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

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五年级-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1)

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练习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 6 是1。 (2)7 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1。 (3)18个 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 2 1 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4、( )÷( )=5 3=10) (=) (21= 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小贝说自己吃了一块蛋糕的 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 10 4 ,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 4、1812的最简分数是 9 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 )64 831 ( )11 8 2016( ) 5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 4 16 12 40 8

24 12 60 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 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 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某商店有3种数量相同的冰激淋,星期六的销售情况如下。 售出 7 3 售出 5 2 售出 3 1 如果这个商店要进货,应该多进哪种冰激淋?为什么? 3、旅游公司计划买两辆车,比较一下,哪辆车更贵?请写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4、把20块共重2千克的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每人分得多少千克的巧克力?每人分得全部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5、小明和小华在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需8分钟,小华跑一圈需10分钟。现两人同时从起点出发后,至少需要几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的单位,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情感与价值: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对分数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0个1㎝是()dm→10个这样的单位是()dm 10个1角是()元→10个这样的单位是()元 3个1/7是( ) →3个这样的单位是() 3/7是()个1/7→3/7有()个1/7 2.你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我们在度量长度、面积时使用过单位,整数有计数单位,同样分数也有它的单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计数单位。(板书:分数的再认 识(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 1.同桌合作完成教材65页内容1 即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 和宽是多少? 2.教材65页“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教师提示得出: 把一行的长度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就是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几分之几 2/2 > 1/2 2/3 > 1/3 3/4 > 2/4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1/2 > 1/3 > 1/4 > 1/5 把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少,也就是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这样一个整体可以无限分下去。 像1/2 > 1/3 > 1/4 > 1/5 > 1/6,…这样的分数,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1 课 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 学 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测,在 测量活动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观察、思考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分母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学具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测量方法: 一是要把纸条变短; 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数墙:(略)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学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 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 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 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 41分数单位: 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也是最后一次。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这一课的重要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的意义。 现对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作如下分析: 成功的地方: 1、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2、教态自然,不紧张。这是参加工作以来,也自认为这是讲课最不紧张的一次,可见心理素质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还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对本节课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做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也比较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讲解例题时,分苹果环节讲的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来讲台详细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在讲填空题的时候,第二组第二个,有学生填带分数,没有及时处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交代。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2、通过一个分数单位,能理解并准确找到这个分数所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同。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数知识。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分数。 二、新课 (一)活动一: 1、请你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多?(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的总数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组内说明理由,全班交流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糕,看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实际含义也不同。 7、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活动二:画一画。

1、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正方形,画出这个图形。 2、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理由。) 2个二分之一是(),()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一是(),七分之三里面有()个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单位一越小,1中所包含的单位一也越多。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三、总结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侯纯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铅笔”“看书”“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

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您认识他们吗? 图略 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你们认为猪八戒冤枉吗?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现在请3名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一个活动,请听清活动要求,我请你们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拿出的会一样多吗? 师(和台上的3明同学说:你们是怎么么拿这盒铅笔的二分之一的? (我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展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2分数的再认识二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

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条 学生准备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分数的再认识(一)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 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 3.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苹果,如果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如果老师只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又分得多少呢?你们认识它吗?请大声地读出它?(二分之一)它是什么数?(板书:分数) 师:你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各部分的名称:上面是分子,下面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分数表示平均分;(板书:分子、分母、分数线、平均分) 2. 师:对于分数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新课——学生“找分数”贯穿始终 1. (出示43)这个分数怎么读?看到4 3你想到了什么?(两三个同学回答,这个43是谁的43?)——引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三份就可以用43来表示。 2. 现在呢,老师有一盒巧克力,想把它平均分给咱们班的四位同学,三个人共得到的巧克力是? (1)为什么说得到这盒巧克力的4 3,而不说每人得到几块巧克力呢? (2)这盒巧克力究竟有多少块,老师给你看看。(4块)

(3)从这4块巧克力中,你还能找到 43吗? (4)他认为这一块巧克力可以用 43来表示行吗?明明是一块巧克力,应该用数字“3”来表示,你怎么能说是4 3呢? 设计意图:“明明是三块巧克力,为什么是43?”这正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在难点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以抓住学生的发言及时提炼出“整体”的概念,进行形象的讲解。在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基础上的教师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教师才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讲深、讲透、深入浅出地讲懂,才能使学生释疑解困。 (5)你的意思是把4块巧克力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块就是3份,这样的3份就是这个整体的 43。谁能像老师这样再说一遍?(强调“一个整体”) 3. 你们能不能从12颗棋子中找出4 3? (1)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找一找,并把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2)(投影展示)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组是如何得到 43的?(把12个棋子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用 4 3表示;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用43表示;) (3)把谁看成一个整体? 4. 教师概括:我们可以把4块巧克力,12个方块等一些物体,以及以前所学的一个物体都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来得到?(4 3)。 5. (课件闪烁一份)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1)(虽然整体的数量不同,但是平均分后取同样的份数都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为什么数量不同,都可以用 43来表示呢? (2)(都是4 3,每份的数量却不相同。)为什么? 设计意图:“都是4 3,每份的数量却不相同。为什么?”这是学生感到困惑的第二个地方。教师抓住这个问题步步追问,促使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设计抓

分数的再认识

分数的再认识(二) 一、填一填 1、分数单位是37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 2、的分子加上9,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3、 =()÷24 = 0.375==15÷() 4、米既可以看作 3米的,又可以看作()米的。 5、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5米的()。 6、把8公顷地平均分成15份,每份是这块地的(),每份是()公顷。 7、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 )个这样的分数 单位就是1。 8、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 )个这样的分 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9、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 )个这样的分 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 10、在这个分数中,当a是()时,分数值是1 ;当a是()时,分数值是 2,当a 是( )时,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11、把、0.9、、这四个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12、在()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 80厘米=()米 32时= ( )日 700千克=()吨 350平方分米=()平方米 4时45分=()时 3升400毫升= ( )升 35立方分米=()立方米 13、甲数是乙数的因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4、a÷b=5,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二、判断题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任何数,分数大小都不变。………………()

2、分数的分母越大,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 ) 3、把单位“1”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4、所有的假分数的值都大于1。…………………………………………( ) 5、两个分数相等,它们的分数单位一定相等。………………………( ) 6、在分数中,分母越小,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 7、约分和通分都只改变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没改变分数值的大小。() 8、把一个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 9、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 10、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约数。…………………………………()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里。 (1)米表示的意义是把()平均分成7份,表示其中的4份。 ①4米②1米③单位1 (2)一个分数,分子不变,分母扩大4倍,这个分数值就() ①不变②扩大4倍③缩小4倍 四、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写出过程) ()()() ()0.48 0.35() 0.875() 五、解决问题 1、五(1)班有女生25 人,其中男生21 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本科技书,小磊看过50页,还剩下31页没有看,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各占这本书总页数的几分之几? 3、一本故事书,小红第一天看46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3页,刚好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4、有三名同学在一起做作业,小明5分钟做了4题,小红6分钟做了5题,小军4分钟做3题,哪位同学做最快,哪位做最慢?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

分数的再认识2

分数的再认识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

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通过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自由说出已知分数) 师:谁能给老师说说,1/2表示什么?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一)》。 2、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

现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 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在“说一说”、“画一画”、“圈一圈” 及“想一想”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数学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会用数学语 言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及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 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再建构;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在三年级,学生已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语言积累较丰富,表达已有条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知识需要动手操作,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临潼小学赵冲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简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猜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猜谜语游戏吗?请注意听: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谜底各打一个数 生:1/2 ,7/8 ,1/100 师:这些都是什么数? 生:分数 2.提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一),既然是分数的再认识,说明我们对分数并不陌生,其实早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对分数有所了解。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道题目来回顾一下三年级我们对分数的记忆。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1、理解整体1,小结分数的意义。 活动一:说一说,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1. 2.

师:在表示1/4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说一说3/4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画一画。 师:不管平均分的是一个图形、多个图形还是多组图形,在这里都称为一个整体,只要我们把这个整体平均分了,就可以用3/4来表示。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活动三: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 ,画出这个图形。 1、学生展示不同的图案。 2、师: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分数“部分”的个数相同时,“整体”的个数也相同,但是形状不一定相同。) 活动四:拿一拿,拿出你所有铅笔的二分之一。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3.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课 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学 分 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测,在测 量活动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观察、思考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分母 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学 具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 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测量方法: 一是要把纸条变短; 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数墙:(略)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学 分数单位: 像 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 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分的长度是 个纸条长。) 3.教师小结:从测量活动中,可以发现分数新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用分数表示的物体长度。 测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要把纸条变短;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二: 观察、分析“分数墙”中的问题。 1.观察理解:认真观察“分数墙”,理解表格中每一步的意思。 2.分组把“分数墙”填写完整,并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探究二。 3.讨论交流:说一说在“分数墙”上的发现。 如: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即几分之一)就越小,如: ; 一个纸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等。 4.认识分数单位: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练习:说一说 , , 里面分别有几个几分之一?(指名学生口答) 5.教师小结: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整体“1”中就有几个几分之一。整体“1”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 4 1 4113 12 32539 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名师教案

《分数再认识(二)》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单位;在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用纸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 《分数再认识(二)》名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出示课件的第二张幻灯片。 师:如何测量这本书的长和宽呢? 生: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师:如果没有尺子呢? 学生思考中。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课本附页上的纸条量一下它的长和宽。 板书:分数再认识(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的第三张幻灯片。 师:如何用附页中的纸条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宽,正好3次量完。 生:用纸条量数学书的长,量了4次,剩下的怎么办呢?

生:把纸条对折两次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1 4 差不多。。 师:用纸条测量下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小组内合作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长方形的长要用纸条量了两次,剩下的部分怎样量呢? 生:把纸条平均分成四份,用其中的3份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3 4 差不多 师:长方形的宽要用纸条量了1次,剩下的部分怎样量呢? 生:把纸条平均分成二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就可以了,这部分的长度与纸条的1 2 差不多 2、总结测量方法 师:想一想如何用纸条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生:可以用纸条直接去测量,不够一个纸条长度的部分,可以把纸条分成若干份,用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接着量。古代没有尺子等测量工具时,人们都是这样做的。 师:下面是一个“分数墙”,想一想,填一填。试一试,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交流结果。 老师对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 老师用课件出示答案。 师:什么认识分数单位呢?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像1111111 2345678 、、、、、、……这样的分数都是分数单位。仔细观察,想一想: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生:分数单位的分子都是1。 师:下面的习题你会做吗? 小组内讨论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完成。

《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 最终版

《分数的再认识(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从度量的角度,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即任何分数都可以看成以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数数的结果。教材中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活动1、2从测量角度,引出创造分数单位的内在需要,让学生体会分数单位的价值。活动3引导学生创建分数墙,明确分数还可以通过单位的“数”得到。活动4明确总结出分数单位的概念,并在合作交流中举例说明分数的组成。 三年级时,学生已初步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本课的前一课《分数的再认识(一)》中,学生理解了分数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是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度量角度认识分数单位。本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个“再认识”,我想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度量角度认识、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感受分数单位出现的必要性。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数单位,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数单位的探究过程,结合分数墙模型,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单位出现的必要性,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所得结果。 二、说学情 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整体”就是单位“1”,但关于分数的学习仅仅限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对于分数的组成并没有探究经验。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生普遍具有整数的计数单位的学习经验,可以迁移到分数单位的学习中。除此之外,分数单位意义较为抽象,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理解概念需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中,经过动手操作、实践交流结合前期经验抽象出概念定义。 基于以上学情,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熟练找到一个数的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