和乳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混合而成,使用时与水溶性抗原充分混合,使抗原分散在佐剂中形成油包水乳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死的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或卡介苗)就成为弗氏佐剂 二问答 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指需要在T细胞辅助及巨噬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引起体液、细胞免疫应答2.产生抗体以IgG为主 3.产生免疫记忆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指无需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增生、分化产生抗体的抗原性物质。1.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2.只刺激B细胞产生IgM 3.无免疫记忆 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嗜异性抗原:指某些不同种属(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大肠杆菌O86含人血型B物质,肺炎球菌14型含人血型A物质 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疾病 自身抗原: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部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1.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2.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3.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 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4.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 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 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6.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完整版)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 体产生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 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 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 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 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 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4911777.html,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 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 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 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和C反应蛋白。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该复合 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根据来源和理化 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7.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 8.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 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