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地理重难点: 水、河流、湖泊(解析版)

高考地理重难点: 水、河流、湖泊(解析版)

高考地理重难点: 水、河流、湖泊(解析版)
高考地理重难点: 水、河流、湖泊(解析版)

重难点03 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8.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

(2)由材料可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

(3)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备考秘籍★★

根据历年考纲和考情分析,复习时,要注意动手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讨论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多方位、多角度关注对主要河流、湖泊水文现象的研究分析,如对黄河、长江等水文特征的加强研究;并针对水资源问题,树立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的思想。动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结合洋流分布合理设计航海路线;结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结合材料思考海雾等现象的成因。

★★重难点突破★★

1.水循环的原理、环节与应用

[透析考向]

对水循环的考查重点在水循环的原理、环节与应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水循环环节图以及其变式图;再者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往往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循环的应用、影响为背景资料进行考查。以世界某地区的河流、水资源、湖泊等为背景资料,考查有关水循环的知识,也是重要的考查方式。

[学法指导]

(1)水循环环节与影响因素

①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表面积等方面。基本规律是与光照、气温、风速、水域表面积呈正相关,与湿度呈负相关。

②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主要就是风。风的强弱、方向都会影响水汽输送的强弱和方向等。

③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水汽、大气运动、凝结核等三个方面,大气运动一般表现为上升运动更易形成降水。

④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有很多,总而言之包括水的来源与水的流失。

水的来源方面有大气降水、流域面积等,水的流失有影响下渗的地质、土壤条件等,影响蒸发的大气湿度等因素,另外人类的行为通过影响水循环环节或者直接取水等影响径流量;植被、湖泊等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等。

⑤影响下渗的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硬化地面下渗弱,沙质土壤下渗强;坡度大、植被稀疏、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短则下渗弱,反之下渗强。

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改变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人类可以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2)水循环环节的应用

所有与水多水少有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几乎都可以用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如下两个案例。

①三江平原沼泽地的形成

②内流河断流的成因

2.湖泊的演变与湖泊水文特征

[透析考向]

湖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更多地涉及到了湖泊知识点地考查,如湖泊的水文特征,或者联系地质作用知识点考查湖泊的形成等。湖泊的盐度、温度、透明度往往成为考查重点。考题还经常选取世界某区域的湖泊为例,展示湖泊的变迁或者出现的环境问题等,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1)湖泊的水文特征

湖泊的水文特征要从湖泊的水量、盐度、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注意湖泊根据湖水性质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从水循环过程看,注入湖泊的河水从陆地上带来盐分,如果没有河水或者地下水的排盐作用,经过强烈的湖水蒸发之后就是咸水湖;如果有河水或者地下水常年流出,起到排盐作用就属于淡水湖。

(2)咸水湖的形成发展演化原理

淡水补给量要少, 蒸发量要大, 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淡水径流不断带入盐分、不断累积、形成咸水湖。

3.河流的补给方式与河流水文特征

[透析考向]

河流的补给方式和河流的水文特征是较常规考点。试题往往以坐标图、数据表格、区域图等为呈现方式,考查学生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力。另外,结合人类的一些活动,如大坝的建设等,考查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学法指导]

(1)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①依据河流所在地区判断

东部季风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长江、黄河源头地区,气候高寒,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多,河流的春汛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夏季高温多雨,夏汛是雨水补给形成的。

②依据径流变化过程判断

径流的变化随降水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变化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常年较为稳定、平缓,多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特别注意: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2)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水文特征要素特征描述原因分析水位高或低,变化的大或小取决于河流的补给类型:①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②分布在干旱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流量大或小①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依据降水量的多少判断;②一般流域面积大,流量大含沙量大或小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及降水集中程度(暴雨发生频率)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

<0 ℃凌汛有或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结冰期;②由低纬流向高纬水能大或小

①河流水量大(小);②河流落差大(小)

4.洋流的分布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透析考向]

对洋流知识的考查主要是集中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试题往往以坐标图、数据表格、等值线图、区域图等为呈现方式,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多集中在对气候、海洋生物等方

面,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力。从近几年考题看,试题在洋流方面的考查也多围绕着和人类相关的地理事件、事物进行选材,如有关于渔场、海洋环境、沿海海雾等方面。

[学法指导]

(1)洋流分布的判读

洋流分布的判读,特别是洋流的流向,也是多年来重要的高频考点,直接套用表层洋流分布图对洋流进行判断是最好的方法。

另特别注意:0°与45°之间为中低纬环流,45°~90°之间为中高纬环流(中心分别为30°或60°,即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2)特殊的环流模式

①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②南半球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纬度40°—60°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3)渔场形成原因

海洋渔场的形成除了与洋流有关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很重要:

①沿海大陆架地区海水浅,光照条件好,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多,易形成渔场。

②河口地区的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③温带海域气温季节变化大、海水易上泛。

上述条件都有利于渔场的形成。还要注意的是,除了四大渔场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小渔场也与洋流有关,考生在解题时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形成的小渔场;索马里半岛东侧海域,夏季由于西南季风吹拂,形成上升流,是寒流,也有渔场。

5.有关河海交汇处、河湖交汇处(难点与高频考点)

[透析考向]

通过近几年的考试题目分析看,有关河流与海洋交汇处、河流与湖泊交汇处的考查越来越多,尤其是对前者的考查很是频繁。此区域是人口特别集中的区域,人类的影响很大,考题往往集中在河海交汇处的地貌、海岸线、水域环境、海洋生物等方面,也多以某区域的人类活动为背景资料进行考查,如河口闸、填海造陆、拦海大坝、植被培育、滩涂养殖等,考点仍然集中在河流、海水两种不同的水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上。

[学法指导]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河海地区是河流和海洋的相互作用的地区,可以说是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二者的此消彼长引起该地地貌的变化变迁。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掌握三角洲地貌的形成与该地貌的消长变化;要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

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点

2019高考地理复习需要考生找出盲点和难 点 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对于考试大纲中要求的主干知识,学生在第一轮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再一次回归课本找出盲点和难点。这次我们要求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回归。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环节大体上会有一个了解,然后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找到自己的难点,再结合老师的教学经验,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第二轮要重点复习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一定要注意自我梳理,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出自己的知识盲点和难点。李老师说,对于主干知识的训练,基本上采取专题训练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在专题训练之前要对本次专题的相关内容有一个细心、全面的回顾和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练习。学生对于专题训练的总结是非常关键的,学生既可以明白自己知识的盲点,也可以总结自己的做题技巧和能力。 从2019年的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看,地理科目无论是考试大纲上对考试内容、考察学生的能力,还是考试题型,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李老师说,试卷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内容包括义务教育部分和高中必修的3个模块,选考内容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3个模块。 记者从今年地理科目的考试说明中了解到,考试说明中明确

要求高考试题要能够体现对考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考查,侧重于从空间及生态的角度认识和了解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形貌的特征 与分布,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互动作用;侧重于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运用和发挥;侧重于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以谋求人类、国家和地区的福利。 尤其重视对考生核心地理能力和核心地理观点的考核。李老师说,核心地理能力包括: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地理观点包括: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地理空间观点等。这些能力和观点的培养一直贯穿在整个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地总结积累。李老师说,按照海中的复习计划,这个月底就要结束第一轮的复习,马上转入第二轮阶段的复习。 在第二轮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争取突破自己的难点。据李老师介绍,海中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安排的时间是从去年进入高三开始到今年的三月,除去休假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多。在这半年里,我们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点过一遍,务必做到全面。李老师说,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总结分享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复习重、难点归纳 一、我国疆域之最 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 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领土的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领土的最南端:4°N附近的曾母暗沙。 领土的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会合处。 领土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上。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 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 跨经度最广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二、运用歌诀记忆我国邻国和34个省级行政区 (1)邻国: 朝鲜、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 塔吉克连阿富汗,巴、印、尼、锡和不丹, 缅甸、老挝和越南,十五邻国紧相连, 日、菲、马、印尼、文莱,隔海相望也不远。 (2)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 四江三海两宁甘,两湖两广两河山, 云贵川藏福吉安,新建琼渝港澳归、 京津蒙新陕台湾。 注:“四江”指黑龙江、浙江、江苏、江西。“三海”指上海、青海、海南。“两宁”指宁夏、辽宁。“两湖”指湖北、湖南。“两广”指广东、广西。“两河”指河北、河南。两山指山东、山西。 三、中国三大平原的比较 四、中国四大高原的比较

五、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八、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在一般年份: ①五月中旬,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在此形成锋面雨带,南部沿海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②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之久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③七月中旬,夏季风北进到淮河以北,雨带也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 ④九月开始,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南移; ⑤十月份,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根据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南北方各地雨季的长短和出现的早晚,分析各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及原因;分析早涝灾害出现的时间和危害,如北方春旱夏涝,南方春涝伏旱等。

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图 [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的得分技巧]

地理必修一知识框架图[高考文综地理综合题的得分技巧] 历年来,在高考山东卷文综试题中,地理综合题占整个地理部分试题的绝大比例(分值52-56分)。2015年也不例外,地理主观题部分共三道大题(含一道选修题),总分值为52分。通过调查学生一轮复习以来的学情发现,不少同学感到做综合题较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了很多却得不到分;要么想不到、答不全,漏点较多,要么自以为是、偏题跑题现象突出。那么如何答好综合题,提高得分率呢?高考临近,给大家谈几点这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认真审读试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要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认真审,仔细想,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切莫着急下笔答题,避免答错、答偏、答非所问。这里两条答题要领需要同学们牢记。一是注意审题的整体性。要把整个试题的所有资料、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如果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把握这一条,就可以充分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为正确答题奠定下基础。二是注意审题的准确性。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弱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可惜的是,有时候我们的学生却“眼大无神气“视而不见”,造成无谓丢分。 二、精心组织答案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作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做到答案的方向性准确,建议同学们在考前再次梳理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对其理解记忆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我们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 2.答案的全面性 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月邵司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另外,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看分给点”也是确保答题全面的小窍门。现行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或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琶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 3.答案的顺序性 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知道的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三个问题:一是答案太多,阅卷老师会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高考地理重难点:人口 重难点解读 人口部分的考查重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我国人口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无论是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还是性别结构、知识结构等,又或者人口迁移等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人口迁移量、人口变化等数据资料,继续考查人口变化特点和人口问题,仍是命题热点趋势。这部分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均以数据图表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地理数据与地理图表间的转化能力。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答案】4.C 4.B

【解析】4.图中给的信息是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不同年龄人口占各自总人口的比例,没有欧盟籍和非欧盟籍各自的总人口数量信息,因此无法比较二者男性人口数量多少,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大于非欧盟籍,D错误。故选C。 5.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导致欧盟地区人均收入降低,但不会剧降,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6.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答案】5.C 6.D 【解析】5.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

高考地理大题(综合题)规范练4

大题规范练(四) (时间:20分钟分值:46分) 1.(2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78194089】茶树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耐酸性等特点,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福建省是我国的茶叶大省,省内低山丘陵地区茶园、梯田处处可见;城市、乡村随处可见茶楼、茶馆、茶店等茶文化景观。该省茶叶品种多、质量高,有享誉中外的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品种。下图为福建省地形和降水分布图。 (1)据图描述福建省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2)茶文化显著是福建省的地域特色之一,试分析其茶叶生长的有利自然条 件。(8分) (3)早春的低温冻害是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福建茶农观察发现,早 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原因。(6分) (4)福州茶叶加工厂不多,但茶叶批发市场数量多且规模大。试分析其原因。 (6分) 【解析】第(1)题,福建省降水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

的分析即可得出。第(2)题,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光照等方面分析。第(3)题,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其原因应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第(4)题,福州茶叶加工厂少的原因应从茶叶加工生产的工业类型方面分析,茶叶批发市场数量多且规模大的原因应从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 【答案】(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或者总体上东南部降水少,西北部降水多);(2分)山地降水多于平原。(2分) (2)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 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茶树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排水条件良好;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丘陵地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有利于优质茶叶生长。(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共8分) (3)早春的夜晚,坡顶近地面因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 坡下沉到谷地(河谷地带),(3分)使谷地温度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山坡,导致谷地冷(冷空气堆积)而山坡暖。(3分)因此,在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4)茶叶加工厂应接近原料产地。福州离茶园距离相对较远,所以茶叶加工厂 较少;(2分)福州位于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有利于茶叶的运输集散;(2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有较大的茶叶市场需求。(2分)(其他回答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西侧,流域内80%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科罗拉多”即西班牙语“红色”之意。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人就在这条河流上建坝修库、开渠引水,在流域内干旱高盐的土地上,沿河形成了众多的灌溉农业区。河流流经灌区后,越往下游河水盐度越高。因此,美国政府启动了灌区盐碱控制计划,采取渠道衬砌以减少渗漏,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对灌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地理】2015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图文训练)祥解

2009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 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复习时,主要关注的方面: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四、常用定位方法: (一).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 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洲大陆 A、中国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中国临国位置:

甘肃蒙古 新疆蒙古、俄罗斯、哈、吉、塔、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印共 管) 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 云南缅甸、老挝和越南 广西越南 我国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其中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边缘海有黄海、东海和南海,为此我国还有六个隔海相望的海上临国,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二).地理坐标定位法(绝对定位法)解题中往往需要确定(判读或计算)地理坐标,常见的方法有: ①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 ②利用时间求经度(时间差-经度差);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H=90°-纬度距); ④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110千米110千米?cosφ) 。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城市 重难点解读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方向分析,2020年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的变化应该不大,一般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表,对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等级和城市化等角度进行考察。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依据图表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在备考复习时,要注意结合新时代情景下城市群建设及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社会热点,理解和掌握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核心考点。 典例探究 一、(2019·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 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D 2.B 3.A 【解析】1.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D正确。 2.读图可知,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中,安庆、池州、宣城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西南部,盐城和滁州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布不均衡,A错。属于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都远离核心城市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边缘地区,B对。安庆、池州、宣城相对集中,而盐城和滁州与之相隔较远,没有集中分布,C错。协调发展水平Ⅳ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没有对称点,不具有对称性,D错。 3.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其中多数城市在空间上邻近核心城市上海,说明上海对周边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很大,提升了这些城市的等级水平,A对。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可见,周边城市的发展模式、性质和产业部门与上海差别很大,B、C、D错。 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5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6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

2020秋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可编辑)+答案详解+评分标准 (6)

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地理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Ⅰ卷、Ⅱ卷两部分。将Ⅰ、Ⅱ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中。考试结束时上交答题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道小题,毎道小题2分,共50分。在毎道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根据北京市2011-2017年常住人口增量及增长速度统计图,回答1-3题。 1.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最多 B. 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减少 C. 2016年北京常住人口最少 D. 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增速最快 2.导致北京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北京市 A. 产业转型升级 B.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交通拥堵加重 3.今后,北京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 资源密集型产业 B. 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留出的一定空间的走廊,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使城市风“穿堂而过”,提升空气流通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近30年间,福州市区全年平均风速每10年约减小0.59米/秒,7-9月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19℃左右,被媒体纳入我国“新四大火炉”城市之列。据此回答4-5题。 福州通风廊道规划图 4.福州通风廊道呈东南-西北走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 河流 C. 城市分布 D. 主导风向 5.通风廊道建成后对福州的影响 ①缓解热岛效应②减轻大气污染③增大建筑物密度④降低冬季能耗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玛仁糖(切糕)是丝绸之路时期国内外商队往来时携带的重要食物,是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枣等原料熬制成的维吾尔族特色食品,喀什地区莎车县的阿迪力是切糕传人,2012年大学勤工俭学时开始在互联网上卖切糕,成为淘宝网切糕销售冠军。据此回答6-8题。 6.玛仁糖是丝绸之路时期国内外商队往来时携带的重要食物,是因为玛仁糖 ①富含多种营养成分②口感香醇,甜而不腻③纯天然绿色食品④质地紧实,水分较少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7.喀什地区制作玛仁糖的原料优良,其优势条件是 A. 冲积扇分布广,土层深厚肥沃 B. 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C. 原料筛选严格,制作工艺精湛 D. 高山冰雪融水充足,水质清澈

(浙江选考2)2018届高考地理 重难点专项练(五)

重难点专项练(五) 读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人口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4.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2016年全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 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第5~6题。 5.在不考虑“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 ) 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 C.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 D.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6.实施“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后十年内,浙江省(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部分缓解 下图为我国2005~2034年年龄段(0~15岁、16~59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完成第7~8题。 7.到2034年,我国0~15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 B.19% 24% C.24% 19% D.19% 58%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3 水、河流、湖泊(含解析)

重难点03 水、河流、湖泊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河湖水文特征分析及陆地水体补给等知识点上,多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进行命制。试题材料多选择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引导考生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典例探究〗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 km。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8.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答案】7.D 8.C 9.C 【解析】7.堆积性游荡河道,必须要具备含沙量大、冲淤变化剧烈等特点。含沙量大为淤积提供了基础条件,流量季节变化大为冲淤的季节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只有冲淤的不断变化,才能导致河道的游荡(改道)。 8.若河流处于深、窄的地形中,且两岸岩性不易受侵蚀,则河流游荡范围会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荡范围会扩大,③④对。河水流量和支流汇入主要影响河道的宽度和深度,①②错。 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渭河从黄河小北干流南部汇入。因此,在主汛期,支流渭河洪峰会使干流流量增大,水位上升,进而导致干流的上(北)游与下(南)游河段的落差变小,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增强,C对。流速减缓,携带泥沙能力减弱,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增强,河床抬升,A、B、D错。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 (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2. 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4. 锋面逆温: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 2.弊: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不利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四.专题练习 1.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米高的烟囱灰尘扩散的是() 20m 40m 60m 80m 100m A 16.3℃16.6℃16.8℃17.0℃17.1℃ B 21.0℃21.0℃20.9℃20.9℃21.0℃ C 20.9℃20.8℃20.6℃20.2℃20.0℃ D 15.2℃14.8℃14.7℃14.9℃15.2℃ 3.下列四种气温垂直变化状况最有利于非典型肺炎扩散的是()

高考地理复习重难点

高考地理重难点 (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影响温度的因素(11个) 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角):纬度越低,温度越高 地形:海拔越低,温度越高(经常用于谷地) 山脉阻挡:冬季北侧有山脉阻挡冷空气,温度高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减温 锋面:冷锋后最冷,暖锋后最暖 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 (含水越多,温差越小)海陆位置: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内陆 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整体来看,晴天多温度更高 海陆风: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山地阴阳坡:北半球南阳北阴,南半球北阳南阴 下沉气流:谷地下沉气流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看题想要什么,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导致雪崩) 2 影响降水或水分的因素(11个) 风:吹海风多雨(如盛行西风、东南季风),吹陆风少雨(如信风、西北季风) 气压:低压上升气流多雨,高压下沉气流少雨 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 锋面:冷锋峰后降水,暖锋锋前降水 下垫面:湖泊降水>森林>荒地,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 海陆位置:临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迎背风坡:迎风坡多地形雨背风坡焚风效应少雨 谷地上升与下沉气流:下沉增加蒸发,降低湿度;上升气流遇冷凝结多降水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中国少雨旱灾,拉尼娜洪灾 蒸发:纬度高温度低蒸发弱纬度低温度高蒸发强

下渗(土质疏松、西北沙土、西南喀斯特地貌易下渗,东北青藏冻土、城市地面硬化不易下渗 3 影响气候的因素(4个)现在的大题基本都考“气候的非地带性” 气压、风带、洋流、地形 4 影响温差的因素(5个) 纬度:高纬>低纬 海拔:年温差:低海拔>高海拔(东北平原>青藏高原)日温差,高海拔>低海拔(等同于山谷风原理) 下垫面:荒地>森林>湖泊 天气情况:晴天>阴天 海陆位置:内陆>临海 5 影响蒸发(强度或量)的因素(4个) 温度:温度高蒸发强 风:大风蒸发强 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强 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基础 6 影响气压的因素(4个)(气压大小实质就是空气的多少) 温度:冷高压、热低压 海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 气流运动:下沉气流形成高压 天气系统(冷暖峰、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7 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4个)等同于太阳能 纬度:低纬>高纬,高纬夏季光照时间长(新疆内蒙) 季节:夏季>冬季 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

2020届全国高考地理对对练仿真模拟练三解析版

仿真模拟练三 (时量: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示意我国祁连山东部某区域不同海拔的农业生产潜力。据此完成1~3题。 1.腾格里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温差 D.水源 2.横梁农业生产潜力大,其原因是() A.土壤深厚肥沃 B.降水相对丰富 C.劳动力丰富 D.机械化水平高 3.该区域农业() A.适合立体开发 B.应扩大种植业生产面积 C.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 2.B 3.C 1题,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因此,腾格里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选D项。第2题,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横梁农业生产潜力大,与水源充足有关,故选B项。第3题,立体开发适合水热组合较好的山区,图示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合立体开发;由于水源限制,不宜扩大种植业生产面积;该区域属于中温带,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选C项。 (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贵阳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峰林、溶丘、洼地等多种地貌影响着城市的道路建设。贵阳市地铁1号线全长30余千米,修建难度极大,图中a图示意贵阳市地铁1号线路,b图示意地铁1号线纵断面地面高程。据此完成4~5题。

4.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贵阳市修建地铁难度极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下水丰富②多溶洞、裂隙③城市交通疏解难度大④地下管线错综复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地铁1号线贵阳北站到安云路站呈“几”字形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里程以减缓坡度 B.连接较多居民点 D.连接其他交通线 5.A 4题,贵阳位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表多裂隙,地表水容易下渗,地下水丰富,①正确;喀斯特地貌地区多溶洞,对地铁建设不利,②正确;城市交通疏解难度与修建地铁难度关系不大,③错误;地铁修建的深度一般较大,而城市地下管线一般都埋藏较浅,因此地下管线对其影响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第5题,根据图示,从贵阳北站到安云路站,海拔从1 200多米下降到1 100米左右,落差约有100米,若修成直线,则坡降太大,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因此通过增加里程以减缓坡度,A项正确;根据图示,贵阳北站到安云路站之间只有雅关站和蛮坡站,连接居民点较少,B项错误;地铁修建于地下,对地表景观影响较小,从图示来看,无法确定该线路是否绕开了地下溶洞景观,C项错误;地铁修建于地下,与地面交通线只在站点处有连接,因此不是为了连接其他交通线,D项错误。 (2019北京西城二模)北美帝王蝶是世界上唯一能进行长途迁徙的蝴蝶。近千万只的帝王蝶,每年按下图中的路线,一边飞一边搜寻一种乳草属植物,在其上产卵繁殖。整个迁徙过程至少需要4代帝王蝶才能完成。据图文材料,完成6~8题。 6.与帝王蝶长途迁徙规律相关的是() A.地球公转 B.热力环流 C.太阳活动 D.地壳运动 7.帝王蝶() A.历代繁殖地主要位于热带 B.越冬地的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C.迁徙全程超过5 000千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