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四种典型模式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四种典型模式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四种典型模式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四种典型模式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的四种典型模式

2014年08月08日10:20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京)2013年17期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丛龙峰,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金杰,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

自戴维·乌尔里奇1997年在《Human Resource Champion》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简称HR-BP)的概念至今16年,这一概念已被企业界广泛使用,许多公司也都对HR-BP职能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但最近有一项全球性的调研显示,有53%的公司认为HR-BP在本公司的推行是不成功的,许多公司认为仅仅换个名字并不能代表HR转型的成功。

对于HR这一新近兴起的职能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学界莫衷一是,尚无统一的答案;另一方面,大量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企业,都在这方面进行着饶有新意的管理创新。许多迹象表明,在HR-BP领域,实践再次走在了理论的前面。

根据企业调研及理论研究,笔者试图对HR-BP这一正在发展的管理职能做出模式归纳。本文将其概括为四种典型模式:①初级BU-HR(BU指的是Business Unit,业务单元);②业务型HR-BP;③文化型HRBP;

④高级BU-HR。其中,①与④是从企业HR-BP的发展阶段、职能是否完善的角度来进行划分的,初级BU-HR 指的是缺少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专业中心支持的BP阶段,而高级BU-HR指的则是BP的成熟阶段;

②与③是从HR-BP的功能导向、管理作用的不同做出区分,业务型更强调HR-BP对经营需求的快速响应与支撑,更强调“事”的逻辑;而文化型更强调HR-BP对团队凝聚力的建设,更强调“人与组织”的逻辑。这四种分类也能概括企业发展BP职能时阶段与功能的各异。

这四种典型模式只是为了理解方便而进行的划分,在企业实践中经常出现几种模式的同时存在。例如,一家企业的HR-BP职能需要同时兼顾业务与文化,而且自身处于高级BU-HR阶段。

图1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HR-BP)的四种典型模式

一、初级BU-HR

HR-BP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HR管理职能自身不断发展的原因,也有非HR因素的环境原因,即经营决定管理,HR管理职能也随之而变。

这些非HR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敏捷制造、跨区域经营、跨国经营、本地化经营,以及互联网发展趋势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需求的多样化。这也符合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小批量定制”的整体商业趋势,类型多样化,同时需求变化迅速。因此,许多企业不得已从整齐划一的“正规军”转向包括多个“别动队”、“野战排”的组织结构,以此紧贴市场趋势。这被称为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战略业务单元),或是进行事业部制改造。这些BU灵活多变、发展迅速,需要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HR支持,统一的HR管理职能不再能满足需要,因此HR-BP成为了一种合适的选择。

另一方面,随着HR职能自身的发展,尤其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事务性的工作被科技替代,或是被外包出去,HR职能也必须发挥更多的战略功能,完成从服务型向战略型、从职能驱动向业务驱动、从同质化向定制化的转型。HR也需要成为Business Partner,由此HR-BP应运而生。许多企业将HR职能分散到各个BU,使HR从后台走向前台,以便贴近业务、了解业务,及时保证业务部门的要求。

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许多企业的实践误区在于,只是急着把HR职能拆分到各个BU,但并没有重视统一的服务支持接口的建设。因此,HR-BP更容易陷入琐碎的日常事务之中,只是一个普通的BU-HR,无法发挥战略作用。也就是说,企业根据服务业务部门的原则在BU内部设置了HR部门,以确保HR服务的灵活性,但是组织环境、管控模式等决定了,资源高度割裂、效率不高,整体实施效果不理想。这样的HR-BP只有“分”的逻辑,而没有“合”的效果,并非健全的HR-BP职能,我们称之为“初级BU-HR”。

实际上,一个健全的HR-BP职能,需要企业对自身的HR职能模块进行重新设计,将原有的HR角色一分为三,逐渐建立起三支柱结构:HR-BP、HRSSC(HR Shared Service Center,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以及HR COE(Center of Expertise,专家中心;也被一些企业、学者称为HRS,即HR Specialist,人力资源专家,或政策专家、HR研发组)。

同时,逐渐发育起三种功能:HR-BP的功能是贴近业务,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员工发展、能力培养,人才政策在业务单元的推行、落实,以及促进团队和谐、留住员工等等;COE是由公司内部在员工安置、员工发展、薪酬、组织绩效、员工关系和组织关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专业建议和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是真正的职能专家,有时这项功能又被称为“HR研发组”,负责HR最新工具的研发、最新HR市场信息报告的整理,为HR-BP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HRSSC的功能是在招聘、薪酬福利、费用报销、工资发放等基础工作方面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统一服务。

只有建立起这种组织环境,才能将HR-BP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主要时间用于挖掘内部客户需求,以扮演顾问和HR客户经理的角色,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

图2 人力资源转型的三支柱结构

从初级HR-BP到健全的HR-BP职能,摆脱了初级BU-HR的困难处境。许多公司可以选择先从HRSCC 模块入手,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借此在整个组织中建立起HR的通用流程、系统工具和效率标准,大幅度降低管理难度和费用。为此,企业需要在一段时间内,从“以人为主”的HR部门转变为强调“基于事件”的流程,使用最佳实践案例为事件管理提供参考,以期利用全新的方式提交人力资源流程和服务,以便利用技术的助力,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共享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整个公司的HR职能提供高效、高质量和成本最佳的HR共享服务。

而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通常又需要建立分层服务模式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这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网络自主服务,管理者和员工可以通过网页自助服务找到HR方面问题的答案,以及完成HR事务处理,基于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这一层通常可以处理66%的问题;第二层,HRSSC服务代表,接受过综合培训的服务代表将解决涉及领域较为宽泛的一般问题,他们通过电话、邮件进行问题处理,通常可以处理28%的问题;第三层,HRSSC专员,在这一层将由在特定HR领域掌握专业技能的HR专员负责处理,占到总数的5%;最后还有不到1%的工作量将向COE等职能专家求助。

同时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要使初级BU-HR发挥业务合作伙伴作用,除了要建立HRSSCC的后台支持系统之外,还要在管理机制方面给予保障。因为HR-BP服务于业务单元,最经常与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发生互动,甚至还是业务负责人招进来的,这样HR-BP本身的中立性就很难保证,甚至会成为业务部门领导的助理。长此以往,中立性和专业性都将消耗殆尽,只能作为无法发挥战略作用的初级BU-HR存在。

联想集团在最初推行HR-BP改革的时候,就犯过这方面的错误,后来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优化,在管理机制方面保障初级BU-HR能够转型为真正的HR-BP:首先,明确组织结构和汇报关系,比如编制、薪酬、考核都划归HR总部管理,而不是向业务领导汇报。其次,在地理位置分布上也做了精心设置,华东HR-BP 的总部在上海,而福建、江西、安徽、云贵等地虽然也有BP,但不在当地办公,而是集中在上海;这些HR-BP一起探讨管理问题,共同设计和推进重点项目,同时又会定期到区域现场办公、参加部门活动,在当地员工和总经理面前保持曝光率,以及通过运营例会和与业务负责人的定期会议来沟通信息;这样使得BP更加聚焦在HR专业领域创造价值。最后,提高招聘门槛,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HR从业经验,保证HR-BP的专业度与成熟度;如果年纪太轻的话,思维意识不独立,缺乏商业意识,也不懂得业务经营,不

具备和业务总经理对话的基础;此外,还要考察其能否从业务经营的角度考虑HR的价值;总之,对候选人的专业背景、敏感度、公正性都要进行严格的测评。联想集团的这些管理经验也值得其他企业参考。

二、业务型HR-BP

从初级BU-HR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HR-BP,不仅需要共享服务中心、专家中心的后台支持,还需要高管的认可,业务负责人的接纳,最重要的是,HR-BP必须站在业务合作伙伴的角色上,在理解业务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专业功能。这又分为两种导向:业务导向和文化导向,可以说,任何一个HR-BP都要同时兼顾两者,只是比重不同。

业务型HR-BP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人才供应链思维,同时兼顾战略与组织发展。业务型HR-BP的角色和职责通常包括:成为业务单元的战略合作伙伴,及时满足业务部门的用人需求;通过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执行业务战略;对专业领域如人才管理、人力规划、变革管理等提供支持;使用业务知识在业务单元层面推广人力资源方案;在业务规划中代表人力资源部门发言,同时向人力资源部提供业务需求等等。按照世茂集团人力资源副总监刘明广的观点,HR-BP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让业务部门员工胜任岗位要求;持续提升敬业度;同时关注团队人才梯队建设,包括高潜力员工的识别和发展、核心员工保留等。

配置HR-BP职能的业务单元往往都处于高速成长行业,或者是自身业务发展迅猛。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经常面临的局面是机会多、工作多,但是人手不够用、素质跟不上。业务线的负责人往往是因为业绩出色而被提拔,可是遇到人的问题,就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变得很被动,因此需要配置HR-BP 专员这条线。这两者之间的分工不同:业务线的负责人关心的是业绩指标、销售和利润、经营方向;而HR-BP 要从人的角度完成思考,毕竟任何事情都要落脚在每一个人身上,在快速成长的业务单元之中,最需要HR-BP在人才供应链维度具有前瞻性,看到业务的问题和趋势,及早与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是否提前储备人才,或是进行战略招聘等等。

这样的工作特点对HR-BP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HR专业性,同时又包括了对战略的理解。否则,HR出台的任何举措都不会得到业务部门的支持。联想集团人力管理高级总监宋洁认为,一个好的HR-BP本身就是一个业务经理,就像业务经理可以分为管业务本身的、管销售的、管市场的、管采购的,而HR-BP操心的是业务里面跟人相关的那个部分。同时,业界也有这种观点:BP也可以称作PB(Part of Business)。

如何在业务单元发挥HR的管理功能?宋洁认为,HR-BP不是业务部门的领导,所以必须要有建立信任的能力,让别人愿意把你当成伙伴,在此基础之上发挥专业影响力,即HR-BP要通过你对别人的影响,通过别人对你的支持达成结果。他建议,HR-BP需要克制做决策的冲动,因为BP不是决策者,而是促进者;有时候即便已经看到了业务经理在人员决策方面的失误,也要接受试错成本,让业务经理通过这个过程,真正看到问题的实质,体验到其中的教训,才能真正帮助其培养起用人能力;为此,HP-BP需要为业务经理提供咨询、建议、工具、方法、去培养他、帮助他做正确的决定,这实际上比你自己做决定要困难得多,这其中的分寸拿捏是一门艺术。

图3 业务型HR-BP扮演的四种角色

宋洁认为HR-BP是一个整合者。这一角色决定了HR-BP既不能过分偏向于业务部门,忽略了整个公司的大局和政策、流程的一致性、公平性;又要有灵活度,是多方的协调者;所以HR-BP还要学会平衡。总之,HR-BP若想发挥专业影响力,自身要有很强的能力,同时扮演四种角色:朋友、咨询师、专业人士和整合者。

三、文化型HR-BP

与业务型HR-BP的人才供应链思维相对的是,文化型HR-BP最重要的思维是团队思维。也就是通过文化管理使业务单元的所有人成为一个整体,使整个公司成为一个整体。

这也许是本土实践对HR-BP领域最重要的创新——政委体系——这一概念来自于阿里巴巴公司的管理实践。创始人马云及高管班子研究发现,在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中,政委充当着关键角色,因此将正在酝酿的人力资源转型体系命名为“政委体系”,指的是在一线团队中派出既懂业务、又代表公司政策和担负价值观宣导的人力资源专员,亦被称为“支部建在连上”。这实际上就是西方学者提出的HR-BP 概念的中国版本。但略有不同的是,尽管政委也要理解业务、支持业务,但更为重要的,政委职能偏向于思想工作,确保团队与公司价值观的一致。阿里巴巴认为,随着业务发展、人员膨胀,价值观必然被稀释,要靠政委体系来弥补。因此,我们将这种重视价值观建设的BP称之为文化型HR-BP。

按照阿里巴巴人力资源总监邓康明的观点,文化型HR-BP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遵循公司价值观,考虑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开展,形成全面认识,然后选择最佳路径,推进事情进展;其二,大量时间参与业绩评价,观察业务部门领导怎样管理和辅导下属,怎样反馈个人和团队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提供帮助,并且要进入这些重要的场景里进行观察、跟进和反馈;其三,选择相应的员工谈话,找出最优秀的一些人给予奖励,同时还必须让一些人离开组织。邓康明谈到,这三方面的工作并不容易,因为要同时兼顾业务方向、组织架构、核心人员和核心任务,这对政委的工作能力可以说极富挑战性。

图4 文化型HR-BP需要的组织保障

文化型HR-BP能够在诸如阿里巴巴这类公司发展下去,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组织保障:首先,这跟公司自身的使命追求有很大的关系。邓康明谈到,公司想做成一家百年老店,但在这个过程中,业务经理承受着市场压力,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绩效目标,而政委则要虑及公司文化传承,确保业务线的做法符合公司道德和价值观。其次,这种价值观管理落实在具体的绩效考核中,也成为政委工作的重点之一。阿里巴巴在经营过程中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价值观,并用行为锚定法落实为具体的考核标准,在每个季度的全员考核中,价值观打分将占到总分值的50%,与薪酬、晋升等直接挂钩,而政委的日常任务就是要负责观察员工的状态如何,团队沟通是否到位,并在价值观考核中确保评判标准、打分情况的公正客观。再次,选择最优秀的业务人员来做政委,赋予相当大的权力,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基本信仰在人力资源实践中落地。在阿里巴巴,政委在所有的业务部门都是二把手,但在某些文化、团队发展方面的决策上具有否决权。长此以往,公司已经形成了习惯,对于所有大的业务决策,业务经理都会事先与HR政委沟通,征求政委的意见。最后,阿里巴巴公司高度重视干部体系建设,干部80%以上是靠内部选拔,同时公司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想要晋升必须当过政委,想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在HR体系里稳固一段时间并且取得成绩,这实际上也就确保了HR-BP在公司的地位、受认可度及其工作态度。

目前,“政委”这一本土语汇已被许多其他中国公司所采用,以描述HR-BP在其组织中所发挥的管理功能。笔者认为,这一用来强调思想工作、团队建设的HR-BP概念之所以能够日趋流行、广受接纳,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有很大的关系。学者包政提出,西方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的“契约关系”之上的,而中国人更希望把自己及情感寄托在别人或亲朋好友心中,注重人文关怀和人际间的情感联系;西方人相信制度,相信上帝,相信白纸黑字的契约文书,但是中国人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彼此之间的心灵感受和默契即所谓“心理契约”,相信基于人际情感的关系更有价值,也更可靠。因此,重视“情感文化DNA”的组织建设在中国至关重要。

阿里巴巴的管理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这家公司并没有把企业完全当成一个经济体,而也将其视作一个社会共同体,类似以往的乡村、部落、社区。例如,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实践还包括:每年举办集体婚礼;经常进行部门出游、集体生日等等;政委还要与员工共同经营被称为“阿里十派”的员工俱乐部组织,这被证明是提高队伍士气的重要途径。

已经在壳牌中国工作了将近20年的人力资源副总裁王晶也观察到,对于西方员工,同事与朋友是两拨人,而对于中国员工,同事下班之后就成为生活中的朋友。为此,壳牌中国一个重要的本土创新就是要经常进行团队文化建设,而这个团队凝聚的过程反过来又对业绩交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员工的承诺度更高、积极性更强。

邓康明也谈到,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除了要维护公司整体文化的共性,还要帮助他们所在的业务部门形成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说,文化型HR-BP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团队思维,这也跟中国人更加重视情感联系、“心理契约”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

四、高级BU-HR

与初级BU-HR不健全的BP职能相对的是,高BU-HR首先指的是具有完善的后台支持系统的HR-BP 其次,高级BU-HR的工作职责也会包括业务型BP和化型BP两个方面,只是在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偏向此外,高级BU-HR特别指的是,当你所在的组织机构够大,业务单元也有相当体量,HR-BP就不再是人力源部派驻到各BU的“HR代表”,而更像是“事业部BP”。

IBM公司原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顾小蓉指出,HR-BP可以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像IBM这么大的公司,虽然员工的价值观和能力模型是统一的,但是到了各个不同的事业部,具体的行事方式和文化还有细微的区别,所以HR-BP还要帮助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一起推动部门的文化建设。因此,对于大的企业来说,HR-BP也就是业务部门的HR伙伴,IBM称之为Business Unit HR Partner。

顾小蓉建议,对于想要发展HR-BP的中型企业来说,不要一开始就急着把BP推进到成熟阶段,而是要循序渐进:一方面,需要提高后台职能部门员工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人力资源部能力最强的员工放到一个领导本身很精通或重视人才管理、支持HR工作的业务部门去,作为试点;然后等到服务模型慢慢建立起来,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之后,再做进一步考虑。也就是说,从初级BU-HR,到HR-BP发挥功能,再到高级BU-HR,都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转型,从传统的HR职能模块转向三支柱型结构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实际上,一个企业中的HR-BP职能也有其自身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指的是,当企业规模还很小的时候,HR-BP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整个人力资源部都要贴近业务,还不能细分为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各个职能模块,而是整体都要做HR-BP,思想观念上就要树立人力资源部是一个服务部门的宗旨,它的工作重心就是怎样为组织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到了企业规模足够大的时候,HR-BP又要重新成为“事业部型BP”,也像是回到了最初创业时期的HR部门的服务宗旨。空间结构指的则是,在企业任何发展阶段,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都要从人的角度考虑战略问题,就是这家企业最大的HR-BP。

本文认为,企业HRBP的转型不要盲目,要根据行业特征及能否提高企业战略灵活万籁的角度来选择是否选择实施HRBP。

由于本文只是从战略柔性的角度对HRBP转型提出了路径支持,研究的面比较窄,且缺乏实证检验,再加上调研样本有限,所采用的随机抽取某高职求职网站发布的求职HRBP信息的数据搜集方法也许对整体的反映存在偏差,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失之偏颇。随着时间的转移,HRBP实践样本的丰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将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动身,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治理模式、职员在不同人力资源治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导致的企业进展命运,并探究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治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依照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究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有必要第一探究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治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治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依照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躯体验,发觉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治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职员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职员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职员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纳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职员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职员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职员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点、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职员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职员是积极的,主动的,职员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职员是公司的主人,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制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第一是把职员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职员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职员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民主,同时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职员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职员认同的结果。

人力资源模式图

人力资源模式图 一人力资源战略 人力资源战略把选人招聘、工作分析、工作设计、员工开发、绩效管理、薪酬开发、激励保障和员工退出等环节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和细化,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控。它将确定一个企业如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战略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同时提供了依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的优势的发展思路。 二组织并构与整合 企业并购与整合,不仅仅是企业业务的整合,同样涉及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整合,进而达到企业文化的整合。华信博达顾问在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运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帮助企业设计高层治理结构;分析企业运营的流程与核心能力,帮助企业设计组织结构,整合内部管理体系,再造工作流程,进而重塑企业文化,达到企业购并中多方面的统一并快速融合的效果。华信博达经过长期的咨询实践,已经在企业的购并案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们为企业购并设计的企业融合四层次模型,被我们的客户的实施实践证明是具有实操性与严谨性结合的执行流程

三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是一个建立或改造企业组织的过程,是把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华信博达的组织结构设计通过综合考虑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组织的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的优化。以适应组织的现实状况,同时,考虑随着组织的发展,组织结构应有一定的拓展空间。

四业务流程 以公司的战略为基础,从客户满意与需求、竞争标杆与最佳实践、技术机遇、财务绩效考虑,提炼出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和过程绩效目标和核心原则,建立所需的业务流程。

五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是实现整个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起点,为配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达成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的选择、配置、使用、开发和管理的规划。其侧重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重心和指导方针的确定。通过统筹协调、综合运用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来保证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实现,从而为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HRBP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HRBP又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HR BUSINESS PARTNER)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制度规范在各业务单元的推行落实,协助业务单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帮助培养和发展业务单元各级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要做好HRBP,需要切实针对业务部门的特殊战略要求,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将人力资源和其自身的价值真正内嵌到各业务单元的价值模块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和实现HRBP的重要作用。 HRBP - 定位及作用 HRBP图册 HRBP是伴随着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分化和升级而出现的,与HRBP相伴随而生的还有人力资源共享中心(HR?shared?service?center,HRSSC)、人力资源专家 (Human?Resources?Specialist,HRS),其中,人力资源专家是由公司内部在员工安置、员工发展、薪酬、组织绩效、员工关系和组织关系方面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公司变革服务。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则是指在招聘、薪酬福利、差旅费用报销、工资发放等基础工作方面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统一服务。

HRBP与人力资源共享中心、人力资源专家共同组成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驾马车”,其中HRBP是人力资源内部与业务经理沟通的桥梁,他们既熟悉HR各个职能领域,又了解业务需求,既能帮助业务单元更好的维护员工关系,协助业务经理更好的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工具管理员工,同时也能利用其自身的HR专业素养来发现业务单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出并整理出发现的问题交付给人力资源专家(或领域专家)来更好的解决问题和设计更加合理的工作流程。 在设置了与HRBP这一角色相适应的HR架构之后,明确HRBP本身的定位和职能就成为发挥其最大功效的关键。HRBP必须承担以下职能: (1)从HR视角出发参与业务部门管理工作; (2)与HR研发组(人力资源专家)和HR支持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合作,给出有效地HR解决方案; (3)向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反馈HR政策、HR项目和HR进程的实施有效性; (4)协调员工关系,调查培训需求; (5)制订并执行业务部门HR年度工作计划; (6)运作适应所在业务部门的HR战略和执行方案; (7)参与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力发展和人才发展通道建设; (8)支持企业文化变革并参与变革行动; (9)建立所在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总体来说,HRBP就是要做好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业务部门设定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树立起对业务部门的内部客户服务意识,为他们提供专业的

最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试题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有效利用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B )。 A.人力资源 B. 管理 C. 控制 D. 操作协调 2、下列属于管理领域的有( ABCD )。 A. 财务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物流管理 D. 信息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划分为(ABCD )阶段。 A. 手工艺制度阶段 B. 科学管理阶段 C. 人际关系运动阶段 D. 组织科学-人力资源方法阶段 4、霍桑实验表明( BC )。 A.企业是一个经济技术系统 B. 在工作中,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变量是员工的心理状态 C.企业是一个社会系统 D. 在工作中,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变量是外界条件 5、组织中个人的目标越是(AB),组织总体目标越难以实现。 A.多样化 B. 多元化 C. 单一化 D. 一元化

6、组织的一般共性有( ACD )。 A.有构成组织的人 B. 组织有特定名称 C.组织中的人有自己特定的任务 D.人的任务在性质和数量上相互协调 7、( AB )是决定工人行动的两项关键因素。 A. 技术 B. 组织结构 C. 员工心理状态 D.外界环境 8、组织中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有( ABCD )。 A. 规划 B. 组织 C. 任用 D. 领导 9、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有( ABCD )。 A. 吸引 B. 录用 C. 保持 D. 发展和评价 10、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模式有( ABCD )。 A.民族中心主义原则 B.多中心原则 C.地区中心原则 D.全球中心原则 11、激励的满足理论包括( ABC )。 A.需要理论 B.强化理论 C.期望理论 D.X-Y理论 12、( A )提出了X-Y理论。 A.麦格雷戈 B.泰勒 C.利克特 D.梅奥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

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防范 人力资源部是公司职能部门的重要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激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为完成集团下达的的经营管理目标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员工整体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复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风险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必须正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树立风险意识,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模式,这对于识别和防范风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我们往往重视招聘、培训、考评、薪资等各个具体内容的操作,而忽视了其中的风险管理问题。事实上,每个企业在人事管理中都可能遇到风险,如招聘失败、新制度引起员工不满、骨干员工突然离职等等,虽然这些事件基本不会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但会影响公司的正常平稳运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阶段划分,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的风险: 1、入职前风险 (1)招聘风险 招聘是企业与人才双选的环节,风险主要存在于甄选环节,要谨

防招聘到不符合企业要求或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有的求职者为了获取职位,可能会采取许多手段,向企业传递一些利己的虚假信息,影响招聘主管及需求部门负责人面试时对求职者的正确判断。 ①招聘主管应严格审查其身份证明及过往经历等等,确保其材料真实性。因为签订劳动合同后,即使是因为劳动者存在欺诈,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也要支付劳动报酬。 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情况。对于特别敏感的问题建议通过《知情书》签字备案防止以后的纠纷。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告知义务,就有可能造成合同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③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2)签订劳动合同风险 按程序招聘的求职者,首先要出具体检报告,证明其身体状况良好,具备符合本岗位要求的合格身体条件,才能履行录用程序。 ①签订劳动合同前,除新参加工作的拟录用者外,必须出具其与上家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明确是否与其它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后,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②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企业将为此支付高昂的用工成本,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用人单位应自用工之日1 个月内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将知识创新这一全新思想引入其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丰富,全面优化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自主创新战略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规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知识创新作为研究背景,阐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关的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知识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对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必须要借助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够增强预期管理的效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对知识创新理论的定义为,科学家与工程师基于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相关性研究与探讨形成研究结果,构建全新思想并创造全新文化,以保证新思想被应用在产品与服务中,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1]。在知识创新理论中,将企业知识创新模型细化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库与知识场。其中,知识库所指的就是知识运行形成结果,而知识场则是基于知识创新模式而实现运行的基本场所。以知识创新模型为基础,企业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就是通过外部获得知识,

在科学化筛选和融合外部知识的情况下,创造知识的全部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概述 2.1综合激励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在综合激励理论方面提出,要想满足企业员工需求并获得理想的综合激励效果,最关键的就是贯彻落实绩效管理工作,对员工激励结果加以合理化地安排。究其原因,只有企业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够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职责。 2.2需要层次理论 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所指的就是针对人类需求加以细化并形成多个层次,针对诸多需求实施系统化的分析。简单地讲,指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员工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员工会追求更高层次满足。 2.3人本管理理论 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具体指的就是人类管理理念逐渐由物本管理转变成以人为中心。在人本管理理论当中,员工作为企业内部价值虽高且最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中,根据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特长、兴趣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将其安排至最佳岗位,确保在岗位中将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职业价值和自身修养水平得以提升[2]。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中的知识创新作用 近年来,市场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现代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会借助知识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竞争实力。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并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竞争方面,同样也必须要全面增强内部的软实力。目前阶段,原有以个体能力参与竞争的方式已经被摒弃,所以必须要借助科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四)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四)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并使员工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一项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既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员工,同时又能防止冗员的产生。这是企业经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 工作分析。通过搜集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明确界定每个岗位的责任、任务或活动。一份精确的工作说明书可以规范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利于最大地发挥每个岗位的功效,提高企业产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招聘。人是竞争的源泉,优秀的员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优质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价值。因此,挑选和录用合格乃至优秀的员工是企业占据竞争主动地位的重要环节。许多企业都十分注重员工的招聘方式,以求最快最省地找到最合适的员工。比如,有的企业采用本企业员工举荐的方式招聘新员工,既能节省

费用,又能快速地找到企业所需劳动者。 培训。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岗前培训是对新员工进行职业教育,使其具有基本的职业素质;在岗培训是结合员工工作中的表现,进一步开发和提高其工作能力。良好的培训能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培养稀缺性人力资源,当企业员工的技巧、知识和技能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时,就是一种有竞争优势的资源。比如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为了获得高于竞争者的优势。不惜以巨大的投资来培训最优秀的员工,被称为公司培训的“金本位”。 绩效考评。绩效考评能识别员工们由于缺乏能力而导致的任何绩效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制定绩效改进方案?提高员工工作技能。此外,对于在考评中表现优秀的员工,企业给予晋升、加薪等多种方式的奖励,使员工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进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这一切都能带来员工工作绩效的增长,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激励。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过程,员工的表现受感情、情绪与态度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满足感会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由于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企业中的员工不仅受物质奖励的激励,而且也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精神因家的激励。因此?应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使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业绩。 员工的内部管理,员工内部管理过程是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的精心组织过程?当员工的才能在工作中被恰当地组合和运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时,员工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也就具有了竞争优势。比如?日本丰田公司采用工作轮换的方式来训练员工?通过让员工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作法,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将其安排到最能发挥能力的岗位上。 薪酬和福利。薪酬和福利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当劳动成本过高时,适当削减薪酬和福利可以降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成本领先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合理的报酬和福利正是吸引和留住员工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保护。人力资源保护通过各种法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组织措施以及技术措施等,对人力资源在生产和开发、配置和使用等方面提供保护。人力资源保护能增强员工对预期风险的心理保障意识相安全 感,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利益付出额外的努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人力资源管理诊断通过对人力资源战略实践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估,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服务。 企业文化 自从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Z理论》以来,企业文化的研究掀起高潮。Schein认为企 业文化应是:特定群体所发明、发现和发展的,用于学习和应付外部环境及内部整合问题的基本假设形式,并成为教育员工用以认知、思考和感受组织问题的实际方式。Schein 把 企业文化划分为表面层、应然层和突然层三个水平。他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两个功能: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的环节。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经过最近几十年的调整与发展美国已建立起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赖于劳动力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劳动力市场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场所而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则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特征。 美国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企业通常采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进而以市场化的公开、公平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类员工的招聘和录用。在美国各大企业或各州政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大学、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以供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或拟转换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分析选择。而几乎所有的准劳动力则从高中阶段起特别是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十分重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变化动向以使自己的所学既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倾向,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未来的就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正式就业以后如果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能力倾向有新的自我认识或发现劳动力市场可以提供新的更理想的职业机会人们便可通过劳动力市场

实现职业流动或工作转换。 (2)美国企业普遍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 岗位等级主要依据“岗位评价”的结果来进行确定和划分。岗位评价有多种具体方法如百事可乐公司采取HAY评价系统进行评价。HAY评价系统把静态的岗位评价与动态的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其要素为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所要求付出的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等,员工本人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制定工资制度和确定员工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在美国,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一般每年调整一次。为提高员工工资调整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真正实现对于优秀员工的激励和奖励,许多企业在作出员工工资决策时通常综合考虑下列三个因素1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水平变化2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变化3以绩效评估方式评定的员工工作绩效。 (3)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引进 美国能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世界第一流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全球化的方式引进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人力资源。1965年美国政府对《移民法》进行了修改把移民重点从对民族成分的考虑转到了照顾家庭团聚、政治难民和获得所需技术及专业人才。在本世纪前的将近90年中美国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移民。移民在保证美国劳动力的适度增长特别是优秀人才的积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实行比较完全的市场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相对公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美国具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完善的教育发展条件,优秀人才较易得到良好的培育并在科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迎来了发展高峰期,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市场中获得生产和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保证企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就現阶段来说,很多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尤其是对县乡企业来说,由于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竞争力不强,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的选择方式趋于多样化。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管理涉及到很多内容,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十分重要。但尽管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仔细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最终促进企业全面进步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同,所选择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人力资源管理划分标准和依据也有所不同。现阶段,我国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 1.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划分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综合性、战略性、人事以及职业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当然这四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模式主要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断发发生改变,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主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变化而发生变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目标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化要以企业这些目标变化为主要依据和标准,据此选择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划分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多样性特点,不同管理内容采用的方法不一。其中包含了传统的管理方法,也包含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划分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差异性,主要可以划分为经验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开发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数字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可分为因果模式、观念模式、高绩效模式、战略模式和胜任力模式。 (1)因果模式:包括哈佛模式、哥斯特模式和斯托瑞,其特点是关注人力资源政策的影响因素及政策产生的后果。 哈佛模式最先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1981 年哈佛商学院的五位学者迈克尔·比尔、伯特·斯佩克特、保罗·劳伦斯、奎因·米尔斯和理查德·沃尔顿,首次开创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并合作出版了《人本管理》,在书中提出了哈佛模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型企业的管理者,解决所面临的复杂的战略性问题。哈佛模式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决定性要素进行分析,对管理绩效进行比较,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模式主要由情景因素、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效果、长期影响与反馈圈6个基本部分组成。哈佛模式作为一种分析型模式,将利益相关者加入到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充分考虑了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在哈佛模式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组织和股东的利益,而这些因素也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及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这种模式假设员工都具有较高的才能,企业的领先也是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是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哈佛人力资源管理分析模式是通过一个反馈圈进行不断的调整,由此来推动模式的运转,哈佛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哥斯特模式是由哥斯特(1987)提出的,它是对管理模式研究的补充,该模式主要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异性,并指出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管理模式的差异,哥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结果、组织结果和系统整合四部分。哥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方面,与哈佛模式相类似,但在该模式在理论的构建和模式的表述方面优于哈佛模式。 诊断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由迈尔科维奇和威廉·格鲁克(1985)提出,该模式是受到医生看病的启发,提出用诊断性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他们认为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外部环境、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组织条件四个部分。约翰·伊万瑟维奇(1998)提出了包含诊断、“开药方”、运用、评估四步骤的另一种模式。 (2)观念模式:主要有斯托瑞模式,其特点是采用“描述的”、“分析的”、“规范的”等术语区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斯托瑞模式是由斯托(1992)提出,其主要有信念和假设、战略方面、直线管理和关键杠杆四部分组成。还总结出了25 个关键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量,帮助企业对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作出评价。该模式注重实践,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研究模式的构成因素。该模式是通过对比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来构建的,并证明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式。 (3)高绩效模式:该模式假设存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主要分为四类型模式和两类型模式。四类型模式:Mark Huslied 等人从1992 年开始,每两年对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调查,按照高绩效工作系统指针和执行的一致性得出4 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即人事模式、报酬模式、一致性模式和高绩效模式。 两类型模式:M.Youndt 等学者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为人力资本提升模式和成本缩减模式。 (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学者罗纳德舒勒(1992)提出了战略型人力资源模式,该模式又被称为5P 模式。5P 模式将人力资源理念、政策、项目、实践和过程等五项人力资源活动与战略需要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该模式认为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战略时的参与性。 (5)胜任力模式:Riehard Boyatzis(1982)对基于胜任力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进行的

人力资源部如何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人力资源部如何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力资源职能部门今后将发生极大的变化。它将不得不应付各种新的困难和任务。它将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作,也就是说它将作为‘直线’而非‘职能’部门工作。”即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角色为创新者、组织变革的设计者、触媒和推动者、组织发展专家、企业的策略伙伴、策略规划专家、战略思想家、文化差异的调停者、杰出沟通者与组织冲突的解决者、企业经营的顾问、员工的教练与支持者。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创造组织变革的环境,并与经营战略结合,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一、战略合作伙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人力资源部(人事部)的主要职能是为直线管理者和雇员提供操作性服务。这一职能强调提供各种有关服务,如招募、选拔、培训、薪酬福利和员工关系等,通过制定制度、程序和政策,以监督和控制的形式保证各项具体职能的实施,关注的是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人的问题,所起的作用是保障。扮演的控制性与行政性角色主要有以下四项:1.为内部客户提供服务;2.制订规章制度与计划;3.执行公司策略。如公司的招募与裁员,人力资源部必须严格执行;

4.保护公司文化。 现在,人力资源部正逐步走向以建立起具有鲜明的员工开发特性的、协调合作的组织体系为目标,其关注的是与人有关的企业经营问题,所起的作用更多是支持。即人力资源部正在提供直接与重要的管理问题相关的服务,而且在确定这些问题和形成解决它们的必要战略的过程中,他们通常起着领导作用。扮演的策略与服务性新角色主要有以下几项:1.支持企业重要目标。不仅注意在员工的方面,也需要在公司的市场有所助益。2.服务公司的客户。人力资源部不只是服务于内部的员工,对于公司的客户也必须延伸。如外部客户可能要求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公司的相关做法,如培训等措施传承给公司的客户。3.建立组织能力。4.建构企业的能力。5.保证一致的价值观。6.熟悉周边企业业务经营状况。当本企业人力资源出现短期过剩时,实施劳务输出;当人力资源出现短期供应不足时,进行业务外包等。 相应地,人力资源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人力资源部门的演进及其职能转变表明,人的问题的重要性、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企业的高管层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做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分层分类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而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于核心人力资源。在未来市场竞争的较量中,企业如何将企业现有人才转变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予以开发?笔者认为,关键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战略方向的引导并被员工认可;二是人才的合理使用并被“激活”。对此,构建一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建设公司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核心和基础。重构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是把人看作企业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按照企业战略要求,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打造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在于如何从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存量中培养、锻炼出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队伍。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的基础在于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的管理,核心是价值链管理,成败在于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如图所示:www.5iguanli.net免费的商务管理资料平台 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链的三个环节具有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激励的依据是价值评价,激励的手段是价值分配,而激励的目的在于使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价值评价和分配本身就是沟通机制的具体化形式。因此,只有在企业人力资源分层分类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各层级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何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分层分类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核心能力就突出的表现为企业所具有核心的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并已取代资金、技术、资本而成为商业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核心人力资源,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创造独占性的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针对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必须进行分

中国目前人力资源的管理

中国目前人力资源的管理 目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正在向经济强国的方向进军,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世人瞩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在不少地方还没有进入规律性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发达国家已有六七十年,我们以前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真正当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起步几年。因此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上避免不了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使用方面 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用工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理想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在不少单位里可以发现,有的人如果不改行,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但是现在在做普通的管理工作;有的人如果不放弃原来所学的专业,很可能已经成为化工专家了,但是现在在机关里只当一名处长。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国家白白在这个专业里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资和努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又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弊端。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50年代的大学生现在留在专业领域里的人相对比较多,但是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到了退休的年龄;60年代的大学生在专业领域里的数量也不少,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知识已经老化;而70年代后期和8O年代中前期的大学生里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不干本行了,有的被提升为领导,有的则到了另外专业领域,有的去经商了…… 1、2开发方面 我国有1亿多人是文盲或半文盲;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刚刚是小学毕业;尽管我国有近3000万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只占人口总数的2.3%,与发达国家的10%-20%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都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1、3调节方面 由于缺少市场调节的功能,加之许多单位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因此人们在求职过程中热衷于寻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尽管政府下大力气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控制人才的不平衡分布,但是收效甚微,现在仍有很多急需人才的单位、地区得不到所需的人才,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另外,传统的就业方式和管理方法也使得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合理流动难以实现。 1、4管理方面 管理思维僵化。有不少单位还存在着“我是管你的,你就必须听我的”的传统思维方法。创新思想缺乏,创造意识不强。不少管理者还是习惯于“文件上怎样说,我就怎样做,这样就不会犯错误”。有些单位管理方法单调,尤其是对人的管理生硬,不讲情理,不会科学管理。如年底考核时,不管是高级管理者或中层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统统用一个标准,不分层次的“德、能、勤、绩”来进行考核。许多单位对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中,以至于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如有的单位不能解决职工生活方面的问题,导致职工破坏单位设施、伤害单位领导等事件;管理者的本身素质不高,给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来自国企的案例分析 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南京远洋公司走出困境并取得骄人业绩的根本原因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南京远洋公司(下称“南远”)的成功经历也再次证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南远为例,探讨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今后尚需完善的工作。 南远成立于1988年,其主营业务是提供货物的海上运输服务。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市场好时也曾风光一时,市场不好便急转直下。到1997年年底,已累计亏损403万元,并有40多万美元的应收帐款,公司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1998年4月董事会调整了领导班子,当年南远就实现持平,1999年赢利203万元,2000年利润超过40 0万元,资本金也从1994年股份制改造初的1025万元扩充到如今的6000万元。无可否认,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扭亏为盈并取得迅猛的发展,与近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缓和的良好经济形势无法分开。但是外部经济形势的好转却

无法解释周边地区同行们普遍经营惨淡,与此同时南远却一支独秀的现象。那么隐藏其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经过对公司长达4个月的调研,我们发现,重视并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才是南远取得骄人业绩的根本原因。南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因而这也成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唯有不变的是不断创新求变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对企业中长期经营业绩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南远就是最好的佐证。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南远一直坚持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优良业绩。其创新的管理思路和经验,归纳为四点:(1)组建一只适应公司战略的管理队伍;(2)制定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3)将管理部门推向市场;(4)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1.精练的管理队伍适应公司的“低成本”竞争战略

人力资源效能该如何衡量

人力资源效能该如何衡量 在与HR们的接触中,常常听到他们埋怨老板们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越来越缺乏存在感。而最近两年,又听到另一种埋怨,即老板越来越向人力资源管理要结果,让HR承担了太多无法承担的责任。 如果HR们需要老板们的期待,应该如何管理这些期待?我给HR朋友们的答案是,你们需要“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HREIP。 人力资源效能为何炙手可热? 从2012年底开始,人力资源效能一词突然引起了实践界人的兴趣。概念火爆的背后,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新竞争”的战略环境变化无常,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商业逻辑迭代中,很容易迷失自己,任何一个曾经的巨头,曾经的成功都可能成为自己进化的牵绊。此时,企业需要一种柔性的组织能力,能够快速应对环境变化。 打造组织能力也是HR们一直主张自己的价值所在,但这一概念的虚无又好似科学界的“以太”。如何来量化组织能力?人力资源效能似乎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组织能力出色,人力资源系统自然高效,两者几乎是可以画上等号的。于是,老板们拾起了这一概念,开始向人力资源要结果了。 其二,是来自内部的压力。在战略变化无常的背景下,组织内部的各单元也需要适应这些变化,于是,他们开始“失控”,而且,越是大集团企业,失控起来就越疯狂。因为,前线战火烧起来的时候,是没人会理会后方(人力资源部)的。你可以把这些归咎于老板的冒进,但是如果HR们能够为老板踩一脚刹车呢?好吧,你可以说HR在老板面前没有话语权,但是,如果你有人力资源效能这个

沟通工具,是不是会更会有说服力呢?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人力资源效能是什么,不是什么? 实践界对于人力资源效能的关注让人欣喜,这也许是一个HR们的舞台。但是,诸多对于概念的跟进却让人哭笑不得。这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人力资源效能不是什么。 第一,人力资源效能不是组织绩效。 大多数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人力资源效能是关注于人的产出,而不是所有生产要素的产出(组织绩效)。换句话说,人力资源效能都应该与人有直接关系,人作为生产要素,在这个产出过程中,是起主要作用的。 真正的人力资源效能都是与人有关的,例如,人工成本投产比、人均营收、人均销售额等。甚至,为了剔除“非人”的影响,还涉及到一些算法将产出中的这部分删去。一个原则是,要用“人加入之后产生多大的成功”来计量,而不应该用“人如果没有会产生多大的损失”来计量。 第二,人力资源效能指标不是绩效指标。 绩效指标有很多形式,绝对指标如销售额,相对指标如销售额增长率。但是人力资源效能指标一定是衡量效率的指标,所以必须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说简单点,人力资源效能一定是一个分式,分子是各类与人直接相关的绩效产出,而分母一定是人(部门、团队、个体等)。 人力资源效能反映人的投入产出,但从本职上看,是要反映人力资源系统的有效性。所以,除了直接的人力资源效能结果指标外,还应该关注其产出的过程指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运行(调配、激励、培养)、队伍状态(数量、素质、结构等)、组织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岗位系统等)都应该给于足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到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3P到4P 一、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述评 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distribution)。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在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看,或许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理念与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因而3P 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几点评论 剖析3P管理模式,我们发现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激烈变化,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不是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开始从人事管家、操作者向员工支持者、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变革推进者的转变,在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优点也就潜伏着它的缺点。 (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在理念上依然是把人力资源归结为人工成本,过于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技术上、操作上的细节和短期人工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员工发展、组织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对3P管理模式如不进行理论上的挖掘和模式上的创新,将会无法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的战略转变和地位的战略提升,从而伤及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以企业里岗位为其基点,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却忽视了在企业里与岗位相对的另一个重要基点即人本身。事实上,人和岗位是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点,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是建立在岗位的基础上,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按岗找人,强调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那么据此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得不到员工的参与和认同。我们认为,人既是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者、参与者也是其承受者,它需要高层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