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黑格尔于1817年第一次讲授美学。他的这部著作像他的其他许多著作一样,并不是他本人出版的,而是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门生霍托、拉森等根据他授课的讲义编纂而成。

黑格尔讲授美学时期正是他创作力最充沛时期,这不仅由于他的哲学思想已渐臻成熟,同时也由于当时德意志社会经过了动荡而转入相对的稳定,从而使他可以摆脱生活上的困扰,无拘无束地对哲学进行潜心的思考。1806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战败了,1807年签订了屈辱的提而西特和约,这对德意志以后的发展来说,却反而变成了一件好事。普鲁士贵族统治集团在战败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拿破仑法典在德意志推行标志着封建关系的削弱,跟着来了文化繁荣。1818年海德堡创立了"大学中心"的柏林大学。就在黑格尔讲授美学的次年,1818年,他受聘到柏林大学去讲授哲学。当他一登上这座闻名欧洲的大学讲台,他就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向他的听众预告具有光荣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再觉醒:"似乎这样的时间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在这篇《开讲词》中,黑格尔宣告,空疏浅薄的意见和虚浮骄妄的作风是哲学的敌人。他认为,精神一旦为它们所占据,理性便无法再去追求它自身的目的。哲学所要求的是认识真理的真忱,"只有这处最纯挚的真忱本身才能成为哲学复兴的基础。"从黑格尔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恪守这种信念来从事哲学工作的。德国哲学史上,他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在哲学每个领域里,他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海涅说这是一场哲学革命

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深入到它那被种种矛盾现象所隐蔽的内容实质中去,就可以理解到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这场哲学革命成了1848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的先导。海涅在他移居法国期间于1833年所写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历史》一书中,指出了宗教革命中产生出来的哲学革命的深刻意义,并且把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作了生动的比较,预告了德国哲学革命势将带来的政治风暴。海涅是第一个从晦涩的德国古典哲学中发掘出它那不易察觉到的深刻意蕴的人。当然,他主要是依靠他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的天才预测。如果我们想要从他书中得到对于黑格尔的全面评价,就感到非常

不够了。

黑格尔本人和他的哲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现象。他在早年兴高采烈地把法国大革命称作是"壮丽的日出",到了晚年却主张同普鲁士君主制调和。就他的哲学著作来说,在辩证法方面常常爆发出革命的愤火,在体系方面保守因素却占据了压倒优势,起着窒息作用。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在政治态度上却"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怎样来解释这些矛盾?如果把阶级分析当作比解一次方程式还要容易的简单化庸俗化观点来看,黑格尔只是"一条死狗",他的著作不过是一堆错误的陈迹。对于这种观点来说,政治倾向和科学研究的矛盾,体系与方法的矛盾,都是不存在的。

黑格尔哲学批判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中对他的批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对于一个经过多年的透彻思想,而且以郑重认真的态度,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加以透彻发挥的著作,予以这样轻心的讨论,是不会给人以任何愉快的印象的。"这并不是一个哲学家的自负和高傲。今天谁还知道那些黑格尔哲学批评家的名字呢?不过,除了这些浅薄空疏的批评家外,毕竟还是有人认真地研究了并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头一次击中了黑格尔哲学要害的是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1839年出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中指出:黑格尔哲学被规定和宣布为"绝对的哲学",虽然并不是这位大师本人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而是他的门徒们,至少是他的正统门徒们贯彻始终地契合着老师的学说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但是黑格尔哲学,不管它的内容性质如何,都只能是一种一定的、特殊的、存在于经验中的哲学。……认为哲学在一个哲学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正如认为"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一样,这乃是一件绝对的奇迹,乃是现实界一切规律和原则的勉强取消,……因此也就别无他望,只有等待世界的真正终结。但是,如果今后历史仍像以前一样继续前进,事实上上帝化身的理论也就被历史本身所驳倒了。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绝对主义,在黑格尔《美学》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美学时,主要就是根据这一点而加以发挥的。费尔巴哈打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就把黑格尔哲学当做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但是"像黑格尔哲学这样对民族精神发展起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

是决不能靠简单地置之不理的办法把它收拾的"。

美学序论

黑格尔在《序论》中说:"尽管现在有些人认为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不可理解的,可理解的只是些有限现象和有时间性的偶然事物,其实这话是不对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实是绝对概念,即以理念为基础的,美只是真实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只要能理解的思考真正有概念的威力武装着,它就可以理解美。"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是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示真实"。因为概念本身是真实的,只有真的才能是美的。所谓"理念在感性中的显现"这条美的定义,它的含义不过是说,美和真是一致的,美只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真实,因而同哲学通过思考形式表现真实有所区别罢了。但这种区别仅仅在于表现形式上不同,至于内容却都是以同一真实为对象。自然,黑格尔说的真实具有一种思辨的属性。

那种从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立场上提出来的反对"无利害关系"的观点,是黑格尔所反对的。他说:"荷拉斯的'诗人既求教益又求娱乐'一句言简意赅的箴言到后来经过无穷的推演和冲淡,以至变成一种最俗滥最肤浅的艺术论。"这种艺术论趋向这样的极端,以致把艺术看成没有自己的目的,使它降为一种仅供娱乐的单纯游戏,或是一种单纯教训的手段了。黑格尔反对把艺术的目的规定为"教训"。他认为,如果把艺术内容的普遍性看作是抽象的议论,干燥的感想,普泛的教条,那就会使艺术形象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外壳或外形,从而形成感性的个别事物和心灵性的普遍性相分裂开来,彼此相外。这样,艺术的目的就不在它自身,而在另一种事物上。但是,艺术的效用应该从艺术本身的性质阐发出来。黑格尔认为,人类生存的全部内容是非常复杂的。人类社会形成规模巨大、组织繁复的经济网,商业、航业、工艺;较高一层的是权利、法律、家庭生活、阶级划分以及庞大的国家机构;此外,还有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艺术活动和美的兴趣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种需要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黑格尔说:"按照科学要求,就得深入研究它们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彼此间的必然性。因为它们不只是借效用就能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效用的观点也

就是实用或功利的观点。

研究事物的效用首先必须研究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有把事物本身的性质充分揭示出来,才可以见出它的真实效用。事物的性质是不可穷尽的,许多事物由于它们的性质还没有揭示出来,它们的效用也就不能显露。有些事物一直是被认作毫无用处的,但当它们的性质研究出来后,往往成为极有用处的东西。因此,科学的理论研究,就不能用狭隘的效用观点去衡量,根据眼前是不是有用为标准。美索不达米亚等地的居民为了眼前的效用,根除森林以求取得耕地的面积,他们当时这样做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他们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这些地方变成了一片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竟使那里积蓄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也都随着森林一同消灭了。黑格尔曾经嘲笑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效用观点。他在《小逻辑》中说:"不仅从葡萄树对人们的显著用处的观点去研究葡萄树,乃进而去考量一种其皮可制软木塞的橡树,并研究这树皮如何可以剥下来作为木塞以作封酒瓶之用。过去曾有不少书是根据这样的作

风写成的。"(第205节)

黑格尔认为,艺术和哲学一样,都在于认识真理,揭示真理。从这方面来说,黑格尔反对简单的效用观点并不是否定艺术的社会使命。在《序论》中,他把艺术称为"各民族的最早教师"。他并不否认历史上艺术曾为宗教服务的事实。但他认为艺术为宗教服务并不是把对象附加到先由思考产生出来的一些抽象格言和定义上去,而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把他心里酝酿成熟的东西表达出来。"例如古希腊艺术就是希腊人

想象神和认识真理的最高形式。"

黑格尔的错误是他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表现现代生活中所谓"和解了的矛盾"。照他看来,在现代社会中,人生活在两种互相矛盾的世界里。从一方面看,人囚禁在寻常现实和尘世的有时间性的生活里,受到需要和穷困的压迫,受到自然的约束,受到自然冲动和情欲的支配和驱遣,纠缠在物质里,在感官欲望和它的满足里。但从另方面看,人却把自己提升到永恒的理念,提升到思想和自由的领域,把普遍的法则定为自己的意志,把世界的生动繁荣的现实剥下来,分解成一些抽象的观念。然而生活与意识之间的这种分裂必须解决,而解决这种矛盾就是哲学的使命,也同样是艺术的使命。他说:"就艺术使命来说,矛盾的任何一方,只要是抽象的片面的就不能算真实,真实是在矛盾双方的和解与调停里。"

黑格尔在《序论》中提出的关于审美活动的实践观点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黑格尔总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考察的。他反对把"认识的主体当做一张白纸"(《小逻辑》第226节),只限于被动地接受,而

不起主观能动作用。洛克在《人类悟性论》中说:"我们不妨假设人心就像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字迹,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观念。"但是,黑格尔认为,认识总是和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他在《序论》中说:"人还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的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事物中复现了。"

黑格尔《美学》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富的遗产,它的价值就是其中时时闪灼出来的辩证法的光芒。在辩证法的威力下,从知性出发的形而上学的各种观点都在根本上动摇起来,纷纷瓦解了。当然,像黑格尔这样一个人,无论就他本人或就他的哲学来说,都有着我们必须扬弃的东西,但我觉得他在自己工作领域

内那种追求真理的勇毅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黑氏美学体系

黑格尔哲学具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体系,他的美学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理念的自我综合、自我发展、自我深化的运动过程。首先,以理念自身作为出发点,然后理念将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理念由自在阶段发展为自为阶段后,再进一步返回自身,终于在人身上重新达到自我意识。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这三个发展过程就表现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三大部门。美学属于精神哲学的最初阶段。在美学体系中,首先是从"美的理念"出发,然后"美的理念"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美",由于"自然美"是有缺陷的,于是"美的理念"发展为自在自为阶段,成为"艺术美"。由此可见,黑格尔体系毫无例外地总是遵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律,即:自在--自为--自在自为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绝对理念是构成他的整个体系的根本依据。黑格尔曾经花费很大力气用在体系的思考上。如果我们不能识破他的思辨结构的秘密,就很容易被他的体系所俘虏。1843年出版的《神圣家族》分析思辨结构的秘密说: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观念,如果再进一步想象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实"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我身外的一种本质,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质,那么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话说)"果实"是梨、苹果、扁桃等等的"实体",所以我说:对梨说来,决定梨成为梨的那些方面是非本质的,对苹果说来,决定苹果成为苹果的那些方面也是非本质的。作为它们的本质的并不是它们那种可以感触得到的实际的存在,而是我从它们中抽象出来又硬给它们塞进去的本质,即我的观念

中的本质--"果实"。

就其本来意义看,绝对理念不外是物质的抽象,正如果实这一实体概念是从梨、苹果、扁桃等等现实存在的水果中抽象出来的一样。但是,黑格尔从物质中抽象出理念之后,却把理念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存在,相反,倒是产生物质存在的实体。因此,他把自然界当作了理念的自我外化。在自然界中,理念并不意识到自身,自然界只是理念自我发展的一个低级阶段,它还处于一种粗陋状态之中。这种看法同样反映在他的美学里。他在《美学》中作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涵在心灵里。"黑格尔在这里无非是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不是自然美的反映,相反,自然美倒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所谓"属于心灵的那种美",就是作为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本依据的美的理念,即决定并产生一切美的事物的"实体"。

从物质中抽象出绝对理念,并把绝对理念当作不依赖于物质的独立存在,这是容易的。但是人们的常识不免要问:这个"一般果实"即作为现实水果的实体,又怎么会忽而表现为苹果,忽而表现为梨,忽而又表现为扁桃呢?思辨结构为了达到某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需要从抽象的实体返回到丰富、生动、具体的现实世界上去。思辨哲学家对于这问题的回答是,因为"一般果实"并不是僵死的,无差别的,静止的本质,而是活生生的,自相区别的,能动的本质。千差万别的水果,只是"一般果实"的生命的不同表现。思辨哲学所要证明的正是"一般果实"在它的一切生活表现中,在苹果、梨、扁桃等等中的统一性,也就是证明这些水果的神秘的相互联系,证明"一般果实"怎样在这些水果的每一种中渐次地实现自身,并怎样必然地从自己的一种存在形式转到另一种形式。这样,思辨的哲学家就把它自己从苹果的观念推移到梨的观念这种他本人的思维活动,说成是"一般果实"这个绝对理念的自我活动了。

自然美

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叙述总是贯串着一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线索。在他的《美学》中,关于自然美

的论述是全书写得最枯燥的部分,往往被黑格尔美学评论家弃置不顾。但是,其中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黑格尔是把自然美和自然界的演进联系起来考察的,从而证明自然美也有它本身的发展过程,也同样贯串

着一条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线索。

按照自然界的演进序列,自然界三大类别:矿物、植物和动物是前后相继依次出现的。自然界不仅表现了自然的演进历程,而且它们也各自显现了不同等级的美的形态。黑格尔认为,在这三个阶段的自然分野中,有一种内在的必然性,有一种符合理性的前进过程。

首先,是最低级的矿物结晶体,它只表现了一种外在统一的抽象形式的美,即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比矿物高一级的是植物。植物不再是同一定性的抽象的重复,也不是同与异一致性的交替,而开始具有雏形的部分之间的区别。比如茎、叶、花、果等不同形状构成具有差异面的有机体。因此植物就比矿物美前进了一步。更高一级的是动物,动物身上才显出生命。黑格尔认为生命与自由是美的概念的基础。但是,动物身上有生命的活动的枢纽对于我们还是隐蔽着,我们只看到动物形体的外在轮廓,而这外在轮廓还是完全被羽毛、鳞甲、针刺之类遮盖着,还保存着植物的构成形式。露在外面到外显现的不是内在生命。只是发展到人体,自然美才是现出最高的美的形态。人体是构造最精的有机体。人体不复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所遮盖,血脉流行在全部皮肤的表层,处处都可以看出活跃的生气。人的全身都可以显示他的内在生命,表现他的微妙复杂的感情。在这构造最精的有机体上,各部分之间,既有彼此外在的独立性,又有贯串一气的内在联系。为了说明这一点,黑格尔举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例子,比如,一双手只有长在人体上,和人体的其他器官构成一个有机体时,方才具有手的意义,发生着手所应有的作用。如果把手从人体上割下来,就不再是手了。同时,在人体这个构造最精的有机体上,整体与部分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也达到了和谐一致的境界。这种和谐一致性正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从下面情况可以清楚见到:当一个人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的时候,他的内在灵魂就要从外在方面显现出来。人的感情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地宣泄于外,不仅从眼睛里表露得最充分,而且也在其他器官中流露出来,如嘴角、鼻翅、面颊、额头,甚至连全身肌肉也都被这种感情所灌注。雕刻家就是往往通过人体的肌肉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和性格的(如罗丹的《思想家》)。表现在人体上的这种整体与部分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和谐一致,形成了自然美

的最高峰。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美随着自然界的演进历程,从结晶体美,一步步逐渐发展到人体美,形成了不断地前进运动。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自然美"有一种符合理性的前进过程"。黑格尔根据自然界演进历史来考察自然美的发展,对于我们来研究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提供了一条足资借鉴的线索。自然,这里必须说明,在黑格尔那里,上述见解并没有用这样明确的形式阐发出来,其中一些可贵见解,往往混杂在一大堆烦琐概念和思辨的叙述之中。我们在转述他的意见时是经过选择和整理过程的。这种整理工作,我们是谨守"根底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的原则来进行的。我们并没有把黑格尔美学本身所没有的东西硬加给

他。

由于黑格尔把自然美作为美的理念的发展的低级阶段,由此他就毫不费力地作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结论。他对美所作的定义是:理念在感性中的显现。如果理念不是完善地直接地从感性中显现出来,那就不能认为是艺术的理想。他认为处于低级阶段的自然美,还没有摆脱它的粗糙状态,是有缺陷的。这种

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直接现实中的内在因素仍然是内在的;

第二,直接个别存在的依存性;

第三,直接个别存在的局限性。

就以自然美的最高一级人体来看,人体虽是构造最精的有机体,已接近艺术的理想,但毕竟还不是艺术美本身。作为自然美的人的生活的缺陷在哪里呢?黑格尔说:"心灵的个体的本身是一种借心灵性作为中心点而结合起来的整体。在它的直接现实中,它只是零碎地显现于生活,行动,不行动,愿望和冲动,但是它的性格还是要从它一系列的行动和经验才可以认识出来。"这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他的性格并不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断片中可以完整地表现出来。他有某种感情激发的时刻,这种时刻固然可以表现他的心灵活动,但也只是表现了他的性格的某一方面,因为他也有被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

感情所支配的时刻。除此以外,他还有无所思虑或者意识完全停止活动的时刻,比如在睡眠中,这种时刻根本无法表现他的性格特征。所以,在现实生活里,一个人的性格只是零碎地分散地表现在他的一系列的生活经验里面,其中每一个断片都不足以表现他的完整性格。他的完整性格只能表现在这些断片的总和之中。因而,就每一断片来说,他的完整性格仍然是内在的,有局限的,并且是互相依存的。

艺术的理想

艺术的理想就是为了排除这种自然美的缺陷。黑格尔说:"理念和它的表现,即它的具体现实,应该配合得彼此完全符合。按照这样理解,理念就是符合理念本质而表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这种理念就是理想。"所谓理想,就是指的艺术美,艺术美要求事物的外在形象必须完善地表现它的内在本质。这里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凡现象所表现的没有不在本质内的。凡在本质内的没有不表现于外的。"(第139 节)当然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现象,不可能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存在。但是表现本质的现象却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应把它们并列起来放在同一等级的地位上,因为它们是在各自不同的程度上表现着本质。从某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比较直接比较充分地见出它所表现的本质。但也有些现象和它们所表现的本质之间存在着疏远的距离,并且往往是迂回曲折地表现了本质的某一侧面,这一侧面也可能以一种假相的形态呈现出来。因此,如果要求外在形象完全符合它的本质,艺术创作首先就必须排除掉那些不能充分显出本质的偶然性的或不必要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完整的性格在自然形态的生活片断中仍呈现分裂状态,还不是成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内在联系,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而只能成为思考的对象。按照黑格尔的艺术理想来说,作为内在本质的东西,必须直接显现于感性事物中,使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提供为感性的观照,而不能通过思考去掌握。因此,要使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就不能单纯地去摹拟自然,而必须对自然美再进行艺术的加工。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就是"使无数的个别性相由分裂状态还原到统一,以便集中成为一个表现和一个形象。"这就是艺术的概括。黑格尔在《美学》中没有提出典型的说法,但是他说的艺术概括正是典型论的萌芽。在艺术的概括中,自然美的缺陷,即客观事物的内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被克服了。在艺术创造出来的"一个表现和一个形象"中,外在形象完全符合它的本质,并且就在外在形象中可以直接地见到它的本质。举例来说,雕刻作为空间的艺术,没有时间的延续性,它只能表现人物的某一种姿态,并通过这种姿态显现人物的某一种情绪,但它必须克服生活真实中的内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成为艺术概括出来的典型,从而可以唤起人的想象活动,让人预感到它在千变万化的情况里,可以产生一切可能的表现。这就是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

美的主要论据。

黑格尔用这些包含着合理因素的论据来证明这样一个错误的命题,显然是由于他把自然作为无所不包的理念中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粗糙的部分。他认为自然美是有缺陷的,因为照他看来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绝对自由和无限的。这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无法避免的谬误。正确地说来,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美而要求艺术美,是由于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像黑格尔在上述论述中所说的那样,去揭示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而并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家不能用理想代替现实,或把美的理念化为现实的形象,他只能

能动地表现现实。

为了体系的需要,黑格尔把"美的理念"放在自然美的前面,认为"美的理念"是先于自然美的独立存在。但是只要我们把这两部分论述加以仔细对照和比较,我们立即就可以发现,黑格尔对"美的理念"所作的种种规定,恰恰是从作为生命的自然美中概括出来的。所谓"美的理念"不是别的,正是他在《自然生命作为美》的部分中对生活有机体作了周密研究之后所获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是把关于生命有机体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规范化,以提炼更精确的形态表述出来。这样,从体系看似乎是黑格尔《美学》中最唯心的这一部分,就其内容来说,却是现实的。例如黑格尔说:"一切存在的东西只有作为理念的一种存在时才是真实性,因为只有理念才是真正实在的东西。"这里是说,客观存在只有符合概念时才有真实性。如果实在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合乎规律的必然性,那就是符合它的概念。所以黑格尔说的"作为理念的存在"无非指的是合乎规律的客观存在。"美的理念"就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在感情事物中的显现。黑格尔认为美的必须是真的,因为理念本身是真实性的,但真的却不等于是美的。在美学里,真实的理念不像在哲学里那样以普遍性的思考形式出现,而是以个体性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直接显现

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黑格尔在《美的理念》中详细地论述了这个统一体,并由此推演出一些美的法则。

总念论三范畴

黑格尔在论述美的法则时,运用了他的总念论的三个范畴: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普遍性是自我同一的,不过须了解为,在普遍里复包含有特殊的和个体的在内。特殊的即是相异的,或有特殊性格的,不过须了解为,它自身是普遍的,并且具有个体性。同样,个体性亦须了解为主体或基本,包含有种和类于其自身,并具有实质的存在,这就表明了概念的各环节有其异中之同,有其区别中的不可分离性。"(《小逻辑》第164节)在作为美的统一体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在本质方面和特殊个体的外在现象方面可以互相渗透。普遍性的内在本质可以把特殊个体的外在现象统摄于自身之内,同时,特殊个体的外在现象也可以把普遍性的内在本质宣泄于外,从而形成各差异面的和协一致。

黑格尔认为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知性所不能理解的。他说:"知性不能掌握美。"因为知性的特点乃在于"抽象"与"分离"。知性认为抽象孤立的概念即本身自足,可以用来表达真理而有效准。其实,知性只是对于对象的外在思考,知性用来称谓对象的概念或名词,乃是主观的现成的表象,是外加给对象的。如果用知性来掌握美,就会把美的统一体内的各差异面看成是分裂开来的孤立的东西,从而把美的内容仅仅作为一抽象的普遍性,而与特殊性的个体形成坚硬的对立,只能从外面生硬地强加到特殊的个体上去,而另一方面,作为美的形式的外在形象也就变成只是拼凑起来勉强粘附到内容上去的赘疣了。这就破坏了美

的和谐与统一。

按照黑格尔看来,知性只是理性认识的一个低级环节。知性凭藉理智的区别作用,不是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不是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而是在事物的孤立的静止状态,去分析,判定事物的特点和性质。这种区别作用,在认识过程中虽不可少,因为缺少了这一步就会丧失对事物认识的确定性,但是,认识过程却不能停留在知性的阶段上。倘使认识至此不再前进,那就会局限于知性所坚持的限度内,不能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内在联系,而陷入形而上学之中。按照知性的观点来看,美的对象只能是这样一些个别事物,这些个别事物的概念,只能是从主观外加于客观存在。可是按照辩证的观点来看,普遍性不是从外面附加到个别事物上去的,在个别事物本身中就包含着普遍和特殊性。因而认识的作用只在于把个别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性发掘出来。黑格尔把这种普遍性叫作"具体的普遍性",以区别知性的"抽象的普遍性"。

在美的对象中,概念和实在都必须是从事物本身发出来的。显然,这条美的法则是从生命有机体的规律中概括出来的。在生命有机体中,概念和实在这两个差异面的统一,就是灵魂与身体的统一。灵魂与身体都是生命所固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灵魂把生命灌注在身体的各部分之中,这在感觉中就可以看出。人的感觉并不是单独地发生在身体的某一部分,而是弥漫在全身,全身的各部分都是在同时感觉到这种感觉。但是,在同一身体上并没有成千上万的感觉者,却只有一个感觉者,一个感觉的主体。美的法则也是这样。在艺术作品中,内容意蕴和表现它的外在形象必须显现为完满的通体融贯。内容意蕴作为艺术生命的主体,把生气灌注到外在形象的各部分中去,使它们活起来。外在形象的各部分都弥漫同一内容意蕴灌注给它们的生命,而形成和谐一致的有机体。外在形象是从内在意蕴本身中发展来的,是内在意蕴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外在表现,而不能是拼凑一些外在材料,强把这些材料机械地迁就本来不是它们所能实现的目的。因为那些拼凑起来的艺术形象的各部分对于外加给它们的抽象概念处处都会表现出一种抵制和反抗,从而形成内容和形式的分裂。这是形成艺术上概念化的根源所在。

观念性的统一

黑格尔对于上述美的法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

美的对象各个部分虽协调成为观念性的统一体,而且把这统一显现出来,这种和谐一致却必须显现成这样: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各部分还保留独立自由的形状,这就是说,它们不像一般的概念的各部分,只有观念性的统一,还必须显出另一方面,即独立自在的实在面貌。美的对象必须同时显出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必然性,另方面是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显现是为它们本身的,不只是为它们的统一体。单就它本身来说,必然性是各部分按照它们的本质即必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这一部分就必有那一部分的那种关系。这种必然性在美的对象里固不可少,但是也不应该就以必然性本身出现

在美的对象里,应该隐藏在不经意的偶然性后面。否则各个实在的部分就会失去它们的地位和特有的作用,显得只是服务于它们的观念性的统一,而且对这观念性的统一也只是抽象地服从。

在这段话里,屡次出现了"观念性的统一"这一用语。首先,我想对黑格尔这一术语简略地解释一下。所谓"观念性的统一"就是指的事物的内在联系。说它是观念性的,并不是说这种统一只存在于主观意识中,这种由内在联系构成的统一就存在事物本身里面,但由于它是内在的,所以不能凭藉感官知觉到,而只能通过思考才能辨识出来。通过思考去认识这种观念性的统一,却是专属哲学的认识功能。在美的对象里,观念性的统一却必须从事物的外在现象中直接显现出来,呈现于感性观照。例如,人的身体和灵魂之间有着有机的关联,在平时,这种内在联系,还不能直接见出,只能通过思考去辨认,这就是观念性的统一。但是人一旦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从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地显现出来,从而这种观念性的统一就由本来内在的直接宣泄于外,变成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了。这就是美的对象所必须具有的特点。

必然性与偶然性

黑格尔揭示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美的对象里的辩证关系。在美的对象里,作为整体的观念性的统一直接从各部分中显现出来,这就使各部分之间由于内容的生气灌注而形成通体融贯的协调一致。各差异面协调一致的必然性,使各部分之间结成这样一种有机的关联,即有这一部分就必有那一部分的关系。自然生命有机体的各部分,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在生物学中,达尔文把它定名为"生长相关律"。这一规律表明一个有机生物的个别部分的特定形态经常是和其他部门的某些形态相联系的,虽然在表面上它们似乎并没有任何关联。在自然生命有机体中,各部分的形状,性能发生着相互影响。(因此居维埃可以根据一枚牙齿的化石勾勒出一种早已灭绝的古动物的大致正确的全体图象。)无机物就不然。从矿物割取一部分下来,既不影响整体,也不影响部分。就部分来说,它们是同一矿物。就整体来说,并不引起质的改变,只引起量的改变。可是生命有机体并不如此。从人体割下一只手来,无论对部分或对整体都会引起质的变化。美的对象也像生命有机体一样。艺术形象的任何一部分的任意改动,就必然会影响其他部分以至整个作品的原有性质。这种整体与部分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必然性。

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又说,这种必然性不应该以它本身出现在艺术作品中,而必须隐藏在不经意的偶然性后面。这是黑格尔论述美的法则的一个重要观点。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我们还是先回到自然生命有机体上来。在互相关联协调一致的生命有机体中,各部分又显示了它们各自所共有的独立自在的面貌。例如,在人体上每个部分都是不同的,每个部分都显得它本身是独立自在的。因此它们都为同一生命而服务,但是它们不仅在形状上显出各自不同的独立自在性,而且在为同一生命服务上也因形体构造不同,而发挥不同的功效。它们各有专司,各管各的事,不能互相替代。

黑格尔认为,生命的过程就是矛盾统一的过程,它表现在下述双重活动方面:"一方面继续不断地使有机体的各部分和各种定性的实在差异而得到感性存在,在这种感性存在中,每一方面都具有独立的存在和完备的特性;另一方面又继续不断地使这感性存在不致僵化为独立自在的特殊部分,变成彼此对立,排外自禁的固定的差异面,而使它们可以见出观念性的统一。"在这种体现了生命过程的双重活动的有机体中,各差异面保持了它们独立自在的面貌,而并不现出抽象的目的性。这就是说,某一部分的特性并不同时是另一部分的特性。任何部分并不因为另一部分具有某种形状,也就具有那种形状,例如像在"有规律的安排"中那样。在"有规律的安排"里,各部分的形状、大小等等,都取决于某一抽象的规定,就如同一军营的士兵都穿上一样的制服,制服的各部分,样式,颜色等等,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偶然的,这一部分用这个样式,就因为其他部分也用这个样式。生命有机体却不如此。它们的独立自在性显得是为它们本身的,而不是为了它们的统一体。虽然在各部分的独立自在性是可以见出一种内在的联系,但是这种经过生命灌注作用所产生的统一,不但不消除各个别方面的特性,反而把这些特性充分地表现出来,把它们保持住。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必然性必须隐藏在不经意的偶然性后面。

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批判了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概念化庸俗化的理论。这种理论使必然性和偶然性坚硬地对立起来,并且把必然性置于不堪容忍的专横统治的地位。照它看来,如果要表现艺术作品由概念所规定的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必然性,就不能允许各差异面的独立自在性。各部分不是为它们本身而存在,只能是为它们的统一体而存在,它们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地位和特性,只是单纯

地为抽象的概念服务。这样制造出来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形象就变成了作家的思想传声筒,而作品的细节也就变成了影射主题思想的简单符号,从而作为现实生活自然形态的偶然性完全被放逐到艺术领域之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个豌豆荚中有五粒豌豆,而不是四粒或六粒;这条狗的尾巴是五寸长,不长一丝一毫,也不短一丝一毫;这一朵苜蓿花今年已由蜜蜂授粉,而那一朵却没有,而且这一朵还是由这一只特定的蜜蜂在这一特定的时间内授粉的;今早四点钟一只跳蚤咬了我一口而不是三点钟或五点钟,而且是咬在右肩上,不是咬在左腿上……",这里面有什么必然性呢?这种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偶然性,在艺术作品里也是不能排除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要把生活真实中各个分散现象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必然性直接表现出来呈现于感性观照,另方面又必须保持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偶然性,使两方面协调一致,这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困难所在,在艺术真实中,生活现象的自然形态保持下来了,但它们彼此分裂的片面性被克服了;偶然性的形式也保持下来了,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了道路。这里黑格尔关于偶然性的论述也就驳斥了他自己在《艺术美或理想》第一部分中所提出的"清洗"的理论。根据他的"清洗"理论,艺术创作必须把现象中凡是不合概念的东西一齐抛开,必须把生活中只关自然方面的一切外在细节一齐抛开。这样,作为现实生活自然形态的偶然性也就被排斥在艺术作品之外了。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纠正了他本人强调理想

的偏颇。

(待续)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美学》等。 (一)哲学思想: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的一种“宇宙精神”,是整个宇宙的,而非个人、非人类的,在人与自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是宇宙之源,自然、人类及人的各种思维现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先于自然和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普遍的思维,它是世界之源,又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历史就是宇宙精神自我生成、自我运动的历史。 这个“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理念)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以抽象纯粹的逻辑概念存在。 自然阶段:绝对精神以自然形式、外在的物质形式存在。 精神阶段:“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 黑格尔又进一步把人类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层次。 主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个人意识。 客观精神: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为各种制度、法

律、道德、伦理等普遍力量。 绝对精神: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宇宙精神的最高发展阶段,回复到自身,这时它才是自由的、独立自足的。 绝对精神包括:艺术、宗教、哲学。艺术以直观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宗教以想象象征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哲学以思想的形式、自由思考的形式体现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假设了超自然的宇宙理念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世界之源,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他的哲学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二)《美学》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艺术、美的艺术。 1、美的本质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个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去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 黑格尔由此得出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包括两种因素、一层关系: 一是理念,这是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精神(主要因

秋日笔记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 秋日笔记 尚建荣 ⑴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早晚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轻挥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青绿、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⑵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俯爬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这时你不由不去惊叹。 ⑶一点点秋风掠过,它细长而微微泛红的触角呈外八字轻轻舞动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 ⑷然而,秋天来了,寒意在一点点加重,这只金铃子,也许正是受不了这渐重的秋风才从山坡上一步步撤离的吧。 ⑸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⑹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⑺十分钟过去了,我去看它,它伏在那里一动不动。 ⑻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去看它,它仍伏在那里一动不动。 ⑼三个小时过去了,我去看它,它还不声不响地伏在那里一动不动。 ⑽此时,我才看清,它有一对圆圆的泛着红光的眼睛,背上披着的绿色羽翎近乎有身材的两倍长。长衣托在身后,极像一个滑稽演员穿了件很不合身的蓑衣在观众面前表演。羽翎与身体的接合处,有一道极具装饰意味的褐色细线。 ⑾此后,直到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叶跳向另一片花叶。叶片上几只针尖大小的虫子被惊吓得不知所措地跑来跑去。 ⑿晚饭后,我去看它,它已从花叶的一端移向了另一端。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渡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⒀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无莫名的滋味。不是心与心的惜惜相怜,也不是杞人忧天的自作多情,更不是……我知道,我体内沉默已久的一根神经在那一刻突然就如同笔碰到纸而找到了一千个诉说的理由。 ⒁抓住一片花叶,就可能抓住一丝来自对方的温暖和希望,这是一片花叶所给予这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的启示。而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所能给予这只金铃子的又是什么呢?面对秋寒的逼近,这只不曾发出一声哀叹的金铃子,它让我秋日里的生活从此黯然失色。 ⒂夜色流水一样缓缓地弥漫开来,“唧——唧——”偶尔飘来的一两声秋虫鸣叫,无由间给这个秋天的黄昏涂抹了几许淡寞和虚无。我知道:在这由无数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密不透风的城市,无论这只金铃子和它的伙伴是如何迅疾,都是不可能像两千多年前的那群蟋蟀一样轻易地登堂入室了――仅仅薄薄的一层玻璃,它们便被永远地隔离在一个遥远的世界。 ⒃满城灯火次第亮起,今夜,这只金铃子它将在这个城市谁家的屋檐下栖息?明天,它又将撤向哪里? 1.文中描写细腻感人。请对第(2)段描写金铃子的画线句加以品析。

梦的解析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

梦的解析读后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 《梦的解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一部经典心理学著作,该书引入了本我概念,向读者讲述了潜意识理论。关于《梦的解析》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梦的解析》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梦的解析读后感1000字(一) 虽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梦的解析》的读后感,但只是将该书的大致内容加以概括,并进行议论,并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以我想借这篇读后感,单独的谈谈书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据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与其相反。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思想、本性是邪恶的。而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从本我那儿得到满足,并且手段必须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等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必

须始终是和谐的。 人在刚出生时,超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所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没多大用处。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据了大部分位子。婴儿在渴、饿、不舒服时会嚎啕大哭,这便是本我的表现。那为什么说婴儿的本性是邪恶的呢?因为婴儿“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纳的,这种思想与强盗无异,只不过婴儿没有成人的行动能力罢了。 当人逐渐成长后,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这些无形的束缚在被超我吸收后,超我渐渐强大起来。此时,自我便成了“和事佬”,为了满足本我的基本需求,又要遵守道德规范,自我就需要在两者间进行调节,所以人成年之后本性是否善良取决于超我是否强大。简而言之,本性是靠教育得来的。 中国为何要普及九年制教育,我想其一大原因就是人类是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地发展下去。 梦的解析读后感1000字(二) 在我的认知里梦是人心里状态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心里状态很有可能是在白天所思考的事情,也很有可能是存在于潜意识的,恐怕这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想必那些都是人人都明白的,但从来没有人把它与心理学进行挂勾,都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一个梦而已,有什么好研究的!”但对于科学领域而言《梦的解析》乃是一个具有重要性意义的发现!而我也对书中有关于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也颇为感兴趣,不只是由于对于未知领域我充满了好奇,还是费洛伊以他那独特的手法向我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神秘的世界,简言之费洛伊特就是那么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范文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范文 《梦的解析》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 方法。读梦的解析,你的笔记知道怎么写了吗?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梦的解析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我想大多数人都曾经做过关于考试的梦,我原来对此的理解只是因为我们太过重视这 些考试而且害怕取不到好成绩才会做这样的梦,但其实这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弗洛伊德指出,考试的梦往往发生于梦者隔天就要从事某种可能有风险而且必须 承担后果的大事时。同时他认为,梦者不会梦到他以前考试不及格的经历,而会常梦到过 去那些当时担心通不过,花费了很大心血,而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难通过的那类考试。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这类考试梦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其实这类梦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太过害怕紧张,因为即使过去很害怕的考试也一样通过了,梦境是在给我们心理暗示提醒我们只要尽力一般都会通过将近的考试的。尽管这本书享有很高的赞誉,但是在我看来应该理 性辩证地去学习它,而不是一眛地照搬全收。或许是我阅历太少,知识量太贫乏,但在我 看来,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有两个方面是我不能轻易完全认同的。1、弗洛伊德在全书中 把人的欲望都归结于性本能的驱使,把所有本“清白纯洁”的梦都看成是因为稽查作用的效果,而稽查作用的动机明显就是性因素。弗洛伊德把梦中出现的物体都联想到了性,例如 一切长形物体,如手杖、树枝、雨伞都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盒子、箱子、柜子等中空物体 都象征子宫,而上、下阶梯都象征性活动......这些让我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因为在我看来,人不是只有对性这一欲望的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偏向。他把人的一切梦的隐义都 与梦者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联系起来,这太牵强了。他根据其性欲理论来解释梦,不是把 人看作社会的人,而单纯看成是一种生物。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是受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 影响,在我的梦中多以遵从权威、崇尚礼仪的人文传统为主题,或是其实这些都暗中指向“性”而我不自知。2、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在我看来显得有些过于主观,带有强烈的主观 能动性。他对梦的解析尽管考虑了梦者的童年经历、近期经历、想法观念,但是他对材料 的选取却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则,而是任意从中抽取能够支持他观点的材料加以拼接而成,这让我们没有办法对自己的梦足够客观地进行分析。 梦代表愿望的达成,但是如何来解释让人焦虑的梦,让人感到惊恐的梦?梦是需要解 释的,并非梦表面所显示的意义那么简单,这就是梦的伪装特征。 通过种种的例子,我们可以充分证明:一个看起来内容很痛苦的梦,其实是可以解析 成是愿望的达成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些在解析时发现的,“碰巧”就是人们平时不愿意去想 或去做的一些事。其实这些令人不快的感觉,和平时我们面对不愿做或不愿提的事所产生 的反感情绪一样的,是在解开梦之谜底的时候,必须克服的种种阻力。当我将所有不愉快 性质和梦的伪装一起来考虑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梦都是经过伪装的,梦中的愿望,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高三语文试卷

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2013.12. 注意事项及说明: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试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公仆./前仆.后继折.腾/百折.不挠着.重/不着.边际 B.复辟./开天辟.地累.赘/硕果累.累结.实/张灯结.彩 C.沤.肥/呕.心沥血拮.据/佶.屈聱牙框.架/匡.国济民 D. 觊.觎/光风霁.月悲怆./满目疮.痍伉.俪/沆.瀣一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9月19日,市教育局召开市直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市直学校德育工作,并仔细解读了市直班主任的职级评定。 B.针对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执意拍卖中国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行为,由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阻止拍卖进入法律程序。 C.本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省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瘦肉精”喂养生猪,生猪经销者伪造检疫合格证逃避检验所造成的。 D.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突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多样性,并在摒弃唯分录取、实行多元化评价、多样化选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进行了积极尝试。 3.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超过30个字。(5分)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 ▲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 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 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 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梦的解析》读后感

梦境里的真实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对于佛洛依德所著的《梦的解析》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但却从没有读过它。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可能是类似于《周公解梦》,把梦中的事物都给出其代表的具体意义,所以一直觉得这本书不值得一读。直到上节课老师提起了这本书并举了几个例子以后我才知道了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因为我对人的潜意识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我觉得一个人能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取得怎样的成果都决定于他的潜意识,所以我就读了一下这本书。 由于接近期末考试,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是我觉得书的中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梦是愿望的达成”。在书中无论是浅显的梦还是深奥难懂的梦,无论是梦的显意还是隐意,佛洛依德认为大多数都是愿望的达成。书的第三章中也提到“梦无论是如何地复杂,大部分均可以解释为愿望的达成”而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 弗洛伊德博士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之父,他的革命性著作《梦的解析》是其早期著作之一。这本书的出版宣告了梦即将在精神分析这个新领域,以及它所出现的新世纪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种人格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 1、本我,即潜意识部分。也?灵的这一部分与快乐和欲望有关。弗洛伊 德认为这个领域是潜意识的领域。 2、自我,即意识部分。心灵的这一部分可以体验到外部世界。 3、超我,即起审察作用的部分。这种精神的审查者会把道德规范强加给自我,并阻止本我的那些无法被人接受的冲动。 弗洛伊德在书中提到:“梦,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弗洛伊德指出,只有在超我放松了警惕的睡梦中,本我的原始欲望才有可能为人们意识到,于是这些欲望才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梦是在我们睡眠时所发生的精神活动,由于它本身不受外界限制,因而可以天马行空,也就决定了它满足愿望的作用以及愿望的达成的内容。一个人很想做某件事,实现某个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办法做成或者实现,心理上受到压抑。一旦进入了睡眠状态,所有的意念就自由地,毫无限制地涌现,在梦中满足现实中不满足。 小时候每当我告诉大人我们所做的梦时,在期待他们能给我们一种解释中,最后却只能得到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然后原先的问题又被踢回给自己。当我们自己挖空心思,拼命的回想做梦当天曾在大脑中想过什么,却又经常发现梦中的内容出现的毫无理由。但有时大人们有时又会认为梦是对未来的一种预示,再梦到不好的事物时总会提醒我们注意安全之类的事。 在读完《梦的解析》后才知道原来那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是毫无道理,也不是完全正确。而梦是对未来的预示之一说法确实无稽之谈,弗洛伊德在本书中强调梦预示未来的不可能性,并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解析,梦都是源于过去。也就是说,我们梦的内容来源是过去某段时间,它不局限于近期,而涵盖过去的每一天。所以在“所思”后就很又能产生“所梦”。而这其中以每个人的童年记忆最为深刻。比如在《梦的解析》中作者举过的那个经常梦到“黄狮子”的同事,虽然记不起孩童时期最喜爱的玩具,但却能在梦醒后清楚描绘出它的样子。而不断梦到这个记忆里早已忘记的小狮子无疑是潜意识里的记起。这也引出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的一个著名观点。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秋日笔记阅读答案

秋日笔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秋日笔记 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轻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不出它的青绿色的、与花叶颜色极其相似的身子。我向前靠了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金铃子。 一缕阳光从对面的楼角斜剪过来搭上窗台。它一动也不动,头朝下静静地伏在叶片上。此刻,我看清了它细长的折叠起来的后腿有多健美——自关节折叠处始至腹部,它的圆润的腿骨就像一件用翡翠雕刻而成的品位极高的艺术品——在阳光的映射下,隐约可看到那透明的淡绿中一丝丝的血肉。大自然,才是一个被我们常常给忽视了的杰出的艺术家呀! 一阵秋风掠过,它细长而微微泛红的触角呈外八字轻轻舞动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 三个小时后,我去看它,它正把两条后腿开始缓缓地向后伸直,伸直,就像一个走累了的人躺在草地上舒展腰身。伸到极限,它又缓缓地蜷拢,蜷拢。如此伸缩了几个来回,它便把后腿的右足缓缓地搭上嘴巴轻轻地摩擦。 我突然想起如今已是秋天了,寒意在一点点加重。也许,这是一只快要冻僵了的金铃子。它缓慢地蹬腿,摩嘴,是在疏通经络以抵御这一丝严寒吧。此前,我真不知道这只金铃子曾栖在谁家的阳台或哪一片草丛,更不知道它是如何飞过林立的高楼降落到我家窗台的。

不由想起《豳风·七月》中的: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两千多年前,一群受不了寒寂之苦的蟋蟀离开野地迁往农家屋檐,又一步步移到屋内,最后,钻入主人的床下去躲避风寒。今天,这只金铃子说不定就是夹杂在当年这支撤退大军中的金铃子后代。也许,它同样是受不了外面的风寒才想钻进我的室内或躲到床下去的吧。 就这样,这只拿后足摩擦了一会儿嘴巴的金铃子可能感到了一丝暖意,它把后腿缓缓地放回到了花叶的原处,之后用带着锯齿的中足小腿翻转过去,来来回回地摩擦后腿的根部和腰身。就这样,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它停下来一动不动了。 看来,这是一只快冻僵了的金铃子。 那缕阳光从我家的窗台移向另一片楼群,我开始担心仍然一动不动的金铃子是不是真给冻坏了。我轻轻地吹了口气,忽的一下,它竟然从一片花大学网叶跳向另一片花叶。我伸出手指想捉住它,好让它冻僵了的身子在我生有火炉的房间度过一夜。可我伸出的手指还未向它靠近,它便纵身一跃从五楼的窗台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蓦然间,我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滋味。不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也不是杞人忧天的自作多情,以地球主宰者自居的人与卑弱微小的金铃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 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这种东西可以把我们一切内在的、非常舒适的概念全都冲垮。这种东西才叫崇高。 《美术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汇总和结晶,是他的美学专著和代表作。这本书集西方两千年美学思想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 “理念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大厦的顶梁 柱,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思想的主体,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理念的“发展”与运动是概念由抽象的普遍性发展为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理念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活生生的运动过程在内的思想的全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两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1000字最新范文5篇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1000字最新范文5篇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范文一 虽说本人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梦的解析》的读后感,但只是将该书的大致内容加以概括,并进行议论,并没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所 以我想借这篇读后感,单独的谈谈书中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关于人格 结构的观点。 《三字经》中说道:“人之初,性本善。”而据我的理解,弗洛伊德的观点恰恰与其相反。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的思想、本性是邪 恶的。而我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 首先,需要了解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 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是自己可意 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从本我 那儿得到满足,并且手段必须合理合法,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人在成长 过程中内化道德规范等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 己的行为,它追求完美,所以它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 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一个人在 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这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人在刚出生时,超我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没有受过任何教育,所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自我也没多大用处。所谓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本我便是如此占据了大部分位子。婴儿在渴、饿、不 舒服时会嚎啕大哭,这便是本我的表现。那为什么说婴儿的本性是 邪恶的呢?因为婴儿“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思想是不被社会所认可 和接纳的,这种思想与强盗无异,只不过婴儿没有成人的行动能力 罢了。

黑格尔美学概说

黑格尔的哲学与美学、文艺学思想 生平与著作简介: 谢林(1775--1854),代表作有《自然哲学观念》、《论世界灵魂》、《先验唯心论体系》等 绝对理念: 一种超时空的(超人的、超自然的)客观理念,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整个自然及精神世界都是据此而产生的,即宇宙万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是绝对精神不断运动衍化的结果。故又被黑格尔称为“宇宙精神”、“宇宙魂”。 实际是指实在化、客观化了的人的思想观念。 认为“实体即主体”,即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主体,“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这乃是绝对即精神这句话所要表达的观念。”(《精神现象学》15页)故“绝对精神”是实体又是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 对绝对理念的把握过程: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是认识的开端,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是最低级最抽象的,得到的是一个混沌表象。 知性认识: 指对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的单独认识,是间接性认识。将每一个有限的概念当作彼此分离的、互不联系的。“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以与对方相对立”(小172) 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辨析: 1、与康德哲学的关系: 逻辑学:物自体; 自然哲学:现象界;

精神哲学:判断力。 2、与老子哲学相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关于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批判的根据:肯定绝对理念的客观存在性,第一性,决定外物性,故唯心主义;先由理念入手,故手足倒置。 析:由概念外化为事物,概念非时间上在先,而是逻辑上在先。即先有人的概念,才能认识事物。“纯粹概念”是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之所以可能的前提。但只是抽象的,故才有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 黑格尔不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强调的是在逻辑学意义上,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先决条件。与康德的“先验范畴”相比。 三、黑格尔的美学观 黑格尔的美学、文艺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于《美学》一书。在这部著作的《序论》中,黑格尔曾经点明:这部著作的正确名称应当是“艺术哲学”,更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正是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从自己的哲学观出发,首先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审美活动的特征等有关问题。 1、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理念 在《美学》序论中,黑格尔否定了传统的经验式与抽象形而上学的研究方式,主张美学研究应从理念出发。 经验式:从具体作品出发,分析概括,得出公式、规则之类,如亚氏《诗学》。 黑格尔认为这是琐屑的、不科学的:“艺术哲学没有任务要替艺术家 开方剂,而是要阐明美一般说来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体现在实际艺术作品里,却没有意思要定出方剂式规则。”(美23) 抽象形而上学式:主要指柏拉图式。 柏之“理式”论,黑格尔认为是空洞无物的,脱离现实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