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课例研究

初中数学中学习的是平面几何,平面是由线构成的,线动就成面了,所以线段的长度的变化,影响了图形的大小,形状。

几何图形中的计算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题型,一直是数学中考中的必考题型,求线段的长度正是这类计算题中的典型代表。纵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试题的命制均立足教材,解决途径都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自己猜想、探究、发现。我在多年的初中教学中,特别是初三数学教学中,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一、当一条线段上有多条线段时

1、利用观察图形的方法,直观地求线段的长度。

当点把一条线段分成几条线段时,可以直观地观察图形,找出已知线段与未知线段的和差的关系,从而求出线段。

例1、已知如图,线段

AB=10,点C在线段AB上,

且AC=3,求BC的长。

这题就可以直观地观察图形,找出未知线段BC=已知线段AB-已知线段AC,从而求出。

2、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求线段的长度。

当有线段中点出现时,可以考虑运用线段中点的定义。把例1变式为点C为线段AB的中点,线段AB=10,求BC的长。

这题可以运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可以得出BC等于AB的一半,从而求出。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用列方程的方法求线段的长度。

把例1变式为点C、D为线段AB上的点,把AB分成2:3:5三部分,线段AB=10,求线段AC、CD、DB的长度。

本题通过观察图形,找出线段之间的相等关系,AC+CD+DB=AB,正确设元,设AC=2x,CD=3x,DB=5x.从而列方程求解。

本类题型,通过观察图形的方法,正确找出已知线段与未知线段的关系,正确求出线段的长度。

二、当所求线段是三角形的边元素时

1、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求解。

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常用定理——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极其重要的定理,它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应用十分广泛。是用来求线段的长度的基本方法。可以知道直角三角

形的任意两边的长度,求第

三边的长度。

例2:在Rt△ABC中,

∠C=90O,AB=10,BC=6,

求AC的长。

分析:这题已知直角三

角形的一条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另一条直角边,就可以运用勾股定理。

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度关键是构健出直角三角形,再找出所求的线段是这个三角形的直角边还是斜边,或者它们的关系,就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所要求的线段长度。

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求解。

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比较常见,它有一个重要性质——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个性质非常常见,经常用来构建直角三角形,从而用勾股定理求线段的长。

如把例2变式为已

知△ABC中,AC=BC,

AB=10,BC=6,求AB边

上的高。

分析:这题首先作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求出底边的一半,就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所要求的高。

3、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解。

也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函数去求线段的长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初中新课标数学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是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引导学生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然后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直角三角形中,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元素时,即可以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三个未知元素。

例如:北师大九年级下册P13,知识技能第3题。

如图,SO是等腰三角形

SAB的高,已知∠ASB=120°,

AB=54,求SD的长。

分析:因为三角形SAB是

等腰三角形的高,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SD也是底边AB的中线,顶角∠ASB的平分线,从而可得:

AO= AB= ×54=27,∠ASO= ∠ASB= ×120°=60°,

则解直角三角形SAO,用cos∠ASO即可求出SO的长。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三角函数去求线段的长,关键是正确地找出已知元素,正确地选择三个三角函数中的那个三角函数去解题,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

4、利用证明结果求解。

有些问题中,需要先根据已知条件证明出某两条线段之间具有相等或倍量关系,而其中一条线段长度是已知条件,故而求出另一条线段长。

如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把要求的线段转化为与它相等的线段。这种方法适用于要求的线段是一个三角形的边元素,而与之对应的另一个三角形与这个三角形全等,所求的线段刚好是与之所在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边,从而可求。如佛山2009年中考试题18题。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

CE⊥DF,若CE=10cm,求DF的长度。

分析:因为通过观察图形可以发

现,要求的线段DF是△DCF的边

元素,已知线段CE是Rt△(转下页)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张凤英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六和中学 广东 佛山 528144)

【摘要】初中数学中学习的是平面几何,平面是由线构成的,线动就成面了,所以线段的长度的变化,影响了图形的大小,形状。几何计算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题型,这类问题的求解要求学生自己猜想、探究、发现。我在多年的初中教学中,特别是初三数学教学中,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线段的长度;几何计算题;三角形全等;常用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

30-0258-02

1

2

1

2

1

2

1

2

课例研究

(接上页)CBE 的边元素,它们刚好是对应边,用“AAS ”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可以求出DF 的长度。

要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求线段的长度,关键是观察图形发现所求的线段和已知线段分别是哪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从而找寻出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即可解决问题。

5、利用相似三角形求解。

相似三角形具有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当要求的线段刚好是某个三角形的边元素,而刚好能够找出有另一个三角形与之相似,这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刚好能够找出成比例的线段中有三个已知元素,另一个未知元素刚好是要求的线段,即可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列出等式,从而计算出这条线段的长度。

例如:如图,AB 是⊙O 的直径,BC 是⊙O 的切线,D 是⊙O 上一点,且AD//CO ,AB=2,

求AD 的长。

分析:

AD 是△ABD 中的边元素,还已知一元素AB ,另一已知元素BC 是△OCB 的边元素,又因为AB 为⊙O

直径。所以可知第一边OB= AB= ×2=1,

∠ADB=90°。BC 是⊙O 的切线,也可知道∠OBC=90°,由勾股定理即可以求出OC 的长度。通过AD//OC ,可得

∠A=∠COB ,即可以证得△ABD ∽△OCB ,从而推导出

,这个等式中只有一个未知量AD ,即可以求出。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是求线段长度的常见方法,关

键是找出所求线段和已知线段是哪两个三角形的边元素,再找寻出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问题即可以解决。

6、利用列方程求解

有相当一部分题目,我们没办法直接求出答案,尽管由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一系列可求的量,但包括未知线段在内仍有两条以上的线段无法求出,这时应去寻找线段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往往由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式、三角函数等得到的等式,接下来设出未知数,问题也就解决了。

例如,北师大九年级下册P99的例1.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

弧(即图中弧CD ,点O 是弧CD 的圆心)

,其中CD=600m ,E 为弧CD 上一点,且OE ⊥EF ,垂足为F ,EF=900m ,求这段弯路的半径。

这题要求的半径OC 就是Rt △OCF 的边元素,但OF 也是未知数,但它可用含半径的代数式表示。即设OC=Rm ,则OF=(R-90)m

由勾股定理得:OC2=OF2+CF2,而R2=(R-90)2+( )解得:R=545m 结束语:总之,求线段的长度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这几种方法只不过是平常较为常用的方法,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AD

OB

AB OC

=6002

121

2

【事件背景】:学校在创建美丽校园,校园卫生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美丽校园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学校利用晨会、早操集会等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加强了教师巡视的力度,对校园内发生的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劝导教育。

【事件描述】2013年5月3日中午巡视校园,发现三楼干净的楼梯上横躺着一个踩瘪了的可乐瓶,非常刺目。于是我拿起空瓶,走向三年级,因为楼上只三年级一个班。推开三年级大门,学生看见老师手里拿着可乐瓶,立即将矛头指向一个人——王家豪。并纷纷围过来争相述说王家豪是如何不听同学劝告,又是如何将可乐瓶扔到楼梯并踩瘪的。听罢,不由火冒三丈,晨会刚说要创建美丽校园,不准乱扔垃圾,转眼就犯,还在众目睽睽这下。我走到王家豪面前,严厉呵道:谁让你扔的,你还像个少先队员吗?只见王家豪低着头,一声不吭地抽噎起来。看到他哭,我以为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批评、开导了几句,让其将我手中的空瓶扔到垃圾桶便离开了教室。

不曾想,还没下三楼,班里就炸开了锅,我只得转身去看个究竟。原来王家豪早已由抽噎变成了嚎啕大哭。更有好事者,围在我身边,边说边比划:老师,您刚下楼王家豪就将空瓶狠狠地扔到垃圾桶边,还用他的拳头“轰”的一声,狠狠地捶在课桌上,然后就大哭了起来。我当时就懵了,现在小孩怎么了,脾气这么大,是我弄错了,不对呀,事实清楚,且多人为证。看着仍在嚎啕大哭的王家豪及身边起哄的一群小刺头,为了尽快平息班里乱哄哄的情况。我也用手在讲桌上狠狠地拍了一下:“都给我老老实实回到座位上去,王家豪,你脾气不小呀,谁让你拍桌子的,做了错事还敢发脾气,以为在家呢?还有你们,王家豪乱扔垃圾,你们不能随手捡起来再告诉老师吗?同学做了错事,你们不帮他改正也罢,还在这起哄,看笑话,唯恐天下不乱吗?”班里立刻静了下来,只剩王家豪一个人还在抽噎。“现在你们给我听好了,谁也不许起哄,让他哭个够。王家豪,你也给我听好了,这不是你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我让你哭个够,放学前到我办公室给我说清楚,要不想上学回家叫你爸把你领回去”,说完我转身走出教室,留下一个越来越小的抽噎声。

下午快放学时,我将王家豪叫到了办公室,他低着头,一进办公室就跟我道歉:“老师,我错了”。这时我没有再批评他,只是简单地跟他谈了几句,告诉他事情已经过去了,以后注意点。【案例分析】

一、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收放有度

学校突发事件,像乱扔垃圾之类,虽然人证物证齐全,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本案例中,本人第一次与学生接触,虽很生气,但在感觉学生似乎是认识到错误时,态度立马有了转变,简单处理,不使问题复杂化。第二次接触由于当时场面乱哄哄,为了尽快恢复秩序,本人很果断地利用教师的威严、严厉的语气、果断的拍桌,使班里的秩序得到恢复。同时通过冷处理的手段,让学生冷静下来再处理。毕竟人冲动时,有时会不太理智,这时谈话也许要费力,事情过后,冷静下来想想,学生自己也会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是有一定的是非观念的。

二、让独生子女挫折中受到教育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生活中,部分家长对独生子女施以溺爱的教育方式(尤其以隔代教育为甚)。他们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地娇惯宠爱,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不如意便生气发脾气。本案例便是典型的独生子女遇到不顺心的事,大发雷霆,耍脾气,只是他忘了这是在学校。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绝对不能姑息,当以雷霆手段将其制止。对于已经养成爱发脾气等不良习惯的孩子,要让他们在挫折中得到教育,不能万事都顺着他们,一定要坚持原则。

三、学生需要爱的教育《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我们要习惯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我们更需要弯下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本案例中主人翁因为自己犯了一点小错,就被同学们耻笑,一时冲动就拍桌子打板凳大哭大闹。我们大人的行为,有时看似没问题,但放在孩子的角度,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发泄情绪。这也与孩子们平时在家常被迁就、姑息有关。因此,我们给学生的爱应当是科学的,爱而不宠,养爱不娇。相信我们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定能获得丰收。一个可乐瓶引发的事件

朱 华

(安徽省铜陵县五松镇刘冲小学 安徽 铜陵 244100)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0-0259-01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求线段的长度的方法

作者:张凤英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六和中学 广东 佛山 528144

刊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英文刊名: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1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2122165.html,/Periodical_kcjyyj-xjsjx201330255.aspx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轴 对 称 最 值 图形 l P B A N M l B A A P B l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 特征 A,B为定点,l为定直 线,P为直线l上的一 个动点,求AP+BP的 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MN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 段,求AM+BN的最小值 A,B为定点,l为定直线, 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 点,求|AP-BP|的最大值转化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先平移AM或BN使M,N 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 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 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 直线l的对称点 折 叠 最 值 图形 B' N M C A B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特征 在△ABC中,M,N两点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将△BMN沿MN翻折, B点的对应点为B',连接AB',求AB'的最小值. 转化转化成求AB'+B'N+NC的最小值 1.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32,则△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 ∵PC关于OA对称, ∴∠COP=2∠AOP,OC=OP 同理,∠DOP=2∠BOP,OP=OD ∴∠COD=∠COP+∠DOP=2(∠AOP+∠BOP)=2∠AOB=90°,OC=OD.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 典型例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1.如图:点P 是∠AOB 内一定点,点M 、N 分别在边OA 、OB 上运动,若∠AOB =45°,OP =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分析】作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C ,D .连接OC ,OD .则当M ,N 是CD 与OA ,OB 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作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C ,D .连接OC ,OD .则当M ,N 是CD 与OA ,OB 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 的长. ∵PC 关于OA 对称, ∴∠COP =2∠AOP ,OC =OP 同理,∠DOP =2∠BOP ,OP =OD ∴∠COD =∠COP +∠DOP =2(∠AOP +∠BOP )=2∠AOB =90°,OC =OD . ∴△CO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CD OC . 【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对称的性质,正确作出图形,理解△PMN 周长最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当四边形PABN 的周长最小时,a = .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

最短距离问题 1. 如图3,45AOB ∠=°,P 是AOB ∠内一点,10PO =,Q R 、分别是OA OB 、上的动点,求PQR △周长的最小值. 2. 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 B . C .3 D 3. 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 、PQ ,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4. 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x 、y 轴分别交于点A (2,0),B (0,4). (1)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2)O 为坐标原点,设OA 、AB 的中点分别为C 、D ,P 为OB 上一动点,求PC +PD 的最小值,并求取得最小值时P 点坐标. 第题 A B P R Q 图3 A D E P B C

5.如图,在锐角△ABC中,AB=42,∠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____. 6.如图,村庄A、B位于一条小河的两侧,若河岸a、b彼此平行,现在要建设一座与河岸垂直的桥CD,问桥址应如何选择,才能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近 作法:设a、b的距离为r。①把点B竖直向上平移r个单位得到点B'; ②连接AB',交a于C;③过C作CD b于D; ④连接AC、BD。 证明:∵BB'∥CD且BB'=CD,∴四边形BB'CD是平行四边形,∴CB'=BD ∴AC+CD+DB=AC+CB'+B'B=AB'+B'B 在a上任取一点C',作C'D',连接AC'、D'B,C'B' 同理可得AC'+C'D'+D'B=AC'+C'B'+B'B,而AC'+C'B'>A B',∴AC+CD+DB最短。7.如图,矩形ABCD中,AB=20,BC=10,若AC,AB是各有一个动点M,N,求BM+MN最小值. 8.如图2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 .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地案例

最短距离问题 摘要: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平时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无论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几何中的最短路线问题是中考热点之一,往往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轴对称、勾股定理息息相关。

案例问题: (1)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公路AB上由A向B行驶,M、N 分别表示位于公路AB两侧的村庄,当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到村庄M、N的距离之和最短?理由是? (2)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公路AB上由A向B行驶,若村庄M、N在公路AB的同侧,当汽车行驶到什么位置时,到村庄M、N的距离之和最短?请简单证明。

解决问题: 一 建立几何模型: 案例问题(2)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 如图(1),在直线a 同侧有A,B两点,在直线a 上找一点M ,可使MA+MB 的值最小? 二 几何模型的解决 你可以在a 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 思路分析:如图2,问题就是要在a 上找一点M ,使AM 与BM 的和最小。设A ′是A 的对称点,本问题也就是要使A ′M 与BM 的和最小。在连接A ′B 的线中,线段A ′B 最短。因此,线段A ′B 与直线a 的交点C 的位置即为所求。 如图3,为了证明点C 的位置即为所求,我们不妨在直线a 上另外任取一点N ,连接AN 、BN 、A ′N 。 因为直线a 是A ,A ′的对称轴,点M,N 在a 上,所以AM= A ′M,AN= A ′N 。

∴AM+BM= A ′M+BM= A ′B 在△A ′BN 中, ∵A ′B <A ′N+BN ∴AM+BM <AN+BN 即AM+BM 最小。 三 几何模型应用: 两条直线间的对称 题目1 如图,在旷野上,一个人骑马从A 出发,他欲将马引到河a1饮水后再到a2饮水,然后返回A 地,问他应该怎样走才能使总路程最短。 点评:这道题学生拿到时往往无从下手。但只要把握轴对称的性质就能迎刃而解了。作法:过点A 作a1的对称点A ′,作a2的对称点A 〞,连接A ′A 〞交a1、a2于B 、C,连接BC.所经过路线如图5: A-B-C-A,所走的总路程为A ′A 〞。 A C 第1题图 第2题图

七年级计算线段长度与角的计算的方法技巧

计算线段长度的方法技巧 线段是基本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四边形的构成元素。初一同学对于线段的计算感到有点摸不着头绪。这是介绍几个计算方法,供参考。 1. 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寻找所求量与已知量的关系 例1. 如图1所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若CD=10cm,求AB。 图1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DC=AC-AD,根据已知的比例关系,AC、AD均可用所求量AB表示,这样通过已知量DC,即可求出AB。 解:因为点C分线段AB为5:7,点D分线段AB为5:11 所以 又 又因为CD=10cm,所以AB=96cm 2. 利用线段中点性质,进行线段长度变换 例2. 如图2,已知线段AB=80cm,M为AB的中点,P在MB上,N为PB的中点,且NB=14cm,求PA 的长。 图2 分析:从图形可以看出,线段AP等于线段AM与MP的和,也等于线段AB与PB的差,所以,欲求线段PA的长,只要能求出线段AM与MP的长或者求出线段PB的长即可。 解:因为N是PB的中点,NB=14 所以PB=2NB=2×14=28 又因为AP=AB-PB,AB=80 所以AP=80-28=52(cm) 说明:在几何计算中,要结合图形中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位置关系求解,要做到步步有根据。 3. 根据图形及已知条件,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例3. 如图3,一条直线上顺次有A、B、C、D四点,且C为AD的中点,,求BC是AB的多少倍? 图3 分析:题中已给出线段BC、AB、AD的一个方程,又C为AD的中点,即,观察图形可知, ,可得到BC、AB、AD又一个方程,从而可用AD分别表示AB、BC。 解:因为C为AD的中点,所以 因为,即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 最短路径问题中,关键在于,我们善于作定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或利用平移和展开图来处理。这对于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立体图形展开图”。教材中的例题“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立体展开图”。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 式问题考查。 一、两点在一条直线异侧 例: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 最小。 解: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 ,就是所求。(根据: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 二、两点在一条直线同侧 例: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解:只有A、C、B在一直线上时,才能使AC+BC最小.作点A关于直线“街 道”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B,交“街道”于点C,则点C就是所求的 点. 三、一点在两相交直线部 例:已知:如图A是锐角∠MON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 上各取一点B,C,组成三角形,使三角形周长最小. 解:分别作点A关于OM,ON的对称点A′,A″;连接A′,A″,分别交OM, ON于点B、点C,则点B、点C即为所求 分析:当AB、BC和AC三条边的长度恰好能够体现在一条直线上时,三角形的周 长最小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复习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一、两点在一条直线异侧 例:已知:如图,A ,B 在直线L 的两侧,在L 上求一点P ,使得PA+PB 最小。 解:连接AB,线段AB 与直线L 的交点P ,就是所求。(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 两点在一条直线同侧 例: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 、B 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 、B 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解:只有A 、C 、B 在一直线上时,才能使AC +BC 最小.作点A 关于直线“街道”的对称点A ′,然后连接A ′B ,交“街道”于点C ,则点C 就是所求的点. 三、一点在两相交直线内部 例:已知:如图A 是锐角∠MON 内部任意一点,在∠MON 的两边OM ,ON 上各取一点B ,C ,组成三角形,使三角形周长最小. 解:分别作点A 关于OM ,ON 的对称点A ′,A ″;连接A ′,A ″,分别交OM ,ON 于点B 、点C ,则点B 、点C 即为所求 分析:当AB 、BC 和AC 三条边的长度恰好能够体现在一条直线上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小 例:如图,A.B 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建一座桥MN ,桥造在何处才能使从A 到B 的路径AMNB 最短?(假设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解:1.将点B 沿垂直与河岸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E , 2.连接AE 交河对岸与点M, 则点M 为建桥的位置,MN 为所建的桥。 A· B M N E

中考数学复习指导:求线段长度问题的一般方法

求线段长度问题的一般方法 求线段长度问题是初中几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笔者就此类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与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将求线段长的问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例1如图1,在Rt ABC V ,90ACB ∠=?,CD AB ⊥于D ,6AC =,8BC =,求CD 的长. 简解 由勾股定理,得10AB =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 11 681022 ABC S CD =??=??V 于是得 4.8CD =. 例2 如图2,在ABC V 中,30A ∠=?,1 tan 3 B = ,BC =AB 的长. 简析 作CD AB ⊥于点D ,这样就构造了两个Rt V . 在Rt BCD V 中, 1 tan 3 CD B DB ==,3DB CD ∴= 由勾股定理,得1CD =,3BD =. 在Rt ACD V 中, AD =3AB =. 例3 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与y 轴相切于原点O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A 于两点M ,N .若点M 的坐标是(4,2)--,求点N 的坐标.

简析 如图3,作AE MN ⊥于点E , 连AM ,AN ,则构造了两个直角三角形Rt AME V ,Rt ANE V . 不妨设AO AM R ==,易得 2222(4)R R =+- 2.5R ∴=,4 2.5 1.5EN Em ==-= 2.5 1.51NF ∴=-= 从而点N 的坐标为(1,2)--. 例 4 如图4,点E 、O 、C 在半径为5的⊙A 上,BE 是⊙A 上的一条弦, 4 cos 5 OBE ∠= ,30OEB ∠=?,求BC 的长 简析 连EC ,由条件可知,图中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是OEC V ,OEF V ,EBC V ,FBC V . ∵90COE ∠=?,∴EC 为⊙A 的直径, ∴90CBE ∠=?, 又OCE OBE ∠=∠, ∴4 cos cos 5 OCE OBE ∠=∠=, 在Rt OEC V 中,易知8OC =,6OE =, 在Rt OEF V 中,30OEB ∠=?,6OE =, 得OF = 8FC OC OF ∴=-=-, 又30OEB OCB ∠=∠=?, 故在Rt FBC V 中,由边角关系,得 3BC =.

(完整版)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 最短路径问题中, 关键在于,我们善于作定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或利用平移和展开图来处理。这对于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立体图形展开图”。教材中的例题“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立体展开图”。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 。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 ,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一、两点在一条直线异侧例: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 最小。 解:连接AB,线段AB 与直线L 的交点P ,就是所求。(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两点在一条直线同侧 例: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 、B 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 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解:只有A、C 、B在一直线上时,才能使AC +BC最小.作点A 关于 直线“街道”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 ′B,交“街道”于点C,则 点C 就是所求的点. 、一点在两相交直线内部 例:已知:如图A 是锐角∠ MON 内部任意一点,在∠ MON 的两边 OM ,ON 上各取一点B,C ,组成三角形,使三角形周长最小.

解:分别作点A 关于OM ,ON 的对称点A ′,A OM ,ON 于点B、点C ,则点B、点C 即为所求分析:当AB 、BC 和AC 三条边的长度恰好能够体现在一条直线上时,三角形的周长 最小 例:如图,A.B 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 上建一座桥MN ,桥造在何处才能使从A 到B 的路径AMNB 最短?(假设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解:1.将点B 沿垂直与河岸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E, 2.连接AE 交河对岸与点M, 则点M 为建桥的位置,MN 为所建的桥证明:由平移的性质,得 BN∥EM 且BN=EM, MN=CD, BD ∥CE, BD=CE, 所以A.B 两地的距:AM+MN+BN=AM+MN+EM=AE+MN, 若桥的位置建在CD 处,连接AC.CD.DB.CE, 则AB 两地的距离为: AC+CD+DB=AC+CD+CE=AC+CE+MN, 在△ACE 中,∵ AC+CE >AE, ∴AC+CE+MN >AE+MN, 即AC+CD+DB >AM+MN+BN 所以桥的位置建在CD 处,AB 两地的路程最短。 例:如图,A、B 是两个蓄水池,都在河流a 的同侧,为了方便灌溉作物,?要在河边建一个抽水站,将河水送到A、B 两地,问该站建在 连接A ′,A ″,分 别交 B

(完整)初中数学“最值问题”_集锦

“最值问题”集锦 ●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01) ●几何的定值与最值 (07) ●最短路线问题 (14) ●对称问题 (18) ●巧作“对称点”妙解最值题 (22) ●数学最值题的常用解法 (26) ●求最值问题 (29) ●有理数的一题多解 (34) ●4道经典题 (37) ●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有时它和不等式联系在一起,统称最值问题.如果把最值问题和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最经济、最节约和最高效率.下面介绍几个简例. 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 (1)应用几何性质: 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②两点间线段最短; ③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⑵运用代数证法: ①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 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1、A、B两点在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PA+PB最小。 分析: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P’,连结A P’,BP’,

在△ABP’中AP’+BP’>AB,如果AP’+BP’=AB,则P’必在线段AB上,而线段AB 与直线L无交点,所以这种思路错误。 取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则AP’= AP, 在△A’BP中A’P’+B’P’>A’B,当P’移到A’B与直线L的交点处P点时 A’P’+B’P’=A’B,所以这时PA+PB最小。 1 已知AB是半圆的直径,如果这个半圆是一块铁皮,ABDC是内接半圆的梯形,试问怎样剪这个梯形,才能使梯形ABDC的周长最大(图3-91)? 分析本例是求半圆AB的内接梯形的最大周长,可设半圆半径为R.由于AB∥CD,必有AC=BD.若设CD=2y,AC=x,那么只须求梯形ABDC的半周长u=x+y+R的最大值即可.解作DE⊥AB于E,则x2=BD2=AB·BE=2R·(R-y)=2R2-2Ry, 所以 所以求u的最大值,只须求-x2+2Rx+2R2最大值即可. -x2+2Rx+2R2=3R2-(x-R)2≤3R2, 上式只有当x=R时取等号,这时有 所以2y=R=x. 所以把半圆三等分,便可得到梯形两个顶点C,D, 这时,梯形的底角恰为60°和120°. 2 .如图3-92是半圆与矩形结合而成的窗户,如果窗户的周长为8米(m),怎样才能得出 最大面积,使得窗户透光最好? 分析与解设x表示半圆半径,y表示矩形边长AD,则必有2x+2y+πx=8,

初中八年级数学: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比例线段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roportional lin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比例线段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程比例线段

3.1 比例线段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c d =,那么ad=bc.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对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对应练习: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35 4 = 4 :5 5 (2) 612 714 =

可以交换,等式仍然成立; 两个外项的位置也可以交换,等式仍然成立; 对应练习: 1. 已知四个数a,b,c,d 成比例. (1)若a=-3,b=9,c=2, 求d ; (2)若3,2,a b c =-==求d ; 2.比例基本性质的逆定理的教学 动脑筋:如果a d=bc ,那么a c b d =.(其中a ,b ,c ,d 为非零实数) (学生合作推导,总结得出) 设计意图: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由条件到结论的证明方法体现了综合证明题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二)展示提升 3.已知四个数a,b,c,d 成比例,即 a c b d = . 下列各式成立吗?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1;2;3.b d a b a b c d a c c d b d ++=== (过程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讨论学习,然后可点名展示,也可分组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老师在此环节准确引导,及时点拨和追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对应练习:25,3a b a b a a -+=已知求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根据下列条件,求a:b 的值: ()() 145;2;78a b a b == (先让学生讨论学习,然后分组展示,老师在此环节准确引导,及时点拨和追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与展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并能融会贯通地应用. 对应练习: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1314:15:9;2::;235 x x == 方法总结:通过分层练习,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掌握,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动静结合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渗透假设.验证.有序思考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感受“一 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三.知识梳理 以”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1.我们是怎样: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

七年级上学期求线段长度的方法、练习、巩固提高 1、已知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证MN=AB. 2、已知A、B、C在同一直线上AC=AB,已知BC=12cm,求AB的长度。 3、已知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的点,DA=6,DB=4,求CD的长。 14、已知C是AB上一点,M是AC的中点,N是AB的中点,求证: MN= BC. 2 CDF为为,EAB的中点,:AD上顺次两点且AB:BCCD=2:3:2、、已知5AD=14cm,BC是 EF的长。的中点,求 CDF为E为AB的中点,::上顺次两点且C是ADAB:BCCD=2:32,、,、已知6AD=14cmB 的长。的中点,求EF PAQMBN 1 7、如下图,C、D、E将线段AB分成4部分且AC:CD:DE:EB=2:3:4:5,M、P、Q、N分别是AC、CD、DE、EB的中点,若MN=21,求PQ的长度 MQNP ABDCE

8、如下图,B、C、D依次是线段AE上的点,已知AE=8.9cm,BD=3cm,则图中以A、B、C、D、E 这5个点为端点的所有线段长度之和等于多少? BEACD 9、如下图,C是线段AB上一点,D是线段BC的中点,已知图中所有线段长度之和为23,线段AC与线段CB的长度都是正整数,则线段AC的长度是多少? CBDA 10、已知C是线段AB上一点,BC比AC的2倍少2cm,而AB比BC的2倍少6cm,求AB的长度。 11、已知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20cm,BC=8cm,M是AB的中点,N是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2 的长度。3,求线段ACAB=12cm,AC:BC=1:、已知12A、B、C三点共线, 自我测评: 1.已知C、D两点分线段AB为三部分,且AC:CD:BD=2:3:4,若AB中点为M,BD的中点为N,且MN=5cm,求AB的长。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1)最短距离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学生已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知识,故本课应对从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在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中应用,从而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本节的学习,类比、构造、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美学意义,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基本知识点,但此后的学习很少涉及此内容,所以学生对此内容的应用较为陌生,所以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须掌握能在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中应用。 (2)能力基础:学生的作图能力还是读图能力,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创造适合的条件去在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中应用的能力比较薄弱的,这些能力都必须得到加强。 (3)心理基础:因为陌生而害怕,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上存在心理的障碍,这不利于学习,故要在题目的设置上让学生更容易得到成就感,才会让学生敢于动手,达到学好的信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在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中应用。 技能目标:学习过平移、轴对称、旋转三种图形变换,利用图形变换能解决一些最短距离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能在不同背景的实际问题中应用 2.利用图形变换能解决一些最短距离问题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集锦 几何地定值与最值

几何的定值与最值 几何中的定值问题,是指变动的图形中某些几何元素的几何量保持不变,或 几何元素间的某些几何性质或位置关系不变的一类问题,解几何定值问题的基本 方法是:分清问题的定量及变量,运用特殊位置、极端位置,直接计算等方法, 先探求出定值,再给出证明.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 (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几何最值问题的基 本方法有: 1.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法; 2.几何定理(公理)法; 3.数形结合法等. 注:几何中的定值与最值近年广泛出现于中考竞赛中,由冷点变为热点.这 是由于这类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目标不明确),解题时需要运用动态思维、数 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相结合、 逻辑推理与合情想象相结合等思想方法. 【例题就解】 【例1】 如图,已知AB=10,P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在AB 的同侧分别以 AP 和PB 为边作等边△APC 和等边△BPD ,则CD 长度的最小值为 . 思路点拨 如图,作CC ′⊥AB 于C ,DD ′⊥AB 于D ′, DQ ⊥CC ′,CD 2=DQ 2+CQ 2,DQ=2 1AB 一常数,当CQ 越小,CD 越小, 本例也可设AP=x ,则PB=x 10,从代数角度探求CD 的最小值. 注:从特殊位置与极端位置的研究中易得到启示,常能找到解题突破口,特 殊位置与极端位置是指: (1)中点处、垂直位置关系等; (2)端点处、临界位置等. 【例2】 如图,圆的半径等于正三角形ABC 的高,此圆在沿底边AB 滚动,切点为T ,圆交AC 、BC 于M 、N ,则对于所有可能的圆的位置而言, MTN 为的度 数( ) ⌒

初二数学专题练习最短距离问题

初二数学专题练习最短距离问题 1.如图3-10,在l上求作一点M,使得AM+BM最小. 2.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B,C,组成三角形,使三角形周长最小.(如图所示) 3.如图,已知两点P、Q在锐角∠AOB内,分别在OA、OB上求作点M、N,使PM+MN+NQ最短. 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为AB上一定点, 且BE=10,CE=14,P为BD上一动点,求PE+PC最小值 5.如图,在锐角△ABC中,AB=42,∠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求BM+MN的最小值是. 6.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C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A.3.26 C.3 D6 7.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BC,AD=2,BC=DC=5,点P在BC上移动,则当PA+PD取最小值时,△APD中边AP上的高为 8.如图,为了解决A、B、C、D四个小区的缺水问题,市政府准备投资修建一个水厂, (1)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画图确定水厂H的位置,使之与四个小区的距离之和最小.

(2)另外,计划把河流EF中的水引入水厂H中,使之到H的距离最短,请你画图确定铺设引水管道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9.(1)如图1示,∠AOB内有两点M,N,请你确定一点P,使点P到M,N的距离相等,且到OA,OB边的距离也相等,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2)某班举行文艺晚会,桌子摆成两直线(如图2中的AO,BO),AO桌面上摆满桔子,BO桌面上摆满糖果,坐在C处的学生小明先拿桔子再拿糖果,然后回到座位,请你帮他设计一条行走路线,使其所走的路程最短. 10.如图,厂A和工厂B被一条河隔开,它们到河的距离都是2km,两个厂的水平距离都是3km,河宽1km,现在要架一座垂直于河岸的桥,使工厂A到工厂B的距离最短.(河的两岸是平行的) ①请画出架桥的位置.(不写画法) ②求从工厂A经过桥到工厂B的最短路程. 11.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A(2,0),B(0,4). (1)求该函数的解析式; (2)O为坐标原点,设OA、AB的中点分别为C、D,P为OB上一动点,求PC+PD的最小值,并求取得最小值时P点坐标.1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周长最短时,则m=________,n=________. 13.蚂蚁搬家都选择最短路线行走,有一只蚂蚁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讲义最短路径问题(含解析)(2020年最新)

第6讲最短路径问题 知识定位 讲解用时:5分钟 A、适用范围:人教版初二,基础较好; B、知识点概述:本讲义主要用于人教版初二新课,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最短路径 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短路径问题,最值问题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也是中考中的一个高频考点。本节将利用轴对称知识探究数学史上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 知识梳理 讲解用时:20分钟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 D A B E A地到B地有3条路线A-C-D-B,A-B,A-E-B,那么选哪条路线最近呢? 选A-B,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垂线段最短 如图,点P是直线L外一点,点P与直线上各 点的所有连线中,哪条最短? PC最短,因为垂线段最短

两点在一条直线异侧 A P L B 如图,已知A点、B点在直线L异侧,在L上选一点P,使PA+PB最短. 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则PA+PB 最短. 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在一条直线同侧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 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 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 l饮马,然后到B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 作法: 1、作B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2、连接AB’交直线L于点C; 3、点C即为所求. 证明:在直线L上任意选一点C’(点C’不与C重合),连接AC’、BC’、B’C’. 在△AB’C’中, AC’+B’C’>AB’ ∴AC’+BC’>AC+BC 所以AC+BC最短.

课堂精讲精练 【例题1】 已知点A,点B都在直线l的上方,试用尺规作图在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则下列作法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D 【解析】根据作图的方法即可得到结论. 解:作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接这个对称点和A交直线l于P,则PA+PB的值最小, ∴D的作法正确, 故选:D. 讲解用时:3分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距离问题,熟练掌握轴对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建议:学会处理两点在直线同侧的最短距离问题. 难度: 3 适应场景:当堂例题例题来源:无年份:2018 【练习1.1】 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

2019届中考数学复习《成比例线段》专题复习训练(含答案).docx

2019 届初三中考数学复习成比例线段专题复习训练1.下列各组线段的长度成比例的是() A.1 cm,2 cm,3 cm,4 cm B.2 cm,3 cm,4 cm,5 cm C.0.3 m ,0.6 m ,0.5 m ,0.9 m D .30 cm,20 cm,90 cm,60 cm 2.已知 1 a=0.2 ,b= 1.6 ,c=4,d=2,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a∶b=c∶d B .a∶c=d∶b C .a∶b=d∶c D .b∶a=d∶c 3.两条直角边为 6 和 8 的直角三角形斜边与斜边上的高之比为() A.3∶4 B .4∶3 C .25∶12 D .12∶25 4.将式子ab=cd(a ,b,c,d都不等于0) 写成比例式,错误的是() a d A. c=b B. c a b=d C. d b a=c D. a c b=d y+z x+z x+y 5.已知x=y=z=k,则y=kx+k的图象一定经过的象限是() A.一、二B.二、三 C .二、四D.一、三 AD 1AD 6.如图,已知=,则的值为 ( ) BD 2AB A.1∶2 B.1∶3 C .2∶1 D.3∶1 7.下列各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 ) A.4,6,5,8 B .2,5,6,8 C .3,6,9,18D.1,2,3,4 8. 已知点 P 是线段 AB上的点,且 AP∶PB=1∶2,则 AP∶AB= ________. AB BC AC2 9.已知△ ABC与△ DEF的三边的比===,则△ ABC与△ DEF DE EF DF3 的周长比为 ______. 10.已知 A,B 两地的实际距离AB=5 km,画在地图上的距离A′B′= 2 cm,则这

“求两线段长度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全解析

“求两线段长度值和最小”问题全解析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经常遇到求PA+PB最小型问题,为了让同学们对这类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特此编写了“求两线段长度值和最小”问题全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在三角形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1.1 在锐角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例1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4,∠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 分析:在这里,有两个动点,所以在解答时,就不能用我们常用对称点法.我们要选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加以解决. 解:如图1,在AC上截取AE=AN,连接BE.因为∠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所以∠EAM=∠NAM,又因为AM=AM,所以△AME≌△AMN,所以ME=MN.所以BM+MN=BM+ME≥BE.因为BM+MN有最小值.当BE是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时,BE 取最小值为4,以BM+MN的最小值是4.故填4. 1.2在等边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例2(2010 山东滨州)如图4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 是AD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

分析:要求线段和最小值,关键是利用轴对称思想,找出这条最短的线段,后应用所学的知识求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解:因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所以点C与点B关于AD对称,连接BE交AD于点M,这就是EM+CM最小时的位置,如图5所示,因为CM=BM,所以EM+CM=BE,过点E作EF⊥BC,垂足为F,因为AE=2,AC=6,所以EC=4,在直角三角形EFC中,因为EC=4, ∠ECF=60°,∠FEC=30°,所以FC=2,EF= =2. 因为BC=6,FC=2, 所以BF=4.在直角三角形BEF中,BE= =. 二、在四边形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2.1在直角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例3(2010江苏扬州)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 =4,AB=5,BC=6,点P是AB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 分析:在这里有一个动点,两个定点符合对称点法求线段和最小的思路,所以解答时可以用对称法.

中考数学专题:最短距离问题

最短距离问题分析 洪湖市峰口镇二中 刘万兵 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平时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无论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在中考压轴题中出现比较高的主要有利用重要的几何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垂线段最短等)。利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一、“最值”问题大都归于两类基本模型: Ⅰ、归于函数模型:即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和二次函数的对称性及增减性,确定 某范围内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Ⅱ、归于几何模型,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情况: (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和的最 小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段之差的最大 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几何模型: 条件:如图,A 、B 是直线l 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 上确定一点P ,使PA PB +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连结A B '交l 于点P , 则PA PB A B '+=的值最小(不必证明). 模型应用: (1)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E 为AB 的中点, P 是AC 上一动点.连结BD ,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 B 与D 关于直线A C 对称.连结E D 交AC 于P ,则 PB PE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 (2)如图2,O ⊙的半径为2,点A B C 、、在O ⊙上, OA OB ⊥,60AOC ∠=°,P 是OB 上一动点, 求PA PC +的最小值; 解:(1)PB PE +的最小值是5DE = (2)PA PC +的最小值是23 【典型例题分析】 1.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23 B .26 C .3 D .6 A D E P A B A ' P l A B B 图1 A B C 图2 P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