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五个特征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作者:肖川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10期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词汇。一些同志常常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作为一对对称的概念,讨论二者的关系。我们认为,与“传统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应该是“现代化教育”(Modernized Education or Modenizational Education);而与“现代教育”相对称的概念则是“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这是一对在时间维度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而“传统教育”与“现代化教育”则是一对在教育内在特性上对教育特征进行把握的概念。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能动的具有指向性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瓦解、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为使教育适应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向未来整合,重建教育的传统的过程。这一具有指向性的过程的结果,便是现代化的教育(因此,也可视为一个实体存在物)。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是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现代化教育”作为一个目标其本身也是动态发展的概念。教育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过

程中,必须尊重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文化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传统教育,即指在整个历史中形成的并已定型了的教育。传统教育也曾是一个“活的有机体”,也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中,有其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因而农业社会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教育更是“传统的教育”;而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能适应工业社会的那套教育却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也就成其为“传统教育”了。 那末,现代化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 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 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教育评估与督导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等

获得所需的数据资料,寻找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督导是指调查研究性督导。 35、学生质量综合评估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6、教育督导的始点和终点是要对被督导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个人的工作起促进作用,这是教育督导的促进性原则。 37、“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目标和它的优缺点与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这是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委员会的观点。 38、教育督导的任务从内容看其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 39、具有规范的标准,对各个环节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来加以组织并对误差进行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我们称之为标准化考试。 1、评估:依照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育测量: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实现的程度,或者说它是对测量标准的参与回应,是以多或少的数量表示的。 3、教育评估: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4、相对评估:以评估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估对象在群体中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估方式。 5、绝对评估:在评估对象的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先设定的目标为客观参照点,把评估对象与之比较,寻求评估对象达到客观标准绝对位置的评估。 6、诊断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7、形成性评估:是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做出的价值判断,也称过程评估。 8、终结性评估:是对评估对象一定时期的较全面状况所进行的价值判断,也称总结性评估。 9、定量评估:对事物发展过程和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也称量化评估。 10、自我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评估原理对照一定的评估标准主动评估自身的评估类型。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6

《教育原理》模拟试卷(六)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办学方针的教育家是: ________。 2.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3.教育平等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4.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教育等。 5.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_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6.“狼孩”的故事说明,________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7.____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8.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________。 9.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我国也于1985年颁布________,提出从改革教育体制入手,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现代化 2.人口教育 3.培养目标 4.师生互动 5.行动研究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象范围和教育内容是如何变化的。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简述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4. 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涵。 5.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评价原则。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发展趋势。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一个11岁的小男生递给老师一张纸条:“我要杀了你!”男生偷偷地将菜刀放进了书本。这一切,皆因孩子没有将纸扔进垃圾桶,老师当场命令孩子将地上的纸含在嘴里长达20分钟所致。孩子认为老师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因而极端憎恨教师。学校和媒体在介绍和报道这名老师时,强调她是“全校公认的一名优秀教师”。 阅读案例,运用新课程的学生观对此事进行分析,并谈谈教师如何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 一、1孔子2实现教育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4环境教育、人口教育;5外部因素;6环境7教育目的8教育目标9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0《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二、1.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科层化、理性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福利化等方面。教育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2O世纪6O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序号重点难点 1 对于不同的环境影响,编制不同分栏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全面评价或专项评价。 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中要求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3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4 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服务的机构应获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和资质证书 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5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 任何利益关系。 6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众参与力度不够,论证会、听证会等流于形式。 7 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地区间责任和义务和划分。绝大部分环评问题都与跨行业有关。 8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 9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 因、查明责任。 后续的跟踪检查监督及责罚仍然缺乏。 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参差不齐,项目可研深度不够。 11 有些可研编制文本质量较差,环评关注的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具体工作不规范,环评工作未能达到《环评法》要求,不注重实质,流于形式。 12 环评业务量较大,环评从业单位及人员较少,专业人才稀缺,挂靠严重,部分环评工程师业务能力缺乏。 13 新环评导则环评精度提高但仍有空间。 14 不注重实质,流于形式。部分环评文件的这部分内容是东抄西凑完成的,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流于形式。 15 违法成本仍较低,奖惩制度待改进。

现代教育原理答案

哦现代教育原理01任务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 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3.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4.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 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5.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 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6.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 保障的国民教育。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7.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终身教育: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 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二、简答题 1. 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什么(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现代学制有哪些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2)重视早期教育。(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龄延长。(4)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三、论述题 1、试述终身教育思潮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地适应终身教育的挑战。(1)终身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理念。(2)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目的和功能。(3)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4)终身教育改变了教育的阶段和教育的组织。 2、试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和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征包括:一是全体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四是和谐发展;五是充分的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教材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精品资料 第一节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育评价的含义 (一)价值及教育价值 1.价值 价值是个含义广泛的范畴,它既是经济学范畴,又是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范畴,同时更是一个哲学范畴。哲学上认为,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是指客体及其属性同主体的尺度与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当主体需要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主体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客体是形成价值的前提,主体是形成价值的基础或核心,离开主体的需要谈论客体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价值的有无和大小,是由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而决定的。对价值的这个界定是对不同领域具体价值形式的共同本质和普遍特性的概括,因而是价值的一般界定,它对研究教育价值、教育评价的界定有重要意义。 2.教育价值 所谓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中的客体及其属性与其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就教育价值结构而言,其基本要素同一般价值结构是相同的,即主体及其需要和客体及其属性两个方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构成教育价值。但是这两个要素在教育价值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教育活动或教育现象的客体及其属性是教育价值关系存在的前提或先决条件,没有客体存在这一事实为前提,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就不复存在;而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则是教育价值关系事实的基础或核心,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关系、无所谓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存在也只是一种存在。因此,教育活动或现象的客体在教育价值关系这一事实中是被动者、是服务者、是前提,而主体则是主动者、是被服务者、是基础,教育价值关系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为轴心而建立起来的。 从不同角度出发,教育活动或现象的主体及其需要是多元的,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是多元的。从形态上说,教育活动或现象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所以有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空间上说,有教育的内在主体或直接主体和外在主体或间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和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从现实性和超越性说,有教育的现实主体和未来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从目的性和工具性上说,教育的主体有目的主体和工具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从投资上说,有投资主体(个人与社会投资主体),所以有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等。教育价值的诸多具体形式构成教育价值系统。 在这些教育主体、教育价值诸多形式中,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则是根本的,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教育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个体主体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所谓社会主体,则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构成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Solutions 解决之道 038 2012年5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5567888.html,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分析 李富军/文 年份有效灌溉率(%)劳均用电量 (千瓦小时/人)单位耕地施肥量 (吨/公顷)单位耕种面积动力 (千瓦/公顷)1990 31.95109.680.18 1.94199532.88163.920.24 2.41200034.43186.720.27 3.36200134.84208.800.27 3.54200235.15210.520.28 3.75200335.44211570.29 3.96200435.48229.350.30 4.17200535.39257.990.31 4.40200635.51290.840.31 4.62200736.83311.350.33 4.99200837.42289.390.34 5.26200937.362054.80.34 5.522010 33.50 2374.580.26 5.75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5—2011年,根据其数据核算而得。 表1 1990-2010年我国农业投入状况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贯穿始终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目标,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一方面承载着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承担着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农”问题。所以,不断探讨和跟踪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清楚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充分掌握今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进程,是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发展目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基本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任务任重道远。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以有的放矢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分析 1.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 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劳动平均用电量,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见表1)。 (1)农业耕种面积动力,是用来反映单位耕作面积上的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使用程度。表中数据显示发展初期我国的农业大机器生产化程度不高,进入2000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动力迅速增加,年增长率均超过25%。而农机总动力由1990年的28707.7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92410.4万千瓦,猛增了3.22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农业劳均用电量,是用来衡量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用电量的指标,用电量的多少是农业电气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由表可见农业劳均用电量由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过程,农业总用电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在不断提高。(3)农业单位耕地的施肥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表征农业投入状况。表1中可见我国农业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递增趋势,增长的显著趋势明显,年增长率为9.7%,农业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1倍,说明有效投入呈现不断增加之势。(4)农业有效的灌溉率,是衡量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有效灌溉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不仅用来衡量灌溉有效程度,还用来量度我国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一国的水利化水平越高,则其有效灌溉率越大,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现实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业水利改善和进步。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比如,日本农民收入中的60%、欧盟农民收入中的40%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农民收入中政府补贴仅不到10%,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 从农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即农业科技贡献率看,产值越大则说明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越高,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在7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90%以上,我国的这一比率约为35%,主要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杂交水稻等技术水平上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技术进步的应用程度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低。从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指标看,指标值越高,说明农业科技人员规模越大。从图1可见这一相对数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差距不大,即1990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为36.6%,到2009年这一比值为32.48%,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可以给予的解释一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增加的同时,我国科技人员总数也在增加,而且增长率比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高。比如,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为12.8%,科技人员增长率为56.1%。二是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比重在绝对

教育现代化内涵给我的启示

教育现代化内涵给我的启示 教育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主要是: (1)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表示一定的教育水平,是指教育发展所达到的较高标准,是教育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民族心理相适应的具有现代社会先进特征的水平状态; (2) 正如现代化不是一个固定的目标,而是一种动态的变革过程一样,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说,它是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组织性,从而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3) 教育现代化是从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教育形态向与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形态转化,其实质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超越性的教育机制。 (4)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狭义的数量增长现象,而是广义的整体转换,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内部来说,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体制现代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社区教育现代化等。从纵向序列分析,又包括学前教育现代化、初等教育现代化、中等教育

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人教育现代化等。二是从教育外部来说,包括科学的教育决策和发展战略、健全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的教育环境、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中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平衡等; (5) 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比较全面、比较自由、比较充分的发展。教育为立人之本,人的现代化、现代人的培养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现代性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个人现代化的水平和现代性品质的转变。因此,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以上分析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剖析到位,从多个视角点明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我们应该肩负起教育“育人为本”的光荣使命,使每一名受教育者变成现代化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育者首先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应率先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素质要求: 1. 较高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素养; 2.具有现代新型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3. 通晓和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 4. 有高远的教育理想和献身教育的坚强信念;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

教育评价及相关概念之辨析的论文 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60 年代兴盛于西方世界并传入 我国。这些学科虽然在我国大力发展已有20余年,但理论 研究的进展不大,学科的成熟度不高,与我国广泛开展的教育评价活动很不适应.我 国各省市都有考试院(中心),也成立了许多评估、评价机构,广泛展开了对教育测评估 评价活动。而与此相应的教育测验、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理论很不 成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教育评价与教育研究和发展,以及对教育评价实践的指导.鉴于此,本文对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和辨析.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教育测验:即为考试,它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考试 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考试是个系统,它由主考、 被考(考生)、试卷(试题的集合及其评分标准)、考分四要素组成。考试的过程就 是主考组织编制试题,通过试题作用于被考,将正确答案、评分标准与被考的反应(答案)相比较,然后给出考分的过程。考试从宏观上可分为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两大类。教育考 试又可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两类。按考试分数的解释与使用,可分为常模参照性考试 和标准参照性考试。按考试对象分,有学业的成就考试、学术能力倾向测验(其目的在于 测量考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发展倾向,如音乐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验(如测量态度、 兴趣、情绪、性格等).按测验人数分,有个别测验、团体测量.接测验方式分,有纸笔 测验(用笔时试卷作答)和非纸笔测验(如口试、实验操作、表演等)。其它可分为难度 测验、速度测验、总结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及大规模测验(其成绩的使用有权威性,要 求严格,标准化程度高)、教师自编测验(即教师自编用于课堂教学的测验)等.[1] 教育统计(学):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中的数量关系的一门应 用学科。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掌握教育 情况,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 制定教育方案,检查教育效率提供科学方法,也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提供有效的工 具.它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统计学,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二是推断统计学, 用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法作出决策。前者只是分析某一样本的特点,而后者则是通过抽取母体的一个样本,并以此样本为根据来分析母体的特点.它是在教育 问题的研究中,描述样本,分析样本,分析样本与总体的关系,从而进行教育科学推论的 一种原理和方法.其研究方法一般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计算法、统计 资料检验法、统计资料图示等。[2]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关于“建立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结果”的要求,科学评价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订本指标体系。 一、监测对象 监测评价全国及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指标构建的依据 (一)构建原则 一是体现引领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部署要求,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三大体系”,突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导向,发挥评价指标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是体现指导性。突出结果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既有度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结果性指标,又有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工作的过程性指标,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提供指导借鉴。 三是体现操作性。原则上选择社会公认的、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突出权威性、透明性;指标数据符合国家统计制度特点,均能从现有统计数据获得。 四是体现连续性。在已开展的相关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工作

的基础上,大稳定、小调整,确保一个方法、一个标准对外,尽量减少办法调整对各地农业现代化评价工作带来的影响。 (二)指标选择 从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质量效益、绿色发展、支持保护等6个方面选取23个指标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前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评价,后三个方面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果评价。

三、评价方法 (一)定量评价 评价指标数据属于统计部门统计范围内的,直接采用统计年鉴数据;属于行业部门统计范围内的,采用行业统计数据。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真实有效,年度间口径一致、相互衔接。 测算指标得分为指标现状值与全面现代化目标值的比值乘以权重,综合得分为各测算指标得分之和。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今天意义的现代农业始于二战后(将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至二战前 这段时期的世界农业发展称为近代农业,此前的统称为传统农业或者古代农业),是在近 代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 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 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所具备的特征。 (1)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 效率。所谓全过程的机械化,应包括选种、育秧、耕地、播种、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脱粒、烘干、仓储、加工、包装、运输等从种植到餐桌所有环节的机械操作。机械化不等 于现代化,但它在现代化的构成中确实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或者说 是充分的必要条件。没有机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2)生产技术科学化:科技,是农业向现代化进化的动力源泉。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先进科技不 断注入农业的过程,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 产贡献率的过程。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将使农业现状发生巨大的变化,科技将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离开 科技的注入,农业的现代化就会停滞不前。 (3)增长方式集约化: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是落后的,集约经营与 粗放经营相比,粗放经营是落后的。粗放经营与传统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集约经营与 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方向进化,一个基本的同步条件是 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 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经营循环市场化: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面向市场来组织生产,投入一产出一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这是农村经 济由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走上现代的、商品的市场形态的必由之路。在资源的配 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与市场功能的发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生产的目的上,产品自给自足的消亡与纯粹用于商品交换的转换,是现代农业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个“发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