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点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点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出版概论

§1.1 出版活动

一、“出版”的概念(P2-3)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活动。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一般只反映了印刷,有时候也兼及发行,但有关编辑的内容,往往不在其中)。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两次使用了“出版”这个词)。

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专业用语: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我国和西方国家关于出版的定义,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公之于众”,我国则强调编辑、复制、发行三个要素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西方的定义有提及编辑的,也有把编辑包含在选择或制作中的,我国的“出版”定义中则明确包括“编辑”。

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是:作为社会化的出版活动,还必须由社会认可的、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或单位来完成。)

二、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4)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它是作品复制和发行的前提。复制是指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货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某种方式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作为一个完整的出版活动,三者缺一不可。(未经编辑的作品可以复制,也可以流传,但这些活动不是出版活动。对作品进行编辑,如果不进行复制和发行,也不是出版活动。没有经过编辑、复制的作品,可以公之于众,但不是出版活动。)

我们可以说出版是一种“公之于众”的形式,但不能锁所有的“公之于众”都是出版。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微信出版(包含了出版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P5)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是指那些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现的作品。

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等。但对这类作品进行描绘或拍摄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成为出版的前提。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

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

从根本上说,出版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其二,出版活动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给出版活动设定了活动舞台和生存条件。)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出版活动;只有当社会经济有充分发展时,才会造就巨大的出版物市场。出版物在一般情况下属于发展资料,某些较特殊的出版物兼属享受资料。)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出版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从属于社会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息息相关。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出版活动的水平也高,反之亦然。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现实的文化需求所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出版活动在不同国家的发展之所以会出现巨大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文化资源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我国出版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各行各业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气象,在促进社会观念的变革和更新,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努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培植思想信念。(我国各种出版物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武器。我国出版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宣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宣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大力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版活动对经济发展的最大影响,就是通过出版物来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使广大劳动者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许多科技读物在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P11)

(1)增进文化积累;(2)推进文化创新;(不仅是出版单位重要的生存、发展条件,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3)优化文化选择;(4)促进文化交流。

§1.2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P14)

我国的出版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并完成由此规定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在。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这一指导思路是出版工作者从事出版活动的行动指南。

我国的出版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P15-23)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

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用)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5.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6.坚持质量第一

7. 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记忆方法: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多样、改革创新)

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要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就是从根本上为人民服务。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必要条件。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客观反映。

【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空洞说教。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

那些在出版活动中犯了方向性错误以致受到各种处罚甚至停业整顿的单位,几乎都是程度不同地违反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质量第一,这是有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决定的,也是我国出版工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必然选择。

如何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符合出版规律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促进出版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P21)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具体任务包括: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出版工作神圣的政治职责和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出版工作要努力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包括两部分:A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B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如何满足基本文化需求?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

§1.3 出版物(P28)

出版活动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出版物实现。

出版物必须是某种精神文化的成果。但是,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都可以成为出版物。(原因是:出版物是精神文化成果中经过编辑加工、复制到某种物质载体上、通过发行而得以在社会上传播的作品。)

一、出版物的要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出版物的种类:

(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的分类

有五大类: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互联网出版物和手机出版物,这些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的出版物还不具备独立构成一类出版物的条件。

(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

(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按照出版物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可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等;按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P31)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精神生产过程生产出版物的内容,物质生产过程把精神生产劳动的成果复制到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出版物的物质形式。

内容的生产和形式的生产既分离又统一,是出版物生产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现象。

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体现为出版物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产业属性。

意识形态属性是出版物的特有属性,产业属性是出版物的一般商品属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一般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通常都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

(一本荒诞、淫秽的图书同样具有使用价值,但是这种使用价值具有负面社会效用。)

不能把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否则导致“只要有人购买的出版物就都是好出版物”的结论。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

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经营性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4 出版资源(P36)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

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物质资源由生产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二、出版资源的特点(P37)

出版资源中的物质资源与其他企业的物质资源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出版资源中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出版业的重点开发对象。

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上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出版人才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一个出版单位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是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是消耗型资源,而是再生型资源】

人们要担心的不是它会不会有朝一日枯竭,而是如何才能防止因无序开发而造成的信息泛滥和污染。

信息资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信息,包括与出版机构的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科学创作成果与已经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包括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还包括文化市场的需求信息等。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P38)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六种):

1.紧跟社会的发展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

3.及时更新已有成果 4.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1.着力于深度开发 2.重视调查研究 3.强化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提高使用价值(随着出版物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争夺出版物市场的焦点已经越来越集中到出版物的质量上来。)

(三)信息资源的维护(P42)如何做?

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化时代,将已有的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并以数字化手段进行集成管理,是维护、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2.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已有信息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3.实现专业化管理

4.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对那些即将升值和贬值的资源提出预警,对那些可能造成出版单位危机或者已经造成了危机的资源采取应急措施。)

§1.5 我国出版业(P45)

出版体系的构成往往具有国情特色。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

我国出版业是从事社会主义出版活动的社会行业。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我国出版业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安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是一种文化产业,具有产业经济的属性)

3.富有文化创意价值

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1980年开始,作为事业单位的出版单位几乎全部采用企业管理方式。出版单位分为公益性出版单位和经营性出版单位。

国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发展公益性出版单位;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发展经营性出版产业。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从出版环节上看,主要由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和科研单位等构成。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2.制作单位: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

3.印刷复制单位: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4.发行单位: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5.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从产业链来划分,主要由图书出版行业、报纸出版行业、期刊出版行业、音像制品出版行业、电子出版物出版行业、数字出版行业等构成。

·出版业的现状:①书业和报业规模较大;②期刊业、音像制品与电子出版业规模较小;③数字出版业起步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

二、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P48)

我国出版业已进入了规模和速度空前提高、产业格局空前调整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正在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完善出版管理体制;

A.推动党政部门与所属出版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B.创新网络出版管理体制,规范出版物内容网络传播。C.建立两个消息相统一的评价体系。D.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E.加大著作权保护力度。F.优化出版市场管理秩序。

2.增强出版单位发展活力;

A.深化公益性出版单位改革,继续推进出版单位体制改革。

B.探索国有出版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经批准允许有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出版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C.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传媒与新兴出版传媒融合发展。

D.推动传统出版业兼并重组。

3.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

4.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

5.提高出版开放水平。

(二)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P51)

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业态;

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出版业态;

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5.发展印刷复制业;

6. 发展出版流通业。(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特征的大型现代出版流通组织建设。)

三、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P53)

(一)台湾地区出版业:

成规模的出版活动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末。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有12000家图书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4.3万多种。出版机构多数为民营,主要集中在北部。拥有较为成熟的书刊发行渠道,连锁书业发达,诚品、金石堂是最重要的量大连锁书店体系。网上书店以博客来网络书店独大,金石堂网络书店次之。

图书批发公司称中盘商。最大书展:1987年,台北国际书展。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1、2月份。

(二)香港出版业: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有500多家图书出版社,2013年出版新书5000多种。香港既是一个中文出版物市场,也是一个英文出版物市场。出版物发行机构不仅经营本地出版物,也从事进出口业务。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印刷中心之一。

“二楼书店”创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具文化特色。

香港书展:每年一次,7月。

(三)澳门出版业:发展较慢,未能形成有影响的“产业”。报业较为突出,图书、期刊发展水平较低。包括政府、民间团体及私人主办的三中性质的出版机构,其中政府

公营出版机构占最重要位置,其次是民间团体的出版机构,个人的出版机构

比较少。图书的主要购买者是各类图书馆。

§1.6 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P56)

一、美国出版业

两大发展时期:南北战争以后;二战以后。出版中心是纽约、波士顿和费城。

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业和出版市场。2013年,报纸超越图书成为美国出版业中最大门类。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一般只要在企业所在州、郡或市登记后即可成立出版社、书店等。

全美约有6万家出版机构。

美国的图书发行中间环节包括出版社的发行公司、发行代理商、独立销售代表、批发商和馆配商等。图书零售环节包括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库存书经销商、专门书店以及附设于药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的售书处等。

数字出版带来的冲击,使得美国的书店销售量自2005年以来基本处于维持状态,2013年电子书总销售额为142亿美元,占美国出版业市场总额的21%。

二、英国出版业

始于15世纪70年代,以1476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开设第一家印刷所为标志。

英国的印刷水平和规模长期落后于欧洲大陆。

到19世纪,形成一个鲜明特色:图书出口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有5万多家出版社(90%为中小型出版社),大型出版社主要为跨国传媒公司。小型出版社和行业巨头两极分化严重。

图书出版是最大的门类。报纸占整个出版业销售总额的最大比例。

图书发行体系一般涵盖发行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零售终端多样,主要有连锁店、独立书店、超市、图书俱乐部、网络书店等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对外资进入英国出版业没有限制。是少数几个对印刷出版物免征增值税的国家之一,但电子和音像制品需缴纳17.5%的增值税。

三、法国出版业(P58)

从19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全国有3600家出版机构。中心在巴黎和里昂。1982年起,全国实行统一书价制。期刊业是最大的出版门类。图书发行分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两种。政府设有“图书文化基金”,用于促进图书出口和资助翻译法国图书事业。对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征收7%、4%和33.33%的增值税。

四、德国出版业(P60)

15世纪四五十年代,约翰·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1650年开始,莱比锡成为德国

的文化中心,成为最重要的出版基地。

16世纪初,宗教改革促进德国出版业的发展,新教徒和新教著作在出版业中占主导地位。

1990年德国统一后,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出版大国。

德国对图书出版实行扶持政策。税率7%。实行统一定价制度,《统一定价法》2002年10月1日生效。

图书销售所占比例最大。发行渠道方面,一般经过两个环节:中间商、零售商。中间商有三类:订单中心、出版社配送代理和综合性中间商(图书即时供货商)。

五、日本出版业(P62)

大约公元七八世纪,日本的书籍出版才真正出现。

17世纪中期,日本民间出版业真正形成,主要集中在京都、大阪和江户。报纸出版是日本出版业最大的出版门类。期刊(尤其是漫画期刊和周刊)第二,第三为图书出版。

有3800家出版商,80%在东京。

§1.7 出版学概述(P64)

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其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性。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学科内容:(P66)

(一)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出版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关系,即其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出版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后者对前者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重点是明确出版活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其在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

(二)出版物

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成果,集中体现了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三)出版业出版业是出版学研究的主体。

1.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出版业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体制机制运转,形成既与其他行业具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体制机制。

3.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出版业的结构既包括出版业内部结构也包括出版业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产业集中度等市场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中的的编辑、复制、发行这三大行业结构是出版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

(四)出版物市场对出版物市场的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重点在于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出版物市场与经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五)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研究出版人才队伍在人才结构和知识、技能更新上的特殊要求

(六)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

(七)出版企业经营管理

(八)中外出版历史

四、出版学的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

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它们与出版学有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关

系。

五、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概况(P61)

(一)中国的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

有关古籍整理、图书管理、版本校勘的古籍:汉代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南宋郑樵的《校雠略》;“艺文志”、“经籍志”,是古代书目与图书出版的历史资料;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出版学研究资料。

20世纪初期,我国出现了专门研究图书和出版活动的刊物《图书月报》《出版周刊》《出版月刊》等。同时,有一些著名的出版家(张元济、邹韬奋)、文学家(鲁迅、巴金)、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经常总结自己编辑书刊的经验,发表关于做好出版工作的意见和主张。

最早使用“出版学”这个词的中国人是【杨家骆】。(1931年《图书年鉴》)

正式提出要把有关出版活动的理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研讨会上提出。

(二)外国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英)约翰·弥尔顿1644年发表《论出版自由》,对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并晨给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著名檄文。

真正把有关出版活动的理论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在英国也是比较晚的事情。

(英)斯坦利·昂温《出版实况》(“出版圣经”,被日本改名为《出版概论》,1926年出版)日本和韩国都是较早提出要建立出版学的国家。

(美)小赫伯特S·贝利《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1970年问世,在美国较有影响。

六、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P72)

1、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时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

2、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使

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够在持续、正规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3、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在出版工作岗位上不断成长。

第二章编辑概论

§2.1 编辑与编辑工作(P76)最早出现的编辑活动是书籍编辑活动。

一、“编辑”的概念

①【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②指称从事编辑活动的职业、岗位、人员。③这类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日常生活中的编辑活动不是专业性的编辑活动,是专业性编辑活动的普及和延伸,泛指一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P77)原因:

(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出版工作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主要是通过编辑工作来实现的。);

(2)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出版单位竞争力的提高在根本上取决于编辑工作的持续努力和不断创新)。

导社会的意识形态特性;

思想性:保证对消费者和社会产生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避免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

科学性:保证出版物合乎科学;

创造性:编辑创造与其他精神文化创造的不同之处:既包含编辑人员独自的创新,又存在一定的依附性(依附于作品和消费者);

选择性:出于价值和市场判断;编辑工作离不开对作品的选择。编辑人员设计、组织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社会精神文化成果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选择的过程。

加工性:(为了完善原作,不是另外创作一部新的作品);

中介性:两个过程两个中介:

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是联系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的中介;在出版物的生

产和消费过程中,是联系作者与消费者的中介。

四、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P88)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A.协调大型出版物的出版;B.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

保证出版物生产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C.对出版资源的开发进

行设计,对出版物形式的整体设计,对出版物生产、市场营销

的策划和组织。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对作品扶正祛邪、择优汰劣,从而对于社会的文化传承产

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编辑的立场、观点和判断力,在文化

传播的引导中会产生重大作用。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①及时与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的创作角度;

②了解创作进度,分析创作情况,配合作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③作品完成后,编辑要进行认真的审读;

④编辑还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⑤通过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的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优化作用(优化产品结构)。

§2.2 编辑人员(P85)

编辑人员是出版工作的骨干力量。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作品的助产士、善识千里马的伯乐、为人做嫁衣的无名英雄。

一、对编辑人员的能力:政治认知、策划、语言文字、社会活动、判断、信息感知、审美能力政治认知能力:政治敏感性、头脑清醒、熟悉法律法规

策划能力:创新意识、调研归纳、熟悉业务、了解市场。

编辑策划以选题策划为主,也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

策划能力强弱,取决于:

①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②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③是否熟悉出版实

务,懂得经济核算;④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语言文字能力: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质量和前景。

表现在:①规范能力②加工能力③写作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沟通、协调、组织、合作

判断能力:学识、经验、能力、水平的综合体现。(例子:陈登科的《活人塘》被退稿后,赵树理发现后起死回生。说明编辑判断能力的重要性。)

信息感知能力:具有必要的信息观念,并能及时把握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精细的分析

和利用。

审美能力:认识美、评价美、鉴赏美

二、编辑人员的责任:

1.政治责任:阵地意识、主流文化价值观

2.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两个“是否”:编辑人员编辑一种出版物,都要考虑到它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是否有益于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

3.把关责任:A.把好方向关(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B.保密关、C.质量关(出版物的质量表现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4.宣传引导责任:正确引导社会的阅读热点、引导读者的欣赏和审美趣味

三、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P97)

出版实践中的“读者”一词,泛指各类出版社的消费者。

(一)编辑的作者工作:作者工作对于开发作者资源和提高出版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编

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A.发现作者、

B.选择作者、

C.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

D.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

E.为作者

服务、F.维护作者权益(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权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二)编辑的读者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主要内容:A.进行读者调查、B.为读者服务、C.处理读者来信

编辑与读者的关系:读者是编辑的服务对象

§2.3 编辑学研究(P97)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编辑工作的学问。本节中讲的编辑学,是关于出版工作中有关编辑活动规律的学问,即研究出版工作中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从中国开始的。(美国《克利夫兰旗帜日报》1990年8月26日的一篇报道中,作者说到:“我想向我的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编辑学。”

1949年,【李次民】所著《编辑学》,是世界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编辑学主要是在总结和概括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98)相关学科有:出版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