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3.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的教育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3.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30分钟)

a.引入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b.介绍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生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等;

c.让学生讨论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30分钟)

a.介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如好奇心、自我意识的产生等;

b.讨论学前儿童的主要发展领域,如语言发展、运动发展等;

c.提供相关案例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如何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3.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0分钟)

a.介绍学前心理学在游戏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设计游戏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b.讨论学前心理学在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

c.探讨学前心理学在社交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评估:

1.设立小组讨论环节,检查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理解;

2.让学生设计一个适合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评估他们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示范中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的能力,评估他们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1.教材:《学前心理学导论》;

2.案例:学前儿童发展案例;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小组讨论、游戏活动设计和教学示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和应用学前心理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

学前心理学 角色行为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完整教案

性别角色: Eg.男生养家,女生做饭。男生要勇敢,女生要细心。男生可以翘腿,女生坐姿要端庄。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 (1)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区别出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具有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二是对他人性别的认识。儿童对他人性别的认识是从2岁开始的,但这时还不能准确说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大约2岁半到3岁左右,绝大多数孩子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性别角色的初步知识,如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等。 (2)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明确分辨自己是男还是女,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逐渐增多,如男孩和女孩在穿衣服和游戏、玩具方面的不同等。但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能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几乎不会认为这是违反了常规。这说明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还不很明确,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孩子们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越来越清楚,同时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勇敢、不能哭,女孩要文静、不能粗野等。但与儿童对其他方面的认识发展规律一样,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认为违反性别角色习惯是错误的,并会受到惩罚和耻笑。如一个男孩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前教育从业者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掌握适应性的教育策略,提高对学前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水平。 二、教学内容 1. 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 a. 生理发展:探索学前儿童身体和脑部发育的特点及对其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b. 心理发展:探讨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了解各阶段的特点、需求和挑战。 2. 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 a. 探索学前儿童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对其学习和社交的影响。 b. 提供有效的策略,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情绪。 3. 学前儿童的行为管理 a. 了解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常见原因及背后的心理需求。 b. 掌握正面行为管理技巧,包括奖励和约束的正确运用。 4. 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培养

a. 引导学前儿童学会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分享,培养友善和尊重 他人的习惯。 b. 提供多种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社交技能的发展。 5. 学前儿童的学习策略 a. 了解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好奇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 b. 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前儿童建立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心理学原理,向学员介绍学前心理 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成果。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员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观点,促进彼 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 角色扮演法:安排学员扮演学前儿童和教师角色,进行情境模拟,并及时反馈和指导学员的表现。 四、教学评价方法 1. 口头回答问题:在课堂上随机提问学员,考察其对学前心理学知 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0首页 【教学主要内容】 复习和背读章节重要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运用本章节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0 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一、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保持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再认和再现)的中间环节。 2.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保持阶段.知识经验会发生“量”和“质”两方面变化.就“量”而言.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显著表现就是遗忘;就“质”而言.因知识经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不同,回忆的内容会变化。有的内容变得简略了、概括了.不重要的细节消失了;有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而有的却变得更加具体、夸张、突出学前儿童年龄小.大脑神经发育不够成熟。知识经验缺乏.更容易变化,忘事。因而对学前儿童记忆保持的要求不能太高,而应实事求是,符合记忆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孩子学习知识,要注意巩固率或识记后的保持率。 二、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一)遗忘 即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再认或再现时发生错误。有几种情况: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再现;完全遗忘,既不能再现也不能再认;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永久性遗忘,永远不能再认或再现。(二)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先快后慢”。 (三)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恢复(回涨)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分散复习,分散复习不是简单重复,而要使复习方式多样化,做到眼耳手脑并用。正确看待“回涨“现象,利用这一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秀7篇)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优 秀7篇)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篇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中,教师通过鼓励和肯定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做反思,让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愿意在活动中主动分析自己,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发现属于自己的好方法。 1、让学生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2、团体互动中,发现自己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肯定自己原创的有益学习方法。 3、着手制定一个查漏补缺的推进计划,并在生活中落实。 1、重点:让学生肯定自己现有的好习惯,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2、难点: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调整学生的心态,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多媒体教案、提示牌、即时贴

一、热身活动 同学们,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条件。那么给自己的表现打一个分数,如果最高分是十分,你觉得自己的学习习惯能打几分?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为本堂课做好预热。部分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评分不满意,教师需要适当的引导。 二、导入新课 1、用心理情景剧呈现主人翁小彤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用提示牌出示小彤在学习上存在的坏习惯。例如:“上课小动作”,“写作业磨磨蹭蹭”“学习用品乱放”等。 2、交流讨论:看了《小彤的故事》,你觉得还有哪些习惯是影响学习的? 3、你觉得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表演的形式,将坏习惯外化,让大家通过观看故事,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和小彤类似的问题,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三、课堂活动 (一)阅读《心海导航》资料 1、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不良习惯,举一个小例子说明。 2、最近这个“坏习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怎样影响你的?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导入:心理学,一个富有极大探索性的科学领域,不仅引起了大批科学家们的深思,也引起了大众的好奇。在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里,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神秘而又实在,成为人类探索世界的三大奥秘之一。在人类走过的里程中,人们在不断探索外部宇宙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揭示着人类自身的心理世界,并将各种心理现象称为内宇宙。特别是人类探索的焦点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类自身时,脑科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研究脑的心理机能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21世纪--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年代,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日益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作用。科学地认识自身是我们面临的永恒的主题,各类科学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对心理现象进行了探索,力求揭开心理奥秘,打开这一神秘的"黑箱"。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曾令古人为之感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揭示的内心奥秘也越来越多,令现代人为之喜悦。心理学已经被现代人视为21世纪中三个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部分心理活动,为发展科学的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 贝克莱(1685—1753)和休漠(1711—1776年)可以视为19世纪欧州联想主义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漠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案名称: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2.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的意义; 3. 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原理指导幼儿教育活动; 4. 培养对学前心理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与特征 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 3.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与社会发展 4. 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 5.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自尊发展 6. 学前儿童游戏与创造发展 7.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与价值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呈现幼儿园的环境、氛围和教育活动,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30分钟)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与特征 - 0-2岁:感知运动期,出现物体常存和追踪行为 - 2-6岁:操作前期,思维逐渐内外化,逐渐具备概念能力 - 6-7岁:具体运算期,逐渐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 - 认知发展:感觉运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 - 语言发展:语言的习得过程及其与认知的关系 3.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与社会发展 - 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表达和应对能力的培养 - 社会发展: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认同、合作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4. 学前儿童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发展 - 性别认同:幼儿自我认同和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 - 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角色在游戏和行为中的表达与执行 5.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与自尊发展

- 自我意识:幼儿对自己的存在和特点的认识 - 自尊发展:幼儿自尊感的培养和保护 6. 学前儿童游戏与创造发展 - 游戏发展:幼儿游戏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作用 - 创造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7.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与价值观 - 道德发展:幼儿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 价值观:幼儿从小学习并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 三、教学实践(40分钟) 1.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设计适合学前儿童的教育活动,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 教师点评与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加深理解和改进。 四、总结归纳(10分钟) 1. 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总结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学前心理学,发展对教育领域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篇一」 心理学;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 认识发展与教育: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注意。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规律 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适应 从明亮的地方走入暗室,最初什么也看不到,相反则会被外面的阳光刺激的睁不开眼----视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由于同时产生或前一刻产生的同类感觉的影响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色觉引起温度觉 (5)感觉的相互补充 由于某种感觉机能系统受损或丧失,其他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盲人 (6)敏感化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时间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使相应的感觉能力得到提高。 音乐家、画家 5、感觉种类 ①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②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③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6、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相似的、接近的或相同的、具有良好意识形态(相似、连续、对称)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3.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的教育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3.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30分钟) a.引入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b.介绍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艾里克生社会情感发展理论等; c.让学生讨论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30分钟) a.介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如好奇心、自我意识的产生等; b.讨论学前儿童的主要发展领域,如语言发展、运动发展等; c.提供相关案例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如何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3.学前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0分钟)

a.介绍学前心理学在游戏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设计游戏活动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b.讨论学前心理学在情感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 c.探讨学前心理学在社交教育中的应用,如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学评估: 1.设立小组讨论环节,检查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理解; 2.让学生设计一个适合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评估他们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示范中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的能力,评估他们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 1.教材:《学前心理学导论》; 2.案例:学前儿童发展案例;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介绍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学前心理学知识指导幼儿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小组讨论、游戏活动设计和教学示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和应用学前心理学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解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2.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教学方法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 导入:讲述前苏联动物心理学家H·H·拉德金娜——苛特恩关于把幼小的黑猩猩当孩子养的实验,自然引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回忆:普通心理学所涉及的年龄阶段及研究内容。 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

的发展。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二、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举例:注意、记忆。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举例: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举例:幼儿个体差异。 三、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课堂讨论: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然后请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述。 (一)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发展心理学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换句话说,发展心理学的对象常常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幼儿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 2.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和情绪发展。 3.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技巧。 二、教学内容: 1.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体格特点,大脑发育情况等。 (2)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特点。 (3)语言发展:语言习得、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特点。 (4)社会发展:人际关系、社交技能、合作和竞争等方面的特点。 (5)情绪发展:情绪认同、情绪管理和表达的特点。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1)0~1岁:感知和运动发展期。 (2)1~2岁:认知和语言发展期。 (3)2~3岁:批判性思考发展期。 (4)3~4岁:批判性思维发展期。 (5)4~6岁:逻辑思维发展期。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评估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 (2)测验法:使用合适的测试工具进行认知、语言和行为方面的测评。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干预技巧 (1)启发思考: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 (2)培养语言:通过音乐、游戏和童谣等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语 言表达能力。 (3)培养社交技能:开展合作活动和角色扮演,培养学前儿童的社 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绪管理:教导学前儿童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其情绪管 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知识点,引 导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些学前儿童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 和心理发展阶段,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方法。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评估方法和 干预技巧,并汇报给全班。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 2.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方法。 3.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教材:《学前心理学》 2.教具:幼儿游戏道具、儿童音乐CD、丰富的图书资源、教具等。教学过程: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引入:观看一段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期望和关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思考。 2.讲授: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身体发育、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绪表达等方面。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启示。 4.小结: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启示。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1.引入:播放一段学前儿童心理问题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心理问题 预防与干预的思考。 2.讲授:介绍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孤独、逆反等,并 介绍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方法。 3.案例分析:学生分组分析并讨论一些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案例,提 出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方法。 4.小结:总结学前儿童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的方法。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观察与评估 1.引入:展示一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观察工具,如行为观察表、心理 测试问卷等,引发学生对观察和评估的思考。 2.讲授: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观察和评估的方法与步骤,包括观察 要点、记录方法、评估指标等。 3.实践:学生分组观察一位学前儿童,并使用相应的观察工具进行记 录和评估。 4.小结: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观察与评估的方法。 第四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实践 1.引入:观看一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实践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实 践的思考。 2.讲解: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包括游戏教育、情感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等。 3.实践:学生分组设计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教育活动,并进行实践。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解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2.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教学方法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XXX,XXX,XXX:《学前心理学》,XXX,1990年版。 2.XXX:《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XXX,2008年版。 3.XXX:《儿童发展心理学》,XXX,2000年版。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 导入:讲述前苏联动物心理学家XXX关于把幼小的黑猩猩当孩子养的实验,自然引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

幼儿心理学是研讨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剃头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幼儿心理学研讨的规模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学的年龄规模 回忆:普通心理学所涉及的年龄阶段及研讨内容。 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18岁)心理的发展。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二、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举例:注意、记忆。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举例: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期间心理过程和本性的发展。举例:幼儿个体差异。 三、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课堂讨论: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然后请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述。 (一)发展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学前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能够举例说明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心理学—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被认为是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一本著作。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概念 1、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及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的学科。 2.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部分 心理过程包括: (1)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情感过程: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 (3)意志过程: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行动 个性心理包括: (1)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性格 (2)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世界观(3)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是我校学生今后学习幼儿教育学及相关的教学法的基础,通过对绪论中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及一些有关幼儿心理的小事例的学习,引起学生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幼儿及自身心理现象的热情。(二)能力目标 1、能从三个方面理解心理现象和心里的实质。 2、能够对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正确举例。 3、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进行概述和总结。(三)认知目标 1、正确理解幼儿心理学的定义。 2、从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个方面掌握什么是心理现象;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定义;正确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3、从三个方面了解心里的实质。 4、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5、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6、了解本门功课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从动机、心理过程和个性三个方面掌握什么是心理现象;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定义;正确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注意。 2、掌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了解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一)物质材料的准备教材、ppt (二)知识经验的准备 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案例的收集 四、课时安排2节 五、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幼儿的心理有自己的独特性。 问:幼儿园的孩子同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的心理一样吗?他们对同样的刺激的反应一样吗?举例:“○”像什么? 幼儿园:像?,像?,像? 为什么孩子会认为○ ○ ○ ○ ○比○○○○○ 多? 1 为什么你问幼儿2 + 3 = ? 幼儿会说:不知道 你问:2个苹果+ 3个苹果= ? 幼儿会说:是5个苹果。为什么幼儿的图书色彩鲜艳,字迹很大,并配有插图?为什么教师用简单机械地让幼儿跟读的方式学习: 如: 苹果苹果apple; apple apple苹果,孩子的注意只能坚持几十秒??? 了解幼儿的内心是教育好幼儿的基础,而幼儿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有许多有趣的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究,这些将是我们今后的学习内容,我们要学好幼儿心理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心理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教授新课 1、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定义:幼儿心理学---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个体从从出生到衰老整个漫长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特点: 1、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

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 中职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教案篇1 【活动背景】 如今的孩子经常只注意使自己得到欢乐,却很少意识到要给别人带来欢乐,所以我们需要培育孩子关怀人,关心人的思想意识。“欢乐的鸡妈妈”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体验共享、关怀、谦让、合作所获得的欢乐感,萌发幼儿互爱情感。 【活动目标】 1、在情节化的嬉戏中,体验同伴间共享、关怀、谦让与合作的欢乐。 2、培育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关怀,欢乐的情感。 【活动预备】 1、红、黄色硬纸板制成头巾若干。 2、鸡蛋(绒线球)个数与幼儿人数相等。 3、椅子六张(椅背上贴10以内的数字),平衡木一条,轮胎六只。 4、音乐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爱好。 师:美丽的小鸡,我们到草地上玩玩,好吗? (轻放音乐,师生学小鸡走路、吃虫、跳舞。) [评:轻快的音乐较好的渲染了气氛,调动了幼儿良好的心情,

老师带幼儿听着音乐开心地做着动作,情趣盎然。]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嬉戏气氛,培育幼儿共享、关怀、谦让、合作的品质,体验其欢乐。 1、嬉戏“吃虫子”——体验共享的欢乐 (1)幼儿围在老师身边 师:草地上有很多的虫子,喜爱吃吗?你们只要听好妈妈的信号,就能找到很多的虫子。 规章:老师说出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题,幼儿边答得数,边跑向阵地找虫子,找到后站在阵地边,接着听下一个式题后再找虫子,直到虫子全找到。 (2)幼儿坐在头巾上,老师检查幼儿找虫子状况。 师:虫子找得真多,可有一些鸡弟弟和鸡妹妹没找到虫子,他们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引导幼儿商量并主动找伴侣分着品尝虫子,并说一句共享的话。 师生齐说:我们一家真美好,相亲相爱在一起,有了东西一起共享,真是一群欢乐的小小鸡。 [评:以嬉戏的口吻设置问题,幼儿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共享,感受共享的欢乐。] 2、嬉戏“生蛋”——体验相互关怀的欢乐 (1)师:小鸡吃了虫子,一每天长大了,成了鸡妈妈(老师与幼儿戴上头巾,老师作肚子痛状)哎哟,哎哟,我肚子痛,要生蛋了,妈妈肚子痛了,你们怎么办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