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二)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二O一三年十二月

一、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背景

我国大城市病发生的背景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那么也是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到城市改革、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还有第四个阶段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就是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特点。

二是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北上广就是一个特写,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聚集,外来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三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我们3000多亿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那么他们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

四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跟我们城市“摊大饼式”“跑马圈地”的一个城镇化。真实的人口增长慢于土地的增长,这个跟我们国家搞大量的工业开发区、超规模的城市新区有关,这是四个特点。

最近30年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2.57%,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上海社会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这个蓝皮书上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期间1.5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职业的转换,这是这么一个发展。

那么“新型+转轨+转型+快速城市化”这四个要素使得我国城市病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中国城市的急症、慢症、并发症存在共发的可能,这主要是有三个特点来体现。

第一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攻坚阶段,正同其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当大,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块的难度非常大。

第二是我国处于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粗放型、低层次、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亟待面临转型。那么在此过程中必然出现产业淘汰及转移的现象,并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用型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里面就是怎么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这种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来转,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是我国仍处于开放成长化的阶段,我国在城镇化率52.75%,还属于快速成长阶段内,所以城市化的速度在全球还处于前列,这在短期内对城市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产

生严重的挑战。我们每年有一千多万人口进城,那么进城市以后我们的城市支撑能力,我们的资源、水、天然气、电、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的学校、医院它们的支撑能力以及我们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如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对城市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我国地方发展情况看,各大城市发展阶段参差不齐,但是都在步入郊区化、大都市区化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由于人口及城市布局缺乏预见性的规划,所以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一些道路和一些跟主干道相接的支干道,还有一些道路的毛细血管的配套和一些相关的水电气暖等设施配套不足,而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秩序紊乱、运营低效、行政区划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将是我国各大城市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城市病将成为影响城市和谐稳定的关键隐患,那么加强城市治理是刻不容缓。这是第一个。

二、我国大城市病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一)我国大城市病的特点

我国大城市病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归纳起来有三条特点。

第一类就是规模越大的城市,尤其是像我国的一线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大城市病表现最全面且总体水反映最激烈的城市。第二,大城市病的恶化与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增加基本同步,越有活力的城市往往城市病恶化程度越严重,就是北上广是最吸纳人口的,也是年轻人最愿意来就业、创业的地方,由于很多设施配套还有一些交通原因使得这个城市病的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第三个特点就是大城市病严重的城市,在人口方面有两个特征,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人口密度高且变动大,流动性比较大。这三大特点是我国城市病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大城市病的表现

我国大城市病的表现归纳起来它的表现形式有六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人口无序集聚。第二是能源、资源的紧张。第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第四是交通拥堵严重。第五是房价居高不下。第六是安全形势严峻。所以是从六个方面里体现了我国大城市病的形式,那么我们来具体解释。

第一个就是人口无序聚集,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受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合理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所以我们很大人口无序造成了人口规模大,人口增速快,人口拥挤,然后产生一种恶性循环,使得人口变成了一种无序的聚集状态。像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数量和面积我们来分析,上海的面积是6340平方公里,2011年的统计人口是2347.5万人;北京2011年的统计人口是2018.6万人,它的面积比较大,16410平方公里;广州的面积是7434.4平方公里,人口是1270万人,这是2010年的统计。都是上千万的大城市,北上广。我们看纽约,它的面积是1214.4平方公里,它的面积相对比较小,人口是1940万,这是2010年的统计,

相对来说人口密度比较大;巴黎面积是14518.3平方公里,人口是1206万人,这是2009年的数据;伦敦的面积是1577.3平方公里,人口相对比较少,是751.24万人,这是2006年的统计:莫斯科的面积是1081平方公里,人口是1200万人,这是2007年的统计。那么从这个世界各大城市人口统计来看,人口总量大的还在北京、上海、纽约,以及接下来就是广州、巴黎、莫斯科等,这就是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大的是北京、巴黎这么一个规模。

第二个表现是能源、资源的紧张。能源紧缺已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比较紧的约束也是硬约束。像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所以我们的石油、天然气还要靠大量的进口,包括天然气我们输送管道也是靠俄罗斯、西部哈萨克斯坦管道的输送。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城市和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低水平扩胀,能源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同时,城镇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方式也对能源消耗提出了更多要求。所以能源、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这个资源相对来说是紧缺的,是硬约束,所以我们在能源、资源来说也是在全球来布局,这个紧张也是很大的。

第三个表现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加剧了水土矛盾和环境恶化,使生态环境受到威胁。这些威胁我们能感觉到,一个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处于较高的水平,我们的尾气、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还处在较高的水平,所以我们这个很重要的一块也是工业的排放造成的。第二就是主要流域和水气污染比较严重,所以我们大江大河的污染相对还是比较严重,治理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第三是一些城市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巨大,很多城市的周边以及城乡结合部地步都变成了垃圾站,它的固体排放量堆积不散。第四是城市空气质量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现在我们半个中国中城市的雾霾很严重,就是PM2.5都很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就是生态环境恶化。

第四个表现是交通拥堵严重。交通拥堵是典型的大城市病,这种城市病的主要特征一是潜伏期长,它一直在慢慢的潜伏,慢慢的发展,然后突然爆发。二是一旦爆发就迅速转移形成城市管理综合症,交通拥堵的病因是城市功能紊乱,城市功能紊乱必然引发城市管理混乱,导致城市决策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必然导致城市规划的现实利益和短期行为,交通拥堵就是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必然产物。所以我们很多大城市由于产业分配不合理,功能布局不合理,在空间上的交通布局不合理,盲目的摊大饼和单一的核心功能造成了城市交通的严重拥堵,这是大城市病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的增多又加剧了拥挤。像英国的SYSTRA公司对发达国家大城市交通状况的分析来看,交通拥塞是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交通事故的

代价约占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3%,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4%,转移到其他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1%-10%,所以它对GDP、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交通拥堵是城市的顽疾,就是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我们看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10年的变化,我们从2003年机动车的保有量是212.4万辆,2004年是229.6万辆,2005年是258.3万辆,2006年287.6万辆,2007年312.8万辆,逐渐到2008年350.4万辆然后逐渐的增加,每年有将近50万的增长,到2009年是401.9万辆,2010年480.9万辆,2011年是498.4万辆,到2012年520万辆,所以前期增长比较缓慢,到2008、2009是一个快速的增长。其中私人小微型客车增长也是更加快、更加凶猛,2003年是92.5,这是北京的,到2014年是110.7,2005年134.3,2006年160.6,2007年192.8,2008年超过200万,228.9,2009年281.8到2010年超过300万,356.6,到2011年371.7到389.9,如果北京不采取车辆限购买,摇号政策,北京的机动车数量还会大幅度的增加。

第五个城市病的表现就是房价居高不下。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那么城镇住房需求持续增加,高房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一线城市更加明显,高房价将拉低城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城市生活功能逐渐被弱化,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埋下了潜在的危机。就抑制了社会中间介质扩大,加剧城市社会矛盾。像北京的房价,这几年增长幅度非常大,所以很多年轻人,靠他的工资来买房是不够的,而且是用两代人的储蓄来买,那么这样的话就把这些钱全部用来买房造成了其他的类群消费产生了一种薄弱。租房的价格也很高,使得年轻人的工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租房的成本,这也是大城市病的一个表现。

我国大城市病的第六个表现,就是安全形势严峻。“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城乡结构、就有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变化。各种影响城市和谐的不稳定、不安全、高风险因素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城市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多种安全危险增多,包括一些上访,农村土地征用,一些不合理的补偿造成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这是大城市病的六大因素。

三、我国大城市病的发展趋势

这个发展趋势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聚集,但分布更加合理。二是交通拥堵可能要加剧,因为它潜伏期长,一旦爆发,治理起来难度很大。三是环境状况有望逐步好转,比如我们现在的环境通过三废治理、植树造林、对机动车的控制和油品质量的提高,环境状况有望好转。四是住房困难局部得到改善,但农民工群体仍然比较困难。这是四个方面的趋势。

具体来说,第一,人口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集聚将继续,但可能分布更合理,就是未来我国的城市化更多依靠城市群的发展方式,像我们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种方式。大

城市人口比重和东部地区城市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城市群地区经济和人口进一步集聚,但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这些区域差距趋向缩小。也就是说,在城市群高度集聚的现状下,未来人口集聚的速度因快于经济聚集,换言之,这将是城市群地区总体GPR有所下降,就是经济集聚有所下降。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图表来看,长三角城市群,人口比重在2008年是占总人口的比重是7.1,预测到2020年比重是8.37,人口比重变化的幅度是17.93,往上增长的,GPR就是经济聚集度2008年是3,预计到2020年是2.59,集聚度下降了;再看珠三角城市群人口比重占到了2.76,预计2020年是4.14,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是10.09,经济聚集度在2008年是2.42,预计2020年是2.24,是下降的;再看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5.09,预计2020年有所提高到5.63,人口比重的变化幅度是10.71,经济聚集度在2008年是1.62,预计2020年是1.50,也是下降的;海峡线城市群2008年人口比重2.08,预计2020年2.3,是增加的,增加的幅度是10.78,GPR是1.28,到2020年预计是1.18,是有所下降的;山东半岛城市群2008年人口比重是3.06,2020年预计3.50,增加的幅度是14.21,GPR是2.02,到2020年预计下降到1.81;辽中南城市群人口比重是2.07,到2020年增加到2.31,增加幅度是1.55,经济聚集度2008年是1.83,到2020年预计是1.67有所下降。总得平均来说,全国的城市群,就是20个城市群人口比重要达到50.98,是总人口的一半,预计2020年达到54.30,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是6.51%,经济聚集度2008年是0.47,预计2020年是1.41,有所下降,整个来说,城市群地区人口的比重是增加的,但是经济聚集度是下降的,说明经济是外济的,它是不断的在城市集聚,而且它是在城市群的外围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来聚集,就是这么一种变化。

第二,交通拥堵可能加剧,就是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合理的组合式交通管理措施,理论上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状况,但大城市私家车购车热潮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很难降温,而且大城市内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仍显不足,优势就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在整个城市形成区域范围内的配制还需很长的时间才可能实现。老百姓的购车愿望很高,公共服务这一块优质选项的教育医疗还在内城,城市核心区比较多,城市外围、城市新区相对来说薄弱。这些都使得交通拥堵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好转,必有可能使交通拥堵进一步加剧。这是第二个趋势,我们看看这个趋势里面的东京、首尔、北京三大城市车辆增幅的对比。

东京来说,它的车辆的增加是二战之后,1950年开始逐渐的增加,到1990年达到450万辆,基本上是后来保持平稳;韩国的首尔1970年开始汽车数量增加,到目前为止,相对来说比较少,300万辆;北京的汽车增加速度是从1983年开始的,到2000年逐渐的增加超过了150万辆,到现在520万辆,这个北京的汽车增加是后来居上,而且成了一种比较直线的一种快速上升,这也是跟北京居民人均收入和汽车价格的下降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趋势,环境状况有望逐步好转。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推动为主向城市化推动为主转变的时期,以及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的普遍采用等。比如北京现在环境的治理投入力度非常大,而且对河北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的治理、搬迁和对环境“三废”排放要求的提高,使得污染排放量降低,而且特别是由于一线城市的财力是充裕的,除了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外,还可以在环境污染治理上从污染源、污染物聚集状态和用新的处理方式补欠帐三方面着力,从而有望使得环境状况好转。而且环境状况是舆论公众的压力也使得和促使这种状况逐渐的变化。像北京现在的煤改气,就是锅炉取暖这一块的改造,包括以后油质的提高,也使得这种排污的状况发生一些变化,使得一些好转。

第四个趋势,住房困难逐步得到改善,但农民工群体仍然比较困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呈现出向高端化发展的态势。因此低端产业调整转移产业对农民工的挤出效益,这从整体上提升了大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提高了大城市人口对住房价格的承受能力。我国提出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目标,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也有望缓解,城市建成区内工业用地比重扩张比重较大的这个情况。同时政府提出了加大保障房建设,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居住问题,包括公租房建设也使得租房困难得到一些改善。

总之,我国城市病的发生并蔓延应该说在所难免,但这不能仅仅归咎于城市化必然带来的人流、物流的集聚和我国城市化的大规模跨越式发展。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角度可以发现这四类城市病都有清晰易见的直接成因,当然,这些成因与城市病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多因多果的。从城市病的首要直接成因是大城市的人流物流过多集聚于中心城区,从集聚于中心城区出发可以发现这种现象的背后与干部选拔机制和政绩考核制度、财税体制、土地管理制度、规划体制机制、上下级政府关系等制度有密切关系,如果政府是上下级的,那么这个资源的流动还是往上级政府来流。所以这种资源的逆向流动容易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

四、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一)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是人流和物流过度集聚以中心城区,造成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过大;二,地方政府在发展中要劳动力不要人口的迹象,这也是第二个直接原因。像农民工,到一定年龄了,他就只有回去了,在城市留不下;三,相关领域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实现科学决策,就是我们这些规划和管理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这种模式,还是按照一些财政体制和官本位的一种管理,政府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没有从命令型、指令型向服务转变。

具体来说,第一个的人流物流过度集聚于中心城区,这种集聚的过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客观情况来看,大城市的功能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过于集中,且经济功能被城市政府置于过于重要的位置,抓经济,抓GDP,抓财政收入,相对来说对经济考核比重比较大。我

国有许多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出现了偏波,单中心的布局、单一型的布置,摊大饼式的发展,优质资源过分集中于中心城区。像有些学校、医院过分布局于中心城区,杂用了这种单中心的布局。那么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城市单向的集聚效益更加引起人口的无序流动,如果从经济学角度里进行阐述,在市场体制下,当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到我们图上看到的,从N(0)集聚的净效益或者收益是最大的,我们再看,这时人口规模可成为城市经济最优人口规模,这张图横轴是城市人口规模,竖轴是效益、收益费用,此时人口规模如果仍在增大,由于集聚经济净效益仍大于零,所以城市人口规模仍趋于合理化。但当人口规模增大到N(max)时,就是聚集的跟城市人口规模和收益费用由一个交叉点的时候这个聚集的经济效益减少到0,这时的人口规模即为城市经济最大的人口规模。如果此时人口规模继续增长,城市集聚就会出现不禁忌性,甚至导致大城市病。也就是有一种理论上来说,城市人口集聚增长,它的经济性与不禁忌性有一个N(0)和N(max)之间的这么一个阶段的分析。

第二个直接原因,就是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建设用地总量受到严格控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发展中要劳动力不要人口的现象。在各地以地招商的竞争策略下,工业用地比重过高,而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将建成区中居住用地比重压低,但我国的特点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是大城市人口增长的主力,且有大量城市低收入户籍人口仍未满足体面租房的需求,这种情况显然加大了租房困难的程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集体经营型建设用地与城市的土地同权、同价,这是解决租房价格过高,解决这种促进制度缺陷的问题。

第三个直接原因就是大城市管理水平存在缺陷,相关领域的规划和管理缺乏预见性,很多方面没有实现科学决策、精细化和联动管理,这使这些年来防止城市病的措施大打折扣。例如北京市的流动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多年缺少准确数据,这使北京市的发展规划在人口控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措施总是力度不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二)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制度成因

第一个就是干部选拔机制和政绩考核体系偏重经济同期指标。我们的考核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个就是偏重经济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导致了加重城市病中的几层原因,这个里面就是过度的机制考核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而且城市政府倾民不足,倾商有余。政府变成了招商办,有大企业、大资金、大集团是他们欢迎的,真正的居民的进入还不是特别的看中。这个就是第一个制度成因。

第二个制度成因是财税体制存在弊端,一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力的不相匹配,使得城市政府千方百计的寻求税收以外的收入来源。城市经营大行其道,城市中的集聚被不断强化。二是以企业相关税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税制结构,使得地方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而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三是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使得地方政府一来为了获取土地出让金收入而热衷于圈地、卖地,二来为了使卖地收益最大化而想方设法人为推高地价,

所以出现了很多地王,出现了很多高地价,由于一些高地价才造成了很大高房价。所以这就是这个图的表现,制度成因造成了这种房价高、卖土地,造成了大城市病,核心城市过度集聚。

第三个制度成因是从财税体制方面来说。

第四个制度成因,就是从土地管理制度角度的分析,我国目前土地管理制度存在四个特征,一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公有制,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二是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不完整,有充集体所有,现在我国正在推行的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办证也是为了使得这个产权明细。三是土地市场由城市政府垄断来经营,所以很多搞房地产、城市建设用地都必须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为国有,然后才能进行一些房地产开发,这就造成了政府垄断的经营。我们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要打破这种城市对土地的垄断,使得这个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直接能进入一级市场。四是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制度,这个为城市政府圈地、卖地、实行土地财政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城市政府可以方便地采用饥饿方法、限量供应土地、人为制造买方市场,致使地价飙升,从而实现土地增殖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五个制度成因是规划体制的缺陷。本身我们的规划有土地规划,有建设规划,还有我们的“十二五”规划,环保规划等等,但这些规划之间都不协调,规划之间相互冲突打架现象还是比较明显。规划本身还存在科学性的不足,第二是规划的决策权高度集中,集中在部里面,地方政府有时候有没有这种话语权,还有规划的时效性有待改善。我们规划跟不上变化,而且有时候建设规划、土地规定之间的变化很大,使得造成规划完成就落后。所以整个来说,反映出规划不能满足解决大城市病的需求。第六个制度成因就是上下级权力失衡,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中央地方关系,在政治上保有强大控制力的体制特征,一是给城市基础设施增添了额外的负荷。由于中央政府掌握了大量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就是地方政府的跑步前进成为常态化的需求,所以从这次的十八大以来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明显的感觉到提出来的放权,而且提出除了市场要在要素资源配置说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要把这个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使得这个市场发挥作用,现在要减权,减少审批权,现在我们也是往这方面做的。二是给城市规划管理造成真空地带。对于中央直接管理的单位或者区域,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很难起到一个有效的规制和引导作用。所以城市规划真空地带如果解决不好,也容易产生这么一个制度成因。

所以整个来说,大城市病产生的一些原因是从这么两个方面来阐述。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 2019年1期)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 月)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

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 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

2015年最新(超全)电大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莘莘学子与电大风雨同舟。 现任中央电大特级教师寄语。 向往, 苦读, 服务, 2015最新(超全)电大 vvvv 城市管理学作业1 1.“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弊端及如何进行改革 3.非政府组织如何参与城市管理 考核形式及要求:从以上3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小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交字数不低于500字的讨论提纲,提纲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的讨论提纲、联系实际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提纲给每一位学生评分。 评分标准: 优秀的标准(100<X≥9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的内涵,逻辑严密,有一定的创新性;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观点。 良好的标准(90<X≥80) 能够准确地说明讨论题目中的某个方面的内容,逻辑清晰,有某些独立见解;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观点。 中等的标准(80<X≥7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逻辑较清晰,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观点。 及格的标准(70<X≥60) 能够比较准确说明讨论题目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逻辑不严密、不完整,自己的见解不多;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十分恰当。 不及格的标准(X<60) 不能够说明讨论题目的内容,逻辑混乱;联系实际的例子不对题。

零分 提交的个人讨论提纲雷同或未提交讨论提纲。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提交的个人提纲字数不少于350字。 二、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允许黏贴打印稿,或者黏贴裁剪的报纸与杂志。 三、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字数不低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 1.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1)从市政职能的主体上看,体制上过度集权。 (2)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中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 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 事。从纵向关系上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 学、合理的划分。 (3)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 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而不是以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 方式。 3.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趋向(注意:所谓的改革趋向是针对上面的弊端提出 来的。): 由于以上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城市的确立,市政职能开始由以前 的“计划、管制、调控”逐步转变为“调控、仲裁、服务”。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趋向为: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

(完整word版)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危害的表现 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三、城市病的治疗方法 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 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 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 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 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2、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 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 的表现,但现在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3、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 镇。 四、联系实际 部分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刻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然的。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大虹桥项目和迪士尼项目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发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增强创新能力和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氛围,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融合。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城市病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城市病 A New York, London, Paris and other big cities are exciting places to live in.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to see and to do, you can go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eums, plays and films. You can also buy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big cities, too. It’s expensive to live there,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some places of big cities. Every year many people move to the cities to find jobs, to study at good schools and receive good medical care. But sometimes these people cannot find work or good places to live in. Also it is hard to keep the cities safe and clean. Some people enjoy living in big cities; others do not. Before they move to a big city, they should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of living there. ( ) 1. In big cities people can ____. A. go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eums B. see all kinds of plays and films C. buy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D. A, B and C ( )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地 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下图为上海某地区工作日与周末手机进出的数据统计情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工作日周末 1. 对该地区手机进出数量统计,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GIS B. GPS、GIS C. RS、GPS D. 数字地球、GPS 2. 关于该地区人口流动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量周末大于工作日________ B. 工作日8点前后人口流动量最大 C. 14-16点该地区人口数量稳定________ D. 工作日18点后人口流动量持续减少 3. 该地区最可能是 A. 中小学集中区________ B. 大型购物中心________ C. 迪斯尼景区________ D. 中心商务区 2.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在南澳大利亚州沿海地区出现了一种“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落日农场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利用聚光太阳能发电、海水淡化和温控温室来运营的农场,夏季,农场温室的地面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下图为落日农场位置及其温室室内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落日农场选址于A处的最有利自然因素是 A. 气温________ B. 降水________ C. 光照________ D. 土壤 2. 夏季,农场温室地面上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①抑制过高气温②增加湿度③提高肥力④增强光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 “阳光+海水”的新颖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农场模式的优势是 ①利用海水淡化,农场布局更灵活②温控温室,全年都可种植,成本低 ③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产量稳定④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环境污染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 石羊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内陆河流域,南靠祁连山山脉,北邻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据近55年统计发现: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期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结冰期是指当年下半年第一次结冰出现(结冰初日)到翌年上半年最后一次结冰结束(结冰终日)所持续的日数。右图为石羊河流域年平均结冰日数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作者:————————————————————————————————日期: 2

“城市病”及其治理 一、个人讨论提纲 1、“城市病”的概念: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 2、“城市病”的形成: 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就南京城市污染为例,自2003年至今,地铁建设、雨污分流、楼盘开发,整整十年,南京各种工地常年累月,遍地开花,加上每天新车上牌500辆的速度,南京道路交通拥堵和城市空气污染在多头因素的叠加下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严峻问题。 3、“城市病”的类型: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居 民生活亚健康等 4、“城市病”的治理: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

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树立“健康城市”理念,以科学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2)城市建设规划法制化,切实保障规划的严肃性、持续性。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二、案例: 龙虎网讯 刚刚过去的周末(2012年10月29),南京被笼罩在雾霾中。不少市民给报纸热线来电反映“脏死了,车窗玻璃全是灰”。昨天PM2.5浓度值依旧居高不下,而机动车特征污染物二氧化氮等各项指标也在同步上升。从上周五开始,南京已经连续脏了三天。 江苏省环保厅AQI(新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一氧化碳、臭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截止到昨天下午5时,南京仍旧处于重度污染状态,与此同时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南通、镇江、扬州、常州、无锡也都是重度污染,淮安更是达到了最高 级别的严重污染等级。 现代快报记者安莹 数据 10月污染天数达9天! 污染程度也不断“升级” 今年10月份可以说是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月”,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资料显示,今年截至10月28日,南京空气质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交通堵塞是城市病的表现,但并不等于城市病。记得大年三十和春节,我乘的公车在平日拥堵不堪的大街上竟风驰电击般地行驶。这岂不是就没有了城市病?而根治城市病也岂不是容易多多? 其实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的病症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质量。对这点,相信我们每个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身同感受。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迅速发展超出了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但具体原因复杂。归纳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些原因不可忽略: 中国尽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仍有着巨大的发展差异,尤其是城乡与区域差异,对收入与机会的追求,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所描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发挥作用。而大量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地区对城市化率的片面追求。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城市化的剪刀差(低价拆迁,高价卖地,服务房地产),导致城市的盲目扩张,并使城市化成为财富转移的一条利益链,财富从农村城镇的富人到县城移动,县城向省城和中心城市移动,而这种单向而非对流的财富流动,实际上削弱了城市化的可持续性。 已经落伍的规划思想。绝大多数城市奉行的仍然是1933年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路,就是将城市解构成工作、居住、休闲、交通,前三个区域通过最后的交通加以连接,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摊大饼”。包括重庆这样的多中心组团城市近年来这一趋势都日益明显,何况北京这样的单中心城市。而这样的单中心结构非常要命,中心区域承担就业功能,弱势的工作人口,被迫到城市中心工作,在公共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被迫依据小汽车进行“潮汐”运动,城市病自然应运而生。 城市病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因而其治理更多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事实上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的治理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治理“城市病”,不少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往往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规划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对于城市病的治理,至少有这样一些思路可以考虑。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规范和监督权力。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 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功能协调、层次合理的城市群将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城市病的危害,美国的“大洛杉矶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里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城市群,总人口近1000万。原本可以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城市,分散成一个个中小城市,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集中居住的作用没有下降,而城市病却得到较好的治理。

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1)文综地理试题

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二轮新题速递仿真卷(1)文综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地热能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发电、采暖和供热是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冰岛是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島国,水能、地热和风能资源丰富,发电主要以水电和地热为主,风电仅占约0.1%。目前,冰岛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下图示意冰岛活火山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冰岛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 ) A. 由南向北延伸的断裂带 B. 从西南到东北的火山带 C. 中南部城市密集分布区 D. 环岛屿的沿海平原地区 2.冰岛风能资源丰富但没有大规模发展风电,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电和地热发电技术要求较低 B. 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 C. 水电和地热发电量大且价格低 D. 风向和风力季节变化大 3.冰岛招商引资发展电解铝工业具有很强竞争力,主要是由于冰岛( ) A. 电价低廉 B. 科技先进 C. 政策支持 D. 资金雄厚 “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是海南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创建项目,其核心区总面积约0.92万公顷,有8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75万人。右图示意詹州市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那大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②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③浓郁的农耕文化④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那大“中国农业公园”适宜布局的园区有() A. 小麦种植园 B. 苹果采摘园 C. 傣族风情园 D. 古村文化园 6.创建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可以推动当地农民( ) A. 就地创业,增加收入 B. 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粮食的产量 C. 积极外迁,改善生活 D. 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案例

《珍爱生命》 ——北京地铁跌落女生珍爱生命且行且珍惜情景一、 新闻报道,一女性在车门即将关上之际,将手伸进门中欲强行上车,致其跌落站台。悲剧的发生到底是什么?据说,今晚事故女孩,经抢救无效死亡。太恐怖了,这都是争抢惹的祸啊。大家千万不要抢上地铁!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不差那几分钟上地铁。一条生命就这么惨死,不幸的女孩,走好。 评论说到,这是一个悲剧,令人惋惜。既可悲又可恨,为什么不听劝?如果女孩能够停下来等下一辆,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地铁站广播一直在喊?车门即将关闭,请不要倚靠车门,上不去的乘客请等下一辆?,非要在关闭一刹那挤进去,可想而知那是多危险。死者已矣,活着的人生吸取教训吧。生命只有一次,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不要让自己以后有遗憾。愿上班族们,每天都能平安,上下班都是高峰期,地铁公车都很多人,上下班路上匆匆的你我,不求相识,只求彼此平安。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情景一、 小李同学学习好,动手能力强,但性格怯懦,不善言辞,不敢在生人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他很苦恼,总想改变这一点,爷爷鼓励他利用网络技术为班级建立一个主页,在不需面对面的虚拟社区里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由于技术好,设计的页面精美漂亮,

讨论的话题贴近同学生活,他很快成为同学们喜爱的版主。网上交往的成功带动了网下的交流。渐渐地,小李课堂发言的声音响亮了,课间常和同学聚在一起交流。他由衷地感到,是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平台,帮他克服了现实交往中的弱点。 教师评解:小李利用网络克服了现实交往中的?性格怯懦,不善言辞?的弱点。在现实交往中,我们还有许多问题可以借助网络的帮助得以解决。如:两人闹矛盾,不好意思先开口,可在网上留言致歉;两人想进一步发展友情,可借助网络进行全方位的沟通;想与心仪的人交往,可以先在网上交流;想给对方提建议或想拒绝别人,所有你觉得当面直接说而说不出口的事情,或者你与对方难以确定何时有空见面时,都可以先通过网络来交往。网络交往可成为现实交往的前奏或缓冲地带。可节省时间,避免尴尬。 情景二、 小波同学非常聪明,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班级网络游戏的高段位选手,但他无心学习,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满脑子装的都是游戏。他不屑与周围同学发展友谊,觉得他们太幼稚,却在网上结交上很多对游戏感兴趣的朋友。有一天,玩完游戏,一同上网的网友向他发出邀请,一起弄钱以经常上网。小波答应了,几天后,小波和他的朋友因合伙抢劫被抓到派出所。 小波该如何处理玩网络游戏与学习的关系?网友的邀请可能给我们带来危险,我们应该怎样理智地面对?过分沉迷于网络,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第二讲: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_课程考试(10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就是要打破这种城市对土地的垄断,使得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直接能进入一级市场。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不确定 2.本讲提到,中国的石油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A.11% B.50% C.80% D.120% 3.以下哪项属于大城市病表现中的安全形势严峻() A.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B.尾气、废水、废渣、废气排放处在较高水平 C.交通拥堵 D.上访、农村土地征用不合理补偿造成的不稳定的因素

4.根据本讲,我国大城市病发生背景之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 A.慢于 B.快于 C.等于 D.不确定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我国大城市病的发展趋势包括()。 A.人口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集聚将继续但分布更合理 B.交通拥堵可能加剧 C.环境状况有望逐步好转 D.住房困难逐步得到改善但农民工群体仍然比较困难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包括()。 A.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 B.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 D.土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本讲,在未来,我国的人口集聚速度要慢于经济的集聚速度。 正确

城市病”及其治理

浅谈“城市病”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专业名词解释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通过官方通报通告和个人切身感受,发现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1)交通拥堵 北京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 (2)资源短缺 北京存在严重资源短缺现象。如:水资源紧缺,一度面临用水荒;土地供应紧张导致购房需求上升、地价房价上涨。 (3)环境恶化 北京经常出现雾霾天,还偶发沙尘暴。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虽然较之以往有很大改观,但整体状况仍然值得担忧。 (4)收入悬殊 北京常住人口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并不多,好处并不明显。比如北京公务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较之其他特大城市有明显差距,而承担的各项费用开销却相当高,直接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北京“城市病”的应对措施

针对北京由于“城市病”带来的种种危害弊端,建议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加快经济高速发展。 (1)明确北京城市定位,转移非核心功能和产业 明晰首都城市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带动人口和产业的分流疏解,从而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有效治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2)科学北京城市规划,加快全市道路交通建设 根据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深入做到?“三规合一”(经济发展规则、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相统一);断续控制房地产投资和用地扩张,把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纳入集资建房、统建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畴;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倡导广大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3)利有资源发展经济,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 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强化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使北京居民靠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与其他特大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城市管理学历年题集及答案(整理)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 增长型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A伦敦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次 ()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 B 荷兰 C 日本 D希腊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 信息化 ()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C 工业化 ()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答:以人为本 ()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答:排污权交易 ()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A 英国 ()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D. 市建制体制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A. 市人民政府 ()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 保障系统 ()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 预防 ()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A 美国 ()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副省级市 ()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答:煤烟型 ()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B 行政合理原则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 需求型C. 供给型D. 资源型 ()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法定社区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 市人大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 D )左右。D 60% 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A 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B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 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B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C 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C 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C 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 ABC D ) 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 管理 C 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 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C 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C 城市出现在()。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C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C 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联系实际的例子

1.联系实际的例子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经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我过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的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我过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好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好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均纯收入的2.9倍。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合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倍,甚至是6倍。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张趋势 2、个人讨论提纲 一、利用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和效率的抉择问题。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公平型税收政策更有益于社会稳定。面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根据当地家庭负担和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随着今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开征房地产税,即能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能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包装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二、提高基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城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 三、以社会公平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真正实现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保障性住房、公益性社会养老机构的公益性 3、小租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这是一种理想的政策组合。政府各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管理,既能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又不以效率损失为代价,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的目标,或者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形成某种折中选择,力求达到两者的均衡 二、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于“城市病”及其治理 个人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及其表现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下面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形成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二、“城市病-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美国《外交政策》8月24日盘点了世界五大交通最拥堵城市,我们生活的北京位居榜首位置。随着经济、科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辆成倍增长,现行的城市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日越增长的机动车辆的需求,交通拥堵这个“城市病”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如下:(一)如果政府提供的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势必增强人们出行对小轿车的依赖,从而加重交通拥堵。 (二)城市规划建设、道路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宾馆等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堵原因之一。 (三)人为因素也是加重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1)行人随意横穿马路,不走人行道及人行横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 (2)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道德修养差,一味从众心理,遇有道路事故或故障车辆影响通行,争、抢、占,见缝插针一味“加塞”,造成拥堵。 三、“城市病-交通拥堵”的治理 (1)政府部门要立足长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 (2)城市建设,政府部门要将城建、规划、城管、交管、消防、市政、工商、税务等召集起来,联合执法,完善交通管理与配套设施,适应出行需求。 (3)加强交通参与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人的交通道德修养,提倡“慎独”,杜绝一味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4)实行错时上下班。 (5)城区部分路段实行禁行或实行单双号限制通行。 小组讨论提纲: 一、“城市病”的定义: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现代化的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城市病”日趋严重,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二、“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1)人口膨胀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2)交通拥堵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

我国大城市病成因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二) ——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 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二O一三年十二月 一、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背景 我国大城市病发生的背景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那么也是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到城市改革、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还有第四个阶段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就是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特点。 二是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北上广就是一个特写,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聚集,外来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三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我们3000多亿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那么他们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 四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跟我们城市“摊大饼式”“跑马圈地”的一个城镇化。真实的人口增长慢于土地的增长,这个跟我们国家搞大量的工业开发区、超规模的城市新区有关,这是四个特点。 最近30年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2.57%,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上海社会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这个蓝皮书上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期间1.5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职业的转换,这是这么一个发展。 那么“新型+转轨+转型+快速城市化”这四个要素使得我国城市病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中国城市的急症、慢症、并发症存在共发的可能,这主要是有三个特点来体现。 第一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攻坚阶段,正同其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当大,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块的难度非常大。 第二是我国处于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粗放型、低层次、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亟待面临转型。那么在此过程中必然出现产业淘汰及转移的现象,并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用型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这个里面就是怎么绿色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这种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来转,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三是我国仍处于开放成长化的阶段,我国在城镇化率52.75%,还属于快速成长阶段内,所以城市化的速度在全球还处于前列,这在短期内对城市资源承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产

最新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治理城市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 1、树立规划权威,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2、统筹兼顾抓规划,立足长远搞建设。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5、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国有土地市场机制,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从源头上治理规划管理失控问题。 (二)联系实际例子 在城市中,“马路拉链”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我国城市地下管网有给水、污水、雨水、弱电、供电、供热、供气等七种管线,这些管线所在单位的经济状况、时间要求和管线技术标准各不相同,受城市发展条件限制,能同时规划、同步施工,而且管线所属单位按各自所需,分阶段、分路段挖路施工,使得城市道路经常“开膛破肚”,既影响城市整体形象,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又浪费大量资金。 (三)小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许多城市火柴盒般的高大建筑密集,宛若“混凝土森林”。城市不断变大、变新、变洋,一批批低矮破旧的房屋被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但一些中小城市不结合本地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制定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结合自己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因素搞规划,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内陆城市模仿沿海城市,重在外在建设,而功能设施却往往配套不全。形成现有“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规划滞后于建设。 2、城市建设标准低,城市生态环境差。 3、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 4、城市规模盲目扩张,缺乏特色。 由此可见“城市病”是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造成的,其后果是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治理城市病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A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 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 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B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弊端: 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