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对东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和过程复杂,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很多教训。

【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2日。早在1997年1月开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就开始拼命做空泰铢,他们在现货市场上用外资银行借来的钱抛售泰铢,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泰铢对美元的期货合同。泰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最终败下阵来。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当日泰铢就狂跌20%,在泰铢率先贬值的冲击下,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以及印尼盾等都纷纷步入贬值的大流之中。随之而来的惊恐气氛造成了大量资金撤离东南亚各国,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货币贬值的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场危机随后又从东南亚各国波及到了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甚至俄罗斯。直至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复杂,对东亚经济乃至全球发展造成了长远的不利影响。

二、亚洲金融危机原因

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复杂,综合国内外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三、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

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中国当时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受到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四、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参考文献:

[1]邹炜,卢米.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基于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视角[J]. 中国证券期货, 2009, (10)

[2] 胡祖六. 亚洲金融危机之我在高盛[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09, (11)

[3] 何振亚.稳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1998,(1):26-29

[4] 陆建人.对东亚金融危机原因的几点看法[J]亚太研究,1998,(11):10-16

[5] 唐任伍.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发展的未来[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75-81

[6] 张秀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经济[J]财金贸易,1998,(12):20-21 [6] 易纲,方星海.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

[8] 张岚松.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走势[J]财贸经济,1998,(10):26-32

[9] 赵晓强.从亚洲金融危机看金融资本的全球化[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54-59

[10]曹洪民,韩立民.亚洲金融危机的十点启示[J]环球经济,1998,(9):52-55

[11] 胡松明.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人民币汇率策略[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5):71-74

[12] 余永定.泰国的货币危机及其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1997,(9-10):5-8

[13] 张帆.亚洲金融危机热点问题剖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8,(3):40-43 论,1998,(1):38-41

[14] 朱胜军,吴淑荣.浅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J]北方经济,1998,(9):35-37

[15] 李键.东南亚金融危机探讨观点综述[J]价格月刊,1998-9:34-36

[16] 韩继云.对泰国金融危机的反思[J]调研世界,1998,(2):60-64

随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资本流入给近几年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很大的驱动力。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东亚经济在面临国际资本大规模外逃时变得十分脆弱。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会引发大范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从这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教训:

1.短期资本流动性很强,与此相比,外国直接投资相对稳定,对一国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而且,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同时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人力资本以及海外销售渠道。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所有这些相伴随的因素都与融资本身同等重要。因此,当一个经济实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时,迫切需要创造出一个政策框架,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长期资本流入,不鼓励短期贷款流入。

2.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有许多短期资本流入被用来为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提供融资,引起这些市场过热。如果允许银行将相当大比重的贷款投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则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将导致这些贷款成为呆坏账,银行体系变得极为脆弱。所以,当泡沫破灭,或者预期要破灭的时候,就会引起银行危机,使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触发货币危机。为了防止泡沫和金融危机,在放开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强银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市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过,同样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仅仅受到了这场危机的轻微影响。除了它们拥有更好的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20世纪90年代它们的贸易和经常账户一直保持盈余状态(参见表2);其次,它们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参见表3);第三,它们的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参见表4)。

东亚经济都追求开放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为什么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拥有上述三个特征,而其他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尽管都遵循了表面上类似的发展战略却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关键可能在于这三个经济体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Lin1996;Linetal.1999)。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是这三个经济体充分利用它们的比较优势的手段,而非它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为它们的发展更密切地遵循了充分利用它们的比较优势的原则,所以它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此,它们的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它们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当它们的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的时候,它们的项目融资能够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利润积累,更少地依赖外部资金来源。因此,它们的企业杠杆融资水平很低,整个经济的外债负担少。相反,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看起来是将出口导向自身当作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违背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来发展经济。这样,尽管它们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比重,但是它们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力,经常账户余额很小,或者为负。它们企业的利润水平低,技术升级或企业扩张严重依赖外部融资,产生了很高水平的杠杆融资和很大的外部债务负担。而且,与比较优势相悖的产业并不具备自生能力。为了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发展,政府需要直接干预金融资源的配置,并向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提供其他行政支持,为各种寻租行为开了方便之门(LinandTan1999)。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国家都出现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这是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结果。

在开放经济中,追求与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政策的国家很快就会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惩罚(Rodrick1999)。对于一个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的经济,主要的政策是维护自由市场制度,以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供需信息,制定并执行游戏规则,

消除外部性。这样的政策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个人口密集的经济里,如果经济发展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首先得到发展,只有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以后,产业结构才会升级,变得更为资本密集(林毅夫、蔡日方、李周,1999,第4章)。这样的发展路径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劳动力资源,使得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减少社会分裂,从而有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于成功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Rodrick199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采用超越一国的要素秉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例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时尚。在发展中国家为此战略的实行,采用了许多干预市场的政策法规,使得它们的经济在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由化,特别是资本市场自由化时,很容易受到冲击。制度改革和加强监管对于那些国家的发展是必要的。不过,改革的步伐和顺序应该根据各国自身的情况决定。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能够维持汇率和高增长率的原因是中国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账户没有放开。因此,中国能够将自己隔绝于危机之外,保护自己免遭投机资本的攻击。

最后,在任何国家几家大的金融资本家联手对该国证券和货币市场的操纵在法律上都是不容许的,但目前几家大的国际投机家联手对他国货币市场的冲击却尚无法律可以制止,使经济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和货币市场自由化时的风险大增。面对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以提高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并改革和上述原则不相符合的政策制度,有序地推行金融、货币市场的自由化来迎接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但为了避免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投机资本以大吃小的一个手段,国际间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构架,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也是非常必要的。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学家认真研究了危机的演变过程。

他们总结到的经验教训如下:

教训一:健康的金融体系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所有被危机重创的国家的金融体系都十分脆弱,表现为高不

良贷款率与低资本充足率。日本与受危机冲击的国家的经验告诉

我们:经济繁荣时期盲目扩张信贷所形成的高不良贷款率将导致

金融机构在经济低迷时期的破产。由不良贷款引发一家或两家主

要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将经济带入更严

重的萧条,正如泰国和其他一些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发

生的一样。不良贷款引起的信用紧缩也能导致像1990年代日本那

样漫长的通货紧缩。

在健康的金融体系下,内部或者外部冲击或经济周期因素导

致经济减速时,银行挤兑和资本出逃一般不会发生,更不会发生金

融体系紊乱。不论什么原因,当一国货币受到攻击时,货币当局可

以通过提高利息率来保卫它的货币。然而,由于脆弱的金融体系以

及因此对更多金融机构破产的惧怕,泰国政府没有大幅提高利率

的余地以阻止资本出逃和防止国际投机攻击。当它遵照IMF的处

方时,大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破产真的发生了。高利率通常会导致

经济衰退,然而,在情非得已的情形下,相对温和的衰退要优于不

可预知、不可控制的货币危机及由其引发的更严重的衰退。此外,

当一国货币受到攻击时,货币当局让它的货币贬值就可以了,然

而,脆弱的金融体系使得这种选择不具吸引力,因为以本币计算的

外债与资本比率增加可能会使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破产。

教训三:应该以稳健和有序的方式实施资本管制的自由化

资本管制的自由化将推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对填补国内储

蓄与投资缺口是十分必要的,这将会使发展中国家实现比没有资本流入条件下更高的增长率,然而,亚洲国家的经验显示:一个仍需改革其金融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经济体,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汇率过分波动,因为它的经济周期并不能和发达国家同步,而且需要独立的货币政策。如果维持汇率稳定,它就得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如果它既想维持汇率稳定又想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就会发生流动性泛滥或信用紧缩。“套利交易”使金融机构赚取大量利润。然而,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泡沫破灭时,很多金融机构不是无法运转就是濒临破产。重要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极大的恐慌。资本出逃和经常账户赤字引发了货币危机。金融机构的崩溃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韩国,大财团从国外大量借款。期限结构错配引起的流动性困难造成韩国的债务危机,债务危机接着导致货币危机,加剧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最显著的事实是:在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才开始认识到其债务有多么的严重。新兴市场国家太小、力量太弱,不能抵抗任何针对自己的攻击。甚至像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都不敢保证它的防御能力。在掠夺性袭击后,国际投机者饱食远飏,身后留下一片废墟。

从去年7月开始发生的亚洲金融

危机至今尚未停止其步伐。这场旷日持

久的危机虽没有直接冲击我国,但却警

示我们应从中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有效

措施,防范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

1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宏观

经济总量平衡。投资结构不合理,导致

一些部门生产能力过剩和出现泡沫经

济,最后造成经济增长放慢,企业和金

融机构经营困难。这些危机发生国的问

题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我

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保持经济总量平

衡和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经济结构

的调整力度,注重结构性投入,引导经

济向结构要效益要速度。在当前国内有

效需求不足,出口受危机国货币贬值不

利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

施扩大内需,选准投资重点,加大投资

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在避

免盲目重复建设的基础上,确保8%的

经济增长率。在投资方向上,应有重点地增加公共投资。增加公共投资的重点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项目,高新技

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和居民住房建设等领域。针对当前企业扩大投资受效益约束而动能不足的现状,我国应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这一方面可以直接扩大投资需求,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更能

以合适的项目、规模、技术及融资成本进行投资,具有投融资风险小的特点, 因此政府投资可以吸收和带动企业参

与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于政府希望进入的领域,进而实现投资结构的合理化, 并推动全社会投资需求的增长。

2谨慎开放资本市场,加强外债

和外资的管理。一些危机发生国资本市场在条件尚未成熟时过早对外开放,外债规模过大且结构不合理,结果引起股市、汇市大幅波动,这一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中国大陆股市没有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这与A股市场没有对外开放有关。因此,我们还应继续按照本国监管水平和经济实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的原则。在外债管理上,尽管我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外债结构也比较合理,但却不能盲目乐观。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主, 借债以长期债务为主的政策,同时必须对企业借用外债进行严格审查,杜绝脱离政府监控与管理的隐性外债的出现,控制好外债总规模。在引进外资上, 要坚持内源储蓄为主,引进外资为辅的原则,切不可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和对外举债,另一方面却存在国内资金的大量闲置。此外,还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外资和外债关系的一般原则,即外资应主要投向外向型产业,外债应主要投向内向型(尤其是基础、能源等)产业。在外资的使用上,要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 引导企业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资本项目可兑换应循序渐进。

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是泰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而其前提又在于泰国不顾条件地过早开放了资本项目。这就警示我们,资本项目开放必须慎重,绝不能急于求成。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如财政稳定、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正确组合,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体系、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货币政策的有效传递、自由利率的形成、强有力的金融监督和内外金融条件的差距的缩小等。我国已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是个方向,但条件尚不具备,我们要做的是积极踏实地创造这些条件。

4汇率体制的选择必须适合国

情,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东南亚国家在危机前基本上都选择了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增强了持有本币的信心, 有利于引进外资,对于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美元大幅升值,东南亚国家货币汇率被严重高估, 以致贸易和经常项目出现大量逆差,最终出现货币的大幅贬值。这就告诉我们,政府对汇率的盯住做法并不能长久地保持对本币的信心,而真正的信心来自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充足的国际储备。对于固定汇率制度,尤其要求本国要与被盯货币国有类似的经济基础,同时在资本自由化的背景下要有很高的外汇管理水平,如能依据国内外经济状况的变化做适时调整,汇率虽是固定的,但又可富有弹性。不论实行固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汇率都应由市场力量决定,且不能长期背离外汇供求关系。否则,汇率制度僵化或盲目追求某一汇率水平必有损于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问题的累积,终将酿成金融危机。

5谨慎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

略。在政府的过分保护下,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终使韩国出现金融危机。我国目前实施的旨在维护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国际竞

争力的抓大放小,鼓励企业兼并和资

产重组,创建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是

正确的改革方向,但必须通过市场竞争

和优胜劣汰机制来实现企业兼并和资

产重组,政府从中只能进行引导和给予

优惠政策,决不可拔苗助长,强行拉郎配,搞那种貌合神离的兼并重组。

6坚决摒弃企业的粗放式经营和

经济的粗放式增长。韩国企业的过于铺排,不顾效益地高负债经营,结果出现

企业资不抵债,建设项目半途而废,银

行不良资产陡增,确实是个惨痛的教

训。我国企业同样存在过度负债经营、盲目铺排、低水平扩张的问题。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

80%以上,且普遍出现经营不景气,亏

损面达到46%。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建

设中,应大力提倡企业量力而行,科学

合理地上项目、上规模,努力提高经济

效益,扩大自有资本,降低负债率,沿着

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发展壮大。危机发生国在危机发生前,多年的经济高速增

长,主要是依靠大量增加资源投入来实

现的,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

和大规模的供给过剩。长期以来,我国

也存在投资过度集中于某几个领域、省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大搞小而全, 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顽症,以至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出现了大量的

资源浪费、设备闲置,经济增长率逐年

下降,市场产品供给过剩、需求不足。90 年代,美国随着工业化经济向知识经济

的转化,高科技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能耗率降低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强劲

的经济增长势头。这充分印证了我国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7努力扩大出口,保持外贸顺

差。尽管危机国货币的大幅贬值严重削弱着我国出口产品价格上的国际竞争力,振兴经济也主要应启动扩大国内需求,但扩大出口,保持一定的外贸顺差

和外汇储备水平,却是人民币稳定和捍

卫港元联系汇率制及稳定香港金融市

场的磐石。为此,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

的措施,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调整出口产

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8提高金融透明度和监管力,防

范化解金融风险。政府对经济与金融的过度干预,容易滋生政府、金融机构和

企业间的不正当关系和腐败现象,相应地,中央银行的监管力与金融机构运作

的透明度就差,企业和金融机构出现的

问题与矛盾往往被掩盖,甚至为政府的

出面保护所纵容,使金融风险日积月

累,极其严重时必然就会以危机的形式

强制释放。我国目前金融透明度差、金融监管力不强、金融风险大,突出表现

在如下方面:(1)地方政府对金融业干

预过多。这主要表现为指定银行发放贷款,纵容乱设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基

金会),捆绑企业搞兼并重组以逃避银

行债务等。(2)银行抗风险能力下降。据统计,1997年末,我国各银行贷款余额59317亿元中,不良贷款约占25%,其

中逾期两年以上的呆滞贷款达5%~

6%,呆账贷款约占2%,仅此两项,其绝

对额超过了3170亿元的银行自有资本

总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由1995年底的632%下降到1997

年6月底的55%,远远低于巴赛尔协

议及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的标准。(3)金融结构违规经营及隐瞒财务

状况的现象严重。如银行业中盛行着高息揽存、账外经营、搞假报表假数据、营私舞弊等。此外,金融犯罪现象也日益

严重。要化解金融风险,就必须彻底转

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

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内控

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及时补充国有商

业银行的资本金,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

警防范机制。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系)

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将

危机的发生归因于国际货币投机家的肆意炒作是过于简单的想法,因而是不可取的。如果刻意要找出危机背后的国际政治背景,恐怕更是难以自圆其说。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次危机是过去一二十年里,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改革过程中诸多潜在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尽管这场危机还可能进一步演化,但就目前已经表现出来的现象看,至少有下列几点教训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一、要充分认识泡沫经济的危

害性,警惕泡沫的生成和破裂

这次危机在各国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或表现为汇市剧烈动荡,或

表现为股市暴跌,或表现为大银行的频频破产倒闭,其直接成因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现象却是共同的,即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危机发生前的几年里都出现了房地产和股市的过度繁荣,即程度不同地发生了经济泡沫化。在危机发生前的一段时间

里,许多国家的写字楼、高档公

寓已出现大面积过剩,房地产价

格开始下跌,泡沫开始破裂。由

于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主要来

源于银行贷款,因而当楼宇大量

滞销,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

不良债权便开始膨胀。在政府为

了应付国际游资的袭击而不得

不大幅度提高利率时,原本已经

十分脆弱的银行体系便近于崩

溃,并导致泡沫的彻底破裂。

深入研究泡沫经济产生的

原因,对于防止泡沫的生成是很

有意义的。泰国、印尼、马来西

亚、韩国、香港和台湾等的经验

表明,泡沫经济的产生主要是由

于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

来银行信贷的过度扩张。资料显

示,同1980年相比,1995年上

述国家和地区银行对私人部门

提供的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几乎全都增长了一倍以

上。其中,泰国由27.5%增长到

88.7%;印尼由8.1%增长到

49.1%;马来西亚由33.1%增

长到76.9%;韩国由36.2%增

长到55.7%;香港由71.7%增

长到321.4%;台湾由49.2%增

长到143.1%。近两年,这一比

重在多数国家和地区呈下降甚至负增长趋势,这显然是泡沫破裂过程中的信贷收缩。

亚洲国家和地区银行信贷

持续扩张,与外国资本的流入有着密切的联系。自80年代后期起,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 投资回报率降低,投资者纷纷到国外寻求机会。而债务危机后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成功实现,又大大增强了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结果,国际资本在其后的几年里大量流入这一地区。无论这些资本是采取银行贷款,还是直接投资或是证券投资,除非直接被用于进口外国货物,最终都以各种方式流入有关各国和地区的银行体系,并导致银行流动性的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以取消利率管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放宽业务经营范围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自由化措施,也使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贷扩张能力。而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和对经济前景的不断看好,则使这种信贷扩张最终实现。

值得指出的是,在银行流动

性急剧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如对某一部门或行业的贷款比例限制),许多银行纷纷放松风险约束,将贷款投向房地产和有价证券等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领域,或是通过参股、控股房地产公司地产和证券公司,变相将资金投入进去。银行资金的大量流入,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而房地产、股票价格的膨胀,又使利用这些资产进行的抵押贷款进一步膨胀。如此循环下去,造成泡沫成份的加速放大,并最终导致

泡沫破裂。

二、要高度重视宏观

经济政策的协调,选择

更有弹性的汇率安排

在国外经济学界,长期以来

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很难既维持汇率稳定(如实行固定或钉住汇率制),又保持国内货币政策

的独立性。当面临大规模国际游资冲击时,一国想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调整其利率,从而极

有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的

不良影响(或衰退或通货膨胀)。在很多时候,持续的冲击往往会使政府最终感到力不从心, 转而宣布大幅贬值(或升值),即放弃汇率稳定,以换取利率和国内经济的相对稳定。70年代的

美元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

币体系危机、1994年底的墨西

哥金融危机都说明了这种观

点。这次发生在泰国等亚洲国家的货币危机似乎又一次提供了

验证。由于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一些亚洲国家长期以来将汇率目标置于宏观经济政

策的主导地位。然而,追求汇率稳定的企图,使这些国家在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时受到极大

的限制,特别是在资本账户开放以后。事实上,泰国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了稳定名义汇率而牺

牲利率调节作用的反面教材。90 年代初,由于国内外原因,大量

国际资本流入泰国。为了维持名义汇率稳定,泰国央行在市场上大举买进外汇,进行干预。结果, 导致货币供应量持续扩大,银根过松。泰国本应提高利率,实行冲销政策(即通过紧缩国内信贷来抵消外汇干预引起的货币

供应增加),但利率的提高将导

致更多的外国资本流入,进而使

其稳定名义汇率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汇率稳定目标的主导地位,使泰国政府放弃了提高利率这一合理选择,从而使通货膨胀、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缺乏弹性的汇率安排不仅

造成了泰国的宏观经济不稳定, 而且为国际货币投机家带来了机会。1995年以来,泰国的出口受阻,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资产价格开始下跌,泡沫趋于破裂。国际货币投机家已预料到泰国政府在遇到游资冲击时将不得不使其货币贬值,而不可能提高利率(因为提高利率会使国内本已十分脆弱的经济形势迅速恶化),所以就在贬值前大肆进行投机,从泰国银行买入巨额泰币,并在外汇市场套取外汇。等泰币贬值后,再从市场上买入廉价泰币偿还借款,从而获取暴利。

三、在金融自由化过程

中必须加强有效监管,

有效监管的滞后必

将导致严重的金融体

系的脆弱化

亚洲各国始于80年代初的

金融自由化改革,对于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 有效的金融监管并没有相应跟上,各种违规操作行为越来越多,金融体系的脆弱化明显加大。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日本、韩国的银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体系严重脆弱化的结果。

在金融管制时代,全面的金

融压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间缺乏竞争,经营没有活力;但

同时,其风险资产也相对较少, 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随着利率上限、贷款投向和业务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的解除,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对付经营成本的上升(利率上限的解除使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银行开始大量涉足能够提供高回报率的房地产和股市等高风险行业, 在经济高速增长和泡沫生成的时期,银行的确取得了高额的回报。但当经济增长放慢和泡沫破裂时,银行便不得不承受大量的问题贷款。而这些问题贷款的利息资本化则使不良资产进一步膨胀,并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化。

不良资产的膨胀和金融体

系的脆弱化可能有多方面原因, 但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的金融当局并没有对金融业的准入加以严格管理,从而导致大量中小金融机构的出现。这些机构大多缺乏足够的资金实力,内部管理和决策程序混乱,而且风险评价和控制能力严重不足,当它们冒险进行风险业务时,往往还怀着侥幸心理,指望政府会在它们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此其一。其二,许多国家对银行的信贷政策不加任何制约,以至一些银行的贷款过分集中于某个行业或借款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少破产倒闭的银行投向房地产部门的贷款大多高于其贷款总额的20%,

个别甚至高达50%(泰国某破

产银行)。其三,一些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缺乏必要的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其违规行为和亏损状况,从而导致亏损无限扩大,并最终不得不宣布破

产。日本四大证券商之一的山一证券公司的破产,就是因为它长期以来积累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非法账外负债。总之,如何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提高有效监管水平,避免在金融管制解除后出现监管真空,将是各国金融当局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要审慎地开放资本

账户,同时对国际游

资存在的现实性必须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少国内外经济学家认为,

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过早开放的资本账户为国际游资的袭击提供了便利,从而是这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引以为鉴,审慎地对待资本账户的开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士托宾也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要急于使自己的金融市场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

的确,资本账户的开放,尤

其是离岸金融市场的设立(如泰国的曼谷国际金融便利),为国际货币投机商的炒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构成泰国等货币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如果仅仅认为资本账户的开放会方便国际游资的袭击,则不免低估了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事实上,资本账户的开放不仅便利了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动,而且可能导致长期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当一国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结构失调、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以及金融监管不力等不健康因素时,长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同样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这意味着迅速增加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而且,银行体系流动性大量增加很可能刺激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进而

促使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化,这类深层次问题的严重性显然远远超过短期游资。

资本管制可能会在一定程

度上抵御外部世界的不利冲击。因此,国内经济存在严重问题的国家审慎地对待资本账户的开放,或许不失为一种良策, 但在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高度一体化的今天,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的渠道是很多的。譬如,通过制作进出口假发票,就可以轻易地将资金在国际间转移;通过外商投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的划拨定价可以转移资本;通过外资银行与国外总部的头寸调拨短期融资安排更是轻而易举地可以进行资金转移。在国外经济学界,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当经常账户实行可兑换后,资本账户在事实上也已开放,即出现了所谓的de factoliberalization。

其实,在开放经济中,国际

游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它的现实性和危害性应该具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真正有效的对策应该是保证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国际金融投机家所罗斯在屡次遭到东南亚国家指责后,为自己辩解说: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之所以能在一些国家得逞,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着弱点。所罗斯的话虽然明显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但却也耐人寻味。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先生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投机者喜欢赚钱,他们能看到各国经济的弱点,能发

现机会。投机是市场的一个组成

部分,我们不能让投机活动非

法,你必须要胜过他们。最重要

的是把你的经济管理得比他还

好。

缺乏灵活性的汇率安排是

造成国际游资过度投机的一个

重要原因。这次金融危机中,国

际游资对泰国货币和香港股市

的肆意袭击,都充分证明了这一

点。汇率扭曲给投机者带来机

会。更多地让市场力量去决定汇

率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国际游资投机的动力源泉。

(作者工作单位:中央

财经大学金融系)

四、应该汲取的教训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30年里,东亚经济的出口导向、市场取向型发展战略曾经被誉为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典范。这场出乎意料的东亚金融危机促使我们反思这一发展模式是否可取,特别是从全球金融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来看该模式是否尚有不完善的地方。

无可否认,随着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资本流入给近几年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很大的驱动力。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东亚经济在面临国际资本大规模外逃时变得十分脆弱。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会引发大范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从这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教训:

1.短期资本流动性很强,与此相比,外国直接投资相对稳定,对一国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而且,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同时引进外国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人力资本以及海外销售渠道。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所有这些相伴随的因素都与融资本身同等重要。因此,当一个经济实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时,迫切需要创造出一个政策框架,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长期资本流入,不鼓励短期贷款流入。

2.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有许多短期资本流入被用来为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提供融资,引起这些市场过热。如果允许银行将相当大比重的贷款投向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则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将导致这些贷款成为呆坏账,银行体系变得极为脆弱。所以,当泡沫破灭,或者预期要破灭的时候,就会引起银行危机,使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触发货币危机。为了防止泡沫和金融危机,在放开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强银行监管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市场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过,同样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内在的不稳定性,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仅仅受到了这场危机的轻微影响。除了它们拥有更好的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20世纪90年代它们的贸易和经常账户一直保持盈余状态(参见表2);其次,它们的外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高(参见表3);第三,它们的外汇储备很大,短期债务对外汇储备的比率相当低(参见表4)。

东亚经济都追求开放的、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为什么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拥有上述三个

特征,而其他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尽管都遵循了表面上类似的发展战略却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关键可能在于这三个经济体更好地遵循了它们的比较优势(Lin1996;Linetal.1999)。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是这三个经济体充分利用它们的比较优势的手段,而非它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为它们的发展更密切地遵循了充分利用它们的比较优势的原则,所以它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因此,它们的贸易盈余更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它们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也更有盈利能力。当它们的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的时候,它们的项目融资能够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利润积累,更少地依赖外部资金来源。因此,它们的企业杠杆融资水平很低,整个经济的外债负担少。相反,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经济看起来是将出口导向自身当作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违背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来发展经济。这样,尽管它们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比重,但是它们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力,经常账户余额很小,或者为负。它们企业的利润水平低,技术升级或企业扩张严重依赖外部融资,产生了很高水平的杠杆融资和很大的外部债务负担。而且,与比较优势相悖的产业并不具备自生能力。为了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产业发展,政府需要直接干预金融资源的配置,并向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提供其他行政支持,为各种寻租行为开了方便之门(LinandTan1999)。遭受危机严重打击的国家都出现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这是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结果。

在开放经济中,追求与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政策的国家很快就会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惩罚(Rodrick1999)。对于一个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的经济,主要的政策是维护自由市场制度,以便价格能够充分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供需信息,制定并执行游戏规则,消除外部性。这样的政策有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在一个人口密集的经济里,如果经济发展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首先得到发展,只有当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以后,产业结构才会升级,变得更为资本密集(林毅夫、蔡日方、李周,1999,第4章)。这样的发展路径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大量劳动力资源,使得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减少社会分裂,从而有助于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对于成功的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Rodrick199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采用超越一国的要素秉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例如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在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时尚。在发展中国家为此战略的实行,采用了许多干预市场的政策法规,使得它们的经济在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由化,特别是资本市场自由化时,很容易受到冲击。制度改革和加强监管对于那些国家的发展是必要的。不过,改革的步伐和顺序应该根据各国自身的情况决定。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期间能够维持汇率和高增长率的原因是中国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账户没有放开。因此,中国能够将自己隔绝于危机之外,保护自己免遭投机资本的攻击。

最后,在任何国家几家大的金融资本家联手对该国证券和货币市场的操纵在法律上都是不容许的,但目前几家大的国际投机家联手对他国货币市场的冲击却尚无法律可以制止,使经济规模小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和货币市场自由化时的风险大增。面对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以提高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并改革和上述原则不相符合的政策制度,有序地推行金融、货币市场的自由化来迎接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但为了避免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投机资本以大吃小的一个手段,国际间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构架,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也是非常必要的。

1997年开始的亚洲区域性金融危机,有许多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1.政府要摆正与市场的关系,搞好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定位。市场选择是最佳

选择,政府不能凌驾于市场之上,以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经济,发号施令,而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进行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规范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实现政府职能定位的这个总体目标,从我国目前实际出发,应从两方面入手,加快改革进程。一方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综合经济部门要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强化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完善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建立各级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加强经济监督部门。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把主要精力转到政策引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宏观管理上来,着力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功能完善的市场机制。

2.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杜绝贪大图快。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只承认效益,谁效率高,效益好,谁就生存、发展。否则就败落、破产,被淘汰出局。建国后,在左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发展上急于求成贪大图快的观念,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今天仍严重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正确认识、把握和决策。当前突出的表现是有些地方把规模与效益划等号,认为

大就是好,抛开市场,不看条件,盲目进行企业外部扩张,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甚至

实行拉郎配,硬性组建大企业集团,拼凑航空母舰。实际上在信息时代,规模对企业的成功并不多么重要。决定性的因素是企业的科技素质水平和经营运作机制,

最终要看企业的利润而不是企业的规模。因此我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大中

小企业并举,各打各的优势仗。关键是要适应市场要求,有好的效益。要重视发展机

制灵活、运作规范、科技素质高、经营重点突出的中小企业。实施十五大提出的大公

司、大集团战略,发展四跨企业集团,也一定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实现。要

着力建立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机制。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应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改革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增加央行监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摒弃过去对金融部门行政命令式的外部调控方式,转而采用产业政策和经济信息进行

引导,政府从直接控制规模转到利用货币、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间接调控。改革商业

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开展对固定资产贷款项目的市场调研和市场

开发工作,以保证贷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避免决策失误,建立一套系统而全面的固

定资产贷款项目的技术评价标准和实用贷款管理操作程序及贷款管理责任制体系。

要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一套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商业银行运作,确保其独立经营。

4.稳中求进,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稳中求进是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软着陆的正确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个长时期内应坚持的方针。要继续实行适度

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和加强农业,搞好社会保障,保持稳定的宏

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要推进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正确处理改革与开

放的关系,使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国内改革相配套、相适应;控制外债规模和外资结

构,防止短期债务形成风险;重视开拓国内市场,跟踪国际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出口

商品结构和开发新市场,保持良好的外贸发展趋势。要重科兴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保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稳定持续提高。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完整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及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6325337.html, 2009年09月08日16:40 新华网 索罗斯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导读】 曾荫权:直面金融风暴压力巨大哭过两三次 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中国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 索罗斯操盘手透露制造亚洲金融危机全过程

索罗斯其人:业余哲学家喜欢为别人花钱 泰铢贬值点燃导火索 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 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金融危机一夜席卷亚洲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香港金融市场生死保卫战 千亿港元与金融大鳄“豪赌”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之一、“泰国虎”,居然产生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尤其是企业对银行有如此严重的负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产业转移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二战后,日本有意识的加快产业升级,力图赶超欧美。这个过程中,逐渐把低端产业转移到亚洲其它地区。 上面第二张图,大致说明了日本产业转移的情况。相对应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四国(印尼、马

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经济依次起飞。这就是常说的“雁行模式”。1、劳动密集性和资金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2、以出口外销型企业占主导 2、招商引资 八十年代前期,发达国家尤其美帝利率高的离谱,加上对外资有戒备心,东盟吸收外资非常困难。中期以后,东南亚国家改变态度,调整政策。比如: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对外资开放更多行业,放低企业注册资本等等。用天朝的话概括就是:大力招商引资。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对外资开放更多行业,放低企业注册资本等等。 以泰国为例。1991年,经济起飞没几年,泰国就实现了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经常项目:指本国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易而经常发生的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对外贸易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个项目】。然后又加速开放资本项目【指资本的输出输入,消除外汇管制;在中国现在只实现了生产资本的自由】 1.开放和扩大离岸金融业务,允许境内15家本国银行和35家外国银行直接从国外吸收存款和借款,在境内和境外自由使用这些外汇。 2.允许外国人在泰国境内开立泰铢账户,自由借款、贷款以及货币兑换。 3.国内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对外国直接投资不做任何限制。 4.对金融机构不实行外债规模控制,放松监管,企业可以自由对外借债。 5.在泰国外汇市场开展远期、互换等多种交易。 而印尼、马来西亚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更早的就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发表时间:2009-09-27T14:49:51.92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4期下供稿作者:张程程[导读] 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但上个世纪爆发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对现在中国的政策走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治理;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 收稿日期:2009-03-29 2006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次危机。本文主要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分析得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一些启示。 一、各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效应分析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株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日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这场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IMF的要求下开始实施双紧政策,但效果不好。于是从1998年第一季度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允许这些国家采取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具体措施包括:(1)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2)规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增长率。(3)削减银行储备金和下调中央银行干预利率。 实施双紧政策不但不利于危机国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危机国的矛盾。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东亚国家走出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危机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如何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二)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经济周期运动中,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固有缺陷,以及金融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所以在金融体系内部会不断地产生和爆发金融危机的能量. (三)汇率制度调整 自1997年7月起,在货币投机者的冲击下,从泰国开始,许多东南亚国家相继放弃了传统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允许本国货币自由浮动。由于对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缺陷存在不同认识,补救措施也多种多样,这些措施既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也有进一步强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四)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实行资本项目管制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流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导致了外债规模累积,而其中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使得总外债中的短期外债比例过高,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造成了许多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主要是通过资本项目管制和“谨慎性”控制手段来实现。资本项目管制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要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公众信心,有的时候金融危机完全是由公众的信心危机引爆,所以对金融危机的治理必须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实际上,单纯的财政危机、货币危机并不可怕,它们往往通过中央银行的救助、同业援助和存款保险等措施予以解决。真正可怕的是由财政危机、货币危机而导致的公众信心危机,这种信心危机一旦蔓延就有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甚至是经济机体。要维护公众信心,首先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其次是要有一整套能够稳定公众信心的紧急救援机制。 (二)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应有效并严格执行 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而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对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的中国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应对这次的危机中国采取了很多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的政策,如: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拉动内需、加强金融监管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这些措施实施的力度及效果在中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提出要拉动内需,十年后的今天还在叫着要拉动内需,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那些所谓的拉动内需政策的有效性。 (三)要注意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协调配合 由于金融行业在社会中处于特殊位置,所以要求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必须要有多个部门、多种政策手段的配合。在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选择的治理政策可能会给经济的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前后两种政策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坚持成本—收益原则,即选择任何一种政策都必须权衡其成本与收益。从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效应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所以要求一国政府在采用任何一种治理措施前应先对其可能产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郑振龙.大警示:冷观亚洲金融危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 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亚洲金融危机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专业: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而后重心又向东北亚转移,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而这场在给地区经济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改变亚洲人民平静美好的生活。 时至今日,那段艰难的日子仍然让亚洲人民记忆犹新。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又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点,亚洲各国过分依赖外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但外资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泰国经济开始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汇率相对稳定,在此情况下,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泰国从中谋和当泰国流入大量外国游资时,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以有利于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以大量资金贷放给房地产业,金融管理部门监管不利。了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资力量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对短期游金利用,必然增加经济的不稳定。 第二点,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年期的高速增氏,却积累起一些严重的结构问题。在这些回家沾沾自喜的同时,更加迫切地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然而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普遍高估房地产供给、制造业的产能;同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并非完全是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导致一场“成长性的衰退”,“泡沫经济”明显。 第三点,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而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际准,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帐。银行呆帐增加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 第四点,不能正确处理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侵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一国的汇率往往具有助涨或助跌的作用,而这正是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极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的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摘要:1997年我国经济进入腾飞阶段,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积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本文旨在浅议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此来透视这一段货币政策改革的岁月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稳健稳中从紧适度调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1997~2002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机游资的虎视眈眈,中国对内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努力稳定汇率,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3~2007,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实行稳中从紧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中国政府应对策略 【前言】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 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 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并通过国际机构和双边援助来支持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充分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危机来袭】 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 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 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摘要:发生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大幅度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起因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借鉴,对中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启示 正文: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席卷亚洲接近30年的97年金融危机,对亚洲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其原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从中吸取教训并加以借鉴。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泡沫经济导致巨额不良债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时,东亚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各国政府普遍沉浸在“东亚奇迹”的喜悦之中,企业普遍高估市场潜力,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股票等行业,泡沫经济就此产生。随着这些国家泡沫经济的破灭,这些被大大高估的资产价格暴跌,造成大量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沉淀难以收回,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呆坏帐急剧增加,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在这些不良债权的影响下,金融挤兑风波和挤兑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在所难免。由此可见,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是这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 (2)外汇政策失误,使货币失去稳固的基础。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外债繁重且结构严重不合理。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为弥补日益扩大的项目逆差和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不得不大量借用外国货币,以维持自身国际收支的平衡。更严重的是,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主要不是通过直接投资弥补,三分之二是靠举借短期外债弥补,潜在风险极大。由于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外债负担,并外债结构严重不合理,使其货币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陷入被抛售,贬值,再抛售的恶性循环之中。 (4)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度和金融监管不力。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比较典型的是韩国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剥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银行缺乏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性评估和筛选。由于银行的过度干预,使得企业愈来愈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经营,造成企业的高负债经营,从而动摇了企业的经营结构和基础。另一方面,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在经济繁荣时期成立的金融公司,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其为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风,将巨额资产投入到房地产等行业中,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而形成大量呆、坏、死帐。正是这些盲目发展的金融公司资产状况恶化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蓄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市值的稳定。当前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摘要】1997年,一场汇率危机从泰国刮起,并迅速席卷亚洲,演变成一场亚洲金融危机,从而使得亚洲经济放缓,部分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说明了亚洲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指出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启示 1997年7月2日,是世界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泰国政府终于被迫宣布取消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历史上将这视为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这不但给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仍心有余悸。特别是在当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之时,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呈现出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深入的发展态势。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中国香港政府为保护联系汇率制而提高港元利率。接着,香港和内地深、沪股

市大跌,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东北亚,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1998年1月,印尼盾几天内贬值50%。一些国家不能偿付大量到期短债,导致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股市汇市暴跌至近年最低点。 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持受到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困境,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保持世界经济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东亚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金融危机重创中反弹,主要归功于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曾经这么说。危机往往不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它孕育着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我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随后,财政部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郑惠茹谢颖茵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之时,先后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后出现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四小虎”。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所谓的“东亚模式”帮助了大多数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吸引了世界关注。然而,这种模式虽然外表看起来激动人心,振兴了本国的民族工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东南亚奇迹”,然而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过分依赖外资,汇率制缺乏弹性、严重结构性问题等,这些都为97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以至于等到危机真正发生后,让这些亚洲国家一招打回原形,十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化为泡沫。下面我们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面纱,以及说明中国应该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固定汇率制、投机家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掀起的大量抛售泰铢风潮,导致泰铢贬值,引起周边国家连锁反应式的货币贬值狂潮。实际上,早在那些国际投机家们选中泰国之前,泰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首先,泰国不应该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尤其盯住美元,一边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汇率,另一边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开放资本项目,利用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这样的做法无疑导致国家外债高筑,市场稳定岌岌可危。1997年的泰国,经济疲软,出口下降,汇率偏高,维持与美元一样固定汇率的泰铢已经严重高估,这让那些聪明的国际投机家从中看到有机可乘。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利用远期套汇交易借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泰铢换取美元,这样一来泰铢就会贬值,最后再购入打压完的泰铢来完成远期合同。其次,虽然泰国政府不甘示弱,坚守阵地,耗资大量美元来吸纳泰铢,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说到“亚洲货币绞杀战”的时候是这样形容泰国的:“泰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死拼阵地战,战略意图完全暴露,战术缺乏灵活性和突然性,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泰国政府的不当干预手段反被那些国际投资家们利用,他们不断地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把泰国政府最后一丝力气都给消耗殆尽,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7月2日当天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泰国在这场货币绞杀战中成为第一个牺牲者,并且,泰国的经济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亚洲各国:7月11日,菲律宾的比索开放与美元的比价,比索贬值;同一天,马来西亚也缴械投降,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8月4日,印尼放弃抵抗,宣布汇率自由浮动;10月16日,中国台湾放弃与国际投机家的厮杀,台币实行自由浮动;11月,韩国经济危机爆发;98年初,国际投机家们卷土重来,再度重创印尼。最后,香港特区与投机家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以香港胜利告终,至此东南亚金融危机才算是告一段落。这场“瘟疫”横扫了东南亚和日韩港台,所到之处,遍地哀鸿,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事实上没有几个发展中国家能经受得住。国际投机家们的疯狂攻击,掠夺东南亚各国十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更有很多人把矛头直指索罗斯,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指责索罗斯就是“魔鬼”,应该把这样的“魔鬼”绳之于法!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太地区(泰、马、印尼、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对亚太发展中地区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影响由于各国(或地区) 的经济结构层次不同、金融体制与市场的完备程度不同、金融管理能力强弱不同、“泡沫经济”程度不同、不良债款比率高低不同而呈现出所受影响程度不同、特点不同。 以1 9 9 7 年7 月到1 9 9 8 年7 月(危机爆发后的一年期间内) 的三项经济指标(货币汇率下跌幅度、股市价格指数下跌幅度、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来衡量各国 (或地区)所受金融危机的不同影响程度。(见表)从表的数字可以看出, 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泰、马、印尼、韩国; 其次为菲律宾; 再其次为新加坡、香港; 受影响程度较小的是台湾; 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的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特点也有一些不同: (1) 直接内发的有泰、马、印尼、韩国, 间接引发的有菲、新、台湾、香港; (2 )迅速引发的有泰、马、印尼、韩国, 滞后引发的有菲、新、台湾、香港; (3 )全面触发的有泰、马、印尼、菲、韩国, 所有三项经济指标均出现暴跌趋势, 部分触发的有新、台湾、香港, 它们的币值一直没有出现大幅度下跌趋向, 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跌趋势; (4) 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的有中国。 泰国: (1)影响程度、特点及原因 泰国受影响较大,而且都是直接内发的、迅速引发的和全面触发的,这是起因于其内在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和金融政策失误、银行与金融机构有大量贷款被投入房地产、股市从而形成有较大成份的“泡沫经济”、不良债权比率高、外债数额庞大等经济结构方面的弊端。 (2)具体影响 出口贸易增长幅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货币汇率下跌。 受金融危机影响,股票价格指数下跌,到2000年为止泰国的股票价格指数已下跌35%。 国内总产值增长率呈下降趋势,总产值增长率19 94 年为8. 8 % , 1995 年下降到8. 7 % , 1996年又跌至6. 7 %。由于泰国外向型经济已十分发达, 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依赖性强, 因而只要出口停滞, 就有可能障碍国内经济增长, 从而加剧经常项目逆差。泰国在1995、1996 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占G D P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概述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间歇性爆发。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主要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二: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最终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出口 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二)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教训 【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对东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和过程复杂,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危机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很多教训。 【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教训 一、亚洲金融危机概述 亚洲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2日。早在1997年1月开始,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就开始拼命做空泰铢,他们在现货市场上用外资银行借来的钱抛售泰铢,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泰铢对美元的期货合同。泰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最终败下阵来。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当日泰铢就狂跌20%,在泰铢率先贬值的冲击下,菲律宾的比索、马来西亚的林吉特以及印尼盾等都纷纷步入贬值的大流之中。随之而来的惊恐气氛造成了大量资金撤离东南亚各国,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货币贬值的压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场危机随后又从东南亚各国波及到了台湾、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甚至俄罗斯。直至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复杂,对东亚经济乃至全球发展造成了长远的不利影响。 二、亚洲金融危机原因 本次危机形成的原因复杂,综合国内外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 三、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日本

日本喝下了美国毒药 先说日本如何中了美国设下的圈套。 这对认识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现在全球发生的次贷危机非常具有警醒作用。 在《货币战争》这本书里,作者曾经描写了1973年中东战争,其实是一场美元做武器的货币战争,而我们看到的许多战争,包括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本质上都不是石油战争,而是货币战争。 那么,在1980年代美国针对日本的贸易战争,其实质说到底,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一场货币战争。因为,这次美国人赤裸裸的拿起了货币的武器,戳破了日本的泡沫经济,从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长达10多年,直到2003年之后,才走出货币战争失败的阴影。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进入缓慢的恢复,而带来经济发展契机的是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这次战争让日本成为所谓联合国军的战略后方,大量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日本,而如果运输成本太大的物资则在日本就地生产,日本经济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了起来,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器厂商三菱重工,就是当年生产坦克大炮的,至今日本人还保留了这些生产线。各国军人在日本吃喝玩乐,也带动了当地巨大的消费需求,由此日本经济一发不可收,到1960年代,日本经济的元气已经基本恢复,且发展神速,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一个可以叫板美国、和美国争霸的阶段,日本对美国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威胁。日本GDP达到了美国GDP的一半,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个性张扬的日本人则开始到处收购,比如收购好莱坞,收购洛克菲勒帝国大厦,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不是在911事件中倒下的世贸大厦,而是洛克菲勒帝国大厦,这个华尔街的标准性建筑。 美国人惊呼,日本要和平买下整个美国。 这个时期,日美贸易顺差加大,而美国面对日益增长的贸易赤字,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焦躁的美国人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加大出口,减少进口,以此达到贸易平衡。 看起来,这个理由非常冠冕堂皇,也非常合理,于是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 Lawson)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理由是充足的,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是灾难性的。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美国大佬的智慧,同时鄙视一下日本民族的短视,日本人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美国大佬往往是一石三鸟,通观全局。日本人只看到了贸易平衡,美国人则看到了未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崩溃的那一刻。(日本人总是在眼看着要取得胜利的时候,被美国人临门一脚,在最后黑色三分钟把比分改写成美国赢,日本输,太平洋战争如此,广场协议也是如此,也许,这是日本的宿命。) 因为,日元不断升值带来了一个副产品,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日本,赌日元升值,导致日本房地产、股市大幅度上涨,资产泡沫化开始严重起来。记得当年的世界首富是个日本人,具体叫啥名字记不得了,他拥有东京和新宿的大片房地产,按照他拥有的土地资产和房产来算,他就是世界首富了。 股市房市的上涨迫使日本央行实行宏观调控,不得不推行货币紧缩政策,日元利率上涨到6%,大量热钱开始撤离日本股市房市,日本股市房市应声下跌。1991年日本经济正式步入崩溃,直到2003年才开始在中国经济强劲带动之下走出低谷,这段时间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其实总时间跨度远不止10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