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收稿日期:2006-07-20**作者简介:李瑞芬(1948-

),女,北京市人,北京大学人事部离退休管理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

家庭现象迅速增多,特别是在大城市和知识分子聚居的地方。这使得空巢家庭问题不单纯是个别家庭问题,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关乎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空巢家庭现象

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1]

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生活,剩下老人独守“空巢”的家庭。

依据年龄特征,可以把空巢家庭分为年轻的空巢家庭(如实行严格计划生育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结婚使一些中年空巢家庭出现)和年老的空巢家庭(家庭中只剩下老年人的情况),本文研究的是后一种空巢家庭。根据空巢家庭中的人数,可以把空巢家庭分为孤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从子女情况出发,又可以将空巢家庭分为无子女的空巢家庭、有子女

在国内不同住的空巢家庭、有子女在国外居住的

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现象在现代国家比较普遍。在发达国家,老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只有10%—30%,除了日本,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均与子女分住。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老年人和子女同住的比例略高于10%。西方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的义务,而子女成年后并没有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子女长大后大都给父母留下“空巢”,而且老年人也愿意选择单独居住。据调查,美国、英国、法国分别有90.8%、89.8%、87.2%的老人不想和子女同住,只要健康允许,都愿意和

子女分开居住。[

2]

我国于1999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空巢家庭现象日益增多,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知识分子中空巢家庭现象更为突出。2004年9月我们对北京大学离退休人员空巢家庭情况进

行了调查,[3]

对有调查数据回馈的44个单位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离退休人数是2612人,空巢家庭人数为1171人,空巢家庭人数比例达44.8%(当然这里包含一部分本校双职

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李瑞芬1**蒋宗凤2

(北京大学人事部,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分别从空巢家庭现象、成因分析及其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对空巢家庭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析。首先,文章界定“空巢家庭”的含义,并分别以年龄特征、空巢家庭中的人数、子女

情况为依据对空巢家庭加以分类,同时,介绍了该现象在现代西方国家的情况,并以2004年9月对北京大学离退休人员空巢家庭情况的调查为例简要描述我国的情况。其次,文章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空巢家庭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家庭类型的原因。最后,文章指出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进而从经济问题、日常生活困难、精神和情感需求、以及养老问题四个层面说明社区养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关键词:空巢家庭;社区养老;老年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2006)03-0040-04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BEIJINGINSTTTUTEOFEDUCATION第20卷第3期2006年9月Vol.20No.3Sep.2006

40

工空巢家庭的重复统计),其中有子女在国内不同住的有702人,约占空巢家庭人数的59.9%;有子女在国外居住的有417人,约占空巢家庭人数的35.6%;生活在无子女的配偶家庭的人数为24人,约占空巢家庭人数的2%;孤身一人生活的有28人,约占空巢家庭人数的2.4%。有子女的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主要靠电话联系,子女在国内的基本上在同一个城市居住,除了电话,周末或有事情的时候子女能去看望父母,但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子女与父母交流的时间一般都比较少。离退休人员空巢家庭增多、比例较大,是应当引起关注的现象。

二、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

从西方空巢家庭发展和我国空巢家庭数量增多、比例增大的情况看,空巢家庭现象是现代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人均寿命的延长、生活观念的更新、居住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动的加快等诸多因素。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家庭从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向小家庭模式转变,空巢家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家庭类型。[4]下面从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三个方面分析空巢家庭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人的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人的个体性充分显现,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意愿、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加注重家庭个体生活的自由度和宽松度。

从老人的意愿来看,很多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的生活,在离退休后能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特别是低龄老人,他们经济上能够独立,身体状况较好,生活上能够自理,精神生活较为丰富,喜欢自由悠闲的生活,因而选择与子女分开住;还有一部分老人,因为多年的习惯和感情,他们对居住已久的社区很熟悉,邻里朋友关系很好,对现在的居所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习惯的环境,因而不能跟随子女一起住。

从子女的意愿来看,年青人大多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代际之间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会有一定差别,有的差别还很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子女也更愿意选择和父母分开居住。

(二)家庭原因

有的老人虽然希望和子代孙辈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但又担心因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产生家庭矛盾冲突,为避免是非,图个清静,老人最终还是选择独立生活。有的老人看着子女工作忙,压力大,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分散子女的精力而影响子女的事业和前途,因而忍痛割爱。也有的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比如子女住房条件紧张,子女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让老人如愿。当然也有极少数子女,他们虽然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尊老爱老的观念淡薄,嫌弃老人,只图自身生活享受,对老人很少关心和过问,代际关系不融洽,老人不得不留守“空巢”。

(三)社会原因

在传统社会,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是传统家庭的一个基本观念;父母在不远游,是普遍和自觉的孝道观念和准则;几代同堂、子承父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也就极少有出现空巢家庭的可能。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孝道”观念和职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并不认为尽孝就要守在父母身边,而是更加重视个体的生活价值。以父母的意志为自己意志这种绝对的、封建的“孝道”,限制了子代的发展空间,“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5]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大加快,主要是年青人异地求学和就业大量增加。对教育的需求,对事业、职业的追求,使子女们往往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流动,寻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或工作机会。从北大离退休人员空巢家庭情况调查结果看,有子女在国外居住的空巢家庭老人占了空巢家庭人数的35.6%,比例较高。

空巢家庭的产生受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社会原因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空巢家庭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相比较而言,老年群体是社会人口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一些社会学者将其看作社会弱势群体,经济上、生理上、心理上都相对脆弱,生活上也会面临诸多困难。空巢家庭的老人又是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会遇上更多的困难,需要来自亲人、社会等方面更多的帮助和照顾。

李瑞芬蒋宗凤: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41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一)经济问题

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养老保险覆盖不足等,特别是农村,总体经济生活水平较低,老年人主要以子女供养为生活来源,经济上就会比较拮据。城市老年人大都有离退休金,因此在经济上基本具有自我支持能力。例如,北大离退休人员目前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晚年生活有了保障,但也不排除一些空巢家庭中配偶一方没有退休金,存在一老养一老的情况,这样经济上就会困难一些。此外,老人们非常担心可能出现的难以承受的额外支出,主要是大病导致的巨额医疗费用。

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医疗保险改革,扩大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面,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证。当空巢老人开支上出现紧张或欠缺的时候,子女的资助通常是老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来源,除了金钱上的支持,子女们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给父母食物、衣物以及其他用品等物质上的支持。在医疗补助方面,政策上的倾斜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以北京大学为例,除了正常的医疗费用报销之外,学校针对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较多这一实际情况,设立了特困补助专项基金,每年大约有100名离退休人员得到补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巨额医疗支出造成的特殊困难。

(二)日常生活困难

对于老人年龄尚不很大的空巢家庭,一般日常生活上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的衰退,高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困难会明显增大,如买菜、做饭、洗衣等方面都会有困难,有的甚至完全要靠他人料理。去医院看病取药是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的最大困难,生病带来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陪同、护理照顾的问题。这些在平常人看来生活上普通的事情,在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都是困难的事情。还有孤身老人,如果平时与外界生活隔绝,孤立生活,再加上如果有耳聋等生理缺陷的话,很难想象在他病倒的时候怎么能得到及时治疗。离退休老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这些情况,这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应该予以关注的问题,因为大量个体问题就会变成影响秩序和谐的社会问题。

面对这些日常生活困难,对有配偶的空巢家庭,配偶则是主要的直接的照顾者,如果没有配偶,或配偶双方都体弱而力不从心,则需要子女定期或不定期地看望、陪同老人。如果子女工作很忙、精力不够、居住相距很远甚至在国外居住,子女的帮助就会很少,雇用保姆和钟点工是解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困难的重要途径,保姆和钟点工能帮助老人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以及生病护理等。社区也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入户料理、送饭上门、日常购物等帮助以及安装紧急呼叫系统提供紧急呼叫服务。

(三)精神和情感需求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精神和情感上。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闲暇的时间多了起来,精神和情感上的需求会显得很旺盛。空巢老人由于不能经常和子女等保持沟通而常感到孤独、寂寞。

空巢老人的家庭关系,特别是老人与子女的经常联系沟通,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老年人对“空巢模式”的反感主要从空巢老人缺少家人的慰藉这一点上发生的。如果老人能够经常得到家人的精神慰藉,空巢家庭模式则可能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打电话和到老人居所看望是子女和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子女工作、生活等原因,这种精神慰藉还显得不够。对配偶和子女的倾诉是空巢老人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参加老年协会活动、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丰富精神生活、和朋友聊天、聚会,都是空巢老人满足精神和情感需求的重要方式。这在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知识老人中较为普遍。

(四)养老问题

空巢老人都会经历一个由低龄到高龄、由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的自然发展过程。养老问题是摆在空巢老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来自子女的养老照顾非常有限。空巢老人大多选择与老伴相依为命,但老人逐渐年高体弱,总会有老人无法相互照顾和自顾的那一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为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

加快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建设,提供优质廉价的养老服务,是社会提供给空巢老人替代家庭养老的重要选择。敬老院和老年公寓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包括经营方式、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提升。政府应该在资金和政

42

Empty-nestFamilies’Analysis

LIRui-fenJIANGZong-feng

(MinistryofPersonnel,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articleprobesandanalyzestheproblemofempty-nestfamiliesthroughthestatusquo,analysesofthecauses,difficultiestheymeetandsolutions.Firstly,thedefinitionof’empty-nestfamily’isspecified.Besides,empty-nestfamiliesareclassifiedbycharacterofage,amountoffamilymembersandconditionofchildren.Inthemeantime,thestatusquoofempty-nestfamiliesinmodernwesterncoun-triesandthatinChinaareintroduced,instancedwithasurveyofempty-nextfamiliesamongretiredper-sonsatPekingUniversityinSeptember,2004.Secondly,thecausesthatleadempty-nestfamiliestobe-comeanindependentfamilytypegraduallyinmodernsocietyareanalyzedfromtheperspectivesofindi-vidual,familyandsociety.Lastly,thearticlepointsoutthattheagedisarelativelyfrailgroupamongso-cialpopulation.Thus,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communityprovisionfortheagedareilluminatedfromtheaspectsofeconomicproblems,difficultiesindailylife,spiritualandemotionalneedsandsupportsfortheaged.

Keywords:empty-nestfamilies;communityprovisionfortheaged;oldage

(责任编辑张景瑞)

策上加大对敬老院和老年公寓建设的支持力度。

社区养老照顾能大大弥补空巢家庭养老照顾不足的现状。社区养老照顾就是社区根据不同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必需的服务,以协助空巢老人延长其在家中生活的时间,让空巢老人维持基本的自顾能力。社区养老服务具有就近就便的优点,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最佳结合。但目前社区的服务种类、数量都还不足以满足需求,应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基本的、多元化的服务,如定期接触、入户料理、家务协助、医疗护理、建立老年社团等等,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尽量满足空巢老人的基本需求。

社会的发展使空巢家庭的增多成为一种必

然的趋势,空巢家庭问题成为中国当前和今后需

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的角度认识它。让老人们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益寿延年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美]戴维?L?德克尔(Dekkerl,D.L.).沈健译.老年社会学[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2]齐麟.析“空巢家庭”[J].南方人口,1999.(4).[3]熊汉富.空巢家庭:一个应当关注的老年群体[J].人口研究,1998.(3).

[4]潘允康.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穆光中.挑战孤独,空巢家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李瑞芬蒋宗凤:空巢家庭问题探析

43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姓名:李倩 学校:洛阳电大 学号:1441001459782 指导教师:吉晓敏 定稿日期: 2016年8月25日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时、客观地分析巩义市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对策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2],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现象已相当严重。而近几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全国老龄办2012年9月的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4]。在一些大城市,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很多青年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我的家乡巩义市虽然经济并不算发达,但经过调查,老龄化的形势也日趋严重,与其同时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通过对巩义市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所反映问题的分析,向社会及家庭对待空巢老人的生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在研究方法上选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因为对于空巢老人我们接触到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根据调查到的少量个体以了解整个总体的情况。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也搜集了大量文献,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并辅以文献法和访谈法。这次调查始于2013年3月11日,共调查200名空巢老人,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地点基本上是到不同的社区及广场公园进行访问的。在请他们填写问卷的同时我也及时地通过聊天对其进行小型的访谈,了解情况。在调查问卷回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浅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浅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内容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做好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种种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集传统家庭养老与现代养老之优点而产生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目前我国养老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探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①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世界首位,到本世纪中叶,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 亿。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的不断下降,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随着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老年抚养的比例将从2000 年的10.1%上升到2050 年的33%。②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养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一、当前养老服务模式的困境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增大。中国的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其中老年人口规模 ①中国统计年鉴 ②老龄社会应先破解养老难题[N].工人日报.2007-1-8.

家庭理财规划图文详解

家庭理财规划图文详解 一、基本情况 从您提供的情况来看,您是一名外资企业的工程师,月收入属于中等水平,虽然不是太高,但是您正处于事业蓬勃发展的阶段,收入应该会逐步上升。您的妻子是一名医生,工作比较稳定,福利待遇应该也不错,但未来收入方面可能不会太多的提高。 您的孩子三个月后即将出生,从您提供的情况看,您每月的结余不算太多。孩子出生后家庭支出会进一步提高,而且将来还要为孩子的健康、教育不断投入。想必如何降低孩子成长费用不足的风险是您比较关注的问题。 您的家庭正处在稳定发展阶段。之前您和妻子已经通过辛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正处于财富积累阶段。您已经拥有了一套住房和一定的储蓄,而且您负债比较少,所以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的投资。 生活需要规划,财富需要打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当今社会从传统储蓄型向投资理财时代转型的过程中,顺应潮流,积极投资,科学理财,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下面我们将对您的家庭财务及收支情况等作一个详尽的分析。此基础上,从您和妻子的养老,孩子成长费用和投资方面提出一套可供参考的理财建议,希望能为您的家庭未来提高生活质量带来帮助。 二、家庭财务报表分析 对家庭财务现状进行剖析是家庭理财规划的起点。如果没有健康的财务现 状,则一切美好的未来都无从谈起。根据您的家庭财务报表,我们为您绘制了相关比例结构饼图,并做出了各项结构图的分析,具体如下 表1:家庭资产负债

图1:家庭资产结构图 1)家庭资产结构分析 您的家庭资产结构比较简单,流动性资产(定期存款)占6%,这意味着即使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家庭也能凭借流动性资产维持一定时间的开支。但是这样的资产结构显得比较保守,我们认为您可以适当转移一部分流动性资产做一些投资。 表2:家庭月度收支状况表(不考虑年度收支项目) 表3:家庭年度收支状况表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 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个人家庭理财规划个人家庭理财规划案例分析

个人家庭理财规划个人家庭理财规划案例分析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由于特点不同,因而每个时期制定的理财规划也是不一样的。理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对财富的梳理与管理实现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这里通过几个不同时期的个人家庭理财规划案例,针对各个家庭现有财务状况分析其适合的理财规 划,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单身期个人理财案例 处于单身阶段,收入低,花销大。理财目标是提高收入及购房筹款;注重积累,选择合 适的投资工具和方式,增加储蓄,从细节开源节流、定期定额买基金。均衡成本、分散风险。 陈先生,27岁,某房地产策划部经理。目前住公司宿舍。家庭资产总计30000,负债总计10000,收入合计40000,支出合计24000,有单位提供的社保,理财目标是3年后买房结婚,清还债务,5年后打算每月1000元做基金定投,1000元做银行存款。 陈先生理财规划分析: 从陈先生提供的个人财务报表看,家庭的日常消费开支占比不大,储蓄意识很强,家庭资产的可规划空间很大。陈先生年轻,抗风险能力强,喜欢高风险的一些投资。可以拿一部 分资金做一些股票投资。但建议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权证、黄金,以分散风险。 房产方面,陈先生主要购房主要是居住。根据他目前收入分析一年后购房没有问题。假如目前房价大约在6000元/平米,以购买80平米的房子,首付30%,按揭2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房款总额=6000元/平米*80平米=48万首付48*30%=14.4万元。每月还贷2515.03。 陈先生目前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收入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可以利用保 险的杠杆原理,规避家庭及人身的重大风险。尽量增加意外伤害保险及重大疾病保险。房贷是家庭的重大支出项目出,风险大。所以他一旦买房需要购买定期寿险。他目前有负债10000元,其中信用卡负债5000元,应尽快归还,然后再进行其它理财投资。 陈先生资产结构过于单一,应增加家庭主动收入部分,改善家庭收入结构,增加家庭抗风险能力。另外家庭结余可购买理财产品,陈先生没有投资经验,应选择一些基础性理财产品,比如银行理财产品。 2.年轻家庭理财案例 处于刚成家阶段时,收入增加且稳定,客户的理财重心是负担家计、清偿放贷、教育基 金;合理控制支出,积极投资,做好现金流管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稳健的积累家庭资产。这一阶段应着力培养家庭理财意识,耐心做家庭理财计划。 30岁的刘某现在一家科技公司任职,月薪税后5000元左右。太太从事出纳工作,月薪 税后3000左右。由于刚结婚不就暂时没有购房租住居住,房租1000元/月。每月净现金流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护理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及护理 莫丽萍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8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8202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1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据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全国家庭中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而空巢家庭户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22.83%[2]。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 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 2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2.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3]。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 2.4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3 护理 3.1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关怀体系 3.1.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 3.1.2 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但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家庭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素来有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尽可能的照顾老年人。如果条件不允许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也是必需的,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研究表明,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4];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 3.1.3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 3.2 加强健康教育 3.2.1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 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 3.2.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 ? 8 2 1 ?CHIN ESE GEN ERAL NU RSIN G April,2009Vol.7No.4B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准确的说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是把人口分成老年,中年,青年,在以上年龄结构中年结构中年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出现的人口想象,是随着死亡水平和生育水平的下降而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老年人是一个对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显著贡献而身体日益走向衰弱的人群.2000年,我国60以上老年人口达1299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并以每年3.2%的速度增加.根据国际标准,此时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人的寿命的增加本身是人类的一大胜利,但是由于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就会形成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不仅对老年人带来各种问题,而且还将对一个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式产生的本质的变化.在这个大变革的年代中,年轻一代再也不能依靠世代相传的父家长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进行劳动生产,生存了,他们越来越多的与分家自立,即使仍与父母长辈同居,由于年轻人在经济上成为主要供养者,所以自然地成为家庭权利的实际推有者,这样,传统的家长制基本解体了,而且,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青老双方之间,在社会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财富与权力资源的占有上发生上了变迁,致使青老之间产生了隔阂,矛盾. 我国传统的老年家庭的主要结构类型是以祖孙三代的主干家庭为主,真正空巢或者独居的老人家庭所占比例较低,但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老年家庭结构出现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空巢家庭比例上升,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缩小,从年龄与家庭结构的相关性看来,城乡老年家庭结构呈正相关的特点,即年龄越大,主干家庭的比例越高.但是家庭结构分布格局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发生了变化.根据一些研究者1998年的抽样调查,上海的61-65岁年龄组的老年家庭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高,为36.5%,其次是空巢家庭,占33.3%,再次是主干家庭,占 20.64%;其次是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分别占 6.35%,1.59%,1.59%.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模式问题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1-08-24T11:40:23.3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上供稿作者:赵盛娟 [导读] 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赵盛娟 (白山市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000-01 摘要: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城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老年人;养老模式;服务 一、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增大。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韵新的要求。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二、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上海、青岛、北京等地在社区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我国养老服务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在开展老年人养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少,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其主要表现: 1、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致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社区养老事业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 2、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有些地方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3、养老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达50%以上,老年人床位数仅占老年人口的千分之七,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由于设施少,档次低,不少老人难以人院。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老年福利设施管理不善,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造成本来就比较有限的服务资源又大量闲置、浪费。 4、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虽然建立了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 5、专业人才缺少。目前,社区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把开展社区养老服务作为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来抓,把它作为造福于民的事业来办。就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建议如下: 1、政府重视,摆上位置。 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中,各级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2、构造社会广泛参与机制。 鼓励和引导国家、集体、民营、个人等多种所有制的投入。注重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养老事业,兴办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服务层次的经济实体。加快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原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实行实体化管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新办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价值规律调节、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等市场经济法则运作。政府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也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准确定位养老模式。 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以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为主(即以上门服务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护理院、托老所等)照料服务为辅。以此为基础,形成层次不同、内容有别、形式多样、因人而需的照料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得到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相关服务。它与福利机构养老方式相比,具有灵活廉价的优点。它适用于包括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在内的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照料服务,一般由老人自费购买服务,对特困群体由个人申请、居委会评定、政府出资提供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已推广试行,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老年人照顾问题的首要途径。 4、推动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为加速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级组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以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把推动社区为老服务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5、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各市、区可与属地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协作,对现有社区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要逐步推行培训上岗、竞争上岗制度,发挥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要广开门路,在提高现有干部素质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到社区为老服务岗位上来。 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叭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 何谓“空巢老人”?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的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就像小鸟远走高飞了一样,巢穴中再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今年3月底全国老龄统计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全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预计2010年将达到80%以上。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医疗服务问题,和其它具体生活困难和问题还很多。 一、有所医是困扰老年人的头等大事,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结合我们此次的调查,总体感觉在江苏各类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的大背景下,空巢家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普遍增强,他们已经体味到人不仅仅需要长寿,更重要的是要延长无疾病的健康生活时间,所以他们有病主动求医问药的占了92.51%,持“听之任之”态度的仅占7.49%,老年人本身已进入体弱多病的阶段,而独居老年人更是需要扶持的对象,在这个老年人群体中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的只占14.14%,“很好”的只占4.04%,单身独居的老年人觉得“较好”的只占10.95%,“很好”的更少,仅有2.49%。市场也在迅速迎合着老年群体渴望身体健康的需求,所以他们中有近半数的人“遇到过推销医疗保健品”,城市更高,有68.75%,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遭受过欺骗。 二、心理健康与精神慰藉问题凸显,成为被社会忽略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 然而,调查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52.55%的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发展”,53.96%的人“觉得自己没用”,49.08%的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感到很孤独”(58.29%),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36.78%)。现阶段的独居老年人首先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他们在独居中倍感失落,自感被外界抛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但独居老人的上述心理感受还是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不仅于此,独居老人平时还会有“失眠”(70.83%)、“身心疲惫”(67.13%)、“烦躁易怒”(48.98%)、“容易哭泣或想哭”(19.94%)。这些调查表明,老年人的这些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三、是参与意识弱,有宗教信仰的较多。调查表明,单身空巢家庭的老年妇女不识字、小学文化的占59.83%,她们精神生活贫乏,缺乏良性生活安排,62.14%的人“没什么兴趣爱好”,有63%的人“从不看书报”,有50.55%的人“从不锻炼身体”,她们大多不主动给所在社区/村提建议(74.70%)、不向政府有关方面反映情况(89.47%), 20.62%的人有各种宗教信仰,高出男性10个百分点。不少老年妇女把信佛、信神,甚至参加一些迷信活动作为精神寄托。尽管独居老年妇女面临诸多生存困难,但她们更渴望被理解,渴望沟通,渴望精神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772478.html,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作者:王翻武国荣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3年第13期 摘要:社区养老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新兴的养老模式,由于结合了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 老模式的优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亲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养老模式。就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应采取的对策这几方面做出一定的思考,期望能为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区养老;发展状况;思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802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1894亿,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8.9%。这个比重远远超过了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这表明我国已经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老龄化的速度还比较快,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而,养老就逐渐成为关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大事,养老模式也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1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 在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在这些养老模式当中,社区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它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它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探究

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探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为例 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的“空巢家庭”也日渐增多。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县为代表,通过走访政府、实地调研和访谈问卷等方式,结合老人的年龄构成、消费状况以及养老意愿等方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发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家庭”;养老模式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交替演进的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随之凸显。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多关注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相继提出了“社区养老”、“虚拟养老”,而对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农民,则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为此,我们以山西省阳高县的农村老年人口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思考与关注。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空巢家庭”的研究 美国学者P.C.格里克(1947)从人口学角度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各阶段。到了空巢阶段,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 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蔡文媚教授较早提出了“空巢家庭”的概念。研究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因、现状及养老模式的探究,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与社会支持,农村养老问题等[1]。索引文献中大多数聚焦于中国较为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对于西部农村养老状况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对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地区发展程度并不相同,养老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因而养老模式没有普遍适应性。 二、关于研究方法的介绍 本文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了临夏县“罗文皂村”和“管家堡村”老人关于养老意愿、身体状况、消费水平,生活压力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一些难以量化(如性别、文化程度等)的内容,本文采取设置虚拟变量的方法,即用0,1,2……表示逐渐变强的程度,在分析时用数字代替了所表示的相关内容,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空巢老人论文

空巢老人 摘要: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 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 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 一、定义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二、特征: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三、我国空巢基本现状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空巢老人”现象形式相当严峻。

下面是一组问卷调查结果,根据此结果总结老年空巢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你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提问的问卷结果如下: 2、你认为现在“空巢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问卷结果如下: 四、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 1、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

对现行养老模式的思考

对现行养老模式的思考 引言:2006年7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我国目前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而每百位老人福利机构床位不到一个,即0.9:100。”福利机构的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人的需要,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的老人渴望得到更好更快的养老服务,但据有关人员调查发现:许多养老院还有大量床位空置。 针对这一现象,它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反思呢,我想我们不能从一个单一的表面现象来判断这个问题的原因,通过一下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到发现,这一现象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老年人福利事业建设与实际社会运行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一、老年人是国家的主人,在社会地位中处于绝对肯定的地位,而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对退出社会劳动领域后的良好社会需要。 二、在市场经济大背景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社会利益,已经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大众利益不能挂钩,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大众主体利益的巨大负担,为此,社会运行中的经济主体利益与老年人的社会利益已经有裂缝,而无法形成相互凝取的社会整体主体利益。 三、老年人已经从社会劳动领域退出,已经失去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作用。在此情况下,社会有机系统已经相应的程序和标准给予老年人相应的社会资源。 四、老年人获得较少的社会资源分配,已经成为舆论、社会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社会评价因素影响下,不得不使老年人遵守现有的对于他们的社会规范,这样最终确立了社会秩序的维护,从而维护了社会运行的目标。 其次,从经济方面的影响来看,有以下因素: 一、从老年消费者来看 1、收入:收入较低,那就意味着老年人的总支出减少,不得不在某些物品(如;老年公寓的消费比)减少消费,而首先满足食物支出上的需要。这样就决定了老年人不得不在经济上有很大程度依赖子女的可能。 2、相关物品的价格:老年公寓价格。当老年公寓的价格过高,超过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导致老年公寓的需求下降,因而家庭养老需求开始增加,以满足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家庭养老和公寓养老就互为替代品。 3、嗜好:传统文化在价值、风俗、信仰等方面的浅默以化的影响下,老年

最新整理空巢家庭现象分析资料讲解

“空巢”家庭现象分析 学号:L11214087 姓名:阳冬宝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序言 (3) 一、空巢家庭的现状 (3)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3) 三、空巢现象带来的问题 (4) 四、空巢现象的影响 (5) 五、解决空巢现象的对策 (5) 六、总结 (6)

空巢家庭本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指子女长大成人后必然会从父母家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但目前随着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由此引发了农村大量的“空巢”家庭出现。“空巢”家庭的现状以及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目前究竟怎样,是值得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 一、空巢家庭的现状 在我国,进10年来,空巢家庭一直呈增多之势。在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调查,截至2015年我国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另外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二、空巢家庭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包括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等综合作用因素。 1、社会原因 迫于生计或者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子女们往往外出务工或学习,以求得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来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提高生活水平。由此造成了 父母留守在农村,子女留在城市而相互之间地域隔离的局面。 随着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了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旦子女长大成人,就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此时 留守在家的父母就成了空巢老人。 2、个人原因 大部分老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适应不了城市的 生活节奏,再加上舍不得在农村的事物与人际关系,因此不愿跟子女在 城市生活。 3、家庭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