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28分)

(一)默写(10分)

1. (1)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______。(《诉衷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

(3)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孔孟论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5)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二)(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 下片中划线处“愁滋味”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强”字,表现作者故作深沉,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很完整。

B. “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本词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C. “好”字,表现作者积极洒脱,将愁苦情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轻松豁达。

D. “愁”字,贯穿全篇,表现作者“少年”至“而今”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三) (6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4. 本文选自《板桥家书》,是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写给弟弟的一封家信。

5. 选段蕴含多个成语,请写出两个。

6. 作者反对“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读书态度,认为读书要做到以下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四)(8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④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⑤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注:附着。⑤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如使置.十叶焉()⑵王引.弓欲射()

8. 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屠龙子朱对常羊讲“楚王田于云梦”这一故事的目的是________

10. 下列选项中不是从养叔的话中领悟出的道理的是()

A. 要善于集中精力,排除其他干扰。

B. 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

C. 做事好高骛远,很难取得成功。

D. 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

二、现代文(28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1)我的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还没有结婚,全家都为这件事十分发愁。后来终于有

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一个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年轻人下决心求婚,不再迟疑,完全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的缘故。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塞岛去小游一次。

……

(3)汽笛响了。我们已经登上船,轮船缓缓地离开防波堤,在平静得如同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向前驶去。我们看着海岸逐渐逝去,兴高采烈,就像所有难得出外旅行的人一样,又快乐又得意。

……

(4)我注意他的手,那是一只布满皱纹的穷苦水手的手;我又注意他的脸,那是一张衰老艰辛的脸,满面愁容,疲惫不堪。我心里想:

(5)“这就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啊。”

……

(6)当我把余下的两法郎交还我父亲时,我母亲诧异起来,问道:

(7)“吃了三个法郎?……这不可能。”

(8)我用坚定的口气说:

(9)“我给了半个法郎的小费。”

(10)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

(11)“你疯了!拿半个法郎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

(12)她本来还要再说下去,由于我父亲对她使了个眼色,示意她注意女婿,她才停住了。

(13)后来大家都没有再说话。

(14)在我们的对面,一块紫色的阴影出现在天际,仿佛从大海中钻出来似的,这就是泽西岛了。

……

(15)从此,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兄弟。

(16)今后您可能还会看到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原因就在于此。

11. 本文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另两位是美国的_____和俄国的_____。

12. 第(14)节运用________描写表现了当时“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3. 第(16)节中划线句“其原因就在此”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第(5)节中“我”这样想原因是()

A. 强调对父母冷漠无情的不解,表明“我”对父母不认亲做法的不满。

B. 强调家人与于勒的血亲关系,表明“我”对于勒叔叔的尊敬与关心。

C. 强调自己的感受,表明“我”对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抗。

D. 强调对于有亲不能认的难过,表明“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与怜悯。

15. 第(1)节和第(12)节划线的句子不能删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并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这条海上通道被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其实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已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安史之乱”后,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交通枢纽。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A】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一、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

以航行到美洲。【B】南海航线通过海上丝绸贸易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及阿拉伯地区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qú()道。二、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到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海上贸易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 。通过海上丝路,从海外输入中国最多的商品就是香料。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宗教文化的输入最为突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⑥“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鼎盛,【C】但此后,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中国长期与外界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结果,曾在世界上是先进物质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却逐渐成了落后物质文化的代表。

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告诉我们:只有对外开放交流,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文明才会不断发展进

步;反之国家只会倒退落后,文明也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重

新恢复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16. 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③节中的汉字:qú()道

17. 第③节中首句提到“‘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可何后面却先介绍南海航线

再介绍东海航线?

18. 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写一段话,使上下文内容衔接顺畅。

19. 分别概括“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和走向衰败的原因。

达到鼎盛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走向衰败的原因:

20. 下则材料可以放在原文【A】【B】【C】三处中的哪一处合适,说说理由。

【材料】

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成就之高,前所未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我选择_______处,理由: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4分)

请根据上面的现代文《海上丝路》和下面的补充阅读材料,完成各题【补充材料】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

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

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

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

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

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

满盘活”。

21. 请你就各国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发展友好合作提出两点建议。

【示例】①互利互惠②共享成果我的建议: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2. 有人结合《海上丝路》的内容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补充材料】对出下联。海上丝路搭建文

明桥梁,一带一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现代文《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并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这条海上通道被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其实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已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安史之乱”后,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交通枢纽。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A】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一、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

以航行到美洲。【B】南海航线通过海上丝绸贸易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及阿拉伯地区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qú()道。二、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到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海上贸易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 。通过海上丝路,从海外输入中国最多的商品就是香料。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宗教文化的输入最为突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⑥“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鼎盛,【C】但此后,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中国长期与外界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结果,曾在世界上是先进物质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却逐渐成了落后物质文化的代表。

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告诉我们:只有对外开放交流,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文明才会不断发展进步;反之国家只会倒退落后,文明也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重新恢复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四、写作(40分)

23. 题目:味在其中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与解析

一、文言文(28分)

(一)默写(10分)

1. (1)当年万里觅封侯,_____________________。(《诉衷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

(3)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孔孟论学》)

(4)___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5)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答案】(1). 匹马戍梁州(2). 向来枉费推移力(3). 虽覆一篑(4). 梅须逊雪三分白(5).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戍”、“梁”、“篑”、“须”、“躬”的书写,这些都是易错字,要重点识记。

(二)(4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 下片中划线处“愁滋味”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

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强”字,表现作者故作深沉,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很完整。

B. “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本词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C. “好”字,表现作者积极洒脱,将愁苦情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轻松豁达。

D. “愁”字,贯穿全篇,表现作者“少年”至“而今”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答案】2.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愁。 3. C

【解析】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

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所以这里的“愁”指的是作者受压

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3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赏析。C项“轻松豁达”理解有误,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故选C。

【点睛】译文:

少年时我不懂什么是忧愁,闲来时喜欢登上高楼。我喜欢登上高楼,为写新词无愁也要勉强说愁。

如今我已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愁而又不说愁。想说愁而又不说愁,却说“天气凉爽好一个秋!”

(三) (6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各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

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

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

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

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

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

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4. 本文选自《板桥家书》,是______朝文学家________写给弟弟的一封家信。

5. 选段蕴含多个成语,请写出两个。

6. 作者反对“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读书态度,认为读书要做到以下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答案】4. (1). 清(2). 郑燮

5. 过目成诵、应接不暇、韦编三绝、微言精义/微言大义、生知安行(任选其二)

6. (1). 深入探研(书中微言精义);(2). 选择精华(反复诵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汉族,康熙秀才、雍正

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他善画兰,竹人称“诗、书、画”三绝。有《板桥全集》。郑板桥所写的家书十分有名,在治家、做人、处事等方面均有极大成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把握。从文中“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往来应接不暇”“读《易》至韦编三绝”“微言精义”“虽生知安行之圣”等可以概括出成语来。

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韦编三绝: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几”的意思;绝:断。

微言精义:精微的言辞,深刻的道理。多就儒家经书而言。

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来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还有形容花的种类繁多看也看不过来。暇:空闲;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

过目成诵:意思是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第①段,作者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竖起批驳的靶子,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第②段,作者反对“过目成诵”,主张读书应深入研究。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第③段,作者反对“无所不诵”,主张读书应选择精华。先是指出“无所不诵”是“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然后以读《史记》为例从正面论证,阐明“反复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又以“小说家言”等例,“破烂橱柜”为喻,从反面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因此可以概括出作者反对“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读书态度,认为读书要做到以下两点:对书的微言精义要深入研读,反复诵读精华部分。

【点睛】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夸耀的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遵行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没有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工作)。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

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的。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子,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四)(8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④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⑤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注:附着。⑤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如使置.十叶焉()⑵王引.弓欲射()

8. 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屠龙子朱对常羊讲“楚王田于云梦”这一故事的目的是________

10. 下列选项中不是从养叔的话中领悟出的道理的是()

A. 要善于集中精力,排除其他干扰。

B. 人们常常因为弄不懂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所以容易迷失方向。

C. 做事好高骛远,很难取得成功。

D. 做事的时候,目标过于分散,会让人无所适从。

【答案】7. (1). 置:安放、放(2). 引:拉开

8. 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9. 屠龙子朱想让常羊明白,只有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学好箭法。(意对即可)10.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

义。这里注意“引”是一个古义异义词,古义是“拉开”。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若欲闻射道乎”句中“若”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欲”意思是“想”,“道”意思是“道理”。据此翻译。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文中屠龙子朱首先给常羊讲了楚王射猎的故事,通过养由基告诫楚王的话“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我们可以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都做不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悟。C项中“好高骛远”指的是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这与养由基告诫楚王的话是不符的。故选C。

【点睛】译文:

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什么。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二、现代文(28分)

(一)(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1)我的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还没有结婚,全家都为这件事十分发愁。后来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一个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年轻人下决心求婚,不再迟疑,完全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的缘故。

(2)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塞岛去小游一次。

……

(3)汽笛响了。我们已经登上船,轮船缓缓地离开防波堤,在平静得如同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面上向前驶去。我们看着海岸逐渐逝去,兴高采烈,就像所有难得出外旅行的人一样,又快乐又得意。

……

(4)我注意他的手,那是一只布满皱纹的穷苦水手的手;我又注意他的脸,那是一张衰老艰辛的脸,满

面愁容,疲惫不堪。我心里想:

(5)“这就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啊。”

……

(6)当我把余下的两法郎交还我父亲时,我母亲诧异起来,问道:

(7)“吃了三个法郎?……这不可能。”

(8)我用坚定的口气说:

(9)“我给了半个法郎的小费。”

(10)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看着我说:

(11)“你疯了!拿半个法郎给这个人,给这个乞丐!”

(12)她本来还要再说下去,由于我父亲对她使了个眼色,示意她注意女婿,她才停住了。

(13)后来大家都没有再说话。

(14)在我们的对面,一块紫色的阴影出现在天际,仿佛从大海中钻出来似的,这就是泽西岛了。

……

(15)从此,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兄弟。

(16)今后您可能还会看到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原因就在于此。

11. 本文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另两位是美国的_____和俄国的_____。

12. 第(14)节运用________描写表现了当时“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3. 第(16)节中划线句“其原因就在此”中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第(5)节中“我”这样想的原因是()

A. 强调对父母冷漠无情的不解,表明“我”对父母不认亲做法的不满。

B. 强调家人与于勒的血亲关系,表明“我”对于勒叔叔的尊敬与关心。

C. 强调自己的感受,表明“我”对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抗。

D. 强调对于有亲不能认的难过,表明“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与怜悯。

15. 第(1)节和第(12)节划线的句子不能删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1. (1). 欧?亨利;(2). 契诃夫

12. (1). 环境描写;(2). 表现“我们”失望、沮丧、沉重的心情。

13. 看到穷困潦倒的乞丐就会想到自己的叔叔于勒。14. D

15. 这两处句子表明当时社会中,不仅亲情,还有爱情和婚姻也是由金钱决定的,表达了作者对虚伪的(虚荣的)拜金主义社会风气的批判。(意对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

利。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通常的答题模式是:运用

了环境描写+写出的内容+烘托的人物的心情。由“天边”“紫色的阴影”“海里”等词可以看出此句运用

了环境描写,描写哲尔赛岛犹如“紫色的阴影”,结合上下文中写菲利普夫妇得知卖牡蛎的就是于勒后的绝

望、沮丧,可知烘托了菲利普夫妇的这种心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重点词语的指代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我”拿了半个法

郎当作小费给了叔叔于勒,表现了“我”对叔叔的同情;“今后您可能还会看到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

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原因就在于此”,可能当我看到这些流浪汉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叔叔于勒,据此

分析可知“此”指的是看到穷困潦倒的乞丐就会想到自己的叔叔于勒。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文中“我”的身份是纯洁善良的孩子,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只有亲

情,而看到父母如此对待亲叔叔于勒,内心深深的痛苦,写出了孩子对亲情的呼唤,对叔叔于勒的同情和怜

悯。据此分析,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及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我总认为这个年轻人下决心求婚,不再迟疑,完全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的缘故”写出了在利益面前变得自私冷酷的不只是菲利普夫妇,女婿之所以“下决心求婚”,是因为“他看

了于勒叔叔的信”;“示意她注意女婿”写出菲利普夫妇担心女婿知道真相后会取消和女儿的婚约。由此

可知,这两句话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爱情和婚姻也是由金钱决定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完全是赤

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文章主旨,无情的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丑恶的灵魂。答案不唯一,意思对

即可。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并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张骞

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

贸易往来,这条海上通道被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其实它比

“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已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安史之乱”后,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交通枢纽。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A】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一、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

以航行到美洲。【B】南海航线通过海上丝绸贸易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及阿拉伯地区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qú()道。二、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到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海上贸易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 。通过海上丝路,从海外输入中国最多的商品就是香料。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宗教文化的输入最为突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⑥“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鼎盛,【C】但此后,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中国长期与外界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结果,曾在世界上是先进物质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却逐渐成了落后物质文化的代表。

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告诉我们:只有对外开放交流,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文明才会不断发展进步;反之国家只会倒退落后,文明也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重新恢复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16. 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③节中的汉字:qú()道

17. 第③节中首句提到“‘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可为何后面却先介绍南海航线

再介绍东海航线?

18. 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写一段话,使上下文内容衔接顺畅。

19. 分别概括“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和走向衰败的原因。

达到鼎盛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

走向衰败的原因:

20. 下则材料可以放在原文【A】【B】【C】三处中的哪一处合适,说说理由。

【材料】

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成就之高,前所未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我选择_______处,理由:_______________

【答案】16. 渠17. 从第③节中“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一句可以看出,先写南海航线再写东海航线是按照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写的。

18. 答案示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物产和优秀文化源源输出的同时,外来的物产和文化也不断地涌入。(要体现承上启下或启下的作用。承上启下或启下,可以选择其一。)

19. 鼎盛原因:①战乱导致陆上丝路被阻断。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③元明统治者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

衰败原因: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

20. 【A】处.本则材料阐述了郑和七下西洋对于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A】处元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之迅猛。因此应该放在【A】处。

【解析】

【16题详解】

渠道,读音qú dào,这里指途径,门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文说明事物一般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文章虽然介绍“‘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时先说东海航线,但是根据文中“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可知,南海航线是主要航线,东海航线是次要航线。因此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先介绍南海航线。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构上衔接。文章中间的句子一般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横线上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物质、思想文化对外的输出和传播。横线下文的内容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来的物产和文化对中国的输入和传播。因此可拟写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中国的物产和优秀文化源源输出,而且外来的物产和文化也不断地涌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相关句子回答即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交通

枢纽”“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元明两代,统治者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的原因;“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中国长期与外界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说明了“海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运用。要分析材料和文章内容。材料“航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成就之高,前所未有”说明的是郑和七下西洋对于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A处说明的是“元明两代,统治者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B处说明的是“南海航线”的拓展;C处说明的是“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中国长期与外界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综上分析,材料内容与A处内容相符合,放在A处。

三、综合运用(4分)

请根据上面的现代文《海上丝路》和下面的补充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补充材料】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21. 请你就各国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发展友好合作提出两点建议。

【示例】①互利互惠②共享成果我的建议: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2. 有人结合《海上丝路》的内容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补充材料】对出下联。海上丝路搭建文明桥梁,一带一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现代文《海上丝路》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并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这条海上通道被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其实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

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已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安史之乱”后,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交通枢纽。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A】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一、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

以航行到美洲。【B】南海航线通过海上丝绸贸易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及阿拉伯地区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qú()道。二、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到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海上贸易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 。通过海上丝路,从海外输入中国最多的商品就是香料。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宗教文化的输入最为突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传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⑥“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鼎盛,【C】但此后,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中国长期与外界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结果,曾在世界上是先进物质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却逐渐成了落后物质文化的代表。

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告诉我们:只有对外开放交流,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文明才会不断发展进步;反之国家只会倒退落后,文明也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重新恢复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21. (1). 示例:加强沟通,(2). 真诚合作,公平公正,合作共享,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等。22. 答案要求:对联要对应繁荣、昌盛、发展、辉煌、美好、共享、天下、世界、全球等核心意思。前后句呼应恰当、表达顺畅者得满分;对应稍欠工整、表达欠妥酌情给分;答案明显不对应或无关者不得分。【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归纳。就各国应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发展友好合作提出两点

建议,可以从材料中查找相关句子“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

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

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

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从中可以寻找到答案,如:合作发展、借助既有、

和平主动、互信包容、优势互补、开放发展等。【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上联“海上丝路搭建文明桥梁”,点明了海上丝路的作用,因此下联中也要填写“一带一路”的意义所在。从材料中,可以找到的句子是:“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

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可以对应出:契合各国需求、开启机遇之窗、提供合作平台等。还可以概括出:共享

美好未来、开创世界辉煌等。

四、写作(40分)

23. 题目:味在其中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味在其中

进入初中,我的心好像一个被打到了的“四味瓶”,各种酸甜苦辣,味在其中,令我不知所措。

转眼间,初三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已经过去了大半。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些充满稚气的小孩子了。初三的学习是这三年中最重要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中考做准备。小测,再也见不到我们嬉笑打闹,而是被四处对答案

的人所代替。排名出来后,考的好的也只不过是淡淡一笑,转身又投入题海中。考的差的便更加努力,争取下

次能有所进步。学校里的竞争不亚于战场。正所谓“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

在这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在前一段时间的体育节中,我们班取得了汇操第一、运动会第一的好成绩,大家自然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不光体育上辉煌,我们班这一学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每次考试的总分或平均分一般都在二三名。可以说

是仅次于“学霸班——二班”了。

竞争大了,压力自热也大了。各科作业如雪片般飞来,试卷习题接踵而至,仿佛一座大山,压的你喘不过气来。一到布置作业这时,各科代表自然不甘示弱,纷纷走到黑板前,挥笔写下潇洒的作业安排。“语文前四

个单元做完,数学单元习题全部做完,英语配套练习册整本做完,物理配套练习册整本做完,化学配套练习册

整本做完!神啊,带我走吧!”各类哀嚎简直是哀转久绝。

在家里,在父母的管教下,不会有多大错误。但在学校,可就两样了,有时会犯一两个小错误,被老师批评。有一次在上课前,老师就说我和同桌不务正业,整天打打闹闹。我一霎间面红耳赤,火辣辣的,不知所措。

总之,初中的生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痛并快乐着!”甜酸苦辣,味在其中,无论是甜,是酸,是苦,是辣我都照吞不吐,因为这些事情或经历让我变得更完美。

我爱我的初中生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题目分析。“味”,滋味,包括酸甜苦辣咸等,“味在其中”,本文仅写味道,必定单薄无力,所以应扣住“味”的内涵,深入挖掘,即可以理解为成长过程中,人与事所带来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了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其”可以理解为自己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行文时可以抓住某一方面,写自己的感受。

二、选材和立意。这里的“味”并非本义,而是品味、感受的意思,生活中有欢乐,有痛苦,有相聚,有分离,有成功,有失败,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好好体会,好好感受,从而品味出人生的真谛来。作文时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比如写以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以妈妈每天早上为自己做稀饭来体味母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品味学习的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形式上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以“酸、甜、苦、辣、咸”为标题,从生活中选取相应的事件,具体表现生活的五味,写出真情实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