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如何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l )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详见本章第5 问),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 . 5 一n . 5 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 一132 小时。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2 )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期的情况下,首剂加倍,以后按每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作为维持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但这种给药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半衰期在4 一8 小时之间的中速消除类药物,如氨茶碱和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 3 )对半衰期特别短(( 1 小时)的药物和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应长于其半衰期。如杀菌性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头抱菌素类)、抗结核药(异烟腆、利福平)和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阿替洛尔)等。其依据是:杀菌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而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无需根据它们的半衰期给药。即使血中药物基本被清除,但它对未被杀灭的细菌的后作用,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即所谓抗菌后效应;异烟麟半衰期约为3 . 5 小时(快乙酞化者为0 . 5 一1 . 6 小时,慢乙酞化者为2 一5 小时),若将全日量1 次口服比分次服的血药浓度要高、疗效要好(分次服仅能维持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体外实验证明,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麟接触24 小时后,洗去药物,未被杀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在数天内仍然被抑制,据此临床采用每周给药两次的间歇疗法,疗效很满意;利福平的半衰期为1 . 5 一5 小时,但其在肝内去乙酞化后仍具抗菌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目前也多提倡全日量1 次顿服;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半衰期2 一3 小时)、阿替洛尔(半衰期6 一7 小时)的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仔受体被阻断后作用较持久,多超过该药在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且低水平的血药浓度也有治疗作用;其肝内代谢物亦具有阻断任受体作用),临床资料证实,普蔡洛尔和阿替洛尔每日1 ? 2 次的疗效与每日3 一4 次相似。抗痛风药别嗓醇(半衰期2 一8 小时),半衰期虽短,但其代谢物别黄嚓岭(半衰期18 一30 小时)也具有母体别嗓吟醇的药理活性,故不能按母体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可将其习惯用法每日3 次改为每日1 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卡托普利外)的降压作用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半衰期,因而也都采用每日1 次的给药方案。

( 4 )对半衰期(> 24 小时)特别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短于其半衰期。为方便用药,通常规定每日服药1 次(' J 、剂量),这样血浆峰、谷浓度变化极小。特别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既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也好。

( 5 )抗菌后效应(PAE ) :如上所述,由于任内酞胺类、氨基糖昔类、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氟喳诺酮类抗菌药半衰期短,以往多用每日2 一3 次的给药方案,但近年来根据对PAE 的认识,对不同抗菌药和不同细菌PAE 时间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见本章第49 问)。

总之,半衰期是确定大多数(并非所有)药物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之目的

药物动力学习题

药物动力学习题 是非题 1、若某药物消除半衰期为3h,表示该药消除过程中从任何时间的浓度开始计算,其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均为3h。 2、某药同时用于两个病人,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h和6h,因后者时间较长,故给药剂量应增加。 3、亏量法处理尿排泄数据时对药物消除速度的波动较敏感。 4、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k大,说明该药体内消除慢,半衰期长。 5、静注两种单室模型药物,剂量相同,分布容积大的血药浓度大,分布容积小的血药浓度小。 6、肾清除率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之一,某药清除率值大,说明药物清除快。 7、药物在胃肠道中崩解和吸收快,则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 8、当药物大部分代谢时,可采用尿药速度法处理尿药排泄数据,求取消除速率常数。 9、达峰时间只与吸收速度常数k a和消除速度常数k有关。 10、静脉滴注给药经过3.32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90%。 11、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的参数主要指AUC、t max、 C max。药物。 12、生物利用度的试验设计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消除个体差异与试验周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填空题 1、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的过程叫做__过程。 2、药物在体内转运时,在体内瞬间达到分布平衡,且消除过程呈线性消除,则该药物属__模型药物。 3、单室模型静脉注射C ss主要由__决定,因为一般药物的__和__基本上是恒定的。 4、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函数表达式为__。

5、达峰时间是指__;AUC是指__;滞后时间是指__。 6、达到稳态血浓度时,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__。 7、静脉滴注给药时,要求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5%需要__个t1/2 名词解释 1、药物动力学 2、隔室模型 3、单室模型 问答题 1、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2、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的特征? 3、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 数的原理。 4、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模型? 5、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6、什么是蓄积系数?静脉注射给药与血管外给药蓄积系数求算公式有什么不同? 7、用哪些参数描述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8、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 9、写出非线性消除过程Michaelis-Menten方程,说明V m、K m 的意义。 10、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1、TDM在临床药学中有何应用? 12、TDM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13、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 14肾功能减退患者给药方案的调整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药物动力学计算题 (2)

1.计算题:一个病人用一种新药,以2mg/h的速度滴注,6小时即终止滴注,问终止后2小时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k=0。01h-1,V=10L) 2.计算题: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单次口服剂量0。25g,F=1,K=0.07h-1,AUC=700μg/ml·h,求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生物半衰期(假定以一级过程消除)。 3.某药静注剂量0。5g,4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4。532μg/ml,12小时测得血药浓度为2。266μg/ml,求表观分布容积Vd为多少? 4.某人静注某药,静注2h、6h血药浓度分别为1.2μg/ml和0.3μg/ml(一级动力学),求该药消除速度常数?如果该药最小有效剂量为0。2μg/ml,问第二次静注时间最好不迟于第一次给药后几小时? 5.病人静注复方银花注射剂2m/ml后,立即测定血药浓度为1.2μg/ml,3h为0。3μg/ml,该药在体内呈单室一级速度模型,试求t1/2。 6.某病人一次用四环素100mg,血药初浓度为10μg/ml,4h后为 7.5μg/ml, 。 试求t1 /2 7.静脉快速注射某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7。14e—0。173t,其中浓度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是h.请计算:(1)分布容积;(2)消除半衰期;(3)AUC。

8.计算题: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过程清除。其生物半衰期为2h,表观分布容积为20L。现以静脉注射给药,每4小时一次,每次剂量为500mg. 求:该药的蓄积因子 第2次静脉注射后第3小时时的血药浓度 稳态最大血药浓度 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9.给病人一次快速静注四环素100mg,立即测得血清药物浓度为10μg/ml,4小时后血清浓度为7。5μg/ml。求四环素的表观分布体积以及这个病人的四环素半衰期(假定以一级速度过程消除)。 10.计算题:病人体重60kg,静脉注射某抗菌素剂量600mg,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C=61。82e-0.5262t,其中的浓度单位是μg/ml,t的单位是h,试求病人体内的初始血药浓度、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半衰期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11.计算题:已知某药物具有单室模型特征,体内药物按一级速度方程清除,其t =3h,V=40L,若每6h静脉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200mg,达稳态血药浓度. 1/2 求:该药的(1)ss C m ax (2)ss C m in (3)ss C (4)第2次给药后第1小时的血药浓度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 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 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 10d[t1/2(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 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 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 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 MIC 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目的 1. 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及表观分布容积(Vd)等 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 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家兔1只 2. 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 1支,1ml 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干, 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 镊,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 1支)。 3. 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 溶液(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 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 取家兔1只,称重,以20%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于 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脉 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 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磺胺嘧啶 钠150 mg/kg (3 ml/kg ),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钟)。 5. 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5、B6 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离心5 min,准 确吸取上层血浆50 M加人相应的各A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 亚硝酸钠溶液0.5 ml,摇勾,再加0.5% 麝香草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_药物半衰期是什么 药物的半衰期听就听的多,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什么叫药物的半衰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药物的半衰期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在某种特定剂量范围中大部分药物消除速度为一级,所以能够利用K(消除速率常数)来计算t1/2,也就是t1/2=0.693/K。药物与药物之间的药物半衰期差别很大,比如说洋地黄毒甙的药物半衰期是9d、青霉素的药物半衰期是30min;结构相似药物以及同一种族药物,也会出现差别较大的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 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 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药物半衰期的应用用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为了维持药物疗效,通常采用多次给药以保持有效血药浓度。而药物半衰期是决定给药次数和间隔的重要参数。从临床经验看,通常习惯于以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但也有例外。如对中毒剂量和治疗剂量间隔很窄的地高辛、洋地黄类药物,则宜选择较小于药物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如果药物的治疗指数小,半衰期又短,如去甲肾上腺素就必须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而青霉素G类药物半衰期不大(30-60分钟),毒性也不大,可取较大于半衰期间隔时间或大剂量给药,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用半衰期确定给药剂量 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首次剂量和维持剂量。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为了不失时机,及早达到所需要治疗浓度,可先给予负荷量。当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2来表示。由于tl/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tl/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2 (8±12h)]地高辛停药10d[tl/2 (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2≤1h)。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因此,针对tl/2≤1h 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以青霉素为例,其REC是10µg/ml,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值分别是1.58~ 3.04h、3.62~10.20h、 4.60~10.20h,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2=1~4 h)。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 1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掌握药物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的消除速率常数)的大小。 = 磺胺嘧啶(SD)的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的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 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

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 (1)取药前血 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和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2)给药 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 分别于给药后5min和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 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的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 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的试管中。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的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 (5)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Carl Rosow 博士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计算总结 下列公式来自Steven Shafer博士的药理学讲义,对药物代谢动力学有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和描述。 1.一室模型注射用药时体内药量变化(降低)的速率(公式为一级消除动力学) 2.瞬时药物浓度C(t),其中C0为0时刻时的药物浓度 3.半衰期t?,为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4.根据半衰期可以得到速率常数K 5.药物浓度定义为药物剂量与体积的比值,其中X为剂量,V为体积 6.一次静脉注射给药中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X0/V为起始药物浓度 7.如果一室模型中药物总清除率以Cl T表示,则药物清除速率可以下式计算 8.将第7项和第8项的公式合并为 将半衰期的公式带入,可得到更为有意义的公式 从公式中可以得到。当清除率(Cl T)增加,k值增加,半衰期降低;容积(V)增大,k值降低,半衰期增加。

9.如果药物以k0的速率滴注,则达到平衡是药物的浓度以下式表示,其中Css表示稳态 浓度 10.稳态浓度Css可以通过滴注速率和清除率计算 11.半衰期为给药后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同样也可理解为静脉滴注达到稳态浓度的 50%时的时间。一次用药,药物浓度降至起始浓度的25%、13%、6%和3%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的45%、88%、94%和97%时分别需经历2、3、4、5个半衰期。 应用这些公式有何意义? 1.如果知道注射剂量和药物浓度,则可以计算药物分布体积 2.如果知道注射剂量X0、药物分布体积V和速率常数k,则可以计算出任意时刻的药物浓 度 3.如果知道两个时间点t1和t2,以及相应的浓度C1和C2,则可以计算出速率常数k 4.如欲求清除率(一室模型),可以根据速率常数k和分布体积V求得,但若是多室模型, 即速率常数k值有多个,或者k和V不知,则可按照以下公式,其中AUC为药时曲线下的面积 5.根据欲达到的靶浓度(C target)可以求得出负荷剂量(X loading) 6.欲维持靶浓度(C target)恒定,则需要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滴注的速度与药物消除的速 度相同。如果首次给药为C target (V),消除的药物为C target (Cl T),则药物的维持剂量X maintenance为

半衰期

半衰期 放射性原子核数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统计期望时间。是放射性核素的固有特性,不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 放射源的强度衰减到它的原来数值的一半所用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No*(1/2)^(t/T) 其中:No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 t 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长短差别很大,短的远小于一秒,长的可达数万年。 物理学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 编辑本段爱因斯坦定律: 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傌射线。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 = 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编辑本段化学 只有符合一级动力学的化学反应才具有稳定的半衰期数据,与核衰变不同的是,化学反应的半衰期数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对于一般的反应,当温度上升时,反应速率常数会升高,半衰期会相应缩短,反之则会延长。对于一些反应,确定反应的半衰期与温度的关系,会有助于预测反应机理。 非一级动力学反应的半衰期会随着起始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时检测反应体系浓度的变化可以了解半衰期与起始状态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和表观速率常数。 编辑本段半衰期的动力学

常用药物半衰期附表

常用药物半衰期(肝、肾功能正常)分类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超快速消除类(t1/2≤1 小时)巴氯芬3~4 阿司匹林0.25碘解磷定 1.7 多巴酚丁胺0.03吗啡 1.7~3 多巴胺0.03哌替啶 3.2~4.1 米力农0.8~2吲哚美辛2 艾司洛尔0.15水杨酸4 硝酸苷油(舌下)0.02芬太尼 3.1~4.4 硝酸异山梨酯(舌下)1纳洛酮 1.5 异丙酚0.16尼美舒利2~3 尿激酶0.25氯按酮2~3 呋塞米0.50丙磺舒3~8 阿曲庫铵0.33氨茶碱3~9 胰岛素0.10华法林2 可的松0.5肝素0.7~2.5 泼尼松1低分子肝素(皮下)3~4 甲泼尼松0.5氢化可的松2~3 吡喹酮0.8~1.5氢化泼的松2 瑞格列奈 1.00地塞米松 3.2 奥美拉唑0.5~1甲巯咪唑3 雷贝拉唑1丙硫氧嘧啶1~2 苯唑西林0.4丙酸睾酮 1.8 青霉素 G0.5甲睾酮 3.5 氯唑西林0.5~1鲑鱼降钙素 1.2~1.5 阿洛西林0.89罗格列酮3~4 呋布西林0.75~1格列喹酮1~2 双氯西林0.9氟伐他汀 1.2 羧苄西林1普伐他汀 1.3~1.7 阿莫西林1~1.3辛伐他汀3 哌拉西林1色伐他汀 2.1~3.1 头孢氨苄0.6~1泮庫溴铵2 头孢克罗0.5维庫溴铵 1.2 头孢孟多0.5~1环磷酰胺0.4~3.5 头孢噻肟0.84~1.25昂丹司琼3~4 头孢拉啶1格列司琼 3.1~5.9 快速消除类(t1/2≤1 小时)莫沙比利2 利多卡因2 安乃近1~4普萘洛尔2 对乙酰氨基酚1~3普鲁卡因胺3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羟基脲3~4 雷尼替丁2~3 肼屈嗪3~7 卡托普利3 哌唑嗪2~3 地尔硫 ? 3.5 尼群地平2~4 尼卡地平8.6 尼莫地平1~2 氨苄西林1~1.5 羧苄西林1 美洛西林 1.2~1.8 替卡西林 1.16 头孢唑林 1.4 头孢羧氨苄 1.2~1.5 头孢他啶 1.65~2 头包呋辛 1.2 头孢克肟3~4 头孢吡肟2 头孢匹罗 1.7~2.3 头孢哌酮 2.3 链霉素 2.5 卡那霉素2 庆大霉素2 阿米卡星2~2.5 依替米星 1.5 西索米星 1.8~2.2 奈替米星 2.5 妥布霉素 1.9~2.2 大观霉素 2.5 阿司米星 1.8~2 氯霉素 1.7~2.8 克林霉素 2.4~3 克拉霉素3~4 异烟肼 3.5 利福平3 阿昔洛伟 2.5 諾氟沙星3~4 中速消除类(t 1/2≤4~8小时) 药物分类半衰期(小时)头孢曲松7.6~8.3 林可霉素4~6 去甲万古霉素6~8 四环素7~9 磺胺异恶唑6 甲苄啶9 吡喹酮 5.5 氧氟沙星4~7 左氧氟沙星4~7 环丙沙星 3.9~5.6 依诺沙星 6.2 洛美沙星7~8 甲硝唑7~8 单硝酸异山梨酯4~5 丙吡胺4~10 普罗帕米2~5 维拉洛尔2~5 乌拉地尔 2.7~4.7 双香豆素乙酯8 阿米洛利6 茶碱4~7 卡铂 2.6~5.9 替加氟5 格列波脲8 格列美脲5~8 二甲双胍 1.7~4.5 甲苯磺丁脲6~9 慢速消除类(t 1/2≤8~24小时)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2 米诺霉素(二甲胺四环素) 12~20 磺胺嘧啶10 两性霉素 B24 替硝唑11 罗红霉素8.4~15.5 培氟沙星8~12 氟罗沙星9~12 司帕沙星16~21 加替沙星7~14 利福喷丁16.3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如何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l )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详见本章第5 问),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 . 5 一n . 5 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 一132 小时。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2 )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期的情况下,首剂加倍,以后按每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作为维持量。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但这种给药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半衰期在4 一8 小时之间的中速消除类药物,如氨茶碱和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 3 )对半衰期特别短(( 1 小时)的药物和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应长于其半衰期。如杀菌性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头抱菌素类)、抗结核药(异烟腆、利福平)和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阿替洛尔)等。其依据是:杀菌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而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无需根据它们的半衰期给药。即使血中药物基本被清除,但它对未被杀灭的细菌的后作用,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即所谓抗菌后效应;异烟麟半衰期约为3 . 5 小时(快乙酞化者为0 . 5 一1 . 6 小时,慢乙酞化者为2 一5 小时),若将全日量1 次口服比分次服的血药浓度要高、疗效要好(分次服仅能维持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体外实验证明,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麟接触24 小时后,洗去药物,未被杀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在数天内仍然被抑制,据此临床采用每周给药两次的间歇疗法,疗效很满意;利福平的半衰期为1 . 5 一5 小时,但其在肝内去乙酞化后仍具抗菌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目前也多提倡全日量1 次顿服;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半衰期2 一3 小时)、阿替洛尔(半衰期6 一7 小时)的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仔受体被阻断后作用较持久,多超过该药在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且低水平的血药浓度也有治疗作用;其肝内代谢物亦具有阻断任受体作用),临床资料证实,普蔡洛尔和阿替洛尔每日1 ? 2 次的疗效与每日3 一4 次相似。抗痛风药别嗓醇(半衰期2 一8 小时),半衰期虽短,但其代谢物别黄嚓岭(半衰期18 一30 小时)也具有母体别嗓吟醇的药理活性,故不能按母体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可将其习惯用法每日3 次改为每日1 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卡托普利外)的降压作用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半衰期,因而也都采用每日1 次的给药方案。 ( 4 )对半衰期(> 24 小时)特别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短于其半衰期。为方便用药,通常规定每日服药1 次(' J 、剂量),这样血浆峰、谷浓度变化极小。特别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既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也好。 ( 5 )抗菌后效应(PAE ) :如上所述,由于任内酞胺类、氨基糖昔类、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氟喳诺酮类抗菌药半衰期短,以往多用每日2 一3 次的给药方案,但近年来根据对PAE 的认识,对不同抗菌药和不同细菌PAE 时间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见本章第49 问)。

药动学计算

药动学计算 1.给某体重70公斤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给药后2小时和5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2μg/ml 和0. 3μg/ml,假定为一级消除过程,求生物半衰期? 2.对5个患者进行试验,平均体重为75公斤,单剂量快速静脉注射某新药4mg/kg,符合单室模型,曲线方程为 C=78e 求1.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 2.四小时之后的血药浓度? 3.假定该药物血药浓度低于2μg/ml时不再有效,应何时再次给药? 3.某药物消除半衰期为8小时,符合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假定患者表观分布容积为400ml/kg,患者体重62kg,静脉注射该药物600mg,问24小时消除剂量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给某患者以2mg/h的速度输液6小时,k=0.01每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10升,问:输液停止后2小时体内的药物浓度为多少? 5.给成年男性患者(43岁、80公斤),输液某抗生素,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表观分布容积为1.25L/kg,有效血药浓度为14mg/L。以150mg/ml的安瓿5ml给药。求开始的输液速度? 作业一患者服用某药物,每天给药300mg的稳态血药浓度为8mg/L,每天给药350mg达稳态后的血药浓度为20mg/L。 (1)求该患者服用该药的Km和V’m值; (2)如欲达到稳态血药浓度15mg/L,每天服用多大剂量? 1、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F为0.8,k为0.1h-1,V为5L,该药临床最佳治疗血药浓度为20ug/ml。今欲将该药若每隔8h口服一次,长期服用,求每次服用的剂量。 2、卡那霉素的最小有效浓度为10ug/ml,最大安全治疗浓度为35ug/ml,t1/2为3h,某患者以7.5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该药后测得C0=25ug/ml,试设计给药方案。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 数包括那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常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那些. (1).表观分布容积 表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列常数。即体内药量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的总容积。其数值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表观分布容积是一个假设的容积,是假定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情况下求得的药物分布容积,其意义在于: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药物浓度时的给药剂量;可以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摄取程度。 (2).血浆药物浓度 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可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同时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随时间变化。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指给药后,以血浆(或尿液)药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简称药—时曲线,如图:

(4).血浆药物峰度浓度 简称峰浓度,指药—时曲线上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常以符号C max表示,单位以 ug/mL或者mg/L来表示。药物血浆浓度与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峰浓度达到有效浓度才能显效,浓度越高效果越强,但超出安全范围则可出现毒性反应。另外,峰浓度还是衡量制剂吸收的一个重要指标。 (5).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 简称达峰时间,指在给药后人体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上达到最高浓度(峰浓度)所需时间,常以符号t max表示,单位一小时或分钟表示。达峰时间短,表示药物吸收快、起效迅速,但同时消除也快;而达峰时间长,则表示药物吸收和起效较慢,药物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达峰时间是应用药物和研究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6).血浆生物半衰期

常用药物动力学参数

八、常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参考表 药物名称消除速 率常数 k或β (hr-1) 半衰期tl /2或tl/2 β 口服吸 收(%) 表现分布 容积vb(m g/L) 有效血浓度 围(mg/L) 峰时tm(h r) 蛋白结合 率BP(%) 消除率Cl s[L/(hr. kg)] 解离指数 pKa 乙基西梭 霉素Ncti lmicin 0.312 2.23 0.25-0.3 4-8 0.5-1.0 (IM) 0.78 乙氧萘青 霉素Nafi llin 1.39 0.5 0 0.28 0.5-1.0 (IM) 90 0.39 2.6(-COO -) 乙胺丁醇 Ethambut ol 0.198 3.5 30 1.87 1-10 2-4(PO 40 0.37 乙琥胺Et hosuximi de 成人50- 60儿童30 -50 100 成人0.62 儿童0.69 40-100 2-4(PO <2 成人0.01 -0.013儿 童0.016 1.3 乙酰唑胺 Acetazol amide 0.169 4.1 2.4- 5.8 >90 0.2 10-10.5 10-15 0.034 7.2 9.0 乙酰普鲁 卡因胺Ac etylproc ainamide 0.082 8.5 85 1.5 2-20 10 0.12 二甲胺四 环素Mino cycline 12 90 0.43 0.5-3.0 1-3(PO 75 0.025 二性霉素 B Amphot ericinB 0.029 18-24 <3 0.5-1.0 >90 0.025 二氮嗪Di azoxid 21-36 100 0.2 90-95 0.005 丁胺卡那霉素Amik acin 0.283- 0.311 2-3 90-10 0.25 10-25 1.0(IM) 0-20 0.069 三氯乙醇 Trichlor 4-8 0.6 0.5(PO 40 0.07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药物半衰期的测定 目的:学习测定药物血浓度半衰期的基本方法 原理:半衰期为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药物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符合恒比规律 即㏒C/C0= —kt/2.303 公式中的C0、C的含义分别为t=0 的血药浓度及经过时间 t 后的血药浓度,因为C0很难准确测定,又因药物消除的全过程皆符合公式(1),因此,从t1时刻,血药浓度为C1,经过t 时间后的t2时刻,血药浓度C2,符合公式(1), 即得:㏒C2/C1= — kt/2.303 (2) 又根据半衰期的定义,从(2)式又可得: ㏒1/2= —kt1/2 /2.303 (3) (3)÷(2)式得:—㏒2 t1/2 = ㏒C 2/C 1 t 该公式中为时刻血药浓度,为时刻血药浓度,为从时刻至时刻的时间间隔,所采用的单位即的单位,如等。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只要测出时刻血浆中磺胺嘧啶的光密度,即可求得之值 (一)磺胺嘧啶的测定方法 现以磺胺嘧啶为例,学习药浓半衰期的测定方法。血浆中游离磺胺的测 定,是根据显色原理设计的。游离磺胺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纳()起重氮反应,产生重氮化合物,后者在碱性溶液中再与显色剂麝香草酚反应,生成橙红色偶氮染料。反应过程如下: 重氮化反应: 显色反应:重氮+麝香草酚偶氮 偶氮颜料的深浅与磺胺的浓度有关,可用光电比色法测出其光密度。通过与标准品光密度的比较及运算,可推算出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计算公式如下: 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及试管,吸管,滴管 药品:4%磺胺嘧啶钠,5%三氯醋酸,0.5%,0.5%麝香草酚(用20%新鲜配制),肝素 动物:家兔 方法: 1、取家兔一只,由耳缘静脉注射4%磺胺嘧啶钠2.5,记录给药时间。 2、静脉注射肝素750抗凝,于给药磺胺嘧啶钠后30分钟及1小时,从对侧耳缘静脉各抽血 5(分别称为侧1、侧2)分别置于烧杯中,抽血前用肝素湿润针管抗凝。 3、用1注射器抽取上述血液各,立即置于预先盛有5%三氯醋酸(提供酸性条件并可使血液 中蛋白质沉淀)5的试管中,充分摇匀,5后经1500离心5,然后取上清液1.5标记待用。 4、标准液的配制:0.02%磺胺嘧啶钠溶液0.5,加入5%三氯醋酸5中摇匀待用。 5、各比色管的配制: 6、以上操作完成后,用72-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选用波长520处的光密度,并进行运 算,推算出注射磺胺嘧啶钠30及1后血中该药浓度。 7、计算出磺胺嘧啶钠的半衰期。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药物血浆浓度的测定及半衰期的计算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实验目的 1.以磺胺嘧啶钠为例学习测定药物血浆浓度、药物血浆半衰期(t1/2) 及表观分布容积(Vd) 等药动学参数的基本方法。 2.理解常用药动学参数的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家兔1只 2.器材:试管24支,移液吸管(10ml1支,1ml2支,2ml 7支),移液器1支,吸头若 干,试管夹,试管架,离心机,722型分光光度计,手术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眼科镊, 缝线,药棉,纱布,捆扎绳,注射器(10ml 1支,5ml1支)。 3.药品:5%磺胶略啶钠溶液,7.5%三氯醋酸溶液,0.5%亚硝酸钠溶液,0。5%麝香草酚钠溶液 (溶于20%氢氧化钠浓度内),草酸钾结晶,20%乌拉坦容液,肝索注射液,生理盐水。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取试管6支,依次用A1、A2、A3……A6标记,各加入7.5%三氯醋酸2ml备用。 2.取试管6支,依次用B1、B2、B3……B6标记,各加人草酸钾结晶几粒。 3.取家兔1只,称重,以20% 乌拉坦溶液1g/kg (5 ml/kg) 耳缘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 于手术台上,正中切开颈部皮肤,分离一侧颈总动脉,结扎其远心端,并在近心端夹上动 脉夹,以阻断血流,再将放血导管向心脏方向插人颈总动脉内,用线打活结固定。 4.松开动脉夹,放血约1ml,置于B 管,迅速摇匀抗凝,然后耳缘静脉注人5% 磺胺嘧啶钠15 0mg/kg (3 ml/kg),记录注完时间(准确到分钟)。 5.给药后5、10、20、30、40 min,用同样方法放血约1ml,分别置于B2、B3、B4、B 5、B6管,迅速摇匀,记录取血标本的准确时间,然后B1~ B6管以1500转/min 离心5 min, 准确吸取上层血浆50μl加人相应的各A 管,各管以1500转1分离心5 min,分别取 离心后的上清液1.5 ml,加0。5%亚硝酸钠溶液0.5ml,摇勾,再加0.5%麝香草 酚1ml,可见橙红色反应。以给药前血样为空白对照,用722 型分光光度计于525m 波长 处进行比色,测定各取血时间点的光密度,用标准曲线方程计算磺胺嘧啶钠浓度.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 篇一: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 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 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 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 10d[t1/2(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 99%稳态。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

药。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 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 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药物血浆半衰期得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得】 掌握药物半衰期得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药物消除半衰期就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得药物,其血浆半衰期就是一个固定得值,不受药物初始浓度与给药剂量得影响,仅取决于值(一级动力学得消除速率常数)得大小。 = 磺胺嘧啶(SD)得测定原理:磺胺类药物为氨基苯类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起重氮反应生成重氮盐,此盐在碱性溶液中与麝香草酚溶液起偶联反应形成橙红色偶氮化合物,将该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类药物得浓度成正比(朗伯比尔定律)。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1、5~2、5kg。 【实验试剂】 10%磺胺嘧啶钠,肝素,7、5%三氯醋酸,0、5%麝香草酚,0、5%亚硝酸钠,蒸馏水。 【实验器材】 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离心管,试管,注射器,移液管,

吸球,烧杯,玻璃棒。 【实验方法】 (1)取药前血 取家兔1只称重,0、5%肝素生理盐水润湿注射器与抗凝瓶,由耳缘静脉取药前血2ml(空白对照)于抗凝瓶内。 (2)给药 由一侧耳缘静脉注射10%磺胺嘧啶钠溶液3ml/kg(药物浓度为200mg/10ml)准确记录给药结束时间。 (3)取药后血 分别于给药后5min与35min,取另一侧耳缘静脉血各2ml分别置于抗凝瓶内(每次取血后,洗净注射器并用肝素生理盐水湿润备用)。准确记录实际采血时间。 (4)测定血液样本SD浓度 3次血液样本各准确吸取0、2ml,分别加至编号得含7、5%三氯醋酸2、8ml离心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 准确吸取离心管各管上清液1、5ml,分别至相应编号得试管中。各管分别加入0、5%亚硝酸钠溶液0、5ml,充分混匀;再加入0、5%麝香草酚溶液1ml,混匀。 以给药前得空白管作参比,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处测定各管光密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血中SD浓度。 血中SD浓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