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

素材解读:

“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3、谦逊为人,淡泊名利。

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在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屠呦呦身先士卒,功不可没。屠呦呦获得诺奖这样的殊荣,是对她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这个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她受之无愧。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表现出的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当年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因为写小说因为讲故事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不敢骄傲,内心深处也不敢骄傲。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写作,很多人写得比我好。我感觉到非常惭愧。”

4、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铺路石。

同其他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样,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在“中草药抗疟”的研发工作中,众多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年轻的同事们同屠呦呦一道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确保安全,屠呦呦的同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单人跳舞”,一定舞不出令人仰视的高度。

5、传承与发展。

屠呦呦在抗疟疾药物研究中,从中国古代医药文献入手,大量翻阅中医药典籍,地方药志,四处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海量的中药药方,对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最后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屠呦呦说:“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尽管如此,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研究多次陷入僵局。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提醒,屠呦呦将古典文献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因此屠呦呦感慨地说:“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对于古代优秀文化,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运用方向:

勤奋、敬业、奉献、毅力、坚持、恒心、创新、信念、谦逊、淡泊名利、团队合作、继承与发展等。

【喝彩】

为屠呦呦喝彩,为中国科学家喝彩!

【人物介绍】

屠呦呦,药学家,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她是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完全没有辜负父母给她取名“呦呦”的美好期待。

科研:她向贫困地区输出生的希望

【科学成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造福全球】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数亿人感染,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20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的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上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素材分析】

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屠呦呦用数年的艰辛尝试让自己的名字与“青蒿素”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几百万感染疟疾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她用苦苦寻找发现的青蒿素给了数亿人健康的保障,善莫大焉。

【适用话题】呵护生命刻苦钻研

人格:她把使命看得很重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当时,在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老伴儿李廷钊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为了工作,屠呦呦兢兢业业而且付出了很多。

屠呦呦接到“523”项目的时候,为了不影响研究,他和丈夫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太多太多。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

【素材分析】敬业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值得人们敬仰的精神。身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屠呦呦用身体力行诠释了自己的敬业态度。屠呦呦用忍受着工作环境对身体的损害,一门心思搞科研,为了解决中药品种的混乱问题,她不顾辛苦地在野外深一脚浅一脚采集样本。临危受命,她舍去了照顾孩子的时间一心一意做科研,造福人类。屠呦呦凭借着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无愧为一个科学界的模范。这种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情操

迟到数十年的荣光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由父亲命名,源于《诗经·小雅》,意为鹿鸣之声,希望她平安快乐、自由自在。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呦呦这个名字和青蒿这种植物,跨越2000多年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

虽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当年也许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在业内专家眼里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早在2011年,当屠呦呦作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之际,海外舆论即称之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因为拉斯克医学奖在专业领域口碑极高,从奖项设立至今,获得拉斯克奖的300多人中共有80余位科学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份迟到的殊荣,给屠呦呦的人生添上了一抹浓重的夕阳红。

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团队,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6月,屠呦呦获得了另外一个奖,这个奖叫沃伦·阿尔珀特奖,理由还是奖励她在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的重要发现。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这里宣布。于是,世界认识了一张“中国面孔”——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2015屠呦呦感动中国颁奖词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节选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2016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屠呦呦

2016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屠呦呦 2011年发现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85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创制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她曾获拉斯克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该奖;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 经过调查研究后,确认屠呦呦为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屠呦呦获奖感言 在一个有众多院士出席的晚会上,鬓发斑白的中国“三无“科学家、2015生物医学诺奖获得者“屠呦呦”拄着枴杖,蹒跚地走上台来就座。 主持人开口问道:“您一直在申请院士资格吗?” “是的,一直申请。”“为什么没有当选呢?” “因为诺贝尔奖一直等着我!”

作文素材及分析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分析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杰克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后来因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与他老爸一样有很重的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后来因故意杀人而坐牢。另一个儿子靠自己的不断努力,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为何同样环境熏陶下的兄弟俩,命运截然不同呢?当人们问起其中的原因时,两人的答案竟然是相同的:“碰上了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审题角度: 1人的命运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决定的。(第一观点) 2.逆境出人材(第二观点) (合题)态度决定命运 (切题)环境与命运逆风飞翔(形象,有诗意) (好题)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写作提纲: 人生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第一部分:提出文章观点 人的命运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由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第二部分:论证 正面论证: 越王勾践身受国耻,在简陋的屋舍中奋发苦读病书,在艰难的条件下蒙受耻辱,环境可谓差矣,但他却能够卧薪尝胆,知耻而后勇,在困苦中实现他灭吴复国之霸业。 反面论证: 西汉文学家贾谊先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但他在逆境中不善于“处穷”,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最终忧愤成疾,33岁英年早逝。 第三部分:得出文章结论 环境是客观的,它只能影响我们的人生,而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是我们的人生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例文:人生须自己照亮 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一个强者前进的步履,因为他们是强者,他们用自己的态度,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异于众人的高度照亮自己的人生。人生这幅绝美的卷轴画,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逆境不足畏,心态成高格。艰难困苦之境,不是谁都必须向命运俯首称臣。我们要选择跨越它,跨越这色厉内荏的阻挡我们前进的家伙。“苦难对于愚者必是不可逾越的绊脚石,对于智者何尝不是通向远方的垫脚石?”一如东坡苏州黄州何处非子之乐土?一贬再贬,曳杖声依然铿锵!为官为民,他没有循规蹈矩,他循着文学之流,一直寻到汨罗江,寻到灵动不羁的篇章,书写辉煌,成就一代文豪的佳话。环境之苦焉能扼我咽喉,我心中自有大江东去,滚滚波涛,壮阔地奔流向前。东坡跟随着自己的心,直追逐到汨罗江畔去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簑烟雨任平生”“我一生之至乐在为文时”,东坡的成就绝非环境所利,绝非依前人而成。 一个豪迈凛然的大汉如此,一个满腹才情,细腻柔婉的女子易安亦然。命途多舛,不是只有低头黯然神伤。易安,曾高吟“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的易安是绝不会被命运淹没的。丧夫之痛,南渡之痛,怎打垮一个如此追求完美的女性?她于

(新)高考作文素材及分析

一月份: 素材一:维吾尔族烤羊肉串男子资助上百名贫困学生 1月13日,他登上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台。整整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阿里木烤羊肉串赚钱为生,同时还用卖烤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他的故事,使无数网民为之动容,誉之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写作应用:1.爱心可嘉2.善举人人可为等 素材二:福建上杭经适房申请者87%为公职人员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继去年12月陕西山阳县被爆经适房申请者九成是公职人员后,今年1月13日,福建省上杭县的经适房申请名单引发网民强烈关注,因为其申购者中87%为来自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令网民意外的是,符合此次申购经适房资格的共有1568个申请购房者,1372名为公职人员。其中来自县委办、财政局、国土局、法院等党政机关的接近600户,来自各中小学校的超过800户。 官方回应称初步核实均符合条件。 写作应用:1.公信力2.民为天等 素材三:人跪狗事件达成谅解

一段名为“男子开车意外撞死小狗,被逼给狗尸体下跪”的网络视频引起热议。视频拍摄了1月9日发生在苏州高新区马浜花园小区的“人跪狗”事件:一辆面包车在行驶途中,意外撞死一条宠物狗。面对狗的主人要么赔偿5000元钱、要么给狗尸下跪1小时的要求,面包车上的两名男子选择下跪,在寒风中一跪便是1小时。 “人跪狗”事件发生后,引起网友愤慨,苏州市有关方面立即展开调查调解,狗的主人已于近日正式向两名男子致歉,双方达成了谅解。 写作应用:1.社会道德不可丢2.尊严3.加快建设公共管理制度 素材四:山东局部遭200年一遇特大干旱 2010年9月23日以来,山东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2毫米,比常年偏少85%。根据降水频率分析,全省气象干旱已达特大干旱等级,为60年一遇;枣庄、泰安、莱芜、临沂、日照、聊城约为百年一遇,菏泽、济宁约为二百年一遇。391座水库干涸。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抗旱。 写作应用:1.水利建设事关民生期待2.国家与人民等 素材五:李娜获得澳网亚军 在年度首项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金花李娜获得亚军,创造了中国球手的大满贯单打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战绩。对于李娜所取得的

作文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一、个人履历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二、科技成就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 是,不可挡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 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 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 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 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 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 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 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 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 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 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中考作文素材及解读三篇

中考作文素材及解读三篇 【篇一】中考作文素材及解读 1、锅里的鱼 曾经有个人做过一种试验。将两条鱼分别放在两口盛满冷水的锅中,将其中一口锅快速地加热,另一口锅慢慢地加热;他发现,加热快的锅中的鱼很快就跳出来了,而慢慢加热的锅中的鱼开始还一直在悠闲地游着,后来,当他感觉到受不了时,已不能跳出锅来了,竟然就这样毫无反抗地死了。 【素材解读】 一、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才不至于太迟。 二、太舒适的环境就是最危险的时刻。很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 三、要能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由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途径。温馨提示: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才不至于太迟。 【篇二】中考作文素材及解读 2、不能被打败的老人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在风浪汹涌的大海上全力

以赴搏斗,他为了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不顾一切。尽管他已在海里坚持了几天几夜,尽管他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尽管他已失去了所有可以助战的武器,他依旧顽强地、不屈地、像天地间的巨人一般,挺立着,战斗着。老人终于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只剩下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 老渔夫的大马林鱼给他引来鲨鱼群,让他在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快乐就疲于应付,最后不仅没有获得鱼肉,还差一点丢了老命!那个叫马诺林的孩子,当老渔夫连续84天都打不着鱼的时候,他会懂事的说:“老桑地亚哥,您只是手气不太好……”。 【素材解读】 一、成功是什么?不是果实累累的收获而是充实的付出。 二、人世间多一点安慰与鼓励,少一点嘲笑与指责,那该多好。 三、人生的价值在于拼搏和与命运抗争。老人已尽其全力拼搏过,而那拼搏的过程正是他最精彩、最无悔、最美的人生一幕。 四、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都是一路鲜花,一路掌声,而多的可能是荆棘,是坎坷,也极有可能是失败。 【篇三】中考作文素材及解读 3、多弯一次腰

高考作文人物话题素材十篇

高考作文人物话题素材十篇 高考作文人物话题素材:苏雄的傲气 现任BBDO广告公司亚太区董事长的苏雄认为:如果每一个广告公司都坚持自己的原则,那么整个广告圈的环境也就可以健康起来。而现在的情况是你不做,后面有一大堆公司在排队。他说:“前段时间,我们在台湾的分公司出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有一个已经服务了十年的客户,他们的成功可以说有一半是我们服务的功劳,前段时间他们提出比稿(即广告公司为客户产品所做的市场预测报告。可以由广告公司主动来做,也可按客户的要求来做),比稿后,他们要求谈价钱,但并没有按照比稿的结果来比较价格,而是让所有参加比稿的公司一起报价,结果另一家国际广告公司报出的是我们原先收费1/3的价格,客户问我能不能出比他们还低的价钱,我当即决定这笔业务不做了,尽管他们占了台湾公司50%的业务额,但是我觉得作为广告人我们要有这个骨气。” 分析: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不按规矩出牌,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体的利益。有些人和企业只图一时的获利,缺乏长远的眼光,因小失大,最终难以做大做强。 话题:“规矩与方圆”“骨气”

高考作文人物话题素材: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一位10岁参加抗日儿童团、14岁参加共产党的小姑娘。解放战争时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为掩护革命同志转移而被捕。她坚贞不屈,神情镇定,从容地卧倒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牺牲,年仅15岁。毛泽东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分析:女性一直是弱小者的代名词,但有谁敢说刘胡兰弱小?因为有了理想,弱小的身躯里也装着无限大的勇气。 话题:“生命的价值”“追求” 高考作文人物话题素材:曹雪芹戏谑权贵 清末文学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但他却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派送礼。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犯嘀咕的时候,曹雪芹把对联挂了过来,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淡如水”,把这位都统老爷戏谑得尴尬难言。 分析:在清贫的生活中,能做到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保持自己节操的人,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_作文素材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感谢您的阅读! 疯狂印象: 2011年9月, 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为我国生物医学写下了新篇章。她荣获了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填补了华人多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屠呦呦用“抗疟神药”青蒿素拯救千万人的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一段传奇。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参加工作后,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时期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不仅如此,屠呦呦还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是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屠呦呦在工作中表现出色,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他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翻阅历代本草医书,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包括青蒿在内。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治疗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研究也一度陷入僵局。后来,她再一次将注意力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 个人简介: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 年12 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60 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等称号。 疟疾,世界上最主要的高死亡率传染病。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 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声音铿锵有力。60 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 高分例子: 1.“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 2015 年10 月5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20 世纪60 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 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 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通过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 年发现了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 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2.“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 每当谈起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屠呦呦总是会说:“研究成功是当年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而鲜为人知的是,起步时的屠呦呦团队只有屠呦呦和两名从事化学工作的科研人员,后来才逐步成为化学、药理、生药和制剂的多学科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姜廷良说:“对青蒿素作用机理的研究,需要‘大协作’思维。”在这样的思路下,屠呦呦的团队结构发生了变化。目前,屠呦呦团队共30 多人,这些研究人员并不局限于化学领域,而拓展到药理、生物医药研究等多个学科,形成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模式。屠呦呦介绍,未来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将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在对青蒿素抗疟机理研究方面,我们目前正在深入探讨‘多靶点学说’,并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说,“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某些成分虽然没有抗疟作用,但却能促进青蒿素的抗疟效果。” 3.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出发新时代,踏歌行时代,要保持初心,砥砺前行。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几十年的梦想,为拯救生命做贡献,是初心;做别康桥的水草,归来祖国的栋梁,万千日夜的不辞辛劳,是初心; .贵州山区“天眼”后呕心沥血,跋山涉水,是初心;作为学生,想着祖国的需求步,成为祖国需求中填补空白的人,也是初心。一颗初心便是一种前程,哪怕百年后已无人再知晓我的名字,我的初心仍会随着血液的流动而流动随着祖国的发展而愈生光彩。 满分亮点解说: ◆亮点1:诗句作为段首,引出分论点; ◆亮点2:引用素材时,只字未提人名,却用精炼的语句分别高度概括屠呦呦、黄大年、南什东事迹; ◆亮点3:从名人到自身,从小我到大国,联系实际,重申观点。行路漫漫,素履以往。宁贴伏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起舞。古有行者,筚路蓝缕,胼手砥足,以启山林之业。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屠呦呦面朝科研的前路漫漫,亦选择用最坚实的脚步,在渺不可期的长路上踽踽而行,几十个春秋后终于迎来曙光。 ◆亮点:开头八字对仗句式+名言+素材

2020高考语文 “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作文素材

2020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师的情怀”素材多维解读 【素材一】 中国建筑师王澍:让自己 沉寂10年 2020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20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贱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多维解读】 角度一:厚积薄发。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花大力气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在根部积聚大量的营养;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丰富的学识。中国建筑师王澍用10年的时间为未来积聚能量,终于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如果他毕业之后就急急忙忙投入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少了10年的思考和沉淀,就不会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就难免被打上“普通、平庸”的烙印。勾践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才积聚了三千越甲吞吴的能量;李时珍品尝百草三十载,才铸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厚积才能薄发。 角度二:守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睁睁地看着挣钱的机会丧失而不为之心动,但王澍做到了。毕业后,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保持平和的心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为设计高质量的建筑积聚能量。当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时,他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他说:“当大家拼命挣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守住了内心的平静,才有了日后的爆发,才有了一个个惊人作品的问世,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角度三:成功在于坚持。王澍的成功,是10年积累的爆发,更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10年里,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想,为设计理想的作品默默坚持。他的成功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默默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坚持,即使天资不好,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反之,即便天资聪慧,如果缺少坚持的毅力,也会半途而废,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那样,贻笑大方。 角度四:成功没有捷径。当今中国,无论商业还是学术领域,许多人都在追求捷径,寻找成功的捷径,好高骛远,内心浮躁。但任何想求得事业速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真正做学问、搞事业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能飞得更高。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隐藏着辛酸的奋斗故事。成功的路上没有“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 【素材二】 跪下去的世界大师——周仰杰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作文

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 1、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她经常以身试药,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2、学生作文题题目再现 1、克服困难 2、荣誉即责任 3、努力坚持一一通往成功 4、奋斗就是成功 5、荣誉来去,我自不惊 6、恒心 7、谈责任 8、坚持不懈方能成功 9、经历艰辛,终能成功 10、不拼搏,拿什么成功 11、不畏艰辛地成长才能成功 12、必要的执著 13、实践,才能获得真理 14、责任 15、不怕失败才能收获成功 16、大爱无边 17、永不退缩 18、平常心 19、努力方能成功 20、承担责任,心如止水 21、刻苦方能成就大业 22、荣誉越大,责任越大 2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4、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25、成功在于执着 26、成功需要一种坚持 27、难事莫过坚持 28、成功的基石

29、一份小心的责任心 30、坚持就是成功 31、执著让人拥有机遇 32、成长之路 33、阳光总在风雨后(永不放弃) 34、成长中收获快乐(坚持、责任、敬业) 35、成长、成功在于根基(付出、磨难、基础) 36、再坚持一下 37、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 38、创新铸就成功 39、不畏苦难,坚持不懈 40、步步“精”心 41、责任感是成功的根本 42、永不言弃和责任创造成功 43、以平静的心面对成功 44、勤为径,苦作舟 45、成功的道路上毅力不可缺 46、从工作中赢得尊重 47、荣誉即责任 48、坚持 49、承担责任 50、风雨之后有彩虹(坚持) 51、在成功的道路上(荣誉与责任) 52、成功的钥匙一一执着 53、坚持乃成功之根本 54、磨砺铸就成功 55、坚持方能成功 56、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拼搏) 57、坚持、敬业、责任 58、不畏艰辛 59、懂得付出,才有回报 60、荣誉即责任 61、执著造就成功 62、牺牲之于成功之前 63、坚持 6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责任) 65、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历经艰辛) 66、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3、说明: (1)材料中的三种“精神”是: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自我牺牲,献身科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可以说离开这三种“精神”的立意,都是跑题的。 (2)粗略统计66人中有31人之多跑题,近于50%的人跑题。而写“坚持”“执著”的人

屠呦呦作文素材解读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得主。有人说,屠呦呦获诺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获奖,而且更在于她获得诺奖之前的几十年的沉默。屠呦呦无论在获得拉斯克奖之前还是之后,都遭遇了种种争议和非议,但屠呦呦不作回应、不说废话,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回应争议和非议。 从幕后走到舞台中央,屠呦呦平静地说:“总结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 屠呦呦获诺奖,空前不该绝后。她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绝不应只是一座奖杯,更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评价机制提供了指引和反思空间。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标志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开始,也标志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开启…… 素材解读: “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2、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从屠呦呦临危受命到青蒿素成功提取,历时长达数十载,实验多达191次。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气馁,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极度闭塞的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和同事们翻阅大量的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更好的方法,终于如愿以偿,大功告成。正是由于屠呦呦这种百折不挠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使得青蒿素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意志,科学实验难有建树,更别奢望什么获得诺奖了。纵观科研之路,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坚持,最后攻克一道道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世界的巨人。 3、谦逊为人,淡泊名利。 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屠呦呦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在实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屠呦呦身先士卒,功不可没。屠呦呦获得诺奖这样的殊荣,是对她科研成果的极大肯定,这个荣誉是至高无上的,她受之无愧。然而面对记者的采访,屠呦呦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和那些好大喜功的人相比,屠呦呦表现出的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这让我们自然想起当年莫言获奖的感言:“我因为写小说因为讲故事得了诺贝尔奖,我一点不敢骄傲,内心深处也不敢骄傲。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写作,很多人写得比我好。我感觉到非常惭愧。” 4、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铺路石。 同其他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一样,青蒿素的成功提取并非某一个人的功劳。在“中草药抗疟”的研发工作中,众多同事们和屠呦呦一起,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年轻的同事们同屠呦呦一道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确保安全,屠呦呦的同事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正如屠呦呦所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歌德曾经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三人为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单人跳舞”,一定舞不出令人仰视的高度。 5、传承与发展。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 基本信息简历 中文名:屠呦呦 英文名: youyoutu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性别:女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 1930年12月30日 职业:药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政党:中国共产党 所获荣誉: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突出贡献: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个人生平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2011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

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201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突出事迹成就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高考作文素材之最新热点人物素材解读 ○素材一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博客中随机选取了10万字,发现了好几百个错别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 1.传统文化; 2.过去与将来; 3.习惯; 4.小事; 5.风格; 6.敬畏汉字; 7.珍惜。 ○素材二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

作文热点素材及解读

作文热点素材及解读 1. 90后女大学生随父当疏捞工月入1100被赞励志妹 1990年出生的成雅婷去年刚刚从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大学期间她学习的是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后,找工作一直不太如意。今年1月初,在跟爸爸商量以后,成雅婷决定先去疏捞队干着试试。成雅婷的父亲成建国也是武汉市洪山区水务局疏捞队队员,从事疏捞已经有30多个年头。因此,在一些亲戚、朋友眼中,成雅婷来到疏捞队工作是“女承父业”。可是,成雅婷并不是这样认为。在她看来,自己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份工作,靠自己的努力来养活自己。 素材解读:1.工作无分贵贱,只需要你肯做,总会有前途。工作的贵贱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中,外人的眼中,即使他觉得这很高尚,你不觉得也是没用。2.是人都能做的工作,中国的教育就只能培养这样的人才了。大学毕业就做这事,难道就不觉得悲哀吗?大学是干什么用的? “最可爱农民工”齐力抬车救车祸女孩 XX年10月19日下午3时,南昌市广场东路上发生一起交通

事故,一名女孩被一辆轿车压在车底,情况十分危急。此时,20多个正在附近等活的外来务工人员闻讯立即冲上来抬车救人,由于救援及时,受伤女孩得到及时救治。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众人伸出双手为女孩抬出生的希望这一义举时,不由得想到了几日前发生在广东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女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予援手。和这18名冷血路人相比,来自余干的这些朴实的建筑工人们让人倍感温暖。(来自新华网) 素材解读:1.见义勇为,不需要理由。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这就是善。 2.冷漠是怎么造成的?见死不救、能帮而不帮这是谁之过? 2. XX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 “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你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2月3日,四川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坚守雪域高原支教12年,当选为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后,各大媒体纷纷对两人的事迹进行报道,引发广大网友们的持续关注,他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敬意。(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