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惊恐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季建林司天梅)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抑郁症药物治疗流程

严重或自杀强烈者可首选*1.伴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木僵的患者可以立即做MECT

2.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在抗抑郁腰基础上合并MECT

江达开主编.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性程序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实用简本

一、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诊断

1.1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发作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有大难临头的害怕和恐惧。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因此容易误诊。患者常在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如果患者可以回避某些易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则称为场所恐惧症。因此,在诊断分类中,惊恐障碍又被分为伴有场所恐惧症或不伴有场所恐惧症。CCMD-3把惊恐障碍列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最近欧美的流行病学治疗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15%,年患病率为2.7%~7.3%.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在65岁以后起病者非常少见(0.1%)。国内浙江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5)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76‰,河北省治疗为3.96‰,平均年龄为49.22岁(2007)。

惊恐障碍常伴随显著的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健康和日常功能明显低于患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的患者;并且与精神活性物质或酒精使用、共患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如与抑郁障碍的共患率近30%)的比列较高;惊恐障碍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2

倍,是无精神障碍者的20倍。

1.2临床表现

⑴惊恐发作: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伴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头痛、头昏、眩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肉跳、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等。发作间期始终意识清晰,高度警觉。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个小时。

⑵预期焦虑:发作后的间歇期仍心悸,担心再发,惴惴不安,也可以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症状。

⑶求助和回避: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惧症。

⑷惊恐障碍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状。

⑸有的病例可在数周内完全缓解,病期超过6个月者进入慢性波动病程。不伴场所恐惧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继发场所恐惧症者复发率高且预后欠佳。约7%患者有自杀未遂史。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合并抑郁症。

1.3诊断要点

⑴发作一般无明显诱因,可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

⑵在发作间歇期,害怕或担心再发作。

⑶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⑷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发作突然,迅速得到高峰。

⑸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的焦虑持续

1个月。

⑹常规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或仅有心动过速。偶发早搏等,难以解释患者的症状。

1.4鉴别诊断

⑴躯体疾病所致焦虑: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低血糖症、嗜铬细胞瘤)、血液系统疾病(如贫血)、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瓣膜脱垂、心肌缺血)、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前庭功能紊乱)等。特别是初诊、年龄大、无心理应激因素、病前个性素质良好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焦虑是否继发于躯体疾病。

⑵精神活性物质或酒精使用/戒断:许多药物在中毒、戒断或长期应用后可致典型的焦虑障碍。如某些拟交感药物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某些致幻剂及阿片类物质;其它如类固醇、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物、酒精等,根据服药史可资鉴别。

⑶其他焦虑相关障碍:惊恐发作可能是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其他焦虑障碍的一部分。当同时存在时,CCMD-3、DSM-Ⅳ推荐合并为单一诊断,ICD-10推荐并列诊断。

⑷其他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伴有焦虑,存在精神分裂症症状可资鉴别;抑郁症最常伴有焦虑症状,当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时,应先考虑抑郁症的诊断,以防耽误抑郁症的治疗而发生自杀等不良后果;其它神经症伴有焦虑症状时,焦虑症状在这些疾病中常不是主要临床相或属于继发症状。癔症可有类似惊恐发作表现,但具有夸张特点、发病与精神因素相关。

2.惊恐障碍的治疗

2.1治疗目标

⑴降低惊恐发作的发生频率和发作严重程度,缓解预期焦虑,恐惧性回避,治疗相关的抑郁症状,达到临床痊愈。

⑵最大限度地降低共患率、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⑶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2治疗原则

⑴综合治疗:惊恐障碍(PD)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些研究结果提示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疗效优于单一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⑵长期治疗:PD是一种慢性疾病,PD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药物应当足量足疗程,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长期维持治疗应当以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复发和恢复社会和职业功能。

⑶个体化治疗:药物疗效取决于药物药理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治疗的第1周,PD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更加敏感、更恐惧。比如:药物治疗过程中,PD患者可能会将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头晕、口干和震颤误以为是疾病症状的表现;在抗焦虑药物治疗初期,患者的焦虑性躯体症状还可能会加重。因此,告知患者和(或)家庭成员解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非常重要,可以防止患者过早停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疗效和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个体化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2.3治疗策略

惊恐障碍的急性期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和药物治疗通常持续12周。经过急性期有效治疗后,接受CBT 治疗的患者,随访率可适当降低。维持期药物治疗的疗程,研究证据较少,通常建议至少要维持治疗1年,再根据临床特征考虑逐渐减药。减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变。如症状复发,应适当立即重新开始药物治疗。

2.4治疗方法

2.4.1药物治疗

2.4.1.1药物治疗原则国外研究治疗显示,各种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d noradrenergic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oradrenergic and special serotoninergic antidepressants,NaSSAs)、三环类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和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reversible inhibitors of monoamine oxidase A,RIMAs)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其中SSRIs、SNRIs和NaSSAs目前选择的较多,与过去的TCAs药物比较,安全性上有较大改进。

⑴中国SDFA批准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有: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但是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一些未在中国批准该适应症的抗抑郁药物。

⑵FDA批准治疗惊恐障碍的药物有:帕罗西汀、阿普唑仑、阿普唑仑缓释剂(国内未上市)、氯硝西泮、氟西汀、帕罗西汀控释片(国内未上市)、舍曲林、文拉法辛缓释剂和艾司西酞普兰。

由于新型药物有更好的耐受性,建议作为一线治疗。

已经有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了帕罗西汀、阿普唑仑、阿普唑仑缓释剂(国内未上市)、氯硝西泮、氟西汀、帕罗西汀控释片(国内未上市)、舍曲林、文拉法辛缓释剂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的安全性,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因此一旦患者确诊后,可以根据患者年龄、既往治疗反应、自杀、自伤风险、耐受性、患者自己对治疗药物的偏好、就诊环境、药物的可获得性、药物治疗费用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治疗药物,及早开始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药物的起效、疗程、可能的不良反应、需要遵医嘱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可能出现停药反应。

急性期治疗12周,如果有效,继续巩固和维持治疗6~12个月。如果一线治疗效果差,选择二线治疗或其他SSRIs、SNRIs、TCAs治疗。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止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个月。

治疗过程中,监测疗效、耐受性,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

2.4.1.2治疗药物

⑴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

1)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剂量一般为每日40mg,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从小剂量10mg/d,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渐加量,每周的加药幅度为10mg,最大剂量为50mg/d.年老体弱者宜从半量或1/4量开始,酌情缓慢加量。帕罗西汀镇静作用较轻,可白天服药,如果患者出现嗜睡乏力可改在晚上服,为减轻胃肠刺激,通常在早晨后服药。

2) 艾司西酞普兰:可以与食物同服,每日1次。建议起始剂量为5mg/d,持续1周后增加至10mg/d.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剂量还可以继续增加,至最大剂量20mg/d.治疗约3个月可取得最佳疗效。疗程一般持续数月。老年患者推荐以上述常规起始剂量的半量开始治疗,最大剂量也相应地降低。

3)其它SSRIs:建议舍曲林的起始剂量为50mg/d,平均治疗剂量100mg,最大治疗剂量为200mg/d。氟西汀可以与食物同服,每日1次给药。建议起始剂量为5~10mg/d,如果起始剂量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加重。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逐渐增加到20mg,最大剂量可达60mg。建议氟伏沙明的起始剂量为50mg/d,平均治疗剂量为100~150mg/d,最大剂量达300mg/d。

禁忌症:①对SSRIs类过敏者;②严重心、肝、肾病慎用;③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inhibitors of monoamine oxidase A,MAOIs)、氯米帕明、色氨酸联用;④慎与抗心律失常药、降糖药联用。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①神经系统:头痛、头晕、焦虑、紧张、失眠、乏力、困倦、口干、多汗、震颤、痉挛发作、兴奋,转为躁狂发作。禁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及其他5-羟色胺激动剂联用,以防发生中枢5-羟色胺综合征。

②胃肠道:较常见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③性功能障碍:阳痿、射精延迟、性感缺失。④其他:过敏反应,罕见的有低钠血症和白细胞减少。由于该类药物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色素p450酶CYP2D6抑制作用,可能升高经CYP2D6代谢药物的血清浓度,联用时应注意。

注意事项:SSRIs治疗初期,患者的焦虑性躯体症状可能会加重,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治疗的第1周。PD患者更敏感,可能会将一些药物早期的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头晕、口干和震颤认为是疾病症状表现;建议小

剂量起始,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满意的疗效。告知患者和(或)家庭成员解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非常重要,可以防止患者过早停药。

2004年FDA签署了一项警告,即“抗抑郁药短期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研究中增加了自杀观念和行为的风险”,目前尚不知道是否抗抑郁药在儿童青少年中长期使用会增加自杀风险。FDA警告主要是依据对24项安慰剂对照的9中抗抑郁药治疗儿科患者的临床研究进行汇总分析的结果,这些分析提示,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的最初几个月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的风险是安慰剂对照组患者的2倍(活性药物组为4%,而安慰剂组为2%),在所有的临床研究中,均未发现有自杀成功的病例。SSRIs在儿童青少年中使用应注意易激惹或自杀念头,严格评价疗效和风险后决定,并且治疗期间仔细监测。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PD通常起效较慢,但是处于惊恐发作期的患者由于对疗效的迫切需要,常在发作期或治疗初期需要合并苯二氮卓类药。苯二氮卓类药使用不超过3~4周及早减药,直至停药。不建议PD患者长期接受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应避免处方镇静性抗组胺要活抗精神病药治疗PD患者。

现在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都没有显示SSRIs可以导致依赖,长期治疗后突然停药很容易导致焦虑反跳、戒断症状或复发,尽量逐渐减药,至少持续3个月。应当让患者知情尽管药物没有耐受或渴求,但是突然停药或漏服药,可能会有戒断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偶尔会较重,特别是突然停药。常见的停药反应为头晕、麻木和刺痛感、胃肠道不适(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多汗、焦虑和睡眠障碍。

⑵三环类和杂环类药物

氯米帕明:起始剂量为12.5~25mg/d,可与某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合并使用,根据对药物的耐受程度逐渐滴定剂量,同时缓慢撤出苯二氮卓类药。剂量范围25~150 mg/d。治疗应至少持续6个月。老年患者起始剂量为12.5mg/d,增加增加剂量到25~50 mg/d。

禁忌症:①严重心、肝、肾病;②癫痫;③急性窄角型青光眼;④12岁以下儿童、孕妇和前列腺肥大者慎用;⑤TCAs过敏者;⑥禁与MAOIs联用。

不良反应:①中枢神经系统:过度镇静、记忆力减退、转为躁狂;②心血管: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传导阻滞;③抗胆碱能:口干、视物、便秘、排尿困难。

注意事项:TCAs治疗指数低,剂量受镇静、抗胆碱能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限制,一般使用剂量为50~250 mg/d,剂量缓慢递增,分次服药。

减药宜慢,突然停药困难出现胆碱能活动过度,从而引起失眠、焦虑、易激惹、胃肠道症状和抽搐等。因此建议逐渐减药,减药时间可持续几周。

酒精和三环类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长期饮酒可诱导肝脏同工酶,静滴三环类药物的水平。

⑶苯二氮卓类药物

1)阿普唑仑:起始剂量应该是0.4mg,2~3次/d,每3~4天增加0.4mg/d,常用剂量为2~3mg/d,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最大剂量是4~6mg/d。

2)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硝西泮的治疗剂量为1~6mg/d,使用大剂量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减量时应当逐渐减量,一般是每3~4天减少0.5mg/d,或更慢。在SSRIs治疗初期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有更快的起效速度。

禁忌症:①闭角型青光眼;②服药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唑类抗真菌药)的患者;③严重肝肾损害者;④伴有严重慢性高碳酸血症、重症肌无力、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睡眠呼吸障碍患者;⑤对苯二氮卓类药物过敏者。

不良反应:这类药物的最大缺点是容易产生耐药性,长期应用往往会产生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估计连续用药大于6个月者为5%~50%,一般半衰期短的药物较容易发生,因而不宜长期单药使用。但在下述情况下可以短期优先使用:①短期应激所致GAD样反应;②伴有严重的焦虑(惊恐)发作;③存在躯体医疗情况需要尽快控制焦虑症状。

最常见和最突出的不良反应,如镇静、白天困倦、药物过量时出现共济失调或言语不清。有30%~90%的患者会出现戒断症状,大多数症状为轻到中度,可以耐受,但在突然停用较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时,可能引起癫痫发作,因此应缓慢减量。

当苯二氮卓类药物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联用时,如酒精、巴比妥类药物、阿片类物质和抗组胺药物,可能会增强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

注意事项:有30%~90%的患者会出现戒断症状,大多数症状为轻到中度,可以耐受,但在突然停用较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时,可能引起癫痫发作(比较罕见)。建议应当缓慢减量苯二氮卓类药物。对于惊恐发作患者,减量需要8~24周。短期治疗或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不需要如此长的停药时间。

患者停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时,可能发生几种类型的症状:①患者原来的症状可能复发;②患者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常发生在停药后数天内,但是一般在2~3周内减轻或消失。常见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易激惹、失眠、疲倦、头痛、肌肉抽搐或疼痛、震颤、摇摆、出汗、头晕、集中注

意可能、恶心、食欲减退、明显抑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感知觉增强(嗅、视、味、触觉)、异常感知觉或运动觉等。治疗过程中应当给予患者及家属支持性教育,引导正确的停药过程。最近的研究提示,集体认知-行为治疗也有助于患者终止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⑷其他药物

文拉法辛的起始剂量为75mg/d,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可以逐渐增加到225 mg/d;平均治疗剂量165~171mg/d。文献报道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的平均剂量为(18.3±1.3)mg/d。

治疗惊恐障碍常用药物的剂量见表1。

表1 惊恐障碍常用药物剂量一览表

2.4.2心理治疗

⑴治疗原则:心理治疗应该和药物一样作为PD的主要治疗选择,尤其当患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时,应当作为首选。有条件提供心理治疗的情况下,也应该首先考虑心理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心理治疗或许有效,反

之亦然。对于经药物治疗病情好转者,停药后极易复发,此时接受心理治疗,有助于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当然,对于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后仍不见好转或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治疗无法实施时,应该及时予以再评估、转介其他心理治疗师或给予药物治疗。

⑵治疗方法

1)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CBT治疗师必须接受过正规的系统培训,且在督导的情况下,按照被证明有效的治疗程序进行。若患者不合并DSM-Ⅳ轴Ⅱ(人格障碍)诊断,治疗一般安排总共7~14个小时的治疗,每周1~小时。对于伴有轴Ⅱ(人格障碍)诊断的患者,治疗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对于部分患者,短期采用更大强度的CBT可能会更加合适。

2)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PPT):PPT治疗师要经过系统的精神动力性治疗培训,熟悉本疗法的操作技术。在接受专业培训的经历中,要接受自我被分析的个人体验,在案例实践中有自己的督导师或督导团队。专业的培训经历和丰富的临床案例经验是PPT得以发挥有效作用的保证。如果通过初始访谈的诊断评估,发现PD患者缺乏接受PPT治疗的动机,或者其他人格结构处于未整合水平,或者因为其他种种客观因素,这种开放的、长程的PPT可能不是最好的治疗形式。此时应与患者讨论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帮助其转介其他治疗师。

3)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家庭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眼动治疗、情绪疗法等也都用于PD的治疗。

3.惊恐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1.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1.1概述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一种以持续、全面、过度的焦虑为特征,并且焦虑不限于任何特定环境的精神障碍。患者往往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患者焦虑的症状是多变的,并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

GAD在普通人群的年患病率为1%~5.1%,成年人终生患病率估计为4.1%~6.6%。女性是男性的2倍,青少年、妇女及老年人是GAD高发人群。大约90%GAD 患者共患其他精神障碍,其中60%为抑郁症。共患病使患者社会功能损害更严重,对治疗反应差,具有较高自杀率和致残率,预后不良。

1.2临床表现

焦虑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核心症状,但不一定在某一特殊情境中发生,患者整日容易紧张,症状多变,一般包括以下要素:

⑴担心和焦虑:广泛性焦虑障碍主要症状是担心和焦虑,这种担忧和担心是期待性的,与健康人的忧虑和担心相比,它不可控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

⑵高警觉性:易激惹、烦躁不安、肌肉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睡眠障碍。这些症状常结伴成群出现。

⑶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和其他症状:坐立不安、颤抖、皮肤苍白出汗(尤其是双手、胸部、腋窝)、口干、心动过速/心悸、恶心或腹部不适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典型发病年龄为10多岁至20多岁,呈慢性、持续性病程,

前瞻性研究发现只有25%别人在2年内有完全缓解期。儿童青少年GAD患者共患病同样明显,共患病达87%,尤其是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共患病率较高。GAD老年患者抽样调查发现91%有共患病。共患病既加大了治疗费用、功能损害和残疾,也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

1.3诊断要点

⑴不能控制、无明确对象的过度焦虑和忧虑,至少病程6个月。

⑵伴自主神经症状,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精神性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疲劳、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

⑶病人难以忍受,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

1.4鉴别诊断

⑴其他精神障碍:①抑郁障碍:焦虑是抑郁障碍常见症状,GAD也会有一些抑郁症状。通常诊断是依据两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出现先后顺序确定。②其他焦虑障碍也需与GAD鉴别,如惊恐障碍、恐惧障碍、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有其突出的核心症状和病程特点,结果详细的病史询问、检查,鉴别并无困难。如果既符合GAD诊断,又符合其他焦虑障碍诊断的共病情况,建议将诊断均列出。

⑵物质滥用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和物质使用常常导致焦虑症状,注意询问是否应用能够引起焦虑症状的成瘾药物(如咖啡因、尼古丁、酒精及毒品等),如存在则停用。了解是否有服用能够致焦虑的药物史,如类固醇激素、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甲状腺素、茶碱等,有助于与原发性焦虑障碍鉴别。

⑶躯体疾病:①以焦虑症状表现的躯体疾病,如内分泌疾病所致的心血管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髓质瘤、低血糖和Cushing

综合征等导致焦虑症状。某些神经疾病,如发作性癫痫、颅内肿瘤、中风和脑缺血等疾病,均可以出现焦虑症状。鉴别要点是根据病史做相应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②以躯体性焦虑症状为主者,误诊为躯体疾病。鉴别要点是他们有焦虑症状全,可有焦虑症状的不同特征,如心悸、头晕、尿频等均可能是病人的原发主诉,符合广泛性焦虑症。③广泛性焦虑和躯体疾病共病者,即两者均存在。在慢性严重躯体疾病各个阶段均可能出现焦虑。焦虑状态临床表现与典型广泛性焦虑不完全相同,焦虑的核心症状常与躯体疾病有关。这种焦虑往往是由于担心特定的躯体症状预示严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引起的。患者焦虑或担心程度往往与疾病的严重性不相符合、或有亲友因相似临床症状及病程发展而死亡。因此有必要详细询问病史以资鉴别。

2.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2.1治疗目标

⑴缓解或消除焦虑症状及伴随症状,提高临床显效率和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⑵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达到真正意义的痊愈。

⑶预防复发。

2.2治疗原则

⑴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均有效。

⑵长期治疗:长期治疗使患者社会功能恢复,预防复发。

⑶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躯体状况、既往药物治疗史、有无合并症,因人而异地选择个体化合理治疗。

2.3治疗策略

GAD是慢性高复发性疾病,需要全程治疗。焦虑障碍的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

急性期治疗: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痊愈。治疗有效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巩固期治疗:维持有效药物、原剂量至少2~6个月。

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至少12个月以防止复发。

维持治疗结束后,病情稳定者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应迅速恢复治疗。

2.4治疗方法

2.4.1药物治疗

2.4.1.1药物治疗原则

⑴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⑵向患者及家属阐明药物起效时间、疗程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⑶首先选择美国FDA和我国批准治疗GAD的药物。医生也可根据个人经验和患者临床表现选择一些目前尚未在中国批准该适应症的抗抑郁药物。

⑷药物宜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减少不良反应。

⑸疗效不佳时,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和足够长的疗程(大于4~12周)。

⑹治疗4~12周后效果仍不明显,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

⑺苯二氮卓类起效快,可早期应用,但一般不超过4周。

⑻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广泛性焦虑障碍第七

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定义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原因不明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有显着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称为慢性。 多数GAD患者合并有抑郁障碍或其他焦虑障碍,称为共病现象。常见的共病有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等,共病造成GAD的诊断和治疗困难。 二、流行病学 GAD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在普通人群中年患病率%%,45—55岁年龄组比例最高,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GAD常为慢性病程,国外资料显示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已经有10年病程者并不少见。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荟萃分析表明GAD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度大约为32%。 2.神经生物学: (1)神经影像学: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杏仁核,研究发现GAD的青少年杏仁核体积增大,前额叶背内测体积也增加;杏仁核、前扣带回和前额叶背内测活动增加,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而前额叶背外侧活动相对下降。(2)神经生化 ①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焦虑伴有警觉程度增高和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表现,提示患者的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加。某些可以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活动的药物如可乐定,有减轻焦虑的作用。? ②?5-羟色胺的作用:??5-羟色胺释放增加时,出现明显焦虑反应。??? ③γ-氨基丁酸的作用:γ-氨基丁酸有抗焦虑的作用。焦虑也许与γ-氨基 丁酸的功能不足有关。 ④乳酸盐的作用:静脉注射乳酸盐可以引起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研究的重 大进展之一。乳酸盐的致焦虑作用已在制造焦虑模型及检验抗焦虑药物的疗效中得到应用。 ⑤另外,尚有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及白细胞介素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皮质醇却低于对照组。待焦虑症状缓解后,上述各生理指标均恢复正常。 3.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在临床上,一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病前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发作。近来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发展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对照料者的矛盾情感、父母的过度保护、被虐待和威胁、与养育者过多分离均可能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四、临床表现 GAD起病缓慢,可与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症状迁延,病程漫长者社会功能下降。 1.精神性焦虑: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 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称为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简介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焦虑障碍具有慢性发作性病程,需要全病程防治。适当的药物治疗有肯定疗效,但心理治疗的作用和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应在病程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并考虑我国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应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分总论、惊恐障碍(P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社交焦虑障碍(SAD)4 章节。总论包含焦虑障碍的概念、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诊断分类、治疗(药物和心理)、人群防治、指南推广和实施等内容。各论包含了上述3个焦虑障碍亚型的概述、临床评估、诊断分类、各亚型临床表现及规范化治疗程序等。该指南还附有3个诊断系统的诊断标准、10余种常用焦虑障碍的评估量表 及3份焦虑亚型治疗的循证资料。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目录 1 焦虑障碍概论 1.1 焦虑障碍的概念 1.2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1.2.1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1.2.2 我国焦虑障碍防治现状 1.3 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1.4 焦虑障碍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1.4.1 临床评估

1.4.2 焦虑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焦虑障碍的治疗 1.5.1 焦虑障碍的治疗目标 1.5.2 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 1.5.3 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 1.5.4 电痉挛疗法 1.6 特殊人群的焦虑障碍 1.6.1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1.6.2 老年焦虑障碍 1.6.3 妊娠期、围生期和哺乳期妇女焦虑障碍1.6.4 焦虑与躯体疾病的共病 1.6.5 惊恐障碍的共病问题 1.6.6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共病问题 1.6.7 社交焦虑障碍的共病问题 1.7 焦虑障碍的人群防治 1.8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的推广和实施 2 惊恐障碍

【指南荐读】DSM-5之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指南荐读】DSM-5之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在“每当人多的时候就感到害怕,这也是一种病?”一文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焦虑障碍的多种分类。在本文中,将根据DSM-5内容,详细介绍较为常见的两类焦虑障碍: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障碍。 “ 1.惊恐障碍诊断标准A. 反复出现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一次惊恐发作是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害怕或强烈的不适感,并在几分钟内达到高峰,发作期间出现下列4项及以上症状。注:这种突然发生的惊恐可以出现在平静状态或焦虑状态。 心悸、心慌或心率加速。出汗。震颤或发抖。气短或窒息感。哽噎感。胸痛或胸部不适。恶心或腹部不适。感到头昏、脚步不稳、头重脚轻或昏厥。发冷或发热感。感觉异常(麻木或针刺感)。现实解体(感觉不真实)或人格解体(感觉脱离了自己)。害怕失去控制或“发疯”。濒死感。 注:可能观察到与特定文化有关的症状(例如,耳鸣、颈部酸痛、头疼、无法控制的尖叫或哭喊),此类症状不可作为诊断所需的4个症状之一。B. 至少在1次发作之后,出现下列症状中的1-2种,且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持续地担忧或担心再次的惊恐发作或其结果(例如,失去控制、心脏病发作、“发疯”)。在与惊恐发作相关的行为方面出现显著的不良变化(例如,设计某些行为以回避惊恐发作,如回

避锻炼或回避不熟悉的情况)。 诊断特征惊恐发作是突然汹涌而来强烈的害怕或不适,在几分钟内达到顶峰,而且在此期间,13项躯体和认知症状列表中有4项或更多症状出现。临床工作者要仔细询问惊恐发作之前或导致发作的系列事件,以及个体对惊恐发作是否有明显原因的自我判断来确定惊恐发作是不可预期的还是预期的。超过一次的不可预期的完全症状的惊恐发作,才能诊断为惊恐障碍。 患病率在美国和几个欧洲国家的总人数中,惊恐障碍成年人和青少年12个月的患病率估计为2%-3%。女性比男性更多的受到影响,比例约为2:1。性别差异始于青少年期,在14岁以前已经可以观察到。在小于14岁的童患中,惊恐障碍的患病率很低(;64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为0.7%,可能反应了其严重程度降低到亚临床水平。 发展与病程美国惊恐障碍的中位起病年龄为20-24岁。少数个案开始于儿童期,而45岁后起病较少见,但也有可能发生。如果该障碍未经治疗,通常病程是慢性的,但会加重和减轻。一些个体可能有阵发性的发作,在发作之间伴多年的症状缓解,而其他人可能有持续的严重症状,只有少数个体在数年内完全缓解且无后续复发。惊恐障碍的病程常常由于一系列其他障碍而变得错综复杂,特别是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 2.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A.在至少6

DSM5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A.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现中的3种。 1.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主要依恋对象分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持续性和过度的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伤害。 持续的、过度的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走失,被绑架,事故,生病)。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持续和过度的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持续的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相关的噩梦。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你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的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吐)。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月。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根号的解释,例如,像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你家,想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想广场恐怖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像广泛性焦虑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或想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生病。 选择性缄默症 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的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一个月)。 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特定恐怖症 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况(例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的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的解释,包括:(如在广场恐怖症中的)惊恐样症状或其他功能丧失症状:(如,在强迫症中的)与强迫思维相关的事物或情况:(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提示物;(如,在分离性焦虑障碍中的)离家或离开依恋者;或(如,在社交恐怖症中的)社交情况所致的害怕、焦虑和回避。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

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 以下描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F32.0)、中度(F32.l)、重度(F32 2)和(F32.3)]。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病人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也很常见的症状还有稍作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其他常见症状是: (a)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b)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C)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 (d)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e)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f)睡眠障碍; (g)食欲下降。 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一样,且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但在一天内可显示出特征性的昼夜差异。与躁狂一样,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某些病例中,焦虑、痛苦和运动性激越有时比抑郁更为突出。此外,心境分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过度饮酒、戏剧性行为、原有恐怖或强迫症状恶化等附加特征或疑病性先占观念所掩盖。对于三种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的诊断均要求至少持续两周,但如果症状格外严重或起病急骤,时间标准适当缩短也是有道理的。 以上某些症状可以提出来构成被广泛认为具有特殊临床意义的特征性表现。这些“躯体”症状(见本节引言,112页)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通常能享受乐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早上较平时早醒2小时或更多;早晨抑郁加重;客观证据表明肯定有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为他人提及或报告);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通常定义为过去1个月里失去体重的5%或更多);性欲明显降低。一般只有肯定存在4条上述症状时,才被视为有躯体综合征。下面还要详细描述的轻度(F32.0)、中度(F32.1)、和重度(F32.2和 F32.3)抑郁发作几个类别都仅用于单次(首次)抑郁发作,若再具有抑郁发作,则应归于复发性抑郁障碍(F33.-)的亚型中。 标出不同的严重程度旨在包括不同类型精神科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临床状态。轻度抑郁发作患者多见于初级保健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而精神科住院部主要处理重度抑郁患者。 与心境〔情感〕障碍伴随的自杀行为最常见的是服用处方药自行导致中毒,对此应采用ICD-10第X X章(X60-X84)的补充编码加以记录。这些编码不涉及自杀未遂与“准自杀”的区别,因为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自伤这一总类。 轻度、中度、重度抑郁之间的区分有赖于复杂的临床判断,包括症状的数量、类型、以及严重度。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动的表现通常是帮助了解严重程度的有用指标;但是,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使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社会功能之间并不呈现平行关系,这种影响很常见也很有力,因而将社会功能表现纳入严重程度的基本标准并非明智之举。 存在痴呆(F00-F03)或精神发育迟滞(F70-F79)并不排斥可治性抑郁发作的诊断。但由于交流的困难,诊断较平时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客观可观察到的躯体症状,如:精神运动性迟滞,食欲及体重下降、睡眠障碍。 包含:抑郁性反应的单次发作;重症抑郁(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心因性抑郁或反应性抑郁(F32.0,F32.1,或F32.2)

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六章焦虑障碍 第一节概述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是一组以焦虑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的总称。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度恐惧和焦虑,以及相关的行为障碍。恐惧是指面临具体不利的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焦虑反应,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紧张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根据ICD-11和DSM-5的疾病分类,目前的焦虑障碍包括: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惊恐障碍;③场所恐惧症;④社交焦虑障碍;⑤特定恐惧障碍;⑥分离性焦虑障碍; ⑦选择性缄默;⑧其他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本章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和特定恐惧障碍这5种常见类型。 一、流行病学 2019年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为5.0%,终生患病率为7.6%。焦虑障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通常起病于儿童期或少年期,到成年期就诊。焦虑障碍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焦虑症状越来越常见,并常与抑郁症状共存。研究发现,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时共病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物节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功能失调、神经递质平衡失调等。心理因素包括童年经历、性格特点、生活事件等。社

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生活节奏、经济状况等。与焦虑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焦虑障碍家族史,童年期焦虑障碍病史,童年期不良的养育方式,应激性或创伤性生活事件,女性,离异,丧偶,失业,经济困难,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障碍)等。 三、临床特征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为焦虑症状群,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担忧、害怕、恐惧、紧张不安;躯体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颜面潮红、苍白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主要依据焦虑的临床症状群和病程来确定特定的焦虑障碍。在诊断焦虑障碍前,应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部分躯体疾病可以出现焦虑症状,如二尖瓣脱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常规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检查、肾脏B超,头颅磁共振等。 焦虑症状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可通过焦虑症状的评估量表评定。常用的焦虑症状评估量表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超过50%的焦虑障碍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故对焦虑障碍患者需要同时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常用的抑郁症状评估量表包括: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焦虑障碍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特质,故需要对焦虑障碍患者进行人格测定,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治疗。常用的人格测定包括艾森克人格测定(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实用简本

惊恐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季建林司天梅)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社交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化程序 *如果需要减药,逐渐减药,防停药过快,出现停药反应;减药时间至少需要2—3个月 吴文源主编.焦虑障碍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抑郁症药物治疗流程 严重或自杀强烈者可首选*1.伴有严重消极自杀言行或木僵的患者可以立即做MECT 2.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在抗抑郁腰基础上合并MECT 江达开主编.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广泛性焦虑障碍治疗的规范性程序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实用简本 一、惊恐障碍 1.惊恐障碍的诊断 1.1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发作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有大难临头的害怕和恐惧。发作时临床表现多以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因此容易误诊。患者常在内科相关科室就诊。如果患者可以回避某些易引起惊恐发作的场合,则称为场所恐惧症。因此,在诊断分类中,惊恐障碍又被分为伴有场所恐惧症或不伴有场所恐惧症。CCMD-3把惊恐障碍列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 惊恐障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最近欧美的流行病学治疗显示惊恐发作的终生患病率为4.7%~15%,年患病率为2.7%~7.3%.女性多于男性;起病呈双峰模式,第一个高峰出现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第二个高峰出现于45~54岁,在65岁以后起病者非常少见(0.1%)。国内浙江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5)显示,惊恐障碍时点患病率为1.76‰,河北省治疗为3.96‰,平均年龄为49.22岁(2007)。 惊恐障碍常伴随显著的功能损害,患者的精神健康和日常功能明显低于患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关节炎)的患者;并且与精神活性物质或酒精使用、共患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如与抑郁障碍的共患率近30%)的比列较高;惊恐障碍的患者中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的风险是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2

焦虑症的诊断要点

焦虑症的诊断要点 ?一、焦虑症的主要特点 (1)焦虑的情绪体验; (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 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3)焦虑症状为原发非继发; (4)没有明确的客体和具体内容出现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 ?二、焦虑症的分类 第一类: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惊恐症,是指以反复出现的、不可预期的、突然的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再次发作或会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 1.惊恐障碍的诊断 (1)[症状标准]: ①发作不可预测; 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④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2)[病程标准] 在1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在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发作的焦虑持续1个月。(3)[鉴别诊断] 躯体疾病引发的惊恐发作症状,如心率失常、冠心病、甲状腺毒肿;恐惧症;抑郁症(等级较高,需先排除抑郁症才能诊断焦虑症) (4)症状表现(至少存在4个) 惊恐障碍首要的核心症状是惊恐发作。主要症状有: 1、气短、呼吸困难或窒息感; 2、头晕、感到站立不稳或昏厥; 3、震颤或发抖; 4、出汗; 5、心率加速或心悸; 6、恶心或腹部难受; 7、麻木或刺痛感; 8、面部潮红或苍白、打冷战; 9、胸痛或不适; 10、喉部有哽塞感。

11、陌生感或不真实感、自我感丧失(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分离); 12、失控感或将要发疯; 13、濒死感或死亡恐惧; 第二类:广泛性焦虑 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 1.主要临床相: (1)显著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如:口干、上腹不适、恶心、胀气、腹泻、心悸、出汗、尿频、尿激等 (2)运动不安:与肌紧张有关。 紧张性头痛、肌肉紧张痛和强直(腰背痛等)、双手轻微震颤等。 (3)焦虑的情绪体验:难以忍受的提心吊胆和紧张 ①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 ②担心未来 ③过度警觉 2.广泛性焦虑的诊断要点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以下两项: 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 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不安。 (3)符合症状标准至少6个月。 (4)鉴别诊断:甲亢、高血压、冠心病躯体疾病继发的焦虑;兴奋药物过量和药物依赖诫断后伴发的焦虑;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或神经症(恐惧症、强迫症、惊恐发作等)伴发的焦虑。

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ICD-10) 根据ICD-10[1],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特征分别如下: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 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续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即“自由浮动”)。如同其它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以下主诉常见:总感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 :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 (a)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b)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c)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 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它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F32.-)、恐怖性焦虑障碍(F40.-)、惊恐障碍(F41.0)、强迫障碍(F42.-)的标准。 包含:焦虑神经症焦虑反应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 如果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障碍,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不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此时应采用这一混合性类别。若是严重的焦虑伴以程度较轻的抑郁,则应采用焦虑或恐怖障碍的其它类别。若抑郁和焦虑综合征均存在,且各自足以符合相应的诊断,不应采用这一类别,而应记录两个障碍的诊断。从实用的原因出发,若只能作一个诊断,抑郁则应予优先考虑。若只是存在烦恼或过度担心,而没有

DSM5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焦虑障碍 分离性焦虑障碍 A. 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会产生与其发育阶段不相称的、过度的害怕或焦虑,至少符合以下表 现中的3种。 1. 当预期或经历与家庭或主要依恋对象分别时,产生反复的过度的痛苦。 2. 持续性和过度的担心会失去主要依恋对象,或担心他们可能受到诸如疾病、受伤、灾难或死亡伤 害。 3. 持续的、过度的担心会经历导致与主要依恋对象离别的不幸事件(走失,被绑架,事故, 生病)。 4. 因害怕离别,持续表现出不愿或拒绝出门、离开家、去上学、去工作或去其他地方。 5. 持续和过度的害怕或不愿独处或不愿在家或其他场所与主要依恋对象不在一起。 6. 持续的不愿或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或不愿在家或其主要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睡觉。 7. 反复做内容与离别相关的噩梦。 8. 当与主要依恋对象你别或预期离别时,反复的抱怨躯体性症状(例如:头疼、胃疼、恶心、呕 吐)。 B.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持续性的,儿童和青少年至少持续4周,成人则至少持续6个 月。 C. 这种障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D.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根号的解释,例如,像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 因不愿过度改变而导致拒绝你家,想精神病性障碍中的因妄想或幻觉而忧虑分别,想广场恐怖症中的因没有一个信任的同伴陪伴而拒绝出门,像广泛性焦虑中的担心疾病或伤害会降临到其他重要的人身上,或想疾病焦虑障碍中的担心会生病。 选择性缄默症 A. 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的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 话。 B. 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C. 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一个月)。 D. 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 E.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 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特定恐怖症 A. 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况(例如,飞行、高处、动物、接受注射、看见血液)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 虑。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依恋他人。 B. 恐惧的事物或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立即的害怕或焦虑。 C. 对恐惧的事物或情况主动地回避,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D.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特定的事物或情况所引起的实际危险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相称。 E.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F.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G. 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的解释,包括:(如在广场恐怖症中的)惊恐样症状或其他功能丧失症状:(如,在强迫症中的)与强迫思维相关的事物或情况:(如,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提示物;(如,在分离性焦虑障碍中的)离

焦虑症诊断治疗指南

焦虑症诊断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也称为焦虑障碍)。 发病原因 研究表明,焦虑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这些因素会导致机体 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从而造成焦虑等症状的出现。焦虑症患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失衡,而抗焦虑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 大脑的功能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与情绪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有5-ht(5-羟色胺),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等等。 疾病分类 焦虑症有很多种类型,按照患者的临床表现,焦虑常分为: 1) 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在没有明显诱

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这种焦虑一般会持续数月。 2) 急性焦虑发作(Acute anxiety attack)(又称为惊恐发作):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患者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同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楚。注意!这种类型焦虑的出现是发作性的,无法预知的。由于急性焦虑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冠心病发作非常相似,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使得急性焦虑发作的误诊率较高,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3) 恐怖症(Phobia)(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特定的恐怖):恐怖症的核心表现和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症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

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诊断)1

---------------------------------------------------------------最新资料推荐------------------------------------------------------ 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诊断)1 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诊断) 1 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诊断) 做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丛中在国外,焦虑障碍是一组疾病;而在国内的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里边,把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合在一起叫做焦虑性神经症,放在神经症下属的焦虑里,作为神经症的一种小的类型。 1 焦虑障碍 1. 1 焦虑障碍的年发病率 1996 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各种疾病的年发病率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腹泻,第二位的是缺铁性贫血,排在第六位的是焦虑障碍。 全球约 60 亿人口, 1996 年有 3. 5 亿人患有焦虑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障碍排在第八位,焦虑障碍发病率要高于抑郁障碍。 1. 2 焦虑障碍的三种常见分类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 CCMD-3)、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与《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ICD-10)对焦虑障碍的范围和分类有所不同。 现将这三种分类列表如下: CCMD-3 焦虑性神经症惊恐障碍 ICD-10 惊恐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 DSM-IV 惊恐障碍不伴场景恐怖的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场景恐怖症无惊恐障碍史的场景恐怖症不伴惊恐障碍的场景恐伴场景恐怖的惊恐障碍怖症伴惊恐障碍 1 / 15

的场景恐怖社交恐怖症症社交恐怖症特定恐怖症特定恐怖症强迫障碍急性应激障碍 2 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焦虑抑郁混合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在 CCMD-3 中,焦虑性神经症包含两种类型的焦虑疾病: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和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2. 1 什么是惊恐发作要了解惊恐障碍首先要介绍什么是惊恐发作。 惊恐发作是指一次明确的强烈恐惧、焦虑或不适的发作期,同时伴有多个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头晕等)和认知症状。 惊恐发作突然,而且很快(在 10 分钟内)达到高峰,大多持续几分钟至 30 分钟,很少超过 1 小时。 惊恐发作属于急性焦虑发作,与持续性焦虑有明显的不同。 2. 2 什么是惊恐障碍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主要特点是反复突然发生非预期性(自发性)惊恐发作,或者在一次惊恐发作之后担心还会再次发作或担心发作后有严重后果(如有严重躯体疾病),或发作引起明显行为改变(如回避某些活动场所)。 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惧症。 虽然临床中常常观察到惊恐发作,但在 1980 年之前没有惊恐障碍这以诊断名称。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 一、治疗策略 (一)对首发患者、复发患者、急性发作患者的治疗策略 对于首发患者要①早发现、早治疗;②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③根据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症状作用谱较为广泛、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④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全程治疗;⑤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 1、急性期治疗 1.1、目标 ①缓解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激越兴奋、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减退,争取最佳预后。②为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作准备。③预防自杀及防止危害社会的冲动行为的发生。④将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的程度。防止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意识障碍等。 1.2、策略 治疗开始前需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同时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EKG等,测量体重。作治疗前评估,与治疗中进行复查比较,以便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①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鲜明,以阳性症状、激越冲动、认知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宜采取积极的强化性药物治疗,争取缓解症状,预防病情的不稳定性;②争取扩大基本痊愈患者的比例;③药物治疗建议可按治疗程序(见后)进行,疗程至少4~6周;④根据病情、家庭照料情况和医疗条件选择治疗场所,包括住院、门诊、社区和家庭病床治疗;当患者具有明显的危害社会安全和严重自杀、自伤行为时,通过监护人同意需紧急收住院积极治疗。⑤进行家庭教育和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急性期为家属或患者提供的帮助包括:向家属(或患者)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性质、症状表现及危害性、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及疗程、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ICD-10)(F00-F48)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做对于F23.-(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 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 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 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 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 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 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 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 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 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 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引言 本节所包括的各种精神障碍是基于共同的、可被证实的病因而被归入同一组的。其病因是 大脑疾病、脑损伤或其它导致大脑功能紊乱的伤害。其功能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如直接 或主要影响脑的疾病、损伤和伤害;或继发性的,如某些全身性疾病和障碍,脑只是众多 受侵害的器官或系统之一。因为将所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障碍归为单独的一节有利于临 床应用,所以酒和药物所致的脑功能障碍虽然按逻辑应属于本组,却被分类在F10-F19 之下。 尽管本节所包括的各种精神障碍具有丰富的心理病理表现,但其基本特征不外乎两类。其一,一些综合征固定的和最主要的特征或者是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智能及学习功能 障碍),或者是感觉中枢障碍(如意识和注意障碍);其二,另一些综合征最突出的表现 在知觉(幻觉)、思维内容(妄想)、心境和情绪(抑郁、高涨、焦虑)或人格和行为的 总体形式方面,而认知或感觉异常却很轻或很难被发现。与前一种障碍相比,后者归类于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使用说明 ICD-10 "精神和行为障碍"这一章有几种不同用途的版本。此版本《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适用于一般临床、教学和服务事业。 学习总引言,并仔细阅读某些类别开头的附加介绍和解释,对使用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做对于F23.-(急性和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以及F30- F39节(心境{情感性}障碍)尤其重要。鉴于长期以来关于这些障碍的描述和分类存在一些著名的难题,我们对本分类的编制过程做了特别详细的解释。 本分类对每一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以及任何重要的、但持异性较差的有关特征均进行了描述。随后,为大多数障碍提供了"诊断要点",指明确立诊断所需症状的数量和比重。诊断要点的措词使临床工作中做出诊断决定时有一定程度的变通,尤其在临床表现不充分或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做出临时性诊断时。为避免重复,除那些仅与单一障碍有关的临床描述和诊断要点外,本文还为若干组障碍提供了临床描述和一般性诊断要点。 如疾病完全符合诊断要点的各项要求,诊断即可"确立"。如仅为部分符合,那么在多数情况下记录一种诊断也是有益的。诊断者和其他使用者应决定在这些情况下是否做出某种不甚确定的诊断(例如,当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料时,诊断是"临时性"的;或当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时,则是"试验性"的)。同样,关于症状持续时间的说明也应视为一般性要点,而非严格的标准;当某些特殊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指定时间略长或略短时,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适当的诊断。 诊断要点还应有助于促进临床教学,因为它们提示了临床实践的关键所在,而诊断的完整形式可见于大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在研究的诊断标准并不需要更精确(因此也更严格)的情况下,诊断要点也适用于某些类型的科研项目。 这些描述和要点不具有理论意义,也不充当有关这些障碍目前的认识水平的综合说明。它们仅仅是一系列症状和评论,许多不同国家的众多顾问和专家业已同意将其作为精神障碍分类中划分各个类别界限的合理基础。 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F30-F39心境[情感]障碍 F40-F48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F60-F69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精神发育迟滞 F80-F89心理发育障碍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 ICD一10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