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我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秦训刚

一、原始的诉求

我读中学的时候,数学是强项。1972 年春天高中毕业,进入中师学习,同年年底分配到家乡一所初中任数学教师,三年后改教语文。再过两年,恢复高考,我成为华中师大中文系1977 级学生,毕业后,先后在湖北省两所知名重点中学从事语文教学,直到1998年调入省教研室做教研员。

站在语文本位看,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兴趣和教学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是数学逻辑从思维方式上对我后来的语文教学和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从文本解读到语文宏观问题探究,我都习惯于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寻求其逻辑支点,努力把问题研究和实践建立在理性和自觉的基础之上。二是数学语言的价值追求极大地影响了我,以至于言语表达上自觉不自觉地追求逻辑内涵,追求简练达意。而大学四年又培养了我对中外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兴趣,我的言语表达方式又有新的向往。记得在执教中学语文的过程中,凡是经典作品,即口诵心惟,寤寐思服,直到陶醉感动得不能自已,再寻找一个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至于实用文体,则致力揭示文本的内在联系,用思维的魅力吸引学生。作文教学重在“写什么”的问题上用心思。这样的教学生活,真还有手挥目送的幸福感。回顾近二十年的讲台生活,最值得欣慰的是我的语文课堂总是受到学生的喜爱,若因病因故不能按时上课,他们就会引领而望。

后受到声势渐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的语文教学的苦难与困惑与日俱增。应试教育在教学层面的表现方式是用考试手段来代替教学过程,就好像用冲刺的方式对付三千米长跑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也成为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业绩辉煌;然而,“这不是我的所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太简单、太平庸,学生也太苦、太乏味。

正反两方面的体验,使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最原始的心理诉求,就是觉得教语文应该快乐,有幸福感、有成就感。

二、打造自己的GPS

我建立在理性和实践基础之上的对语文教育理想的追求,则是伴随着第八轮课程改革开始的。

20 世纪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好发生在社会对语文教育众口一词的指斥之际。那时我刚调入省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有机会周期性地接受教育部课程改革培训,培训内容有两点给我很大的冲击:一是工程院院士做学术报告,为建设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做理论建模,这是前所未有的;二是建构具有全球价值视野的语文文化。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研究中去。

学习、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我将语文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一一梳理,列出十个问题,逐一进行研究追问,先后编著出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后来这两本书获教育部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奖和畅销书奖。在这个过程中,我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2008 年出版专著《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形成了在新课程话语背景下关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的系列见解和主张。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有一套相对封闭的知识链,知识之间有前后因果,能逻辑渐进。语文课则不同,它没有作为学科要素的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当然也就没有隐含在知识系统背后的独特思维方式,因此,语文不是康德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教育部在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进行修改的数年中,组织课程专家攻关,希望建立一套语文知识系统,最后还是放弃了。这就是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内容标准”的原因。解读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我认为,语文课程是通过以读写为主要方式的言语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其人文精神的课程,是人文科学领域一门具有独特功能的育人课程。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使笔者体会到:只要从“育人”的视角关照语文、建构语文,语文教育的一切领域就会充满活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系列变化,梳理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语文教育要有正确的多元的价值取向。用构建人文精神来衡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传统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失之单一。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增容教学中的价值系统。在语文文化层面,尊严和幸福、理性和宽容、诚信和责任、理解和关爱、生命意识、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语文教师要把“书”读好,要把教学文本读懂、悟透;进入课堂程序,要依据学生发展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我看来,“书”和“人”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原点意义,从这里出发才有真正的创新和有价值的教育实践。

第三,语文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学内容问题。因为没有固定的内容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质量决定语文教学效益。建构语文教学内容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任务,语文教学和研究要把兴奋点和智慧集中到教学内容的建构上面来。

第四,阅读和写作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素养提升的途径。语文素养的核心是阅读和写作能力,从人的发展来判断,最有效的阅读是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最优秀的作文是学生个性和生命的表达。

第五,牢固建立语文学习的过程意识。要用一个个真实有效的过程呈现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能力;要创设平凡、真实、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进入鲜活的文本情境,切身体验,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生发梦想。

第六,构建语文知识教学新思维。语文知识应该是广义的、动态的,包括必要的语文常识、字词、文句、篇章结构等,听说读写的支撑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过程性知识等等。语文知识教学重在积累和建构,建构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于支撑读写实践,在于建构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七,优化语文教学评价。我坚定地认为:无论是课堂上评点学生成绩、表现还是阶段性书面鉴定,都要以学生尊严、学生发展为根本尺度,以多元化、多向性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结果性兴趣,实现评价的最大效益。

第八,课程实施也应成为语文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成长,与课程一同发展。因此,语文教育的观念、策略和方式方法都要在“发展人”这一根本点上得到解释;要充分意识到群体无意识的危害,坚持在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符合课程性质和遵循教学规律三个维度上合乎情理地解释自己的观念行为,逐步走向理性和自觉,做思想型教师。

这八条就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理想,也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为自己打造

的观察、定位语文教

育实践和建设语文教学文化的GPS。

三、教研观察与实践

我把所追求的新课程语文教育理想同教育实际联系起来,审视语文教育传统与现状,特别是观察分析语文课堂,与省内外语文老师和同仁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因为工作职责和自己忝列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近十年来,我给中学语文教师做过百余场专题报告。这些报告建立在新课程基点之上,熔铸了一线教师课堂智慧,受到了好评。钱华老师在博文中写道:“昨天听了湖北省教研室秦训刚老师的讲座,他的脸上一直洋溢着笑

容,沉浸在他的理想化的语文教学意境中。那颇具孩子气的笑容和他灵动的授课内容相得益彰。感觉秦老师是个很洒脱的人,他的洒脱来自于对自我的高度认定,来自于对问题的高屋建瓴。他的观点新颖而深刻,让人由衷地感佩。”石义中老师评价道:“秦老师的讲解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触及的都是教师们最敏感、最困惑的部位。他像一位指点迷津的智者,深入人心,让人大彻大悟。”湖北沙市一中李萍老师说:“喜欢听秦训刚老师的课,是因为他常常给我以希望。秦老师的理想一定是所有热爱语文、热爱文化的教师的理想。他的八点希望,将是丹柯火热的心脏,它的亮度是以让我们追随。”

我的教研实践,主要集中在课堂观察和建构上。努力在自己认定的理想框架内,通过教学视导和组织主题教学研究活动,从微观层面上探索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就阅读教学而言,着力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建构课堂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和内容选择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环节,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夫。教师需将文本的个性特质解读出来,再依据学生需求选择恰当内容进行教学。针对文本解读的积弊,我主张解读文本要有多向性视点、多层面思维。多视点包括社会学视点、人文文化视点、现代性视点、审美视点和文章学视点;思维方式不仅要有原则性思维,还要有技术性思维和情景式思维。这样为文本解读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层面的支持;同时我还

选择若干课文文本,做文本解读示例。

众所周知,语文课受欢迎的程度比较低,原因之一是内容缺乏新鲜感。

学生借助注释都能看懂课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师总是用某种固定思维、用同一套话语系统解读、教授丰富多彩的文本,那语文课堂的乏味可想而知。为使语文课堂内容和表达方式生生不息,我从语文课堂的微观层面,提出语文教学的“ 四化”主张。其一,熟识的文本陌生化。通过建立在特定需求、不同视角、不同逻辑基点上的文本解读等策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丰富多彩。其二,熟悉的策略个性化。即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育对象,在教师个人素养、个性风格支持下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使相同的策略以不同的内涵和方式得以呈现。其三,知识工具人文化,人文内容知识化,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实践层面得到统一。其四,三维目标一体化。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必然有相应的方式方法,必定要在一定的过程中完成,必然伴随相应的情感态度,必然有特定的价值取向;从教学过程角度看,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证。按照这样的主张,我们组织案例研讨观摩,取得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第二,调适课堂教学行为

按照新课程理念,要保证语文教育质量,除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是重要途径之一。结合我省学科教学重大研究项目,我和我的团队编写出版了《湖北省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标准及案例》一书。我的理想是:实施有效教学应该有一个效益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有一个途径,这个途径要明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或者“可以怎样做”,于是就得有一个教学行为标准,通俗地说叫作动作标准,就像跳水运动员在空中做什么样的动作做得怎么样决定他的成绩一样。这样,就把课堂教学达到最好效益的关键因素具体

化为一项项教学行为策略和一个个教学过程。行为标准集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普适性教学行为和基于教材单元或模块的个性化教学行为。这项成果在全省推广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第三,转换课堂话语方式

理念、内容和行为的变化必然发生部分话语方式的转换。比如,教《爱莲说》,有一个传统的总结性提问:“作者笔下的莲花表现了君子什么样的高贵品质?”这个问题在现在的课堂上常常这样表述:“莲花的君子之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后者将“君子之德”作为作者的一种价值追求,克服了独尊和绝对化思维,传达出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养成学生“开放的心

态”。在对这样的语文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我也逐渐建立起新的话语方式,课堂评点深受老师欢迎。

新课程实施以来,追求和实践新课程语文教育理想获得的一些成就感,让我对语文教育事业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产生职业幸福感。语文教育“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园”永远值得憧憬,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语文教育和研究需要有问题意识,需要有批判精神,需要有实践取向,这也是我对语文事业行为方式的不懈追求。

最新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中学生,到21世纪初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又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所以我们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江泽民同志更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以对今后10年乃至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运用求实、创新而有成效的理想教育原则,开展扎实而又生动活泼的理想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新时期中学生理想教育的特点 理想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远景目标,是人生命的精神支柱。它激励人们为事业、为未来努力奋斗。 新时期中学生的理想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会给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深刻的变化,也必然对青年学生的理想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即正处在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完全,思想水平不断发展,知识基础逐渐充实,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初步形成。从这两方面的特点来看,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具有“百年大计”的特殊意义。 (一)识经济时代对理想教育的要求 当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而且必将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前言: 阅读了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第一版的《理想国》和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理想国》,以第一本书为主。译书分为十卷。全文通过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克法洛斯等人对话的形式展开。 译序: 通篇大义,在于介绍苏格拉底一生学术发展的简单过程和理想国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壮志雄心的幻灭时期,这个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之死,在这个时期他对民主政体产生了极大的厌恶。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创建雅典学园时期,在这个时期,苏格拉底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并且写出《理想国》这样的巨著。第三个部分是讲述理想国的深远影响,理想国出笼后即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很多国家乃至城邦的统治者视其为瑰宝,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 第一卷: 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更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如鱼得水,”所以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不正义的人掠夺人们的钱财、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给别人带来恐惧。”而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应该由道德原则来审定,法律是要整合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将正义最大化。色的观点是现实社会的写照,但是色拉叙马霍斯把正义和利益牵扯到一起,是不可能使人信服的,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是理想国中的正统的正义。第二卷: 格劳孔认为“善”有三种,第一种是本身好,不去考虑结果;第二种是过程和结果都好,第三种则是过程不好,结果好。一般人把正义归为第三种,他们图正义带来的名利,可是讨厌正义本身。阿德曼托斯认为,人们赞颂正义,并不是因为正义本身好,而是因为正义带来的名和利;人们谴责不正义者,是惧怕因果报应。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第二种,不但过程好,结果也好。 从个人正义过渡到城邦正义,在城邦在各个组成成分中,苏格拉底重点谈到的是护卫者,他将卫士与狗作比喻,认为”两者都应该有敏锐的感觉…昂扬的精神斗志…对敌人凶横,对朋友温和。”这些强调的是他们的天赋品质。 苏格拉底注重教育,主张禁止宣扬神的秽迹,禁止将神说成是变化不定的幻像。总之,神代表正义,任何亵渎神的文字都不应该成为对城邦守护者的教育素材。 然而,苏格拉底过分关注对城邦里的居民造成不良影响的事物,采取净化这种极端的措施,强迫改变居民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认知。这种净化的措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无异,会极大地限制居民的创造性,不利于城邦的持续发展。 第三卷: 开篇谈到死亡与地狱,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渲染对地狱的恐惧,不应该渲染英雄的悲哀,应该使教育素材中英雄们有节制的美德。史诗之中,关于纵欲的描写都应该被删除。苏格拉底对于欲望的说法,

(完整版)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你有没想过,你已是学校教育的牺牲品? 你有没想过,你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你有没想过,如果你在更开放更公平更和谐的教育环境里,你会是个怎样的我? 我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想到自己曾经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有些苍白,因为想也没有用了,人生不能换个模式重新来过。我个人认为我是教育的牺牲品,关于教育,我思考了很多,也思考了好久,思考学校教育机制本身,教师群体,还有我们自己。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教育,首先应该公平,对交同等学费的每一位学生公平,公平的对象应该包括:对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公平,对家境好和坏的学生公平,对有艺术或体育特长和没有特长的学生公平,等等。学校不应该靠排名次来判定一个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才,不应该以单纯的升学率为目标,对成绩好差的学生区别看待。 老师不应该让问题学生带家长。老师连学生都教育不好,还指望能教育好家长吗?在学校教

育方面,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应该大于家长和学生本人,学校教育不应该让家长介入太多。我还听说国外流行一种教育,就是不单纯记文化分,也要将德智体美劳等落实到具体分数,累加后算总分,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让家长陪学生一起上课和活动,听起来很唯美,不过实在不现实。品德怎么考?谁来出题?怎么出?还有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就是想让自己省点精力,好去工作更好生活,还有就是信任学校的教育机制和水平。学校在这方面就已经将角色错位了。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教育不应该注重结果,过程同样重要。不应该以最后而又唯一一次的中考分或高考分来群分学生,划分人才等级。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如同人只追求金钱一样,都应该受到批评和指正。尤其是高中教育,这个我深有体会,学习一门科目,没有真正去研学深究,只是单纯讲了概念,然后就是漫无天日的做题,做题,再做题。做到你考试时看什么题都觉得似曾相识的地步,就算做是领会这一学科的奥妙了。一次高考,几多欢喜几多忧,就那一次,最后的失误,把你的

柏拉图《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时疫疠流行,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悲剧的诞生》(德)尼采著作家出版社 1986年版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1.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2.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3.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 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 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 分反映。 4.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 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 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 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 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1.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 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 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 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 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 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最新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 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 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 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 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 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 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 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 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 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 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 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 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 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 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 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 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 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 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 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 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 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 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 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 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 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 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 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 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 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 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 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 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 学”。 【教师与学生】

中学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134 理想 立志

理想立志 目的:通过畅谈理想,使每位同学树立起21世纪主人翁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形式:问答比赛、化装表演、讨论、小品 准备过程:(1)、召开班干会议,研究主题和操作步骤 (2)、定出演出内容、演出人员 (3)、排练、准备道具 (4)、设计、布置会场 (5)、彩排 班会过程: 1、了解名人立志的故事和警句 主持甲: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您们好!今天我们的班会课主题是:理想、立志。理想是一个崇高的字 眼它犹如浩翰海洋中的灯塔,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萎靡不振,虚度光阴;有的人一愤骥足,勇往直前。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理想和意志在起作用。 主持乙: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以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自己的志向作不懈的努力,一些有理想、 有抱负的人在别人叹息、厌世、游荡玩乐的时候却挥汗耕耘。中国有大量歌颂理想和立志的警句。下面我们说一些名人名言,请同学们猜猜作者是谁。猜对的同学会得到一份小小的奖品。 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

乙: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乙:青年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孙中山) 甲:没有抱负的人,他的生活缺乏伟大的动力,自然不能盼望他有杰出成就。(华罗庚) 乙: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甲: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伟大的理想,为他们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讲几则名人少年立志的故事,请大家猜猜主人是谁,猜中的同学同样得到一份奖品。 乙:有位少年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读书时,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4年他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全部的费用只有几块大洋,而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非常单薄。他与同学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世界对学问知识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毛泽东) 甲:20世纪初沈阳一所小学。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课堂上顿时寂静无声。听了片刻,一个同学毕敬毕恭的站起来回答:“读书为了寻求生路。”话音刚落,另一位同学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位同学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浓眉大眼,昂首挺胸,大声回答道:“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腾飞于世界而读书。”当时这位少年年仅12岁。请问这位少年是谁? (周恩来)

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理想国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理想国》是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着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理想国读书笔记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着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着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着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

《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读后感

用智慧点亮语文课堂 -------读《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有感 石鼓区下横街小学刘萍 长久以来,对于大学教授,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大多是敬而远之的,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为话语体系的不同,更因为二者完全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陈大伟先生的出现却彻底地打破了我从前片面的认识。 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陈大伟老师的《追寻理想的语文教学》,看到这个题目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语文才算是理想语文呢?打开这本书前我认为,就是对学生有用的语文、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我很好奇陈老师会是怎么解释理想的语文呢? 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理想课堂。他认为从状态上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来看,理想课堂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来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与一般大学教授不同的是,陈先生不仅是理论的专家,更是实践的专家,虽是大学教师却并不囿固于大学高高的围墙,而是经常性地深入中小学一线,观课、议课,并且自己执教上课。在议课过程中,陈先生的思维角度与指导方式并不是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而是一种将心比心,移步换位的。“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么做”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与一线教师拉近了距离,而且也让他的理论观点,

更接地气,更具实践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立足实践,陈先生才敢于将理论植入实践,经常性地站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在课堂中实践检验自己的观点,无阻隔地理解课堂、发现课堂、创造课堂。这种“田野”式研究,因为接地气,而深受一线教师的喜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超强的指导力。 纵观陈老师的每一节课,无不是浸透着自己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创造。在教学《桂林山水》之时,陈老师从文章开头的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入手,向学生抛出:作者是否认同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将教学的主题由感悟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引入到启迪学生对美的发现,实现了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在执教《三顾茅庐》一课时,陈教授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假睡”,思考“诸葛亮要不要出山”,“景物描写的好处”等等,让学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探险。在《和时间赛跑》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把“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转换成“时间将带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包括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将时间教育升华为生命教育,实现了尽可能的教学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这一节节鲜活的课例,展现了陈老师的教育智慧,更见证了陈老师课堂的精彩。 通过阅读此书,我明确了自己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该努力的方向,只有深入思考一节课,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才不至于泛泛而谈。陈教授提倡每次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有主题才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这是一本让我读完而无枯燥厌烦之感的教育理论书籍。书中提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全新

中学生理想前途教育

中学生理想前途教育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真正的生活。”青少年学生最富于理想,一旦理想在他们心中扎下根,就会目光远大,信心百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认真学习。理想是人的一种信念,是追求的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与前进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理想也是人的内在需求,是人在调节自身与千变万化的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的支撑点和出发点。青少年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就有了追求的目标,就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在学习上就能刻苦攻读。理想教育是德育的核心,理想教育的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当代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我是一名农村初级中学的政治课教师,长期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深深体会到理想教育是多么重要。 一在农村,很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简单粗暴,缺乏对子女的思想教育或理想引导,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好好读书,将来找个好工作,有个好收入,生活得舒服自在;有不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在家,根本就谈不上对子女的教育,有限的沟通也只是简单地告诫子女不好好读书将来也和他们一样外出打工;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会读书会赚钱就可以了”,还有的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不正确或不恰当的理解灌输给孩子。这些教育行为的存在导致一些中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客观上形成了现在的农村学生缺乏远见,胸无大志。初中学生由于所学的知识不多,对人和事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注重眼前和表面的东西,很多学生还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缺乏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和为了目标的实现而奋斗的意识。而且在父母亲竭尽全力地为子女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前提下,许多孩子在父母亲营造的这种优越中“挥霍”,甚至有些孩子还存在这样的意识:反正父母亲会帮我们做好一切,我们只要拿着就可以,管他未来是什么样子。于是我们看到也听到很多在这样的心态下孩子“漠视”甚至“无视”父母辛苦的例子,甚至有些孩子因为父母亲没有为其创造出足够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做出伤害亲生父母的行为。农村学生不但生活范围小,认识事物少,而且课外知识的摄取途径相对较少,即便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使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认识贫乏,让他们各自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远大的理想比较困难。这样的孩子是让人担心的,这样的孩子的未来更是让人忧心的,这就给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极重要的场所———学校———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而现今的很多农村中学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较为简单化、形式化,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淡化了包括理想教育在内的品德与德育工作,没有在学生心目中确立对理想目标终身追求的信念。 二对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理想”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教育者,特别是思想品德科教师和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这种教育呢?根据多年在这方面的教育实践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四条有效途径。 1.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并加以梳理,掌握每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客观因素对他们对理想前途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周围一时流行的风气,等等,因为这些东西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激情,形成某种愿望。老师一定要敏感地把握这些客观因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动态中掌握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2.要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老师绝不能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6925265.html,)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 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 ▲理想国读书笔记摘抄一《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

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少讲学生多讲,多训练我们的口才,让我们每节课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充满欢笑,将课文故事化,将故事教育化。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少不了故事和游戏,它是故事与游戏的好兄弟。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应该从来不上演老师“照书念经”的节目。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上课时四周不要总是白色的墙壁,而是经常有美丽的小河和婷婷的绿树。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每天都有新的形式,就如每天都有一个新老师来给我上课。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每个课堂情节都有相关的音乐在耳边萦绕,使我入迷而不分心。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是老师只用少部分时间讲课文,再发两篇以上的课外美文让我们自己阅读。 …… 这是前不久我采集到的孩子们的声音。孩子的话当然难免有些天真,但是这些发自肺腑的声音却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一堂语文课优劣的评价,历来标准就不尽相同。在刚刚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在不少专家学者都对新课程发出“摸着石头过河”慨叹的今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通过收集、整理、思考,总结出孩子们“理想中的语文课”的两个标准。 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把自己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教师在课堂中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学生往往成为学习的被动者,这是不符合学生的“理想”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的互动研究。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真正的课堂主人的身份。这当然是“大庇天下学生俱欢颜”的幸事。 要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之人,教师的职责与角色就必须来一个变革,变知识传授者为思想的激励者,变奉送真理者为引导发现矛盾者,变权威的施令者为和蔼的顾问人。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例如,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敢于放开手脚,每堂课都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干涉他们的“内政”。 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堂。 学生为什么厌学?这从孩子们篡改歌词大唱“……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中便能找到答案。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他们渐渐地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每个孩子都从心底期待他们理想的那种学习感觉。怎样的学习感觉呢?那就是乐学,是能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感觉,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把课堂变成自己快乐的天堂。诚能如是,孩子们定会以澎湃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怕学,学不好。 新课程的课堂应尽力创设利于整个生命健康成长的环境,满足孩子们“少不了故事和游戏”、“经常有美丽的小河和婷婷的绿树”的愿望。同时,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

《理想国》读书笔记(分卷合计1万字)

第一卷 概要:本卷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作了逐一的分析和批判。 开卷以苏格拉底的提问开始,被问者是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一个爱上机智的清淡、清心寡欲的受人尊敬老者。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忍受贫困和年老,但做人要是遵循“中庸适度,心平气和,做到内心的满足与宁静就是幸福的”。谈话中,他们谈到了正义,他倾向于把正义等同于讲真话和欠债还债。苏格拉底打个比方反驳了他,即“譬如说,你有个朋友在头脑清醒时曾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还给他,那倒是不正义的。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因此,“有话实说,拿了人家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接着,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起为其父的意见辩护,认为正义就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敌人”。对于这一点,苏格拉底指出,“朋友”和“敌人”的标准时难以定义的,况且如果“朋友”是坏人,而“敌人”是好人的话,那么,帮助朋友去伤害敌人就是不正义的。 这时,色拉叙马霍斯插上话,认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利益。“在任何国家里,正义就是已经建立起来的,当时正在掌权的政府的利益”。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服从统治者是正义的”。但是,各国统治者难免会犯错误,难免会制定一些错误的法律;这些错误的法律对他们是不利的。认为服从统治者就是正义,照此说法,不但做对强者有利的事是正义,而且做对强者不利的事也是正义了,那么,“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也可能是对强者的损害”。因此,所谓强者的利益事实上是“强者自认为对己有利的事;而弱者必须做这些事”。更进一步说,“任何技艺都不是为它本身的,而是为它的对象服务的。”例如,“骑术不是为了骑术本身的利益,而是为了马的利益;医术寻求的不是医术自己的利益,而是对人体的利益;一个统治者,当他统治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接着,色拉叙马霍斯话锋一转,认为“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交往,总是吃亏,不正义的人总是处处沾光,为非作歹,窃国篡政,过着快乐的生活”。苏格拉底反驳到:正义是心灵的美德,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所以正义的人生活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即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没有阐明究竟什么是正义。 第二卷 概要:本卷在于谈论“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哪些人”。 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格劳孔和他的弟弟阿德曼托斯接过色拉叙马霍斯的话题,论述种种不正义比正义更加优越的现象;第二个部分是苏格拉底和他们试图从源头来构建一个城邦,主要谈了教育问题。接上一卷的谈话,格劳孔从三个方面说明一般人对于正义的否定态度。首先是从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来看。格劳孔的观点是人性有天生的利己性,因为“人人为恶”会导致社会无法存在下去。所以人们形成社会契约,把“守法践约”成为正义。所以从正义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是所有人天生有正义的根基,倒是因为一种生存策略,才出现了法律和正义。这种观点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扩展。其次是“正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如果人的行为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人都会选择去作恶而不会去行善,这一点的理论基础和上一点一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后一个观点是“不正义的人日子要比正义的人的日子好过多了”。不正义的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正义的人,鞠躬殉道,死而后已,大多最后不得好死。这段话看起来很像北岛那句著名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格劳孔的观点最后归结为一句话,不正义的人的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滋润多了。 到此,阿得曼托斯又插了一句,“博得一个正义的好名声往往能得到很多好处,即使当事人并不是正义的”。到底正义是什么呢?问题似乎还是有疑惑。苏格拉底建议先考察城邦里正义是什么,然后再在个人身上考察它,这叫由大见小。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

语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语文歎育的理想和信念 语文是什么? 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 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乂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一、“谪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一精神的语文 1、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课程广度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惜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 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明丽;老舍的猫, 乖巧、淘气、古怪、温柔,是那样的惹人怜爱;郑振铎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的赏心悦LI;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船长威尔逊的处变不惊、从容面对、置生死于度外,邱少云的烈火烧身、坚如磐石、勇于自我牺牲,昭示的是超越肉体、超越生死的永恒信念;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天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毅然决然的抱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的穷人妻子,展现的是仁者爱人、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这就是我们的语文,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量丰妙的语文。学生徜徉期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

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教学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课堂教学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段汉明 ●内容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 行。教师是这一堂课的“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应在课堂 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赏识教学,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而达 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导演演员和谐愉悦兴趣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时至今日作为语文老师在一堂课中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做到育人。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潜移默化的去接受知识,明白事理,领悟内涵。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这一效果绝非易事,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一教师要努力成为“导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时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教师要把每一篇教材编成一个剧本,自己就是这个剧本的“导演”。编排成一个45分钟的话剧。那么学生就是“演员”。适时设计导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时,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我找了两名学生上黑板默写“唐宋八大家”。甲同学默写的顺序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乙同学默写的顺序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我看了以后,给甲同学打了个“优”,给乙同学打了个“及格”。顿时同学们感到莫名其妙,乙同学举起了手问我为什么?部分同学也跟着附和。此时我故意卖起了官司,欲知详情,请听我讲述一段历史故事。于是我就把欧阳修的生平简历以及“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人曾师与欧阳修的故事向同学们一一道来。同学们顿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都认为应该把欧阳修摆在宋代的第一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介绍了作者。岂不是一举两得? 2.激情设计问题,诱发学生兴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