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摘要]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二是劳资关系在交换领域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三是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统一性。上述特征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存在的必然性,二是正视劳资关系双方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性,三是全面了解和归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各种表现,四是承认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可能并寻求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资关系;现实价值;对立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F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5-2674(2009)12-0006-05

要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必须以正确的劳资关系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当代劳资关系理论,主要有几大流派:古典学派认为市场是决定就业状况、工资和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应该减少政府干预;新制度学派十分重视工会和集体谈判在维护工人基本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管理主义学派强调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和理解员工的需求,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十分关注如何减少或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强调必须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新马克思学派更加关注劳资双方的冲突以及对冲突过程的控制。上述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指导劳资关系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新古典学派劳资关系理论,德国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新制度学派劳资关系理论,日本劳资关系模式奉行的是管理主义学派劳资关系理论。笔者不反对上述理论对于调整劳资关系的重要意义,但笔者认为解决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问题,还必须以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本文主要从《资本论》第一卷出发,探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

1,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历史范畴,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过程一致,先后经历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①劳资关系的形成: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和雇佣劳动形成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处

于分离状态,是劳资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分离状态是价值规律和资本原始积累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使劳资关系的形成成为可能。马克思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由于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商品生产者会走向两极:生产条件较好的商品生产者有可能转化为资本家;而生产条件较差的商品生产者则有可能转化为雇佣工人。另一方面,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关系的形成。第一,原始积累加速了劳资分离。“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第二,原始积累加速了雇佣劳动的形成。“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历史运动,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从农奴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后,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第三,原始积累加速了货币积聚。“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第四,原始积累借助于国家的力量稳固了劳资关系。“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延长工作日并使工人本身处于正常程度的从属状态,就需要并运用国家权力。这是所谓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劳资关系的发展: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发展为实际

上隶属于资本。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时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明显特点是劳动隶属于资本。这一特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这种隶属关系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论述“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章时,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由形式上隶属发展为实

际上隶属。“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这种生产方式连同它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本身,最初是在劳动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和

发展的。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从属,又让位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劳动对资本由形式上隶属向实际上隶属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和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简单协作大体上没有改变个人的劳动方式,而工场手工业却使它彻底地发生了革命,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③劳资关系的灭亡: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劳资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和劳资关系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劳资矛盾,为资本主义和劳资关系的灭亡创造了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马克思在分析原始积累时指出:“一旦资本主义生产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

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制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2,劳资关系在交换领域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

按照上面的分析,资本和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外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两者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生产力,这需要借助于市场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实现。因此,从形式上看,最初站在市场上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马克思也强调了这一特征。“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但是,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在交换领域里的地位

真的是平等的吗?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从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站在市场上的那一刻起,两者的地位实际上就已经不平等了,资本所有者处于强势,而劳动力所有者则处于弱势。一方面,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主动进入到市场之中,并在政府与法律法规制定者的帮助下,非常顺利地雇佣到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所有者为了生存,则被迫进入市场,即使被迫选择流浪,也被法律所禁止。?马克思在分析原始积累时,就生动地阐述了这一特征,“15世纪末和整个16世纪,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这样,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而变成了流浪者的农村居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马克思在分析简单再生产时指出:“从社会角度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是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另一方面,伴随着机器的使用和资本有机构成逐渐提高,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而这一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又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的谈判能力。“机器引起的劳动力买者

和卖者之间的法的关系的革命,使全部交易本身失去了自由人之间的契约的外表。”“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它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

3,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统一性

①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性。首先,这种对立性表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压制和剥削。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所有者为了达到自身增殖的目的,想方设法地压制和剥削雇佣劳动。第一,资本压制雇佣劳动。“随着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为压制这种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增加。”“第二,资本加强了对妇女和儿童的剥削。”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它使工人家庭全体成员

不分男女老少都受资本的直接统治,从而使雇佣工人人数增加。第三,机器排挤工人。机器不仅是一个极强大的竞争者,随时可以使雇佣工人‘过剩’。它还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工人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机器成了镇压工人反抗资本专制的周期性暴动和罢工等等的最强有力

的武器。第四,机器促使雇佣工人的发展更加畸形。“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

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第五,资本使雇佣工人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至于工人的福利设施就根本谈不上了。”“这样,他们实际上就是宣布,工人的肺结核和其他肺部疾病是资本生存的一个条件。”

其次,这种对立性表现为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马克思认为,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隶属于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雇佣工人在资本面前任其宰割,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是同劳资关系一起开始的,而随着机器的发展,工人的反抗逐渐升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和相异化的形态,随着机器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完全的对立。”雇佣工人对资本的反抗不仅仅表现为消极怠工和对机器的破坏,也表现为为了争取合适的工作日而展开的斗争,马克思对“二律背反”的分析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资本家是以商品交换规律作根据的。……但是,突然传来了在疾风怒涛般的生产过程中一直沉默的工人的

声音:我卖给你的商品和其他的普通商品不同,它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创造的价值比它本身的价值大。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你才购买它。……你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就能在一天内使用掉我三天还恢复不过来的劳动力的量。……你使

用三天的劳动力,只付给我一天劳动力的代价。这是违反我们的契约和商品交换规律的。因此,我要求正常长度的工作日,……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

②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统一性。马克思对生产领域劳资关系对立性的分析并不意味着没有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统

一性。实际上,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资本和劳动作为两个最基本生产要素的缺一不可性,以及劳动力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利益的相互依赖性。

首先,劳动对于资本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在很多方面都论述了劳动对于资本的重要意义。例如,在论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特征时曾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他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

价值。……它们投入劳动过程,从而与活劳动相接触,则是使这些过去劳动的产品当作使用价值来保存和实现的惟一

手段”。在论述工作日时曾指出,“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在谈到换班制度时指出,“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的存在,只是为了吮吸劳动,

并且随着吮吸每一滴劳动吮吸一定比例的剩余劳动。如果它们不这样做,而只是闲置在那里,就给资本家造成消极的损失”。在谈到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时指出,“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从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

其次,资本对于劳动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也在很多方面强调了资本对于劳动的重要意义。例如,在论述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时曾指出:“起初,工人因为没有生产商品的物质资料,把劳动力卖给资本,现在,他个人的劳动力不卖给资本,就得不到利用。它只有在一种联系中才发挥作用,这种联系只有在它出卖以后,在资本家的工场中才存在。工场手工业工人按其自然的性质没有能力做一件独立的工作,他只能作为资本家工场的附属物展开生产活动”。

既然两大生产要素缺一不可,那就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资本所有者不可能不顾及劳动力所有者的权益,而劳动力所有者也不能随意地损害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二、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现实价值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逐渐形成并日益发展成为最主

要的经济关系之一。以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发展为例,在私营

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劳资关系比较和谐,虽然是低层次的和谐。随着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劳资矛盾和冲突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当时的大背景一方面是极力鼓励资本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学界和业界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出现是正常的,提出了诸如“要发展必须要有牺牲”等论点,淡化甚至不承认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否定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一切都加剧了劳资矛盾的升级和激化。通过认真阅读《资本论》尤其是第一卷,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劳资关系理论的上述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我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和谐劳资

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劳资关系的历史性和暂时性”特征说明,只要存在资本和雇佣劳动,并且两者在生产过程之外处于分离状态,劳资关系就必然存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存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是直接结合在一起的,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劳资关系。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改革,由单一公有制改为多种所有制并存,鼓励私营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和雇佣

劳动产生,部分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之外处于分离状态,劳资关系由此产生。而且,出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资本和雇佣劳动以及两者的分离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劳资关系灭亡的条件尚未具备,因此目前阶段劳资关系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即使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劳资对立和冲突现象,即使有些资本所有者的资本积累也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不能人为地消灭它。因此,目前阶段我们的任务不是消灭劳资关系,而是改善劳资关系。

2,正视劳资关系双方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性

“劳资双方在交换领域和生产领域地位的不平等性”特征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在交换领域还是在生产领域,劳资双方的经济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例外。因此,在处理劳资关系时,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不要刻意忽视它,否则我们将无法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主张用契约理论和劳动力供求理论解释劳资矛盾和冲突。笔者不否认上述理论对于解释劳资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意义,但笔者认为,契约理论总是力图强调劳资双方在地位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劳资矛盾和纠纷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劳资契约或合同制定不合理、不完善,或者说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等。可怎样才能保证契约或合同签订真正符合双方的利益呢?为什么所签订的合同

总是更有利于资本所有者而不利于劳动力所有者呢?为什么霸王条款也能够存在呢?为什么有些资本所有者压根就不与劳动力所有者签订合同呢?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吗?在那些劳动力供给小于或等于需求的地方,就不存在劳资矛盾和纠纷吗?笔者认为上述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些问题,而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则告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劳资双方的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劳动者在双方的博弈中是弱者。要协调劳资关系,必须充分重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者的谈判能力和博弈能力。

3,全面了解和归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各种表现

“劳资关系在生产领域的对立性”特征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和归纳现实生活中劳资矛盾和冲突的各种表现提供了理

论的指导。目前我国劳资矛盾和冲突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雇佣和压制劳动。许多私营企业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很少关注甚至是漠视或侵害劳动者的利益:制定单向的和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只强调职工的义务,忽略企业自身的责任;尽量压低工资水平,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十分普遍;超时劳动普遍存在;生产场所的安全条件差,事故、伤亡事件频频发生。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资本凌驾于劳动之上,劳动隶属于资本。第二,劳动反抗资本。劳动者为了追求自身的权益,对资本的反抗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劳资冲突最初可能表现为劳动者工作松懈、低效率工作、

怠工、提高原材料损耗以及主观原因造成缺勤等,但当上述行动不能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时,劳动者就会选择申诉形式求助于劳动部门。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私营企业的劳动争议状况主要呈现出下列特征:劳动争议数量和涉及劳动者人数均有显著上升,1997-2003年劳动争议数量年均增长率为55.07%,2000―2003年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率为11.62%;集体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凸显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引发争议的原因多集中在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和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者基本权益方面;案件处理难度增大,调节率不断下降而仲裁率不断上升,劳资双方矛盾的对抗性增强等。而一旦上述措施无法解决劳资纠纷时,劳动者迫于无奈可能会选择更为激烈的方式,从而爆发群体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例如,2004年10月,深圳美芝海燕电子厂3000多名员工因不满工资太低,走上街头示威,致使深圳市交通要道被堵塞长达4小时之久;同样是2004年10月,沈阳市某建筑工地,由于工头卷款逃走,7名来沈阳打工的农民工因得不到工钱,吞食安眠药自杀,所幸被及时救下。

4,承认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可能,寻求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按照上述的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关系及其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

在。但我们也不能夸大劳资矛盾和冲突,“谈劳资矛盾和冲突色变”,认为只有消灭劳资关系才是唯一的出路。“劳资关系统一性”特征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资本的利益是紧密相连的,只要充分兼顾两者的利益,劳资关系和谐发展也是有可能的,是会实现双赢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努力调整,成为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楷模。例如,在正泰集团,劳资关系已是一种同命运、同呼吸、同荣辱、同兴衰的“四同”关系;是老板感谢员工、员工感谢老板的互相感恩的“双感恩”关系;是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再如,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曾指出,“员工不是在为企业家打工,而是企业家在为员工打工。我把员工当作客户经营,当作家人爱护。这是现代企业家追求的一种责任”。从上面“劳资和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实现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建立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这既需要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转变观念,也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更需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之,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虽然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的当代价值也是非常明显的。当然,我们必须要注意的是,我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受制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地位与马克思所界定的并不完全

相同,他们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他们的合法权益都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发展和创新;不能更多地停留在对劳资关系之间对立、对抗的刻画上,而应该注重对劳资双方“合作”与“双赢”战略方面的研究。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它不仅是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理论落脚点,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这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大产业的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等知识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本节重、难点突破的关键是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市场价格的涨落,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价值规律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把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利用国庆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把调查结果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使之感受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兴趣;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2)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说学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搭设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见解的舞台,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周末去市场上调查以下蔬菜和水果的价格。

马克思主义意义分析

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查论文 社会学院10(2)班级姓名宋欢欢学号23 等第 马克思主义意义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成就;无产阶级;科学体系;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它不仅使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而且,它对资本主义严重弊端的深刻批判从反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长,大大提升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水平。在当今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尽管不占主流地位,但其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其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一)“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体正确自我认识的产物。 它是我国社会主体的一次寞正的自我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我国当前改革和整个现代化迸程的根本意义,也向我们证明了确立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我国正在进行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资本主义所因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3.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4.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先进思想成果的结晶,它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哲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是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隐藏在神秘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他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万能的体系却是却窒息了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他的伟大功绩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观点。但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抛弃了。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存在,但他所说的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他不懂人的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一《思想政治》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主要阐述了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内容,属于商品经济的一般知识。这一课实际上是经济常识的基础课、入门课,内容十分重要,但却比较抽象,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但却具有很实际的意义。 本框是第一课的重点之一,因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作为一只“无形的手”始终贯穿在商品经济中,只有对它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有形的手”,从而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认识。 2.教学目标 : 在知识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知识目标为:一是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二是分析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在能力方面: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觉悟方面:通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分析,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提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及课文的内容,我认为讲授本框时,应把重点放在“价值规律的内容”上。之所以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只有掌握价值规律的内容,才能真正掌握价值规律的实质,懂得价值规律的作用。 本框的难点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按等价进行交换的商品很少,不等价交换到处都是,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经济学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抓住本质的东西,舍弃非本质的东西,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决非易事。 4.教学模式: 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告诉我们:“有效地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出发点,也是教与学的归宿。因此,我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分五个环节,即确定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矫正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示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 论的比较分析 经济0905 王文哲 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不同的学派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马克思所代表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代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拉锯战。不可否认的是两种理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字:劳动价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 一、马克思价值理论 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这是因为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根据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指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这一点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马克思说,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 (1)、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 这一理论有下列三个内容: 1、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其理论表示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线性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可以用物理量来衡量。该理论认为三大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价值 2、追求利润最大化: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基础上,销售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求解利润最大化,对利润函数求导,得出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边际生产力。由此得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价值。 3、厂商总收入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值总和。即产品的价值分恰好分配完毕,没有剩余。 (2)、均衡价格理论分析 均衡价格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然而,均衡价格理论涉及到价值价格理论上的市场价格。均衡价格理论在描述和分析市场价格及其运行上,有许多合理的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从新古典生产函数推导出供给曲线,从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基础过学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理论素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认真学习 【正文快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心得体会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和“成己”。(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 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xx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价值规律形式、内容、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3、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这样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我经历的大学生活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我经历的大学生活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这门课,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事物,对世间万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我经历的大学生活。 转眼大学生活已过了快三年了,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要面临毕业。在这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学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1.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当我们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大家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来到大学的,都是互相互不认识来到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班。大家每天都基本是同样的作息时间,起床、去上课。这就是事物的普遍性的体现。 然而,事物发展也存在着多样性。例如,每个人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不同。有的人认为大学应该好好学习,因此每天努力学习,拿奖学金;而有的人认为大学锻炼自己能力更重要,因此加入各种社团,努力“上升”,当主席;当然也有一些人在经历了高中“黑暗”的学生生活之后决定在大学好好享受,于是每天玩电脑、打游戏、谈恋爱。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免不了有很多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在社团里跟上级的矛盾,班上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室友的矛盾等等。但这些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正是因为有这些矛盾的存在,才能让大家去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提高自我。然而,矛盾又存在斗争性,许多的交往中由于矛盾的存在,便会使交往关系越来越恶化,甚至导致关系的破裂。 而矛盾不仅是存在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也存在着矛盾。人都是有惰性的,就拿我自己举例吧,其实心里是很想上进的,很想成绩名列前茅,拿奖学金,参加各种活动、社团,让自己更加优秀。可有的时候却也想坐下来玩玩电脑看看电影,想着期末突击就行了,以“趁着自己年轻,想干嘛就干嘛”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玩,心安理得的睡懒觉。然而,正是因为自己心中有那么一股上进心,才使自己不至于太堕落,作为大学生该完成的任务还是会完成的。这便是矛盾的统一性的体现。 3.实践检验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他的真实性,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因此,学校除了开设理论课,还会开设一些实验课,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来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样,作为大学生,光靠在学校里上课时所学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大学生出去做兼职实习时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外面兼职,除了能挣点生活费以外,更重要的是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同质不同量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分析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时,将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且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4〕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劳动系统中由于劳动主体所付出的抽象劳动这种“同质劳动”的量上也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存在着由于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劳动量的“部分质变”。根据“部分质变”,我们将不同的劳动系统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这段话,极其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哲学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从这种“问题意识”出发,准确地捕捉住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关系人类命运的时代性问题,并从理论上科学解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是不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历史任务是什么等一系列时代性问题。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在思考和回答时代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时,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东西,不是他得出的某些具体的结论,而是那种把时代性问题真正地引入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虽然,在“形而上学处于支配地位”的时代,时代性问题也曾被有的哲学家所关注,但它从来未曾真正地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可以说,马克思在时代性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今天有人提出“回到马克思”也好,“重读马克思”也罢,其重要意义不是简单地回到马克思的思想,也不是把马克思的思想教条式地套用到时代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价值的“基本点”。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建构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一种哲学来说,体系往往是暂时的、相对的,如果作为一个抽象的固定结构,非常容易僵化,成为束缚思想的桎梏。重要的是把时代性问题真实地引入哲学,终结以绝对真理自诩的全部形而上学。正是“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消闲的空谈哲学,不是晦涩思辨的书斋哲学,也不是学生课堂的教科书哲学,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批判和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时,其关注的重点不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变革,为无产阶级指明方向,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在这里,马克思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别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强调他自己的哲学是“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公开申明解释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

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马克思价值转化理论探究 摘要:马克思关于转化问题的真实意图是说明价值和价格之间,尤其是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本质联系。马克思的转化分析表明,个别生产部门在为社会总剩余价值做出贡献的同时,又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要求,从总社会剩余价值中获取一定的份额。生产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劳动,必须把利润、利息和地租归因于劳动。剩余价值总量等于由劳动生产的价值总量减去劳动者自己消费的量。竞争的过程,似乎表明土地是地租的来源、资本是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但这仅仅是一个分配的现象,掩盖了剩余劳动是利润惟一重要的社会来源的事实。 一、马克思对转化问题的解释 鲍莫尔指出,在李嘉图那里,劳动价值论是作为对充分解释价格决定的一个近似的手段; 而马克思则可能从来没打算产生这样一种近似,而且在他描写关于转化问题的时候,也确实没有这个意图。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或者在同这个问题接近的某些情况下,却常常把马克思混同于李嘉图。鲍莫尔证明,马克思并没打算以其转化分析来表明价格是如何从价值演绎出来的。马克思充分认识到,市场价格并不必须从价值演绎出来,毋宁说,所推演的两个数量系列或多 或少同马克思所认识的在本质上的和系统方式上的区别是不相干的。转化计算的一个次要目的是确定价格同价值偏离的性质。但是,这个目标,对于马克思来说,只有微不足道的结果,因为基本的转化并不是从价值转化为价格,而是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是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庸俗经济学家”所说的各种非劳动的收入范畴,即利润、利息和地租。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考察萨缪尔森结论的含义。“现在,真相已经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剥去逻辑的复杂和混淆,人们看到任何人解决著名的转化问题的方法都包含避免《资本论》所采取的不必要的弯路??这样一个‘转化’类似于使用橡皮擦子擦去先前的项目,然后着手进行新的并最终完成适当计算的项目。”[1 ] 鲍莫尔认为,这个结论所阐述的矛盾同马克思的真实意图是不相干的。马克思完全知道,可以按照竞争过程本身来解释价格决定,正如古典经济学家所做过的那样。就是说,如果目标是定价分析的话《, 资本论》第1卷的确就代表一个“不必要的弯路”, 而且像我将表明的, 他已经充分认识到竞争价格无需预先求助于《资本论》第1 卷的价值分析便能够演绎出来。 鲍莫尔的论点是, 马克思的兴趣在于把转化分析作为他价值理论的后续, 而不是定价问题。毋宁说转化分析寻求描述非工资收入如何产生的,然后, 这个总量又是如何分配的。其中, 在马克思看来, 前者是实质性的问题, 是他在《资本论》第1 卷所讨论的一个问题, 而后者则是为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知晓的表面的问题, 马克思只打算在《资本论》第3 卷方才予以考虑的问题。鲍莫尔指出, 马克思分析的实质,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概括。依据这个比喻, 经济被描述为各产业的一个集合体, 其中每个产业都对容纳剩余价值总量的仓库做出贡献。每个产业的贡献是它的总产量减去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消耗。如果我们应用劳动单位来计量这些数量, 每个产业的贡献同其所应用的劳动量成比例。这就是社会的剩余价值如何生产的。 鲍莫尔指出, 来自中心仓库的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现在则是经由竞争而发生的, 竞争过程分配给每个产业的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数量是严格地同其资本投资成比例的。这是转形问题的核心, 即把剩余价值转变成为利润、利息和租金。它按照其工作力量从每个产业索取, 又按照其总投资向每个产业回报。这样, 对剩余价值转变为总利润的讨论的目标是直接的。给定某一产业对社会剩余价值的贡献(像价值分析所表述的) , 并且同一产业以利润、利息支付和租金的形式抽取的收入基本是独立决定的, 问题是如何比较二者。换言之, 问题 是, 在什么环境下一个给定的产业抽取的多于它所贡献的? 什么时候又将出现相反的情况?鲍莫尔认为, 这不是借助于一块橡皮就能回答的问题。马克思提出了部分答案, 但是甚至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价值与意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说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通过课上老师的细心指引和大量课外刊物的浏览,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只有认真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内容和价值,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的就都是空谈了,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的重要性直达,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又是什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而在亚洲,则是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哲学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空来的纸上谈兵,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法,唯物法,唯物史观,实践认识论等等,而这些体系也并不是自成一脉,是有着多年的理论基础而成就的,

唯物史观是鉴于人类千百年来瞬息变化的发展规律总结而成,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是文明创造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垫脚石,如果没有唯物史观历史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永远找不到前进的路线,再比如剩余价值的理论体系,它帮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彻底弄清楚了资本和劳动只见的关系,实现了经济学说史的伟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也更加科学化,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与剩余价值论相联系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等,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此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传统的哲学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事变革的先导,因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所以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继续发展,或者被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哲学所代替.但是传统哲学并不是,哲学有优劣,哲学并不包括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意识的抽象升华,简单点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的一种。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核心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精神层次,整整将它提升到实践价值的,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

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正确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脑力劳动者 论文摘要: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和作用,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当前的历史条件阐明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的认识,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弃传统观念和传统理论,确立起脑力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起源和形成 劳动价值论发轫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但这一理论内在所具有的革命性因素,使得它还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就已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迫不及待地以生产要素价值论、均衡价格论等价值、价格理论替代了。这样,这一由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杰出人物所栽下的绿树,便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浇灌成长了。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大优点和特点,是以商品理论为基础,通过揭示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运动,揭示出价值的本质,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劳动价值论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 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价值理论以商品理论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市场为条件。商品、价值、货币、价格构成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范畴。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教案 教学课题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思想政治第1册,章三节26-29页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能力方面:运用,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觉悟方面:使学生懂得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自觉地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办事。 教学重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机、电脑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提问法、举例法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课前提问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下面说法错误得是 A、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B、纸币的面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c、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大价值是由国家决定的 D、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对于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商品供不应求,以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B、由于法制不严,市场混乱,不法商贩哄抬物价

c、由于银行信贷供不应求,居民购买需求旺盛 D、由于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第三节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导入新 好了,下面我们讲今天的新课。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必然的现象,如: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等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总结了许多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能量守衡定律等。这些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也有许多经济现象,例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机票火车票的价格普遍上扬,但在三四月份最低可以打到三四折;过年时节,超市的蔬菜水果价格要比平时高一至两成;还有就是为何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冒出得那么多冰箱彩电厂家,现在已经销声匿迹?通过我们前面学习的关于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大家想一下,商品经济有没有规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商品经济究竟要遵守一条怎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价值规律。 讲授新 下面大家一起看一张图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