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

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

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
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

作者:彭雪莉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11(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9条)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7704723.html,ler A Death of a salesman 1966

2.Roudané,Matthew C Public issues,Private Tensions: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 2001

3.阿瑟?米勒外国当代剧作选 1992

4.罗伯特?阿?马丁阿瑟@米勒论戏剧散文 1987

5.钱满树韦斯特解构美国梦 1998

6.秦小孟当代美国文学选读 1986

7.任生名西方现代悲剧论稿 1998

8.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 1998

9.汪义群当代美国戏剧 1992

引证文献(1条)

1.王子慕简析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美国梦[期刊论文]-教育界 2014(09)

引用本文格式:彭雪莉美国梦的幻灭——《推销员之死》主题浅析[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6)

浅析《夜色温柔》中“美国梦”的破灭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中心主题:“注定要破灭的美国梦”。小说的主人公迪克是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陷入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的矛盾,他的理想破灭和个人失败是“美国梦”破灭的戏剧化表现。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迪克命运变迁的探讨,表达对残酷社会现实的控诉和对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为了理想而生却无法摆脱理想破灭的人类命运的悲恸的感悟,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关键词】迪克;美国梦;破灭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它作为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推崇。它使人们相信: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奋斗,就会获得成功。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表达了他对人类注定失败的深思,对个人堕落的深深痛楚,对“美国梦”破灭的极度绝望。从小说主人公迪克的身上我们能够解读作者菲茨杰拉德对于这样一个混乱世界的看法。迪克从拥有美好前程的年轻心理医生开始,经历了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付出的过程,直到他最后的崩溃及梦想的破灭。 一、美好前程 当迪克初到苏黎世时他26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讲这是生命的黄金时期。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光明的前途。迪克拥有反应敏捷的头脑,超乎寻常的灵敏性,以及适当的理性和行为准则。即使是在混乱的战争时期,迪克就像一名隐士一样远离摧毁人们生活、世界观及道德规范的这场灾难。他似乎以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在自己平静的世界里攀登学术的高峰,追求成功。 迪克被塑造成了典型的美国人,作为美国早期殖民者的后代,迪克继承了他们的气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像早期的美国人一样,迪克也有着在他出生的这片新大陆上依靠坚定的信念和不断的努力实现成功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梦想。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信念的力量,尤其是植根于美国人心中的追寻梦想的信念的力量最终能够超越外部混乱的庸俗和局限。 迪克的理想主义不仅表现在他对于成功的追求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于人类的信心上—人类永恒的高尚道德情操,战胜邪恶的不可征服的力量,无私的爱的奉献等。作为一个牧师的儿子,迪克的这种理想主义深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己的父亲抑或是数世纪前的“父亲们”。事实上,真正存在于他父亲身上的是被传承下来的美国精神,是前人在这片土地上为他们的幸福、自由和爱奋斗的精神。 与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已经荡然无存的充满了狂暴的外部世界不同,迪克在萝丝玛丽的心目中还是完美无缺的。对于她来讲,迪克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性格。作为一个有雄心的男人,他坚定地追求成功。另一方面,他也对其他人表现出他的友善及绅士风度。透过迪克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既刚毅又温柔的男人。 也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理想的坚持使得他在早期的学习中取得了诸多的成就。毋庸置疑,此时我们从迪克身上看到的是他的朝气蓬勃、自信以及他事业上看上去无需置疑的好运。像他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理想主义者,他拥有很多与生俱来的才能,他继承了美国人的天性—实现远大理想的雄心壮志。 二、梦想破灭 当尼科尔爱上他的时候,迪克就不得不在成为伟大的心理医生和做一个普通的男人之间进行选择。对于迪克,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讲,他“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和一个聪明的人,但这一切做起来相当难。他也想着要被人爱,如果他值得为人爱的话。”[1]所以他接受了被尼科尔所爱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逐渐地被这个残酷的世界带给他的曾遭受过极大打击的、格格不入的人们所洗脑。他给这些人温暖,为这些破碎的灵魂做一切他能够做的事情。在这个残酷的世界,在这些令人愉快而又冰冷的夜里,他渐渐地用尽了他的能量和

《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2013年5月学术交流May ,2013 总第230期第5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30No.5 [收稿日期] 2013-02-27[作者简介]王健佳(1975-),女,山东掖县人,讲师,硕士,从事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销员之死》 :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王健佳 (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在美国现代经典戏剧《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成功地塑造了高度物质文明的 美国社会里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困惑、迷惘与绝望。透过主人公老推销员威利·洛曼破碎的美国梦,揭示了以金钱万能为基础的美国社会普通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威利忧愁、坎坷、凄惨的一生,成为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价值观;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5-0207-03一、引言 阿瑟·密勒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其巅峰之作 《推销员之死》自1949年2月10日在百老汇首演成功后连续上演了742场,为密勒赢得了包括普利策奖和纽约戏剧评论奖在内的六项戏剧大奖, 被誉为美国戏剧界乃至世界剧坛上的一朵奇葩。该剧围绕着为老板工作了34年却惨遭解雇的老推销员威利·洛曼驾车自杀、为家人骗取人寿保险金的悲剧展开, 密勒以近乎新闻报导的手法真实生动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生活中最普通的小人物———推销员威利的梦想、困惑、忧愁及其坎坷悲惨的一生。通过剧中人物洛曼的成功幻梦与无情现实间的强烈碰撞 ,《推销员之死》成为一面透视美国社会生活现实的多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后普通人的精神危机与生存困境。 二、推销员威利·洛曼之死:小人物美国梦的破碎 1.美国梦。美国梦是世世代代美国人的一种普遍信仰,是美国文化精神的缩影,也是美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美国梦的兴起和发展与美国早期的历史、经济发展以及工业扩张息息相关。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国梦的诠释不尽相同,但概括来说,美国梦是一种信念,即相信在美国所有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藉由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获得成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后, 美国社会受过度商品化和功利主义盛行的影响,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逐渐成为衡量个人成功和幸福的终极标准,不择手段投机专营寻求发迹成为一些人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 [1] 。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美国梦逐渐 失去其圣洁的光辉,被彻底庸俗化了。 2.小人物威利·洛曼的美国梦。在经济高度繁荣、工业蓬勃发展的美国后工业社会,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成为人们衡量美国梦圆满与否的标志。阿瑟·米勒笔下那位63岁的旅行推销员威利·洛曼,正是这样一个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勤勉向上、毕生都在追求着实现辉煌的“美国梦”。推销员威利开着车子四处兜售商品,忍受着别人的冷眼与奚落,在商品社会里摸爬滚打,因为和众多的美国人一样,他坚信不管自己目前多么卑微,只要努力肯干,事业就会成功,就会发财,就会成为别人眼中了不起的人物。威利故去的哥哥本是威利心目中这种美妙理想的化身,他在非洲丛林中探险、凭着艰苦的努力获得了财富,成就了自己的美国梦。老推销员戴夫·辛格曼更是洛曼一心追求的目标,是美国梦的神话。84岁的辛格曼只要穿着天鹅绒的拖鞋、坐在旅馆的房间,就能把商品推销到31个州,辛格曼拥有着人们的爱戴和帮助,会有上百个推销员和买主出席他规模宏大的葬礼。然而这两个偶像都只是洛曼神志恍惚时头脑中的幻象和模糊的记忆,他们所代表的梦想也永远是镜中花和水中月。 维系美满幸福的家庭是威利·洛曼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千千万万的美国父亲一样,威利梦想着儿子 · 702·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浅析破碎的美国梦 ——以《美国悲剧》为例 2008212859 中文0806 罗莹 摘要:美国梦源于英国对美国的殖民时期, 发展于19 世纪。它认为每一个人, 不管他的出身如何, 只要努力奋斗, 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许多人并不能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有的人甚至以死亡结局。德莱塞在《美国悲剧》这一作品中,大胆真实地揭开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面纱,指出它就是酿成克莱德悲剧的根源,并指出了美国悲剧的普遍性。 关键词:美国梦美国悲剧德莱塞克莱德 美国文学仅仅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而在这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梦主题一直作为一个常见的主题贯穿其中。所谓的“美国梦”即为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机遇,希望“机会均等”,希望获得成功;甚至在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间划上等号,将财富和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在美国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都是怀揣着五光十色的梦想踏上追梦之旅,最终却以梦想的幻灭收场。斯蒂芬·克雷恩的《妓女麦基》、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德塞莱的《嘉莉妹妹》等代表性作品,进一步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促使人们意识到美国并不是梦境中的天堂。这些小说的主人公都以死亡告终, 小说同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美国梦这个主题在小说中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但是最终都脱离不了灭亡的结局。本文以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为例,解读美国梦的形成、扭曲、破灭及其实质。 一、美国梦的缘起 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以自己怀揣一元钱,独闯天下艰苦创业的成功经历阐释了美国文学中从破衣烂衫到腰缠万贯的美国梦的实现。美国梦的实现也是富兰克林《自传》中一贯的主题,表现了美国建国初期发愤图强, 是乐观向上的美国人的象征。而美国梦也一直被视为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之一,它的形成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1776 年, 托马斯·杰弗逊就在《独立宣言》中写到:人生来是平等的, 造物主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美国梦的实现奠定了理论依据。1789 年, 美国人摆脱了英国, 赢得了独立。对于移民来说当时的美国是一个繁荣似锦的自由国度, 生机勃勃, 充满幻想。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 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对开发美国西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梦进一步发展, 而且非常流行, 每个人都梦想着发财, 相信只要努力工作,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 甚至一个连鞋子也没有的穷光蛋也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 正是受这样思想的驱使,《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莱德试图挖掘通往富贵之路的每一条途径。借助自己漂亮的外表,和几分巴结逢迎的本领,他费尽心机的巴结素未蒙面的有钱伯父,向富家小姐献媚,幻想能借助和资本家女儿桑特拉的婚姻使自己拥有金钱地位,进而跻身上流社会。 二、美国梦的扭曲 然而,美国梦的道路并没有想期待中的那样顺利。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希望凭借自己的勤奋和

《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现代美国梦分析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 仰的信念。奥巴马的当选为古老的“美国梦”平添了新意,也使“美国梦”再次成为许多人讨论的话题。长久以来,传统的“美国梦”曾经激励不计其数的美国人依靠个人奋斗走 向事业的成功,曾经吸引世界各地移民抱着“美国梦”的理想涌向美国。在“美国梦”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的过程中,作为美国文化银幕 表达方式的电影起到了加速和催化作用。号 称“梦工厂”的好莱坞曾塑造出了一个又一 个依靠聪明、勤奋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战胜种 种困难而实现事业成功的“美国梦”典型。“美国梦”确实曾经真实过,但现在却越来越难以实现。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就是展现这种现代“美国梦”的典型。 1.“美国梦”的历史根源及其含义 “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个被 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它源于英国对 美国的殖民时期,发展于19世纪,是一种相 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 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 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许 多欧洲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 美国的。 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 奋与坚韧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下层阶 级至上层阶级的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2.《当幸福来敲门》简介 凭借《当幸福来敲门》,威尔.史密斯获 得了第79届奥斯卡影帝提名,演员在该片中 的演出可见一斑。在这部影片中,已近而立 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纳(威尔.史密斯饰)是一 名只有高中学历的黑人医疗器械推销员。由 于无法缓解的经济危机,妻子琳达(珊迪.纽 顿饰)无法继续忍受这样艰难的生活,离开了 克里斯,留下了他和5岁的儿子克里斯.托弗(杰登.史密斯饰)相依为命。妻子走后,克里 斯父子二人的霉运并没有结束,他们因交不 起房租而被房东扫地出门,在长途地铁上打盹,在地铁站的卫生间内借宿,和众多流浪 者一样去教堂寻求庇护。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_推销员之死_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 ———《推销员之死》 史立英,张 润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摘 要:文学来源于生活,而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社会的特定层面展现在观众面 前。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为例,分析该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若干方面。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06)04-0054-02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功剧作,它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1949年2月该剧在纽约百老汇公演,创造了连续上演742场的成绩,为米勒赢得了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 《推销员之死》的剧情围绕63岁的主人公———推销员威利?洛曼生命的最后24小时展开,但米勒借助表现主义的手法将威利心头的往事片断穿插进来,让观众看到了他忙碌的一生。年轻时的威利雄心勃勃,希望通过推销这个职业发家致富;威利的两个儿子年少时也是他的骄傲,尤其是身为足球健将的长子比弗。但命运没有让威利得偿所愿,他的事业越来越不景气,在为公司闯荡了30多年后却落得个被解雇的下场,不但没有发财,到老反而负债累累;而他的两个儿子30出头还一事无成。失望中的威利最后选择了自杀来为儿子获得两万美元的保险金,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成功梦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该剧的上演在美国引起了轰动,阿瑟?米勒对人物及其生活的描写近乎新闻记者的报道,剧中的主要人物既真实又富有个性。而使千千万万人感动的不仅是剧本对人物生动而准确的刻画,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现的美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些最具深远影响的层面。 一、美国梦———美国文化永恒的主题“美国梦”是评论家们总结《推销员之死》主人公悲剧命运时最常用的词。几百年来美国人相信在这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上只要辛勤劳动就会取得成功,而且这种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它既有庸俗的一面,又是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就是美国梦的一个忠实追随者。从剧情分析,威利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有关白手起家的宣传很多,比如一位名叫康威尔(Russell H.Conwell )的教长写了一本名为《无数的钻石》 (Acres of D iamonds )的书,在1870年至1915年之间他就该书作了5124次的演讲,核心内容是鼓励人们发财致富。而另一位叫霍雷肖?阿尔杰(Horatio A lger )的牧师一生写了100多部描述白手起家的小说,在1868至1929年之间销售了一千万册,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威利?洛曼自然成了成功梦的追随者,“赚钱”和“成功”成了威利的生活主题。据统计,“赚钱”(make money )一词在《推销员之死》一剧中出现了9次,与“赚钱”和“成功”有关的“make ”一词竟然出现了45次。生活中威利有两个成功的榜样,一个是他的哥哥本(Ben ),另一个是戴维?辛格尔曼(David Single man )的老推销员。在威利的记忆中本17岁闯入非洲丛林并发现了钻石矿,21岁时已是腰缠万贯了。在威利的心目中,本是个有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的传奇人物。而戴维?辛格尔曼在84岁的时候照样可以在旅馆里穿着绿绒拖鞋,从容地给客户打电话联系业务,轻松赚钱,而且在他的葬礼上有成百客户和推销员从各地赶来为他悼念。威利本人缺乏冒险精神,没有跟哥哥一起去闯荡,他选择了推销这个在他看来最了不起的职业。威利认为不管自己是个多么普通的小人物,只要努力干,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然而米勒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幻灭的美国梦,威利没能发财,到后来推销出的商品越来越少,而他的老板没有念及威利的劳苦功高,眼看他年也老体也衰却把他一脚踢出门外。 除了自己对美国梦的热衷外,威利还将成功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威利一直认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外表英俊,可比希腊神话英雄阿喀琉斯;才干卓越,将来定能成为人上之人。他的吹捧和纵容使大儿子比弗忘乎所以,曾经是伙伴们偶像的他最终在学业上一无所成,从小偷窃成习,到三十多岁还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次子哈比步了父亲的后尘,当了一名公司小职员。哈比也想在商业 ? 45? 第21卷第4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1.No .4 2006年12月 JOURNAL OF XI N GT A IUN I V ERSITY Dec .2006 ①②[收稿日期]2006-08-10 [作者简介]史立英(1977-),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对比的教学研究.E -mail:shiliying72@yaho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7704723.html, .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作者简介:菲茨杰拉德: 司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在美国文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作品都充分说明,他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美国20世纪2O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有成功与辉煌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他的生命交织着雄心和现实、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潦倒、纵情和颓丧、爱情和痛苦、美国文明和欧洲文明的矛盾、东部和西部的冲突、梦想和幻灭……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艾略特称这部作品是“自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完美的形式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痴心不改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却以失败身亡而告终的悲惨爱情故事,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冷漠、自私、无情的社会现实。 美国梦的简介以及和作品的联系: 美国梦始于对美洲大陆的开发,它是对梦想的追求,对未来抱有乐观主义的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失去了它的原始意义,一些新的想法出现,它成为人们追求物欲的一个借口。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使用一切卑劣和肮脏的手段,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和绝望,《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表面的经济繁荣,其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美国梦遭到扭曲,他们认为金

《推销员之死》经典观后感10篇

《推销员之死》经典观后感10篇 《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由福尔克·施隆多夫执导,达斯汀·霍夫曼 / 凯特·瑞德 / 约翰·马尔科维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一):illusion of an oldman’s dream 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地痛哭过。 当最后他说give me 2 minutes的时候,我就怎样也停不下来了,长久地一汩汩地。就像Dancer in the dark,最后的107 steps,一路绞痛着数下来。 盘柜和硬盘里的Movie文件夹,总有些片子是要刻意回避的,过目的沉重与释放,就像青春期的自慰,幸福带有罪恶感。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二):片子的一些看点(无剧透) 1. 前1/3云里雾里,中1/3渐入佳境,后1/3火力全开。 2. 形式上很像戏剧,门是在不同世界跳转的关键。 3. 情节层层推进,疑团逐步解开,人物形象不断丰满。 4. 人物设定真实复杂,似同情,似鄙夷,难爱又难恨,值得揣摩。 5. 达斯汀霍夫曼神演技,马尔科维奇真年轻,精彩对白无数。 6. 世态炎凉,值得反思。推销员之死,何尝不是你我他之死?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三):理想主义的后缀 震撼人心,并到相当程度。米勒的剧本实在太好,霍夫曼的演绎也

还好,关于表达失败者的片子很多了已经,大多在调侃中完成,而如此部之严肃残酷的,力量就很让人战栗。 远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远不是保持理想就能到彼岸,很多的我们只能是个失败者,太残酷的真理,不预留丝毫幻想空间,一锤子砸碎一生。 英雄可以成为一种主义,却无法是每个人的人生。你不践踏自己,社会会践踏你,总有一面镜子,让你无处逃遁,忽然崩溃。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四):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想破灭了 是因为纪录片才下载的,下了好长时间,上午没事就看了,原来是个迷幻色彩的舞台剧,而我又非常讨厌那种矫揉造作的舞台类的东东,差点没看完,但看在迅雷费了好大力气的面子上,还是看完了。 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想破灭了,该剧男主角一直生活在自以为是中,而生活就是生活,就如同“Business is business”一样,我们只有去适应它,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改变它一点点。 销售的确难做,但是成功从“员”变成“总”的过程也很有意思,我是个salesman,曾经的行业失败者,从男主角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一点影子,百炼成钢嘛。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努力适应它,够了。 《推销员之死》观后感(五):短评 It’s just another example of how an American talks about the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 3 商务英语合同中的语篇衔接手段分析 4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5 论修辞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6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8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9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0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11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12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3 论英语习语的语言和文化功用 14 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15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1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7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 18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9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20 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 21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22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 23 宋词英译中的模因传播分析 24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25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从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看媒体市场营销 26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 27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28 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 29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3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 31 评析杰克伦敦小说《荒野的呼唤》中巴克的象征意象 32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33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34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35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36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37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8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3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40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41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42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美国梦的破灭_了不起的盖茨比_解读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 崔 琰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的代表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一部以?美国梦#为主题的著作。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盖茨比追求?美国梦#的描写,展现了美国梦的发展历程,再现了当代的世界,揭示了美国梦必定破灭的规律。[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破灭;根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8)02-0277-02 [收稿日期]2008-03-15 [作者简介]崔 琰(1979-),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代表着美国文化 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他描述了当时美国被称为?爵士乐#和?金元#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和他创作的作品以及他对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的认识都使他成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他本能地把自身的经历同美国的经历等同起来,在描写自己的同时又在无意中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和面貌,这些处处都表现出了他的天才之处。他的代表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于1925年创作完成,小说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法、完美的形式、丰富的象征描写了出身贫寒的盖茨比一心一意地追求因?贫富差距#而未能?终成眷属#的情人戴西,最终以盖茨比死亡的结局而结束的悲惨爱情故事,从而揭示了?美国梦#破灭的必然规律,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残酷、冷漠、自私、无情的社会现实。 一、?美国梦#与盖茨比的?美国梦# 1、?美国梦#的涵义 ?美国梦#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理想精神之一。它源于欧洲清教徒的宗教理想信念。所谓的?美国梦#,沿用了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指的是在美国条件下(尤其在新大陆开拓时代)形成与发展的一种具有相当普遍吸引 力的理想与追求。 [1]?美国梦#在广义上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当年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披荆斩棘、开辟新的生活的时期,对于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说,?新大陆#甚至可以说意味着人类最后的希望。浏览一下美国的历史及美国早期的一些文学作品,我们就能够认识到早期的?美国梦#是对一个基于平等、正义和自由的国 家的向往。?美国梦#的第一个体现者和鼓吹者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他编纂的 穷人理查的年历!就是第一个在美国文化史上全面地宣传了个人奋斗、发家致富的?扬基精神#,而他后来撰写的 自传!更是一本具体教诲如何实现?美国梦#的教科书。这种从18世纪诞生之时,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把物质上的成功归结为个人的品性与奋斗的?美国梦#,一直受到美国舆论界的大力宣扬,从而成为了世世代代普通的美国人深信不疑、奋力追求的理想,同时也成为了推动美国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维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重大精神 力量。 [2]文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深刻的反映着社会现实。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刚刚经历了一场不光彩的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但这时候的美国也是一个摈弃了富兰克林所提倡的勤俭奋斗的道德标准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冷酷的机会主义和对金钱、享乐的崇拜。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反映了战后整整一代人的怅惘、失落和空虚的精神状态,都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美国梦#破灭的代表之作。 2、盖茨比的?美国梦# 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是?美国梦#的继承者。他的?美国梦#起源于他的孩提时代,由于富兰克林的影响,虽然他出身贫困,在少年时代就饱受生活的心酸,但是他一直遵循着富兰克林的教诲,从小立志,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是社会的大环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基于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至 27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折射出的“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折射出的“美国梦”的破灭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篇幅不长,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爵士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将象征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菲茨杰拉德刻画出的主人公盖茨比这一形象无疑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的写照。 关键词:美国梦迷惘的一代《了不起的盖茨比》 1.引言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她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适合战后的世界:美国在第一次大战中得到极大的发展,战后又在短暂的衰退后持续增长,达到空前繁荣。然而,他们又完全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的精神世界放荡不羁而又苦闷彷徨。菲茨杰拉德被人们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2.虚幻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指的是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

助。这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美国人奋发向上及世界各地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总而言之,当时的美国梦的实质是获得物质方面的成功,但是这种物质上的成功有其独有的道德基础,即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被上帝选择的少数人。许多清教徒的确在追寻物质方面取得成功,但他们不仅仅是在追求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上帝选中,被送入天堂,而不是被送入地狱。并且,获取财富的手段必须在道德准许的范围内。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美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西进运动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西部已再无土地可供开发和征服。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物质资料的匮乏使富兰克林的先驱精神成为不再适合于一个发展中工业国家的精神准则。战后的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传统的道德、传统的理想、传统的宗教信念区域瓦解,及时行乐追求享受成了一种生活时尚;美国梦成了追求物质享受的代名词。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资本主义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加剧贫富分化,资本家们积累大量财富。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人如果想要通过勤劳与智慧获得成功,就是一个梦,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 3.盖茨比的美国梦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家境并不富裕。在

外国戏剧《推销员之死》人物分析

分析《推销员之死》外国戏剧中的威利 ——09广告学李琼 200903113021 《推销员之死》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实主义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所以从剧中的主角威利·洛曼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社会的悲剧。威利是个巡回推销员,就像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属于社会的低层人物,没有固定工资,只领佣金。他们推销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他相信,人只要讨人喜欢,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门就朝他敞开。威利的偶像是推销员大卫·辛格曼,他活到84岁,只要在旅馆里拨个电话,就能做成交易,死后在新英格兰有许多买主和同行为他送葬,极尽哀荣。他把自己的生活建筑在这样的梦想之上,由于他总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当作现实,所以会常常说大话。他不顾自己推销事业已经走向下坡的事实,吹牛说自己在新英格兰如何重要,说自己的销售额如何高,他就这样陷进自己的谎言中不能自拔。可是老威利已63岁了,干推销这一行已经34年,现在的新老板不顾及他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狠心的解雇了他。然而家里却还有零零碎碎许多开支要支付,两个儿子事业也不成功。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加上长途驾驶,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错乱。就这样威利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 到快死的时候威利发现,他自己就像他分期付款购买的东西一样,等你付完款后,东西便用尽或者坏了。他付清了最后一次房款,而他却到坟墓里安息去了。在美国社会,人老了就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样,皮被扔掉。主人公“威利”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美国人的二三十年代(钢丝录音机发明),那是一个牛奶和面包的递送是以利润最大化、而非效用最大化为原则的。所以,牛奶会掺三聚氰胺,威利也会面临失业和本的诱惑。除了经济与生存的问题。此剧还展示了以其为基础的一系列关联的范畴:梦想与现实,父与子,夫与妻,贪婪与淡然、运气于拼搏……《推销员之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国底层无产者的命运悲剧:威廉?洛曼劳碌一生,临近退休公司却将他开除,走投无路之下自杀换得保险金以帮助自己的儿子立业。再向下看,看到的是威廉?洛曼作为一个个体的性格悲剧:一生说大话,在外人面前不愿面对自己和儿子的平庸,不承认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失败者,他的自杀原因更可以说是他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无颜面对妻儿才自杀的。同时,威廉?洛曼的一生更是一则关于人类通病的现实主义寓言。 在最后的“挽歌”部分,林达一直在问“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三十五年来我们头一回刚快熬到个无债一身轻的日子。他只需要一点薪金就够了。他甚至连牙医的帐也付清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威廉并不是由于他们的财政问题自杀的,并不是大多数认为的底层人民失业破产的结果。威廉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他梦想的破灭。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是当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人会撒谎,试图解释和弥补,欺骗别人是一时的任务,欺骗自己是长久的任务。人撒第一个谎来掩盖一个真相,撒第二个谎来掩盖第一个谎,由此形成一个怪圈。威廉编制了一个谎言,但用他的一生去圆谎,以至于他连自己都几乎要骗过去了。可是自从儿子碰见他和一个女人在旅社有奸情的时候,威利就开始无止境的编织谎言,此时他更加需要一个“美国梦”来告诉自己一切都还是美好的。威廉?洛曼的经历不仅仅属于一个推销员、一个美国人,他的经历可以被全世界的普通人共享:没有钱,没有地位,可是还有梦,有的时候现实太残酷,那就活在梦中吧。关键是阿瑟米勒告诫世人的是,有梦是好的,但是也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平庸。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刻在石碑上的话:认识你自己。要我们直面

美国文学史 作业从《了不起的盖茨比》浅谈美国梦

美国文学史期末作业 题目:从《了不起的盖茨比》浅谈美国梦 Talk about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Great Gatsby"课程名称:美国文学史 任课教师: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Talk about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Great Gatsby’As we all know, the Great Gatsby, which is an outstanding literature by F. Scott Fitzgerald. The masterpiece is about a young person’s life, whose name is Gatsby.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an ultimate dream, we call it ‘The American Dream’. Through his story and his luxury life, you’ll find that he’s always search for his ‘American Dream’. So, in someone’s eyes, the American Dream is just about money, beauty, luxury life and so on. So, through reading this novel, I just want to know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American dream. Is it just like the Gatsby’s dream or it has another meaning, but he didn’t get the real point. It makes me have a deep deliberation. In Gatsby’s heart, the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is just about being a richer who has so much money, wealth and come into a higher class, because he just lived the Jazz era. he is also deeply disappointed and confused. The material enrichment and spiritual emptiness have cause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o oppose all traditional concepts, indulging in pleasure and spending huge amounts of money. But, actually, it’s wrong. Because even Gatsby had gotten the all of money and gotten rid of the poverty, he still cannot come into a higher class, which means the traditional aristocracy. Because those people just like laughing at Gatsby , in their heart, they’re not admit the statue of Gatsby. In their eyes, they just consider that Gatsby is an upstart. So, you see, even you can become a richer, you still cannot achieve your dream, because the society don’t give you a recognition. It’s not equal in

《推销员之死》的中的悲剧探析

《推销员之死》的中的悲剧探析 [摘要]阿瑟·米勒创作的《推销员之死》是现代戏剧经典作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剧中三个主要人物及其主题思想和美学思想,阐明其悲剧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 [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悲剧魅力;主题思想;美学思想 已故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成名剧作《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剧) 不仅轰动了美国戏剧界, 而且成为西方现代悲剧的典范。一直以来,大多数人对《推》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曲折、人物命运的悲惨、社会现实的冷酷以及“美国梦”的破灭等方面,但未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尤其在对“美国梦”的研究方面多局限在对其表层的探讨, 实属遗憾。本文试图运用悲剧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利之死及其“美国梦”的破灭所展示的深层含义,分析威利的长子比夫和次子哈皮的思想变化,同时剖析剧中笛声的象征意义以及“安魂曲”的作用,从而阐明其悲剧魅力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及其存在的精神价值,以期推动对该文学剧作的深层研究。 1 . 主题思想的剖析:“梦”的破灭,“人”的新生 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斯多德,2002∶16)《推》剧正是通过推销员威利这个普通小人物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在人们心中唤起同情和惋惜,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以及如何追求真正的幸福。威利在生活的压力下一筹莫展,尝尽了世态炎凉,最后走向死亡之路。他自始至终沉迷于人人都有机会成功的“美国梦”,但他到死却未能品尝一点点的成功滋味,这是对他人生的极大讽刺。但威利又是心甘情愿地去死,并对自己的死充满了希望———希望长子比夫有了因父亲“意外”死亡而得到的保险费后能够做一番事业。不难发现,酿成威利悲惨结局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梦”的破灭; 一是自身的性格缺陷。在该剧的尾声“安魂曲”中,这两个因素在众人的悼词里表露无遗。威利的妻子琳达说:“你干吗要那样做? 我绞尽脑汁也弄不明白。威利,今天我们付完了最后一期的房款,可是家里没有人了。都付清了, 我们自由了??”(p . 139 ,引自《推》剧,以下未标明的引言均出于该剧) 面对威利的人去楼空,人们禁不住要问:“美国梦”对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威利的邻居查利说:“谁都不会责备他,当一个推销员就得有梦想,这种梦想与这片领土同在。”(p . 138) 死亡是威利梦幻破灭的最符合逻辑的结局, 正如查利对推销员职业的评价:“当人们不再对他们(推销员) 回报以微笑时,那简直就好像地震了一样??”(p . 138) 其实,威利并非没有生存的机会(查利不仅借钱给他,还主动为他提供工作) ,而是他那刚愎自用的性格使他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唯有一死才能摆脱精神崩溃的痛苦, 洗刷丧失尊严的耻辱,以此来求得心灵的慰籍,做出重建自信的最后挣扎。 历史上,追求事业成功的“美国梦”一直是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大力宣扬的人生目标。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推》剧中威利的梦想是由对“三个偶像的崇拜”和对“一个至爱的厚望”编织而成的。威利崇拜的第一个偶像是他的哥哥本。本年纪轻轻就出外闯世界并迅速成为富翁,并多次邀威利一起去闯世界。但威利拒绝了,依旧选择推销员职业作为奋斗目标。本总是在威利梦想成功时飘然而至,对本的回忆一方面折射了威利渴望成功又害怕面对甚至拒绝承认现实生活落魄的事实,另一方面也真实再现了“美国梦”如同本一样具有虚无飘渺的本质。威利崇拜的第二个偶像是他的父亲。这位父亲是个卖笛人, 走南闯北成为一名开拓者。在威利很小的时候, 父亲就遗弃了家人,剧中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未给出,他留给威利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父亲的遗弃行为造成了威利面对生活茫然不知所措和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本和父亲都是生活在威利潜意识中的幻影,正如他们的成功是无据可查一样, 这两个偶像所高高擎起的梦想也只不过是水中月亮。威利只能在对他们的幻想或回忆中寻找自我价值, 从他们所代表的假象中寻求安慰。 威利崇拜的第三个偶像是具有非凡魅力的成功推销员辛格曼。辛格曼(Singleman) 的名字意为“独自一人”,这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成功只是“独自的”, 而威利一辈子憧憬成为“辛格曼第二”

解读美国梦

“美国梦”起源于18 世纪70 年代,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美国人,在他们看来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就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只是一味通过勤奋、勇气以及决心去创造繁荣。两百多年来“美国梦”一直是激励世界各地青年人来此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尽管许多人认为“美国梦”过于重视物质财富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影响,但美国人始终坚信获致成功的机会只存在于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公民对于经济拥有绝对的自由,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能力有限,较强的社会流动性使得他们坚信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迈向成功,在这片土地上机会平等人人平等,成功与否就在于你是否具备抓住机会的能力。“美国梦”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们从不寄希望于上帝,只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开拓进取来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对生活他们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个人奋斗是“美国梦”的核心,也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同时也是渴望成功者的必备品质。 “美国梦”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术语,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自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探险殖民,当17 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赋予了一种梦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权利开垦占有,他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难,幸存下来的都是一些异常能干、勇敢、有进取精神的人。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促成了“美国梦”的产生和发展。“美国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广义的“美国梦”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来看,“美国梦”是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美国梦”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具体目标———享受高等教育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群可爱的孩子,拥有昂贵的汽车和豪华的住宅,等等。“美国梦”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与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而幅度巨大的社会阶级纵向流动,尤其是由下层阶级至上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表现出来的最为显著特征。( 董小川,2006) 好莱坞是当之无愧的电影梦工厂,也是“美国梦”向外运输的生产基地。真正的好电影就是在制造梦想,为观众圆梦,而似乎每一部好莱坞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非同凡响的梦境,但总能隐约感觉到影片中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不管在逆境中能否达到巅峰,人心都为之振奋,为之骄傲。 “美国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颠覆了精英文化,让无数平凡的大众和弱者去坚信在怀揣着希望与努力的奋斗中,明天的太阳可以为自己而升。美国人所推崇的自强不息、逆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这部影片中表露无遗。只要你有梦想,都可以成真,这是“美国梦”的精髓。“美国梦”带着人人平等和机会均等的信念,还带着对未来的乐观主义心态,宛如这部感人但没有悬念的电影。尽管我们被电影中落魄父子的艰辛、窘迫而感伤,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主人公的人生困窘只是暂时的,我们还将期待着主人公命运发生转机。所以,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梦”题材电影。总之,“美国梦”永不磨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块自由的土地给予了民众可以造梦的可能。一个人人向往的国度,着实让人着迷,健全的法制、自由的言论以及对于个人价值的尊重,自然而然地让这个国家的每一位个体都能够大胆地遵循着自己的梦想,并且义无反顾地为之前进。而好莱坞电影会告诉每一个观众“只要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相关文档