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和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界定产权的交易成本太高)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循环经济:p198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3R原则:p198

市场失灵:P287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效作用或能有效作用但是结果不好的情况。即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环境资源不适当配置。

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不确定性、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产权不清晰、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政府失灵:P290政府失灵(Government malfunction)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是指那些没有明确所有者,人人都可以自由获得、免费利用的资源,如海洋、湖泊、草场等。

14.外部性:P292-296某个人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个人或厂商的福利造成的直接的、非故意的单方面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

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庇古税、私人谈判、公共政策方案、道德约束。

生态工业:p313所谓生态工业,是指合理的、充分的、节约的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性的生态工业模式,是一种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

ISO14000:p314

可持续发展原则:p318

《人类环境宣言》:p317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环境问题分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如火山、地震等,也称为第一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也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2、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经济曾长与一些环境

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负相关和正相关,而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程度较轻, 污染程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严重,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3、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4、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

“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5、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

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6、人口数量的微观分析:是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把家庭看成一个生育行为决定的

微观单位,把人们对孩子数量的选择看成是类似对其他消费品一样进行选择的经济决策过程,决策者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和消费需求满足方式的选择而决定自己的生育行为,从而决定家庭人口数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7、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

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8、绿色GNP: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融合环境经济学方法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进行补充和完善的一种方法。

9、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

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

11、市场失灵(Market malfunction (failure)):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效作用或能有效

作用但是结果不好的情况 . 即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环境资源不适当配置。12、政府失灵(Government malfunction):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

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13、外部性(Externality) : 某个人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个人或厂商的福利造成的

直接的、非故意的单方面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14、耗竭性自然资源(Exhaustible resources):指该种自然资源以一定量蕴藏在某地点,

其存量会随着人们的开发利用而日渐减少,直至枯竭。

15、非耗竭性自然资源(Non-exhaustible resources):指自然界生成的数量丰富而稳定,

而且几乎不会因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其开发利用而导致枯竭的资源。

16、可再生自然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

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17、不可再生自然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

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18、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

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19、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

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20、影子价格的含义:假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某类资

源应该具有的价格。

、污染削减的三大支柱:政府的作用、市场的作用、社区的作用

2、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方法: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

3、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底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拍卖法

4、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收益现值法、轮作最优法。

5、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试:同步型城市化(Synchronous urbanization);

过渡型城市化(Transitional urbanization)滞后型城市化(Hysteretic 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般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

7、中国历史上表现出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资源有: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

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

8、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9、自然资源的类型:非耗竭性资源与耗竭性资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10、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

与自然的协调

11、人口质量人口质量的测度:P100

在人口质量的测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综合性指数:

PQLI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数是“15岁以上的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及1岁人口预期寿命3个指标的平均值。即PQLI=(XLI+XMI+XYI)/3

HDI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指数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及人均GDP指数3个指标计算而得。即HDI =1-(XLI+XEI+XWI)/3

ASHA指数(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ASHA =(就业率×识字率×预期寿命分值×人均GDP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12、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减排效应。

13、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

承的载体。

14、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二.简述题与论述

1、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当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0大环境问题)

答: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损耗3、酸雨蔓延4、生物多样性减少5、大气污染肆虐

6、森林减少

7、土地荒漠化扩大

8、资源短缺

9、水环境污染严重10、固体废弃物成灾2、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有哪些

答:1、发展循环经济 2、优化经济结构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推进技术创新

5、深化体制改革

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8、构建和谐社会3、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答:1、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损害生产要素的质量。2、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经济曾长率、影响就业。3、严格的环境管理影响国际贸易中的行业竞争力。4、污染削减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4、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答: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3、优化区域资源配置。4、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5、简历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答:1、提高老年人口赡养系数,加重家庭、企业和社会的负担。2、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削弱企业和社会是我创新能力。3、影响社会消费和投资结构。

6、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

7、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的新特点

答:1、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3、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区域内孤立研究该国和地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8、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1、人口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2、人口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3、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4、人口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9、怎样才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1)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实现了充分就业,又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2)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并且不断开发出更丰富、更有效、更清洁的新资源;(3)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

善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

10、.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

答:提高人口质量的方法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是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知识积累增加的发明创造活动;

二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第二是教育。包括:一是由父母进行的作为家庭代际教育的非正式教育;二是由各级教育机构进行的正规教育;三是对劳动年龄人口进行的成人教育。

第三是培训。包括:一是在职培训,主要是企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的学习;二是由家庭传递的技术和知识。

第四是健康。包括:一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二是由劳动者所在企业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在日常消费中保持平衡的营养;四是改善对人类健康状况有利的其他各种条件。第五是迁移和流动。包括:一是国内迁移流动;二是国际迁移流动;三是为产生高生产效率的迁移和流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11、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第一、自然属性。自然资源主要是自然产物,较少凝聚人类的劳动。

第二、系统性。自然资源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它是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区域分布不均性。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依据地里位置和换进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第四、多功能性。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途。

第五、稀缺性。由于资源储存量有限,分布不均,自然资源稀缺;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和人的无限要求,自然资源稀缺;现有经济机制下的经济增长的内在冲动使自然

资源更为稀缺。

第六、难以替代性。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基础的自然资源,整体上难以找到替代品。

12、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发展循环经济对摆脱资源困境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4)发展循环经济

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13、四大资源的特点

(1)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特点:总量多、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原因: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

(2)森林资源(Forest resources ):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低 ,分布很不均衡。

我国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当丰富,有林地面积居世界前列,而人均林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8,是世界上少林的国家(我国人均占有面积为公顷)。

(3)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 ):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土地面积公顷(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4)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某些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15.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

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甚合理;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16.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3)优化区域资源配置;(4)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

体系。

16、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①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习惯;

②就业性别挤压: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别的劳动岗位供求脱节;

③造成婚姻挤压现象。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持续发展,有可能造成适婚年龄人口

婚配发生困难,必然产生婚配年龄差加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未来10年,8%

的男性将找不到老婆)

④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

⑤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活动增加。

17、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一,人口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

第二,人口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

第三,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第四,人口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18、为什么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答:(1)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动(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19、怎样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答:提高对环境保护盒管理的认识、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进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和治理。

20、经济全球化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观念文化和信息流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拓展着国际环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化。全球化刺激了各类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解决。

2、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21、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什么特点

答: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较早。二是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不发展时期。

三是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压力阶段。

22、赋予自然资源影子价格的作用

?使自然资源尽可能地产生符合社会需要的作用,实现最大综合效应;?使社会生产运行机制的耗费最经济,达到最小的总消耗。二者结合,促使人们实现资源的最优管理和使用

1.从资源稀缺到资源枯竭:对经济学的对象和主旨认识的深化(古典、现代,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是人类的主体)。P3

答:古典经济学:经国济世、探求致富之路的科学。

现代经济学:研究利用稀缺资源满足各种需求、谋取最大福利的学科。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以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可能性为逻辑起点,研究人类整体福利最大化的科学。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可持续发展)。P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种因素综合起来,在可持续发展主线贯穿下进行研究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国际上通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辨证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可持续发展。

3.中国历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P15

中国历史上表现出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等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4.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P31

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5.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P35/37

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在资源和环境支持的限度内,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运用和人类广泛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在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前提下,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福利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换言之:它是要求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它包含了四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和科学技术。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核心,社会持续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P37)

6.可持续发展的原则P38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一般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包括: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污染排放原则、非再生性资源使用原则。

7.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P41-43

第一,人口是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为了人。

第二,人口规模的大小,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

第三,人口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第四,人口结构的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8.绿色GNP P59(看书上)

9.人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P71

a.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人口发展而产生(2)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是不断增加的人口及其活

动(3)膨胀的人口及其对资源无度的利用是资源短缺的根源(4)调控人口因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1)人口转变的定义:P75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2)孩子价值及其成本与效用分析P79(书本详细介绍)

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

和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的特点:P95

(1)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的多维特性。

(2)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不仅仅是指人口规模的适度,而且在人口的质量和结构方面也有其要求。

(3)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趋势和要求,即人们不应该再在某一国家和地区范围内孤立研究该国家和地区的适度人口,而是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17.人口质量的定义和内涵:P97

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18.人口质量的测度:P100

在人口质量的测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综合性指数:PQLI指数(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指数是“15岁以上的人口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及1岁人口预期寿命3个指标的平均值。即PQLI=(XLI+XMI+XYI)/3

HDI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指数由“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及人均GDP指数3个指标计算而得。即HDI =1-(XLI+XEI+XWI)/3

ASHA指数(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ASHA =(就业率×识字率×预期寿命分值×人均GDP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19.人力资本的定义:P106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20.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P110

提高人口质量的方法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是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知识积累增加的发明创造活动;二是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第二是教育。包括:一是由父母进行的作为家庭代际教育的非正式教育;二是由各级教育机构进行的正规教育;三是对劳动年龄人口进行的成人教育。

第三是培训。包括:一是在职培训,主要是企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的学习;二是由家庭传递的技术和知识。

第四是健康。包括:一是由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二是由劳动者所在企业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在日常消费中保持平衡的营养;四是改善对人类健康状况有利的其他各种条件。

第五是迁移和流动。包括:一是国内迁移流动;二是国际迁移流动;三是为产生高生产效率的迁移和流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21.人口老龄化的定义P118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2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什么特点P118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较早。二是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经济不发展时期。三是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压力阶段。

23.人口性别比正常性别比:。P122

人口性别比(Population sex ratio):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例。性别比=男性人口数量/女性人口数量*100 ;正常的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24.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①儿童成长环境异常,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和习惯;

②就业性别挤压:可能造成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部分适合特定性别的劳动岗位供求脱节;

③造成婚姻挤压现象。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持续发展,有可能造成适婚年龄人口婚

配发生困难,必然产生婚配年龄差加大,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未来10年,8%的男性将找不到老婆)

④可能引发单亲家庭增加,离婚率上升等问题;

⑤可能造成针对女性的犯罪(如拐卖妇女)活动增加。

25.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型式:P128

同步型城市化(Synchronous urbanization);过渡型城市化(Transitional urbanization)滞后型城市化(Hysteretic 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6.自然资源的类型P171

从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角度看,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如太阳能;易被误用及污染的资源:如大气。

耗竭性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7.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的定义P171

耗竭性自然资源(Exhaustible resources):指该种自然资源以一定量蕴藏在某地点,其存量会随着人们的开发利用而日渐减少,直至枯竭。

非耗竭性自然资源(Non-exhaustible resources):指自然界生成的数量丰富而稳定,而且几乎不会因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其开发利用而导致枯竭的资源。

28.可再生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定义P172

可再生自然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自然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29.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P173

第一、自然属性。自然资源主要是自然产物,较少凝聚人类的劳动。

第二、系统性。自然资源存在于各种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它是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区域分布不均性。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依据地里位置和换进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第四、多功能性。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用途。

第五、稀缺性。由于资源储存量有限,分布不均,自然资源稀缺;对于人口数量的增长趋势和人的无限要求,自然资源稀缺;现有经济机制下的经济增长的内在冲动使自然资源更为稀缺。

第六、难以替代性。作为现代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基础的自然资源,整体上难以找到替代品。

30.水资源:P187:

“世界水日”: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1994年开始,“中国水周”时间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

31.循环经济的定义P198

循环经济( recycling economy)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和谐。

32.发展循环经济对摆脱资源困境的意义PPT6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5)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33.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方法P206

(1)直接市场法:市场价格法、净价法、重置成本法。(2)替代市场法:旅行费用法、收益还原法。(3)假想市场法(意愿调查法)

34.不可再生资源的评估方法P208

一般的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评估构成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①资源采掘权益;②对资源耗竭的补偿;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④对勘探的补偿;⑤资源发现权益。

主要方法有:底价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拍卖法

35.可再生资源的评估方法P210

收益现价法、轮作最优法

36.影子价格模型P211函数计算题(详见PPT例题)

1、影子价格的含义:假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某类资源应该具有的价格。

2、赋予自然资源影子价格的作用:?使自然资源尽可能地产生符合社会需要的作

用,实现最大综合效应;?使社会生产运行机制的耗费最经济,达到最

小的总消耗。二者结合,促使人们实现资源的最优管理和使用。

37.能量定价模型P217书本

通过计算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总能量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

UVE = GNP/TEC

TEV = TE×UVE

38.四大资源的特点P219

(1)水资源(Water resources ):特点:总量多、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原因: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

(2)森林资源(Forest resources ):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低 ,分布很不均衡。

我国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当丰富,有林地面积居世界前列,而人均林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8,是世界上少林的国家(我国人均占有面积为公顷)。

(3)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 ):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公顷(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4)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某些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

源形势严峻。

39.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

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数量少;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利用不甚合理;资源类型多、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浪费严重;呆滞资源多,开发投资大;

40.实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P229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2)依靠科技进步缓解资源供求矛盾;(3)优化区域资源配置;(4)提高利用国际资源能力;(5)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体系。41.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定义及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P244

环境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倒U型关系。

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即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倒U型关系:经济发展初期环境污染程度较轻, 污染程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严重,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42.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P250

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以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减排效应。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的变化方向是这三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环境质量水平=F(A,B,C)43.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254

(1)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损害生产要素的质量;(2)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经济增长率、影响就业;(3)严格的环境管理影响国际贸易中行业竞争力;(4)污染消减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44.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分类P261

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分类:环境问题有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生态破坏和污染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如火山、地震等,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也称第二环境问题。

45.当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0大环境问题)P266

1全球气候变暖;2臭氧层损耗;3酸雨蔓延;4生物多样性减少;5大气污染肆虑;6森

林减少;7土地荒漠化扩大;8资源短缺;9水环境污染严重;10固体废弃物成灾。

46.欠发达的环境问题(不发达与欠发达不是一回事)P269

表现(Expression):贫困与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成因(Reason):经济落后、战乱、社会不稳定等。对策(Countermeasure ):恢复增长,消除贫困

47.经济全球化对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正面、负面的影响)P278

3、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观念文化和信息流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经济全球化拓展着国际环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化。

全球化刺激了各类非政府环境组织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全球性的环境运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解决。

4、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

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

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48.市场失灵的定义P287

市场失灵(Market malfunction ):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有效作用或能有效作用但是结果不好的情况。即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环境资源不适当配置。

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不确定性、垄断的存在、非对称信息、外部性、产权不清晰、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了解:政府失灵(Government malfunction)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49.外部性及其内部化(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的内部化方法)P292-296

外部性(Externality) : 某个人或厂商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的个人或厂商的福利造成的直接的、非故意的单方面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中。

将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庇古税、私人谈判、公共政策方案、道德约束。

50.污染引起的外部成本P293

污染引起的外部成本=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51.污染消减的三大支柱P297

政府作用、市场作用、社区作用

52.怎样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P311

提高对环境保护盒管理的认识、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进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和治理。

53.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

54.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P355

(1)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实现了充分就业,又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2)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节约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并且不断开发出更丰富、更有效、更清洁的新资源。

(3)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了环境,维持了生态平衡。

55.怎样实现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八点)P363

1、发展循环经济

2、优化经济结构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推进技术创新

5、深化体制改革

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8、构建和谐社会

(详细书本)

10.世界银行计算各国财富的指标体系被分解为四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

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2),收入法:产品生产者所得到的收入 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取得的利润 3),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所支出的总量 支付所有产品的总额 三者等价的原因:首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者支出额相等;其次,卖方所得等于买方所支;产品价值与收入都和支出相等 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恒等式: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2、国内生产总值GDP 特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境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产出法:1,市场价值(测量的局限性)2,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3,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再同期生产的、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制造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中间产品和服务)4.,GNP和GDP 存货:公司拥有的库存,包括未出售的成品、半成品及其原材料 GDP(本国领土范围)和GNP(本国生产要素)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环境经济学

1、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范围不同。资源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服务功能,资源来源与环境,是环境组成的一部分,可见资源的范围小于环境,环境的范围小于生态系统。(2)结构不同。(3)功能不同。(4)研究目的不同。 联系:(1)统一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不同层次的需求。资源仅指土地到资源学中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环境是工业化中后期污染加剧后感到很稀缺而约束经济增长时才引起重视和研究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拓展到了有机物以外的物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促成了生态与经济在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矛盾中的概念整合。资源开发以产生利润,以产生社会效用;环境能净化污染物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生态系统以调节控制功能是生态经济系统稳定而持续发展。(2)统一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进程,当人们关注自然界的“物质”的可获得性时,就关注资源问题;当人们着眼于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生存空间和“介质”的质量时,就关注环境问题;当自然界自然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共同约束人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人类就更关注生态系统及其平衡问题了。(3)通过人类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一在生态系统中。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是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根本动力;资源、环境和经济是实现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构成生态流的基本要素;资源的过度开发超过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会产生资源与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失衡;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功能和还原净化和反馈功能,成分是资源,介质是环境,供需是经济,手段是技术,效果是生态经济平衡;实现生态平衡的原则是要追求综合效益、取于平衡、用养平衡、最小消耗和不超过生态承载力,这些都会不断优化资源与环境经济的运行机制。 2、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进展: (1)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1988年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从资源与环境价值核算由粗到细、由事物型的物资资产核算转向无形的生态价值核算,由单纯的估算向科学计算的方向发展;(2)绿色GDP核算;(3)排污收费与环境税收。主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税收制度理论体系,进而研究设计出符合中国情的环境税收制度基本框架;(4)排污权交易;(5)生态补偿。主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6)环境投融资政策。在以后的发展中提高环境保护投资的资金效率,拓宽融资渠道使其多元化,以及创新融资手段等;(7)循环经济研究;(8)国际贸易与环境。在资源环境经济配置方面,全球化进程,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逐步得到重视;(9)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九五”以来,科技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题科研项目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所造成的实物性影响评价等。 3、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 (1)层次性(是指系统的区域范围由全球、国家和地区和更小的单位的区域单位构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等级结构)。(2)差异性(是指各个系统存在结构和功能质和量的差异)。(3)开放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经济规律下,进行不同的区域内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形成产品贸易、资源贸易、环境、劳动力流动乃至跨界污染)。(4)协同性(是指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能协调而稳定的发展)。(5)动态性(是指整个系统在自然规律和人文活动的影响下,内部各成分之间不断竞争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推动着系统进行时空演化)。(6)可控制性(是指人类可以用各种手段控制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方向、流速和流量,降低系统的混乱度)。 4、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人工生态系统显著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 一是结构的不完整性,生产者尤其是分解者数量短缺;二是开放性强,与系统外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交换;三是寄生性,结构简单化使其对系统外的依赖性增强;四是脆弱性,系统需要合理的人工调控才能使系统达到相对平衡。 5、环境资源价值包括哪些?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1)按价值产生的原因,可把环境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实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分为存在价值、遗赠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能直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

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人口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约40% 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约40% 人口老龄化与退休经济学约2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4小题,各计15%,共计60% 论述题,2小题,各计20%,共计40% 二、考试要求与考试内容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理解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基本规律。 3、运用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考试内容: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理论 (一)人口经济学的基本定义 人口与人口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意义;人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古典人口经济学思想与理论 我国古代人口经济关系思想;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马歇尔、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理论与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学理论。 (三)现代宏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及发展 西蒙·库兹涅茨、理查德·伊斯特林、西奥多·舒尔茨等提出的现代宏观人口经济学理论;哈维·莱本斯坦、加里·贝克尔等建立的人口经济学的微观经济模型;人口经济学理论新发展,如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人口爆炸论;人口压力论;资源耗竭说;增长极限论;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等。 二、宏观人口经济学与人口迁移经济学 (一)人口增长率与世界人口增长轨迹 人口增长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人口迁移的经济效益;典型的年龄结构模式;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的地区差异。 (二)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悲观主义观点和乐观主义观点;人口变化引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口数量和质量变化引起的经济效应。 (三)人口分布与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现状和人口问题;人口分布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机制;城市化进程的经济效应;城市化过程带来的教育和监管问题。 (三)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资源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 题的科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通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课堂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到国内外的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形势,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动态,提高运用 所学理论分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内容 第一讲 导论 第一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诞生及成就贡献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四节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讲 可持续性问题 第一节可持续性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可持续性的概念 第三讲 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效率与最优化 第二节在市场经济中实现有效配置 第三节市场失灵、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四讲 自然资源管理 第一节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 第二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森林资源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经济学——渔业资源 第五讲 环境污染控制 第一节污染控制目标 第二节污染控制工具/手段 第六讲 环境资源评价 第一节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市场价值法 第三节替代市场价值法 第四节假想市场价值法

三、主要参考教材 1.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Perman, Roger, Yue Ma, James McGilvray, Michael Common, 200 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3rd edition. 罗杰. 珀曼等,2002.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1999)》,中国经济出版社 3.Jon M. Conrad, 2010. Resource Economics, 2nd edition. 四、作业与考试 作业:40% 课堂讲座(presentation):20% 课程论文:40% 通过阅读一定数量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就某个问题 写作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规范论文。 五、任课教师 张自斌zbzh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0128369.html, 办公室:经济学院414-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排名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宽广的知识面,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组织实践能力和写作创新精神,及较熟练的外语水平,能够在国家人口管理与政策研究部门、资源与环境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教学以及实际管理部门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008,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资格线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 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 二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 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 三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 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

武汉大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0128369.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南开大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0128369.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中国人民大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0128369.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复旦大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0128369.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北京大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0128369.html,/NewsSpecialDetailsInfo.aspx 有该专业的部分院校分数一览(A+、A、B+、B各选部分代表院校)2008年录取分数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人口、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人口、资源与环 境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人口、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 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人口、资源与 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人口经济学笔记重点

人口经济学读书笔记 一、学科介绍 人口经济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方诞生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80年代初中国才开始深入研究的一门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边缘学科,它主要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研究人口变动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等。它是经济学科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经济的畴。 (一研究对象 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口经济关系。一方面考察经济对人口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 (二研究容 主要包括:人口的基本理论、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迁移、转变、投资、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规律,即人口经济规律。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和统计分析。即通过调查收集大量人口经济资料,经过统计分组和综合,加以整理分析,从中找出人口经济运动的在联系。 2、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这种方法既对某一时点上的人口经济关系作横向解剖,又对一定时期的人口经济关系变化作纵向刻画,既可以考察时点上人口经济发展的水平、状况和特点,也可以考察人口经济变化的速度、方向和趋势。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前者是对人口经济关系的质的规定的分析,后者是确定人口经济现象的数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

生产方式下人口经济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后者可以揭示其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二者相辅相成,统一运用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4、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前者从社会总体上研究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后者从个人或家庭角度出发研究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之间的在联系。 (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人口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口经济学和人口学、人口社会学、人口地理学、人口心理学、人口生态学一样,是人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是制约人口过程的决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无一不受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都是在经济的影响和支配下发展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学是人口科学体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科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口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的生命实体,人口对经济运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所学书本介绍 《人口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仲生著,全书共共14章,主要概述了人口经济学的形成过程和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的经济理论;说明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特点以及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研究方法;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人口的数量、质量、迁移、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人口变动 的经济因素以及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中国人口经济和世界人口经济等人口经济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从静态到动态,从统计的实证分析到计量的经济分析等综合方法。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重点上课讲义

曼昆宏观经济学笔记 重点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GDP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个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 一 GDP 1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GDP) 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 组成:GDP (用Y 代表)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购买(G )、净出口(NX ): Y = C + I + G + NX 3 实际GDP 与名义GDP :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衡量的是生产的变动,而不是物价的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 100?=GDP GDP GDP 实际名义平减指数,是经济学家用来检测经济平均物价水平,从而监测 通货膨胀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GDP deflator ) 5 GDP 与经济福利: ? 由于GDP 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 括进来,特别是,GDP 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 GDP 没有包括的另一种东西是环境质量。 ? GDP 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 二 衡量收入的其他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的消耗。 ?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CPI 一 CPI 1 定义:消费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 标准 2 计算:定义篮子 → 找出价格 → 计算费用 → 选择基年并计算指数 → 计算通货膨胀率 消费者物价指数=基年一篮子的价格 格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100 1001122?-=CPI CPI CPI 年底年第年第年的通货膨胀率第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替代倾向 新产品的引进 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 4 GDP 平减指数与消费者物价指数 差别1:GDP 平减指数反映了国内生产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而消费物价指数反交映了消费者购 买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差别2: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固定的一篮子,只是偶尔变动;而GDP deflator 则是现期价格,随时间变 化而不断变化。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与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与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付出与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就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就是说人口质量就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与。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与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与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她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她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与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与空气,都就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就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

《宏观经济学笔记》

九、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美国卢卡斯的货币周期模型。困境。之后对总产量不稳定的新古典解释主要集中到实际冲击而非货币冲击,这就是所谓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属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范畴。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简称RBC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一脉相承,是以微观经济主体的偏好、技术、禀赋等假设为基础,通过完全竞争和市场出清实现一般均衡,因生产函数会受到随机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的影响,从而经济会呈现出周期与波动的现象。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如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力冲击,能源价格上升的冲击。宏观经济学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明显的呃呃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因此该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而且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动力之源,而总需求冲击如货币即使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此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1、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 “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周期的扩张阶段是,也提到技术变化对产出和就业的正向影响,但是在那里技术变化专指机器设备的革新。现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不仅用技术变化解释经济的增长,还用它解释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为此,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接受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及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事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根据这个定义,诸如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构成技术冲击,也会带来技术变化。 2、基本理论 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生产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 即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假定经济当中的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偏好。代表。该理论进一步假定,这个代表的偏好仅依赖于可延续未来无限期的每年的消费,他每年对更多消费的偏好减少,即从消费获得的边际效用递减。这样,这个代表最好的做法是在整个生命期内均匀地消费。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重点

一、资源的配置 1、现有资源储备:是一种按目前价格开采,能够产生利润的已经探明资源。现有资源的数量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 2、潜在资源储备:是与人们为获得这些资源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紧密相关的。价格越高,潜在储备量越大。用函数定义要比用一个简单的数字定义要准确的多。 3、资源禀赋:表示地壳中本身中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它只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因为它的数量与资源价格毫不相干。 4、可再生资源基本特征:(1)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更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2)可储藏性。 5、非再生资源基本特征:非再生特性、资源消耗的不可逆性、可循环利用性。 6、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所谓生态环境补偿,不仅包括生态功能的补偿,还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还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补偿,以及为增进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支出。为了实现非再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利用,关键是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其理论依据为资源有价论、外部不经济论。即对有益于生态服务的行为主体(当地居民)进行的补偿。对资源所在地居民因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活或生产发展的机会成本的庄家,必须进行经济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直接的现金补偿,如对遭受土地破坏的农户直接给予青苗补偿费、人员安置费等;也可以是对矿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其他手段补偿和环境修复的技术补偿。这部分补偿的主体是政府,比如直接给予财政补贴,财政援助,优惠贷款,减免收费,实施利率优惠,劳保待遇,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鼓励。 7、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1)几何增长模型:即假设种群大小的变化率为一常数,而为分布密度无关,这种种群增长模型称为几何增长模型。一年生植物或单世代昆虫适用(每代只繁殖一次,母体繁殖后便死亡)。(2)指数增长模型:有机个体几乎是连续繁殖的。(3)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大小与载容量相等时,种群增长停止,而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8、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群体总数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因素。(2)最优管理:资源开采控制侧重于对种群规模或资源存量的最优控制。(3)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服从指数增长模型。不能用作长期预测。 9、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的基本特征: (1)资源的发展演变都会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在自然因素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初始规模、生长率、死亡率和时间之外,还包括:种间竞争、空间限制、生存条件。(2)用来刻画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动态特征的最为常用的基本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谛模型(S型曲线)。 10、森林资源的经济分析: (1)森林资源的特点:投资期很大(一般为25年),外部效应,使有效管理很难。(2)生物学决策:年树木最大生长量(3)最大年平均增量 =树木生长累积量(木材体积)/ 树年。(4)经济决策:考虑树木的价值、贴现、种植与砍伐成本等因素。净收益的现值最大时为最优砍伐时间,即当延期砍伐(如1年)的边际成本 = 其边际收益时,净收益现值最大。最优砍伐时间还取决于砍伐后是否马上重新种植树木。如果重新种植,延迟砍伐的成本增加了一项,即延迟再种植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1.数据包括DEA SFA 各有的利弊DEA三阶段 (SFA与DEA构造生产前沿的方法不同。SFA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生产函数和随机扰动项构造出随机生产前沿,而DEA 是根据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选出一个或几个决策单元作为技术有效点,进而构造出生产前沿。)SFA优点 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函数、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三部分。 SFA缺点 SFA处理多产出则较为复杂,需要将多产出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或者利用距离函数解决。 DEA优点 与BCC CCR模型相比重新计算了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的效率,最终区分了原来都处于前沿面上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水平。 能直接处理多产出情况 不需要考虑生产前沿的具体形式,仅需要投入产出数据,模型容易做其他形式的扩展 DEA缺点 把实际产出小于前沿产出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技术效率原因,忽略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前沿和技术无效率两部分。 在分析影响效率因素上,SFA更为方便。 三阶段DEA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算出TE,PE和SE,投入产出的冗余量; 第二阶段,用SFA对影响DEA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考虑影响因素,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修正,重新进行DEA分析 课堂笔记: 2.技术溢出效应的含义方法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溢出 逆向技术溢出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利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产业的联系,实现知识获取,获得反向外溢。技术溢出方式实现。 3.EKC曲线和影响因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产与增长【圣才出品】

第25章生产与增长 25.1复习笔记 1.生产率 (1)定义 生产率指用以衡量每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量的指标。如一个工人单位小时工作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 (2)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①人均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指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②人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对人的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 ③人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自然资源有两种形式: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 ④技术知识。技术知识指的是自适应的、可在公众间传递的信息与技巧。 2.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具体理解有两层含义:①经济增长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经济总产量的增长;②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即人均产量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源泉最主要的因素是:劳动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加和技术进步(是广义概念,包括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先进管理手段以及资源

配置的高效率等)。 (2)储蓄和投资 ①储蓄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后所剩余的部分。储蓄是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但是,储蓄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的来源还是作用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储蓄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当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终的消费支出时,储蓄值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 ②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实际利率水平、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3)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 ①收益递减是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从增加的一单位资本中生产的额外产量减少。换句话说,在工人已经用大量资本存量生产物品与劳务时,给他们增加的一单位资本所提高的生产率是微小的。由于收益递减,储蓄率的增加所引起的高增长只是暂时的。随着高储蓄率使积累的资本更多,从增加的资本中得到的收益一直在减少,因此增长放慢。在长期中,高储蓄率引起高水平的生产率和收入,但在这些变量中并没有高增长。然而,达到这种长期可能需要相当一段时期。根据对经济增长国际数据的研究,提高储蓄率可以在几十年内引起相当高的增长。 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较穷,它就更易实现迅速增长。这种初始状况对持续增长的影响有时称为追赶效应。在贫穷国家中,工人甚至缺少最原始的工具,因此生产率极低。少量的资本投资会大大提高这些工人的生产率。与此相比,富国的工人用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