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 mol )

数值:0.012kg 12

C 中所含12

C 原子的个数(

kg

kg

26

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

mol -1

(6.02×1023

/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总质量约为10-3~10-2

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

=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6.02×1023

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 、1mol Cl 2含有2N A 个氯原子 C 、摩尔既可表示质量,又可以表示数量

D 、32g O 2所含O 2的摩尔数是1mol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是含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一般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态(单质),另一种是化合态(化合物)。 §2、物质的分类

分散系:由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溶液、胶体、浊液都属于分散系。

胶体性质

性质 现象

应用 布朗运动 胶粒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丁达尔现象

当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观察到时亮的光区

区别胶体和溶液

电泳 胶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电镀 聚沉

破坏胶粒外层电荷,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微粒因重力作用

形成沉定析出

渗析

由于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粒度介于1~100nm 之间,这样的微

粒能够透过滤纸,而不能穿过半透膜

分离精制胶体 (分离胶体和溶

液)

第二节 电解质 一、 电解质 化合物

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注意:电解质是本身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有些物质虽然溶于水后也能导电,但是已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如:CO 2、SO 2、NH 3等溶于水后形成H 2CO 3、H 2SO 3、NH 3·H 2O ,虽然能导电,但并不是CO 2、SO 2、NH 3本身能导电。

混合物 溶液:分散质粒度小于1 nm 胶体:分散质粒度大于 1 nm 小于100 nm

浊液:分散质粒度大于100 nm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无机 化合物 氧化物:由氧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都是H +

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都是OH -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金属离子(铵根离子),

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粒子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电解质

强电解质 在水深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盐 弱电解质

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如:弱酸、弱碱

二、电解质的电离

电离: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书写电离方程式时注意事项)

Na 2SO 4===2Na + + SO 42-

1、 左边是化学式,右边为离子式。

2、满足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

3、有原子团的不能拆离

4、完全电离的物质用“==”连接。 电解质

强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一般有:强酸(H 2SO 4、HCl 、HNO 3等) 强碱(NaOH 、KOH 、Ba(OH)2、Ca(OH)2等)。所有盐都为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一般有:弱酸(H 2CO 3、CH 3COOH (乙酸)、HClO 、H 2S 等) 弱碱(NH 3·H 2O ) 注:弱电解质电离时使用可逆符号( )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H +与OH -结合生成水、Ba 2+与SO 4

2-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Ba 2+ + SO 42- + 2OH - + 2H +

==BaSO 4↓+2H 2O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电解质溶液之间发生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表述离子反应的式子。现以NaOH 与H 2SO 4反应为例子讲解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通常分为四步:

一写;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NaOH + H 2SO 4 == Na 2S04 + 2H 2O

二改;改写化学方程式。2Na + + 2OH - + 2H + + SO 42- == 2Na + + SO 42- + 2H 2O

注:如果有难溶物质(沉淀)、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挥发性物质(气体)和非电解质,则用化学式表示,其余的则用离子符号表示。

三删;删除不参加反应的离子。2Na + + 2OH - + 2H + + SO 42- == 2Na + + SO 42- + 2H 2O OH - + H +

== H 2O 四查;检查是否符合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定律。

注意: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挥发性的物质(气体)书写化学式表示。 第三节 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还原反应

我们根据化学反应中元素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将反应分所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两个相反应的过程,它们统一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是一个整体。 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还原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非氧化还原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无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如:

H 2 + CuO == Cu + H 2O Zn + CuSO 4 == Cu + ZnSO 4

§2 氧化剂还原剂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所今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失电子 化合价升高 为还原剂(被氧化)

得电子 化合价降低 为氧化剂(被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反应物中的物质。其产物一般称作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被氧化而生成的物质为氧化产物,被还原而生成的物质为还原产物)如:

Fe + 4HNO 3(稀) === Fe(NO 3)3 + 2H 2O + NO ↑……………………※ 失去2×e - 化合价升高 得到2×e - 化合价降低 2e

一般可记为“升还降氧”

还原剂 被氧化 氧化剂 被还原

氧化产物 还原产物

★补充说明: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一种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要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具体分析。但是不同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因其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其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不同。我们可以借助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性质加以比较。如:

1、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上述反应 中,Fe 的还原性比NO 要强,HNO 3的氧化性比Fe(NO 3)3要强。

2、对同一种元素来说,一般情况下是逐着化合价的升高,氧化性越强,化合价降低,还原性增强。如:Fe (还原

性) Fe 2+(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Fe 3+

(氧化性)

3、金属活泼性;金属单质越活泼,其单质还原性越强;反应其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如:

Fe 比Cu 活泼,Fe 的还原性比Cu 强;反应Cu 2+的氧化性比Fe 2+

强。

4、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与同种物质反应生成的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相同时,条件越溶易,其还原性或氧化性就越强。如:

2KMnO 4 + 16HCl (浓)== 2MnCl 2 + 2KCl + 5Cl 2 + 8H 2O MnO 2 + 4HCl(浓) == MnCl 2 + Cl 2 + 2H 2O

因KMnO 4与浓盐酸反应比MnO 2与浓盐酸反应条件较为溶易,固其氧化性是:KMnO 4 >MnO 2 §3、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单质铁的物理性质:铁,元素符号为Fe ,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金属单质、质硬、密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能力和良好的延展性。

1、Fe 2+和Fe 3+

的鉴别: Fe 3+

的 鉴别 在Fe 3+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如显血红色,说明存在Fe 3+

滴入NaOH 溶液,出现红褐色的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Fe 3+

Fe 2+的 鉴别

滴入NaOH 溶液,先生成白色的Fe(OH)2沉淀,随后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先滴入KSCN 溶液,无血红色。再加入HNO 3后滴入KSCN 溶液,显血红色

含Fe 3+的溶液一般为黄色,含Fe 2+

的溶液一般为浅绿色。

Fe 、Fe 2+、Fe 3+

的氧化性与还原性

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Fe 的还原性

Fe + 2HCl == FeCl 2 + H 2 ↑

Fe + 2H + == Fe 2+

+ H 2 ↑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Fe + 2H +

== Fe 2+ + H 2 ↑ Fe + 4HNO 3 ==Fe(NO 3)3 + 2H 2O +NO ↑ Fe + 4 H +

+NO 3—

== Fe 3+

+2H 2O+NO ↑ 在以上反应中,Fe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在反应中做还原剂,表现为还原性 Fe 2+

的还原性

6FeSO 4+3Cl 2==2Fe 2(SO 4)3 + 2FeCl 3

6Fe 2+

+3Cl 2 == 6Fe 3+

+ 6Cl

— 2FeCl 2 + Cl 2 == 2FeCl 3

2Fe 2+

+ Cl 2 ==2Fe 3+

+ 2 Cl —

3 FeSO4+4HNO3==Fe 2(SO4)3+ Fe(NO 3)3 + 2H 2O + NO ↑

在以上反应中,Fe 元素的化合价由 +2升到 +3,Fe 2+

表现为还原性 Fe 2+

的氧化性 FeO + H 2 == Fe + H 2O

Zn + FeSO 4 == ZnSO 4 + Fe

Zn + Fe 2+

== Zn 2+

+ Fe

在以上反应中,Fe 元素的化合价由+2降到0,Fe 2+

表现为氧化性

Fe 3+

的氧化性

2FeCl 3 + Cu == 2FeCl 2 + CuCl 2

2 Fe 3+

+ Cu ==2 Fe 2+

+ Cu 2+

2FeCl 3 + Fe == 3FeCl 2

2 Fe 3+

+ Fe ==3 Fe 2+

2FeCl 3 + 2HI == 2FeCl 2 + 2HCl + I 2

2Fe 3+

+ 2I —

== 2Fe 3+

+ I 2

在以上反应中,Fe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Fe 3+

表现为氧化性

根据以上关系绘制铁三角关系图:(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转换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例题:

△ Fe (还原性) Fe 2+

Fe 3+

(氧化性)

碳酸

加热、加碱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碳的多样性 §1、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金刚石:是硬度极高,无色透明晶体;在金刚石中,每个碳原子都与相邻的四个碳原子以强的相互作用直接连

接,形成四面体结构。

石墨: 是一种深灰色、质软、不透明、易导电的片状固体;在石墨中,碳原子呈层状排列;第一层上的碳原子

以强的作用形成平面六边形结构;层与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容易发生相对滑动。

C 60: 是灰黑色固体;C 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碳原子位于球的表面,呈正六边形和正

五边形排列,球内是空的。

利用金刚石的硬做切割刀、钻头等。利用石墨的导电性作电极或导体、滑动性作润滑剂,等些材料。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如:O 2与O 3、红磷与白磷 §2、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中主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有无机含碳物和有机物。 现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为例子介绍无机含碳化合物。

物 理 性 质 名称 碳酸钠(Na 2CO 3) 碳酸氢钠(NaHCO 3) 俗名 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固体

水溶性 都易溶于水 但溶解度S 碳酸钠>S 碳酸氢钠

Na 2CO 3与NaHCO 3的化学性质比较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与酸(H +

)的反应 产生气泡 CO 32-+2H += CO 2↑ + H 2O HCO 3-+H += CO 2↑ +H 2O 与碱(OH -)的反应 无明显现象 Na 2CO 3不反应

HCO 3-+OH -= CO 32- +H 2O

与Ca(OH)2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CO 32-+Ca 2+= Ca CO 3↓

Ca 2+ +HCO 3-+OH - = Ca CO 3 ↓ +H 2O

与CaCl 2反应

Na 2CO 3产生白色沉淀 NaHCO 3无明显现象 CO 32-+Ca 2+= Ca CO 3↓ NaHCO 3不反应

加热

Na 2CO 3无明显现象 NaHCO 3分解产生CO 2 Na 2CO 3不分解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Na 2CO 3与NaHCO 3的相互转变

⒈Na 2CO 3转变成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2NaHCO 3

⒉NaHCO 3转变成Na 2CO 3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2NaHCO 3+NaOH = Na 2CO 3+H 2O

碳酸盐 碳酸氢盐

1、如何鉴别Na 2CO 3与NaHCO 3 ? 如是溶液则加入CaCl 2溶液;如是固体则加热

2、如何除去Na 2CO 3中少量的NaHCO 3?加热则可。一定条件时也可加入适当的NaOH 溶液。

3、如何除去NaHCO 3中少量的Na 2CO 3?通入中量CO 2

△ △

C CO 2 CO 放电 高温 高压

催化剂 放电

△ △

§3、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在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进物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这些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美妙的。详情请阅读课本第63~64页,现以溶洞的形成为例假以说明; 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 3+CO 2+H 2O==Ca(HCO 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洞顶向洞底滴落时,水分的蒸发、压强的减小及温度的升高都会使其析出碳酸钙沉淀。

( Ca(HCO 3)2===CaCO 3↓+CO 2↑+H 2O )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向澄清石灰水中 续通入CO 2 开时出现白色沉淀 当CO 2过量时,沉淀开始溶解 Ca 2+ + 2OH - + CO 2 = Ca CO 3↓+ H 2O Ca CO 3 +CO 2+ H 2O = Ca 2+ + 2 H CO 3- 澄清溶液加热

出现白色沉淀

Ca 2+ + 2 H CO 3- ===Ca CO 3 ↓ +CO 2+ H 2O

生活生产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以“碳三角”的形式以例。

第二节、氮的循环

§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氮是地球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除了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外,氮元素也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地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重要性。详情见课本第70~71页。 §2、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1) 氮气与氮的固定 在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 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高能固氮:N 2 + O 2====2NO

自然固氮

氮的固定 生物固氮:微生物种群将空气的氮气通过生物化学过程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人工固氮: N 2 + 3H 2 2NH 3 (了解可逆符号)

N 2 + O 2====2NO (氮气与氧气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无色、难溶于水易氧化的一氧化氮气体,有剧毒。) 2NO + O 2 ====2NO 2(一氧化氮易氧化生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 3NO 2 + H 2O===2HNO 3 + NO (二氧化氮溶于水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4NO + 3O 2 + 2H 2O=== 4HNO 3 4NO 2 + O 2 + 2H 2O===4HNO 3

(2) 氨及其铵盐的性质

氨(NH 3)无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氨 的 性 质

实验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1 喷泉实验,在烧瓶内看到喷泉现象 溶液显红色(烧杯中的水有酚酞) NH 3+H 2O NH 3·H 2O NH 4+

+OH -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发生反应显碱性

2 迅速反应、出现大量白烟 NH 3+HCl===NH 4Cl 能与酸反应

3

实验室氨气的制取

2NH 4Cl+Ca(OH)2====2NH

3↑+CaCl 2+2H 2O 如何检验、验满?

大多数铵盐都易分解,生成氨气。

铵 盐 性 实验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1 试管底部的固体分解

有白色固体附在试管内壁上

NH 4Cl====NH 3↑+HCl ↑

NH 3+HCl===NH 4Cl (白色固体颗粒)

NaOH Na 2CO 3 NaHCO 3

高温 高压 催化剂

点燃

受热、见光 △

同种元素: 随着化合价升高, 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 既有还原性 既有还原性 氧化性

又有氧化性 又有氧化生 质

2

白色固体分解,生成无色气体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石灰水变浑浊 NH 4HCO 3=====NH 3↑+CO 2↑+H 2O 有NH 3产生

CO 2+Ca(OH)2====CaCO 3↓+H 2O

3

试管内有气泡冒出、有刺激性气体产生 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变蓝 NH 4Cl+NaOH=====NaCl+NH 3↑+H 2O

有NH 3产生 用这种方法检验NH 4+

由于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低价,因此氨具有还原性,能与某些氧化性物质发生反应。

4NH 3+5O 2========4NO+6H 2O 4NH 3+3O 2(纯)======2N 2+6H 2O (氨气能在纯氧中燃烧)

氮肥的介绍

(3) 硝酸及其应用 硝酸的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能以任意比溶于水的液体 硝酸的化学性质:

显色反应

遇酚酞不变色、遇石蕊变红色 与碱反应 NaOH+HNO 3===NaNO 3+H 2O 与金属反应 在氧化性性质里面做详细介绍

与金属氧化物 CuO+2HNO 3===Cu(NO 3)2+H 2O

3FeO+10HNO 3(稀)===3Fe(NO 3)3+NO ↑+5H 2O (酸性、氧化性) 与盐的反应

CaCO 3+HNO 3====Ca(NO 3)2+CO 2↑+H 2O

不稳定性: 4HNO 3=======2H 2O+4NO 2↑+O 2↑

化 性

Fe+4HNO 3(稀)=== Fe(NO 3)3+NO ↑+2H 2O (铁溶解,有气体放出,溶液显黄色)

3Cu+8HNO 3(稀)===3 Cu(NO 3)2+2NO ↑+4H 2O (铜溶解,有气体放出,溶液显蓝色) 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铜溶解,有红棕色气体放出,溶液显蓝色) 注:冷、浓HNO 3使Fe 、Al 纯化。即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纯化 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浓硝酸。 非 金 属 4HNO 3(浓)+C====CO 2↑+4NO 2↑+2H 2O S+2HNO 3(浓)====2NO 2↑+SO 2↑+H 2O

氧 化 物 3FeO+10HNO 3(稀)===3Fe(NO 3)3+NO ↑+5H 2O

3Cu 2O+14HNO 3====6Cu(NO 3)2+2NO+7H 2O SO 2+2HNO 3(浓)===H 2SO 4+2NO 2

特别注意:硝酸与金属反应产生的是氮氧化物而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3、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光化学烟雾 酸雨

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危害,大家可以参照课本第77~78页。

第三节 硫的转化

§1、自然界中的硫

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游离态:单质硫(S )俗称硫黄,为黄色或淡黄色固体;很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

于二硫化碳(CS 2);熔沸点都不高。有同素异形体(斜方硫、单斜硫)

化合态:主要有氧化物、硫化氢和地下矿物。

2

2-S H 0

S 24O S + )(46

236

O S H O S ++

硫黄具有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制造硫酸、化肥、火柴及杀虫剂等,还用于制造火药、烟花爆竹等。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化 学 性 质 实验

现 象 结 论 1 硫燃烧,发光、发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在空气中为淡蓝色,在纯氧中为蓝紫色火焰 S+O 2=====SO 2硫元素化合价升高,还原性 2 剧烈燃烧发光、发热,生成黑色固体 Fe+S=====FeS 硫元素化合价降低,氧化性

§ 2、实验室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本小节主要以介绍含硫化合物的性质来介绍在实验室含硫化合物间的转化。

H 2S 的

性 质

物理性质: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剧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稍溶于水,其水溶液叫氢硫酸 可燃性 2H 2S+3O 2====2H 2O+2SO 2(氧气充足) 2H 2S+O 2====2H 2O+2S (氧气不足)

还原性 2H 2S+SO 2===3S ↓+2H 2O (有黄色小颗粒生成)

H 2S+Cl 2==2HCl+S ↓ (氯水退色,有黄色沉淀生成)

H 2S+H 2SO 4(浓)==S ↓+SO 2+2H 2O 3H 2S+2HNO 3(稀)==3S ↓+2NO+4H 2O (注意现象) 制法 FeS+2HCl==FeCl 2+H 2S ↑ FeS+H 2SO 4==FeSO 4+H 2S ↑(可用醋酸铅试纸检验)

SO 2 的

质 物理性质 俗称亚硫酸酐、在通常情况下,SO 2是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与水反应

SO 2+H 2O H 2SO 3(SO 2不仅易溶于水,还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但不稳定)

氧化性 2H 2S+SO 2===3S ↓+2H 2O (有黄色小颗粒生成)

还原性 2SO 2+O 2??→←催化剂

2SO 3

2KMnO 4+5SO 2+2H 2O===K 2SO 4+2MnSO 4+2H 2SO 4(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l 2+2H 2O+SO 2===2HCl+H 2SO 4(氯水褪色)

2HNO 3+SO 2===H 2SO 4+2NO 2(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漂白性

SO 2于水生成的亚硫酸能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一种无色且不稳定的化合物。 制法

Na 2SO 3+H 2SO 4===Na 2SO 4+SO 2↑+H 2O (常用亚硫酸盐跟硫酸起反应应制得二氧化硫)

CO 2、SO 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在鉴别时采用气味和漂白性(如与品红反应)。

SO 3 的 性 质

物理性质 俗称硫酸酐、是一种没有颜色易挥发的晶体,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 与水反应 SO 3+H 2O===H 2SO 4三氧化硫遇水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氧化性

2H 2SO 4(浓)+Cu====CuSO 4+2H 2O+SO 2↑ 2H 2SO 4(浓)+C====CO 2+2H 2O+2SO 2↑

硫酸的工业制法: 4FeS 2 +11O 2====2Fe 2O 3 +8SO 2 2SO 2+O 2??→←催化剂

2SO 3

SO 3+H 2O===H 2SO 4 (工业上不用水或稀硫酸作为吸收剂吸收SO 3,因为用水吸收容易酸雾,吸收收速率慢,常用98.3%的硫酸来吸收SO 3。)

§3、酸雨及其防治

除氮氧化物外,硫的氧化物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进入空气中的主要反应:

2SO 2+O 2??→←催化剂

2SO 3 SO 3+H 2O===H 2SO 4 SO 2+H 2O H 2SO 3 2H 2SO 3+O 2===2H 2SO 4

酸雨的灾害: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酸雨会使湖泊的水质变酸,导致水生物死亡;酸雨浸渍土壤,会使土壤变得贫瘠;长期的酸雨侵蚀会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酸雨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影响。

酸雨的防治:一、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二、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补充:对煤然烧产生的废气进行常温脱硫处理的基本流程图。

化学反应:

SO 2+CaCO 3==CaSO 3+CO 2 2CaSO 3+O 2==2CaSO 4

第四节 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1 海水——化学元素的宝库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

O 2 CO 2 N 2 SO 2 CaCO 3 + H 2O (浆状物) 主要产生: CaSO 3 CaSO 4

通电

点燃

点燃

元素周期表列出的110多种元素,有80多种能在海水中找到。可见海水中含元素种类之多。

世界平均每年由陆地和大气进入海洋的物质(除水外)总量约为2.5×1010

吨。(海水含量之多) 其中氯、钠、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这11种元素称为海水中的常量元素。 但海水中所含元素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 ※ 氯碱工业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其反应原理为:

2NaCl + 2H 2O=====2NaOH + H 2↑ + Cl 2↑

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取多种代工产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化学工业分支——氯碱工业。

从海水中提炼碘,碘可用于制药。在食盐中必须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KIO 3),以确保人体对碘的摄入量。 § 2 镁和海水提镁

海水中镁的含量一般为1.28g ·L -1,总储量约为2×1015

吨。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镁有60%来自海水。

海水提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往海水里加碱,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将沉淀分离出来后再加入盐酸把它变成氯化镁;之后,经过滤、干燥、电解,就可得到金属镁。

工业流程:

镁的物理、化学性质:

银白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生成灰色的氧化镁。质软,密度较小,镁合金的强度高、机械性能好。有“国防金属”的美誉。在冶金工业上,金属镁常用做还原剂和脱氧剂。 镁的化学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镁与氧气反应

2Mg + O 2=====2MgO 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有白色固体(MgO)反成

镁与二氧化碳反应

2Mg + CO 2======2MgO + C

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有白色固体(MgO)反成,在集气瓶内壁有黑色固体(C)生成

§3 溴和海水提溴

溴是海水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Br —

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溴和氯、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化学上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氯、溴和碘这三种元素都属于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在同一纵列(第Ⅶ主族) 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溴单质 碘单质

颜色 棕红色 紫黑晶体(碘蒸气显紫色)

状态

液体 固体 溶解性和溶液颜色

水中 橙色 淡棕色(黄褐色) 酒精中 橙红色 棕色(紫红色) 四氯化碳中

橙红

紫、深紫色

通过以上可知,溴、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要大。可用于萃取。

氢气 利用其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氯气 用于合成农药 盐酸 氢氧化钠 造纸、玻璃、肥皂、纺织等 饱和食盐水 引入海水(Mg 2+

贝壳(CaCO 3) CaO

Ca(OH)2 Mg(OH)2 MgCl 2 MgCl 2 ===== Mg + Cl 2↑ 高温 H 2O HCl

通电

通电

氯气回收用来制取盐酸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萃取与物质分离:

溴单质和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比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要大得多,而水与四氯化碳又不互溶。据此可以用四氯化碳将溴或碘单质从它们的水溶液中提取出来,这种操作属于萃取。

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分离方法叫做萃取。 氯、溴和碘的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Cl 2水、NaBr 溶液、CCl 4溶液 溶液分层、CCl 4层显橙色(说明有Br 2生成)

Cl 2+2NaBr==2NaCl+Br 2

Cl 2+2Br -==2Cl -

+Br 2 Br 2水、KI 溶液、CCl 4溶液 溶液分层、CCl 4层显紫色(说明有I 2生成)

Br 2+2KI==2KBr+I 2

Br 2+2I -==2Br -

+I 2 Cl 2水、KI 溶液、CCl 4溶液 溶液分层、CCl 4层显紫色(说明有I 2生成)

Cl 2+2KI==2KCl+I 2

Cl 2+2I -==2Cl -

+I 2

氯、溴和碘的氧化性强弱的比较

Cl 2 > Br 2 > I 2

因为Cl 2、Br 2的氧化性都比I 2要强,所以Cl 2、Br 2都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以用来检验。 海水中提溴:

第四章 元素与材料世界 第1节 硅 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包括陶瓷、玻璃、无机非金属涂层等。这类材料一般耐高温、硬度高、抗腐蚀,有些材料还有独特的光电特性。

§1 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半导体材料特指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一类材料(半导体材料有石墨、锗、硅)。 单质硅的物理性质 单质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非晶硅)两种。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单质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硅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与氧反应 Si + O 2====SiO 2 与碳反应 Si+C=====SiC

与酸反应 Si+4HF==SiF 4↑+2H 2↑注:硅一般不与弱氧化酸反应。 与强碱反应

Si+2NaOH+H 2O==Na 2SiO 3+2H 2↑

硅的工业制法

SiO 2 + 2C====Si + 2CO ↑ 制得粗硅

Si + 2Cl 2====SiCl 4

SiCl 4 + 2H 2====Si + 4HCl 制得精硅

硅不但用于制造晶体管、集成电路,还用于制造硅整流器和太阳能电池等。此外,硅合金的用途也很广。例如:

含硅4%的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可用来制造变压器铁芯;含硅15%左右的钢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可用来制造耐酸设备等。

§2 二氧化硅与光导纤维 SiO 2的物理性质

SiO 2分为晶体和无定形两大类,它的熔点高,硬度大。透明的石英晶体是通常所说的水晶,一般用来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

与强碱反应 SiO 2 + 2NaOH==Na 2SiO 3 + H 2O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 2 + CaO=====CaSiO 3

与HF 反应

SiO 2 + 4HF===SiF 4↑+ 2H 2O

浓缩:将海水浓缩,提高溴的含量(一般使用晒盐

后的母液) 氧化:加入氧化剂,一般使用氯。 Cl 2+2Br -==2Cl -

+Br 2 提取:利用溴的挥发性,鼓入热空气将溴分离出来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 △

与碳酸盐反应

SiO 2 + CaCO 3=== CaSiO 3 + CO 2↑

SiO 2 + Na 2CO 3=== Na 2SiO 3 + CO 2↑

二氧化硅用途广泛,常被用来制造石英表中的压电材料和高性能的现代通讯材料――光导纤维。

§3 硅酸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酸:为白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是酸性比碳酸还弱的弱酸,其化学式为H 2SiO 3。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得。 Na 2SiO 3 + 2HCl===2NaCl + H 2SiO 3↓

硅酸盐材料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制品性质稳定,熔点较高,大都难溶于水。 硅酸盐材料主要有水泥、玻璃和陶瓷

水泥 主要成分:硅酸三钙(3CaO ·SiO 2)、硅酸二钙(2CaO ·SiO 2)、铝酸三钙(3CaO ·Al 2O 3) 玻璃 主要成分:Na 2SiO 3、CaSiO 3和SiO 2等共同溶成的混合物;主要反应为

SiO 2 + CaCO 3=== CaSiO 3 + CO 2↑

SiO 2 + Na 2CO 3=== Na 2SiO 3 + CO 2↑ 陶瓷

陶瓷种类很多,反应复杂;一般可分为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和压电陶瓷。

第2节 铝 金属材料

人类己经发现的110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由此足以看出金属元素在元素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1 铝与铝合金

(1) 认识铝及其化合物: 铝的物理性质

铝是银白色轻金属,熔点为660.37℃,沸点为2467℃,相对密度为2.702,富有延展性、展性以及韧性,可拉成丝、压成片、打成块,是热和电的良好导体。

铝的化学性质: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与O 2

温 表面形成氧化膜失去光

泽,铝具有抗腐蚀性。 4Al + 3O 2 = 2Al 2O 3

加热

剧烈反应,发光发热 与Cl 2 剧烈反应、冒白烟 2Al + 3Cl 2 === 2AlCl 3 与S 加热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2Al + 3S ==== Al 2S 3 与Fe 2O 3

发光、发热、反应剧烈,有小铁珠生成。

2Al + Fe 2O 3==2Fe+ Al 2O 3

铝粉作为还原剂和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称为铝热剂。采用铝热剂还原出某些金属的方法称为铝热法,它是金属热还原法的一种。此种反应也称为铝热反应 铝与酸反应 2Al + 6HCl==2AlCl 3 + 3H 2↑

铝能与酸反应,表现为活泼金属

又能与碱反应,表现出铝的两性. 铝与碱反应 2Al + 2NaOH + 6H 2O==2Na[Al(OH)4] + 3H 2↑ 氧化铝与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结论

氯化铝与氨水反应 有白色沉淀生成 AlCl 3+3NH 3·H 2O=Al(OH)3↓+3NH 4Cl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沉淀溶解 Al(OH)3+3HCl==AlCl 3+3H 2O 氢氧化铝与NaOH 溶液反应 沉淀溶解 Al(OH)3+NaOH ==Na[Al(OH)4] NaOH 溶液加到AlCl 3溶液中 先有沉淀生成后溶解

AlCl 3+3NaOH=Al(OH)3↓+3NaCl Al(OH)3+NaOH ==Na[Al(OH)4]

AlCl 3溶液加到NaOH 溶液中 因为NaOH 一直都处在过量的,所以看不到有沉淀生成.

离子方程式 Al(OH)3 + 3H +

=Al

3+

+ 3H 2O

Al(OH)3+OH -

== [Al(OH)4]

氧化铝的性质: 与酸反应 Al 2O 3+6HCl==2AlCl 3+3H 2O Al 2O 3+6H +

==2Al

3+

+3H 2O

与碱反应

Al 2O 3+2NaOH+3H 2O==2Na[Al(OH)4]

Al 2O 3+2OH -+3H 2O==2 [Al(OH)4]

像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高温

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叫做两性氧化物.

(2)铝合金及其制品

将金属制成合金,可以保持甚至强化单一金属的长处,克服其不足,所以合金的性能一般优于纯金属.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塑性好、易于成型、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并且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可用于制造能承受大载荷及强烈磨损的构件。

§2金属与金属材料

冶金工业上,人们常将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两大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锰、铬以及它们的合金。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及其合金称为有色金属材料。

(1)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钢铁

钢铁为铁合金,包含多种类型。如

碳钢:在铁中熔入碳,加强其强度。

锰钢:在铁中熔有一定量锰,改善其韧性。

不锈钢:在普通钢的基础上,加入铬、镍等多种元素炼砀钠材。

(2)几种有色金属材料――金、银、铜

金是质地柔软的黄色金属。银是具有金属光泽、质地柔软的银白色金属。铜是硬度较小的紫红色金属。它们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金、银和铜都属于不活泼金属,其中金的化学性质尤为稳定。常温下,铜在干燥的空气中性质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则会被锈蚀,在其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绿色的铜锈。

2Cu+O2+H2O+CO2==Cu2(OH)2CO3

铜与非金属反

应2Cu+O2====2CuO 铜及其化合

物间的转化

4CuO === 2Cu2O + O2↑

2Cu+S===Cu2S CuSO4·5H2O====CuSO4 + 5H2O

其他一些金属材料的用途及性质。

第3节复合材料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各种有机合成材料各有其优热和缺陷。为了克服单一材料存在的问题,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材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尝试将不同类型的材料通过复合工艺组合成新型材料,使其既能保持或发展原来材料的长处,又能弥补它们的不足。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使这一努力变成现实,由此产生了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质不同的材料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的材料称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既保持了原有材料的特点,又使各组分之间协同作用,形成了优于原材料的特性。

现在,材料的复合正向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诸如仿生复合、纳米复合、分子复合、智能复合等新方法,使得复合材料大家族中增添了许多性能优异、功能独特的新成员。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Ba2+= BaSO4↓?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 = 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 =22.4 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n 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 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 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高一化学必修二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2 知识点归纳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如:NaCl、MgCl2、K2O、Na2O等;共价化合物如:H2O、CO2、HCl、H2、N2等。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 M m = NA N =Vm 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 (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 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一、周期表总结的总结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依据 横行:电子层数相同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左到右排列 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从上向下排列 2、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短周期(第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 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结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3、化学性质 (1)相似性: (金属锂只有一种氧化物)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2)递变性:①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容易②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结论:①金属性逐渐增强②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点燃 点燃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高一化学必修一章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1)各章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2. 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仪器: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

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1 / 11 蒸馏和萃取(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仪器: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15最新 发布时间:2015-01-27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 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 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 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高一化学必修一总结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 mol ) 数值:0.012kg 12 C 中所含12 C 原子的个数( 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 mol -1 (6.02×1023 /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 总质量约为10-3~10-2 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6.02×1023 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B 、1mol Cl 2含有2N A 个氯原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