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

目录

1.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4)

1.1 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 (4)

1.2 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较为粗放 (4)

1.3 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 (5)

1.4 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或特色经营 (5)

1.5 信用观念相对淡薄,信用可靠度低 (5)

2. 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外部环境及相关体系不健全 (6)

2.1 经济和法律环境在保护商业银行债权方面不够健全 (6)

2.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良好信用环境尚未形成 (6)

2.3 信息渠道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服务缺位 (6)

3. 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7)

3.1 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落后 (7)

3.2 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7)

3.3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十分薄弱 (8)

3.4 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文化基础亟待提升 (9)

3.5 贷后管理不到位 (9)

4.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9)

4.1 加强法制观念,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 (9)

4.2 建立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 (10)

4.3 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14)

4.4 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创新机制建立 (16)

摘要

目前,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多个视角揭示并分析了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为商业银行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扩大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了思路。

关键字: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与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资本市场日渐繁荣,使得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金融脱媒的速度加快,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具备船小好调头、机制灵活、拾遗补缺、吸引民资、帮助就业、配角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由于经济和贸易全球化,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紧密,因此,配角经济发展和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而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特征,对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至关重要。所谓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逾期不归还而引起的商业银行信贷收益变动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特殊,社会联系广泛,影响力巨大,是风险聚集的焦点,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十分重视银行风险的评价。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展缓慢、融资难的问题(如图1),既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反映出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因此,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识别、评价与防范,是实现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图1 北京市中小企业贷款年度余额数和占总贷款的比例

1.中小企业风险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1.1 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

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投入规模小、产出小,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弱,进而导致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低下。很多中小企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的行业和领域,无力实施高成本战略与其他企业竞争;中小企业受市场经营环境的影响较大,缺乏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经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资信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更显薄弱。此外,一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打算,不重视资本积累,企业盈利多用于股东分配,自身积累明显不足,负债能力不强。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导致了在其经营过程中难以取得与其实力相当的信贷资金支持。

1.2 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较为粗放

不少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企业主要领导人作用过分突出,如果缺乏约束,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领导个人影响,甚至

会出现严重的决策失误。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差;企业容易盲目扩张,轻视风险的控制;受利益驱动,易追求经济热点而冒高风险。此外,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分布分散,银行作为债权人,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手段,组织结构不明晰和法人责任不明确的特点,更增加了银行获取调查资料和监督、审核的难度,商业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

1.3 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报表失真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真实的情况。通常企业有几套财务报表,上报主管部门一套,上报税务部门一套,上报银行的又是一套,令银行的客户经理也难识“庐山真面目”。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一些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的调查,50%以上的企业财务管理不健全。相比于在法律要求下披露较为充分的上市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也少得可怜。其财务管理的混乱和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增加了银行在提供融资时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1.4 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或特色经营

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标准和环保指标的限制,中小企业只能进入投资少、见效快、就业率高的行业和领域,以至于形成随大流、你干啥我干啥、你赚钱我进入、盲目跟风的局面。中小企业的商品生产重合度过高,导致供过于求,形成恶性竞争。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特色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商业银行发掘特色经营中小企业以规避风险的原因所在。

1.5 信用观念相对淡薄,信用可靠度低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低,经营风险较大,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较为严重。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铺底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比较

普遍,一旦银行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而且一些中小企业负债沉重,经营不景气,融资资信差,逃废债较严重。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以北京市某商业银行为例,截止到2007年3月末,该行中小企业共485户,贷款余额136.79亿元,不良余额19.93亿元,不良率14.57%,其中中型企业327户,贷款余额124.93亿元,不良余额15.71亿元,不良率12.57%;小型企业158户,贷款余额11.86亿元,不良余额4.22亿元,不良率35.58%。由此看出,中小企业总体贷款质量不高,尤其是小企业,不良率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主要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高达20%,这是商业银行近年来被迫“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外部环境及相关体系的不健全

2.1 经济和法律环境在保护商业银行债权方面不够健全

企业利用各种途径逃废商业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银行常常处于“赢了官司,输了买卖”的尴尬境地,执行难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仍然存在;尤其是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破产法”修订和完善仍显不够成熟,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仍显不足。

2.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良好信用环境尚未形成

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这既使得企业失信成本低,社会缺乏稳固的诚信基础,又使得在资金的供需双方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企业有好的信誉也没有好的机制可以证明。市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致使社会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2.3 信息渠道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服务缺位

在国外,沟通企业与商业银行间的中介机构十分发达,如标普

(S&P)、穆迪(Moody's)和邓白氏(D&B)均为美国信用评价业务的先驱,在全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2005年的收入数据估计,标普和穆迪在全球的行业份额均约占39%之高。标普和穆迪主要针对资本市场规模较大的企业,邓白氏偏重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然而,我国还缺乏类似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我们的一些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自律约束不够,企业财务审计报告、抵押物评估报告、借款人资信调查报告失真的问题依然存在,诚信度也时常遭受质疑。

3. 商业银行在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自身存在的问题

3.1 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运作机制未能完全建立。在业务运作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把中小企业作为潜在客户,在经营观念和意识上不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估和管理。尤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一直围绕着大客户、大项目的管理进行设计和实施,组织架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客户评价体系、业务流程等都针对大客户、大项目制定,从战略思想上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认识不足,对产品的设计与风险计量工具的研究不足,因而造成信贷风险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的局面,形成了较高比例的不良资产。

3.2 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西方商

业银行对贷款的决定通常有文字评价、财务比率分析、客户信用评价和贷款后严格监督等一系列规范而严格的程序。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如放贷、贸易融资和债券投资等信贷业务方面,虽然承受了较大的信用风险,但同时在信用风险的度量方面也打下了一些基础。如运用专家分析和计算贷款风险度的方法进行客户信用风险计量、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推广,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普遍以定性分析为主,财务分析技术也较落后,如偏重于历史财务数据,忽视客户的偿债能力、竞争能力、管理水平和还款意愿的深入分析。由于没有成熟的风险评判标准和风险控制措施,没有针对中小型企业特点制定的具体的风险控制准则,没有较好的中小型企业评价体系,风险分析不全面,使得银行在设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经常会面临困境:使一些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反映出来,从而形成现实性风险;使一些相对好的企业及项目丧失融资机会;对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额度的控制乏力,往往根据主观判断核定融资额度,从客观上造成客户还款压力较大,贷款时就隐藏了还款的风险等等。

3.3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十分薄弱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数据库、中间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分析层三部分组成。数据库存储各种交易信息,中间数据处理器主要将原始数据信息进行分类识别和处理,数据分析层是数据处理的最高阶段,根据风险管理的不同需求从数据库中抽取信息进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连续性,造成信息数据的分割、缺漏、失真,数据之间的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较差,通过基础数据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偏离度较高,无法进行高层次的风险分析,更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严重制约了商业

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有的商业银行经营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与会计部门的基础数据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自成系统,统计的口径和出具的数据不一致,数据共享性较差;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数据维护方面,有的分支机构连企业所属行业、注册资本、销售收入等基础数据录入方面都存在问题,因而很难对存量客户的经营与风险状况进行准确的、全面的分析。

3.4 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文化基础亟待提升

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基层信贷人员对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 导致信用管理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3.5 贷后管理不到位

银行在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薄弱的环节。一是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的各种内审外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二是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三是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种种不良信贷习惯。以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激励机制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贷轻管”现象的长期存在。

4.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法制观念,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员工的法制观念,提高员工遵纪守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通过大力开展金融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真正使银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和照章办事。银行的各级负责人要带头学法、讲法和守法。商业银行既要通过尽职免责的制度来保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的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牢固树立合法合规经营的理念。商业银行应增强风险意识,把防止经营失败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保本收息、留足拨备、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作为经营中小企业业务的首要任务。商业银行还应当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防范金融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本身受到利益驱动和竞争左右,市场变幻莫测,增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应成为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前提。

4.2 建立和完善风险内控机制,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

国内商业银行在处理和管理业务活动中,为了保证政策、制度的执行,防范风险,保护资产安全,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自我调整和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风险内控管理工作得到很大的加强,但在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应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抓好管理。

(1)构建适合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创新及业务运行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研发针对性强的信贷产品,以更加方便、快捷、合理且风险可控的创新型金融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短、平、快”式的融资需求。

经营重心下沉,对中小企业而言,与大企业一样的信贷操作流程并不适合。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就是额度小、要求急、周转快,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量大、面广,这些“零售”业务特点决

定了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经营重心必须要下沉,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才能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加大内部调研信息机构建设,无论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强化贷款风险防范的预警工作,还是调查市场,对市场进行细分,正确进行市场定位,确定有效的营销策略都离不开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信息是资源,也是机遇,捕捉信息,把握机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金融竞争能力的十分重要前提。因此,当今国际上的商业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都建有一定规模的调研机构,集中一部分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才,充分运用电脑网络,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各领域的信息,经过科学、严密的加工,及时形成正确有效的信息,供决策者、管理者运用。

实行差别化的授权、授信制度。为使每笔业务的全过程贯彻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内部应根据各层级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逐级实行差别化的授权,明确规定责任和权限, 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客户的信用评级,实行差别化的授信和定价制度,并实施动态化的授权和授信管理,使风险管理数量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2)构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高,第一还款来源不稳定,因此应特别关注其第二还款来源,尽可能采用抵押担保和企业法定代表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从而有效分散或转移贷款风险。在落实抵押担保工作方面,要确保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权威性、抵押合同的合法性及担保的有效性,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在构建补偿措施方面,一是落实贷款保证机制,对以资产抵押的信贷业务,应要求其购买以商业银行

为受益人的财产保险和法定代表人人身意外险。二是相应提高相关信贷产品的坏账准备金,以使银行的资金损失有正常的渠道给予弥补。

(3)构建快速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预警预控

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等各环节入手,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将不良资产控制关口前移。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商业银行应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效、更及时地防范业务风险。加强基础信贷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落实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等级管理。

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应按风险程度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例如,对轻度风险预警(即蓝色预警),可发布风险预警信号,指令相关机构和人员实行重点监控,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对中度风险预警(即橙色预警),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现场监管,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散、阻断和转化;对高度风险预警(即红色预警),应紧急应对,并采取特别处置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同时,应确保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专职贷后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强化贷后检查,实行逐个企业动态监测,定期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对贷款企业划分风险等级,分类管理,跟踪了解变化情况,对风险等级下降的,除按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外,还要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对贷款偿还能力不足、贷款偿还无可靠保证的风险贷款,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通报,利用各种手段催收、化解、盘活或诉讼追讨。

(4)建立灵活有效的贷款退出机制

退出行为既包括对信贷资源匮乏、高风险信贷区域的退出,也包括对有问题贷款客户的有效退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优劣好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经济规律决定了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好下去,既有成长、成熟期,也必然有衰退期,规律不可逆转。同样,银行信贷工作也会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只保持一个阶段而不应伴随其全过程。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

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风险,特别是在我国金融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些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并不能完全适用,员工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和潜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能力。可以说,有良好职业操守和自我约束能力、乐于执行风险管理政策的员工是银行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最根本保障。商业银行要不断探索通过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员工整体能力和素质,增加员工控制风险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对待不良资产的敏感力和洞察力。同时,要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强化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机制。

(6)建立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要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规划,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训。要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对从业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技能考试,以提高其识别、控制、挽救风险的能力。

(7)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

贷款发放后,因监督检查不力,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极易造成贷款损失。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结合贷款信息系统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如对流动比率、收益比率等指标制定一个警戒线,一旦客户的财务指标达到或超过该警戒线,立刻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要加大贷款的内外部审计的检查、通报和督促力度,发挥审计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中的监督作用。4.3 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

(1)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模型

尽管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较长,但业务量并不大,且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数据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在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2)确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办法

对中小企业风险进行准确评价的前提是要把企业的真实经营和财务情况摸准,不能完全以财务报表而论,应跳出财务报表,坚持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的结合。在验证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方面,可以通过查验企业在银行一个年度的流水的借贷双方累计项的差额来初步估算其毛利润,从而检验其报表的误差程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增长情况(包括企业资产增长情况、权益资本增长情况和销售收入增长情况等)判断其发展能力。中小企业的增长情况是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体现,也是预测其今后发展潜力的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小企业的上下游关系判断其经营能力,分析内容包括:对上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对上下游客户的结算方式;其上下游关系是否长期稳定等。中小企业在融资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用于中小企业,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

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难以准确识别客户风险。

(3)推进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设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加强信用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等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奠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应把健全信用制度、构造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和实质性措施。在借鉴国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总结已有的信用担保、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评价等信用中介机构的实践经验来发展我国自己的信用文化。

(4)推动建立和完善外部评级体系

我国由于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介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还较少。目前评级机构约有60家左右,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资信评级、企业资信评级、贷款项目评级、企业债券与短期融资债券资信等评级、保险及证券公司等评级等。以中诚信、上海远东为代表的一些独立评级机构已经初步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并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外部评级体系不仅仅是新巴塞尔协议信用风险测量内部法的基础,也是基于VAR信用风险测量等模型的必备条件,而且建立完善外部评级体系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要求,银行要把信用评级作为贷款审查的必要条件,企业发行债券的管理部门将资信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审批的重要依据。

(5)构建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才刚刚起步,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所有数据统计方法的运用都面临着样本数据有限的问题。要实现风险计量和分析,各银行要积累足够的行业、客户、国别等方面的

历史数据,还要就相关关系及损失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财务报表、违约损失的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各家商业银行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原因而不愿意公开这些数据。因此,必须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统一数据口径,实现银行间资源共享,增加获取信息的渠道。

4.4 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创新机制建立

过去,不良资产形成后,消化方式过于单一,而发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业务,一旦出现了不良,如何变现?商业银行必须考虑如何快速处置和化解不良资产、保全信贷资产的问题,同时还应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发挥在处置中的作用。利用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的专业优势,既能为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最有价值的意见,最大程度的避免资产损失和法律纠纷;又能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操作,减轻银行和处置公司的负担,防止行政干预,提高处置效率。如通过信托方式化解盘活不良资产,运用信托机制处置抵债资产。根据《信托法》有关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利用信托机制处理抵债资产。银行和信托公司作为信托当事人,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设立抵债资产信托。银行将抵债资产的管理、经营和变现通过信托方式委托给专业的信托公司办理,信托公司发挥专业的理财功能,为受益人(即银行)的利益对其抵债资产进行管理和处分。银行将抵债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后,这部分资产即转变为信托财产。通过信托公司的专业化经营、管理运用和处分,从抵债资产中回收现金流量,以便收回贷款本息。信托公司接受信托财产后,其以受托人的身份处理抵债资产不只是单纯的变卖和委托拍卖,而是对抵债资产进行归集分类,根据抵债资产的性质,分清轻重缓急,以善良管理、诚实信用、谨慎有效和从银行利益出发的原则行事。信托公司对应收款

采取催收、对专利技术采取转让甚至入股运作、对不动产出租等多样化运作,可以为银行取得最大的回收效益。抵债资产通过信托方式处理,能够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的专业化处置优势,使银行摆脱处理抵债资产的繁琐程序,集中精力经营银行主营业务,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匮乏、经营管理层次低、信用缺失、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实力,增加了贷款难度和融资成本,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工作难度。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增量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性,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寻求科学的、新型的信贷产品和工具,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在确保风险可控、收益覆盖风险的条件下去扩大和发展业务。

参考文献

1.管敏.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 (3):33-34

2.崔武.浅议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化解思路.新疆金融,2005,(3).

3.刘大远.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财政与金融(生产力研究),2007, (6).

4.谢哲军.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治探析.浙江金融,2007,(3).

5.张跃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资本市场,2006,(10).

6.姜阳.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因及解决途径.经济视角,2006,(10).

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评估报告最新版

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评估报告 一、申请企业基本情况 申请担保企业: 申请担保金额:期限:担保费率: 贷款银行:贷款种类: 贷款用途: 还款来源方式: 注册地址:xxxxx 邮编:450000 注册资本:xxx万实收资本:xxxx万法定代表人:xxx 身份证号:xxxxx 工商登记号:xxxxx 税务登记号:xxxxx 组织机构代码:xxxx 贷款卡号:xxxx 基本账户开户银行:xxxx 账号:xxxx 经营范围:xxxx 股本结构出资人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万元)所占比例xxx 货币xx xxx xxx 货币xxx xxx 备注: 资产规模雇员人数生产经营场地

xxxx有限公司所提供的上述公司基本资料经审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开户许可证、贷款卡、股东身份及对应出资额度均为真实、合法有效,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该公司具备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和向担保公司申请贷款担保资格。 二、企业背景情况分析 2.1、经营业务内容、经营历史、股权结构变更历史、行业特点前景等情况说明: 2.2、企业所在行业情况的简要分析 三、企业经营情况和市场状况分析 3.1、主要经营产品、主要市场分布及销售渠道分析 3.2、主要上下游客户供销情况及结算方式分析 3.3、信用状况分析(企业信用、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信用分析) 3.4、融资及结算情况说明分析 四、企业基本素质、核心竞争力分析 4.1、企业长远规划及发展目标 4.2、企业管理层构成及主要领导情况 4.3、股东对企业支持及关联企业情况 4.4、产品核心竞争力分析 五、企业财务情况分析 5.1.、近三年及当期资产负债状况 企业资产负债状况 项目09年10年11年2012年x月备注 一、资产总额 1、流动资产总额 货币资金 应收票据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来自银行贷款,银行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随业务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比较弱且诚信度差、银行信用评级较低且相关担保法律滞后、信息透明度较低且不对称等诸多不利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凸显,在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其信贷风险,真正确保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就此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风险和防范对策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风险防范 1.中小企业贷款现状 1.1金融资源获取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我国所获得的金融资源确是不平衡的。一是获得信贷支持少;二是直接融资渠道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以上来自银行贷款,其他途径融资仅占2%左右;三是自有资金缺乏,我国私营性质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2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目前,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很高,但目前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企业需要。政府出资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通常有缺乏后续的补偿机制。很多担保机构独自承担担保贷款风险,未与协作银行形成共担机制。由于担保的风险分散与损失分担、补偿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担保资金的放大作用和担保机构信用能力均受到较大之约。另外,与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序影响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 1.3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强。中小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关联交易复杂,资信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较提。中小企业借款的特点是“小、急、频”,加之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少,银行常常因小企业贷款监控成本高、风险大而不愿意放款。 2.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原因分析 2.1信息不对称风险 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非对称关系,企业对自身的了解要远远超过银行对企业的了解。企业对银行隐瞒某些重大信息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2.2市场风险 中小企业规模相对不大,存续期限短,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先进性不强,产品知名度较低、依附性强,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主导市场的能力较弱,这些因素无疑会导致信贷的市场风险。 2.3信用风险 大多中小企业担保机制不健全,有的对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偷逃国家税务现象较普遍,逃废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债务的现象仍有发生,伴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仍有一定的基础。 2.4经营风险 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不完善,家长式或家族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实际控制权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经营管理的市场拓展能力不高,自身积累和创新能力不足,发生经营风险特征较明显。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发生必然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2.5道德风险 由于目前社会征信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中小企业表现得较为突

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G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第三章G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分析 3.1 G银行简介 G银行前身为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自2006年以来,G银行确立 了“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精细化经营管理之路,努力打造“先进的小额信贷银行、优秀的社区银行”,为地方经济 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由于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多次号召国内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支 持力度,同时,也由于各商业银行均试图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竞争优势,因此,不约而同地纷纷加大了对小企业营销的重视程度。就金融市场来说,目前,包括五大行在内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加大对小企业的支持、营销力度,充分体现了各家行对小企业营销的重视程度。目前,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小产品,如民生银行的“商贷通”业务、光大银行的“小采购卡”业务等等。针对监管部门的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支持及各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 业务的发展创新对G银行造成的影响,今年7月份以来,G银行陆续召幵了2012 年上半年工作会议及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明确了G银行的发展战略、丁作部署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其中,会议再次重申坚持发展小企业的重要性,就目前G 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做出了长远的规划——就是在原有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团队贷款、供应链融资业务,强化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G银行通过加强对小企业的营销拓展力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使得小企业 融资难的问题部分得到了缓解,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市场的营销拓展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3. 2 G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概述 G银行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快”及缺少抵押担保物的特点,必 须实现,一是多样化的授信担保措施,最终保障信贷资金的安全,同时,小企业的营销,必须实现批量营销的方式;二是注重对申请人信用状况的调查和担保抵押措施的审查,并通过贸易流程控制、现金流监控等措施,实现风险的转化。唯有如此,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的营销成本,增加的营销效率,并实现小企业的规模营销优势。按此思路,在借鉴同业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以下创新型业务。 3. 2.1团队贷款业务 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主要是以百货、超市等业务量较大、合作关系能持久,并具有良好的客流量 为主的专业市场为主要对象,如:百货、超市等目标客户群。业务中审核商户的实际贸易量作为融资金额的判断标准,同时,根据应付账款明细,按照3户以上商户联保及以柜面经营权作为抵押,融资额不超过百货超市应收账款额的80%。该业务具有批量化作业、无抵押、便于客户营销等优势 二、联保模式业务 联保需4户及以上客户提出申请,申请融资额度与这些企业平均年利润总额 相若,并且敞口保证金比例不低于20%,利息按基准利率上浮50%。主要贷款对象:中小企业客户。该业务具有通过商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推荐等方式获取优质客户的便利。 3. 2. 2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是商业银行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浅谈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中小企业融资中外源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中小企业合理投放信贷资金是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资金约束问题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机制不仅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目前商业银行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提高盈利能力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1.管理体系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将商业银行总行一级法人的信贷政策、政策,通过以条线为主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垂直贯彻落实到位,确保信贷投向的准确和投量的适度,达到低风险、高收益和流动性的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然而,由于传统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中尚缺乏统一整体化的风险控制。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要求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监管层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业务大上快上的同时,适合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管理特点的风险管理体制安排明显滞后。 2.经营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从上至下的行业信息发布还不够及时、直接和全面,使得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机构人员,过度地依赖来自企业的、地方的、局部的信息,造成信贷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况且尚未形成银行业务以风险管理为主导,做好银行风险数据收集工作的意识,这将是一个需长期努力的方向。 3.风险和收益不对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更大的风险无法通过更高的收益进行弥补,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小企业贷款风险高,管理难,收益有限。贷款权、责、利不匹配,信贷人员积极性不高。小企业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有时甚至是终身追究责任制,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为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丧失对小企业的信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4.信用风险评价方法存在差距。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客户偿债能力。国内商业银行评级办法的指标体系一般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定性指标三个层次。 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的设计与大企业评级区别不大,不能对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做出准确的评价。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从评级时间看,对企业的信用评级每年只进行一次,这不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企业的信用等级变化,不能为风险管理提供动态的信息。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缺乏现金流量的预测,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由于每一个客户所处的环境不同,同一因素对不同的客户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结果自然难以准确反映客户的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决策层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树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对信贷风险控制应

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

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办法(试行) 银监发〔2007〕63号 第一条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对小企业贷款的管理,科学评估小企业贷款质量,根据《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及其他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小企业贷款是指《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规定的对各类小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组织和个体经营户的经营性贷款。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外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本办法将小企业贷款至少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 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贷款逾期时间,同时考虑借款人的风险特征和担保因素,参照小企业贷款逾期天数风险分类矩阵(见附件)对小企业贷款进行分类。 第六条发生《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第十八条所列举的影响小企业履约能力的重大事项以及出现该指引“附 录”所列举的预警信号时,小企业贷款的分类应在逾期天数风险分类矩阵的基础上至少下调一级。

第七条贷款发生逾期后,借款人或担保人能够追加提供履约保证金、变现能力强的抵质押物等低风险担保,且贷款风险可控,资产安全有保障的,贷款风险分类级别可以上调。 第八条本办法规定的贷款分类方式是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的最低要求。银监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特点和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准确的方法对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制定实施细则,细化分类方法,并与本办法的贷款风险分类结果具有明确的对应和转换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据此制定的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向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报备。 第九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及时足额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小企业贷款损失。 第十条本办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七年七月二十日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_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企业信用分析框架: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研究 公司基本情况 1、包括公司名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地、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报表中的实收资本、营业执照、验资报告及公司章程披露的注册资本应当一致,不一致的应追究原因)、出资方式(货币出资要优于实物出资)、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业务资格资质(是否有从事无业务资质的业务); 2、公司主要股东及股权占比,股东背景,实际控制人。股东背景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向、经营效率等有重要影响。股东背景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有无外资分(外资控股企业要注意股东方撤资外逃风险和利润输送风险),2)按有无国有股份分(国有背景优于民营背景);3)按有无公开上市分(上市代表信息透明度高、财务报表真是性高、具备再融资能力);4)按有无集团背景分(一方面反映股东方支持,另一方面反映关联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可能);5)按有无家族背景分(家族性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够健全,经营风格激进的特点)。对于一些资本运作的企业和民营企业,其股东往往是比较深的,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并不是实际控制者,有的企业第一大股东并不是实际控制者,应注意挖掘。

3、公司组织架构,主要职能部门,经营团队、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主要关联企业及投资企业。形成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的一个框架性认识,看企业是集团核心生产主体,还是只是一个车间,或者是投融资平台等。并从根据公司整体的资本实力、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分析其产业链的覆盖、产业的扩张是合理的还是激进的,分析其投资扩张的动机,分析其投资扩张行为是否会对其资金链带来相应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能否覆盖其投资领域。必要时我们甚至要对整个关联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资信状况等作相应的调查和反映。 4、关注公司管理者的风险,要重点考核客户管理者的人品、诚信度、融资动机及其道德水准、教育程度,历史经营记录及从业经验。管理层、股东层面的稳定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性企业更要关注这一点。 公司经营情况 1、行业背景情况,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企业在这个行业的排名、在当地区域市场上的排名和占有率情况。企业行业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产品升级换代的竞争、服务的竞争)、行业壁垒(包括资金壁垒、技术壁垒、资源壁垒、政策壁垒)。对“两高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管理办法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管理办法 **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贷款公司)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经营行为,促进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贷款公司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动资金贷款系指贷款公司向中小企业法人用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周转的本币贷款。 第三条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审慎经营、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 第四条流动资金贷款纳入对借款人建立健全风险限额管理制度。 第五条流动资金贷款实行授权管理,在授权范围内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 第六条流动资金贷款实行审贷分离、全流程管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需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 第七条办理流动资金贷款应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并按照合同约定检查、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 流动资金贷款不得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及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 第八条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时应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规模及周期特点合理设定贷款业务品种及期限,实现对贷款资金回笼的有效控制。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第九条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的基本流程为:客户申请、受理、调查、审查、(审议)、审批、信用发放条件审核、签订合同、提供信用、贷款使用条件审核、资金支付、贷后管理(风险分类)、信用收回。相关制度办法有特别规定的,执行其规定。 第二章业务对象、种类及条件 第十条流动资金贷款对象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业法人。 第十一条流动资金贷款按期限分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是指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含1年)的流动资金贷款;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是指贷款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3年以下(含3年)的流动资金贷款。 第十二条借款人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应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依法设立并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人民银行核准发放并经过年检的贷款卡,特殊行业或按规定应取得环保许可的,还应持有有权部门的相应批准文件; (二)在金融机构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低信用风险业务品种可只要求开立临时账户),自愿接受贷款公司信贷监督;实行公司制的客户、合资合作客户或承包经营客户申请信用必须符合公司章程或合作各方的协议约定; (三)管理、财务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情况正常,财务状况良好,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有合法的还款来源,具备到期还本付息的能力; (四)借款人及控股股东、主要股东无不良信用记录,或虽然有过不良信用记录,但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并非由于主观恶意且申请本次用信前已全部偿还了不良信用; (五)贷款用途明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

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报告

贷款风险评估 银行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风险,尤其是借款人的经营风险。而借款人经营风险的大小又与借款人一定时期内的信用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分析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贷款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贷款风险评估涉及到: 一、借款人经营实力的评价 借款人经营实力是借款人销售能力、生产(供应)能力、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借款人经营风险的大小与借款人的经营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营实力越强,表明借款人的应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因而经营风险就越小,相应的银行贷款风险也就越小;反之,经营实力越差,表明借款人越是缺乏应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因而经营风险也就越大,相应的银行贷款风险也就增大。 评估借款人的经营实力一般从3个方面入手: (1)借款人推销其产品的能力; (2)借款人的生产能力; (3)借款人的技术能力; 二、借款人经营环境的评估 借款人的经营环境是其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借款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如果借款人能够利用好其外部环境,就可能会给借款人带来获利的机会;如果利用不好,就会给借款人带来危险。因此,借款人的外部经营环境与其经营风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外部环境的评估涉及到评价借款人外部环境对其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的影

响,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分析借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十分有市场、市场容量有多大、竞争程度如何、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等。 (2)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借款人管理能力的评估 借款人作出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与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密切相关。借款人的领导管理能力、业务知识、对市场的基本判断都关系到借款人决策的成败。管理能力评估就是要对借款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经验、业务知识、判断力等各方面作出评价,并分析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借款人财务状况的评估 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的分析是贷款分析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银行决定贷款与否、贷款多少的核心依据。借款人一旦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应该主动向银行提供历年的财务报表,银行根据其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进行财务比率分析,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作出评价。财务比率分析要测算的内容如下: (1)流动性比率(Liquidity ratios) 用来表明借款人以其短期资产变现获得的现金来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比率: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比率=全部流动资产/全部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现金(包括存款)+有价证券+应收款+存货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风险分析 摘要: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所有企业中占有很大比例,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使中小企业贷款一直都比较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贷款的风险。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产期以来,融资困难一直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当然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商业银行也要考虑到贷款风险。 1.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因素分析 1.1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其基本上规模都较小,科技含量不高,没有很强的能力来抵抗风险的威胁。中小企业经营方式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对管理人员素质没有过高的要求,自主研发能力也非常有限,发展前景不是很好。银行针对于其还款能力的限制而不愿意为其贷款,以免承担贷款风险。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基本上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此,很多的中小企业一味的追求盈利,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样所需的资金越来越多,此时面对商业

银行门槛高的问题,又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而且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较少,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不足,因此,银行考虑到了信贷风险,从而不愿给企业贷款。 除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外,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也不健全,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由于家族式企业占中小企业的绝大多数,这些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创业者的亲戚,有些根本就没有进行过财务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导致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状况不透明。另外,很多中小企业不注重现金流管理,缺乏长远融资战略,一旦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就陷入了财务危机。还有很多中小企业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现象较多,账面混乱,从而使银行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那么对于银行来讲,贷款就存在很大风险。 1.2商业银行 对商业银行来说,因为借款人对自身状况的了解要远远大于贷款人,其在交易中处于弱势。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金融市场上,逆向选择是指市场上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违约风险)的融资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求资金最积极且最有可能得到资金的人。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银行一般会按照平均的风险成本对中小企业设立同一的贷款利率。高质量、低风险的企业因不愿意接受较高的利率而离开银行借贷市场,而那些低质量、高风险的企业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大量低质量、高风险的借款企业,从而导致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企业

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与信贷风险防范

中小企业信用增级与信贷风险防范 以“大数据思维强化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管理 作为推进包容性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近几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受诸多因素制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支持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技术不完善。因此,从技术层面看,借鉴大数据思维,研究开发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是改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促进包容性金融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风险识别:建设“小微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 风险识别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起点,也是基础。由于条件限制、路径依赖等因素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人员的历史经验、知识水平与决策能力等成为风险识别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尽管目前有些机构已经开始结合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尝试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的风险识别技术,但进展缓慢,与现实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风险的动态性、隐蔽性高于大企业,而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大企业与小微企业

的信息结构存在显著不同。一般而言,大企业经营规范、信息披露充分且可信度高,基于这些低成本信息开展的风险识别辅之以抵押资产质量的审核,基本能够防控当时可预见的主要风险。而多数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披露较少,特别是很多小微企业缺乏合规、真实的财务报表,其日常经营行为又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信息成本高、质量差严重阻碍小微企业风险识别,也令众多金融机构对其发展顾虑重重。 建设“小微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微企业潜在的大数据资源非常丰富,从电信、金融、社保、房地产、医疗、征信体系等部门,到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网站等,覆盖广泛。但在当前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下,小微企业的这些海量信息“碎片化”地分散在缺乏数据共享机制的地区和部门之中。通过建设一个小微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将这些动态、分散、隐蔽信息整合利用,从而提高小微企业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可获得性,对有效推动金融支持尤为重要。基于当前条件,可操作的选择是,首先应当尽快建设、完善一批涉及小微企业信息的关键性子平台,包括人民银行的小微企业信用征集体系,政府各部门有关小微企业注册登记、人才技术、纳税缴费、劳动用工、用水用电、节能环保、经济诉讼等的信息平台,待条件成熟,再以这些子平台为基础构建一个超级信息平台。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关注及相关建议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关注及相关建议 摘要: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银行应关注中小借款企业的行业风险、资产质量、债务压力、关联风险和财务风险。随着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和投放额度的加大,针对上述风险表现,应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措施,以保障银行的资金安全。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 近年来,银行信贷规模逐年递增,其中以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最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显示:“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含票据贴现)余额20.78万亿,同比增长17.5%,前三季度增加2.26万亿,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8.4%。”随着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借款企业的主体,如何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是当前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常见的信贷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主要表现 与大型企业相比,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使银行控制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的成本增高,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及其自身经营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项目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确定性较大,呈现时间急、频率高、额度小、期限短和风险高五大特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经营本身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水平低、治理结构不健全和运作不规范等问题。[1]为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应该在中小企业贷款过程中关注以下风险,并对其实施差异化管理。 (一)行业风险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经营上的稳定性较差,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如国家政策调控使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房地产企业2009年底以来一直受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其发展前景不确定,而受影响最大的应是资金实力较差、规模较小的房地产企业。此外,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内竞争剧烈,行业毛利率低。导致企业产品成本压力加大,市场前景变化等内部因素也给该行业内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二)资产质量 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因此银行在贷款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资产质量。一些小企业申请贷款时提供了经过粉饰后的报表,通过将其资产如房产、土地等按照评估后的价值入账,大大增加企业的资产规模,或是虚增往来款、货币资金和存货的金额。还有些企业的资产构成不符合其所在行业特征,比如有的制造业企业资产构成中主要为流动资产,而其固定资产成新率低,而流动资产多为往来账款,或存货积压,显示资金货币被其他方占用。而中小企业大多数没有对其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计提减值准备,因而其实际的资产规模远小于

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报告

企业贷款风险评估 报告 1

贷款风险评估 银行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的风险,特别是借款人的经营风险。而借款人经营风险的大小又与借款人一定时期内的信用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分析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贷款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贷款风险评估涉及到: 一、借款人经营实力的评价 借款人经营实力是借款人销售能力、生产(供应)能力、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借款人经营风险的大小与借款人的经营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营实力越强,表明借款人的应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因而经营风险就越小,相应的银行贷款风险也就越小;反之,经营实力越差,表明借款人越是缺乏应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因而经营风险也就越大,相应的银行贷款风险也就增大。 评估借款人的经营实力一般从3个方面入手: (1)借款人推销其产品的能力; (2)借款人的生产能力; (3)借款人的技术能力; 二、借款人经营环境的评估 借款人的经营环境是其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借款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如果借款人能够利用好其外部环境,就可能会给借款人带来获利的机会;如果利用不好,就会给借款人带来危险。因此,借款人的外部经营环境与其经营风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外部环境的评估涉及到评价借款人外部环境对其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分析借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十分有市场、市场容量有多大、竞争程度如何、竞争对手的情况、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等。 (2)分析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三、借款人管理能力的评估 借款人作出的任何一项决策,都与其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力密切相关。借款人的领导管理能力、业务知识、对市场的基本判断都关系到借款人决策的成败。管理能力评估就是要对借款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经验、业务知识、判断力等各方面作出评价,并分析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借款人财务状况的评估 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的分析是贷款分析的主要内容,其结果是银行决定贷款与否、贷款多少的核心依据。借款人一旦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应该主动向银行提供历年的财务报表,银行根据其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进行财务比率分析,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作出评价。财务比率分析要测算的内容如下: (1)流动性比率(Liquidity ratios) 用来表明借款人以其短期资产变现获得的现金来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比率: 3

浅谈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

浅谈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总数的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并提供了70%左右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一方面,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问题,急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因小企业存在高风险而对小企业施。目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小企业贷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到15%:二是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还比较低,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源分析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是指小企业在贷款期满时没有全部还清银行贷款的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从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小企业方面 1、内因的限制。内因即由小企业内部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得到及时、足额偿还的风险。一是小企业规模小,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过高导致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与此相应的是银行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二是小企业资本充足率低,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高,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便难以弥补。三是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信息,在上述信息不真实的情

况下必然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2、外因的约束。外因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方面。如缺乏关于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体的法规体系,导致小企业难以明确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规范自身的经营,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的信贷标准不够明确,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另外,在融资渠道的约束方面。在我国现在的金融环境下,商业票据和债券市场不完善。创业板对小企业要求较高,绝大多数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转向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因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的缺失而为小企业贷款的偿还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贷款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控制和分散风险,小企业贷款更是如此。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谓的逆向选择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了解远远小于企业自身,当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提供有利于贷款的资料和有意地回避不利的信息。对于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要想控制上述风险。需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更多的调查,来核实企业的实际状况,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成本的付出。需要有更多的贷款发放经验。 道德风险是指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制约机制不足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货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对银行的贷后监督要求加大。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我们宁波地区正在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也同样成为了各大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风险相比大企业明显偏大,使得商业银行面对巨大的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承担高风险。而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科学专业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方法,使得银行不愿对大多数没有充分抵押的中小企业放贷,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局面,不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研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促进银行安心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也方便了中小企业融资,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本论文以宁波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宁波银行在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方面的措施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风险管理模型,相互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宁波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现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旨在找到一套适合宁波本地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历的从传统的主观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统计的方法应用到现在的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己经走过了300多年的漫长历程,在信贷风险综合管理、风险识别与分析、抵御风险的策略、风险监控与预警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趋于完整的方法。目前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信贷风险预替及风险评级系统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的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成为各国银行进行监管的参照准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定量度量信用风险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各种方法不断发展,研究从主观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从缺乏理论基础到建立在坚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上,一系列新的模型不断涌现,如KMV 模型,Credit Risk,Credit Portfolio View等等。中小企业模型以Altman等人于1968年建立的Z-Score模型最具代表性,是目前最有影响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之一。 国内研究现状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最新版】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控制普遍存在着信贷风险评估建设滞后、贷款类型单一、贷款审查制度欠规范、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机制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本文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力求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中小企业信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其他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起到指导作用。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指中小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经营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的资金和其他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包括了融资、结算、信息咨询、理财规划等多个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是其最重要的融资渠道。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佳、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偿债能力缺乏保障以及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因素,也导致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总的来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有很大市场需求,但风险把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No.1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及金融需求 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总的说来,有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标准一般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在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定位以及企业的融资方式等。量的划分标准又分为两类: 一是企业的生产要素,如职工人数、资本规模、资产总额等; 二是企业的生产水平,如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额等。 由于质的标准在应用上存在很多困难,实际操作中很少用到;而量的标准具有直观性、数据容易获得,实际运用较为广泛,我国也采取量的指标来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版)的有关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378599家。其中,中型企业52681家,小型企业316287家,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7.46%;中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22554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国总计就业人数17888.1万人次,其中,城镇

企业贷款风险管理.docx

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法 一、财务分析法 影响企业未来还款能力的因素 (1)第一还款来源○1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 ○2现金流量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 活动现金流量 (2)第二还款来源——信用支持:保证;质押;抵押 (2)非财务因素: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 二、财务报表分析 1、要求借款人提供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并进行分析,是商业银行信用分 析的主要内容,是评判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和未来偿债能力的重要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仅对财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考察它们的合理性,而不考虑各项目之间的比例、比率关系。 2、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由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及股东权益两部分组成。财务分析也包括这两部分:(1)资产项目分析 ○1应收账款 这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企业流动资产中流动性仅次于现金的资产。应收账款通常按扣除“备抵坏帐”后的净值反映。 当公司的应收账款事实上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但按行业惯例仍将其列为流动资产时,分析者应对此类应收账款予以特别的关注——如果竞争企业没有此类 应收账款,就会面临不可比,故应予以剔除。 分析应收账款时,还要注意客户的集中程度。注意客户的集中程度是指在交易客户主要为少数几个时,对方的经营状况对该企业的应收账款质量有较大影响,通常 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关注。 ○2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是指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兑付的商业票据。是一种载有一定付款日期、付款地点、付款金额和付款人的无条件支付的流通证券,在我国包括银行承兑 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取得票据加强了企业的地位,但如果与应收账款相比较应收票据数额较大的话,就会威胁到贷款的偿还。 ○3存货 在财务报表上,出于稳健的考虑,存货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 存货应按扣除“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值反映。 通常,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时期,采用LIFO(后进先出法)的公司较多;通货膨胀率较低的时期,则较多的公司会采用FIFO(先进先出法)。应注意方法的一 致性问题。 对于存货的分析,应着重掌握五个方面: 存货的规模是否合理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 核心环节。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涉及四个基本的概念,即信用、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以及信用风险评估。本节重点为厘清基本概念,并介绍相关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操作。 I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概念 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是对企业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的过程,是利用各种评估方法,分析受评企业信用关系中的履约趋势、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可信程度并进行公正审查和评估的活动。 信用风险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在收集企业历史样本数据的基础之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与各种数学建模方法构建统计模型与数学模型,从而对信用主体的信用风险大小进行量化测度。 I 二、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一)信用分析瘼型概述 — 在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信用分析模型可以分为两类,预测性模型和管理性模型。预测性模型用于预测客户前景,衡量客户破产的可能性;管理性模型不具有预测性,它偏重于均衡地揭示和理解客户信息,从而衡量客户实力。 计分模型 Altman的Z计分模型是建立在单变量度量指标的比率水平和绝对水平基础上的多变量模型。这个模型能够较好地区分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在评级的对象濒临破产时,Z 计分模型就会呈现出这些企业与基础良好企业的不同财务比率和财务趋势。 2.巴萨利模型

巴萨利模型(Bathory模型)是以其发明者Alexander Bathory的名字命名的客户资信分析模型。此模型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其主要的比率为税前利润/营运资本、股东权益/流动负债、有形资产净值/负债总额、营运资本/总资产。 Z计分模型和巴萨利模型均属于预测性模型。 3.营运资产分析模型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同巴萨利模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其所需要的资料可以从一般的财务报表中直接取得。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的分析过程分为两个基本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营运资产(working worth);第二阶段是资产负债表比率的计算。从评估值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流动比率越高越好,而资本结构比率越低越好。 《 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是管理性模型,与预测性模型不同,它着重于流动性与资本结构比率的分析。由于净资产值中包含留存收益,因而营运资产分析可以反映企业的业绩。 □第三章企业征信业务 又因为该模型不需要精确的业绩资料,可以有效地适用于调整后的账目。通过营运资产和资产负债表比率的计算,确定了衡量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准,并对资产负债表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考察,可以确定适当的信用限额。 4.特征分析模型 特征分析模型采用特征分析技术对客户所有财务和非财务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从客户的种种特征中选择出对信用分析意义最大、直接与客户信用状况相联系的若干特征,把它们编为几组,分别对这些因素评分并综合分析,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 (二)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① 1.预测性风险模型构建——Z计分模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