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

以法治涵养

网络“正能量”(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5日01 版)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无论对于保护网民个人合法权益,还是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这都是一个积极信号。

有共识,才有合力。网络要健康文明、蓬勃发展,这是一个共识。而要实现健康文明蓬勃发展,另一个基本共识应该是法治。以法律规范网络生活,这是网络发展最根本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任何法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公民的权利、自由与尊严。在这个意义上,不应将立法狭隘地理解为某种“管控”,更不应将网络立法与网络发展对立起来。相反应该看到,对网民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对网络管理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加强网络立法,不仅是对网络违法犯罪的震慑,更为网民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基础,将网络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让法治为网络发展护航,保护权利、规范权力,我们的网络才能更文明、更健康、更安全,并由此涵养激浊扬清的网络“正能量”、培育良性互动的社会新格局。

网络言行应遵循法律底线(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4日01 版)“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言行是有边界的。倘若每个人都以“自由”为名侵犯他人权利,自由便不复存在。

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网络空前拓展了表达空间,也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多自由。但自由的合理边界在哪儿?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

网络世界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发言,同样应该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如果以“自由”之名诽谤、侮辱他人,损害别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实质上是违法甚至犯罪;如果持着“正义”的理由,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搞所谓“谎言倒逼真相”,这同样是不负责任。

去年英国骚乱后,首相卡梅伦曾感慨:“信息自由流通可以用来做好事,但同样可以用来干坏事。”网络给予了我们更多自由,也给予了我们更大责任。确立责任边界,厘定“法”与“非法”的标准,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保护权利,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有底线,才健康(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3日01 版)海量的信息,自由的交流,网络让人们体验畅所欲言

的愉悦,感受天涯若比邻的便捷,这正是网络时代的魅力

所在。然而有的时候,表达成为情绪宣泄,讨论变成了恶

语相向,一些人借助网络展示恶俗,信息潮中涌动着谣言

诽谤的暗流,这就变了味,过了界。

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它终归是由人在使用,并且服务于人,理应遵循文明法治的基本逻辑。开放性并

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自由表达并不等于四处骂街,信

息共享更不是随意泄露别人隐私、到处散播谣言。没有基

本的理性判断、社会秩序和法治约束,这样的网络只会陷

入混乱、走上歧途,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是网民心中那

片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天地。

很早以前,国外就把互联网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驱车,法律约束和驾驶员的道德自觉缺一不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有序安全,同样需要道德自律和

法律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互联网更好发展,应

该划出道德和法律的双黄线,这是网络赢得未来的发展底线。

网络发展需要“两手抓”(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2日01 版)2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从弱小到兴盛,网民们的热情、创意和参与功不可没。但是,在自发状态下,网络传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也不容忽视,比如很多网民只浏览自己需要的信息,只关注自己认同的观点,信息的过滤很容易产生群体观点的极端化,也容易产生不理性的讨论和不文明的行为。

如果说,经济发展需要“两手抓”,今天的网络发展同样如此:既靠“无形之手”提供机遇和活力,也要用“有形之手”来进行约束和规范,通过制定规则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

“有形之手”不是要粗暴干涉,而是要通过看得见、摸得到的约束和规则让网络讨论更理性,网络舆论更健康,网络生态更文明。比如,总结互联网发展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现象,完善信息领域立法,加强网站内容建设,成立网络维权机构,这些都是促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形”手段。只有两手并重,互联网才能变成孕育公众理性的场所,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依法才能更安全更方便(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1日01 版)造谣谩骂,欺诈诽谤,在互联网传播,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可能造成危害,譬如“末日现象”等荒诞之说背后,多有网络推手。“管一管网络乱象”是许多老百姓的愿望。

谈到网络管理,有人认为,是不是说话就不那么自由自在了?其实不然。

不论在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大家只要遵章守纪,文明行事,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妨碍。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会产生很大影响,每个人自然要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最近查处的几个网络犯罪的案件就说明,随意发布不实信息,极有可能为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隙。许多国家网络监管的惯例表明,依法管理不会束缚手脚,反而会活跃文明交流,推动商业交易,使人们在网上活动更加放心。

实践表明,对于正常交友、交易和交流,网络是一个便利的平台。相信在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的今天,谁也不想网络谣言畅通无阻,谁也不想网络安全没有保障,谁也不想网言网语污秽不堪。网上的管理越科学、越有效、越规范,我们的网络生活就越方便。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0日01 版)网络热点,每天层出不穷。有感人的正能量:环卫工人扫雪后为老伴暖手。也有扰人的负效应:“末日谣言”持续传播,造成不小恐慌。

这就是互联网的常态。在正面、积极、健康的信息洪流中,也有谣言、欺诈、诽谤等等混杂其间,对其听之任之,势必威胁公众安全,损害老百姓利益,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

网络是公共空间,养成公序良俗,需要网民共同努力。然而在5.38亿网民、10亿多手机用户组成的巨大网络平台上,仅靠自律显然很难做到规范有序。网络不仅需要“自我净化”,也需要他律机制,厘定行为边界,依法加以监管。管住不负责任的谣言,管住个人信息的泄露,防止和打击从色情到诈骗的数字化犯罪,是很有必要的。

美国1977年就为计算机系统立法,日本实行网络间接实名制,德国屏蔽不合法网页内容……互联网要向前发展,法律必须如影随形地跟进。多一些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轻信盲从,是网民的责任;而在提供良好服务中依法监管,则是政府的责任。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我们的网络才能更文明、更健康、更安全。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8日01 版)“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嘈杂的……”这样形容互联网,是不少人的同感。互联网作为一个崭新的平台,给人们带来社交互动、信息服务、观点交流等极大便利,同时也给人带来许多困扰,商业欺诈、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等。

发展是这样快,上网是这样简单,再加上网络的虚拟和匿名,以致许多人“不假思索”就参与其中。应当意识到,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网上的言行也会有意无意触犯法律。因为,其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的伤害,也不是仅仅存在于虚拟世界当中。那些受到欺诈、侵权、攻击的受害者,痛苦并不比传统形式伤害减轻分毫。

开放的中国需要文明法治健康的网络世界,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广大网民,都应该珍惜这个平台。要求人人都用正确的方式说正确的话,是不现实的,但也应有法治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必须的。因为不管是网上还是网下,这都是构建公序良俗的基础。

好作风在坚持(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4日01 版)改作风,牵系宗旨的大事情。《“小饭盒”改变了啥》,讲了个朴素的小道理。

承德乡镇干部从“管住嘴”入手改作风,下村自带饭盒,坚持八年,生动表明:改作风,别畏小;好作风,在坚持!

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都在日常行止中。衣食住行,举手投足,里头有形象,有作风。老百姓掂量你,往往也从这些个小事看起。

我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有十万工农下吉安;家家户户分田分地,才有独轮车伴着百万雄师过大江。血肉联系,一纱一缕中来,脱离群众,一羹一饭处起。饭盒小,意义大。从“管住嘴”入手,改作风就有了突破口。

好作风,就得严。

干部作风要好起来,制度规矩就要严起来。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规矩严了,领导干部就会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会好一点、满意度就会高一点,对领导干部的感觉就会好一点。还是乡里干部说得好,制度就是个习惯,习惯成自然,这制度就坚持下来了。

有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有些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东西,多年来,都不满意,又都见怪不怪。就拿反对大吃大喝来说,文件不少,规定更多,收效却未必佳,根子恐怕就在于还有弹性。既然作规定,就要朝严一点的标准去努力。

改作风,要气候。

气候是共识。密切干群关系,是新时期摆在全党面前的必答题,不是个别的思谋,而是共同的突围。

气候,更来自决策保障和顶层设计。作风是感情也是能力,增强服务于民的能力,就是最大的作风建设。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具体的措施,上下呼应,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好气候,带来新气象新形象。

挤干政绩“水分”(今日谈)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0日01 版)“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习近平同志这一朴实有力的话语,近日引发强烈共鸣,报上网上一片赞扬。缘何人心争相向?只因此言直指群众深恶之痼疾。

什么是“有水分的增长”?弄虚作假是,竭泽而渔是,寅吃卯粮也是,总之就三个字,不实在。把目标当成绩、把

想法当事实,成绩不够数字来凑,热衷作势懒于做事,于是有了荒山刷绿漆、路边遮羞墙、视察悬浮照……其结果,“假政绩”喜气洋洋,老百姓不满骂娘。

有副对联耐人寻味,上联是“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对上级层层加水水到渠成。”一个人注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说一千、我说一万,可怕的是相互攀比、身不由己。最终,个人政绩注水,地方发展缩水;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对这种侮辱群众智商、败坏党风政风、贻误改革发展的浮夸作风,必须露头就打、系统来抓。

老百姓看干部、看我们党,最终看的是实绩、潜绩。挤干政绩“水分”,让发展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就要明确一种机制:政绩给谁看,好坏谁说了算?就要树立一种导向:让弄虚作假吃亏,让埋头苦干受益;就要倡导一种风气:认认真真做人,实实在在干事。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