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1.(2018·山东烟台会诊,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

A.《本草纲目》:“(烧酒)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露滴。”

B.《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开宝本草》:“(消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D.《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答案】 B

【解析】A项,描述的是酒的蒸馏,涉及分离提纯操作;B项,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C项,包含溶解、蒸发结晶,涉及分离提纯操作;D项,榨油或加热使油脂从果实中分离出来,涉及分离提纯操作。2.(2019·陕西汉中中学高三月考)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A.氢氧化钾B.碳酸钠

C.氧化钙D.次氯酸钠

【答案】 A

【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煅烧时分解生成CaO,CaO溶于水后生成Ca(OH)2,草木灰中含K2CO3,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后发生反应CaCO3沉淀和KOH,KOH是一种强碱,能使油脂发生水解从而能去油污,达到洗涤丝帛的目的。

3.(2018·山东名校联盟期末联考)《炼丹秘诀》中的“抽汞法”有如下叙述:“朱砂不计多少。入沙锅中以炭屑填平锅口,剪蛎壳板如锅大密钻小窍盖之,却将空沙锅一个与前锅二口相合,铁丝固济(包括有用铁丝缠和用盐泥固济二法),地下掘一穴安埋空锅,锻炼之后候冷取出,大概银朱一两只有真汞三钱。”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 A

【解析】意思为“向一沙锅中放入一定量的朱砂,用炭屑填平锅口,剪与锅一般大蛎壳板,在上面钻许多小孔,盖在锅上,再将一空沙锅与该锅的口密合,再用铁丝等固定密封,在地上挖一洞,将空锅放在洞口上,加热锻烧,冷却后可以得到汞”。即通过加热反应产生的汞蒸气冷却后得纯净汞。

4.(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二)下列对文中描述内容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A .“ 丹砂烧之成水银”的实质是:2HgO=====△2Hg +O 2↑,“积变又还成丹砂”实

质是2Hg +O 2===2HgO ,化学反应条件不同,不互为可逆反应,错误;B.“埏泥”即为黏土,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正确;C.“紫青烟”是由于钾的焰色反应引起的,错误;D.“ 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可知,该操作方法为蒸馏,错误。

5. (2019·泉州质检)古籍中对“鍮石”有如下记载:“鍮石,自然铜之精也。今炉甘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炼成者,假鍮也。崔昉曰: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成鍮石(假鍮)。”“水银坠地,鍮石可引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假鍮是一种合金

B .炉甘石中的碳酸锌在冶炼中被还原

C .可以用盐酸鉴别真假“鍮石”

D .分别用硫黄和“鍮石”处理“水银坠地”的原理是相同的

【答案】 D

【解析】 假鍮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ZnCO 3=====△ZnO +CO 2↑,C 与ZnO 发生:C +2ZnO=====

△CO 2+2Zn ,Zn 与Cu 熔合成合金,A 项说法正确;Zn 的化合价由+2价→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B 项说法正确;鍮石为铜单质,不与盐酸反应,假鍮石中含有锌单质,锌单质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可以用盐酸鉴别真假“鍮石”,C 项说法正确;消除水银污染,硫黄与水银发生反应生成HgS ,鍮石与水银形成铜汞剂,属于合金,原理不同,D 项说法错误。

6. 炼丹鼻祖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积变”是指将水银与单质硫混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反应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B .丹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C .水银是液态银

D .丹砂“烧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积变又还成丹砂”是发生了反应:S +Hg===HgS ,据此可知

丹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还可知“丹砂烧之成水银”是发生了反应:HgS=====△Hg +S ,上述

两个反应分别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 、B 、D 均正确;水银是汞的俗称,C 项错误。

7. 《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

A .CuSO 4·5H 2O

B .FeSO 4·7H 2O

C .KAl(SO 4)2·12H 2O

D .Fe 2(SO 4)3·9H 2O

【答案】 B

【解析】 FeSO 4·7H 2O 俗名绿矾,为浅绿色,灼烧后生成红色的Fe 2O 3,而CuSO 4·5H 2O 为蓝色,KAl(SO 4)2·12H 2O 为无色,Fe 2(SO 4)3·9H 2O 为黄色。

8. 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这样写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文中“漉”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 )

A.过滤

B.分液

C.升华 D .蒸馏

【答案】 A

【解析】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是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所以“漉豉以为汁”采用了过滤的方法把豆豉和豆汁分开。故A 符合题意。

9. (2018·衡阳二模)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

,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

为铜。”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苦泉”中泉水属于胶体

B .“熬”表示加热蒸馏

C .“胆矾”化学式为CuSO 4

D .“化”表示置换转化

【答案】 D

【解析】“苦泉”中的泉水中含有多种离子,属于溶液,A项错误;“熬胆矾铁釜”在铁锅中加热硫酸铜溶液,不是蒸馏,B项错误;“胆矾”化学式为CuSO4·5H2O,C项错误;久之亦化为铜中的“化”表示转化,D项正确。

10.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这样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中“淘”“漉”涉及的基本操作是()

A.过滤B.蒸馏

C.渗析D.升华

【答案】 A

【解析】“淘”“漉”实际是分离固体与液体,涉及的操作为过滤,故选A。

11.中国古代记载文字的器物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的是()

A.丝帛B.竹简

C.甲骨D.青铜器

【答案】 A

【解析】丝帛是用蚕丝织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竹简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 项错误;甲骨的主要成分是钙盐,C项错误;青铜器是金属制品,主要成分为铜合金,D项错误。12.(2018·石家庄质检二)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彰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莲塘乳鸭图》缂丝中使用的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战国·“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

C.清·乾隆“瓷母”是指各种釉彩大瓶,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绿色颜料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答案】 C

【解析】丝和毛都是动物纤维,化学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青铜是铜锡合金,它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B项正确;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产品,其主要成分是硅酸盐,而不是二氧化硅,C项错误;铜绿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D项正确。

13.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适有一物,如小桶而无底,非竹,非木,非金,非石……幸以告我”商曰“此至宝也,其名曰海井。寻常航海必须载淡水自随,今但以大器满贮海水,置此井于水中,汲之皆甘泉也。”“海井”的作用是()

A.过滤B.萃取

C.电渗析D.离子交换

【答案】 D

【解析】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是“海井”将“海水”变为“甘泉”,即“海井”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盐(主要成分是NaCl),没有其他条

件,只能通过离子交换法实现。

14.(2018·湖南三湘教育联盟联考)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C .黑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其中“硝石”指硝酸钾

D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了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A

【解析】 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 项错误;植物的腐烂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B 项正确;制备黑火药的原料为S 、KNO 3、C ,三者物质的量比例为1∶2∶3,C 项正确;根据题意,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

汞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S=====△

Hg +S ,冷却,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g +S===HgS ,此过程中存在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D 项正确。

15.(2018·福建质检)唐代苏敬《新修本草》有如下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窑未见风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绿矾矣。”“绿矾”指( )

A .硫酸铜晶体

B .硫化汞晶体

C .硫酸亚铁晶体

D .硫酸锌晶体

【答案】 C

【解析】 “绿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绿矾是绿色,经煅烧后,分解成Fe 2O 3粉末,为红色,所以绿矾为硫酸亚铁晶体,化学式为FeSO 4·7H 2O ,故选C 。

16.(2019·潍坊二模)明代《造强水法》记载“绿矾五斤,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硝”即硝酸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绿矾”的成分为FeSO 4·7H 2O

B .“研细”可在蒸发皿中进行

C .“开坛则药化为水”,“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

D .“五金皆成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B

【解析】 “绿矾”为硫酸亚铁的晶体,成分为FeSO 4·7H 2O ,A 项正确;“研细”固体在研钵中进行,蒸发皿是用来蒸发液体的,B 项错误;根据开坛则药化为水,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

金不化水中,说明该“水”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因为硝酸能够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金、铂除外,C项正确;金属和硝酸反应生成盐和含氮元素的物质,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正确。17.(2018·郑州市高三三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句中涉及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B.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及延长食品保存期,在添加时无需对其用量进行严格控制

C.“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D.绿色化学是指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使用或产生对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

【答案】 B

【解析】A项,“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豆萁的反应为放热反应,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正确;B项,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品质及延长食品保存期,对什么物质可以作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卫生部门都有严格规定,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损害人体健康,在添加食品添加剂时对其用量要严格控制,错误;C项,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确;D项,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绿色化学是指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使用或产生对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正确。

1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古代文献对KNO3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答案】 A

【解析】KNO3具有氧化性,遇金属铁,相激火生,不是自燃,A项错误。

19.(2015全国课标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B

【解析】该强水能溶解五金,说明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且不与玻璃反应,则该物质为硝酸,即B项正确。

20.(2018·南平市高三质量检查)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的“然”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B.“司烜氏,掌以夫遂(青铜凹镜) 取明火于日”的“夫遂”是单质

C.“著作酒醴(甜酒),尔惟曲蘖(酒曲)”的“曲蘖”是催化剂

D.“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瓷”是硅酸盐产品

【答案】 B

【解析】A项,“木与木相摩则然(燃)”,燃烧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正确;B项,“夫遂”是古人用于日下取火的凹形铜镜,属于合金,为混合物,不是单质,错误;C项,“曲蘖”是酶,为催化剂,正确;D项,“瓷”是硅酸盐产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21.(2018·天津理综·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

【答案】 A

【解析】谷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乙醇被氧化为乙酸,因此酿造过程中涉及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A项错误;后(司)母戊鼎为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B项正确;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C项正确;青蒿素易溶于乙醚,而不易溶于水,因此,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包括萃取操作,D项正确。

22.下列对有关文献的理解错误的是()

A.“所在山洋,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过程包括了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

B.《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没”,“气”凝即得“矾油”。青矾厂气是NO和NO2

C.《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醋酸亚铁D.唐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屋舍者”,描述了黑火药制作过程

【答案】 B

【解析】A项,文中描述了提纯固体的方法:将固体溶解,通过煎炼蒸发水分,进一步析出晶体,涉及溶解、蒸发、结晶等操作,A正确;B项,青矾为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厂气

熏人”中的“气”应为硫的氧化物,气凝即得“矾油”中的“矾油”应为硫酸,B错误;C项,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与铁反应生成醋酸亚铁和氢气,因此铁华粉是醋酸亚铁,C正确;D项,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磺(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文中描述的应为制备黑火药的过程,D正确。

23.(2018·日照高三5月校际联考)《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涉及下列操作方法的是()

A.溶解

B.渗析

C.蒸馏

D.分液

【答案】 A

【解析】上述操作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进行萃取、溶解、过滤、供人品尝等过程,没有涉及的操作有渗析、蒸馏、分液,选项A正确。

24.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大的成就,以下对古代文献中有关记载的化学解释不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制取KNO3要利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性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乙烯有催熟果实的作用;分离沸点不同的混合物用蒸馏的方法;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腐蚀大多数金属。A 项,“煎炼而成”涉及蒸发结晶操作,是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来制取KNO3,错误;B项,成熟木瓜能够释放乙烯,促进未成熟红柿成熟,正确;C项,烧酒的酿造方法为:加

热浓酒和糟,利用沸点不同,将酒蒸出,然后用器皿盛装冷凝后的馏分,即为蒸馏,正确;D项,根据“五金入强水皆化、惟黄金不化强水中”判断“强水”主要成分是硝酸。

25.安徽古代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的“硇水”指()

A.硝酸 B.硫酸

C.盐酸 D.醋酸

【答案】 A

【解析】硇水可以溶解银块,所以硇水是硝酸,故选A。

26.(2018·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

A.醋酸亚铁

B.冰醋酸

C.氢氧化铁胶体

D.铁粉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制作的过程是将钢(主要成分是单质铁)制成片状或粒状,表面净化后,加氯化钠溶液,在醋缸中放置较长时间,在钢的表面会生成铁华粉。所以铁华粉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醋酸亚铁,选项A正确。

27.(2018·唐山市高三三模)(2018·唐山市高三三模)《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渉及到“法”。分别是()

A.蒸馏焰色反应

B.萃取升华

C.蒸馏丁达尔效应

D.升华焰色反应

【答案】 A

【解析】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法”是指蒸馏,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项正确。

28.(2018·十堰调研)中华诗句华丽优美且富含哲理,古人常将化学知识融入诗句中,以下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答案】 B

【解析】水形成水雾为物理变化,A项错误;碳酸钙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为化学变化,B项正确;沙里淘金为物理变化,C项错误;雪把沙路填平,水流的声音被浮冰掩盖,不包含化学变化,D项错误。

29.(2018·石家庄一模)下列各项中,对所描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答案】 D

【解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此过程涉及的是萃取过程,A项正确;胆矾受热分解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得到硫酸,B项正确;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能使蛋白质变性,“碱剂”为碳酸钾,C项正确;“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中的剂钢为铁合金,D项错误。

30.(2018·湖北4月调研)宋代《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硝(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色赤”物质是Fe(OH)3

B.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

C.可以通过焰色反应区分绿矾和朴硝

D.绿矾分解过程中硫元素部分被还原

【答案】 A

【解析】Fe(OH)3受热易分解,Fe的氧化物只有氧化铁为红色,则“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A项错误;FeSO4·7H2O分解生成氧化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硫酸,

则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B项正确;绿矾和朴硝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不同,可以通过焰色反应区分,C项正确;绿矾分解过程中铁元素被氧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硫元素会部分被还原,D项正确。

31.明代《本草纲目》中对民间酿酒有如下叙述:“凡酸杯之酒,皆可蒸烧。”这里用到的操作方法可用于分离()

A.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

B.对硝基甲苯和HNO3溶液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氯化铵和碳酸铵

【答案】 A

【解析】根据文献判断“蒸烧”为关键词,并结合其语境,可以得出该处指的是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蒸馏,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混合,一般采用蒸馏方法分离,选项A符合题意。32.(2018·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H+,所以有“味酸”

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

D.唐末《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

【答案】 A

【解析】A项,绿矾不能电离出H+,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FeSO4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呈酸性,错误;B项,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C 项,“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流动的声音了,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热,正确;D项,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黄(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正确。33.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与下列常见古诗文记载对应的相关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解析】A项,剂钢指的是铁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低,错误。B项,庐山瀑布飞泻,水蒸气升腾,在阳光照耀下,产生丁达尔效应,正确。C项,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为萃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错误。D项,冰转化为水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但该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不属于吸热反应,错误。

34.(2018·烟台期末)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文中“盖泥法”的原理与下列相同的是()A.活性炭净水 B.用漂白粉漂白织物

C.除去KNO3中的NaCl

D.除去河水中泥沙

【答案】 A

【解析】文中“去土而糖白”是指固体土吸附糖色,所以文中“盖泥法”的原理与活性炭净水相同,故选A项。

35.(2019·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天眼用到碳化硅,芯片用到高纯硅,石英玻璃用到硅酸盐

B.《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C.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

D.“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 B

【解析】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选项A错误;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应为透过钴玻璃为紫色,选项B正确;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选项C错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错误。36.(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

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 .蒸馏

B .升华

C .干馏

D .萃取

【答案】B

【解析】由题中信息“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知,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利用砒霜受热易升华的性质进行分离提纯,B 项正确。

37.(2018·银川一中二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B .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

C .“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D .中国蓝是古代人工合成的蓝色化合物,其化学式为BaCuSi 4O 10,可改写成BaO·CuO·4SiO 2

【答案】 A

【解析】 石头大多为大理石(即碳酸钙),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a(HCO 3)2,Ca(HCO 3)2是可溶性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 项错误;制玻璃的原料:石英、石灰石、纯碱等;制水泥的原料:石灰石和黏土;制漂白粉的原料:用石灰石可以制得氧化钙进而得到消石灰(Ca(OH)2),用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得到漂白粉,因此工业上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B 项正确;龙虾和螃蟹被煮熟时,它们壳里面的一种蛋白质——甲壳蛋白会受热扭曲分解,释放出一种类似于胡萝卜素的色素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 项正确;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时,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 2,含氢元素的H 2O 最后写,BaCuSi 4O 10用氧化物形式表示:BaO·CuO·4SiO 2,D 项正确。

38.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

B .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

C .冶炼Zn 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 3+2C=====高温Zn +3CO ↑

D .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

【答案】 A

【解析】 倭铅是指金属锌,不是混合物,A 项不正确。

39.(2018·湖北四县联考)以下是从中国古代著作中摘取出来相关涉及化学叙述的解说,其中错误的是( )

A .“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 .“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C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是应用了焰色反应区分硝石与朴硝(Na 2SO 4)

D .“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Na 2CO 3

【答案】 D

【解析】 “洧水可燃”,石油是多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可燃,“洧水”指石油,A 项正确;“曾青涂铁,铁赤如铜”指铁与可溶性铜盐作用置换出铜,发生的反应为Fe +Cu 2+===Fe 2++Cu ,“曾青”是可溶性铜盐,B 项正确;硝石(KNO 3)与朴硝(Na 2SO 4)灼烧时,分别呈现钾、钠的焰色反应,可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和朴硝,C 项正确;烧薪柴之灰为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K 2CO 3,K 2CO 3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洗衣服,文中碱是K 2CO 3,D 项错误。

40.(2018·安阳市高三三模)《本草述钩元》中的“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

B.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

C.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蒸发结晶操作

D.“浣衣发面”都与石碱的碱性有关

【答案】 C

【解析】 A 项,“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原水淋汁”,说明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能去污亦能作为发酵剂,说明“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正确;B 项,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正确;C 项,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等操作,但没有蒸发结晶操作,错误;D 项,“浣衣发面”,碳酸盐用作去污和发酵剂是利用碳酸盐水解显碱性,正确。

41.(2018·石家庄高三模拟考试)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所指代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 )

A.柳絮..

飞时花满城 B.朝如青丝..暮成雪 C.狐裘..

不暖锦衾薄 D.春蚕到死丝.

方尽 【答案】 A

【解析】 A 项,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正确; B 项,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C 项,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 项,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

42.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有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柳絮和棉花均含纤维素;烟是固体小颗粒,不一定是PM2.5固体颗粒;香味体现了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但不能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植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项正确。

43.(2018·成都二诊)《周礼》记载“煤饼烧砺房(贝壳)成灰”,并把这种灰称为“蜃”,古人蔡伦以“蜃”改进了造纸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贝壳的主要成分CaCO3

B.“砺成灰”是氧化还原反应

C.“蜃”与水混合,溶液呈碱性

D.纸张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答案】 B

【解析】“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A项正确;“砺成灰”是碳酸钙灼烧生成氧化钙,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错误;“蜃”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钙溶于水即可得到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C项正确;纸张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项正确。

44.下列物质中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检验试剂、除杂试剂和除杂方法都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HCl极易溶于水,饱和食盐水能除去Cl2中的HCl气体,A错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与乙醇的沸点相差较大,再通过蒸馏可得乙醇,B正确。饱和碳酸钠溶液与SO2、

CO2均能反应,可以选择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CO2中的SO2,C错误。碘受热易升华,NH4Cl 受热分解成NH3和HCl,遇冷又结合成NH4Cl固体,加热不能除去NH4Cl中的I2,D错误。45.(2018·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十次考试)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中对制取彩色金(主要成分为SnS2)的过程有如下叙述:“雄黄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入坩埚中,火之……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之。开,黄色似金”。其中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4S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nS2可溶于硝酸

B.该过程也可以在空气中进行

C.制取彩色金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真金与彩色金

【答案】 B

【解析】A项,SnS2中Sn显+4价,S显-2价,-2价S具有还原性,硝酸具有强氧化性,SnS2与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SnS2可溶于硝酸,正确;B项,SnS2中Sn显+4价,S显-2价,-2价S具有还原性,该过程如果在空气中进行,SnS2容易被O2氧化,因此该过程不可以在空气中进行,错误;C项,根据题中信息,加锡三两,锡为单质,产物为SnS2,Sn的化合价由0价→+4价,化合价升高,即过程中存在氧化还原反应,正确;D项,SnS2容易受热分解,颜色发生变化,真金受热不易分解,颜色不变化,正确。

46.(2018·赣州摸底)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鼻冲水”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A.氨水B.氢氟酸

C.醋D.稀硫酸

【答案】 A

【解析】氨水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结合“鼻冲水”:“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所以“鼻冲水”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氨水,A项正确;氢氟酸腐蚀玻璃,不能贮存在玻璃瓶中,B项错误;醋可以食用,C项错误;硫酸是强腐蚀性酸,不能沾在皮肤上,D项错误。47.《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砒霜(As2O3) 的制取:凡烧砒,下鞠(注:在地上挖砌) 土窑,纳石其上,上砌曲突(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 B

【解析】A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

项,升华利用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C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

48.(2018·南昌市高三二模)《本草纲目》中对烧酒的制作工艺有如下记载“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最适用于分离()

A.NH4Cl、I2

B.KNO3、Na2SO4

C.丁醇、苯酚钠

D.氯化钾、碳酸钙

【答案】 C

【解析】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该法为蒸馏。A项,NH4Cl、I2不能用蒸馏法分离,错误;B项,KNO3、Na2SO4均是易溶于水的固体,不能用蒸馏法分离,错误;C项,丁醇、苯酚钠的沸点相差较大,可以用蒸馏法分离,正确;D项,氯化钾、碳酸钙分别是易溶于水和难溶于水的固体,不能用蒸馏法分离,错误。

49.古代中国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南宋张世南《游宦纪闻》记载了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甑,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该装置利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蒸馏

B.过滤

C.萃取

D.升华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制取花露水的方法实际上和现代蒸馏的方法是一样的,“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说的就是冷凝液体的过程,故本题选A。

50.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B.“日照澄州江雾开”中伴有丁达尔效应

C.“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答案】 B

【解析】“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涉及化学变化,A项不正确;雾是胶体,有丁

达尔效应,B项正确;“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熔点很高,“试玉要烧三日满”与硬度无关,且玉的硬度并不是很大,C项错误;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项错误。

最新整理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文稿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有关说法判断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6)《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8)《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 (9)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10)“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1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12)《天工开物》载:“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能自燃。 (13)《开宝本草》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涉及了溶解、蒸发、结晶提纯过程。 (1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5)《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16)《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17)“落汤螃蟹着红袍”肯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8)《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述“脂水”属于石油。 (19)李自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20)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21)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2)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 (24)《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5)《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6)《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2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28)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包含的化学知识: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 (29)使用《周礼》:“煤饼烧蛎房(牡蛎壳)成灰”,蔡伦造纸用此“灰”溶于水沤浸树皮脱胶。“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30)《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31)《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32)《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4·7H2O。 (33)精制砒霜过程如下:“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干馏。 (34)“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 (35)“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 (36)“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习题

化学中的传统文化习题 解题思路,结合选项,利用题目描述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物质成分。1.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 《吕氏春秋?别类编》中“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的特性 C. 《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D. 《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没有设计化学反应的是 A. 钻木取火 B. 百炼成钢 C. 水乳交融 D. 蜡炬成灰 3.中国古代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铜盐 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 2 C.《新修本草》中“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 据此推测“绛矾”的主要成分为FeSO 4·7H 2 O D.《本草经集注》有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区分硝石(KNO 3 ) 和朴硝(Na 2SO 4 ),该方法利用了焰色反应 4.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许多成语中都蕴含化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6.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A.明矾B.芒硝C.草木灰D.漂白粉 7.《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

2020年高考化学提升突破专题三 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专题03化学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形成核心价值观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所有学科必须渗透“一点四面”的考查,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四面)的考查。中考、高考升学考试都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考化学试题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试题起点和立意较高,题干内容多数以古代化学史、古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学生的文学功底和文本解读能力。但落点适中,侧重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 1.【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高级脂 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素养解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分熟悉的诗句,我们要从中挖掘出解题关键“春蚕”和“蜡炬”,进而进一步分析物质性质和发生的反应。这些古诗句写者无意,我们学者要有心,根据诗句中现象分析其蕴含的化学知识。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 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 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 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9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1讲 传统文化与STSE学案

第1讲传统文化与STSE 最新考纲 考向分析 Z 真题感悟 hen ti gan wu (课前) 1.(2018·天津·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A错:用谷物酿造酒和醋的过程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可以被氧化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B对:后(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C对: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D对:屠呦呦利用萃取原理将青蒿中的有机物青蒿素提取出来。 2.(2017·全国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 [解析]审题时抓住关键词“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相对分子质量并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 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 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3.(2015·北京·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B) A.氨水B.硝酸 C.醋D.卤水 [解析]根据所给四种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判断,该强水为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溶解大部分金属,答案选B。 4.(2016·全国Ⅱ·7)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燃料燃烧产物CO2是温室气体之一 B.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解析]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A项正确;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生成的SO2属于大气污染物,B项错误;液化石油气含碳量比燃油低,用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能减少大气污染,C项正确;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D项正确。 5.(2016·全国Ⅰ·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D) A.用灼烧的方法可以区分蚕丝和人造纤维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稠环芳烃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95%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纤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项正确;食用油反复加热会生成许多有害物质,如某些稠环芳烃,B项正确;加热可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失去生物活性,因此高温可以消毒,C项正确;医用消毒酒精中

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 2.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3.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过滤B:萃取C分液D蒸馏 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白糖有如下叙述“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于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文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是 A:升华B:干馏C吸附D蒸馏 7. 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 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 答案 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是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是溶液的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B.碳酸钠 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答案 C 解析草木灰的成分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和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 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 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 D 解析列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

化学与传统文化(解析版)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 真题再现 ▲(2019·新课标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B.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C.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D. 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答案选D。 ▲(2018·新课标Ⅱ)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 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 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 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答案】A 【解析】A.泡沫灭火器中加入的主要是碳酸氢钠和硫酸铝溶液,两者混合的时候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该泡沫喷出进行灭火。但是,喷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泡沫中一定含水,形成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导电能力,可能导致触电或电器短路,A错误。B.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由于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较高时,会因为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活性,所以疫苗一般应该冷藏保存,B正确。C.油性漆是指用有机物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水性漆是指用水作为溶剂或分散剂的油漆,使用水性漆可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对人体健康和室内环境造成的影响,C正确。D.电热水器内胆连接一个镁棒,就形成了原电池,因为镁棒比较活泼所以应该是原电池的负极,从而对正极的热水器内胆(多为不锈钢或铜制)起到了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D正确。【点睛】本题是一道比较传统的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熟悉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同时能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过程。需要指出的是,选项D中的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际指的是形成原电池的保护方法。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得操作方法就是(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得升华,因此涉及得操作方法就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得过程就是( ) 答案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就是形状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就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就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就是溶液得稀释,属于物理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得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得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与“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就是因为其中含有( ) A.氧化钙 B.碳酸钠 C.氢氧化钾 D.次氯酸钠 答案C 解析草木灰得成分就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与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就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得描述。这里“M气体”就是指( ) A.甲烷 B.一氧化碳 C.乙烯 D.氢气 答案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得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就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得描述。石油蒸气就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得操作就是( )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答案D 解析列灶燃薪就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就是蒸发结晶,因此没有过滤,故选D项。 6.(2017·安徽六校联考)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

传统文化蕴含地化学知识

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知识 一、传统文学中的化学知识 1、成语、谚语等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中一些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各项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B.烈火炼真金C.火树银花D.雷雨发庄稼 2、很多古诗词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墙角数技梅,迎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人们能够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 A.分子之间存在间隔B.分子质量和体积很小 C.分子在不断的运动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古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A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区分“烟”和“雾”.初中化学中什么物质燃烧有烟呢?什么物质能看到雾呢?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3)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四句诗所描写的物质依次是()(填序号)A.石灰石、熟石灰、生石灰、碳酸钙B.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C.碳酸钙、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D.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碳酸钙.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姑 C.春蚕致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6、古代诗词中蕴含有化学知识。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木灰中含有的K2CO3属于; A. 氮肥 B. 磷肥 C. 钾肥 D. 复 (2)“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说明粒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泪”的说确的是(); A. “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 B. “泪”说明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 C. “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4)“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是指古代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等中的化学知识 1、中华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了许多化学知识。 (1)春节一—喜贴春联。用墨汁书写的春联能长时间保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节一—龙舟竞渡。龙舟的龙头制作需要精雕细琢,雕刻过程中木材发生的是_______ (选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中秋节——观花赏月。月饼是传统美味食品,月饼的制作常用面粉、蔗糖、精炼油、肉松等物质,其中富含蛋白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 1.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在《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种“碱剂”可能是() A. 食盐 B.火碱 C. 草木灰 D.胆矾 2.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B.硫 C.铜 D.铁 3.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4.《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 D.K2CO3 5.汉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湿法炼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万毕术》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载:“曾青得铁则化铜”。“曾青”(铜的化合物)是指 A.CuCl2 B.CuSO4 C.Cu(OH)2 D.CuCO3

6.西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记有“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强热,得赤色固体,“气”凝即得“矾油”。“矾油”是指 A.硝酸 B.氨水C.硫酸 D.盐酸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2SO4B.KNO3 C.Ca(NO3)2 D.KIO3 8.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氨水B硝酸 C醋 D卤水 9.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10.《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B.合金C.硫化物D.氧化物 1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

2018届高考化学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

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 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一、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1.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 A.Fe3O4 B.CuO C.HgS D.CuS 2.《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 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Fe2(SO4)3·9H2O C.KAl(SO4)2·12H2O D.FeSO4·7H2O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的是 A.Na2SO4 B.KNO3 C.Ca(NO3)2 D.KIO3 二、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4、《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 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氢氟酸、食盐水B.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醋 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6.《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A.油脂B.油漆C.石油D.甘油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 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化学与传统文化 正文及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 考点1. 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 A. 百炼成钢 B. 饮鸩止渴 C. 铁杵磨针 D. 火上浇油 2.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2017年春节期间拉开序幕。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刘禹锡)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明·于谦)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 3.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火药使用B.粮食酿酒 C.转轮排字D.铁的冶炼 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该过程反映了自然界中元素的转化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双氧水、高锰酸钾溶液可以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其消毒原理与漂白粉消毒饮用水的原理相同 B.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是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C.在某爆炸事故救援现场,消防员发现存放金属钠、电石、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化学品的仓库起火,应立即用泡沫灭火器将火扑灭 D.钢化玻璃、有机玻璃、防弹玻璃均属于硅酸盐材料 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 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 C. 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 “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

高考化学复习必备题集附答案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

高考化学复习必备题集 06 化学与传统文化(轮考题) 【初见----高考赏析】 1.(2019全国1卷)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青色应为氧化亚铁,氧化铁应为红色。 2.(2019年全国2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热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从一种叫“乌桕”的乔木中提取得到的,但不是高分子聚合物。 3.(2017年全国1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 【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描述“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凝结”可看出操作为“升华”。 4.(2015全国1卷)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 硝酸 C. 醋 D. 卤水 【答案】B

核心素养提升5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

核心素养提升?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科学精神与社会 责任] 素养说明: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通常以生产、生活、环境及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为载体,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本质的掌握情况,进一步达到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古诗词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1.化学与材料 2.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医药中的用途

3.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的解题程序 题型建模 第一步——读题:对于陌生度较高的信息要做到逐字逐句阅读,挖掘关键字,排除干扰信息,找出有效信息。对于新信息中的有机化学方程式,要从断键、成键角度分析,找出规律;对于新物质或常见物质的新性质,要找出其不同点。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步——联题:在读题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问题或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板块,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寻找要提取的信息。 第三步——析题:找到需要的信息后,需进行分析。分析时要从大脑信息库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使思维从新情境回归到课本、回归到平时的学习中来。

第四步——解题:解题时要注意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相应问题。如果是简答题一定要言简意赅,即一定要做到联系化学原理,切入点正确,分析、说理层次清晰,要点全面。 [题型专练] 1.(2015·课标全国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 B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菽园杂记》有海水提取食盐的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过程中“灰”的作用是吸附 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解析《天工开物》所叙述的“石灰”根据性质判断应为CaCO3,不是Ca(OH)2。答案 D 3.(2018·课标全国Ⅱ,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钠可用于去除餐具的油污 B.漂白粉可用于生活用水的消毒 C.氢氧化铝可用于中和过多胃酸 D.碳酸钡可用于胃肠X射线造影检查 解析Na2CO3溶液水解呈碱性,油污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A项正确;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1.(2018·山东烟台会诊,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 A.《本草纲目》:“(烧酒)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露滴。” B.《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开宝本草》:“(消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D.《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答案】 B 【解析】A项,描述的是酒的蒸馏,涉及分离提纯操作;B项,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C项,包含溶解、蒸发结晶,涉及分离提纯操作;D项,榨油或加热使油脂从果实中分离出来,涉及分离提纯操作。2.(2019·陕西汉中中学高三月考)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A.氢氧化钾B.碳酸钠 C.氧化钙D.次氯酸钠 【答案】 A 【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煅烧时分解生成CaO,CaO溶于水后生成Ca(OH)2,草木灰中含K2CO3,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后发生反应CaCO3沉淀和KOH,KOH是一种强碱,能使油脂发生水解从而能去油污,达到洗涤丝帛的目的。 3.(2018·山东名校联盟期末联考)《炼丹秘诀》中的“抽汞法”有如下叙述:“朱砂不计多少。入沙锅中以炭屑填平锅口,剪蛎壳板如锅大密钻小窍盖之,却将空沙锅一个与前锅二口相合,铁丝固济(包括有用铁丝缠和用盐泥固济二法),地下掘一穴安埋空锅,锻炼之后候冷取出,大概银朱一两只有真汞三钱。”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 A 【解析】意思为“向一沙锅中放入一定量的朱砂,用炭屑填平锅口,剪与锅一般大蛎壳板,在上面钻许多小孔,盖在锅上,再将一空沙锅与该锅的口密合,再用铁丝等固定密封,在地上挖一洞,将空锅放在洞口上,加热锻烧,冷却后可以得到汞”。即通过加热反应产生的汞蒸气冷却后得纯净汞。 4.(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二)下列对文中描述内容的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化学与传统文化

微测1化学与传统文化 1.(2017·全国卷Ⅰ)《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 C.干馏D.萃取 答案 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2.(2017·海淀期末)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答案 B 解析酒曲捣碎主要是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A项错误。酒曲发酵是化学变化,B项正确。高温蒸馏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属于物理变化,C项错误。泉水勾兑是溶液的稀释,属于物理

变化,D项错误。 3.(2017·济南二模)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

“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 A.氧化钙B.碳酸钠 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 答案 C 解析草木灰的成分是K2CO3,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为Ca(OH)2溶液,两者反应生成CaCO3和KOH,由题意可知C项正确。 4.(2018·安徽十校联盟摸底)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这里“M气体”是指() A.甲烷B.一氧化碳 C.乙烯D.氢气 答案 A 解析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石油蒸气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石油蒸气是指沼气,即甲烷气体,故选A 项。 5.(2018·河南名校联盟)《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A.加热B.结晶 C.蒸发D.过滤 答案 D 解析列灶燃薪是加热,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

2019届二轮复习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作业(全国通用)

热点1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解析“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在日光的照射下,因水汽蒸腾而呈现出紫色的烟雾,A错误。 2.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答案D 解析C项,草木灰中的碱性成分是K2CO3,正确;D项所说的“石灰”指的是CaCO3,错误。 3.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钻木取火B.百炼成钢C.水乳交融D.蜡炬成灰 答案C 解析“钻木取火”是木头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A错误;“百炼成钢”是生铁中的C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从而使含C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错误;“水乳交融”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C正确;“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D错误。 4.唐代刘禹锡撰于818年的《传信方》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治气痢巴石丸,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据此推测,用于治气痢的巴石丸,其主要原料的化学成分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