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最新整理)

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最新整理)

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最新整理)
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最新整理)

正文

1平江路历史街区

1.1历史街区的概念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即“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我国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概念的:“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此,历史街区一般指在古城镇中, 历史遗迹较集中,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它可以由一条街或几条街所组成。

1.2平江路历史街区

1.2.1平江路历史街区简介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是1606米,两侧的横街窄巷很多,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1.2.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现状

至今仍保持着河路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座—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等,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迹

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2.1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历史街区需要保护和发展,但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都急需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财政,这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要求比较高,经济实力不强的城市往往难以维系。国家虽然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但相对于大量的历史街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旅游业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欧洲很多国家的老城往往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我国丽江既无工业也没有其它产业,整个城市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旅游业之上。从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就有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历史街区必须经过保护和开发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在一些有条件的历史街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历史街区的特色,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

2.2平江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条件

221优势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 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与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商业街观前街一巷之隔.;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集中在其周围,平江路的区位优势在苏州是很有潜力的旅游区

2丰富的旅游资源: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座—耦园,省级文物古迹100多处,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省级文物古迹100多处,历史建筑16.7万㎡。城墙,河道,桥梁,街巷,会馆,寺庙,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等历史文化遗存类型丰富且为数众多

3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旅游业发展,各旅游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各个旅游城市纷纷制定政策,增强城市旅游的实力。而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旅游的主题日益受到重视,以参观历史古迹、民俗民风为主的文化旅游在城市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多,这为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2.2劣势条件

1构建筑物保存完好程度低,历史风貌受到严重威胁:许多老建筑经过多次翻修已失去了原貌,街区内掺杂着不少质量很差的非传统风貌的永久或半永久建筑,许多传统风貌和建筑已失。

2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得原有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人口的急剧增长更加剧了居住环境的恶化,为数不少的老房屋危险残破,住宅的乱修乱建况严重。

2.3平江路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2.3.1正面影响

1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方式,因此在旅游消费中文化需求是主要的。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据报道,我国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文化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突出表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强调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平江路历史街区保留了传统的风貌和大量的历史遗迹,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需求,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历史街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纷纷把注意力转向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2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平江路历史街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面貌以及居住条件都不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许多年轻人已经搬到了新城区,以满足其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大量的中老年人以及怀旧人士依旧希望生活在传统的历史街区内,但他们也迫切要求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如供水、供电、排水、道路修整等市政基础设施,希望增加服务设施,提高生活质量。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方法之一。对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开发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部分地满足当地人现代生活的需要。此外,发展旅游业也能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一的经济收入,会得到部分居民的支持。

2.3.2负面影响

1对历史遗迹的影响:旅游者在历史街区内的踩踏、触摸,产生的生活垃圾,

以及汽车等排放的有害气体都会对历史遗迹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时科学地确定环境承载力,将旅游者的数量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通过采取对旅游者数量的控制和旅游者行为的限制,以保证历史遗迹完好,并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体验。

2对区内传统风貌的影响: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成功后,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而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会使原本清洁宁静的环境变得脏乱噪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破坏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

3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旅游者与当地人往往处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之中。旅游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当地人们的价值观、个人行为、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语言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平江路淳朴的民风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将受到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建议

3.1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思路

3.1.1确保总体格局不变,延续历史景观文脉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平江路主要的历史建筑、街巷格局、空间形态、重要标志物、景观画面等,要在渐进性小规模整治中最大限度地予以保留。恢复一部分有重要历史、文化或纪念价值的古建筑、院落和景观。保存整体的环境风貌,包括建筑物、道路、街巷、桥梁、牌坊、河道,寺观等构成环境风貌的各个因素。

3.1.2降低居住人口密度,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采取措施鼓励平江路历史街区的部分居民外迁,适当降低街区总体居住密度,整治现有街道两侧和巷内的违章设施,保持并延续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原有社会结构和居住文化。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保存最为完整、最有特色的地区,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功能,促进经济的繁荣。

3.1.3实现以旅游为主的多功能置换

对以居住为主的平江路历史街区进行以旅游功能为主的餐饮、旅馆、商业、办公、居住等多功能置换,平衡土地成本、缓解保护压力,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符合历史街区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历史街区协调发展。

3.2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方案

3.2.1建筑整治

根据平江路历史街区内的建筑物的价值,完好程度和整治方法可分为三种: 1.原状保护。针对文物及其它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可以通过“修旧如旧”方式依原样进行修缮或复建;复建只适用于重点保护对象上。

2.改进。一是针对单体建筑价值一般、仅要求保护其整体环境的建筑群,在保证其建筑外部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可以对其内部构造进行一定的改造,以适应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二是针对不符合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建筑,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或通过设置过渡带、隔离带,使之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3.更新。针对严重破坏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无法通过“改进”方式掩盖的,或保存价值不大又濒临灭亡的建筑,拆除原有建筑,在原址上采取以下几种办法进行“更新”: (1)建设外立面与历史街区相称的现代建筑; (2)建设历史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3)变更为绿化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更新的建筑应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同时,新建建筑与历史街区整体环境应有良好的协调和过渡。

3.2.2历史文化保护

1.物化。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名人轶事、故事传说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运用立碑、著书、彩绘、雕塑、拍照、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进行物化,同时注意保存带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品,便于进一步真实形象的展示说明。

2.口头传播。通过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居民口述或导游的讲解也可以为游人展示过去存在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3.建设文化风俗陈列馆。依托平江路历史街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严整的街坊里弄,修建表现特定文化内涵的主题性生态博物馆或陈列馆。

4.表演。尽管这种方式可能会牺牲一些真实性但如果运用恰当,不失为一种现实生活中难以寻觅无形文化的有效展示方式。

3.3.3基础设施改造与环境整治

1.电力电讯线路治理:将平江路历史街区及周边地段的电力电讯线路的明线埋入地下,改变零乱的街道市容。

2.道路交通整治:保存平江路现有胡同和街巷肌理,文物保护区和核心保护区的道路宽度保持不变,为安全起见个别拐角处加以适当处理;风貌协调区道路宽度可适当增加。重要街巷由水泥路面改为青石板路或砖铺路。

3.环境整治: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街区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生活其中的多数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永续利用并不是原有功能的消极延续,而是要改善街区的生活环境.提高街区的生活质量。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开发决不能以牺牲街区物质生活环境和居民的社会利益为代价。

3.3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保障措施

3.3.1开发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专业难度大,成本高昂,社会意义重大,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保护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来衡量,这些原因决定了平江路历史街区的开发必须建立由政府主导调控、符合市场规律、符合历史街区科学性开发保护的运作机制,对各种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并通过与各方的协商合作,寻求利益的共同点,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政府的具体指导、监督、管理下,应该鼓励社会其他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建立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政府决策智囊团,包括利用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技术优势,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部门、省内重要旅游企业等参与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3.3.2资金筹措与利益分配多元化

平江路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投资渠道常见的有四种:(1)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投资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当然,国家也有关于历史名城保护的专项基金,如有条件,可以尝试申请。(2)向开发商筹资:如通过土地使用权或房屋经营权出让、政策优惠等换取一部分开发商的投资资金。(3)通过向所有公、私房建筑所有人筹资:由政府出方案出办法、房屋拥有者自己投资整治。(4)历史街区内旅游收入的再投资:包括街区内部旅游景点的单项收费、开设的店铺或家庭旅馆的税收(部分含租金 )、停车场的收费等收入。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效益主要来自于历史街区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运转带来的经济效益、居住功能的延续和居住质量的提高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房屋建筑整治、环境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受益主体是政府、当地居民、开发商和旅游经营企业,以及所有受益于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的旅游者和市民。

(三)管理机制与经营方式现代化

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与经营,可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思路。管理机构由政府设立专门小组(委员会)承担,小组成员由政府各有关部门领导、企业代表、居民代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人员等按照一定比例构成,负责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旅游行业的发展,如街区内历史建筑、河道、基础设施的日常保护和完善,旅游商店、家庭旅馆、餐饮店及其他旅游经营商的监督管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开展,旅游景点开发、旅游示范点的设立和监督管理、提供导游服务等。实际经营交由各具体从业者自主经营。各经营主体均是旅游管理部门的附属成员,负责列席参加管理部门的有关全体会议,负责缴纳会费以便于统一宣传及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负责对管理部门的实质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有权对管理部门的部分职位任免权行使表决权。

(四)政策与法规保障完善化

平江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立法,应明确以下内容:划定历史街区的范围,确定基本的保护目标、保护意向、保护策略;明确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和监督机构及其相应职能;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经批准后从法律上承认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制定具体的管理条例,至少应涉及保护方法、管理措施、居民安置方法、房屋整治措施、腾空房屋的处置方法、商业经营性质和范围的限制、违反历史街区保护的行为及其后果等,并确定相应的信贷资助、补助政策、奖励政策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相关法规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保证法律的严肃性。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陈静学号:514113001875 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 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在

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 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最大风速19.8米/秒。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09米。夏季主导风向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东北、东风。地震基本烈度7度。无霜期237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1.2 地形地貌 南京的山川形成了南京地域的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成为先民生存的土壤,成为一代代风云人物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历来塑造南京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南京属江苏省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低山、丘陵和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4.5%,植被良好。低山、丘陵之间为河谷平原或滨湖平原,土地肥沃。江北六合境内多方山丘陵,孤立散布,山体较小,脉络不清,如金牛山、方山、灵岩山、平山等。江浦境内沿长江一线,东北一西南延伸着老山山脉,山体绵延。长江以南,宁镇山脉自镇江一带逶迤而来,在市区东侧分成三支:北支龙潭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南支汤山、青龙山、牛首山、祖堂山和云台山;南北两支分别围绕着市区北、南边缘西去,直至大江之滨。中支钟山屹立于市区东郊,其余脉从太平门附近延伸入城,自东向西有富贵山、九华山和鸡笼山,一直深入到市区中部。江宁南部苏皖交界处东西延伸着弧形的横山山脉。市境东南茅山山脉自北向南伸展,至句容、溧水两县交界处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东芦山、双尖山,至小茅山西与横山山脉相接;另一支往南经回峰山、芳山、小游山,至高淳县南部与自南向北伸人的天目山余脉大金山相连。 境内除高淳东部和六合北部小部分地区分属西太湖水系和淮河水系外,大部分地域均属四大水系: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湖一固城湖水系和滁河水系。 2 南京规划简史 2.1 东汉末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十七年(212),改秣陵为建业。这是南京大发展的起点。建安二十六年(221),其年始置丹阳郡,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南京老城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南京老城中,历史风貌区是“面”,历史街巷道路是“线”,历史建筑是“点”。为形成完整的老城历史风貌街区,在划定“面”与保护“点”的基础上,还需为历史街巷线性风貌保护提供有效对策。 关键词:历史街巷;线性风貌;评价体系;保护规划 Abstract: In the city of old Nanjing,the areas of historical landscape are“surfaces”,the historical streets are “lines”and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points”.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as an integrated landscape,not only the “surfaces”and the “points”need to be defined and protected,but also effective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linear historical landscape need to be considered. Keywords: historical streets;linear landscape;evalu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南京城的历史底蕴直观地体现在它的地名上。老城中很多道路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反应着不同的历史城市格局。道路网是城市的骨架,街巷网是城市的筋脉,南京老城骨架仍在,然而筋脉的良好运作却急需线性风貌的保护规划。 一、划定名录范围 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专家及调研小组共同制定的《南京历史街巷名录》,在2012年曾经收录了133条南京老城区的历史街区。其中历史地段内的历史街巷共计91条[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9版)》中4.3.3条老城道路街巷格局的保护 ]。后经包括笔者在内的多人调研小组多次实地调研,查阅历史文献,对比最新城市建设状况,对名录进行增删调整,于2013年制定出新的名录表,一共有165条街巷道路需纳入受保护范围,其中115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内,50条位于历史地段以外。本次研究主要以老城历史地段以外的历史街巷道路为研究对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名录确立后,需建立一个便于将历史价值分类分级,量化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原理及方法主要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类、分级和

(完整word版)浅谈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正文 1平江路历史街区 1.1历史街区的概念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中首次提到“历史街区”的概念即“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我国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概念的:“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因此,历史街区一般指在古城镇中, 历史遗迹较集中,且完整地保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它可以由一条街或几条街所组成。 1.2平江路历史街区 1.2.1平江路历史街区简介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是1606米,两侧的横街窄巷很多,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 1.2.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现状 至今仍保持着河路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座—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等,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迹 2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 2.1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历史街区需要保护和发展,但无论是保护还是发展都急需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财政,这对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要求比较高,经济实力不强的城市往往难以维系。国家虽然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项资金,但相对于大量的历史街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旅游业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欧洲很多国家的老城往往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我国丽江既无工业也没有其它产业,整个城市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旅游业之上。从此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就有了足够的资金保证。历史街区必须经过保护和开发才能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在一些有条件的历史街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历史街区的特色,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南京古城城市形成与发展 蒋涵2012013157 地理科学 摘要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古城形成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南京古城区域文化格局发展 一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 1 、吴、东晋古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 古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古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古城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 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 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群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 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再环以广阔的外廓。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3 、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 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本文从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分析入手,结合以往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案例总结其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开发利用思路。 1引言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副立体的城市历史文化图册,真实记录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它体现了不同时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经历千百年时光淘洗而形成的会呼吸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中逐渐越来越倾向到古老的街区,体会其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气息。大量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开始被开辟为旅游景点。如成都锦里、北京的菊儿胡同等。 但完全出于經济目的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使得部分具有代表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或是被破坏消失,或是被不合理的扭曲。因此,如何在兼顾市场变化的同时,以保护其原真性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2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问题 2.1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居民特征、历史事件的发生等,在实际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逐渐形成了符合其生活要素的几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衔区、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往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为主,并伴以相应的,诸如:商店、餐馆、学校、宗教等生活公共设施。因其功能立足于居民生活自然形成的,所以在格局上体现出占地广、规模大;建筑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另外因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其家族观念、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以可以体现出较为完整的社会演变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保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此类历史街区也因其规模庞大、文物历史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剖析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思路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副立体的城市历史文化图册,真实记录了一个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它体现了不同时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是经历千百年时光淘洗而形成的会呼吸的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中逐渐越来越倾向到古老的街区,体会其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气息。大量的居住型历史街区开始被开辟为旅游景点。如成都锦里、北京的菊儿胡同等。 但完全出于經济目的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使得部分具有代表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历史或是被破坏消失,或是被不合理的扭曲。因此,如何在兼顾市场变化的同时,以保护其原真性为前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2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征及旅游开发问题 2.1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体来说,根据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居民特征、历史事件的发生等,在实际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逐渐形成了符合其生活要素的几种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居住型历史文化衔区、文化型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型历史文化街区。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历史上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这类街区基于居民生活功能的实现而逐渐形成的。往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为主,并伴以相应的,诸如:商店、餐馆、学校、宗教等生活公共设施。因其功能立足于居民生活自然形成的,所以在格局上体现出占地广、规模大;建筑风格上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实用性等特征。另外因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其家族观念、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所以可以体现出较为完整的社会演变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保留历史遗存较为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但此类历史街区也因其规模庞大、文物历史价值难以界定,在保护和旅游开发上一直存在着争议。 2.2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使旅游开发陷入困境。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产权归属相当复杂,其管辖关系涉及到多个政府或行业机构。大致有:私产、公产、单位自管产三种类型。其中私产的构成十分复杂,分为经租房、标准租私房和房改房三种特殊类型,经租房、标准私租房的房主拥有产权,但很多却无力要求租户腾退房屋,没有实际使用权。在实际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如果不能界定其产权所属,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导致旅游开发无法正常进行。 (二)建筑的居住用盲目修建影响审美价值。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居民的居住便利。多数传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

关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 摘要:南京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历史文化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我通过分析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研究现状分析 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 南京是一座有着近2500 年建城史的文化古都。春秋时期的“冶城”和“越城”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垣。公元前333 年,楚国建金陵邑,南京“石城”之名,便渊源于此。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定都建业,此后的东晋、宋、齐、梁、陈共六朝先后定都于此,故南京又名“六朝古都”。建康在隋灭陈后全部平毁,至今其确切的城址仍然是一个谜。南唐烈祖李异于公元914年重建金陵城,并作为南唐的首都。金陵城“跨水立城,周围25里,凡八门” ,四至约在今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西门,成为明南京城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依据“高筑墙、广积粮”的思路,依北斗七星筑南京城墙,历时21年告竣,筑有四重城墙,即外郭、内城、皇城、宫城,其中宫城和皇城依据礼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成为北京宫殿的范本。明南京的城市建设,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清代改江宁府,驻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诸多名胜古迹毁于战火。清军攻克江宁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民国定都南京后 ,开始了首都计划,修筑中山大道等通街大道,兴建了数量可观的民族形式和其他标志性建筑。今天的南京城源于江防要塞,复兴于南唐(公元914年),盛于明初(1368),又颓于太平天国(1853—1864),再兴于清末南京正式开埠至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多有破坏。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进行了一些新、复建工程。此后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近代建筑往昔繁华景像也一去不复返。经历了三次重要城址变迁和多次战火洗礼,成为由多重历史沉积构成的城市。 2、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现状

(完整word版)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朱东国谢炳庚李晓青傅丽华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需求的增加,历史文化街区所面临的保护与开发的冲突日趋激烈。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手段。它不仅能够充实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而且可以改善街区环境、增强保护力度,更可以发挥街区历史、教育、美学等功能,实现其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当前,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集中在保护和规划上,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深入探讨对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原则及对策。 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内涵及开发的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能显示一定历史阶段的传统风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地方特色的街区,其主要特征是:有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及传统建筑群为主体构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地段或区域的传统物质环境,即原有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建筑风貌等保存较完整; 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1] 作为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的一个中间层次,历史文化街区不仅留存了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连片建筑群体和历史信息,而且居民社会生活及习俗已成为其历史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2] 从旅游产品供给者的角度来说,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借助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开发、维护、管理旅游景点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综合需要的服务。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开发的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挖掘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通过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来展现街区异质的街巷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地方传统风格及浓郁的民俗风情,充分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二是带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旅游产品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旅游设施、旅游景观、旅游商品等的开发和建设,带动交通、邮电、建筑、娱乐、餐饮、住宿、农副产品加工、工艺品制作、商贸等行业及部门的发展,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经济价值的实现。三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旅游产品是以服务为主体的无形产品,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招收当地居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解决部分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定位与开发原则 (一)产品定位 从营销理论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定位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特点,确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方位,促使消费者树立选购产品的稳固印象的策略。旅游产品定位是确立旅游产品开发主题和开发重点的依据,对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的形成具有总领性和指导性。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的定位应在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主题、文脉特质、游客需求、区域协作等因素的基础上加以确立的。[3] 古城湘潭有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城正街是其中的代表。湘潭城正街过去叫湘潭县城区宣化街,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_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从传统街区空间到现代居住小区探究 ——以南京荷花塘历史街区改造为案 王 桉 (南京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街道伴随城市的形成而产生,它不仅负载着交通的功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室外交往活动空间的公共场所,街道也是多种社会活动的载体,随着社会模式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街道形式因为不适应新的机动交通方式而被改造,萎缩成为纯粹的交通空间,失去了原有活力。本文试图从传统街道空间的功能与构成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吸取街道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当中,力图重塑多样性的生活化居住街道。[关键词]街道;空间场所;非线形;居住小区;居住街区 作者简介:王 桉(1986-),女,江苏宿迁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研究。 一、引言 相对于城市规划而言,街道属于“线形”的范畴,然而,就其功用性而言,街道则是“非线形”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街道是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通过街道,人们不仅可以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甚而,街道会具备广场的功能而成为集会的场所。然而,近两百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历史街区中街道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主义规划理论中纯粹的交通路网所取代,街道中供人停留,娱乐,交往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少,街道沦为相互间的交通枢纽。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者们也以理性主义为原则,将各种功能元素进行完全的划分,空间秩序井然,功能明确,但小区确也因此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活力。 二、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分析 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人们可以在这里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在居民的传统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 (一)“街道”概念的确定 克利夫?芒福汀曾经为“路”下过定义:“路—一度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的行为,它是联系各地的一种通用路线,使用者是马匹,步行者和车辆”。该定义强调了路作为“线”的含义,着重于两地之间的线形的运动。街道,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到线形分割的作用,自然也具备该特性,然而,街道的特性更在于—具备一定宽度的小巷,它是相邻房屋间的线性的表面,其上有各种运动的发生,对于宽度所显现出来的特性,又从另一方面强调了街道的“非线形”的含义,街道作为两列相邻建筑之间的闭合的三维的表面,不仅只是通道,它有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地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多种活动的载体。 (二)街道的功能 现代主义运动的支持者总是把交通运输的功能性需要提到一个高度上,因而导致了对于街道和街道建筑的忽视。一条街道不可能容纳高速移动的交通,但这并不意味着街道就没有用,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所指出的,“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人们在城市的生活中,交通运输仅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和方式,道路的细分虽然使“行人再也不会碰到高速的车辆”但,人们的生活不仅限于此。 要激励人们对于的积极性,不仅要重视满足现有的需要层次,还要为满足更高层次需求提供条件,这样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使人们的行为持续发展。人们通过对空间形态的把握,知晓自己身在何处从而获得安全感,通过对环境特征的认知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街道不只是为单个家庭也为群体服务的公共场所,作为一个为群体提供服务的空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所满足的是人们对于自我精神上的某种需求。 (三)街道的形式 不考虑街道是一条通往其它地方的公共区域,它也是有着确定的边界线的,它是一个周边以成群的住房所包围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扩大成为集合地或广场。在任何时候,街道既是道路,又是场所。 (1)建筑与街道的紧密共生 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的生存能力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在欧洲的许多传统城镇中,街道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活动的场所,是一个外部的“起居室”,这种空间所具有的“内向性“赋予人们强烈的保护感和归属感,日本当代的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曾经在《街道的美学》中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分析,(图1)将意大利的街道地图进行黑白反转,结果,会发现街道与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不明确的空间,因此即使把这幅地图黑白反转并列来看,作为地图来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就表明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

历史旧街区论文旅游开发论文

历史旧街区论文旅游开发论文 历史旧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浅谈 摘要:本文阐述了历史街区保护的概念,对荆州三义街的保护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荆州三义街进行循序渐近式保护的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在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商业和旅游开发。 关键词:历史街区荆州三义街居住性街区居民参与循序渐近式改造 一、历史旧街区的概念 历史旧街区是城市发展中幸存下来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要有真实的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物质实体);要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即该地段的风貌是统一的、并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要有一定的规模,在视野所及的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以及真实生活的存在”(建设部,1997)。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一提起老街,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不仅仅是那一幢幢老房子,更多的是对旧时那种生活场景的回忆:街道上充满着各种叫卖的吆喝声,逢年过节街坊邻居走亲访友互相串门的热闹情景。由此可知,历史街区,首先是有一定规模的片区,并有完整的历史景观风貌。其次,历史街区保存着真实的历史信息,甚至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历史街区保存的是活的文化,活的生活场景,活的历史记

忆,这才是历史街区和一般的文物建筑最大的区别。 二、荆州三义街现状 荆州古城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但保存比较完好的只剩下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城内大部分建筑都已经被拆除重建,只有极少数的街区被保留下来,三义街就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三义街紧邻大北门,历史上大北门是城北的主要通道,去京师都是经由此门的三义街曾经是城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非常繁荣。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北门片区的经济地位逐渐被城市交通更为便利的区块所取代。目前三义街街面建筑局部保存比较好,基本能够体现出荆楚地区的民居建筑特点,但许多私自加建的建筑质量比较差,而且采用的质量很差的现代建筑材料,和街区整体环境很不协调,破坏了街区风貌的统一。当地居民老年人比重很大,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居民对建筑改造意愿比较强烈,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改善现在的居住条件。一部分居民有搬迁的意向,但大多数居民还是比较留恋这里的老街。荆州市2009年开始启动三义街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并在2010年4月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国家投资项目。 三、保护更新的模式比较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实践比较多,大概有几种比较明显的模式。每种模式都各有其适用的情况,现简单分析如下。 1、商业开发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商业开发是目前历史街区保护一种比较流行的模式,商业开发提

南京历史沿革

?南京城市历史沿革 ? ?2006年03月21日来源: ? 根据最新考古证明,南京地区在30万年前就是人类聚居地;约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居民部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畔长干里,为南京建城之始,至今已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公元前333年,战国时期楚国在清凉山西的石头山上建金陵邑,由此南京又称金陵。 ? ? ? 吴越楚地图 ?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孙权迁都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尔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连续在此建都共272年,史称“六朝”。六朝是南京古代史上一个极盛时期,到南朝梁武帝时,人口总数超过一百万,成为当时江南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朝诗人谢眺描绘南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

建业城位于淮水北五里,北依鸡笼山(北极阁)和覆舟山(九华山),城周二十里十九步。中心为宫城,外为内城。城市格局为市南宫北,北面内城聚集了宫、仓城以及主要官署等,南面则分布市、手工作坊、居民闾里,为城市经济活动区。 ? ? 孙吴都建康图 ?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王朝,都城名建康。东晋都城大体沿用东吴建业旧城,并在内城外加筑篱栅式外郭城,至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又重新建成宫城。建康城以宫城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规划布局。 宋、齐、梁、陈四朝以建康为都,对都城随时因势作了一些改造,但城市整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 ? 东晋建康图

?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并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宫室,六朝都城300年繁华化作了荒烟蔓草。 ? ? ? ? 隋将州图 ? ? 公元914年,杨吴昇州刺史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皇帝李昪)“始城昇州”,公元937年,南唐正式定都此,改称“江宁府”,南京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近千年里它一直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唐都城摆脱了六朝建康城的框架,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区包入城内。该城前依聚宝山(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凭清凉山,规模宏大,周长达二十五里四十四步。城辟东门(大中桥)、南门(中华门)等。宫城位于今洪武路一带,为都城中心。南出宫门就是御街(中华路),这一南北走向线为都城之中轴线。南唐都城为后来宋元时期所沿用。 ?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城更新的速度也在 不断加快。老城的历史文化积淀、文物资源,造就了其独特的气质。如何解决好 更新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文化内涵,延续与展现老城特有 气质与韵味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历史 文化街区改造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法 1、前言 虽然在近些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在历史上却一直 未被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基于追求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旧的街道”则面 临被拆除和遗弃的尴尬境地。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街道的位置往往靠近市中心 商业区(CBD),因此改造的实际费用远高于拆除重建这些地区;另一方面则是 因为我们没有正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在价值,它的品质被我们忽视了。 2、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方法(Method) 历史街区的改造和保护,包含着一个矛盾体:改造是对持有环境的改变,这 种改变或多或少会对原有环境造成影响,而保护是力求保持原有风貌,尽力去克 制改变。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我们要以一种谨慎和妥善的态度去控制这种变化进程,在促进街区繁荣的同时保护街区的地方性特征。正如林奇所言:“为了现在及未来的需要二对历史遗迹的变化进行管理并并有效地加以利用,胜过对神圣过去的一 种僵化的尊敬。” 2.1挖掘和发扬街区历史文化 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归根到底是对街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街 区的文脉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通过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风貌 的共同作用和影响,逐渐形成的一种地域性较强的文明特质。例如表现出老上海 街坊邻里之间亲密关系的弄堂文化、再现老北京居民平日生活韵味的胡同和四合 院文化、展现四川人休闲、娱乐和社交的茶馆文化和巷子文化等。这种文明特质 的传承,主要是依靠街区历史建筑的表达和街区空间的展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 生活型展示。 2.2丰富和完善街区功能活动 为了使功能日益落后的历史街区在日益变化的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活力,需 要提高街区的地区竞争力。首先是通过街区内部环境的构建,增加其硬件吸引,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振兴街区内部使用功能,增加功能的有效性。史蒂文 在《历史街区的复兴》中指出,这些努力包括突出街区的历史性、改变建筑现有 的功能为旅游或居住活动服务,或改善街区的文化氛围等。同时,历史文化街区 的开发也需要注入新的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拉动内需。常见的做法 是以房产开发为主的引入购物、娱乐、休闲、住宿等消费产业,根据前期的消费 调查,来合理布功能配比,目前,国内历史街区的功能开发也有趋同的趋势,改 变这种趋同感的方法是增强街区地域性和文化性的打造,例如新天地的店面建筑 风格是以弄堂建筑为主,而城隍庙则以庙会文化为主,建筑与店面风格应突出与 庙会相关的文化体现。 2.3修复和改善街区空间环境 有了前期的历史文化挖掘,与后期的功能组织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 落实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街道和环境当中,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这些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